塔河油田单井注氮气采油技术现场应用

合集下载

氮气辅助措施在稠油热采中的应用

氮气辅助措施在稠油热采中的应用

氮气辅助措施在稠油热采中的应用摘要通过注氮气改善蒸汽吞吐效果,将氮气辅助措施应用在稠油热采中的方法作为提高吞吐阶段采收率,减缓超稠油产量递减提供一条有效途径,目前在新疆、辽河、胜利等油田已有应用,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分别从氮气辅助措施提高稠油热采开发效果的机理、氮气辅助措施改善稠油热采的敏感因素以及氮气辅助措施改善稠油热采效果的参数优化选择三个方面来对氮气辅助措施在稠油热采中的应用进行深刻的剖析和说明。

A关键词氮气辅助;蒸汽吞吐;稠油热采;实际应用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51-0152-021 氮气辅助措施提高稠油热采开发效果的原因与机理分析1.1 添加氮气可以提高稠油热采开发效果的原因添加氮气可以提高稠油热采开发效果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点:一是可以保持地层压力,延长吞吐周期;二是可以使原油的溶气膨胀,改变饱和度分布,加快原油排出;三是界面张力降低可以提高驱油效率;四是注入氮气可以减小热损失;五是注入氮气可以增加波及体积;六是注入氮气可以提高原油的回采率。

1.2 添加氮气可以提高稠油热采开发效果的机理1)原油粘度下降及膨胀的机理。

由于氮气溶解降粘率及膨胀系数不十分显著,注氮气溶解降粘和膨胀作用不是改善蒸汽吞吐效果的主要机理。

2)泡沫油的机理。

注入氮气后,氮气虽然少量溶解与超稠油中,但当进行吞吐生产时井底压力下降,气体从原油中析出,对于超稠油,溶解在原油中的气体以微气泡的形式存在而不易脱出,即形成泡沫油,而泡沫油的粘度比原始的超稠油粘度低很多,这对超稠油吞吐开采是非常有利的。

3)增加地层弹性能量的机理。

注入的氮气增加了油藏能量,在吞吐回采过程中,溶解在油中的氮气改善油的渗流阻力,呈游离状态的氮气形成气驱,增加了驱动能量。

4)改善蒸汽波及体积的机理。

注蒸汽后紧接着注氮气或蒸汽氮气同注时,氮气携带部分热量迅速进入油藏深部和上部,增加了蒸汽的波及体积。

塔河油田注气采油工艺技术应用

塔河油田注气采油工艺技术应用

塔河油田注气采油工艺技术应用于国龙【摘要】针对制约提高采收率瓶颈,塔河油田于2012年底开展了注气替油先导试验.为实现不动管柱进行多轮次注气及注气与采油快速转换,塔河采油三厂利用杆式泵的性能优势,发展了注采一体化井口配套杆式泵和70MPa采气树配套杆式泵及抽油杆悬挂器等一套比较成熟的注气采油工艺技术,为注气提高采收率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期刊名称】《化工中间体》【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2页(P90-91)【关键词】缝洞型油藏;注气采油;配套工艺;采收率【作者】于国龙【作者单位】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采油三厂新疆 841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塔河油田油藏属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对于供液不足油井,通过周期注水,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地层能量,提高采收率。

但多轮次注水后,次生油水界面不断抬升,注入的油田水将缝洞体中原油驱替到储集体顶部及远井地带,形成“阁楼油”,导致注水替油失效。

向此类油井注入气体,通过重力分异作用形成次生气顶,可将注水未能波及到的顶部剩余油向下驱替进入井筒,从而提高采收率。

为此,塔河油田开展了注气替油先导试验,并迅速发展了相关配套工艺技术,为塔河油田提高采收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塔河油田目前地面没有配备高压注气设备及管线,暂时无法将油田产的天然气增压后进行注气。

考虑注入气的安全性及方便性,注入气源选择氮气。

氮气气源有两种,即工厂伴生的副产品液态氮和制氮拖车现场生产的氮气。

注气方式主要分为三种:注液氮、注氮气和气水混注。

由于塔河油藏埋藏深,地层开启压力一般在60~70MPa,单纯注入液氮或氮气需要高压注气设备,施工压力高,存在井控安全隐患,并且耗资较大;气水混注可有效降低施工压力,35MPa制氮拖车即可满足注气需求,故塔河油田注气方式主要以气水混注为主。

为满足高压注气及不动管柱进行多轮次注气需要,兼顾注气与采油的快速转换,同时方便后期维护作业,塔河油田经过不断摸索,形成了注采一体化井口配套杆式泵和70MPa采气树配套杆式泵及抽油杆悬挂器等一套比较成熟的注气采油工艺技术。

注氮气在稠油热采中的应用研究

注氮气在稠油热采中的应用研究

注氮气在稠油热采中的应用研究克拉玛依油田九区稠油油藏由于原油黏度高,埋藏浅,地层温度低,天然能量不足,随热采吞吐轮次增加,采油速度降低,存水率升高,油气比下降。

为提高稠油开采效果,由北京中石恒石油技术有限公司承担完成《克拉玛依稠油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效果机理的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研究》确定油藏物性界限条件、氮气注入方式及合理的注采参数与时机,在九五区,九八区和风城重32井区都开展大量稠油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工作,以J230井区为例在08-09年共实施措施453井次,有效率为85.3%,累计产油7.58x106t,投入产出比1∶3.75,注氮气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为稠油吞吐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一条有效方法。

标签:稠油油藏;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注入参数;提高采收率1 九五区地质概况J230井区齐古组油藏为九五区向东延伸的一部份,区域构造位于克--乌断裂上盘超覆尖灭带上,构造比较单一,底部构造形态为西北向东南缓倾的单斜,地层倾角3°~9°,为一套弱氧化环境下的辨状河流相沉积,油层中部深度420m,油层射开平均厚度9.8m,20度原油黏度在13000万mPa·S左右,该区非均质严重,油层由多个单沙体叠加而成,属大容量,高空隙,高渗透储集层。

2 注氮气改善注蒸汽吞吐效果机理(1)保持地层压力,延长吞吐周期:氮气注入油层后井底压力明显高于没加氮气井底压力,起到了补充油层能量的作用。

(2)扩大油层加热带:利用氮气具有渗透性好,膨胀系数大,非凝结性等特点,携带热量进入油层深部,加大了蒸汽波及体积。

(3)增加地层弹性能量有利于回采:溶解在原油中的氮气改善原油中的渗流阻力,呈游离状态的氮气形成弹性驱,增加驱动能量。

(4)提高回采水率:氮气加蒸汽一起注入油层中,由于注入过程中的热损失,部分蒸汽将冷凝为热水,因氮气膨胀系数大,在回采降压阶段,起助排作用。

(5)增大泡沫油:少量溶解于稠油中的氮气以微气泡的形式存在不易脱出,形成泡沫油,而泡沫油的粘度比稠油粘度低,对稠油开采非常有利。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塔河油田主力油藏属于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溶洞是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最有效的储集体类型,裂缝是次要的储集空间,基质部分基本不具有储油能力。

奥陶系储层埋深5400~6600m,注水替油是油田增产和减少递减的主力措施。

但油井经过多轮次注水替油后,油水界面上移,替油效果逐渐变差,很多油井注水替油失效导致高含水而停产关井。

另外。

注水只能把油井地下溶洞溢出口以下的油驱替出来,但对溢出口以上顶部的“阁楼油”却难以动用,使得井周高部位大量剩余油无法采出,影响了采油效益。

因此,寻找合适恰当的技术以提高这类油藏的采收率对于油田高效开发来说至关重要。

一、为什么应用注氮气技术基于国内制氮工艺技术成熟,氮气气源量大,空气中氮气含量78%,且氮气难溶解于原油,1m3原油最多能溶解氮气28m3,混相压力为50-100MPa,油藏条件下注入的N2是非混相状态,可有效形成气顶替油效果好,确定了氮气作为注气替油气源。

并且气体注入地层后,在重力作用下向高部位上升,会形成“气顶”,排驱原油下移,同时补充地层能量,减缓由于地层能量下降造成的递减以及控制含水上升,抑制底水锥进,可有效启动单纯注水无法驱动的“阁楼油”。

因此开展注氮气动用高部位“阁楼油”无疑是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长期稳产的重要技术手段。

二、注氮气技术的选井原则通过分析注水替油失效井静态及生产动态、计算剩余可采储量,制定了井筛选原则:1.地震反射特征表明储集体具有一定规模;2.井点周 围的高部位有明显反射特征;3.钻遇溶洞或主要生产层段位于岩溶风化面30m以下;4.储量丰度高,累产油量大,底水锥进造成水淹的油井;5.注水替油效果变差或失效后,动静态资料表明具有剩余油潜力。

三、注氮气工艺实现流程及优化1.注入方式优化初期在进行注氮气时,采用的是液氮作为注入气源,虽然油井现场试验效果好,但存在着液氮组织困难,且液氮成本高,投入产出比高,经济效益低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利用撬装膜制氮机与35MPa制氮拖车配合注水泵实行气水混注的方式,在满足注氮施工要求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氮气在稠油热采中的应用

氮气在稠油热采中的应用
IR-蒸汽吞吐生产的日效益,元/d; Qo-蒸汽吞吐产油量,m3; Qf-蒸汽吞吐燃油量,m3(取1m3原油产生14t蒸汽,标况下注氮成本按1.26元/m3 ); Pr-油价,元/m3(按1000元/m3计算); Ci-注汽作业费,元(优化中取10万元/次); Cp-单井操作费,元/d(优化中取600元/d); t-生产时间,d。
第9页/共44页
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
•注氮气减缓蒸汽吞吐地层能量递减的作用分析
➢ 从数模结果来看,蒸汽+氮气吞吐的开采效果明显比常规蒸 汽吞吐好。
第10页/共44页
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
•注氮气减缓蒸汽吞吐地层能量递减的作用分析
➢ 表中为标况下统计结果,净产油指去除燃料油及注氮费用的 产油量。
累产油 累产液 累注汽 累注气 采收率 回采水率净产油
253.531oC
第5页/共44页
4.823MPa
测试干度 66.37% 56.26%
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
• 注氮气对蒸汽吞吐热损失的影响分析
➢ 截止到1999年底,辽河油田先后在齐40块齐40-7-26等三口 汽驱注汽井进行单纯注氮隔热施工;监测数据证明隔热效果良 好,超过了下隔热管、热采封隔器、伸缩管等的隔热效果。
➢ 在适宜的条件下,氮气可以溶于原油,从而降低原油粘 度,膨胀原油。 ➢ 从国外的实验室资料来看,氮气可以抽提原油中的轻质 成份,改善油品性质。 ➢ 氮气、水的携带作用将降低残余油饱和度。
第24页/共44页
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
• 注氮气油藏适宜条件研究
块状油藏
块状油藏和互层状油
藏(有效厚度都是15m)
第20页/共44页
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
• 注氮气提高蒸汽吞吐回采水率的作用研究

注氮气提高稠油油藏开发效果的应用研究

注氮气提高稠油油藏开发效果的应用研究
中 图分 类 号 :E 4 T 35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8- 2 X( 0 2 0 0 6 1 0 0 1 2 1 )7— 0 8—0 3
氮 气 量 分 别 为 20 0 4 00 60 0 000 0 0 , 00 , 0 0 ,100 , 稠油油藏在开采过程中, 随着吞吐轮次 常规吞 吐经 济效果差。为了解决上述三 大矛盾 , 几年来 , 我们 根据 氮气 的性质及 氮气来源 充足 , 价格低 的特点 , 先后应 用在 了气 隔热助排 、 氮气 控制水锥、 一 交替段塞驱工艺技术 , 气 水 现场应用见到 了明显 的效果 。 关键词 : 氮气隔热助排工艺技术氮气 ; 氮气压水锥 ; 一 气 水交替段塞驱
别 对 173 175 114 、 854 35 、34 、3 13 D 4 13井 施 工 中 的套
2 克服 了常规方法转抽 时等待作业 和因作 业 ) 耽误有利采油期 , 影响油井采油时率的缺点 , 从而增
加 油井产 量 ; 3 不 需压 井 , 免 了对 油层 和井 场 污染 ; ) 避
进行 设计 , 设计 基 本 注人 参数 为 :
注入 压 力 :0 a 1 MP ;
注入 温 度 : 气 30C以上 ; 蒸 0o 以上 氮气 2 ℃ ; 0
注 入 速 率 : 气 1m / 42 。d ; 气 蒸 8 3h( 3 m / ) 氮
6 0 / ( 4 0 m。d 。 0 m。h 1 4 0 / )
第 7期
刘 日峰 : 注氮气提高稠油 油藏 开发效果的应用研究
・ 9・ 6
氮气有很好 的助排作用 。注蒸气 的同时 , 注入 非凝结性氮气 , 在油层扩大加热带 , 增加 了蒸气的波 及体积 , 使油层间的剩余 区得到动用从而增加原油 产量 , 注人 的 氮气 越 多 , 果 越 好 。N 效 :与 原 油 间 的 界 面 张 力 为 8 9 / 而 水 与 原 油 的 界 面 张 力 为 .mN m, 3 .d N m, 面张力低 , 05 m / 界 将会大 大提高蒸气 在地 层 中的波及 面积 , 善 蒸 气 吞 吐 和蒸 气 驱 的开 发 效 改 果, 使得驱油效率提高 , 有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 目 前 曙光 常规稠 油 区块 地层 压 力 2 a 温 度 6 ℃ , MP , O 在 此地层条件 下 , 氮气被 压缩 , 平均 单井 注 6 00 。 0 0 m N, :在地下可以折成 30 m , 00 形成很大的气顶 , 起到 驱油助排的作用 , 使地层 能量得 到补充 , 在施 工 的 12口 中, 8 0 井 有 8口液 面上升 , 驱前平均单井 液面 86 驱后为7 2 平均上升 14 。上升幅度较大 8m, 7 m, m 1 的有 162 2 30井 , 该井 驱 前 液 面 12 m, 后 液 面 30 驱 90 有 7 0m; 6口井措施后 , 注蒸气 压力提高 , 上周期 单井平均注汽压力 8 9 P , . M a本周期为 9 5 P , . M a平均 单井注蒸气压力提高 06la .b 。 P

油井注氮气增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_孙德浩

油井注氮气增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_孙德浩
通过测量明显看出, N2 对蒸汽的隔热完全符 合吞吐井的工艺要求。
表 1 套管温度测量
井号
测量 时间
距井口 20 m 处 距井口 800 m 处
温度/ 压力/ e M Pa
温度/ 压力/ e M Pa
1- 47- 30 1998- 10- 01 283 61 7 1- 43- 532 1998- 12- 05 295 81 0 1- 42- 40 1999- 02- 01 291 91 6




第 10 卷第 5 期
½ 由于采用氮气隔热管柱结构, 没有封隔器 卡封, 套管不存在热应力集中的现象, 可以减轻对 套管的损害。
¾能控制底水锥进, 提高原油热采采收率。
2 现场应用
211 应用效果 曙光采油厂 杜 66 块经过多 轮次吞吐 以后,
井口压力只有 115~ 2 M Pa, 单井产量只有 1 t 左 右, 继续蒸汽吞吐开采投入大于产出, 经济效益 很差。1998 年 10 月, 在 杜 66 块曙 1- 47- 30 井运用氮气隔热助排技术, 注入氮气 1117 @ 104 m3, 注入蒸汽 800 m3。井口压力由 115 MP a 上 升到 7 MPa 左右, 产液量由原来的 2 m3/ d 增加 到 20 m3/ d, 同时油井含水量大幅度下降, 为油 田带来了可观 的经济效 益。从 1998 年 10 月至 1999 年 12 月, 在 辽河油田 曙光采油 厂的杜 97 块、杜 66 块、杜 48 块共施工 24 口井, 累积注 氮气 224 @ 104 m3, 注蒸汽 415 @ 104 m3。可以对 比井 21 口, 与上吞吐周期相比, 平均单井压力 提高了 016 MP a, 液面上升 114 m, 节省蒸汽注 入量 422 m3, 累积增油 3 355 t , 平均单井原油 含水下降 511% , 有效率 100% , 投入与产出比 为 1B115。采用杆式泵与此工艺配套, 避免了下 起隔热 管的工序, 这 样平均每口井 节约作业费 316 万元, 创经济效益 151 万元。 212 效果分析 21211 氮气有良好的隔热性能

交流材料TK404综述资料.

交流材料TK404综述资料.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注氮气 三次采油试验及效果
汇报提纲
一、注氮气井选井原则

报 二、TK404注气潜力分析


三、试验效果及推广
一、注氮气井选井原则
根据调研及前期的室内试验成果,结合单井的生产动态,初步制定 注气试验井筛选原则: ➢ 地震反射特征表明储集体具有一定规模,优选构造位于残丘翼部; ➢ 井点周围的高部位有明显反射特征; ➢ 钻遇溶洞或主要生产层段距离T74面10m以下; ➢ 生产动态表明水体具有相对不活跃,可以通过注水或改变工作制度 影响或控制水体快速上升的油井,具有一定剩余油潜力。
SN
-3600
-3600
-3650
-3680
-370-03450
--3-3663-00803500840 -3-553080-0352--0335-703067050
-3-735-3705600-03520-38-035050 -38-34--380356600000
--339750-003-638902--033695000
--339605-0039-326080--33790500
Z, [m]
-3-8350840 -3800 -3 -7367050
-3760
-3750 -3800 -3850
井号 TK404
反射特征 串珠
产层相对位 置
反射特征纵 向厚度m
00
200
440000
特征顶距T74
位置m
600 TK404880000
钻遇缝洞体边部 井周局部高
钻遇缝洞体边部 钻遇缝洞体边部
井周局部高 钻遇缝洞体边部
综合评价,选取 “钻遇溶洞,井周有局部构造高”典型特征井进行试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的部位没有采出(阁楼油)[2-3]。塔河油田于 2012 年成功引入了注氮气采油技术,由单井注气先导实 验至 2014 年单井注气全面推广,注氮气采油技术在 现场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1 剩余油分布及注氮气采油机理
1.1 剩余油分布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既有与底水沟
作者简介:黄江涛,1983 年生。2005 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专业,现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研究和采油、采气的现场管理 工作,工程师。电话:0996-4688455。E-mail:huangjtt119@。通讯作者:周洪涛,1969 年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提高 原油采收率、胶体与界面化学、油气田开发工程、油田化学,副教授。电话:0532-86981901。E-mail:zhouht@。
3 注氮气采油的选井
通过对已注氮气井的综合分析,总结了选井经 验:阁楼储集体发育是选井的重要条件,包括井周 构造高部位发育的储集体和水平井水平段上发育的 储集体等类型;溶洞型储集体比裂缝型储集体注氮 气效果好,适合展开多轮次注氮气;区域物质基础 好,剩余可采储量高,注氮气效果较好。
结合动、静态资料确定储层特征,依据构造特征
2012 年 2 月开始注入液氮 755 m3,当轮次增油 达到 2 659 t,注水替油效果明显改善。试验结果分 析认为:单井注氮气,氮气可以进入油藏顶部,将顶 部阁楼油开采出来,实现大幅度增油。 2.2 推广阶段:气水混注
在 TKA-1 井油藏评价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塔河 油田开始进一步推广注氮气采油技术。由于液氮费 用比较高,因此有必要研究“低成本、高收益”的技 术方案。
2012 年底塔河油田先后选取其他 4 口注水替油 失效的井进行注氮气采油。至 2013 年初,4 口井均 评价效果较好,日增油能力达到 95 t。同时 TKA-1 井 第 二 轮 次 注 气 评 价 也 取 得 较 好 效 果。 至 2013 年底共有 18 口井进行了注氮气采油,年增油达到 16 987 t,增油效果显著。
Field application of oil recovery technique by nitrogen injection in single-well in Tahe Oilfield HUANG Jiangtao1, ZHOU Hongtao2, ZHANG Ying1, LU Shijuan1, TANG Yanbing1, YANG Bo3
(2)水平段上型:该类型油井的水平段钻遇储集 体的中下部,油水界面随着油藏的不断开发而升高, 造成水平段水淹;水平段上的储集体是剩余油富集 的区域,通过注氮气形成次生气顶,可以补充剩余油 弹性能量,平衡底水能量,有效驱替剩余油至水平段 溢出口。
(3)裂缝 - 溶洞型:该类型油井没有钻遇溶洞型 储集体,通过天然裂缝或人工改造裂缝沟通溶洞储 集体中下部,开发后期油水界面淹没地层与井筒间 连通通道,溢出口之上富集剩余油。
塔河油田单井注氮气采油技术现场应用
黄江涛 1 周洪涛 2 张 莹 1 芦世娟 1 汤妍冰 1 杨 博 3
(1. 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 266580; 3.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五采油厂,陕西西安 710200)
引用格式:黄江涛,周洪涛,张莹,等 . 塔河油田单井注氮气采油技术现场应用[J]. 石油钻采工艺,2015,3(7 3):103-105. 摘要: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经过多年开发后,底水锥进、油水界面抬升,剩余油主要以阁楼油形式富集。现场实 践证实注氮气采油开发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是可行的,能有效动用阁楼型剩余油,并且在实践中总结了注氮气采油的选井经 验,建立了高效注气井分类模型,为同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注氮气采油技术是一种高效提高采收率的 技术手段。 关键词: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氮气;选井条件;采油机理;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TE355.3 文献标识码:B
2014 年,塔河油田不断推广单井注氮气采油, 1—9 月新增注氮气采油井共 18 口,阶段增油 4.07 万 t。目前,塔河油田注气井总井数达到 36 口井,总 地质储量为 2 316 万 t,至 2014 年 9 月底累积增油达 到 5.87 万 t,提高油井原油采收率达 0.3%,见表 1。 注氮气采油技术成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增油上产 的又一技术手段。
黄江涛等:塔河油田单井注氮气采油技术现场应用
105
和连通特征对注气井进行分类,结合注气后评价效 果,初步确定四类高效注氮气采油井:残丘斜坡型、 水平段上型、裂缝 - 溶洞型、相对定容型。
(1)残丘斜坡型:该类型油井的井周残丘、斜坡 发育,钻遇溶洞型储集体,底水发育,溢出口位于储 集体中、下部位,底水锥进淹没溢出口,油水界面之 上大量阁楼油富集,进行注氮气采油效果较好。
TKA-1 井先导试验注液氮成本为 5 300 元 /m3, 首轮注入液氮 755 m(3 相当于体积氮气 1 600 m3)的 费用高达 400 万元。塔河油田经过探索研究,以空 气为气源,通过分离空气得到氮气,使成本降低为 1.8 元 /m3,注入同等体积氮气 1 600 m3 仅需 90 万元 左右。但是,单纯注入氮气存在注气压力高的问题, TKA-1 井在试验中注入压力高达 45 MPa,不仅存 在井控风险,而且一般注气设备的最高工作压力为 30 MPa,难以达到注气要求。塔河油田尝试在注气 过程中进行气、水混注,通过试验确定气、水质量比 为 2∶1 时可将注气压力控制在 30 MPa 以内。由此, 形成了以空气为气源、以气、水混注为注入方式的注 氮气工艺,既降低注气成本,又满足设备条件和井控 安全要求,为注氮气采油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奠定技 术基础。
图 1 阁楼型剩余油分布示意图
1.2 注氮气采油机理 阁楼油位于油藏的较高部位,要求驱油剂也能
够进入油藏的高部位,从而引入了注气挖潜技术。 注气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分为混相驱与非混相驱 两种[1]。室内实验研究认为:塔河油田溶洞型储集 空间注氮气驱替原油属于非混相驱替过程,碳酸盐 岩溶洞型储集体具有良好的遮蔽性,注入气体在重 力分异作用下形成次生气顶,补充顶部弹性能量,将 顶部剩余油向下驱替,注入氮气不会与原油发生混 相(混相会降低重力分异驱油的效果),有利于缝洞 单元注气重力分异驱油[2-3],使塔河油田缝洞阁楼油 型剩余油开采成为可能。
Abstract: 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of fractured-vuggy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Tahe Oilfield, the bottom water coning occurs and oil/water contact rises, and the remaining oil accumulates mainly by way of attic oil. Field practice shows that oil recovery by injecting nitrogen is viable in fracture-vuggy carbonate reservoirs, which can effectively produce the attic-type remaining oil. It is a highlyefficient technique to increase crude recovery rate. In field practices, the experiences in well selection for producing oil by injecting nitrogen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model for efficient gas injection well classification was built, providing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ractured-vuggy carbonate oil reservoirs. Oil production by nitrogen injection is a technique to efficiently improve oil recovery rate.
2 注氮气采油技术现场实践
在剩余油分布研究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塔河 油田在 2012 年开始进行注氮气的现场试验,到现在 可以分为探索和推广应用两个阶段。 2.1 探索阶段:单井氮气吞吐
TKA-1 井在钻井过程中未钻遇放空漏失,说明 没有发育大型溶洞;生产层段均为表层岩溶,具有 独立缝洞结构和压力系统;其天然压力开采阶段初 期产量高,见水速度快,见水后含水上升迅速,分析 认为是独立缝洞体底水快速锥进的原因。
第 37 卷 第 3 期 2015 年 5 月
石油钻采工艺 OIL DRILLING & PRODUCTION TECHNOLOGY
Vol. 37 No. 3 May 2015
文章编号:1000 – 7393(2015)03 – 0103 – 03 doi:10.13639/j.odpt.2015.03.023
2006 年 9 月 该 井 开 始 二 次 采 油 注 水 开 发,至 2012 年 1 月注气前累计进行了 8 个周期的注水替油, 周期产油由 5 790 t 下降至 1.9 t。分析认为多轮次注 水替油已将该缝洞体内油水界面抬升,底部水淹,但 顶部仍有一定“阁楼油”存在,注氮气可以作为单井 注水替油后的接替技术。
(4)相对定容型:该类型油井的储集体相对封 闭,与底水不连通或连通较差,缺乏能量补充。开发 初期依靠油气弹性能量自喷生产,基本不产水,能量 下降转抽后很快供液不足,通过注水替油补充能量 能有效改善供液。但是注水替油后期,人工注入水 到达溢出口附近,油井开始出水,注水替油逐渐失 效,而溢出口之上仍富集剩余油。通过注入氮气形 成次生气顶,将剩余油向下驱替能有效提高该类油 井采收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