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太阳病4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
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
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
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学习《伤寒论.太阳病篇》心得

学习《伤寒论.太阳病篇》心得“想我中医,肇自炎黄。
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
”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
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惠及百姓,为了百姓生命身心健康之显然而日夜谋求、积极探索,从而遗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备受病痛煎熬的人民提示了一条解决之道。
其著作了不起之处不仅是其遗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是创建了辨证的理论体系,缔造吉龙德、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就是师徒据说的经验之谈,而是沦为了一门具有理论的学科,并使中医的各种就医方法都有理无迹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
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至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去化疗疾病,挽回了无数人的生命。
中医对疾病的化疗就是宏观的、全面的。
但是至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步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形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
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
更有人对中医全盘否定,而对西医相信至极。
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热盛者,禁用桂枝汤 兼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中⻛兼经气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该方没有麻⻩,不用啜热粥。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中⻛兼肺气不利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中⻛发汗太过导致阳虚漏汗 太者,阳桂病枝,加发附汗子,汤遂主漏之不。止,其人恶⻛,小便难,四肢危急,难以屈伸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仲景治法:扶阳以固阴
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葛根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 脉浮紧 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呕吐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小便不利 大⻘⻰汤证 太阳伤寒兼阳郁内热 太之也阳。。中若⻛脉,微脉弱浮,紧汗,出发恶热⻛恶者寒,,不身可疼服痛之,。不服汗之出厥而逆烦,躁筋者惕,肉大瞤⻘,⻰此汤为主逆 太逆阳。表实证,兼⻅烦躁。太阳表实证为发热,恶寒,不汗出,体痛,呕 小⻘⻰汤证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伤不寒利表,不少解腹,满心,下或有喘水者气,,小干⻘呕⻰发汤热主而之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即口不渴,小便不利,少腹满,喘者 表郁轻证 桂枝麻⻩各半汤证
误治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予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予桂枝汤。
伤寒表实证 麻⻩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节疼痛,恶⻛无汗而喘着,麻⻩汤主之 兼⻅脉浮紧
病机:⻛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煎剂服。法:温覆取微汗;先煮麻⻩去上沫;一付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 麻⻩汤禁例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淋家,久患淋证之人 疮家,久患疮疡之人 亡血家 汗家 衄家,经常出鼻血的人 兼证 葛根汤证
4太阳病伤寒证

(1)表证日久不愈的证治:
主症: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太阳伤寒。 治法:当发其汗。 方药:麻黄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2)服麻黄汤后的两种反应:
服药已微除——药后病情稍减。 反应较轻 发烦目瞑——正气得药助,与邪交争。
剧者必衄——阳气怫郁,邪不得解,ຫໍສະໝຸດ 反应较重损伤血络。
衄乃解——邪随衄解(此衄血亦称红汗)。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二、伤寒表实证 (一)麻黄汤证 【原文】 (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 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提要】
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思考:1症状可否再精炼? 2脉象应如何? 3无汗与喘有何关联?
主症: 伤寒八症(麻黄八症)
发热
——风寒袭表,正邪相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肺气不宣。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麻黄汤 麻黄三两(君)——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桂枝二两(臣)——通阳解肌,助麻黄发汗 杏仁七十(佐)——宣降肺气,助麻黄平喘 甘草一两(使)——调和诸药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煎服法及注意事项:
①先煮麻黄去上沫:减其悍烈之性,以免发生心烦。 ②覆取微汗:微汗使太阳经气始得周遍而病解。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84)
淋家①,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②。
【词解】
①淋家:指久患淋证的病人。 ②便血:此处指尿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下焦湿热阴伤者,禁用辛温发汗。
【释义】
淋家—— 素患淋证,多下焦阴虚而有热。 不可发汗—— 误汗更伤其阴,邪热愈盛。 发汗必便血(尿血) ——热伤脉络,血液妄行。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病,一开始的时候全发生太阳病,所以说太阳受之,不过这个话是有语病的,什么语病?还是说是开始得病时太阳经受邪有热这个味道,我们现在不要这么看了。
那么就是不管是伤寒病,就是感冒也是如此的,一开始得都是太阳病,尤其第一天。
如果脉平静,平静是怎么的呢?就是不特别大,不特别快,这都说明病轻,一般轻病都是这个样子,这样的病是不会传的。
什么是传呢?仲景的书是这么讲的,开始病在外,它往里边传,传入半表半里,传入里。
虽然开始在太阳病,一看这个脉象比较平、静,这个病不要紧,吃点什么发汗药就会好了。
吃点感冒冲剂,桑菊饮,甚至喝点姜汤就能好了。
假设说“颇欲吐,若躁烦”,“颇欲吐”就是内传少阳病的情况,这个少阳病,尤其柴胡证是心烦喜呕。
“颇欲吐”这个“颇”字很有意思,不是说这个人,有点感冒,稍稍的有点吐的意思,颇就是很的意思,心里闹的慌,要吐。
“若躁烦”,这个躁烦那,阳明病,这个热在里头人就发烦躁,烦躁的厉害,这个躁搁到上面,躁者乱也,烦是个热象,发烦热,这是有内传阳明的一个证候。
而脉又是数急,数就是快,急更快,就是快的厉害,这说明这个病与上面的病差太多了,这个病必传,来势挺凶。
所以我们遇到这种病,你这个大夫必须在这个病的一开始就应该知道它的轻重,传与不传。
这个要传即便你就是治的对,治的正确,依法来治的,也不会马上就好的,所以对这个病要重视了。
这个病也正在急剧变化之中的,临床上千万要注意。
假如有脉数急什么的,说明这个病是往前进展的,它没停止。
这你得要注意了,尤其是临床的大夫,你要勤看一看,这肯定是要必传的。
伤寒条文拆解学习之”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伤寒条文拆解学习: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此条文出自伤寒论阳病篇,廖廖数语,却玄机无数。
下面分三步拆解学习。
一、条文描述的是什么症状,如何理解?本条文描述的症状还是体表的问题,有项背的情况,有出汗情况,有对风、热、寒感觉的情况。
一般叫上述这种症状统称为葛根汤方证。
1、几几是什么意思?其中,条文中“几几”是一个重点症状,也是一个现在不好理解的形容词,是对项背强的形容。
“几几”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各个医家表述不一,不尽相同。
伤寒学派主要代表医家之一的中国金代医学家成无己则认为:”几“就是指颈的意思。
他说,所谓几者,本是指短羽的鸟,而短羽之鸟是不能飞腾的,想要飞起来时,就会先唯伸颈部,项背强几几的症状与短羽之鸟要起飞时努力伸颈的样子一样,简单来说,成无已想说明的是,几几就是颈部不舒服的样子。
看来医家想像力太丰富,见识也太广,这样的状态被他用鸟伸颈的样子联想出来。
清初医家程应旄生平精研《伤寒论》,他认为”几几者,俯仰不自如之貌”,意思很简单,就是说人低头弯腰不行,抬头反仰也不行,总之就不能活动自如。
日本汉医和久田认为是形容不便反顾伸舒的意思,因其非常强直,所以用几几来形容。
不过,说这么多,好像上面几位大医好像没说出什么更直白的东西。
倒是咱们祖国医学《黄帝内经》说出了个具体,其中《素问‧刺腰痛论》曰:“腰痛侠脊而至于头,几几然。
几几之义,可见矣”!另外《素问》又说“伤寒一日,巨阳受之。
故颈项痛,腰背强是也。
”看来,上面这些人还只是理解了个大概,不如老祖宗说得实在。
果然,日本汉医浅田氏附和了一下内经所说,指出这都是邪气屯于太阳(体表)惹的祸,所以项背几几然而强,不仅是指颈强直,腰背一样。
最后,汤本求真本(《皇汉医学》的整编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将这个情况说了个详细,他说项背强几几之意,按照上面医学家的说法,有点隔靴搔痒之弊。
他结合多年研究,指出知项背强几几的人,就是自腰部沿脊柱两侧向后头结节处上走之肌肉群强直性痉挛意思,如果病人自己说肩凝紧或腰背挛痛,就可以考虑“几几”的症状了。
伤寒论太阳病方剂总结

伤寒论太阳病方剂总结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太阳病方剂是治疗伤寒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阳病方剂根据伤寒病的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药物配伍,以达到解表散寒、发汗解肌的疗效。
本文将对伤寒论太阳病方剂进行总结,以便医学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方剂。
1.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此方剂主要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寒热往来、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麻黄具有发散寒邪的作用,桂枝能温经散寒,杏仁能平喘化痰,甘草则有调和药性的作用。
2.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汗出不解、肢体疼痛等症状。
桂枝具有发散寒邪、温经散寒的作用,芍药能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药性,生姜能温中散寒,大枣则有养血安神的作用。
3. 防己黄芩黄连汤:防己、黄芩、黄连、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口渴、汗出不解、尿黄等症状。
防己具有祛湿解表的作用,黄芩能清热解毒,黄连有清热燥湿的作用,甘草调和药性。
4. 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等症状。
柴胡能解表宣肝,黄芩清热解毒,半夏降逆止呕,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人参补益气血,甘草调和药性。
5.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干姜、黄柏。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小柴胡汤在柴胡汤的基础上增加了干姜和黄柏,干姜能温中散寒,黄柏能燥湿止泻。
6. 茵陈蒿汤:茵陈、蒿草、柴胡、生姜、大枣、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心烦不宁、胁肋胀痛等症状。
茵陈和蒿草具有祛湿解表的作用,柴胡宣肝解郁,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甘草调和药性。
7. 栀子豉汤:栀子、生姜、大枣、豆豉、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栀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豆豉解毒,甘草调和药性。
伤寒学太阳病

病证 中风 风寒 伤寒 病因 脉证特点 治则 解肌祛风 伤阳 辛温发汗 后果
发 热 汗出脉浮缓 恶 寒 口 不 无汗脉浮紧 渴 发 热 不 恶 寒 口 渴
温病
温热
脉浮数
辛凉解表 伤阴
误治后变证:
身灼热-津伤热盛 脉阴阳俱浮-热邪充斥于表,气血外应 误汗 自汗出-热盛迫津外泄
(病位在心肺)
脉来绷急
释疑:
原文2.3.6条均不提“太阳之为病…..”,而提 “太阳病名为……” 第1条为提纲证,2.3.6条 为太阳病分类。 凡见脉紧必无汗,故汗不出当为太阳表实证的 辨证要点。 临床特点:发热较迟,体温较高,恶寒亦甚, 皮肤干热。 病理特点:风寒袭表,腠理致密,卫阳被遏, 营阴郁滞
太阳温病的脉证提纲及误治后变证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原文4/P27)依据脉证,判断太阳病传与不传
历代有不同说法 认为颇欲吐是少阳主证、躁烦是阳明主证-病传少 阳、阳明 欲吐与躁烦看成阳明热证-邪传阳明 欲吐不吐与躁动不安为少阴阴寒极盛-邪传少阴 欲知是否传变,则需以脉证为依据
(原文5/P27)承上条,再论太阳病不传变
伤寒有一日传变者 伤寒亦有二三日不传者 不拘于发病日数的多寡,以脉证为依据。
进一步讨论桂枝汤证的主证
(原文13/P14)
太阳病-泛指一切表证 头痛、发热、恶风-表证共有证象 汗出-为桂枝汤独具之证。
补述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及证治
(原文95/34)
证-发热汗出 太 阳 病 病机 营弱 卫气浮盛于外 汗出
卫强
病因-风邪偏盛
营阴不能内守
治疗-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太阳中风证,邪气较重,当针药并用 的治法(原文24/P3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结胸与痞证的成因
(原文131/P139 )
阳-----病在表(体质较强)
发 于 阳
反下之-----误下,表邪内入 热入因作结胸 表邪内陷,与素停之痰
病
发 于 反下之----误下,损伤胃气 阴
饮互结于胸腹 阴-----病在里(体质较弱)
因作痞-----邪热壅聚于心下
补述成因: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表解里实已成,方可下之。 否则引邪入里,而成结胸
十、欲愈候
凡病,阴阳自和者可自愈。
(原文58/P171
)
亡津液
若汗若吐若下----误用,或不循其法
凡病
若亡血-----吐衄、崩漏、便血、金创
阴阳自和-----气血调和,阴平阳秘
必自愈-----有自愈机转。
“阴阳自和”乃中医治病的宗旨
或通过机体自我调节, 或借助药物和其他疗法。
平 衡 观
阴阳自和----常态(生理)
治疗:甘草泻心汤-----补虚和胃,降逆消痞
三泻心汤证比较
病机:同点---寒热错杂,升降失职 异点: 夏----胃气上逆 姜----胃虚不化 草----脾虚肠寒
主证:同点-----呕痞利(消化道) 异点:夏----呕吐 姜----干嗳食臭,胁下有水气 草----下利日数十行
治法:同点----和中消痞
少阳兼里实证与大结胸证的鉴别
(原文136/P140)
病程:十余日----多为表邪传里之期
证状: 热结在里----表邪内入,热结胃腑
伤 寒
复往来寒热
邪犯少阳半表半里,合为
阳明少阳合病
治疗:与大柴胡汤-----和少阳,通阳明 但 结 胸
无大热-----热全入里,表无大热 证状 水结在胸胁----水热互结于胸胁
水痞证(五苓散证)(原文156/P165 )
原因:本以下之----太阳病误下,致邪气入里
症状:心下痞
治疗经过:泻心汤,痞不解 病推断:非是真痞 有审证:心下痞满:水蓄下焦,波及中焦,气机痞塞 小便不利:膀胱气化失司,水气不行
口渴干燥心烦-----饮停于内,气不化津,
津液不布 治疗:五苓散主之----化气行水,从本论治
太 阳状 病
证
舌上燥而渴----胃热伤津,津不上布
日晡小有潮热----肠液枯,有燥屎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水热互结于胸腹 不可近----以手按之,其痛更剧
辨 证
治疗:大陷胸汤----泻热逐水。
2. 大陷胸丸证
热实结胸病位偏上的证治
(原文131下/P143)
结胸者----大结胸,邪结高位之证 证候 项亦强---邪偏于上,影响经脉不舒 如柔痉状----轻度角弓反张,发热汗出
证候:心下痞---热聚胃脘,痞塞不舒
患 者
按之濡---无形邪热,壅滞心下,不硬不痛 脉:关上浮----关主中焦,浮为阳盛 治疗:大黄黄连泻心汤---泻热消痞
热痞兼表的证治 (原文164/P151)
治疗经过:大下后、复发汗---汗下失序
证候:心下痞----误下部分表热乘机内陷,气机受阻 恶寒----表邪未解,营卫不和
七、结胸证
结胸的含义:
外邪不解,迅速内陷与痰水结聚而成的危 重变证
特点:
病邪结聚于胸腹,以心下硬痛为主证
分类:
按病性分:热实结胸、寒实结胸 按范围分:大结胸、小结胸
脏结:是阴寒内结,虚实夹杂的变证
(一)结胸辨证
(原文128/P139)
证:按之痛----水热互结于胸腹,其证属实 结胸
脉:寸脉浮----热邪盛于胸上,必浮而有力 关脉沉----痰浊结于心下,必沉而有力
脉阴阳俱停-----正郁作聚,欲与邪气抗争 脉 证 一 先振慄,后汗出----正气得药力相助 抗邪于外,营卫畅通
病愈
太 阳 病 未 解 , 转 机
但阳脉微:寸脉候表、上、卫气,表邪郁闭 脉 卫阳,气血不得周流 证 二 治法:先汗出而解----发汗解肌,调和营卫 -----桂枝汤 脉 证 三 但阴脉(趺阳)微:候胃肠脾----有形邪热阻 滞胃肠,营卫不利
大结胸证
病因---外邪入里化热,与水互结于胸膈 病机----水热互结(胸胃----水热互结) 证候----身无大热,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头汗出 治法----泻热逐水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
辨阳明腑实与大结胸证
(原文137/P140)
误 治 重发汗----再次发汗,津液重伤 复下之----津液更亏,表热内陷 不大便五六日----津枯肠燥,大便干结 似 阳 明 腑 实
大便秘结:寒邪凝滞,腑气不通 畏寒喜暖:阴寒内盛,阳飞不得温煦
咳嗽气逆:邪结胸中,肺气不利
脉沉紧:寒饮相结于里
病机:寒饮结滞胸脘,阻遏气机
治法:温下寒实,涤痰破结 方药:三物白散 注意 : 白饮和服;以粥调节;反应趋势
八、痞证
痞证的含义:闭塞不通之意
主证:病人自觉窒塞(不通)感 按之柔软不痛。 成因:表寒证误下,损伤正气,病邪由 表入里,或化热或部分化热而成。 或与饮食及情志有关。 分类:热痞、寒热错杂痞---常见 水痞、痰痞----痞证类证
治:附子泻心汤---泻热痞,固表阳
讨论 :
“痞“含义: 一指症状 二指病名 三指腹内肿块 四指病机
(三) 寒热错杂痞证
1.半夏泻心汤证(吐利痞证)(原文149/P156 )
病程:五六日 少阳证:呕而发热,柴胡证具----应与小柴胡汤
伤 寒
误 下 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后 证 虽已下之,不为逆---体质较强,误下其证未变 未 变 必蒸蒸而振,发热汗出----得战汗而解 (续)
3.甘草泻心汤证(胃虚痞利俱甚证) (原文158/P161)
误治:医反下之 主证: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肠胃阳虚, 伤 寒 中 风 寒水下迫,无腐熟之功
腹中雷鸣----水阻气击
心下痞硬而满----表邪内陷,聚于心下 干呕-----胃虚气逆 心烦不得安----火热上炎 再误治:复下之----其痞益甚
(一) 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原文151/P150 )
脉浮而紧---有太阳伤寒之脉,宜汗解
而复下之---反用下法,是为误治
患者
紧反入里----在表之邪,反而内陷 则作痞----表邪内陷于心下,痞满不舒 按之自濡 ----无形之气相结,按之柔软不痛
但气痞耳---此仅是气机窒塞不通而已
(二)热痞证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原文154/P151)
治当:涩滑固脱----赤石脂禹余粮汤
( 续 前 )
误治:温中散寒----投以理中汤 药后:利益甚
辨证: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理中汤为
补中之剂,此利为下焦失固,药证不符。 治法:收涩固脱 方药:赤石脂禹余粮汤 若服后仍不止:水湿偏渗大肠
治法:利小便实大便---五苓散化裁
九.火逆证
火疗法:
病 发 于 阳
类似柔痉
呼吸不利(补)----邪结高位,肺气不利 治疗:下之则和 实邪去经脉和,项强可愈 宜大陷胸丸(峻药缓攻)
3.小陷胸汤证
小结胸证治 (原文138/P144)
正在心下
脉证
表邪内陷,与痰浊互结
不在胸中,正在心下
小 结 胸 病
按之则痛----证情较轻,不按则不痛
脉浮滑----浮为阳邪,滑为有痰,热与痰结
头微汗出-----邪结高位,郁蒸于上 治疗:大陷胸汤----逐水破结,清热软坚
鉴别
大柴胡汤证
病因----外邪入里,兼犯少阳、阳明 病机----少阳枢机不利,阳明燥实内结 (胸胃----热结) 证候----往来寒热、呕不止,郁郁微烦 或心下痞硬,呕而下利 治法----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方药----大柴胡汤
----
大结胸的主要脉证
(原文135/P140)
病程:六七日-----多为表邪传里之期 诊断:结胸热实----未经误下,表邪内传,水热结实
伤 脉:沉紧-----沉主里,紧主痛 寒
证 心下痛----水热互结,心下作痛 按之石硬----实邪内盛,按之板硬 治疗:大陷胸汤主之------泻热逐水
结胸 三证
(原文157/P159 )
病史:汗出解之后----汗不如法,或失于调理 病机:胃中不和----脾胃虚弱,外邪内陷,阻于中焦
伤 寒
主证:以下痞硬----气滞于心下,痞硬不舒
干噫食臭----谷食不消,饱嗳腐臭
胁下有水气----水气上逆,胁膈满闷 腹中雷鸣----气水相搏,肠鸣有声 下利----中虚失运,水份偏渗大肠 治疗:生姜泻心汤----散水消痞,补中和胃
阴阳失和---病态(病理) 调和阴阳---治疗
误治津伤,阴阳自和而愈的具体例证 (原文59/P171 )
因:大下//复汗----汗下倒施伤津
病 证:小便不利----重伤津液,膀胱涸竭
治禁:勿治之----勿用利小便之法
机转:得小便利----阴气渐回,津液自生 必自愈----津液恢复,小便通利则愈。
归纳58、59条基本思想(变证的治则): 平衡阴阳 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重视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
误 下 后 变 为 结 胸
心下满---表邪内陷,水热互结于心下
硬满---水热结实,硬满疼痛 诊断---此为结胸
治疗---大陷胸汤
误 下 后 变 为 痞 证
满而不痛----误下邪陷,寒热滞于心下而不痛 论断---此为痞 治疗 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除热散寒,消痞调中
2.生姜泻心汤证(水饮食滞痞证)
熨背、火劫发汗、火熏、灸法、烧针、温针
火逆变证:
1.邪扰乱神明:烦躁、惊狂(心主火,主神明)
2.邪火扰乱气机:腹满或小便难、腰以下重而痹,奔豚
3.热郁胃肠:腹满便秘,谵语、但头汗出(燥金) 4.热入血分:衄、吐、便血或发黄(热甚动血) 5.热毒上炎:口干、咽燥咽烂(火性炎上) 6.热邪灼伤阴津:口干、小便难、身体枯燥(火灼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