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 (3)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B.从材料可以看出贵族坐牢可以找人代替,享受了保护,体现了等级森严。
C.集权专制是秦朝的特征。
D.贵族并不是免于处罚,他们也要坐牢,只是可以找人代替。
故选B。
3.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
【解答】
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元朝的大运河不再以洛阳为中心,而是从“大都”单线联系杭州、直接通往杭州,这样也就非常明显的突出了“大都”的地位,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中国当时的政治中心是北移的,所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突出的反映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D项符合题意;
根据隋朝、元朝两个时期大运河的走向可知,至始至终都是贯穿南北,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和经济形态变革并没有多大关系,AB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A.历来都强调标新立异B.受时代及文化背景影响
C.基于历史叙述而形成D.不能客观呈现历史事实
【答案】
B
【考点】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世界的认识,要求学生结合不同的世界观的特点和形成的背景来分析。
【解答】
A.材料看不出标新立异。
B.先秦时期认为天圆地方是出于当时的社会观察的角度来得出的,宋朝时期吸收了外来外来文明和地理知识,所以会有新的表述,而明朝时期,受到西方地缘学说的影响,所以不同时期的地球观念,受到当时的文化背景的影响。
C项是政治因素,应排除。
礼乐制度是维护等级制度的,没有民本主义,故D项错误。
故选A。
6.如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图。大运河河道的变迁是()
A.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B.经济形态变革的标志
C.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D.政治中心转移的反映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6.考试时间:150分钟;历史政治地理同堂分卷考试,每科100分,共300分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4分,共12个小题,共48分)1.史学家说:“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表面上看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它却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与自由。

”材料主要表明A.儒学与政权实现了结合B.儒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C.儒学的政治色彩渐浓D.儒学便于巩固封建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儒学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

……但实际上他却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与自由”说明儒学承了皇权实现政治专制和文化专制的工具,其政治色彩逐渐浓厚,故C符合题意;材料主旨不是儒学与政权实现了结合,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儒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不是儒学便于巩固封建统治,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陆九渊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无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

这表明陆九渊A.主张亲身探究万物之理B.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承认万物是客观存在的D.反对过多地研读诗书【答案】B【解析】【详解】陆九渊是心学代表人物,强调发明本心,而不是向外探求天理,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B项符合题意;A项是朱熹思想,故A不符合题意;C项是唯物主义观点,C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反对多读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承德一中高二直播课堂检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34题,每题2分,满分68分)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A. 宗法制度的瓦解B. 等级制度的顾覆C. 礼乐制度的破坏D. 分封制度的崩溃【答案】C【解析】【详解】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乘。

材料中诸侯中出现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C项符合题意;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材料无法体现,A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说明的是等级制度的破坏,不能说颠覆,故B不符合题意;分封制的崩溃是在战国时期,D不符合题意。

2.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A. 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 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 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的影响。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材料中“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浓厚的家国色彩,联想到国家政治结构具有浓厚的家族色彩,从而解题。

【详解】由古代把“民之父母”、“爱民如子”等作为褒扬和肯定官员的专用名词可知,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对官员的褒扬借用了家庭关系中常用的概念表达,即形象生动,又得到了普遍的理解和接纳,说明“家天下”观念的影响深远,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A项中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官员是官僚政治的产物,是君主的奴仆,不是君主的血亲,并且本题是在分析官员形象;本题没有提供官员考核的内容和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D项所说“官员之间”、“共同”、“政治诉求”与本题材料中所述的官员评价无关。

【点睛】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予盾; (2)内容:周王、诸候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2

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2

甘肃省靖远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商代,上帝神的权威性很高,凡事都要占卜;西周,认为周王权力的确立是“受命于天”,周王自称“天子”。

这说明中国古代早期A.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B.政治统治借助社会人伦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血缘亲疏决定政治地位2.《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注:即“周六师”,是周王室的主力军,驻镐京一带)移之。

”此材料反映的是A.西周时周王与诸侯的关系B.春秋时诸侯争霸C.周王室对诸侯已失去控制D.周代分封制崩溃3.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下的各级受封贵族领主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封地内的百姓甚至只知有领主,而不知有周天子。

这反映出西周A.分封制有分裂割据的隐患B.宗法制分封制已走向崩溃C.分封制具有开疆拓土作用D.小宗并未真正的服从大宗4.商周公卿在传世文献和标准器铭文中有200多位,其中姓氏可考65位。

其中商代公卿中异姓和同姓的百分比分别是34.78%、21.05%、而西周异、同姓公卿分别为34.78%、65.22%。

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政权的形态。

这说明了A.“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B.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界限分明C.建立起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D.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逐步形成5.秦朝“三公”的权限中,属于丞相的是①负责管理全国的军事②负责监察百官③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④执掌群臣奏章A.①B.②C.③D.③④6.“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绩效”指郡县制A.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形成中央间接管理地方形式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D.标志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7.下列历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是①汉武帝颁行“推恩令”②唐朝设置节度使③宋太祖派文臣任地方长官④元在地方设“行中书省”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8.下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主和丞相关系的变化(坐而上朝、站而上朝、跪而上朝),它从本质上反映了A.官员管理日益规范B.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C.君相关系日见疏远D.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9.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实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

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实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

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实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20世纪初,电报的广泛运用使上海各大报刊在追求新闻“速而确”方面难分伯仲,尤其对重大事件的报道,细枝末节虽有不同而整体脉络相差无几。

这说明通讯事业的进步A.推动了近代科技发展B.消除了报刊行业竞争C.提升了新闻基本效能D.制约了新闻报道深度参考答案:C【详解】由于电报,新闻行业的消息比较快,而且相对比较准确,说明电报通讯工具促进和提升了新闻的基本功能,C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出现代科技的发展,电报的出现本身就是近代科技进步的表现,A选项排除。

材料看不出新闻行业的竞争被消除了,B 选项排除。

材料并没有说新闻报道的深度被制约,D选项排除。

2.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至战国后期思想界又出现统一的趋势,即“百家争鸣,一家胜出”。

胜出的一家是()A.道家B.法家C.墨家D.儒家参考答案:B3. 乾隆年间某《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

”该《竹枝词》描写的情景可能出现在A.天津 B.上海 C.北京 D.广州参考答案:D4. 元代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

”该作品反映出当时A.农业采用集体耕作方式B.绝大多数土地属国家所有C.手工产品主要供应市场D.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给自足参考答案:D农业耕作特点。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及与教材知识联系的能力。

题干材料描述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自给自足的闲适的生活状态。

所以D正确;A集体耕作没体现;B土地应归农民个人私有;C产品主要供自己家庭消费。

5. 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云南省玉溪一中2020-2021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云南省玉溪一中2020-2021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云南省玉溪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卷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1.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

常重视祭祀 B.注重精耕细作C。

农业地位很高D。

国家正式形成2。

在大汶口遗址的墓葬群发现墓葬有大有小,殉葬品有多寡之分,其本质上反映了()A。

原始祖先崇拜出现 B。

私有制、贫富分化出现C.早期文明国家出现 D。

原始农耕产生定居生活3.夏朝时期,天下万国,夏王为“诸侯之长(盟主)”,到了周朝,“天下一家”,周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各部族文化融合的加强B.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C。

政治制度的宗法伦理化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4。

在中国古代,官员自古有“为民父母”“爱民如子”“守一方城,管一方平安”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

所有官员具有一致政治诉求5。

商人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制定历法,并将天象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因此,他们结合天象、历法和占卜,作为行事的依据。

由此可见,商代()A。

历法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B.观测天象是为了解自然C。

占卜是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 D。

生活带有宗教神秘色彩6.《中国文化史》一文中写到“古代中国人缺少外战的热情,但有守卫家邦的意志,重视血缘家族,关注人伦情感,崇尚家国认同,它不足以激发主动征战的热情,却足以产生‘执干戈以卫社稷’的道义精神.家国对于他们来说是生死于斯的土地。

”对这一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刻影响的是( )A.分封制B。

宗法制 C。

礼乐制D。

军功制7.周初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周武王姬发封其兄弟立国者15人,姬姓立国者40人.这说明分封制的突出特点是A。

部编版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人教 目标版

部编版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人教 目标版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

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2.“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

”上述言论应当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3. 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外国学堂有宗教一门。

中国之经书,即是中国之宗教。

若学堂不读经书,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谓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矣。

”这一规定表明清末教育改革( )A.体现“中体西用”的理念B.依旧带有盲目排外色彩C.是戊戌变法的继续发展D.带有明显的专制烙印4.20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成为一股强劲的潮流。

这一潮流“新”在( )A.首次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B.是猛烈抨击封建思想文化的启蒙运动C.突出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D.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5.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的是( )A.孙中山 B.陈独秀C.李大钊 D.毛泽东6.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自存在B.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C.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D.继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后,其他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7.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部分人“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

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和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

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和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

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和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现任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认为:“当今世界己发生根本性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全球政治和经济重心已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

……探讨应对共同挑战的新准则是论坛的工作重心。

”材料表述的是()A.发展中国家正在超越发达国家B.世界多极格局已经形成C.国际经济政治秩序需要重构D.大国结盟应对新势力的挑战参考答案:C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考查学生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难度中等。

“……全球政治和经济重心已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表明当今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已发生变动,需要重构,C项正确。

A项表述不符合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世界多极格局尚未形成,B项错误;大国结盟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错误。

2. 有学者指出,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阶段;1840~1919年是中华文明浴火重生的岁月;1917~1937年是苏式社会主义文明诞生走向强大的关键时期。

作者该论述的共同标准是A.民主政治制度全面确立B.经济发展模式发生变化C.工业文明占据主导地位D.启蒙思想发挥指导作用参考答案:B3. 《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从这段材料所获得的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应是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同之间为争夺人口和土地互相厮杀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于崩溃 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参考答案:C4. 宋代除了有正常的行政组织和相应的职能分工外,另有差遗制度,本司的长官未受差遣就不能管本司的事务,官职是用来领取俸禄和显示地位的名号,不一定享有实权,只有差遣才是行使职权的名分。

这一举措(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C.打击了保守势力 D.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参考答案:D5. 下图是江苏镇江丹徒区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宜侯矢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卷上,并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题48分。

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

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 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 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2.张汤是汉武帝时实行严刑峻法的重要人物。

司马迁评价“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将其列入《史记·酷吏列传》。

东汉初年的班固则评价“汤虽酷烈,及身蒙咎,其推贤扬善,固宜其后”,将其独立列入《汉书·张汤传》。

这一变化反映出()A.东汉执政理念存在去法家化倾向 B.评价历史人物受儒家思想影响C.班固对张汤的评价比司马迁客观 D.东汉政治环境比西汉更加恶劣3.据史书记载:“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

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

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

……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

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B.经济的发展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4.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

“四书”地位的提升()A.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 B.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C.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 D.削弱了“五经”在科考中的地位5.在明晚期最受大众欢迎的劝善书,是经道教传人佛门,再转手至儒门的《功过格》。

它是一种将日常道德行为量化的实践手册,由晚明至清,乃至民国时期一直流传不息。

明代晚期以功过格为表征的劝善思潮的兴起,从侧面反映了()A.统治者强化思想控制 B.现实社会的世风日下C.宋明理学的现实实践 D.宗教信仰追求实用性6.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五四时期,李贽被认为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多元化倾向。

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明末清初距李贽所处时代最近,其评价更具可信性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C.综合多人评价即可还原历史人物D.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7.下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法律条文,这反映了中国古代()A.法律的儒学色彩加强 B.宗法制度逐步淡化C.等级秩序日益固化 D.血缘关系不断强化8.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颜真卿真迹《祭侄文稿》(见下图)因借展日本而引发各方关注。

颜氏真迹所属书法特征是()A.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B.平衡对称,整齐安定C.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D.变化丰富,奔放跃动9.下图是南宋杭州灵隐寺的一幅漫画,描绘了济公头戴破帽、手持破扇、脚穿破鞋,不受戒律拘束,貌似疯癫的形象。

这反映了当时济公像()A.儒家正统观念被画家抛弃 B.市民阶层率性直爽的心态C.心学重建了儒家精神信仰 D.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10.学者将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概括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君主喜好的改变 B.中枢权力重心的转移C.传统经济政策的瓦解 D.社会思潮变动的影响11.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

”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

”这从侧面说明()A.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B.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C.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12.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在谪戍伊犁途中给书友的信中称,剿匪(侵华英军)八字要言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但他同时叮嘱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

这反映了林则徐()A.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 B.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C.不谙熟近代国际外交规则 D.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学习西方13.1861年冯桂芬在《校那庐抗议》中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他提出的制儒官、复乡职、公选举以及复陈诗等论,都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体现了西方的公举和公论的某些色彩。

该主张()A.属于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 B.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C.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体用的落篱 D.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14. 1918年,《新青年》因销售不畅考虑停刊。

1919年2~3月间,坚持使用古文体的林琴南以小说形式诋毁《新青年》,同时社会上“宣传教育部有训令达大学,令其将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三氏辞退”,《新青年》声名大振,销量大增。

这反映出当时()A.观念碰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B.五四运动推动了社会观念转变C.思想启蒙开始成为时代主题 D.白话文运动易被大众普遍接受15.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

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A.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B.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C.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16.李大钊在1920年说:社会主义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时,必与英、德、俄……有异。

”张太雷1921年指出:要“把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方法正确地运用于各国具体特点的基础之上。

”恽代英1924年指出:“解决中国的问题,自然要根据中国的情形,以决定中国的办法。

”这些观点主要反映了当时共产党人认识到()A.要摆脱苏联革命道路模式的束缚 B.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张C.把马克思主义结合国情的必要性 D.开始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17.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如陈独秀对“民主”内容的新认识,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入手实现“民主”等,五四运动后,对民主认识的变化表明先进的中国人()A.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 B.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进一步觉醒C.彻底放弃了对欧美式民主的追求 D.对民主的认识更加辩证和科学18.外国记者到延安采访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还有另一个中国啊!”称延安是“思想工厂”。

这里的“思想”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A.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 B.发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等问题19.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20.“毛泽东的调查研究,从一九五六年二月十四日开始,到四月二十四日结束。

共听取国务院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这是毛泽东在建国后乃至在他一生中所作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周密而系统的经济工作调查”。

通过这一调查,毛泽东()A.开辟了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B.致力于理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关系C.积累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经验 D.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21.“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

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

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

”这直接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A.重视经济建设 B.坚持群众路线 C.强调实事求是 D.开展武装斗争2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这一认识()A.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借鉴B.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表明新中国已经摆脱了苏联模式23. 1930年,国民党新军阀因为军队编制问题引发的争执演化成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派系的内战。

中共中央决定利用国民党内战的机遇扩大革命成果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

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A.并未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 B.善于把握时势夺取胜利C.未能正确判断革命形势 D.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24.1978年3月,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把“双百”方针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这一法律规定出台的主要原因是()A.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 B.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C.建国以来的“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 D.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25.如图是2012-2017年留学回国人数统计图。

据此可知,新时期的中国()A.教育已领先于发达国家 B.就业创业环境极大改善C.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D.教育成为社会关注重点26.1975年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共2836个,1980年增加到3566个,其中戏曲剧团最多,有2224个;最少的是乐团、合唱团,仅有11个。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文艺领域的发展布局趋于平衡 B.文艺界仍然受“左”倾错误影响C.文化体制改革已深入开展 D.“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27.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A.A B.B C.C D.D28.生活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认为,命运就在人自己身上,人同命运的矛盾实质上就是人自身内在的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