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性能参数
硅光电池特性研究

综合设计实验小论文硅光电池特性研究摘要:当今世界能源日益短缺,开发太阳能资源成为世界各国能源发展的主要课题。
硅光电池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实现太阳能的利用。
本实验的目的主要是探讨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特性,测量太阳能电池下述特性:1、在没有光照时,太阳能电池主要结构为一个二极管,测量该二极管在正向偏压时的伏安特性曲线,并求得电压和电流关系的经验公式。
2、测量太阳能电池在光照时的输出特性并求得它的短路电流( I SC)、开路电压( U OC)、最大输出功率 P m及填充因子 FF,填充因子是代表太阳能电池性能优劣的一个重要参数。
3、光照效应:(1)测量短路电流 I SC和相对光强度J /J0之间关系,画出 I SC与相对光强J /J0之间的关系图。
(2)测量开路电压U OC和相对光强度J /J0之间的关系,画出U OC与相对光强J /J0之间的关系图关键字:硅光电池 PN结相对光强开路电压短路电流1 实验原理目前半导体光电探测器在数码摄像﹑光通信﹑太阳电池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硅光电池是半导体光电探测器的一个基本单元,深入学习硅光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具体使用特性可以进一步领会半导体PN结原理﹑光电效应理论和光伏电池的机理。
1.1 PN结的形成及单向导电性如果采用某种工艺,使一块硅片的一边成为P型半导体,另一边为N型半导体,由于P区有大量空穴(浓度大),而N区的空穴极少(浓度小),因此空穴要从浓度大的P区向浓度小的N区扩散,并与N区的电子复合,在交界面附近的空穴扩散到N区,在交界面附近一侧的P区留下一些带负电的三价杂质离子,形成负空间电荷区。
同样,N区的自由电子也要向P区扩散,并与P区的空穴复合,在交界面附近一侧的N区留下一些带正电的五价杂质离子,形成正空间电荷区。
这些离子是不能移动的,因而在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交界面两侧形成一层很薄的空间电荷区,也称为耗尽层,这个空间电荷区就是PN结。
正负空间电荷在交界面两侧形成一个电场,称为内电场,其方向从带正电的N区指向带负电的P区,如图1所示。
太阳能电池片的相关参数

硅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参数主要有:短路电流、开路电压、峰值电流、峰值电压、峰值功率、填充因子和转换效率等。
①短路电流(isc):当将太阳能电池的正负极短路、使u=0时,此时的电流就是电池片的短路电流,短路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短路电流随着光强的变化而变化。
②开路电压(uoc):当将太阳能电池的正负极不接负载、使i=0时,此时太阳能电池正负极间的电压就是开路电压,开路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
单片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不随电池片面积的增减而变化,一般为0.5~0.7v。
③峰值电流(im):峰值电流也叫最大工作电流或最佳工作电流。
峰值电流是指太阳能电池片输出最大功率时的工作电流,峰值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
④峰值电压(um):峰值电压也叫最大工作电压或最佳工作电压。
峰值电压是指太阳能电池片输出最大功率时的工作电压,峰值电压的单位是v。
峰值电压不随电池片面积的增减而变化,一般为0.45~0.5v,典型值为0.48v。
⑤峰值功率(pm):峰值功率也叫最大输出功率或最佳输出功率。
峰值功率是指太阳能电池片正常工作或测试条件下的最大输出功率,也就是峰值电流与峰值电压的乘积:pm===im×um。
峰值功率的单位是w(瓦)。
太阳能电池的峰值功率取决于太阳辐照度、太阳光谱分布和电池片的工作温度,因此太阳能电池的测量要在标准条件下进行,测量标准为欧洲委员会的101号标准,其条件是:辐照度lkw/㎡、光谱aml.5、测试温度25℃。
⑥填充因子(ff):填充因子也叫曲线因子,是指太阳能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与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乘积的比值。
计算公式为ff=pm/(isc×uoc)。
填充因子是评价太阳能电池输出特性好坏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的值越高,表明太阳能电池输出特性越趋于矩形,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越高。
串、并联电阻对填充因子有较大影响,太阳能电池的串联电阻越小,并联电阻越大,填充因子的系数越大。
填充因子的系数一般在0.5~0.8之间,也可以用百分数表示。
硅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性能参数

硅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性能参数本信息来源于太阳能人才网| 原文链接:/Infomation/showinfo.aspx?ID=14408硅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参数主要有:短路电流、开路电压、峰值电流、峰值电压、峰值功率、填充因子和转换效率等。
①短路电流(isc):当将太阳能电池的正负极短路、使u=0时,此时的电流就是电池片的短路电流,短路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短路电流随着光强的变化而变化。
②开路电压(uoc):当将太阳能电池的正负极不接负载、使i=0时,此时太阳能电池正负极间的电压就是开路电压,开路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
单片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不随电池片面积的增减而变化,一般为0.5~0.7v。
③峰值电流(im):峰值电流也叫最大工作电流或最佳工作电流。
峰值电流是指太阳能电池片输出最大功率时的工作电流,峰值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
④峰值电压(um):峰值电压也叫最大工作电压或最佳工作电压。
峰值电压是指太阳能电池片输出最大功率时的工作电压,峰值电压的单位是v。
峰值电压不随电池片面积的增减而变化,一般为0.45~0.5v,典型值为0.48v。
⑤峰值功率(pm):峰值功率也叫最大输出功率或最佳输出功率。
峰值功率是指太阳能电池片正常工作或测试条件下的最大输出功率,也就是峰值电流与峰值电压的乘积:pm===im ×um。
峰值功率的单位是w(瓦)。
太阳能电池的峰值功率取决于太阳辐照度、太阳光谱分布和电池片的工作温度,因此太阳能电池的测量要在标准条件下进行,测量标准为欧洲委员会的101号标准,其条件是:辐照度lkw/㎡、光谱aml.5、测试温度25℃。
⑥填充因子(ff):填充因子也叫曲线因子,是指太阳能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与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乘积的比值。
计算公式为ff=pm/(isc×uoc)。
填充因子是评价太阳能电池输出特性好坏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的值越高,表明太阳能电池输出特性越趋于矩形,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越高。
硅太阳能电池极限效率

硅太阳能电池极限效率
硅太阳能电池的理论极限效率是由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和量子理论计算得出的,约为29.4%。
这意味着,当光照射到硅材料上,电子从材料内部跃迁到材料外部时,会产生一定的能量损失。
这个能量损失是由于电子在跃迁时需要克服材料内部的束缚能和材料与外部电路之间的界面能等因素造成的。
目前,硅太阳能电池的商业化最高效率已经达到了26%左右,但科学家们仍在不断研究和探索提高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方法。
其中,一些研究方向包括:
1. 提高材料纯度: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受到杂质和缺陷的影响,提高材料纯度可以减少这些影响,从而提高电池效率。
2. 优化电池结构:通过优化硅太阳能电池的结构,例如增加电极面积、改变电极材料等,可以减少能量损失,提高电池效率。
3. 引入新材料:研究和开发新型半导体材料,例如有机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
总之,硅太阳能电池的理论极限效率是29.4%,但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和研究提高电池效率的方法,未来有望实
现更高的效率。
太阳能电池主要技术参数

AM(
为了描述大气吸收对太阳 辐照能量及其光谱的分布 的影响,引入大气质量, 如果把太阳当顶垂直于海 平面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 高度作为一个大气质量, 则太阳在任意位置时大气 质量定义为从海平面看太 阳通过大气的距离与太阳 在天顶时通过大气距离之 比。
air mass
大气质量)
由图可知由于大气中不同成分气体的作用,在AM1.5时,相当一部分波长的 太阳光已被散射和吸收。其中,臭氧层对紫外线的吸收最为强烈;水蒸气对能量 的吸收最大,约20%被大气层吸收的太阳能是由于水蒸气的作用;而灰尘既能吸 收也能反射太阳光。
令V=0, 得到Isc = Iph 太阳电池的短路电流Isc与电池的面积有关,面积越大,短路 电流也越大 一般:单晶Isc=5.6A (125X125)
多晶Isc=8.1A (156X156)
开路电压Voc:
太阳能电池在空载情况下的端电压为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用Uoc表示 对于一般电池,可以认为接近于理想太阳能电池,即Rs=0, Rsh=∞,令I=0,可得:
Pm=Isc*Voc*FF
ImUm IscVocFF
APin
APin
Pm,Im,Um:
P=UI,然后对乘积求极值
温度系数α,β,γ
电 流 温 度 系 数 : Is c I0 ( 1 T )
α =+(0.06~0.1)%/℃
电 压 温 度 系 数 : U o c U 0 ( 1 T )
β=—(0.3~0.4)%/℃
FF取决于入射光强、材料的禁带宽度、理想系数、串联电阻和并联电 阻等。 对于有合适效率的电池,该值应在0.70-0.85范围之内。
光电转换效率μ:
ImU m
A Pin
UmIm为改太阳能电池最大输出功率点对应的最佳工作电压 和最佳工作电流,A表示包括栅线在内的电池总面积,Pin 为单位面积入射光的功率。
硅光电池的特性及其应用

【实验目的】1、初步理解硅光电池机理。
2、测量硅光电池开路电动势、短路电流、内阻和光强之间关系。
3、在恒定光照下测量光电流、输出功率与负载之间关系。
【实验原理】(原理概述,电学。
光学原理图,计算公式)在P 型半导体上扩散一薄层施主杂质而形成的p-n 结(如图1),由于光照,在A 、B 电极之间出现一定的电动势。
在有外电路时,只要光照不停止,就会源源不停地输出电流,这种现象称为光伏效应。
运用它制成的元器件称之为硅光电池。
光伏效应最重大的应用是能够将阳光直接转换成电能,是当今世界众多国家致力研究和开拓应用的课题*。
从光伏效应的机理可知(见附录),硅光电池输出的电流I L是光生电流I P和在光生电压V p作用下产生的p-n 结正向电流I F之差,即I L=I P-I F。
根据p-n 结的电流和电压关系式中V P 是光生电压,I S 为反向饱和电流,因此输出电流此即光电流体现式。
普通I p>> I S,上式括号内的1 可无视。
对于硅光电池有外加偏压时,(1)式应改为上式中,就是p-n 结在外加偏压V作用下的电流。
图中的(a)(b)两条曲线分别表达无光照和有光照时硅光电池的I-V 特性,由此可知,硅光电池的伏安特性曲线相称于把p-n 结的伏安特性曲线向下平移,它在横轴与纵轴的截距分别给出了V OC和I SC。
实验表明:在V =0 状况下,当硅光电池外接负载电阻R L,其输出电压和电流均随R L变化而变化。
只有当R L取某一定值时输出功率才干达成最大值P m,即所谓最佳匹配阻值R L=R LB,v oc而R LB则取决于太阳能电池的内阻R i=I。
因V OC和I SC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大,所不同的是SCV OC与光强的对数成正比,I SC与光强(在弱光下)成正比,因此R i亦随光强度变化而化。
如图3所示。
V OC、I SC和R i都是太阳能电池的重要参数,最大输出功率P m和V OC与I SC乘积之比FF 是表征硅光电池性能优劣的指标,称为填充因子。
硅基有机太阳能电池光学性能分析

+ 中图分类号: TM914. 4 2
Analysis of Optical Performance for Organic Solar Cell on Si Substrate
2* 2 LI Xiang1 ,WEN Shangsheng1, ,YAO Rihui1,
( 1 . Institute of Polymer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Devices,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 ,China; 2 .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uminescent Materials and Devices,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 ,China) *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shshwen@ scut. edu. cn
: 2 πcε0 kn E ( x) λ
2
Q( x) =
,
( 8)
式中 c、 λ、 ε0 分别为真空中的光速、 波长和介电常 k 和 n 分别为活 性 层 的 消 光 系 数 和 折 射 率。 数, 11 ] , 根据文献[ 活性层对波长为 λ 的入射光的吸 收效率可以表示为: A( λ ) = 1 Q( x) dx, I( λ)
摘要: 采用传输矩阵法的光学模型以及 MATLAB 软件模拟了硅基有机太阳能电池对入射光的吸收率和各层
厚度的关系。模拟表明活性层对入射光的吸收率主要受其自身厚度影响 , 且由于微腔效应, 这种结构的电池 可以很大程度上优化活性层厚度 ; 另外通过调节折射率匹配层厚度和传输层厚度也可以优化活性层对入射 光的吸收率。在本文所讨论的厚度中 , 最佳传输层厚度为 10 nm 左右, 最佳匹配层厚度为 30 nm ZnS 或者 60 nm Alq3 。 关 键 词: 有机太阳能电池; 吸收率; 传输矩阵法; 光电场分布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3788 / fgxb20123303. 0286
硅光电池原理

硅光电池原理硅光电池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光电转换原理制成的太阳能电池,其主要成分是纯度高达99.999%的硅晶体。
硅晶体在受到光照下会产生能量传导的效应,从而转换为电流输出。
硅光电池的结构由p型和n型硅组成的p-n结构的太阳能电池。
p型硅和n型硅的本征半导体浓度不同,故在两种材料接触的地方形成一个pn结。
在这个结点区域中,p区的材料富余正离子,n区的材料富余负离子。
当硅光电池受到光照后,光子的能量会使得硅中的电子受激发而离开原来的位置,从而产生了电子空穴对。
在p-n结区域,受光子激发的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会向n型硅离开p-n结,空穴反之。
这样,p-n结上面的电子和空穴的流动形成了一个电池的正负极,产生了电流和电压输出。
这种构成的太阳能电池是硅太阳能电池。
硅光电池中的输出功率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上输出电能的能量。
这个值可以通过将硅光电池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相乘来获得。
硅光电池的输出功率密度与光电转换效率和太阳能电池的面积有关。
提高硅光电池的输出功率密度需要提高其光电转换效率或扩大太阳能电池的面积。
硅光电池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光电转换原理制成的太阳能电池。
硅光电池的机理是通过在p-n结区域中产生电子-空穴对,使得硅太阳能电池可以产生电流和电压输出。
硅光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和输出功率密度是两个关键性能指标,这些指标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光照强度,温度和制造工艺等。
硅光电池是当前最为广泛应用的太阳能电池,其广泛应用是因为硅材料的独特性能。
硅材料的晶体结构为直接半导体,具有很好的光谱响应特性,同时还具有优良的电特性和化学稳定性。
与其他太阳能电池相比,硅光电池有许多优势,包括成本低廉、长期稳定性好、可靠性高以及容易大规模生产等。
硅光电池是目前最主要的太阳能电池之一,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发电场、太阳能家电和太阳能充电器等领域。
硅光电池的性能因素主要包括硅材料的质量、太阳辐射、温度、制造工艺和光谱响应等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硅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性能参数
本信息来源于太阳能人才网| 原文链接:
硅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参数主要有:短路电流、开路电压、峰值电流、峰值电压、峰值功率、填充因子和转换效率等。
①短路电流(isc):当将太阳能电池的正负极短路、使u=0时,此时的电流就是电池片的短路电流,短路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短路电流随着光强的变化而变化。
②开路电压(uoc):当将太阳能电池的正负极不接负载、使i=0时,此时太阳能电池正负极间的电压就是开路电压,开路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
单片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不随电池片面积的增减而变化,一般为0.5~0.7v。
③峰值电流(im):峰值电流也叫最大工作电流或最佳工作电流。
峰值电流是指太阳能电池片输出最大功率时的工作电流,峰值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
④峰值电压(um):峰值电压也叫最大工作电压或最佳工作电压。
峰值电压是指太阳能电池片输出最大功率时的工作电压,峰值电压的单位是v。
峰值电压不随电池片面积的增减而变化,一般为0.45~0.5v,典型值为0.48v。
⑤峰值功率(pm):峰值功率也叫最大输出功率或最佳输出功率。
峰值功率是指太阳能电池片正常工作或测试条件下的最大输出功率,也就是峰值电流与峰值电压的乘积:pm===im ×um。
峰值功率的单位是w(瓦)。
太阳能电池的峰值功率取决于太阳辐照度、太阳光谱分布和电池片的工作温度,因此太阳能电池的测量要在标准条件下进行,测量标准为欧洲委员会的101号标准,其条件是:辐照度lkw/㎡、光谱aml.5、测试温度25℃。
⑥填充因子(ff):填充因子也叫曲线因子,是指太阳能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与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乘积的比值。
计算公式为ff=pm/(isc×uoc)。
填充因子是评价太阳能电池输出特性好坏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的值越高,表明太阳能电池输出特性越趋于矩形,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越高。
串、并联电阻对填充因子有较大影响,太阳能电池的串联电阻越小,并联电阻越大,填充因子的系数越大。
填充因子的系数一般在0.5~0.8之间,也可以用百分数表示。
⑦转换效率(η):转换效率是指太阳能电池受光照时的最大输出功率与照射到电池上的太阳能量功率的比值。
即:
η=pm(电池片的峰值效率)/a(电池片的面积)×pin(单位面积的入射光功率),其中pin=lkw /㎡=100mw/cm2。
电池组件的板型设计
在生产电池组件之前,就要对电池组件的外型尺寸、输出功率以及电池片的排列布局等进行设计,这种设计在业内就叫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板型设计。
电池组件板型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对电池组件的外型尺寸、输出功率、电池片排列布局等因素综合考虑的过程。
设计者既要了解电池片的性能参数,还要了解电池组件的生产工艺过程和用户的使用需求,做到电池组件尺寸合理,电池片排布紧凑美观。
组件的板形设计一般从两个方向入手。
一是根据现有电池片的功率和尺寸确定组件的功率和尺寸大小;二是根据组件尺寸和功率要求选择电池片的尺寸和功率。
电池组件不论功率大小,一般都是由36片、72片、54片和60片等几种串联形式组成。
常见的排布方法有4片×9片、6片×6片、6片×12片、6片×9片和6片×10片等。
下面就以36片串联形式的电池组件为例介绍电池组件的板型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