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美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表达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表达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显隐——"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三友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显隐,实际上指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

所谓“隐〞即隐晦曲折,指的是含蓄隐曲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所谓“显〞,即显豁,指的是率直浅切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

一般说来,中国的古典文论称赞含蓄手法者多,但也有许多作家刻意追求直白显豁的风格,甚至形成一些文学集团和风格流派,如中唐时代的新乐府诗派,宋代舜钦和梅尧臣追求的梅体等。

下面分别加以述论:含蓄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之意,与诗歌创作中的浅平直露,一览无余,略无余蕴相反,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

诗歌的含蓄实际上包括两层涵:一是题旨即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成心说得隐约模糊,让人捉摸不透,如商隐的一些"无题"诗、阮籍的"咏怀"诗等;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印象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已尽而已无穷,如钱起的"湘灵鼓瑟"结尾“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又如贺"雁门太守行"采用的印象连缀方式等,使读者从诗人有限的描叙中获得无穷之意蕴。

一、含蓄风格的形成和开展含蓄的手法,早在先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以及追求的具体涵,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风·株林"以隐约朦胧的方式到达锋利嘲弄的目的,可以说是开了含蓄朦胧手法的先河。

但在先至六朝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隐以复义为工〞,这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根底。

最早提到“含蓄〞一词的似在唐代,如杜甫"课伐木":“舍西崖峤壮,雷雨蔚含蓄〞;愈:“森沉固含蓄,本似储阴奸〞〔"题炭崖谷湫祠堂"〕等,但这些均是描摹物体的形态涵,与这里说的诗歌表现手段无关。

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之美篇一: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富有魅力和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典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意境和美感,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诗词的创作不断发展和完善。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和作品。

诸如杜甫、白居易、李白等大诗人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传诵和欣赏。

宋代则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另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词人和作品。

如苏轼、李清照等人的作品同样脍炙人口。

中国古典诗词的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到自然、人生、爱情、友谊等方面。

诗人常常用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思考。

诗词中所用的词汇和修辞手法更是丰富多彩,诸如比喻、夸张、对仗、借代等等,使得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每一首诗词都是一段历史的记载和文化的传承,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本质。

同时,中国古典诗词还在于它能够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中,表达出人们共同的情感和追求,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艺术形式。

它的发展历程、题材选择、修辞手法、语言韵律等方面,都展示出独特的魅力和风采,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篇二: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刻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其独特的韵律和格律上,更在于它所传达的深刻的思想和感情。

中国古典诗词之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音韵美:中国古典诗词有其独特的音韵美,通过平仄、押韵、轻重等技巧,使得诗词的发音和谐优美,让人回味无穷。

2. 思想美:中国古典诗词所表达的思想丰富多彩,有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对祖国的热爱等等,这些思想通过诗人的笔触表达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3. 情感美: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表达非常直接和深刻,诗人常常通过描写情感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感受,如相思、怨恨、悲痛、欢快等等,这些情感表达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真谛。

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内容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内容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内容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其丰富的情感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心灵。

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如爱情、友情、思乡、离别、人生哲理等。

这些情感在诗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让人们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之情,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之情等等。

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也非常独特。

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让人们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中国古典诗词还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对自然、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深远、含蓄、富有诗意的意境,让人们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内容和艺术魅力,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在今天,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秀传统,让它在新时代继续发挥作用,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浅谈古典诗词之美

浅谈古典诗词之美

浅谈古典诗词之美浅谈古典诗词之美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们可以对语序作适当的变换。

诗是最美的语言,诗是迷醉心怀的智慧,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口涌出来的一首歌曲。

这句话应用在我们的古典诗词上,是再恰当不够了。

古典诗词,寥寥数字,却是四两拨千斤,字字千锤百炼,就这么几个字或勾勒出恢宏或清雅的画卷,或激荡或幽咽的音乐。

其内涵的美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古典诗词之美,欢迎阅读与收藏。

浅谈古典诗词之美篇1我们读古典诗词,不是真的在读,而是用心在体悟,体悟那份空灵、曼妙、共鸣,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中,让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呼吸着诗中世界的气息,让每一次感受都有新的发现,新的不同,新的美妙和其中暗藏着玄机和活力。

古典诗词的精炼留下了让人巨大的想象空间,读者能够将自身化为微小的尘雾,瞬间弥漫于整个诗的空间。

那巨大的空间可以让读者,如丝如梦,如幻如仙,其多种意境,多种揣测,多种解释,多种理解,渗透全身。

其诗句可以是青山绿水,可以是大漠落日,可以是古寺寒钟,可以是隐逸暗香,可以是高山流水,也可以是海枯石烂……她就是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具有宽广的想象视野和表达空间,其穿越性,是超出时空的。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

古典诗词以音乐性质的美感,以韵律、语感、节奏为主流,营造一种朦胧的梦境,朦胧的山水情怀,朦胧的人生咏叹,她既可以是气势磅礴,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也可以是花前月下的浪漫的儿女情长。

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在于她的押韵,古典诗词的主体,是使用中古音系统进行创作的,这个系统的标准叫“平水韵”,是因为一个平水县人编的字典而得名的。

近体诗(即绝句和律诗)是只能押平声韵的。

更重要的是古典诗词,是押尾韵的,即:诗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

她是汉语诗歌的一个特色。

古典诗词的押韵有它深厚的蕴涵和独特的魅力。

我们的汉语诗又叫做“诗歌”,是因为那些诗本来都是可以歌吟的,现在我们办古典诗词诗会,就有许多老同志上台去吟诵,去歌咏。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美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美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是古典诗词内涵美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种情感美主要包括五种情感:即深沉的爱国情、浓烈的思乡情、执着的男女情、美好的朋友情和温馨的骨肉情。

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这种崇高伟大的情感美,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幸福、繁荣、稳定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情感?《现代汉语词典》说:“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

”只要是正常的人,他就一定有情感。

只要有情感,他就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予以表达。

中国古典诗歌就是古代人们抒发情感的一个最为有效的工具。

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

陆机在他的《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

我们在阅读中国古典诗歌时,往往能够感到真挚情感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和震憾人心的力量。

这种真挚的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沉的爱国情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民族。

为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独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孕育了一大批热爱祖国的仁人志士,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爱国诗人。

他们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精神,是华夏历史上动人心魄的精神文明之花。

他们留下来的无数诗篇,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

如明代杨继盛所作就义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这是诗人面对死亡高唱的充满凛然浩气的爱国壮歌。

前二句极力渲染浩然正气,意在说明“天地有正气”。

杨继盛本来就是个刚直不阿、胸怀浩然正气的人,仕进后更以忠直敢谏著称。

他力主抗击北方鞑靼人的侵入,因弹劾大将军仇鸾误国被贬狄道县典吏。

仇鸾伏诛后,诗人复官,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弹劾奸相严嵩十大罪状,被严嵩迫害入狱。

在长期监禁后,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杀害。

这首诗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并不认为就义便是报国的尽头,临刑前他想到的是“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即活着未能斩除佞臣、尽到报效国家的责任,死后要继续用自己的忠魂实现报国之志。

诗词的美 如何形容中国古诗词的美

诗词的美 如何形容中国古诗词的美

诗词的美如何形容中国古诗词的美今天给各位分享诗词的美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如何形容中国古诗词的美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中国古典诗词美在何处中国古典诗词美在何处1、中国古诗之美,首先体现在内容之美。

翻阅古诗名篇佳作,我们可以随处感受诗中蕴含的德操之美,情感之美,哲理之美,心态之美。

2、第一,从语言上来看,无论是诗还是词,它都有自身的格律,尤其是律诗,讲究平仄、粘对,讲究对称、对仗,也讲究声律和音律,由此,不仅突出了诗词的结构和节奏,还突出了诗词的韵律。

3、中华诗词之美就是中国的诗文是很美的。

诗词之美,不仅在于语言,更在于那跃然于字里行间的那人生最细腻的情感,或喃喃自语,或娓娓道来。

一首诗词,总会有那么一处,触动人心。

4、中华诗词之美是中华诗词滥觞于先秦,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5、就像岑参的精典诗句: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说的是友情,但是话在酒里,干就完了。

中华诗词之美是什么中华诗词之美是什么1、中华诗词之美是中华诗词滥觞于先秦,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2、诗词之美,不仅在于语言,更在于那跃然于字里行间的那人生最细腻的情感,或喃喃自语,或娓娓道来。

一首诗词,总会有那么一处,触动人心;一首诗词,总会有那么一处,让你我陶醉其中,久久无言。

3、中国古诗之美,首先体现在内容之美。

翻阅古诗名篇佳作,我们可以随处感受诗中蕴含的德操之美,情感之美,哲理之美,心态之美。

诗词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诗词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诗是古人生活的一部分,对现代人而言,诗是审美的一部分,诗歌的美主要包括画面美、形式美、韵律美。

画面美。

严格的格律韵脚、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是中华诗词美之所在,诗词是中华数千年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

南开大学知名教授叶嘉莹以独特的视角向你展示这一世界文学艺术的奇葩。

大学美育之古典诗词中的美

大学美育之古典诗词中的美

表现手法
象征
象征的表现手法通过具体 的事物或形象来表达某种 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 描绘景物来抒发情感,使 情感表达更为含蓄和深沉。 Nhomakorabea寓言
寓言的表现手法通过虚构 的故事来寄托作者的思想 和情感,使表达更具趣味 性和启发性。
叙事
叙事的表现手法通过叙述 事件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 物形象,使表达更具真实 性和生动性。
大学美育中的古典诗词教学
06
与实践
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课堂教学
通过讲解古典诗词的背景、意境 、意象、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 深入理解诗词的美学价值和文化 内涵。
实践活动
组织诗词朗诵、创作、表演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典诗词的 韵律和美感,提高审美能力和文 化素养。
跨学科融合与创新教学
跨学科融合
02
提升审美素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使其能够欣赏 和创造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离别之情
离别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经历,古典诗词中有很多作品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和情感,如柳永的《 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绘了离别的悲凉。
人生感悟与哲理思考
人生感悟
古典诗词中有很多作品表达了诗人对 人生的感悟,如苏轼的《赤壁赋》通 过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豁达 的人生态度。
哲理思考
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考,如王 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 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不断进取、 追求更高境界的哲理。
古典诗词中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 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如山水、 花鸟、草木等,通过细腻的笔触 将自然景物转化为意象。
人物形象的塑造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传达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古典诗词的艺术性是其最大的魅力之一。

古代诗人常常通过雕琢词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和美感。

例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登高》诗中写道:“芒砀山下白沙堆,木犁川头四五家。

”诗人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将朴实自然的山水景观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一种亲近而自然的感受。

而岳飞的《满江红》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壮烈抗敌的心境直接写进了诗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诗人用“江山”和“娇”相连,表现爱国热情,令人振奋。

从中可以看出,古典诗词是文学的一种高度艺术,它所表现的形象和情感,让人们在欣赏的时候也可以沉浸其中,享受诗词的美感。

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也是其不可或缺的魅力之一。

中国古代文化底蕴深厚,诗词作为文学的精华,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表现了自然物的命运,不管是花木还是人类,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的规律,让读者体悟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科学理念。

又如唐代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诗中所描绘的是人世间的繁华和绝美,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古典诗词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不仅有助于深化读者的文化认知,同时也对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典诗词的魅力还表现在其浪漫主义和人文关怀方面。

诗人常常运用想象力和感伤的情感,将自己的心灵世界虚构成一个美好的境界。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诗人通过这样一个诗句,表现出自己的壮志,表达对生命的无限向往,传递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是古典诗词内涵美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种情感美主要包括五种情感:即深沉的爱国情、浓烈的思乡情、执着的男女情、美好的朋友情和温馨的骨肉情。

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这种崇高伟大的情感美,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幸福、繁荣、稳定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情感?《现代汉语词典》说:“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

”只要是正常的人,他就一定有情感。

只要有情感,他就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予以表达。

中国古典诗歌就是古代人们抒发情感的一个最为有效的工具。

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

陆机在他的《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

我们在阅读中国古典诗歌时,往往能够感到真挚情感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和震憾人心的力量。

这种真挚的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沉的爱国情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民族。

为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独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孕育了一大批热爱祖国的仁人志士,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爱国诗人。

他们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精神,是华夏历史上动人心魄的精神文明之花。

他们留下来的无数诗篇,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

如明代杨继盛所作就义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这是诗人面对死亡高唱的充满凛然浩气的爱国壮歌。

前二句极力渲染浩然正气,意在说明“天地有正气”。

杨继盛本来就是个刚直不阿、胸怀浩然正气的人,仕进后更以忠直敢谏著称。

他力主抗击北方鞑靼人的侵入,因弹劾大将军仇鸾误国被贬狄道县典吏。

仇鸾伏诛后,诗人复官,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弹劾奸相严嵩十大罪状,被严嵩迫害入狱。

在长期监禁后,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杀害。

这首诗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并不认为就义便是报国的尽头,临刑前他想到的是“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即活着未能斩除佞臣、尽到报效国家的责任,死后要继续用自己的忠魂实现报国之志。

后二句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炽热无比的爱国热情,至死不忘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二、浓烈的思乡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是著名诗人杜甫的名作,表达了炎黄子孙有着浓重的思乡情结,而思乡情结就是爱国情结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连故乡都不爱的人会去爱国。

思乡念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她蕴涵着对故乡亲友的挚爱,对故乡山水的依恋。

古代诗人写有太多的游子诗,抒发着各不相同却又极为相似的故乡之情。

这些诗歌不追求奇特新颖的构思,更不要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深情的语句,写出远客思乡的殷殷深情。

大家众所周知的就是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秋月分外明亮,也特别清冷。

对于孤身在外的人来说,最易触动旅思之怀,感受到客居的萧条,年华的易逝。

凝望着明月,更易使人想起故乡,思念亲人。

大概正是此情此景感染了李白,他挥毫写下了《静夜思》这首具有浓烈思乡之情的诗歌。

三、执着的男女情男女情爱,本是人类生活中经常存在的普遍现象,因此在我国古代数量繁富的诗歌遗产中,爱情诗占了很大的比重。

爱情诗在古代民歌中非常发达,从《诗经•国风》、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到唐代民间曲子词、明清民歌,歌唱爱情的篇章往往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

在文人诗歌方面,上自屈原的《九歌》、汉魏六朝古诗,下至唐诗、宋词、元曲,爱情诗的数量也很多。

我国古典诗词中的爱情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真挚动人。

它们表现了古人对爱情的强烈追求,爱情得到满足时的愉悦和欢乐,更多的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生离死别引起的忧伤和痛苦。

在我国古代众多的爱情诗中,写得最好、最感人的是那种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至死不渝、永不分离的爱情追求为内容的诗篇。

如汉乐府诗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全诗一开头,这位女子就向天发誓,表明了她与“君”的相爱关系,并希望他们之间的爱情永远不中断,不衰竭。

为了表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她一口气列举了五种情况,“只有高山成为平地,江水干涸不流,冬天雷声隆隆,夏季雪花飘舞,天地合为一体,她才与心爱的人断绝感情”。

而这五种情况都是不可能出现的,自然她与“君”的爱情也就不会“绝衰”了。

从反面说明她对爱情的忠贞。

诗中出现的各种景象相互之间并无联系,但在表达爱情的坚贞这条线上,却美妙地串成了一个抒情形象的整体。

读了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直爽、活泼而深情的女子活脱脱地站在我们面前。

她对爱情的追求是那么至死不渝,纯洁热烈;誓言是那么干脆利落,不假雕饰。

这种纯属真情的自然流露,让人感到痛快淋漓,并深受感染。

男女情爱的美好归宿,便是结为夫妻。

夫妻互爱是人世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家庭存在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基本的道德关系之一。

夫妻情笃是家庭和睦的核心内容,夫妻感情是家庭幸福的晴雨表。

在我国古代的夫妻关系中,虽然受到男尊女卑的影响,但人们还是以相敬如宾,伉俪情深,富不易妻,白头偕老为美德,鄙弃那种见异思迁、喜新厌旧以及忘恩负义的卑劣行为。

在古代大量的爱情诗中,有不少描写夫妻恩爱的诗篇。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一首一往情深、缠绵真挚的怀人诗。

诗起笔即妙,题为“月夜”却不写作者自己看到的“今夜长安月”,而从千里之外落笔,以一“独”字见出两地相思。

就表现手法来说,可谓一箭双雕。

不说自己思念之苦,反关心妻子遥忆之悲,伉俪情深,溢于言表。

“独”字更是意味深长,夫妻离散,两地相隔,故谓“独”,这是第一层义;儿女未谙世事,不知思父,不懂得母亲望月的心情,故谓“独”,这是第二层义。

颈联描写妻子独自望月的形象。

云鬟雾湿,玉臂生寒,可知站立良久,心往神驰。

尾联“双照”反结“独看”,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希望。

在充满悲哀的日子里,只有希望才能给人以生存下去的慰藉。

双照之下犹带泪痕,正是悲喜交集、痛定思痛的景象。

诗人写情如此,真称得上是力透纸背。

四、美好的朋友情友谊是人生旅途中激人奋进的伴侣,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友谊是人生的需要,是朋友之间的高尚的情谊。

它既是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关系到人际和谐,国家安定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生离不开友谊,事业离不开友谊。

友谊是信任理解,是无私奉献,是高尚人格的体现。

真正的友谊是人与心灵相通的亲密的关系,在一起时要相互激励,远离时要扬其善名,快乐时要与其共享,患难时则要共生死。

这种友谊的特征是,在思想上互相帮助,在品行上互相砥砺,在学问上互相切磋,在事业上互相支持,在生活上互相关心。

在中国文学史上,歌颂这种高尚真挚友谊的诗歌不胜枚举,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首诗是李白听到王昌龄遭贬时所作的一首抒发真挚友谊的诗歌,诗中表现了对王昌龄的深切同情。

诗的前两句道出时间、环境及事件。

时间是暮春,环境是飘飘扬扬的杨花和音似“不如归去”的杜鹃叫声,这一切带给人的无疑都是悲凉。

在这种氛围里,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且已过五溪,岂不更令人忧伤?后两句是抒情。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诗人把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

让这颗愁心随着风。

和着月,伴着不幸的友人直到夜郎西。

因远隔万里,不能相见,而诗人的情感又那么强烈,难以抒发,难以寄托,只有通过千里可共的明月来“遥有此寄”。

李白与杜甫的交往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珍贵的一页。

二人相处的时间虽然不算长,但二人友谊深厚,心心相印,离别后互相思念,留下了一些感人的诗篇。

唐玄宗天宝三年初夏,李白与杜甫在洛阳首次相遇。

从夏到秋,他们在粱(今河南省开封)、宋(今河南商丘)一带漫游。

经过冬天小别之后,第二年又在东鲁相聚,直到秋天分手。

分手后,杜甫欲去长安,李白则寓居沙丘。

想起在一起时欢快的日子,想起二人诚挚的友谊,李白写下了《沙丘城下寄杜甫》这首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起首两句,诗人以自怨自责的意味写“我”:“我来竟保事?高卧沙丘城。

”劈空一问,悬念陡起。

诗人为什么对自己来沙丘城这么恼恨?难道仅仅是因为闲居无事吗?三四两句写诗人所处的环境:瑟瑟秋风,老树孤立,这阵阵风声片片落叶给闲居人带来的是什么呢?接下来两句,点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声歌美酒,本来诗人平生钟爱之物,此时竟然提不起精神,引不起兴趣,这又是为什么呢?诗写到这里,句句以“我”为中心。

“我”的生活单调乏味,“我”的环境一片萧索,“我”的心情沉闷低落。

这一切,似乎是诗人在向外人诉说自己的苦衷,与“思君(杜甫)”毫无关涉。

直到最后两句“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笔锋陡转,照应了诗题,点明了主旨,读者一下子明白了诗人前六句的用意:这生活,这环境,这心情,这难以排遣的孤寂,原来都是出于对“君(杜甫)”的思念。

五、温馨的骨肉情骨肉情深是一种美德,也是家庭中有关亲人关系的道德规范。

中华民族历来提倡家人之间应该“相爱”、“相顾”、“友悌”、“和睦”,提倡兄友弟恭,尊卑长幼有序。

也就是说,做长辈的,做兄姐的,要以疼爱友爱的态度对待子女弟妹,子女弟妹要以恭敬的态度对待长辈兄姐。

只有这样,才能使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爱和睦,共同感受骨肉亲情的温暖和快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不少描写这种骨肉情感的优美诗篇。

这类诗篇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晚辈对长辈的孝敬之情。

孝敬长辈尤其是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曾被儒家作为一切道德的根本。

我们的民族文化具有重人伦的特征,而伦理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家庭孝敬”,尤其是对父母的孝敬。

“百事孝为先”,自孔子始,孝德便被当作“仁之本”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奉行的一条道德原则。

孝是一种永远也不会过时的民族美德。

从古至今,古典诗歌对于“孝”这个主题进行了无数次的赞美,对父母的天高地厚的恩德进行过无数次的讴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像春天阳光般厚博的父母之情,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么能报答于万一呢?究竟怎样才能报答父母比天高比海深的恩情呢?诗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回答。

宋末诗人江万里的《水调歌头•寿二亲》词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生日重重见,余闰有新春。

为吾母寿,富贵外物总休论。

且说家怀旧话,教学也曾菽水,亲意尽欣欣。

只此是真乐,乐岂在邦君。

吾二老,常说与,要廉勤。

庐陵几千万户,休戚属儿身。

三瑞堂中绿醑,就满城和气,端又属人伦。

吾亦老吾老,谁不敬其亲。

”词的上片写作者为母亲生日祝寿,不谈富贵外物,只谈一些家常旧话。

说自己粗茶淡饭,尽心孝敬赡养父母,使父母很高兴,并认为这是真正的乐事,也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