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模版7(功率分配器)

合集下载

实验二 功率分配器的测量

实验二 功率分配器的测量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实验报告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实验名称 功率分配器的测量 同组人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当一路传输线要分成多路时,就得用上功率分配器。

常用的为等功率分配器,最简单的是两路。

功率器反过来也作合成器用,这里只谈功分器。

功率器有如下几项指标: 主路驻波比 各支路端接匹配负载时,由主路测出的驻波比。

各支路的衰减与差损 衰减为理论值,实测值与理论值之差为差损。

各支路的隔离度 在主路端接匹配负载后,两支路之间的差损为隔离度。

各支路的相移差 有的功分器有此要求。

一、实验目的 了解功分器的外部特性,知道各个指标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准备 PNA362X 及全套附件,两路功分器一只,负载两只。

按功分器的使用频率设置扫频方案。

点数不要超过21点,否则数据太多。

三、测量步骤 1、主路驻波比测量 仪器按上图测回损连接,电桥测试端口街上双阳连接器一只,即以双阳为新的测试端口,按执行键校开路; 在双阳口上接上阴短路器,按执行键校短路。

要求高时,可用阴短路负载进行校零; 拔下短路器,接上功分器的主路输入插座,各支路端接匹配负载。

此时屏幕……………………………………装………………………………………订…………………………………………线………………………………………上已出现输入阻抗轨迹,看不清时可按↓键换挡。

按菜单键,选驻波返回。

看不清是可按↓键换挡;记录。

2、各支路的幅相特性仪器按测插损连接,在仪器输出口上各接一根短电缆。

两电缆末端各接一只10dB衰减器,再用一个双阴连接起来;按执行键校直通,再按菜单键选相损返回;拔下双阴,将两根电缆带衰减器的一端,分别接到功分器的主路与某一支路上,另一支路接上匹配负载。

记下插损和相位;交换两支路的连接,记下插损和相位。

3、两只路的幅相差异两只路的幅相差异可通过上述数据进行计算,但最好用下法进行测量。

保持前面主路进,某一支路出的接法不变,按复位键复位后校直通;交换两只路的连接,记下另一路的插损和相位。

探究功率的实验报告

探究功率的实验报告

探究功率的实验报告通过判断不同电器设备的功率大小,从而探究功率与电器设备的关系。

实验原理: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计算公式为P=W/t,其中P代表功率,W代表功,t代表时间。

功的计算公式为W=F·s,其中F代表力,s代表位移。

在实验中,我们假设力是恒定的,因此功可以简化为W=F·s=mg·h,其中m代表物体质量,g代表重力加速度,h代表物体的高度。

根据功率的定义可知,功率与物体重力加速度和高度有关。

实验材料:1. 不同功率的电器设备2. 电源3. 电线4. 电流表5. 电压表6. 称重器实验步骤:1. 将不同功率的电器设备连接到电源上,确保电线连接良好。

2. 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分别测量电流和电压,并记录下来。

3. 使用称重器测量电器设备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4. 计算每个电器设备的功率,公式为P=VI,其中P代表功率,V代表电压,I 代表电流。

5.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电器设备的高度,重新使用称重器测量质量,并记录下来。

6. 计算每个电器设备在不同高度上的功率。

7. 分析数据,观察功率和电器设备的关系。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电器设备的功率与电流和电压的乘积成正比。

当电流或电压增大时,功率也会增大。

2. 电器设备的功率与物体的质量、重力加速度、高度有关。

当质量、重力加速度或高度增大时,功率也会增大。

3. 不同功率的电器设备在相同的高度上具有不同的功率。

功率越大的电器设备在相同的高度上完成的功就越多。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功率与电流和电压的乘积成正比。

当电流或电压增大时,功率也会增大。

2. 功率与物体的质量、重力加速度、高度有关。

当质量、重力加速度或高度增大时,功率也会增大。

3. 不同功率的电器设备在相同的高度上具有不同的功率。

功率越大的电器设备在相同的高度上完成的功就越多。

实验思考与改进:1. 在实验中,我们没有考虑电器设备的效率。

微波_功分器实验报告

微波_功分器实验报告

微波_功分器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微波功分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功分器的性能参数。

2.研究功分器的插入损耗、反射系数和隔离度等参数的测量方法,掌握相应的测量技术。

3.通过实验,掌握测量设备的使用方法,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4.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探究实验误差的来源及对误差进行处理和评估。

实验原理:功分器是微波电路中常用的无源器件之一,用来将输入信号分配到多个输出端口上。

功分器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image-20220122175929891](C:\Users\dell\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20122175929891.png)功分器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都是50欧姆特性阻抗,一般有平衡和非平衡两种结构。

功分器在实际使用中的性能参数有:通带的插入损耗,反射系数和隔离度。

1.插入损耗是功分器的一个重要性能指标,它是指功分器在工作频率范围内,输人信号与各个输出端口之间的实际损耗。

用dB表示。

2.反射系数是指功分器各个端口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与输入电磁波之间的幅度比值,反射系数越小,功分器的性能越好。

3.隔离度是指在功分器输出端口之间的幅度相互影响的程度,没有相互影响的功分器,其隔离度应大于 20 dB。

用dB表示。

1.微波功分器XZ-30422. 微波定向耦合器K1C-0633. 各种线缆、连接器和HPC卡4. 网络分析仪E5100A实验步骤:1.将微波功分器与端口1连接。

使用E-5100A网络分析仪测量功分器的S参数。

2.用1端口连接K1C-063定向耦合器,定向耦合器的(C)端口接1端口。

调节定向耦合器的旋钮,得到输入端的测试点的S参数。

3.用网络分析仪分别测量功分器的各个端口的S参数,在频率范围内采集充分的数据集,以作后续分析和处理。

实验结果:1.测量功分器的S参数,绘制功分器的频率响应曲线,得到功分器的通带和阻带频率。

射频实验 功率分接器实验

射频实验 功率分接器实验

威尔金森型功率分配器
三、实验原理
功率分配器是三端口网络结构,如图 4-1 所示。其信号输入端(Port-1)的功率为 P1,而 其他两个输出端(Port-2 及 Port-3)的功率分别为 P2 及 P3。理论上,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 P1=P2+P3。 若 P2=P3 并以毫瓦分贝(dBm)来表示三端功率间的关系,则可写成: P2(dBm) = P3(dBm) = Pin(dBm) – 3dB
五、实验结果
(电阻式功率分接器在 300-500MHz 时 S11 的曲线图)
(电阻式功率分接器在 300-500MHz 时 S21 的曲线图)
(威尔金森型功率分配器在 300-500MHz 时 S11 的曲线图)
(威尔金森型功率分配器在 300-500MHz 时 S21 的曲线图)
六、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报告(四)
姓名: 实验项目名称: 学号: 射频实验 功率分接器实验 日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功率分配器的原理。 2、通过对 MOD-4A 的输出端的功率的测量,了解简单的功率分配电路的特性。
二、实验仪器
1、模组编号:RF2KM4-1A(RESISTIVE POWER SPLITTER) 2、模组内容: 代号 MOD-4A 名称/说明 适用频率范围 750MHz 主要特性 Return Loss -15dB Insertion Loss: =-6 1dB
端子 2 P2 端子 1 P1
功率分配器
端子 3 P3Biblioteka 图 4-1:[功率分配器 ] 方 块 图
四、实验设计与实验过程
1. 测量 MOD-4A(RF2KM4-1A)的 S11 及 S21,以了解简易的功分电路的特性; 测量 MOD-4B(RF2KM4-2A)的 S11 及 S21 测量以了解标准的功分电路的特性。 2. 准备电脑,测量软件,RF2000,及若干小器件。 3. 测量步骤: ⑴ MOD-4A 的 P1 端子的 S11 测量:设定频段:BAND-3;将 LOAD-1 及 LOAD-2 分别接在模组 P2 及 P3 端子;对模组 P1 端子做 S11 测量 ⑵MOD-4A 的 P1 及 P2 端子的 S21 测量:设定频段:BAND-3;将 LAOD-1 接在 P3 端子上;对模组 P1 及 P2 端子做 S21 测量, ⑶ MOD-4A 的 P1 及 P3 端子的 S21 测量:设定频段:BAND-3;将 LOAD-1 接在模组 P2 端子上;对 模组 P1 及 P3 端子做 S21 测量, ⑷ MOD-4B 的 P1 端子的 S11 测量:设定频段:BAND-3;将 LOAD-1 及 LOAD-2 分别接在模组 P2 及 P3 端子上。对模组 P1 端子做 S11 测量 ⑸ MOD-4B 的 P1 及 P2 端子的 S21 测量:设定频段:BAND-3;将 LOAD-1 接在 P3 端子上;对模组 P1 及 P2 端子做 S21 测量 ⑹MOD-4B 的 P1 及 P3 端子的 S21 测量:设定频段:BAND-3;将 LOAD-1 接在模组 P2 端 子上;对模组 P1 及 P3 端子做 S21 测量

功率分接器

功率分接器

实验四:功率分接器(Power Divider )一、实验目的:1.了解[功率分接器]的原理及基本设计方法。

2.利用实验模组实际测量以了解[功率分接器]的特性。

二、实验设备:项次 设备名称 数量 备注1 MOTECH RF2000 测量仪 1套2 [功率分接器]模组1A 、2A 2组 RF2KM4-1ARF2KM4-2A 3 [50Ω]终端负载 1个 LOAD4 [THRU]端子 1个 THRU (RF2KM )5 示波器1台6 50Ω BNC 连接线 2条 CA-1、CA-2 71M Ω BNC 连接线2条CA-3、CA-4三、实验理论分析:(一)[功率分接器]之原理功率分接器是三端口网络结构(3-port network ),如图4-1所示。

其信号输入端(Port-1)的功率为P1,而其他两个输出端(Port-2及Port-3)的功率分别为P2及P3。

理论上,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P1=P2+P3。

若P2=P3并以毫瓦分贝(dBm )来表示三端功率间的关系,则可写成: P2(dBm) = P3(dBm) = P in (dBm) – 3dB当然P2并不一定要等于P3,只是相等的情况最常被使用于实际电路中。

因此,[功率分接器]在大致上可分为[等分型](P2=P3)及[比例型](P2=K ·P3)等两种类型。

其设计方法说明如下: (1)等分型根据电路使用元件的不同,可分为[电阻式]、[L-C 式]及[传输线式]。

PowerDivider Port-1 P1Port-2 P2 Port-3 P3 图 4-1:[功 率 分 接 器 ] 方A. 电阻式此种电路仅利用电阻来设计。

按结构可分成[Δ形],[Y 形],如图4-2(a)(b)所示。

其中Zo 即是电路特性阻抗(Characteristic Impedance ),在高频电路中,在不同的使用频段,电路中的特性阻抗不相同。

在本实验中,皆以50Ω为例。

射频实验四射频功率分配器

射频实验四射频功率分配器

实验四射频功率分配器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射频功率分配器电路的原理及设计方法。

2、学习使用ADS软件进行射频功率分配器电路的设计、优化、仿真。

3、掌握射频功率分配器的制作及调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1、功率分配器的工作原理在实际应用中,有时需要将信号源的功率分别馈送给若干个分支电路(负载),就是说,进行功率分配,实现这种功能的射频器件就称为功率分配器。

由于功率分配器一般为满足互易定理的无源网络,所以功率分配器与合成器是等价的。

根据输出功率的比例,微波功率分配器有等分功率与不等分功率两类。

当一个微波功率平均分成n路时,称为n路等分功率分配器,反之,称为n路不等分功率分配器。

微波功率分配器在微波天线的馈线中和微波仪表中都得到了应用。

大功率微波功率分配器采用同轴线结构,中小功率微波功率分配器采用带状线或微带线结构。

功率分配器的具体结构型式很多,最常用的是采用4/4阻抗变换段的功率分配器,一般来说功率分配器都是相等的,图4-1所示的是两路微带功率分配器的结构。

两个分支臂长都为4/4,是完全对称的结构,对称性保证输入功率将平均分配于两个输出端,得到同相同模的输出。

两分支臂之间接有隔离电阻R,是为了保证两个输出端口的隔离。

当两个输出端口均为良好匹配时,对称性保证各个传输支路是同电位的,故无电流通过隔离电阻,隔离电阻上无功率损耗。

但当其中一输出端失配,致使有反射波折回,则此反射功率将分拆开:一部分经过隔离电阻到达另一输出端;另一部分沿自己λ/4,Zoi支路反射回输入端,然后又反射回来,沿另一支路到达另一输出端。

如果隔离电阻尺寸很小而可视为集总元件时,则它的电长度可近似地认为是零。

由于各支路的长度为4/4,电长度在中心频率时为4/2,因而往返二次的电长度是乃。

因此到达另一输出端的两部分信号是反相的。

可以证明,只要适当选择隔离电阻和支线的特征阻抗值,就可以使这两部分信号幅度相等,因而彼此相消。

这就是利用隔离电阻R达到各分支端口之间的隔离的原理。

分配器实验报告

分配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分配器的原理及功能。

2. 掌握分配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通过实验验证分配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二、实验原理分配器是一种将单一输入信号分配到多个输出信号的设备。

其主要原理是利用电路中的开关元件,将输入信号按照设定的路径传递到各个输出端。

分配器在通信、控制系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实验器材1. 分配器:2路、4路、8路等不同类型。

2. 信号发生器:产生不同频率、幅值的信号。

3. 示波器:观察信号波形及幅度。

4. 测试线:连接分配器、信号发生器及示波器。

5. 电源:为分配器提供工作电压。

四、实验步骤1. 连接实验器材:将信号发生器输出端与分配器输入端连接,分配器输出端分别与示波器输入端连接。

2. 设置信号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调整信号发生器产生不同频率、幅值的信号。

3. 测试分配器性能:a. 2路分配器:将信号发生器输出端连接到2路分配器输入端,观察示波器上2个输出端的信号波形及幅度,分析分配器的性能。

b. 4路分配器:将信号发生器输出端连接到4路分配器输入端,观察示波器上4个输出端的信号波形及幅度,分析分配器的性能。

c. 8路分配器:将信号发生器输出端连接到8路分配器输入端,观察示波器上8个输出端的信号波形及幅度,分析分配器的性能。

4. 分析实验数据:记录不同类型分配器在相同信号参数下的输出信号波形及幅度,分析分配器的性能。

5. 实验总结: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分配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2路分配器实验结果:当信号发生器输出端连接到2路分配器输入端时,示波器上2个输出端的信号波形及幅度与输入端信号相同,说明2路分配器性能良好。

2. 4路分配器实验结果:当信号发生器输出端连接到4路分配器输入端时,示波器上4个输出端的信号波形及幅度与输入端信号相同,说明4路分配器性能良好。

3. 8路分配器实验结果:当信号发生器输出端连接到8路分配器输入端时,示波器上8个输出端的信号波形及幅度与输入端信号相同,说明8路分配器性能良好。

实验报告模版7(功率分配器)

实验报告模版7(功率分配器)

华南理工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射频电路与天线实验
电子与信息学院信息工程专业 3 班
姓名学号
实验名称功率分配器实验日期指导教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功率分配器的原理及基本测量方法
(2)学会用频谱分析仪测量功率分配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二.实验内容
测量并计算功率分配器的功率不平衡度Ib和S21,S31参数
三.实验步骤
(1)AT5011设置为最大衰减量(40db衰减器全部按下)和最宽扫频范围(1000MHz)。

打开跟踪发生器,按下图连接实验装置,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跟踪发生器的衰减量,必要时改变频谱分析仪的衰减量,记录直通时跟踪源输出的功率幅度P1。

测量跟踪发生器的输出功率
(2)按下图连接试验专职,首先把功率分配器P3端口接匹配负载,记录2端口输出的功率幅度P2。

测量P2端口的输出功率
(3)再按下图连接试验装置,首先把功率分配器P2端口匹配,记录3端口输出的功率幅度P3。

测量P3端口的输出功率
(4)将实验结果录入表格,并计算P2与P3端口的功率不平衡读I b,S21及S31。

四.实验数据记录
由上述数据可知:本次实验所测量的是否为等分功分器?五.实验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理工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射频电路与天线实验
电子与信息学院信息工程专业 4 班
姓名学号
实验名称功率分配器实验日期指导教师王云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功率分配器的原理及基本测量方法
(2)学会用频谱分析仪测量功率分配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二.实验内容
测量并计算功率分配器的功率不平衡度Ib和S21,S31参数
三.实验步骤
(1)AT5011设置为最大衰减量(40db衰减器全部按下)和最宽扫频范围(1000MHz)。

打开跟踪发生器,按下图连接实验装置,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跟踪发生器的衰减量,必要时改变频谱分析仪的衰减量,记录直通时跟踪源输出的功率幅度P1。

测量跟踪发生器的输出功率
(2)按下图连接试验专职,首先把功率分配器P3端口接匹配负载,记录2端口输出的功率幅度P2.
测量P2端口的输出功率
(3)再按下图连接试验装置,首先把功率分配器P2端口匹配,记录3端口输出的功率幅度P3。

测量P3端口的输出功率
(4)将实验结果录入表格,并计算P2与P3端口的功率不平衡读I b,S21及S31。

四.实验数据记录
由上述数据可知:本次实验所测量的是否为等分功分器?五.实验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