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4.2依法履行义务-教案
初中部编统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4.2 案例式教学【设计思路】《依法履行义务》

《依法履行义务》
教学模式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教学思路分析:
导入阶段通过问题回顾,让学生总体把握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
以知识回顾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理解。
新课学习阶段借助多媒体播放的案例资料,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主动求索,带入预设情境。
通过教师对材料对比的深入提问,总结公民权利义务的关系
第二阶段案例分析,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懂得法定义务及承担的责任。
导行阶段结合网络上炒得比较热的“女子以等老公为名撒泼阻碍高铁关门发车”案例分析公民不理智行为带来的后果,从而自然渗透公民应严格依法办事,以法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首要标准,努力做有高度法治观念的好公民。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4.2《依法履行义务》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4.2《依法履行义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依法履行义务》是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公民依法履行义务的相关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履行义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教材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履行义务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
此外,学生对法律实际运用的能力较弱,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公民依法履行义务的基本知识,了解履行义务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公民依法履行义务的含义和重要性。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履行义务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讲解公民依法履行义务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履行义务的重要性。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履行义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履行义务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6.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依法履行义务1.含义:公民依法应尽的义务2.重要性:维护国家、社会、集体利益和个人权益3.方法:遵纪守法,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道德与法治 八下:4.2 依法履行义务 教学设计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难点
法定义务须履行。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共享汽车》,思考:
1.大学生陆某在享受权利的同时,需不需要履行义务呢?
2.共享汽车公司是否要承担责任,为什么?
让学生初步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讲授新课
一、权利义务相统一
(1)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①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②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权利的行使可以激发公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其履行义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义务的履行可以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又为其权利的实现提供和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③违反刑事法律,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分别从三个方面分别举例
【巩固提升】三道选择题
学生根据导入新课的案例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进行梳理
学生阅读漫画后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
回顾以前所学知识
通过此案例,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对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帮助学生明确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并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和情感教育。
教师总结:
(4)①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
②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
二、法定义务须履行
(1).法定义务是由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性。(含义、特点)
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是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重要性)
活动三: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P54-55
我国法律要求公民必须作出的行为还有哪些?
(2).我们要依法履行公民义务,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积极义务)
活动四:观看视频《校园欺凌事件》,思考:五未成年少女获刑,对于履行义务而言,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警示?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4.2依法履行义务教案

【关系一】
1、视频:大学生陆某驾驶共享骑车所引发的问题
2、思考:大学生陆某在享受权利的同时,需要履行义务吗?
3、以“共享汽车的权利与义务”为主题,开展讨论活动。
学生对原因进行分析总结:需要履行义务。
学生回答:权利与义务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视频中的做法割裂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没有遵守法律法规。
3、思考:视频当中的老赖为什么将被拘留?
4、学生回答:依照法律规定,有的法定义务要求公民必须作出一定的行为,否则就会构成。
四、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及其需要承担的责任。
1、探究与分享:课本第55页。
(1)思考:小斌等人因触犯刑法深陷牢狱,我们从中得到怎样的警示?
(2)回答: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公民实施某些行为。我们要依法履行公民义务,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
重点
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难点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3月12日晚,四川成都温江区的成都七中实验学校被家长曝出疑似使用过期变质的食品原材料进行加工。
3月17日上午举行的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管理问题成都市联合调查组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关部门在调看厨房内监控视频后,发现有人疑似制作虚假食材图片,与网上炒作的图片相似
课题
依法履行义务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地履行义务,增强社会责任感,认真学习法律,严格依法办事,增强法治观念。
2、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增强自己运用法律的能力,提高履行义务的能力。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4.2依法履行义务-教案

小组讨论
事例提升
观点争辩,相互影响
通过学生对共享单车的消费者和公司二者的权利和义务的梳理,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二者之间地关系。
事例加强认识
学生在争辩中更好地全面认识二者之间地关系。
二、法定义务需履行
争辩:小颖和妈妈将钥匙落在商店的书包里,捡到钥匙的店员却要求买一杯饮料作为“报酬”。
问:归还失物能否索要报酬?请从道德和法律角度,谈谈的你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解释:我国《宪法》第33条指出,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问题4:分析单车消费者和摩拜公司二者的权利和义务之间有什么关系?
总结:2.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统一。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
举例:随着共享单车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数量的增加,车辆乱停乱放影响市容问题日益暴露,日前,市发布《市鼓励规X发展共享自行车的指导意见(试行)(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各车商开始投入人力对自有车辆进行规X摆放,收到较好效果,大大方便了市民使用共享单车。
总结:公民实施了宪法禁止的行为,或者没有实施法律要求的行为,都是XX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看看以下分别如何没有履行义务,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例1:X某、X某两夫妇无奈,为此感到心寒,于是一纸诉状,将自己的儿子与媳妇告上法庭。法院最后决定两夫妇儿子每月给父母1000元赡养费,并与其它子女共同承担医药费。
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XX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总结:〔1〕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
〔2〕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最新)道德与法制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依法履行义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依法履行义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地位作用本课题《依法履行义务》是《道德与法治》(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二框题。
它一共由三目内容构成:“权利义务相统一”、“法定义务须履行”和“违反义务须担责”。
第一目,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正确对待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关系。
第二目,要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必须履行法定义务”和“如何履行法定义务”。
第三目,要让学生知晓违反义务应当承担相应责任,并学会区别法律责任的类型。
第二单元重在帮助学生养成和增强公民意识,这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特别是初中法治教育专册的重要追求。
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是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
其中,第四课围绕“公民义务意识”,教材在第一框《公民基本义务》,主要介绍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后,解决了“是什么”方面的问题。
第二框《依法履行义务》即本课题主要解决“为什么”和“怎么做”方面的问题,即“为什么必须履行法定义务”和“如何履行法定义务”等。
它是本课和本单元,甚至是整册书,在落实宪法教育、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不断提升公民素养,培养合格公民等方面具有决定性意义,是养成和增强公民意识的最终落脚点。
(二)内容依据1.本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⑴“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⑵“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权利与义务”:“了解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2.本框所依据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相对应的内容与要求是:“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
”3.本框所依据的《中小学法治教育专册教材编写建议》的相应部分是“内容设计”中的“公民意识教育重在突出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理解,知道权利义务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1.对公民基本权利和公民基本义务有所掌握。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4.2《依法履行义务》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4.2《依法履行义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依法履行义务》是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以及如何自觉履行义务。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对公民义务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法律概念理解不深,对履行义务的认识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讲解法律知识,引导学生明确履行义务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我国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2.培养学生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3.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公民义务的具体内容;2.自觉履行义务的方法和途径。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公民义务;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履行义务的经验和方法;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履行义务的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法律案例和资料;2.制作PPT和教学课件;3.准备情景模拟的场景和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图片,图片内容包括公民履行义务的场景,如遵守交通规则、参与公益活动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场景中的人们在履行什么样的义务?为什么要履行这些义务?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法律案例,让学生阅读并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履行义务的。
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中的人物为什么要履行这些义务?他们履行义务的方式有哪些?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履行义务的过程。
例如,设置一个场景,让学生扮演交通警察和驾驶员,模拟遵守交通规则的情景。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理解履行义务的重要性。
4.巩固(5分钟)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中履行义务的经验和方法。
让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履行义务的规律和技巧。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4.2 《依法履行义务》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4.2 《依法履行义务》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依法履行义务》是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法律体系中关于公民义务的规定,理解履行义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依法履行义务。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认识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观念和公民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对公民权利和义务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履行义务的认识仍较模糊,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一些法律问题,却不知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因此,本节课需要帮助学生澄清履行义务的认识,提高法治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公民义务的含义、种类和履行义务的要求。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履行义务的意识和行为。
3.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公民义务的含义和种类。
2.依法履行义务的要求和意义。
3.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依法履行义务。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依法履行义务的重要性。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法治观念。
3.情景模拟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学会依法履行义务。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法律法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法律依据。
2.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讨论。
3.准备情景模拟道具和素材。
4.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公民义务规定,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公民义务?为什么我们要履行义务?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主人公是否依法履行了义务,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否符合法治精神。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依法履行义务?每组给出具体实例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公民义务第2课时依法履行义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公民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特点,了解法定义务须履行的要求,知道违反义务须担责,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能力目标:增强对权利义务相统一道理的理解能力,养成自觉依法履行义务的好习惯,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确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特点,明确依法履行义务的要求和违反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增强责任意识、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教学重点】法定义务须履行。
【教学难点】权利义务相统一,违反义务须担责。
【教学环节】一、名言导入【多媒体呈现】古训一:“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古训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教师点拨:什么当为?什么不可为?好坏善恶的标准是什么?身在法治社会,我们做与不做的标准应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要把宪法和法律看作是判断好坏善恶的标准。
对于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我们必须依法自觉履行。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话题,来一起学习公民应如何依法行使公民权利。
二、探究新知(一)权利义务相统一活动一:欣赏思考【多媒体呈现】材料一没有义务的地方,就没有权利。
——洛克履行职责会使我们幸福,违背职责会使我们不幸。
——丹·韦伯斯特材料二问题:(1)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和理解这一问题?(3)请你列举出几个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要求:师生一起诵读材料一中的两则名言并略作思考,然后观察材料二中的漫画并略作思考,教师请个别同学在班级分享交流。
教师小结: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
我们要坚持公民权利义务相统一,决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也不能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
【多媒体呈现结论】1.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1)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
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可以激发公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其履行义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反过来,公民自觉履行义务,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又为其权利的实现提供和创造更好的条件。
活动二:问题探究【多媒体呈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问题:这条规定表明了什么?要求:全班一起朗读宪法的这条规定,略作停顿引发学生思考,教师请个别学生在全班交流分享。
教师小结:这条规定表明,公民的某些权利本身也就是公民的义务。
我们要坚持权利义务相统一,树立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依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多媒体呈现结论】2.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表现(1)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
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劳动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多媒体呈现结论】3.要求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
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
(二)法定义务须履行活动三:探究分享【多媒体呈现】材料一王某在招聘网站发帖寻求兼职,很快有人给他发来招聘信息,对方自称是“海军某装备杂志社”人员,要招观测员,观测报送三亚军港舰船进出情况。
开始,王某担心这份工作有危险,对方声称收集这些情况只用于舰船研究,如接受这一工作,除薪酬外公司还将支付观测点的租金。
王某经不住诱惑,接受了这份工作,并按对方的要求,在军港附近租房,购置望远镜,对军港进行观测,先后多次用对方规定的暗语,将各类军舰和工程船只进出军港的情况,通过手机发给对方。
后来,王某从国家安全宣传中,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危及国家安全,悬崖勒马主动向国家安全机关自首,如实交代犯罪事实。
鉴于王某主动投案、彻底交代问题,真心改过,犯罪情节较轻,司法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规定,对其免于处罚。
材料二2017年 1月10日,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奚某某受贿一案。
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派员出庭支持公诉,被告人奚某某及其辩护人到庭参加诉讼。
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指控:1996年至2015年,被告人奚某某利用担任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副庭长、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副院长等职务上的便利以及职权和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为相关单位和个人在案件处理、公司上市等事项上提供帮助,直接或通过其家人非法收受相关人员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14596934亿元。
依法应以受贿罪追究奚某某的刑事责任。
2017年2月16日,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奚某某受贿案,对被告人奚某某以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对奚某某受贿所得财物及其孳息予以追缴,上缴国库。
奚某某当庭表示服判,不上诉。
问题:(1)王某和奚某某的行为为什么会受到法律的惩罚?(2)两则材料对我们有哪些警示?(3)你还知道哪些法律规定必须做和法律规定禁止做的行为?请与大家分享。
要求: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两则材料,略作停顿引发思考,在小组内讨论探究达成共识,教师请个别代表在班级交流分享。
教师小结: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公民依法履行义务,就要做到: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如果不做法律要求的行为,或者做了法律禁止的行为,都是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表现,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多媒体呈现结论】1.法定义务的含义及特点法定义务是由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性。
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是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
【多媒体呈现结论】2.依法履行法定义务的要求(1)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
依据法律规定,有的法定义务要求公民必须作出一定行为,公民必须按照法律要求去做,否则,就可能构成违法甚至犯罪,会受到法律的追究。
(2)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公民实施某些行为。
我们要依法履行公民义务,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
(三)违反义务须担责活动四:探究分享【多媒体呈现】2016年1月19日,奉新县城狮山大道发生一起驾车冲撞行人案件。
胡某某故意驾车冲撞上学途中的学生,造成4名学生死亡、18名学生不同程度受伤的严重后果。
2016年1月21日,奉新县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对犯罪嫌疑人胡某某批准逮捕。
2016年8月23日,宜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奉新“1·19”故意驾车撞人案进行一审宣判,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被告人胡某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判决被告人胡某某对6名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依法进行经济赔偿。
2017年7月11日上午,江西省宜春市中级人民法院遵照最高法院核准并下达的死刑执行命令,对奉新“1·19”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被告人胡某某进行宣判,验明正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
问题:(1)胡某某被执行枪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胡某某的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承担了什么责任?(3)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法律案例?请与大家分享。
要求:请几位同学依次朗读材料,略作停顿引发学生思考,教师请个别同学在全班交流分享。
教师小结: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或者没有实施法律要求做的行为,都违反法定义务,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我们要树立违反法定义务须担责的意识,自觉依法积极履行公民义务。
【多媒体呈现结论】1.违反法定义务,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社会生活中,公民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或者没有实施法律要求做的行为,都是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
违反法定义务,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多媒体呈现结论】2.法律责任的种类公民违反民事法律,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违反行政法律,应当依法承担行政责任;违反刑事法律,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活动五:欣赏提升【多媒体呈现】播放视频《法律那些事儿:三分钟看懂中国法律》活动六:合作总结梳理知识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简要勾画出本课时的知识导图,并在小组内展示分享。
教师可将愿意在全班分享的知识导图展示分享。
本课小结:“守法朝朝乐,违法日日愁。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作为公民,要正确认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不断增强自己的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的同时,还要增强义务意识,依法自觉履行义务。
公民自觉履行义务,在自己的心中要有一个红绿灯。
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只有自觉履行公民义务,才能确保和促进公民权利的实现。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依法忠实履行义务的典范和楷模,共同推动法治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