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农-文学理论试题汇总(大题)
文学理论试题库及答案

文学理论试题库及答案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运用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科学方法进行作品分析。
2.视角是指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也称为聚焦。
3.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阶段后的更高境界,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和过程。
4.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文学、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5.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阶段的一个标志,包括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和人物命运所打动,以及不同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6.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7.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观念活动。
8.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10.审美批评是一种情感性评价,也是一种体验和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常常是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11.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12.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13.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4.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15.文学的审美属性是指作品从情绪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16.文学消费主要是指读者的阅读。
17.点评是一种传统批评文体,不需要谋篇布局,是具有相当鉴赏水平和学识功底深厚的读者在阅读作品时随意挥洒的感悟。
风格是作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特色,而创作个性则是作家在创作中所展现出来的个人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
风格与创作个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作家的个性特点往往会在其作品的风格中得到体现。
华南农业大学美国文学史期末考试题

华南农业大学美国文学史期末考Ⅰ。
Explain the following literary terms。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Darwinism2.Lost generation3。
Imagism4.Free VerseⅡ. Matching(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John Steinbeck2.T。
S。
Eliot3.Carl Sandburg4.F。
Scott Fitzgerald5.Harriet Beecher Stowe6.O’ Henry7.Thomas Paine8.Ernest Hemingway9.Ralph Waldo Emerson10.Nathaniel Hawthornea. A Farewell to Armsb. Common Sensec。
Uncle Tom’s Cabind. The Cop and the Antheme。
The Grapes of Wrathf. Fogg。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h. Naturei。
The Great Gatsbyj. The Scarlet Letter.Ⅲ. Multiple choice。
(本大题共35 小题,每小题1 分,共35 分)1。
In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American moral values were essentially Puritan. Nothing has left a deeper imprint on the character of the people as a whole tha n did_______。
A.Puritanism B Romanticism C Rationalism D Sentimentalism2. Franklin wrote and published his famous__________, an annul collection of pr overbs.A. The AutobiographyB. Poor Richard‘s Almanack C。
华农-文学理论试题汇总(大题)

24、文学概论文字题整理 注意:第四页开始是各题详解,前三页是目录本资料题目来源于学生自拟,答案系佚名本人整理。
佚名以及众多的同学实在对某班某 些答案混乱的试题有所不满,因此依照课本重新总结答案。
仅供参考。
因为老师说的题型里没有我出的那种材料分析题,因此我出的题目在下面不再列出。
题型:选择、填空、判断各10分,共30分 名词解释3道共15分,简答题共20分,800字以上论述文35分一、解释类简答题/名词解释题 什么是文学? 什么是话语蕴藉? 什么是隐含的读者? 什么是话语?什么是陌生化? 什么是文学消费? 什么是期待视野?什么是文学批评? 什么是艺术真实?什么是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还原与异变? 什么是再现论? 什么是文学意象?什么是创作主体? 什么是文学话语?什么是文艺学? 什么是文学活动? 什么是意识形态? 什么是文学创作动机? 什么是象征性? 什么是诗艺性? 什么是虚实相生? 什么是含蓄? 什么是互文性? 什么是直觉?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25、什么是模仿? 二、简答题请阐述文本与世界的三种关系。
结合实例,简述文学活动的文化内涵。
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请阐述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关系。
文学理论研究的特点是什么?历史主义关于阅读“应该重视还是忽略读者”的争论的观点是什么? 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价值诠释活动? 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的具体表现? 10、 巴特在1968年赫赫有名的论文中他宣告“作者的死亡”。
如何理解这一说法?11、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反批评传统》提出文学 四要素为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组成,分点论述四者之间的关系。
作家为什么创作?文学的真、善、美如何体现?文学创造为什么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潜在图示”是谁提出的并具体阐释其主要内容?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是什么? 艺术灵感和艺术直觉的区别是什么?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 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分别是哪儿个?试简述他们之间的关系?19、 请用你学到的知识来从本质特征、表现特征、形象特征、思维特征、鉴赏特征五方 面分析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完整版)文学理论考试试题A卷(附参考答案)

文学理论考试一试题( A 卷)一、列举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1、文学活动的四因素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五大基石3、话语的五因素4、列出三部(篇)中国文学理论名作及其作者5、对于文学创作主体的三种基本认识二、理论阐释题(每题8 分,共 24 分)提示:先说明所给这段话所包含的文学理论,再对其作简要评析。
1、“我们察看全部事物,有三种方式——实质的、理论的和审美的。
一个人若从实质的看法来看一座丛林,他就要问这丛林能否有利于这地域的健康,或是丛林主人如何计算薪材的价值;一个植物学者从理论的看法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物生命的科学研究;一个人假如除了丛林的外观没有其他思想,从审美的或艺术的看法来看,就要问它作为景色的一部分其成效如何。
”——(丹麦)勃兰兑斯2、“一部艺术作品是一种心里的进度。
它在每一种单调的状况之下都是处在黑暗之中,就像我们世界的出生同样,是一种不行窥见的,一种神圣的现象,是一种神奇。
”——(奥地利)茨威格5、“内容作完好合适内容的形式达到独立完好的一致,因此形成一种自由的整体,这就是艺术的中心。
”——(德国)黑格尔三、术语解说题(每 3 分,共 15 分)1、艺术真切2、精神生产3、话语蕴藉4、直觉5、文艺学四、简答题(每题8 分,共 32 分)1、你如何理解文学语言的特别性?2、作为文学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有哪些特别性?3、文学创作是一种特别的精神生产,其特别性详细表此刻哪些方面?4、在花费文化背景中 , 你如何理解雅俗文学的关系?五、论述题(共14 分)在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文学何为?请以文学作品中人文关心与历史理性的关系理论为切入点,说说你的见解。
1文学理论考试一试题( A 卷)参照答案一、以下每题 3 分;第 4 题只需切合题意即可;每答错一小点扣 1 分,该小题总分扣完为止。
1、文学活动的四因素:作家、作品、读者、世办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五大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应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盛情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3、话语的五因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语境、交流4、列出三部(篇)中国文学理论名作及其作者: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王国维《人间词话》等5、对于文学创作主体的三种基本认识:模拟者与创建者、旁观者与移情者、特别的艺术生产者二、正确地判断出其所包含的文学理论,给 3 分;对该文学理论进行剖析评论,言之成理,条理清楚,给 5 分。
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理论 练习一

练习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1.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C )A.文艺学B.文学学C.诗学D.文学理论2.《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D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3.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C )A.社会生活的反映B.精神生产C.人的生活活动D.一种社会意识形态4.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艺术生产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5.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C )A.社会生活B.文学作品C.人D.摹仿6.马克思说“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这个尺度是指(A )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7.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B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8.在西方,强调文学与作者的联系,进而强调作品表现功能的表现论正式出现于(C )A.15世纪B.16世纪C.17、18世纪D.19世纪9.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兴起于(D )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10.用哈贝马斯的理论来看,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B )A.系统结构B.交往结构C.读者反应系统D.创造系统11.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称为(B )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12.文学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D )A.巫术B.游戏C.宗教D.劳动13.章炳麟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之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其文学的概念是( A )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符号学的14.在中国,文学的审美属性被正式确认是在(B )A.先秦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15.在西方,狭义的文学从广义的文学中独立出来是在(C )A.古希腊时期B.古罗马时期C.18世纪D.19世纪16.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发展中价值观的中心问题是(B )A.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B.文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C.文学的创作原则的问题D.文学的反映对象问题17.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指出了(B )A.文学活动与现实生活的关系B.文学活动的历史继承性C.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D.文学活动的人民性18.“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A )A.《德意志意识形态》B.《共产党宣言》C.《剩余价值论》D.《〈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9.与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比较,文学语言强调的是(D )A.严谨的逻辑B.严谨的语法结构C.服从说明的需要D.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20.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是(C )A.《毛诗序》B.《乐记》C.陆机《文赋》D.钟嵘《诗品》21.认为“艺术乃是象征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的是(B )A.科林伍徳B.苏珊·朗格C.贝尔D.阿恩海姆22.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评价的心理特征是(C )A.逻辑推理B.感性直观C.情感体验D.理性思维23.文学创造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文学创作的材料应该是(B )A.独立于作家之外的物质B.贮存于作家内心的精神现象C.记录于书本上的知识D.独立于作家之外的社会生活24.文学创作活动的内驱力指(C )A.素材积累B.艺术发现C.创作动机D.艺术构思25.由此形象想到彼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为(B )A.想象B.联想C.幻想D.记忆26.对比联想是指(C )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27.艺术构思中的动力因素是指(D )A.记忆B.想象C.联想D.情感28.在艺术构思中,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效果的方式称为(C )A.变形B.漫画C.陌生化D.粘合29.袁于令认为《西游记》是“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指出了文学的真实乃是( B )A.客观的真实B.假定的真实C.历史的真实D.科学的真实30.西晋的陆机充分肯定文学的情感性,他在《文赋》中说:(C )A.情动于中而形于言B.为情造文C.诗缘情而绮靡D.为文造情31.文学创造的终极价值追求和永恒主题是( D )A.认识真理 B.反映生活 C.表现情感 D.人文关怀32.在20世纪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理论的是(A )A.克莱夫·贝尔B.苏珊·朗格C.什克洛夫斯基D.阿恩海姆33.下列作品属于现实型文学作品的是(A )A.《红楼梦》B.《变形记》C.《桃花源记》D.《等待戈多》34.在中国,最早体现理想型文学倾向的是(B )A.《诗经》B.《离骚》C.《史记》D.《左传》35.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于(C )A.18世纪B.19世纪C.20世纪D.21世纪36.戏剧之划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是按照(C )A.题材处理B.主题表现C.戏剧冲突性质D.戏剧结构37.提出现实主义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命题的是(B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38.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其形象是间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形象是(D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B.假定与真实的统一C.个别与一般的统一D.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39.最早使用“意境”一词,并提出诗境之三境的是(C )A.刘勰B.钟嵘C.王昌龄D.皎然40.按王国维对意境的分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属于(A )A.有我之境B.无我之境C.诗人之境D.常人之境41.在中国,“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在(B )A.《论语》B.《论衡》C.《史记》D.《汉书》42.据黑格尔的考察,世界一切民族的最古老的艺术几乎都是(A )A.象征B.写实C.神秘D.浪漫43.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对叙事作品进行研究并形成新的理论观念的是(B )A.英美新批评B.法国结构主义C.接受美学D.读者反应批评44.在叙事作品中,作为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的是(A )A.人物B.环境C.场面D.语言45.叙事性作品中的“文本时间”是指(B )A.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B.故事内容在叙述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C.故事内容中虚构事件中的前后关系D.故事内容本身的时间46.廖燕说:“借彼物理,抒我心胸。
华南农业大学大学语文题

华南农业大学大学语文题一、单项选择题1.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写作水平B.深化中学语文C.增强人文修养D.了解中国文学发展史2.大学语文课文篇目应该是()A.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B.中国现代作品C.唐诗宋词D.中国古代作品3.袁可嘉作品中的母亲跟下列()中的形象更相似:A.柔石《为奴隶的母亲》B.高尔基《母亲》C.肖复兴《母亲》D.叶赛宁《写给母亲的信》4.“迎上门来堆一脸感激”,指的是()A.谢天谢地,儿子你终于回来了B.庆祝儿子大学毕业C.庆幸八年抗战的胜利D.庆幸我还活着5.“书名人名如残叶掠空而去”,意思是()A.见到母亲,高兴得把书本撕烂扔向空中B.见到母亲,高兴得把以前认识的人全忘了C.与母爱相比,我在学校学到的那点知识太微不足道了D.与母亲相比,所有名人名着都是秋风中的残叶6.郑燮《范县署中与舍弟墨第四书》给读者的感觉是()A.啰嗦B.反智C.不相信弟弟D.亲切7.“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礼”,反映了作者()A.对佃农虚伪的客气B.想要佃农多交佃租C.对弱势群体的关怀D.生怕佃农造反8.“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更不可当”中“小头锐面”的意思是()A.长得白面书生B.为人刁顽刻薄C.善于投机钻营D.身材短小精干9.《为奴隶的母亲》中的“母亲”有“春宝”和“秋宝”两个儿子,()A.两个儿子同父同母B.春宝是母亲出典给秀才后所生,秋宝是与原配皮贩所生C.秋宝是母亲出典给秀才后所生,春宝是与原配皮贩所生D.两个儿子后来都在母亲身边10.()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源地A.英国B.德国C.法国D.意大利11.艾兴多尔夫是19世纪后期()的杰出代表A.浪漫派B.湖畔派C.自然主义D.现实主义12.诗中的“飞花”指的是()A.天真B.理想C.自由D.以上皆是13.“此地是一片雪国/我头上也白发如雪”的意思与下列哪项内容最接近()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掺掺戚戚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C.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D.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4.“环顾四面,我发觉/片片飞花呀全是冰雪/此地是一片雪国/我头上也白发如雪”,反映了作者()A.认为现实与梦境一样飘着雪花,感到愉悦B.醒后心情失落、孤独,发现原来寻觅已久的东西其实就在故乡,可“我”已年老了C.以为现实就是故乡D.思乡之愁消失了15.以下不是“乡情诗”的是()A.叶赛宁《辞别了我出生的屋子》B.李白《静夜思》C.《荷马史诗》D.余光中《乡愁》16.汪莘是()人。
(完整word版)《文学理论教程》最全考试知识点

文学概论试题库一、选择题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ABCD )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CD)A抒情动作B抒情内容C声音组织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BCD)A 象征性B主观性C评价性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A )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ABCD)A倒装与歧义B夸张与对比C借代与用典D比喻与象征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D)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ABCD)A创作个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8风格的特性是( ABC )A独创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A)A《文心雕龙》B《诗品》C《修辞学发凡》D《诗学》10文学接受客体指(ABC)A认识属性 B 审美属性C文化属性D整体属性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ABC)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B)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D)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ABCD)A净化B共鸣C领悟D延留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ACD)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B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ACD)A真实性B革命性C情感性D倾向性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ACD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BCD)A批评风格B最高标准C批评方法论D批评原则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ABCD)A人本主义心理学B原型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精神分析学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B)效果。
A领悟B延留C净化D共鸣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A)A伊瑟尔B加达默尔C英加登D弗洛伊德23接受动机可分为(ABC)A审美动机B求知动机C借鉴动机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A)A 语言表现B 体裁类型C 结构安排D 形象创造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AB)A抒情内容B抒情话语C抒情现实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ABC)A声音B画面C情感经验D情景关系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C)A结构B声音C故事D视角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BCD)A人物、情节、环境B叙述方式C叙述的声音特点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CD)A叙事功能B抒情功能C描述外在事物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CD)A表意式意象B表情式意象C寓言式意象D符号式意象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D)A刘勰B曹丕C司空图 D 刘熙载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C)A刘勰B曹丕C司空图 D 刘熙载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ABCD)A读者B世界C作家 D 作品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AC)A实践性B艺术性C价值取向 D 综合性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D)A立普斯B克罗齐C弗洛伊德 D 布洛3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考察文学活动的角度(D)A文学文化学B文学信息学C文学符号学 D 文学社会学37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石有(ABC)A对象化说B意识形态说C艺术生产论 D 艺术价值论38属于文学心理学的理论代表有(CD)A桑塔耶那B罗兰巴特C阿恩海姆 D 考夫卡39著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A)A俄国形式主义B新批评C接受美学 D 结构主义40下列与游戏说理论有关的人是(BD)A德漠克利特B康德C歌德 D 席勒41文学概念的三义指(ACD)A作为文化B作为意识形态C作为审美 D 作为惯例42文学具有的双重性质为(AD)A审美B情感C想象 D 意识形态43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性(BCD )A革命性B主导性C层次性 D 多样性44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主要价值取向有(AB)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工农兵服务 D 为政治服务45“雅与俗”在文学领域被使用具有的含义(C)A思想性与艺术性B功利性与无功利性C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 D 创作与接受46“两种民族文化”理论的提出者(A)A列宁B高尔基C毛泽东 D 鲁迅47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ABCD)A模仿者B创造者C集体人 D 移情者48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ABCD)A实践获取B书本获取C有意获取D无意获取49艺术构思中作家最基本和常用的构思技能与方式是(B)A突出B综合C简化 D 变形50文学创造中的情感态度应该具有(CD)A情感性B理智性C诚挚性 D 高尚性51现实型文学的特征为(AD)A逼真性B创造性C表现性 D 再现性52理想型文学的特征是(CD)A再现性B逼真性C表现性 D 虚幻性53象征型文学的艺术特征是(CD)A表现性B象征型C暗示性 D 朦胧性54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ABDE)A本质论B创作论C价值论D接受论E构成论二、判断题1审美意象总是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存在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2象征性是审美意象的本质体制(╳)3审美意象的思维中,抽象思维能够直接参与(√)4叙事的意识形态性就是体现在叙事内容中的一定意识形态特征(╳)5叙事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讲故事(√)6叙事话语始发于叙事动作(√)7没有叙事话语,便没有叙述动作(╳)8叙述者就是指作者(╳)9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华农-大学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1、中下层士子
2、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他是一个鄙弃仕途经济,背离封建礼教的贵族叛逆者,与封建卫道士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3、人吃人
4、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旧中国内封建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转变,‘并没有给农村带来发展繁荣。
七、简析题(第1、2、3小题各5分,第4小题6分,共21分)
七、简析题(第1、2、3小题各5分,第4小题6分,共21分。)
1、读李大钊《今》中的两段文字:
为什么“今”最可宝贵妮?“最好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咋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
为什么“今”最易丧失呢?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时间这个东西,也不因为吾人贵他爱他稍稍在人间留恋:试问吾人说“今”,说“现在”,茫茫百千万劫,究竟哪一刹那是吾人的“今”,是吾人的“现在”呢?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他早已风驰电掣的一般,已成“过去”了。吾人若要糊糊涂涂把他丢掉,岂不可借!
2、王昌龄《从军行》:“___________,孤城遥望玉门关。”
3、辛弃疾《摸鱼儿》:“___________。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4、元散曲有小令和_____________之分。
四、词语解释题(解释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每小题1分,共10分。)
1、齐王使使问赵威后。
问: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1、A、第一问上一段谁点:“今”最可宝贵。下一段论点:“今”最易丧失。
第二问上一段论据:名人名言(或答理论论据)下一段论据:事实论据
B、因为“今”最易丧失,所以更觉得“今”最可宝贵;论证了“今”最易丧失,也就证明了“今”最可宝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文字题整理注意:第四页开始是各题详解,前三页是目录本资料题目来源于学生自拟,答案系佚名本人整理。
佚名以及众多的同学实在对某班某些答案混乱的试题有所不满,因此依照课本重新总结答案。
仅供参考。
因为老师说的题型里没有我出的那种材料分析题,因此我出的题目在下面不再列出。
题型:选择、填空、判断各10分,共30分名词解释3道共15分,简答题共20分,800字以上论述文35分一、解释类简答题/名词解释题1、什么是文学?2、什么是话语蕴藉?3、什么是隐含的读者?4、什么是话语?5、什么是陌生化?6、什么是文学消费?7、什么是期待视野?8、什么是文学批评?9、什么是艺术真实?10、什么是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还原与异变?11、什么是再现论?12、什么是文学意象?13、什么是创作主体?14、什么是文学话语?15、什么是文艺学?16、什么是文学活动?17、什么是意识形态?18、什么是文学创作动机?19、什么是象征性?20、什么是诗艺性?21、什么是虚实相生?22、什么是含蓄?23、什么是互文性?24、什么是直觉?25、什么是模仿?二、简答题1、请阐述文本与世界的三种关系。
2、结合实例,简述文学活动的文化内涵。
3、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4、请阐述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关系。
5、文学理论研究的特点是什么?6、历史主义关于阅读“应该重视还是忽略读者”的争论的观点是什么?7、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价值诠释活动?8、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9、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的具体表现?10、巴特在1968年赫赫有名的论文中他宣告“作者的死亡”。
如何理解这一说法?11、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反批评传统》提出文学四要素为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组成,分点论述四者之间的关系。
12、作家为什么创作?13、文学的真、善、美如何体现?14、文学创造为什么是一种特殊的生产?15、“潜在图示”是谁提出的并具体阐释其主要内容?16、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是什么?17、艺术灵感和艺术直觉的区别是什么?18、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分别是哪几个?试简述他们之间的关系?19、请用你学到的知识来从本质特征、表现特征、形象特征、思维特征、鉴赏特征五方面分析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20、请简述文学活动发生的相关学说21、请简述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22、请简述文学创造主客体关系所具有的特征三、分析阅读题(共20分)材料一:结构主义之滥觞常被追溯至瑞士语言学家A的著作B(英文名: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1916)A区分了语言的两个(对立)面——它是如何被实践或被说的(他称之为parole或言语),以及作为一个整体的语言体系(他称之为langue或语言)。
A用“共时性”(synchronic)来指称语言的系统的维度,用C(diachronic)来指称语言的历史的或时间的维度,它在时间中是如何随着它的被说或实践而存在变化。
——Ryan 《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1、请分别指出A、B、C分别是什么(分别为1分、1分、2分,共5分)2、按照A的论述,语言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哪两种成分?这两种成分如何区分?(4分)材料二:“我的观点是,最有用的就是把‘文学’视为人们在不同时间出于不同理由赋予某些种类的作品的一个名称,这些作品处于被米歇尔·福柯称为‘话语实践’(discursive practice)的整个领域之内;如果有什么确实应该称为研究对象的话,那就是一整个实践领域,而不仅仅只是那些有时被颇为模糊地标为“文学”的东西。
——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3、请概述伊格尔顿的观点。
(3分)材料三:......无可否认,小说可以比现实生活更为真切,现实生活有时候会把局面搞得混乱不堪或者绝对错误。
让拜伦在希腊死于热病而不是在为希腊争取独立的战斗中被子弹打死,这是生活的愚蠢。
让维多利亚时代的弗洛伦斯·南丁格尔一直活到20世纪,或者让罗伯特·麦克斯韦尔悄悄地逃向大海以躲避公众的羞辱,这是历史的疏忽。
要是让历史来处理这件事情,那它是可以大擅胜场的。
然而,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小说是无法说出真相的。
如果作者停下来向我们保证,她现在所说的都是真实的——这种事情真的发生过——我们还是会认为这是虚构的陈述。
——伊格尔顿《理论之后》4、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小说具有的特征。
(4分)5、如果你是一位作者,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意义的好小说。
(4分)答案详解一、名词解释1、文学是什么?(注意!一班出题人所提供的本题答案是错误的,请大家自行根据课本整理或根据以下内容整理。
)答: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中外古代时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记文献统称为文学。
现代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
文学的形象不具有造型艺术的直观性,而需借助词语唤起人们的想象才能被欣赏。
这种形象的间接性既是文学的局限,同时也赋予文学反映生活的极大自由和艺术表现上的巨大可能性,特别是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上,可以达到其他艺术所不可及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魏晋南北朝曾将文学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
在各种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
(出自《辞海》)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
通行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文学理论教程》第45-49页)2、什么是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概念,是将现代“话语”概念与我国古代古典文论术语“蕴藉”相融合的结果。
在文学艺术领域,“蕴藉”特指汉语文学作品中那些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
而话语蕴藉是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文学总是能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是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
所以,文学直接地就是以话语蕴藉的形态而存在。
(出自《文学理论教程》第68-69页)3、什么是隐含的读者?由伊瑟尔提出。
任何一个作家在从事创作的时候,都已经替自己设定了具体的阅读对象,这些对象更多的时候不是现实存在的,而是需要用作品中的空白结构加以召唤。
换言之,作者在创作作品的同时,也在召唤作品潜在的读者或者可能的读者。
同样,读者不是要等作品正式出版后才登场,而是从创作开始就一直处于在场状态。
(出自《文学理论教程》第35页)4、什么是话语?答: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工具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
索绪尔认为,言语指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
福柯认为,“话语”是语言结构与言语结合而形成的更丰富的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出自《文学理论教程》第64页)5、什么是陌生化?答:是俄国文学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是艺术作品增加可感觉性的各种手法的统称,又是使文学作品具备文学性的手段。
以不用习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是以一种陌生化眼光、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艺术效应。
(原答案)6、什么是文学消费?答: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
(广义的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相对。
)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下以的文学消费与文学鉴赏相对。
)(出自《文学理论教程》第299页)7、什么是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有心理图式简称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
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
(出自《文学理论教程》第325页)8、什么是文学批评?(老师说文学批评这学期没讲,所以不会考)答:(1)从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接受层面上看,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与文学创造密切相关;文学批评是在接受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是接受活动的一种形式或一部分,因而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有着内在的深刻关系;文学批评兼及文学活动的各种现象,其中也包括对文学批评自身的价值和判断。
(2)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实践性、倾向性、论证性和社会性。
(出自《文学理论教程》第346-350页)9、什么是艺术真实?答:“真”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的基础。
艺术真实既非生活真实亦非科学真实,而是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的真实。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内蕴性、假定性、主观性、诗艺性(出自《文学理论教程》151-153页)10、什么是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还原与异变?一部文学作品完成之后,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便凝固在本文中。
读者阅读作品的过程就是在特定语词序列的串引下还原原作家心自中时形象、体验和思想见解的过程。
但实际上,阅读过程中的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
由读者阅读产生的“第二本文“中,虽然或多或少包含着还原的客体内容,但由于充满着读者的个性创造,因此,“第二文本”必然会产生异变。
包括形象的异变、情感的异变和思想观念的异变。
异变:(1)作品形象的异变:在文学阅读活动中,当读者根据特定文本“还原”人物或其他有关形象时,总要把自己熟悉的人物或事物,附着到作品中的形象上;总要根据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兴趣爱好,对文本潜含的形象进行个人感情色彩的加工。
(2)情感的异变:读者的期待视野不同,唤起不同程度或者不同性质的情感体验。
(出自《文学理论教程》第333页)11、什么是再现论?再现论是从世界的观点来认识文学的本质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的本质观,它注重从文学作品再现世界的逼真性来确定文学的本质及其价值标准。
再现论说明了文学内容的来源,强调文学与外界事物与自然的相似性和真实性。
却忽视文学的文体性、创造性的本质,也忽视文学的存在形式的本质探讨。
过分强调文学的思想材料;对文学的审美本质,诸如想象、情感等有所忽视。
(原答案)12、什么是文学意象?是作家艺术构思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的客观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规律作为媒介,经过人的想象、创造和加工虚构出来的形象,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蕴追求的体现,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原答案)13、什么是创作主体?是指在创作活动总处于主动和主导地位的具有审美创造能力的人,即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艺术家。
创作主体具有一般社会主体相同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意识性、实践性和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