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精)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八纲辩证手把手教学(初学者必看)

《伤寒论》八纲辩证手把手教学(初学者必看)
参与临床实践
积极参与临床实践,亲自接诊病人,运用八纲辩证方法进行辨证 施治。
记录诊疗过程
详细记录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以及自己的辨 证思路和用药方案。
反思与总结
对自己的诊疗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和 辨证能力。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课程回顾与总结
八纲辨证基本概念
伤寒论中的八纲辨证
寒热错杂的治疗原则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虚实辩证
1 2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虚证多表现为正气不足,实证多表现为邪气亢盛 。
虚实夹杂的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
3
虚实转化的原因及表现
实证失治或误治可转化为虚证;虚证复感外邪可 转化为实证。
03
伤寒论中八纲应用
太阳病篇
01
02
03
太阳病提纲
和自信心。
02
八纲基本内容
阴阳辩证
阴证与阳证的区别
阴证多表现为里证、寒证、虚证 ;阳证多表现为表证、热证、实
证。
阴阳互根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互根互 用。
阴阳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表里辩证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
01
表证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里证起病缓,病程长,病位深

半表半里证的表现
对未来学习的建议与展望
深入学习伤寒论原文 建议学员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 深入地研读伤寒论原文,全面理 解和掌握其中的理论和方法。
关注学术前沿动态 鼓励学员关注中医领域的学术前 沿动态,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 进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 念。
拓展相关中医知识
鼓励学员在学习八纲辨证的同时 ,积极学习其他相关的中医知识 ,如中药学、针灸学等,以形成 完整的中医知识体系。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必背条文60条及学习要点,原文末尾编号按宋版序号)1.【必背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学习要点】太阳病脉证提纲。

2.【必背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学习要点】太阳中风证的脉症特点。

3.【必背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学习要点】太阳伤寒证的脉症特点。

4.【必背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瘲,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学习要点】温病的主要特点及误治后的变证。

5.【必背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7)【学习要点】辨病发于阴、发于阳的要点。

6.【必背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中风表虚证的脉症,病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营卫不调),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方药(芍药甘草姜枣)及煎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

7.【必背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学习要点】承12条补述太阳中风证的表现及治疗,桂枝汤的应用指征。

8.【必背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学习要点】太阳中风兼太阳经输不利的证治(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9.【必背原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太阳中风兼肺寒气逆的证治(解肌祛风,降气定喘)。

10.【必背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怎样学习伤寒论?怎样才能学好伤寒论?

怎样学习伤寒论?怎样才能学好伤寒论?

怎样学习伤寒论?怎样才能学好伤寒论?怎样学习《伤寒论》,简要地说,要学好《伤寒论》,必须熟读、理解、运用。

因为熟读是基础,理解是深化,运用是提高。

所以,初学者应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本篇着重从上述三个方面,谈点肤浅的看法。

一、熟读熟读原文,是学好《伤寒论》的基本功。

但由于《伤寒论》的文字,受到汉以前的文学影响,承袭了汉以前的“省文”、“倒装”、“插叙”和“举宾略主”等文法。

因而在阅读时,必须掌握这些文法,才能读通弄懂。

所谓“省文法”。

论中不少原文是采用省略的笔法写成的。

例如只提一证一脉,以概其余,这就应当前后文联系地读,领悟原文精神。

如“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为什么脉浮数者,还可以发汗?而且宜用麻黄汤呢?这条原文必须与第一条太阳病提纲,第三条“……名为伤寒”的提纲,以及第35条麻黄汤证的主文相互对照,才能搞清楚“脉浮数宜麻黄汤”的道理。

此类条文论中甚多,读时应一隅三反,不然则读不通。

所谓“倒装法”,亦称“倒装句”。

论中的原文多数是按主证、主脉、主方,或提示病机、转归、治疗、禁忌等依次排列,这是顺叙,可以一读便通。

但有的条文则不然,不一定是按上述主次顺叙排列的,如“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本条小青龙汤主之句,应移在“发热不渴”的句下,与全文才能衔接,论中此类条文,在理解时应将倒叙文句,按语法原理,换回顺叙的意思。

所谓“插叙法”,是在叙述中插入其他脉证,或插叙疯机.或带有鉴别诊断的作用等。

如“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本条是叙述蓄血发黄的证治,与上下文三条并列,都提出小便利与不利,以兹鉴别蓄血证。

这类条文六经皆有,应当明辨。

所谓“举宾略主”。

亦属“省文”之类。

论中六经辨证,在提纲中叙述之主证、主脉,以后的条文中则多有省略,比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郝万山讲伤寒论珍藏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珍藏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珍藏版郝万山讲《伤寒论》珍藏版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之一,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而近日,郝万山教授所讲授的《伤寒论》珍藏版备受瞩目。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对于中医学习的经历和领悟。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郝万山讲《伤寒论》珍藏版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郝万山教授作为中医药学的权威人物之一,其对于《伤寒论》的讲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郝教授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研究,对于《伤寒论》中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他将自己的理解和心得融入其中,使得讲解更具深度和独到之处。

而这些讲解中所蕴含的学术思想和观点,对于广大中医爱好者和从业人员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其次,郝万山讲《伤寒论》珍藏版的出现,对于加强中医学习和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伤寒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经典,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课本之一。

然而,由于其内容繁杂,难以掌握和理解,许多人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

而郝教授的讲解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更为其解决了学习中的难题和困惑。

这将为中医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途径,加强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对于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再次,郝万山讲《伤寒论》珍藏版的出现,对于扩大中医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是中医的发源地,而世界各地对于中医的认可和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中医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方面,中医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地位和认可度仍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中医理论和实践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不小的困难。

而郝教授的讲解,不仅加强了中医学习和传承,更将中医的精髓和智慧传递给更多人。

这将有助于提升中医的声誉和影响力,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中医的价值所在。

最后,郝万山讲《伤寒论》珍藏版的出现,也是对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医文化也面临着日渐稀缺和遗失的危机。

而郝教授的讲解,不仅传承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更将中医文化的精髓和智慧传递给后人。

伤寒学高等教育教材

伤寒学高等教育教材

伤寒学高等教育教材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也是中医药学术发展史上具有辉煌成就与重要价值的一部经典著作。

以下是关于《伤寒论》的高等教育教材:
1. 《伤寒论讲义》(人民卫生出版社):该教材对《伤寒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讲解,包括原文、注释、解析等内容,适合中医药院校本科生、研究生使用。

2. 《伤寒论精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该教材对《伤寒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重点讲解了《伤寒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内容,适合有一定基础的读者使用。

3. 《伤寒论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该教材对《伤寒论》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包括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的内容,适合对《伤寒论》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使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详细的信息,可以查阅高等教育教材目录或咨询专业人士。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伤寒论学习心得篇1学习《伤寒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刚开始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略有心得,我深深感受到了《伤寒论》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是一部以治疗外感病为主的经典中医著作,它总结了前人千百年来治疗外感病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仲景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

他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例如,在感冒的治疗上,张仲景提出的“解肌法”和“发汗法”,既简单又实用,效果也非常显著。

又如,在咳嗽的治疗上,他提出的“宣肺止咳法”和“收敛肺气法”,针对性强,效果立竿见影。

然而,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伤寒论》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在治疗方法上,过于强调汗法,忽视了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导致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此外,在方剂配伍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剂量过小,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伤寒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

我们应该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伤寒论》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精髓和内涵,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这个行业。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加努力,为中医临床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伤寒论学习心得篇3《伤寒论》学习心得《伤寒论》是我国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经典之一。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伤寒论》主要是通过对多种伤寒病症的分类别,然后结合中医学理论,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来治疗伤寒病症的。

其中的基本证型包括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等,每种证型都对应着不同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郝万山精讲伤寒论讲稿 2021 课件

郝万山精讲伤寒论讲稿 2021 课件

郝万山精讲伤寒论讲稿 2021 课件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书。

郝万山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他对伤寒论进行了精讲,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解读。

本篇讲稿将重点介绍郝万山精讲伤寒论的内容和理念,以及对伤寒论在现代中医学中的应用。

首先,郝万山精讲伤寒论的核心思想是“本病治未病”,即预防胜于治疗。

他强调了中医在预防和早期干预方面的重要性,提出了“三早”治疗原则,即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正确治疗和早期调理病人。

他认为,通过早期干预可以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成功率。

在讲述伤寒的病机和诊断方法时,郝万山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他重点介绍了伤寒的六经、脉证、舌象等诊断要点,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他还提出了“四诊”同仁法和“五气调神”法,强调了辨证施治方法在伤寒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他指出,只有正确辨证施治,才能实现疾病的根本治愈。

在治疗方面,郝万山着重介绍了伤寒论中的经方药物,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解读。

他提出了“分病论治”、“解表药为主,辅以清热药”、“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强调了辨证施治在选择药物方面的重要性。

他还指出,针灸、推拿和其他物理疗法在伤寒治疗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可以起到辅助治疗和调理病人的作用。

此外,郝万山还将伤寒论与现代医学进行了对比和结合,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理念。

他强调了中医学中“经验治疗”和“循证治疗”的结合,认为临床经验和科学研究应相辅相成。

他指出,在现代医学中,可以利用现代检查技术和药物疗法来辅助诊断和治疗,并通过研究探索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和康复方面的作用。

总体而言,郝万山精讲伤寒论的讲稿内容丰富、深入,并且结合了自己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成果。

他强调了中医在预防和早期干预方面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治疗原则和方法,并将伤寒论与现代医学进行了结合。

他的讲解不仅增进了对伤寒论的理解,也对现代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

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

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 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1冬天容易感冒,为什么?有的人感冒了,不吃药不挂吊瓶,过一段时间也就慢慢好了,而有的人吃药挂水,不小心还弄个肺炎出来,为什么现在医疗条件好了,反而白血病之类的器官病变性疾病反而比以前多了?我们小时候怎么没有打那么多针,吃那么多药反而体质比现在的孩子要好?……当时处在冬天,对感冒发生了兴趣,我在网上发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从对人体遭遇寒气开始,描绘了我们所说的“感冒”在人体内的.一步一步的变化,一直到有些人到了“病入膏肓”,书中所写的就是我想知道的,赶紧跑到新华书店去买,谁知道非常失望,我看到的《伤寒论》就是学生时代用的教科书,这不是我想要的,就象英文原著永远比中文译著更有魅力;老外看了翻译后的我们的古诗就象喝白开水一样,永远没有我们读古诗时所能体味的那种意境。

虽然我临时看不懂,但我也要看文言文的,时间长了我会知道的越来越多,我看了那些教科书倒是懂了,还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呢,谁知道翻译成白话文的那个人自己水平任何?终于在一次图书展览会上我找到了一套中医书籍,而且正好符合我的水平,有文言文原文,不但有注释,而且还有京城名医之后写的译文,我真是心里乐开了花,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套。

尽管有思想准备,我还是比较晕,看不懂原文且不说,看了译文我都晕晕乎乎,好在不要考试,我慢慢看,有精力看原文,没精力对照着看,要不干脆看译文。

时间过去了半年,一本书好歹看了一遍,但我好像什么收获都没有,不懂的东西太多了。

不过我还在看,同时通过其他方式,或者是中医名家的讲解,或者对一些我们见到病症的讨论,我发现我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同时我也发现了我的无知,因为一个好的中医应该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我也从原来的碰到谁感冒了喜欢买弄一点医学知识到现在闭口不言。

用小侄女的话说,你们家净是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平时不常见到的书,别人不常常吃的东西。

但我相信,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东西比美国200年左右的东西的含金量要高的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沿革:
《伤寒卒病论》 东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9)
《伤寒论》
西晋王叔和收集整理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北宋林亿等校正刊行 (1057年)
• 西晋· 王叔和 是第一个整理仲景遗著的人 • 唐· 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为 《伤寒论》现存较早的版本之一。 • “宋版本”(1065—1066)高保衡、林亿 等 宋镌治平本以“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 故首校伤寒论。 • “赵刻本” 明· 赵开美的复刻本 • 成注本 金代成无已《注解伤寒论》
• • • • • 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创造性提出了六经辨证体系。 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与方法 创制与保留了大量疗效卓著的方剂 奠定了中医药制剂技术的基础。
《伤寒论》学术渊源
• 从《内经》到《伤寒论》,第一次实现中 医学史由“理”到“治”的质的飞跃,奠 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 •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出自《伤寒 杂病论》, 一偏外感,一偏内伤 。 • 《温病学》在《伤寒论》基础上对外感病 的理论、辨治方法不断补充与完善,并自 成体系。
三阴病:以脏病为主,正衰邪盛
• 太阴病 - 为后期(正虚),病位在里(脾), 病机是脾阳不足,寒湿内阻。治以温中散寒, 健脾燥湿。 • 少阴病-为危重期(衰竭),病位在里(心 肾),病机是心肾虚衰。治以或回阳救逆,或 育阴清热 • 厥阴病 - 末期(终末),病位在里(肝),病 机是寒热错杂,虚实相因。治以寒温并用,攻 补兼施
《伤寒论》原文编次
• • • • 重订修改(方有执、俞嘉言) 维护旧论(张志聪、陈修园) 以方类证(柯韵伯、徐大椿) 按法类证(钱潢、尤怡)
温病学派有较大进展
• 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 论点与《伤寒论》表里先后治则 • 吴鞠通银翘散、桑菊饮与桂枝二越婢一汤 • 《温病条辨》承气汤系列与《伤寒论》承 气汤 • 复脉汤系列与《伤寒论》炙甘草汤 • 《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医案》中大量 和巧妙应用《伤寒论》方与法。
《伤寒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伤寒学教研室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伤寒学定义
• 对象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 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 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 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疗效。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干桥梁课
• 六经辨证体系特色:
以六经病为纲,汤方证为目
• 六经辨证的意义:
辨疾病病位:表里、脏腑 辨疾病病性:寒热、虚实 辨疾病发展趋势: 阳证转阴-加重 阴证转阳-向愈。 • 定位、定性、定量、定向
第二节 伤寒学的形成与发展
《伤寒论》地位:
• 是中医经典著作 • 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辨证论治 医著, • 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脉贯通的理论联系实 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基础。 • 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临床医生必读课程 • 对日本、朝鲜、南韩医学也有深刻影响。
《伤寒论》学术成就
第四节 伤寒的涵义
• 广义:为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 狭义:感受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 更狭义:太阳病伤寒表实证。
《伤寒论》涉及广义伤寒,重点是论述人体感受风 寒所致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第五节 伤寒病因发病与传变
病因:
• 四时之气 冬日感寒邪,感而即病为伤寒。 不即发,至春感温气而发为温病,至夏感暑气为 热病 • 非时之气 由反常气候变化所致。由于传染性大,又称“疫 病”。
•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 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 阳明病-极期阶段,病位在里(胃肠),病机 是阳明化燥,胃肠实热。治以清下。 • 少阳病-亚急性期,病位在半表半里(胆、三 焦),病机是胆气内郁,三焦失枢。治以和法。
• 发病: 与体质强弱、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相关 • 传变途径: 主病“从肌表皮毛而入”之说。
传变:
• 循经传-病情按六经排列次序传变
• 越经传-病情不按六经排列次序传变 • 本经自病 - 未经传变,初起即为少阳或阳明病, 也称“直犯”。 • 直中-病情严重,初起即为三阴病 • 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第次之分 • 并病 - 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有 先后第次之分。 • 两感-阴经与阳经同时发病。 • 阳病入阴-病情加重,阴病出阳-病情减轻。
• 成书约200-219年。
成书条件:
1 • • • 社会历史背景是成书的客观条件 战乱频繁 瘟疫流行: 《自序》曰“建安纪年(196年)以来, 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 居其七”。 曹植《说疫气》“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 有号泣之哀。”

2前期医学成就是成书的客观基础 • 辨证论治法则及治法中的“八法”已被具 体应用于临床。 • 伤寒在汉代是常见病,医家积累了大量的 经验。 • 方药知识到了汉代已相当丰富。长沙马王 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载方180首, 药物240味。
《伤寒论》学术渊源
源与流,理到治 源与流
《内经》
《伤寒论》
姐妹篇
《温病学》
《金匮要略》
伤寒论与临床各科关系:
从学术言 是源与流的关系 从内容言 是兼容与分支的关系。
《伤寒论》成书:
• 作者: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公元 150219 年在世,荆州南阳郡人(今河南南阳 人) , 东汉末年伟大医学家。被后人称为 “医圣”。
正气强弱
传变与否 感邪轻重 治疗当否 津液受伤-多传少阳、阳明 发展趋势 阳气受伤-多传三阴 由表入里-病进 由里出表-病退
第六节 伤寒的辨证方法
• 六经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总领 十二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
• 六经病
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后 所表现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 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又是互相联系、 相对独立的证候,是病理性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