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填空题1.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分为五个方面:即文学发展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本质论、文学作品论和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的任务不是任意划分的,而是根据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提出的。
2.文学理论的品格:实践性与价值取向。
3.文学理论可以分为如下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4.马克思文论与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最直接、影响最大的是德国古典美学。
5.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坚持中国特色,富有当代性。
6.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与读者。
7.文学原始发生的几种学说: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8.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有意获取和无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几种。
9.在西方,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中独立出来,大约是在18世纪完成的,到1747年,由查理斯•巴托把诗与绘画、音乐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中。
10.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具有多样性、主导性和层次性。
11.物质生产不仅是精神生产产生的“始因”,而且是精神生产获得独立之后仍然并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
12.毛泽东同志指出必须批判的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强调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
13.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14.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和语境。
15.雅与俗在文学艺术领域被使用,这同毛泽东提出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文艺具有同一层面的含义。
16.文学在历史上大致有三种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
17.从目的看,文学既是无功利也是功利;从方式看,文学既是形象也是理性;从态度看,文学既是情感也是认识。
18.精神生产是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含名词解释及练习题)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一至七章)一、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二、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三、所谓“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包括两层含义: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其次,必须以马恩创立的,有列宁、毛泽东和一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
四、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该具有中国特色:第一,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能够同中国的生动实际相结合。
第二,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五、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怎样体现时代精神:第一,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第二,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第三,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1. 文艺学包括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2. 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以美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
3. 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一般可分为文学观念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源流论等方面。
4.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接姆斯(M.H.Abrams)提出了文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作品、艺术家、世界(自然、生活)、欣赏四个要素组成。
5. 在现代,最具影响的是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
6. 作品的构成可以分为四个层面:语音层、意义单元层、再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的外观层。
7. 文学的完整活动必须考虑到作家、生活、作品、读者这几个方面的联系。
8.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应包括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四个要素。
9. 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10. 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客观说和体验说。
11. 柏拉图提出“理式模仿说”,亚理士多德提出“自然模仿说”。
12. 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13. 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14. 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15. 比较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文以载道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
16. 中国古代有所谓的“教化说”。
17. 古罗马时期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人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18. 独立说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
“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
19. 托?斯?艾略特的名言:论诗,就必须从根本上把它看做诗,而不是别的东西。
20. “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21. 文学观察嬗变的原因:①时代原因,②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
文学理论重要复习资料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与发展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文学的作用:1诉诸人的感觉和心灵2通过诉诸感觉和心灵而影响人的生存3人类文化的想象维度什么是文学理论1、通常看法:文学理论,又称文学学或文艺学,是指关于文学的学问。
2、操作性定义:文学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思考方式。
3、普遍性与个别性问题:文学理论当然要思考个别的文学问题,但这种思考往往要在一个包含若干个别的普遍层面进行,要在对于个别的关注中从事一定普遍性概括,从个别上升到普遍。
当然,同时,也要从普遍沉落为个别。
当前文学理论的新特征1.理论是跨学科的一种其效果在原初学科之外的话语。
2.理论是分析性的和沉思性的一种从我们称为性、语言、写作、意义或主体的事物中找出其含义的尝试。
3.理论是一种对于常识的批评是对被指认为自然的那些概念的批评。
4.理论是自反性的是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它话语实践中感知事物的范畴发出质询。
文学理论包含哪些著述?第一,狭义:直接谈论文学的普遍问题的著述,如《文心雕龙》、《沧浪诗话》、《诗论》、《文艺心理学》、亚里斯多德《诗学》。
第二,较宽泛义:有关具体文学作品或其他文学现象的批评性言谈,即文学批评著述,如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及《红楼梦》评论,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文体灵活、自由,涉及诗歌、小说、评点、论文、随笔、日记、日常言谈等多种文体。
第三,广义:有关文学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理性谈论,无论原来属于哲学、历史、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还是物理学等,如《论语》、《道德经》、《庄子》、《乐记》、《荀子》、《判断力批判》、《结构人类学》、《写作与差异》等。
文学理论学习建议第一,阅读文学。
经常阅读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保持对于文学文本的体验能力和习惯。
第二,汇通文艺。
将文学与其他艺术如电影、电视、绘画、音乐、戏剧等联系起来体验。
第三,理论思索。
文学理论复习

文学理论绪论文学理论:是指研究文学规律和特性的学科。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社会生活,作品,读者,作家。
文学是什么,文学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作用,文学的创作过程怎样,文学作品有哪些构成要素,文学体裁有哪些种类,文学史上有过那些文学风格、流派及思潮,读者如何接受文学作品,评论家如何开展文学评论,文学自古到今有哪些演变规律,以及文学在当代面临怎样的新变化等问题。
第一章文学的性质文学的性质是指文学本身具有的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及人文学科的内在特性。
第一节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在根本上受社会存在、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也会对社会存在、经济基础产生能动的作用。
较之于法律的和政治的意识形态,文学艺术属于“庚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的领域”,与经济基础的距离较远文学的特点:一、认识性: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它通过创造艺术形象反应社会生活。
①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应的产物(客观性):现实主义风格文学作品,对时代真实社会状况比较直接的反映表现人类的幻想、想象和理想的文学作品②文学作品蕴含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主观性):作家透过多样而又多变的社会现象,把握内在发展规律和推动力量,用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表达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观点以先进思想指导,深入生活,洞察社会生活发展情势,把我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在表现生活的丰富复杂,传递出符合社会进步趋势的意识形态倾向没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但依旧可以真诚面对现实,表现一定进步意识③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整体性掌握(整体性):以人物的不同社会活动来表现整体社会生活,对生活情状进行真切、丰富、完整的反映二、倾向性: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①: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②: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和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文学不能成为时代政治的概念化的宣传工具,要符合艺术规律的形式,建立在真三、实践性: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通过影响读者心灵而能动地作用于其社会实践行为的特性①文学对政治实践②文学对经济、社会变革③文学对人的精神和观念(借助审美化文学形象和艺术手段,通过激励和提升人的精神来实现)第二节文学是审美的艺术一、文学的情感性: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感情交流的特性①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实用价值评价角度)②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感情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科学价值评价角度)③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有可以普遍传达和交流的内心情感体验(美学价值评价角度)由审美价值评价中可以说明: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文学理论复习资料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原理和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到文学的起源、发展、形式、风格、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在文学理论的研究中,有很多重要的理论流派和学者。
本文将对几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进行回顾和总结,以帮助读者复习文学理论知识。
一、形式主义理论形式主义理论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强调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对于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决定作用。
形式主义理论主张将文学作品看作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的研究重点在于作品的语言、结构、风格等方面。
著名的形式主义理论家有俄国学者托尔斯泰、普罗斯特等。
二、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认为文学作品是由各种符号和结构组成的系统。
结构主义理论强调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仅取决于作品本身,还与文化、社会、历史等因素有关。
著名的结构主义理论家有法国学者巴特、布尔迪厄等。
三、后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对传统的现代主义理论进行了批判和超越。
后现代主义理论强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它关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游戏、断裂性和自我反思等特点。
著名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有美国学者巴瑞斯、达达、福柯等。
四、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关注女性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女性主义理论批判了传统的男性中心主义和性别歧视,并探讨了女性作家和女性形象的问题。
著名的女性主义理论家有美国学者伯格、弗里德曼等。
五、后殖民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关注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条件下的文学作品。
后殖民主义理论批判了殖民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并探讨了殖民地文化的复兴和重建。
著名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家有印度学者斯帕夫、尼罗尔等。
六、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批评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关注文学作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最全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1.文学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狭义文学才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折中义文学:介乎两者之间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
如一些政论散文。
文学的审美含义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分离、独立出来,在中国大致完成与魏晋时期,在西方完成于16-18世纪,成为特殊审美形态。
2.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独创概念,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文论史上,相传唐代王昌龄所作的《诗格》,最早使用了“意境”一词。
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的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分为: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
“虚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3.话语蕴藉:蕴藉,是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着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状况。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二是被创造出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文本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与含混含蓄: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混: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含蓄与含混:含蓄突出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一致性:话语蕴藉特性。
4.灵感含义: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其外在形态是对问题突如其来的顿悟。
文学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a、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普通言语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且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文学言语则是指向本文中的艺术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要求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b、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语言符号一般有两种功能,即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普通言语侧重于它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言语则把它的表现功能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c、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又称陌生化。这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来的,它针对的是自动化语言。所谓自动化语言,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引起人注意的言语。比如用“弹指间”来表示时间过得快,一开始显得很生动形象,于是人人都用,司空见惯,人们只把它当作一个干巴巴的符号,而不再有新鲜感。文学言语就是要力避这种语言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人们理解的常规,甚至不易被人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在延长感知时间、增加感知难度的情况下,反而增强了它的审美效果,形成文学语言的一大特色。但阻拒性言语不能使用得过滥、过多,要用得恰到好处。
8.文学抒情与叙事的区别: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地表现情感,叙事则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9.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抒情性作品中,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它有灵性,情趣盎然。而抒情性作品中的情,也不是空洞抽象的东西,它常常附丽于写景的话语上,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1、填空题大家自己网上找些看看就好了,仅列出部分,其他自己网上查找。
2、名词解释也仅是根据老师平时讲课时提到的列出,并不可能完全都是。
5篇文献必有一篇名称是名词解释。
3、老师明确回复5篇文献只会出在简答题上,不会出在论述题上。
4、论述题一题是《文学理论》或《批评意识》整本书的概述,另一题可能是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
一、填空题1.文艺学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三个分支。
2.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通常文学本体论、作品构成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接受论、文学发展论等五个方面。
3.文学理论作为对文学普遍问题的理性思考,具有自己的品格,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1)科学性。
(2开放性。
(3实践性。
(4)中介性。
4.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素”,他提出了一个研究文学的坐标,其中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5.关于艺术分类,最具有普遍性的分类方式,是根据其所使用材料和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不同,把艺术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四大类。
6.着眼于主体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来区分意象的类型,可以将意象分为兴象、喻象、抽象。
7.“落红万点愁如海”,诗句中的意象类型属于有战略起点基础上,向更高目标发展的总体战略。
8.审美需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需要,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 精神愉悦性、2. 具体功利的超越性、3. 心灵的自由性。
9.文学媒介大体可以分语音媒介、纸质媒介、电子媒介、电脑媒介。
其中,电子媒介又可以分为广播媒介、电影媒介、电视媒介。
10.真正的文学语言必须同时具备下述两个不同取向:其一,文学语言的具体性。
其二,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11.抒情文本的现象层,是指具体可感的生活片段,如人物、事件、场景、景物等。
12.文学文本的意蕴层面,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是历史意蕴层次、第二是审美意蕴层次、第三是哲理意蕴层次。
13.网络文学的特点如下:第一,结构开放性、第二,传播便捷性、第三,技艺综合性、第四,语言解构性、网络游戏性。
14.文学创作的动态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构思阶段、言语传达阶段。
15.创作准备阶段一般包括: 1.素材积累、 2,情感体验、 3.创作动因生成、16.艺术构思的主要方法一般包括:(1)整合法、(2)简化法、(3)漫画法、(4)倒错法、(5)变异法等。
17.文学风格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在表现形态上,文学风格体现为作家的个性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等。
18.关于文学起源的理论很多,历史上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摹仿论、表现论、实用论、语言论、游戏论和文化论。
(下面是5篇文献可能出到的填空题,可能是问某部作品的作者,或者问作品中提出的理论,或者问作品名称)19.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提出“非个人化”理论。
20.罗兰·巴特的《作者的死亡》21.弗洛伊德的《创作家与白日梦》提出创作即白日梦,即被压抑欲望的变相满足。
22. 韦勒克、沃伦的《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对文学作品本体的探索,其文本层次理论中提到人工制品、声音序列、读者的体验、作者的体验、作者有意识的经验和无意识经验的总和、社会的经验和集体的经验。
23.姚斯的《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中提出期待视野的概念。
24.伊瑟尔“召唤结构”“隐含读者”概念25、文学理论的理论资源包括中国文论、西方文论、马列文论。
二、名词解释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理论:是着重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的一门科学,其具体研究对象为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文学理论的体系一般包括文学发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五大部分。
3.摹仿论:内涵:摹仿论是关于文学的本质在于对宇宙万物的摹仿的看法体系。
这是西方最古老的文学观念,又可称为再现论。
摹仿论相信,文学及其他艺术都是来自对自然的摹仿。
摹仿论在西方的代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评价:摹仿论重视文学的社会历史属性,重视作者的意图及理性力量的作用,重视对超个人的社会现实的表征,这都有其合理性方面,但若以此来概括文学活动的全部则是远远不够的。
4、表现论:内涵:与摹仿论坚持文学来自对世界的摹仿不同,表现论强调文学是作家情感的外在表现的产物。
强调文学是作者的表现的产物、重视作者在作品中的表现活动,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很早就重视表现论(诗言志、诗缘情)。
5、实用论:内涵:实用论强调文学对社会的功能和效用。
中国古代儒家的教化理论就是一种实用论。
孔子就非常重视诗歌和音乐在塑造心灵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他把文艺当作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
评价:实用论关注文学的道德感化与社会功用,有可取之处,但又有忽视文学审美愉悦功能之嫌。
6、游戏论:内涵:游戏论是一种从文学创作的发生、性质及功能的整体上将文学归结为无功利的自由活动的理论。
中国古代有关文学怡情悦性的理论与游戏论有类似之处。
认为文学源于游戏或本质上就是游戏。
康德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换言之,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
西方代表人物:康德、席勒、斯宾塞7、文化论:内涵:1、文学文化论是指6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的十分关注文学的文化属性的诸种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它大致包括解构主义、符号学、后期心理分析、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英国“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
8、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文学活动是由创作、作品、接受和批评等环节组成的整体,无论其中心任务或目的如何,都必须依据具体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
从创作看,任何表达意图都必须蕴含到话语系统中,通过话语系统去显现。
从阅读和批评看,对文学意义和性质的任何理解,都必须根据这种话语蕴藉。
9、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指的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10、陌生化:“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提出“陌生化”的概念。
文艺创作不能够照搬所描写的对象,而是要对这一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
陌生化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
陌生化理论强调了文艺创作的根本目的不是要达到一种审美认识,而是要达到审美感受。
托尔斯泰小说中常常使用陌生化手法,如在《战争与和平》中称“圣餐”为“一小片白面包”等等。
11、典型环境: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12、文学意象:(从文学意象的本体特征角度)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形象性、怪诞性为基本特征的表意之象。
(从作家创构意象的角度)作家通过物我交融和情景合一所创造出的感性形态。
13、文学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独创概念,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文论史上,相传唐代王昌龄所作的《诗格》,最早使用了“意境”一词。
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的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分为: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 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
“虚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14、文学典型:文学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富于魅力的性格,主要强调在叙事性文学中,如小说;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15、文学风格:风格既是一个作家创作成熟的标志,也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的艺术造诣的标志。
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在这个定义所包含的几种因素中,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形成作品风格的内在动因。
语言、体裁、意象等构成的具体话语情境,是作品风格的外在表现。
从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的整体中呈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则是风格的现实的审美标记。
16、文学流派:文学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些作家由于文学见解、审美追求、创作风格等方面相似或相近而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作家群。
判定一个文学流派有三条标准:(1)是否形成了有影响的作家为代表的作家群;(2)这个作家群的思想倾向、创作原则、文学见解和审美追求是否相同或相似;(3)这个作家群的成员在创作实践中是否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个人风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相似的艺术风格,即流派风格。
17、文学消费: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
狭义的文学消费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18.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有正向顺应与逆向遇挫两种。
实际上,真正赢得大多数读者喜爱的作品,往往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遇挫。
一方面,本文不时唤起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定积累,同时又在不断设法打破读者的期待惯性,以出其不意的人物、情节或意境遣动读者的想象。
20.文学忠诚:首先,作家必须热爱文学。
作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爱好者,他必须热爱文学到了痴迷的程度,甚至把文学当作生活的意义所在。
其次,作家必须献身于文学。
任何职业都需要敬业精神,但文学创作要求更高,不仅是一般的敬业,而是献身、是付出整个生命。
21.作家修养:就是指作家通过后天的努力,自觉地提高文学创作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作家修养包括思想修养、文化修养、文学修养三个方面。
作家的思想修养包括认识水平的提高,还包括精神境界的提高。
作家的修养还包括文化修养,即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
作家的修养还包括文学修养,也就是直接提高文学创造的能力。
22、创作个性:文学创作是艺术个性的创造,对作家而言,就是创作个性的生成。
创作个性的形成,既是作家区别于常人的标志,也是作家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