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汪曾祺散文读后感900字范例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通用5篇)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通用5篇)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通用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1汪曾祺的书,用文学少女的话说,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女儿节的茶巾寿司,上等多汁的蘑菇,香喷喷的白芝麻,栗子。
加入这么多配料的醋饭,用稍带甜味的薄薄蛋饼仔细的包裹着。
虽然不是最近的作品,却非常亲切、可爱、紧紧揪住胸口,可是读著读著,醋的味道也不断变浓,直到最后变成深切的无常观充塞胸中。
我觉得汪曾祺的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地方民俗特色很浓。
尤其是饮食文化,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散文,倒像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了。
不能不让人想起《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烧菜给洪七公吃的那一段。
包括他的语言,都是半掺着文言的,读起来反而让人有一种顺化流畅的感觉。
羽毛般又轻又薄的甜甜煎蛋慢慢四散在口中,心脏扑通扑通地跳著期待包在里头的松软康吉鳗、碎栗子的出现。
就像是这样的感觉!古往今来,上至九龙天子,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向往着羽化登仙的生活,若是做不到,便梅妻鹤子,隐逸孤山做个隐士。
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尘世带给人的快乐生活。
舒婷在她的《神女峰》中写道:“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长生不老,淡泊名利固然值得欣喜或钦佩,然而对酒当歌,寻山问水,觥筹交错却有着那些所谓的神仙隐士们体会不到的一番乐趣与风情。
汪曾祺的书,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一个道理。
他写那些人都是些市井中最最常见的小人物,他写的食也是路边小摊上的并不怎么高级的地方小吃,他写的事也是一些常见的鸡毛蒜皮。
可人们可从他那看似平淡无味的语言中品出人与人之间的美丽情感。
命运在最大的不公平中有时会偶尔留下一丝温暖慰藉的余温,让人对这尘世难舍难弃,又好像一些另有深意的安排,一人一事都不是随便出现的,全看你心智够不够来领悟天意。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优秀10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优秀10篇)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篇一在书友群里看到赵老师发的共读公告,被《生活家》的书名吸引,古今中外、各个领域能称“家”者甚多,而面对“生活”这个永恒的课题能自称“家”或被称“家”的好像不多。
我理解的“生活家”是有丰富的阅历,对人生有独到的解读,能够以率真的性情,从容面面对所有人生问题的人。
读《苏东坡传》,感觉林语堂先生笔下那个人格近乎完美的苏东坡堪称生活的大家。
对汪曾祺先生早有耳闻,但从未精读过其作品,今有机缘,很是期待和欢喜。
读本的主体是12篇游记和12篇美食类散文,篇幅大都不长,小巧精致,是我喜欢的,喜欢他真挚内敛的情感表达,喜欢他任何情境下冲淡平和的心态,喜欢他简洁干净、朴素隽永的文字。
从选集中我读到四个字“真诚从容”。
情感表达的真挚,作品中无论是回忆家乡、思念昆明,还是游滇湘、食野味的感受都至真至诚,毫无矫饰之感,读之动人。
《我的家乡》描写家乡风物写到江浙一带的人赞扬高邮“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时,先生写到“我的家乡不只出咸鸭蛋。
我们还出过秦少游,出过散曲作家王磐,出过经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
这很像孩童为自己心爱之物辩解,洋溢着先生对故乡的热爱和骄傲之情。
《觅我游踪十五年》写在昆明读书,房东家一副对联中有“故乡无此好湖山”的诗句,文中写自己的感受是“少年羁旅,想走也走不开,并不是真的留恋湖山”,先生十九岁远赴昆明求学,战乱之中一呆七年,什么样的“好湖山”能抵消对家人对故乡的思念。
这里不仅写出了自己乱世之中羁旅求学漂泊异乡感受,更写出了西南联大所有师生共同的感受,甚至把我们带到那一段历史之中,情感表达得含蓄蕴藉。
生活态度的淡定从容,游记和美食是真实的生活呈现,但是经作者提炼过的,是作者要表达出来的生活。
先生曾说:“我的作品内在的情绪是欢乐的,我们有多重创伤,但是我们今天应该欢乐。
一个作家有责任给予人们一份欢乐。
” 所以我们在他的文字中很少读到苦难和伤痛,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或以轻松温馨的笔触呈现。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9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9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这几天在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先生在文章里谈了很多,讲到了他的父母亲,讲到了故乡的风物习俗。
先生的文字很清新,隽美而不失情韵,弥漫着文人的志趣。
而我感触最深的是他对往事深厚的情感和惊人的记忆力。
在回顾从前的家时,他这样写道:“从科甲巷口到竺家巷口,计有这么几家店铺:一家豆腐店,一家南货店,一家烧饼店,一家棉席店,一家药店,一家烟店,一家糕店,一家剃头店,一家布店。
”尽管时隔多年,但旧时家门口的店铺,先生却依旧能够如数家珍。
我忍不住回想儿时门前的店铺,除了杂货铺记的真切,其他的印象都显得渺茫了,仿佛蒙上了一层薄雾。
那家杂货铺是我幼时常去的,帮妈妈买瓶酱油、买袋盐,杂货铺的老板娘是个年过六旬的老太太,性格幽默,总拿我开玩笑,所以我印象格外深刻。
因此我也格外佩服汪曾祺先生的好记性,家里的后花园,堂屋里的老爷柜,甚至儿时的小花灯,他全都历历在目。
他写他的父亲,动情地回忆汪老先生的才趣,刻印章、扎风筝、拉胡琴……老先生的一举一动仿佛就在读者面前,汪曾祺先生与父亲的深厚情感也透进了读者的心里。
文章就像一幅细细密密的工笔画,向人们绘声绘色、不急不缓地讲述着高邮的风土人情。
第二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也许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许侑很多人认为中国现代难见散文大家。
這是一种误读,更是一种谬论。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时偶在市集中买的,记得还是盗版书。
当时对汪先生所知甚少(应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就应算得尙是一茖著名作家。
闲暇之余,开始是以一种慵懒的情绪看《汪曾祺散文》的。
哪知,一读之下竟不能放下。
关于诚信的名言读《汪曾祺散文》,如同是听一位经历抗战、解放战争的历史老人在向我们娓娓动听地述说生活小事,而在倾听之中,這种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种无形中的人文和历史教育。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7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7篇当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快来参考读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1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语言文风。
汪曾祺的作品是可以读出生活的。
这是源于作家对生活的真诚吧。
他所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旧时代的高邮小城、西南边城昆明、文化界的故旧师友、西南联大的师生、北京京剧团的戏曲演员;故乡的大淖、荸荠庵,昆明的白马庙等。
他的作品中总有他自己过去生活的影子,所以写起来有真切的认知,有感情。
汪曾祺的作品,我看得较多的是散文。
下面我将从他的散文中举几个例子,分析一下语言,表达我的感受和观点。
那棵龙爪槐是我一个人的。
我熟悉他的一切好处,知道那个枝子适合哪种姿势。
云从树叶中间过去。
壁虎在葡萄上爬。
杏子熟了。
何首乌的藤爬上石笋了,石笋那么黑。
蜘蛛网上一只苍蝇。
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一片叶子,这叶子有点甜么,那么嫩。
金雀花哪儿好热闹,多少蜜蜂!波——金鱼吐出一个泡,破了,下午我们去捞金鱼虫。
香橼花蒂的黄色仿佛有点犹豫,别的是花飘下,香橼花时掉下的,花落在草叶上,草稍微低头又弹起。
——《花园》《花园》这篇散文读起来颇有趣味,语言十分的生动活泼。
对景物的刻画很好,文字虽是印在纸上,纸虽是平面的,但眼前看到的是立体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的。
感觉手是可以触摸到它们的,《花园》中所塑造的景物那样真实地出现在我眼前,唤起了心灵最柔软的那部分,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
汪曾祺的作品是有生命的,在于他的语言平实、生活,它所描写的东西也是如此,平凡渺小,但却凝聚着巨大的能够打动人心灵的力量。
汪曾祺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快乐和温馨,贴近的观察生活。
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
它居闹市很近,大哥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似有很远。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片,摇动做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
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读后感(通用21篇)

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读后感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读后感(通用21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读后感篇1《人间草木》这篇文章的取材,是三种植物:山丹丹、枸杞和槐花。
表面上,汪老在写植物,但更深层的,无疑是在展示他的人生价值观。
例如写山丹丹部分,他通过老堡户之口讲出:山丹丹每长一年,便多开一朵花,这多么像人,一年多添一岁!还有这种植物皮实,容易养活。
人要活得随遇而安些,不能太娇生惯养了。
这部分结尾处,引出流行歌曲的创作者和舞台上的歌星,未必知道山丹丹的这些特性,反而像老堡户这样的农民才懂!第二部分写的是枸杞。
枸杞一生是宝,春天的时候,枸杞头可以当野菜。
夏末秋初,开花,可以观赏。
随后,便结出果实,可以吃。
这么看,有发现乐趣的眼睛,人生才丰富许多啊!最后部分写的是槐花,莫名其妙的是,关于槐花的,却只有开头与结尾两句。
大部分内容都在讲养蜂人的生活故事。
其中,讲了花与蜜蜂的关系,养蜂人与蜜蜂的关系,养蜂人与女人的关系,以及女人与家中晚辈的关系。
他们的关系只能用微妙来形容。
给予与受赠的感觉,很暧昧的,读原文才能体会很深。
人间草木啊人间草木,人间就如草木,好多道理都摆在那里的。
去发现它们吧,然后活得通透些,处理好身边的各种关系,这便是人间草木的含义吧!若用一种食物,用来形容汪先生这篇文章的语言,我想到茶,而且是龙井茶,淡而回甘啊!不信?您读读看……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读后感篇2汪曾祺的书零零碎碎地读过一些,总觉得应当是散落在人间的月亮碎片,皎洁纯净,发着光令人心旷神怡。
再读《人间草木》,便在其间看到了散落的光辉和烟火人间。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史铁生在他的《我与地坛》里说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8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8篇《汪曾祺散文》读后感8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8篇1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有幸领到了汪老先生的《生活家》,看了以后,感觉平淡如水,意蕴无穷。
上大学时,有傅瑛老师讲的《受戒》,感觉汪老先生的文章淡淡的,水水的,同时也暖暖的。
后来看了他其他的小说和散文,才知道他喜欢吃,也会吃,而且会做吃食。
我就觉得他真的很会生活,而不仅仅是活着。
在《四方食事》中,各种各样的口味,各种各样的调味品,各种各样的食品都有他的看法和吃法。
有些美味有的人不喜欢,但吃着吃着就爱上了。
如同生活,我们不尝试,不体验,怎么会知道生活的多样性呢?还有你不喜欢的东西,自己可以不吃,但也不要反对其他人吃。
是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求同存异,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生活,应该多种体验,就如作者说的,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要杂一点。
对食物,对文化,对生活都如此。
《五味》一文中,讲到了山西的酸醋。
我们家喜欢吃恒顺的陈醋。
另外就是我喜欢吃酸菜鱼。
而甜食则是南方人的最爱。
记得舌尖上的中国里讲过无锡人爱吃甜食。
我爱吃甜品,吃菜却不喜欢太过甜。
苦味则想到苦瓜,我不爱吃,也不明白为何有水爱吃,好像苦味可以降火。
喝过苦丁茶,居然喝了很久,可能是因为提神醒脑。
咖啡美味,不觉得苦,只觉浓香。
臭则很奇特,皖南臭鳜鱼是徽菜代表,算是拿得出手的硬菜了,而臭豆腐也是路边摊小吃了。
臭味也能这么普及到大众吃食。
辣曾经也是最爱,最近三年因为怀孕加哺乳期,不吃辣,现在也习惯了,不能吃辣了,也不能吃咸了。
口味接近孩子的辅食,基本上吃食物本身的原味。
《故乡的食物》一文中,我有共鸣的是鸭蛋和荠菜。
高邮的鸭蛋的确很有名气,我们这里也爱吃咸鸭蛋,只是我们称之为青皮。
小时候记得家里人会像随园食单上说的,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汪曾祺散文《跑警报》读后感四篇

汪曾祺散文《跑警报》读后感四篇【篇一:《跑警报》读后感】文章背景是抗战时期的昆明,由于华北地区的沦陷,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就在昆明继续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但日本的军事力量已经深入到西南重镇——昆明,经常派出飞机对昆明进行轰炸,所以空袭警报在昆明城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的声音。
为了躲避轰炸,每当拉响警报的时候,昆明全城的人就往城外转移,学生们也不例外,大家把这称作“跑警报”【篇二:《跑警报》读后感】《跑警报》是我阅读的第一篇汪曾祺写的文章。
第一遍读只是囫囵吞枣,不加细嚼。
读罢后只有一个印象:日本的飞机空袭昆明,人们为躲避炮弹的袭击躲到郊外的故事。
当再次翻开书本细细的读一遍便另有一番体会。
1937年抗战期间飞机在昆明上空盘旋,对着城市狂轰滥炸,房屋倒塌,田地被毁,春城遭受战火的洗劫,大地满目疮痍。
这时的汪曾祺在西南联大中文系读书,师从沈从文。
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许多西南联大的教授与学生的回忆录中充满的是恐惧焦虑还有不安。
在汪曾祺的笔下,显示出的反而是一份闲适与淡然:在马尾松林中,躺在柔软的干松枝上仰望天空,松间漏下天空蓝得像要滴下来一样;在松林中捡拾到的一些松果,掰开鳞斑吃一些生的松子;昆明的小贩在警报迭起之际来到郊外贩卖各种小吃;在山间的横沟里用碎石和瓷片砌出的对联:对机而坐,入土为安;人们在沟上看书、闲聊、打桥牌。
这一幅幅的画面充满了闲情逸致。
空袭来临,夹几卷书,一袋干粮,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追本溯源,笔端流露的是他淡然镇定的心态,乐观豁然的人生态度。
用随遇而安来形容他最适合不过了。
随遇而安在字典中的意思是顺应环境变化而安然自得,这一种处世态度并非消极。
跑警报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写下的这样一段话: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我们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待之,即“不在乎”,是永远征服不胜的。
在他朴素真挚的语言里,透露的是在逆境中仍处之泰然的达观精神。
汪曾祺作品读后感(精选5篇)

汪曾祺作品读后感(精选5篇)汪曾祺作品篇1我的深度阅读的对象就是汪曾祺老先生,我对他的影响很淡很淡,也许是因为汪老这个人本来就并不招摇,在二十世纪40年代,汪老已经在文坛崭露头角了,但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他失去了成为文学泰斗的机会,而这场灾难无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他的文字也开始变得成熟和淡淡的忧伤。
我之前在《邂逅集》中看见了一个对未来有着无限希望的阳光青年,“如果我注定要孤独一生,那就让我站着,寻找那孤独的轨迹,我相信,孤独有一天会死去。
”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霎时呈现在读者面前,就是这样,汪曾祺在文坛创出了一番天地。
之后,汪曾祺在张家界知青下乡,他体会了十年之苦,他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有他自己的影子,比如他形容的一个女工程师,因为一个莫须名的罪名,被划成右派,这和汪曾祺的经历多么的相似啊!他可以尽情地说出自己的内心的真正的想法。
有他对这段生活的美好回忆,比如一篇小说《七里茶坊》,里面他和自己的同事们一起说说笑笑,似乎留下了一连串欢声笑语,但我总觉的,这中间包含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伴随了汪曾祺的平淡的文字出现了神奇的效果,“我们带来一口袋莜面,顿顿饭吃莜面,而且都是推窝窝。
——莜面吃完了,三套大车会又给我们捎来的。
”“刚出屉的莜面,真香!用蒸莜面的水,洗洗脸,我们就蘸着麦麸子做的大酱吃起来,没有油,没有醋,尤其是没有辣椒!可是你得相信我说的是真话:我一辈子很少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
那是什么时候呀?——一九六○年!” “这两年他常发牢骚——小王也有些不平之气。
”仿佛有一种对时代的埋怨,我常常读着他的小说想流泪,自己似乎也到了那个时代,感受他的苦痛,这应该也算是他的优越之处吧。
这样的文字在汪老的中却没有体现,他饱尝了天下的美食,对于美食文化兴致勃勃,他的友人曾这样评价他:“我和汪曾祺同桌吃过饭,在座的宾客都把他视若一部毛边纸印刷的木刻菜谱。
听其用不紧不慢的江浙腔调讲解每一道名菜的做法与典故,这比听他讲小说的写作方法还要有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汪曾祺散文读后感900字范例
在作者谈吃系列散文中,用疏朗清淡的笔调,写出了人世间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用汪老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尽管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汪曾祺散文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汪曾祺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智者,他擅于将生活中的琐碎杂乱串联成一幅幅生动别致的画卷。
汪老的笔调平淡质朴,贴近生活细节,不追求华丽辞藻的刻意堆砌,不注重观念思想的有意灌输,在他的*中,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样自然纯朴,却又意味深长。
古云文如其人,汪老一生处事淡泊、不计名利,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人格魅力令人景仰。
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张家口劳作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
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
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汪先生的品行心境决定了他散文创作的独特风格,读汪老的散文,犹如在和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拉家常,虽然话语平实,但饶有风趣,令人回味无穷。
(一)汪老散文之贴近生活
拜读过汪先生的诸多散文之后会发现,他所写散文的主题大都是生活中的凡人小事,都是我们平常生活中遇见却未细心留意的人或物。
如《夏天》中对夏天景色的细微描写,《泡茶馆》对茶馆里的闲人趣事的生动刻画。
汪老从细小的视角嵌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平凡之美,并于平凡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趣味。
现代社会下的都市人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剧增,他们沉浸于工作和学习中,闲情逸致都抛之脑后,对于身边平凡的人或物他们无暇顾及。
除了工作学习,他们无法体会到生活的其他乐趣,他们的世界被物欲所包围着,周围一切平凡美好的事物都与他们划清界线,他们将自己局限在自我的小世界里,然而社会生活的喧嚣与紧张唯有透过心灵的恬淡与灵静才能得到调剂与释放。
许多读者喜爱汪老也正是被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与关注所吸引,在汪老的散文中可以感受到心灵的愉悦和净化,进而对周围环境有了重新的注目。
(二)汪老散文之平淡质朴
汪曾祺先生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
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 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正如汪老所言,他的散文中至始至终弥漫着平实主义风味,散文语言简单易懂,曾有评论家评价汪老的语
言十分特别,拆开来看,每一句都很平淡,但放在一起,就别有一番味道。
个人比较喜欢汪先生的《多年父子成兄弟》,*笔调朴实,如拉家常,但却字里行间中折射出父子之间无需言语表达的亲情。
(三)汪老散文之以小见大
汪先生的散文并不是一味描写生活琐事,他对事物往往有其独到的见解感悟和奇妙的审美发现,擅于以小见大,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
如汪老在其散文《吃食和文学》中谈到苦瓜到底是不是瓜时,最后从苦瓜想到文学创作,他说作家应该口味杂一点,不能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
汪先生这种生活中的敏思与睿智,是值得我们所提倡与奉行的。
“我思故我在”,不断的思考才能迸发生命的灵感。
(四)汪老散文之乐观豁达
先生的散文格调向我们展示的永远是乐观向上的精神与内涵,这与他一生淡泊名利、追求恬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有关。
现在的很多艺术过于浮躁,无病呻吟,汪曾祺先生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从汪老散文中散发出来的豁达精神对于我们的人生是一种鼓舞,不管经历多大挫折与磨难,坚信曙光的到来,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享受人间
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
当我们真正以乐观胸怀视之,我们会发现任何的困难都只是成功道路上的基石。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2
一是学到一些理论知识。
比如如何在*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国汉字的独特性和意义,他说中国汉字是用来看的,不是说的。
许多诗歌一朗诵就没有以前的东西了,所以他反对朗诵诗歌和散文。
他主张一字一字的认真扣字眼,沈从文的《边城》不到七万字,但写了半年。
汪曾祺的散文同样从一个一个的字来看没有什么独特。
但当放到一起那种行云流水的洒脱真的很奇妙。
他主张刻画人物不应该描写太多,而应该从环境、声音、颜色等各个方面进行描写和烘托。
如何组织*?他说他是先在头脑里面对整个*有了轮廓以后才写的。
要先有个整体的构思。
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静坐时想出来的。
二是他的散文风格朴素、简练。
人人看了都会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师承了沈从文的特点。
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和大师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
汪曾祺也说到老师沈从文、老舍他们是怎样练字的。
汪曾祺本人家学渊源深厚,爱好广泛,上小学时,他的祖父就给他教《论语》,写小论文“义”,这就相当不错了,我上小学时,除了会放羊、掏鸟窝之外,文化的东西是绝缘的。
汪曾祺散文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是那种“真”,一点没有矫揉造作的嫌
疑。
是真情、真语言。
尤其是那种语言真是难得,是应该让我们这些后辈好好揣摩的。
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现在好多人写的*喜欢辞采华丽,但内容空空。
不舒服,很令人别扭,不真实。
由于爱好广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
草木性灵、历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风土、艺术文物…….都有涉及。
但最真的是写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对师友、家世、父亲、母亲等的回忆*写的最美。
令人陶醉,表现出他的善良、和蔼、真实。
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对父亲的回忆,父子之间是那样自由、平等、融洽。
《我的母亲》中对三位母亲的回忆。
虽然两位是继母,但却充满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
他对任何人都是友好的。
如对西南联大的诸多师友的回忆中,我们就能感觉到他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
很纯真,很自然,我觉得做人就应该像他一样。
对任何人都很友好,对任何事都很认真。
且那种追求自然、朴素的养生之道也值得我学习。
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师的一些为人处世,待客之道,修身养性我觉得对我影响还是很大的。
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应该保持一颗童心,不要装腔作势。
看书就是学习嘛。
学*,学做人,都很重要。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3
一直很喜欢汪曾祺的*,最早源于读大专时文学老师对我作文的评价:有汪曾祺的味道!从此,我就有意识地去看他的*,套
句厚脸皮的话,大概就是“惺惺相惜”吧。
暑假,找了些他写的散文,写了一些不入流的感想。
古往今来,关于描写吃的*很多,但汪曾祺先生写吃的,别具一格。
我也爱好美食,对其文字中描绘的吃,更觉得我们的吃是尝味,而他笔下的吃充满了对这世界的赞美与感激,对生活的热爱与真诚。
例如在《故乡的食物》里,作者重点写了一样平常不过的食品—炒米。
*一开头,作者引用了《板桥家书》中的一段话:“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
此句一出,顿时让人觉得很亲切!处于社会最下层的人民,用一碗炒米,温暖着彼此的身体与心灵!在*的结尾,作者描写了在战乱年代的一个小插曲,没有常见的凄风苦雨,也没有常人心目中的离乱之苦,而是用幽默、浪漫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国民革命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
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
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
在如此乱境中,还能保持这样的一份淡定,一份安静,一份从容,甚至一份幽默,这是何等的大智慧,大勇气!而这智慧和勇气有来自何处?文中自有交待:“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没有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没有对生命的无比礼赞,怎么会有如此的胸襟与气魄?又例如《豆汁儿》描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