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列车扼要
归途列车

归途列车作者:刘长。
选自刘长博文。
在东亚的电影中,火车代表着乡愁。
婴儿诞生在姜文《太阳照常升起》那铺满鲜花的铁轨上,昭示着人间的所有美好。
中年男子在贾樟柯的《站台》中沉沉睡去,梦境中,青春的喊声追着远去的列车,飘到很远。
日夜驶过宅前的环岛列车,在侯孝贤的《南国再见,南国》里一再出现:它哪里还是工业革命的引擎?分明已化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011年3月初的一个明媚上午,编辑电话我,让我关注下某个大学生的归乡旅程与离奇的死亡。
我十分拒绝,表示无法完成任务。
我偏执地认为,在中国,与火车有关的故事,都是一个个隐喻、一个个谜题,我破解不了,只能猜测。
而我的职业是不能容忍猜测的。
后来,我接下选题。
开始收集资料,采访。
然后写稿。
后来,关于这个大学生的故事不再有人讨论,大家都忘记了。
这符合传播规律。
我也几乎要忘记了。
只是桌上还堆着材料,一些仅存我想象的场景还常在我脑中如电影般播放。
我不讲出来,解脱不了。
这只是一篇博客,不承诺服从新闻报道的原则。
它的立意只是我脑海中事件的重新构建。
大家可以这样理解:它试图拍成纪录片,但一些场景摄像机没拍到,只好重新搭了景,模拟现场,是部“伪纪录片”。
所以,有司请无需紧张,读者诸君会意即可。
一关于他的故事,首先源自一个控诉“铁路有杀手”的帖子,以家属的口吻讲述孩子在2011年春节来临前,离奇死在返乡之路上。
帖子附带一张照片:一个清秀男生的遗体,身上是累累的伤痕。
山东一家都市报率先就此做了报道:一个大四学生,在华北某城市读大学,春节返乡,乘火车回关外的老家,在火车上与列车员发生争执,随后被带走。
接着,他在中途的一个火车站被发现跳楼自杀。
家属查看了遗体,发现伤痕无法用自杀来解释,认为孩子是被打死。
火车站方面称没有监控录像,死因由此成谜。
很快,上海一家报纸对此做了跟踪。
它的记者和北京一家周刊的记者一起见到了这名大学生的二姨夫以及二姐——二姨夫和二姐从老家赶来北京上访,向公安部铁道部递交控诉状,要求彻查孩子的死因。
归途列车影评

归途,归途——观《归途列车》有感上两节的课上,老师给我们观看了这部叫做《归途列车》的纪录片,看完之后感触很多,勾起了我很多的思考和回忆。
这的确是一部让人看后感觉意味深长的纪录片,非常触动人心。
《归途列车》是一部以在中国广州打工的农民工家庭为主题拍摄的长篇纪录片,导演是范立欣。
范立欣的团队跟随张昌华一家,拍摄了他们三年来春节期间返家探亲的历程,呈现农民工的悲苦、亲情与生计间的矛盾。
范立欣认为,当代中国的经济、都市的繁华,其实都是建立在农民工的牺牲之上的。
纪录片中很多次出现了火车蜿蜒而去的场景,让人不禁想到,这一趟趟的列车,到底会把人载到哪里呢?这一次次的归途,真的能让人回家吗?同时,这部影片中火车站拥挤的场面,也让人震撼,不过也让人感同身受。
因为我自己也经历过这浩浩荡荡的春运,春运带给我的印象的确非常深。
记得那年我上初中,然后春节回家乡,也是广州火车站。
那时候也是晚上的火车,广州火车站人山人海,似乎永远也望不到尽头。
我的姑婆拽着我的手,带着我在人群中穿行,去验票进站。
可是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艰难,因为人群十分的拥挤,有好几次,我都险些被人群冲得差点抓不住姑婆的手,等我们终于上到车,姑婆和舅舅都松了一口气,姑婆说多害怕我会被人群给冲走啊。
中国的春运,永远是那么特别的,它拥挤,没有秩序,充满着一股燃烧的火,那是一把回家的热情,在每个投身春运的人的心中燃烧,无论多累多苦,等多久,即使满口怨言,也不愿离去放弃,坚持等候,直到属于自己家乡的列车来了,回家。
纪录片中,张昌华夫妇常年在广州打工,只有在春节才能回老家,看看一双儿女和年迈的母亲。
春运的车票一票难求,可是两人还是费劲心思买票回家。
坐上归途的列车,他们无比欢欣。
可是回到家,看到的却不是期盼中的场景,而他们女儿张琴的表现,也多少令人惋惜,却又能让人理解。
其实,这部纪录片中夹杂了很多个我们现今社会比较突出的问题,例如农民工返乡难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在这部纪录片中相互交错,形成难以跨越和解决的鸿沟。
《归途列车》观看心得体会

《归途列车》观看心得体会《归途列车》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中国内地一家三口在春节期间踏上北上回老家的列车,途中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和冲突,揭示了当代中国人的思想和价值观的转变。
在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这部电影展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人情冷漠、道德观念的冲突。
影片开篇就表现出了一副熙熙攘攘的中国大街景象,人们争相抢购车票,短暂的年假使得回家的车厢拥挤不堪。
然而,就在人们热衷于回家过年的同时,电影却揭示了人情冷漠、信任缺失和道德观念的淡化。
主要角色之一的马尾叔在为了给家人争取到车票的过程中屡屡受挫,和买车票的黑市票贩子发生了一系列的口角和争执。
这些场景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现实,人们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信任度低下,许多人只关心自己和家人的利益,而对于其他人的困境和需要漠不关心。
这种人情冷漠和道德观念的滑坡与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财富,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人的贪婪和自私。
其次,电影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塑造给出了对当代中国人思想和价值观的思考。
影片中,一家三口分别象征了不同层次和阶级的人物,他们不同的行为和态度反映出人们对待家庭、责任和道德的态度。
父亲马尾叔在很多场景中展示了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艰辛和无奈,他不惜一切代价为了家庭能够回家过年,同时也体现了普通人的善良和正直。
母亲晓霞则展示了一个改革开放后成功中产阶级女性的形象,她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相对较高的收入,但她在家庭关系中显得比较冷漠和理智,无法理解丈夫的舍己为家、为争取车票的行为。
女儿丫丫则象征了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她对于家庭、财富和权力并不太在乎,她更关心自己的人生和自由。
通过对这个家庭的表现和对比,电影揭示了当代中国人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多样性,也让人们对于自己的角色和态度进行了反思。
此外,影片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电影通过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中国的多样性和矛盾。
归途列车

《归途列车》这一部人文社会纪录片反映了社会的基层普通人和当下的社会现实,用镜头纪录了来自四川的一对农民工夫妇外出打工的经历,折射出了经济迅速发展的背后普通人物的辛酸和眼泪以及反映出了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
以平民化的视角忠实地记录普通的中年夫妇--张昌华和陈素琴。
从工作和生活中,表现着他们的命运感与社会的时代感,完整地反映了他们的生存现状以及生活困惑。
另一方面这部纪录片采用直接电影流派方式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纪录片的开头和结尾的解说起一种介绍背景和穿连内容的作用,影片中间部分没有用附加的解说,让事实保持原有的透明性与多义性,从而引起观众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以及思考的空间。
归途列车观后感1000字作文5篇

归途列车观后感1000字作文5篇春节是中国人阖家团圆的大日子,是喜庆而欢欣的;但与此同时,春节意味着春运,而春运对许许多多的普通中国人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却是一年中最令人屈辱而沮丧的前奏,因为再没有另一个时刻,能让那么多的中国人同时那么深切地认识到,我们无法找到自己在这个国家的位置。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归途列车外媒曾将中国的春运称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徙”。
不明白中国究根结底是个化不开乡土情结的国家的人同样也不会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中国人选择在这最繁忙的时节最拥挤的地点踏上这趟最艰难的路程,不过是来匆匆,却要奋不顾身。
《归途列车》这部纪录片,并不昭显解释这个宏大主题的野心,只是小心翼翼地在这铺天盖地的春运人潮中跟踪一个家庭的背影,展示三年间他们在这场大迁徙中的悲欢离合与默然无语——前因后果,不言自明。
片子一开始的几个镜头,就看得人无言以对。
在广州这座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加工厂里,儿童们在堆着废旧布料的街边玩耍,几尺之外就是呼啸而过的车流,他们的父辈正用自己生命中最青壮的力气,为中国经济托起“madeinchina”的标记;机器轰鸣的制衣厂里,婴儿们在桌上酣睡,如此小的年纪,他们就已参与了这场宏大的经济变革,父母都在低头忙碌,没时间想自己为什么要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呆上多久,又何时离。
在城市户口的父母们忙着请昂贵的月婶,排着队在亲子班报名的时候,他们不会想起,与他们同城的另一些角落里,有许多和他们一样平等的生命个体,目之所及的只有生存问题。
他们来自于乡村,贫穷与不平等日日刺激着他们,进城挣钱成了无法抗拒的召唤。
片中的陈素琴在女儿一岁时就与丈夫出门打工,作为一个母亲,这个选择让她心如刀绞,以泪洗面,脚步却没有迟疑。
外出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为了支持下一代的教育,让子女们通过积累文化成本进城,从而摆脱祖辈贫穷的命运。
这样的想法摆在现代中国社会多少已有点陈旧落伍,但它依然是广大农村人口心中亘古不变的城市移民梦。
《归途列车》纪录片观后感

《归途列车》纪录片观后感我这个人很少写影片的观后感,既因为触动心灵的片子太少,也因为我从来不愿意点评别人的作品。
但是昨天看了《归途列车》这部片子,还是很受感染。
这部片子没有任何绚丽的东西,甚至连个故事都没有,是一部“不经大脑”就能拍出来的作品。
这部纪录片是2009年加拿大华人范立欣执导的,追踪3年,以春运为主题,以普通女孩张琴家庭为主角,记录了中国底层社会返家探亲的历程。
该片荣获了30多个业内奖项。
在美国著名影评“烂番茄”网上,以100%的好评率荣获“金番茄”大奖。
还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荣获最佳纪录长片奖。
想必很多人也看过,但我确是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的下载资源百度已很难找到。
第一个感受:没钱读什么书啊!不读书就去打工吧。
我们这代人,很多人抱怨,抱怨没赶上好社会。
什么意思呢?有很多80后,90后说,房子便宜的时候没赶上、造富的康波没赶上等等,反正就是很苦逼。
我告诉你们:你们看问题太狭隘啦。
没赶上房子、车子和康波,那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赶上了中国教育的专业化,平民化,这是80后,90后,尤其是对普通家庭最大的财富。
放眼现在,教育开始商业化,暴利行业之一;庸俗化,以哗众取宠为乐;贵族化,没钱就别读书,至少你接受不到好的教育资源,那是给有钱人办的,有些人只能接受些义务教育。
全社会都在三五岁的孩子身上想方设法弄点油水下来,骗的这些父母团团转,你难道赶上这个就一定好吗?前几年有网络文章说:穷人越来越难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孩子。
80后那时候说读书对普通家庭是一条出路,现在这条出路越来越窄了,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家里穷,影片里面的主人公常年在广州打工,越穷就越需要去打工,越打工就越没办法照顾家里的孩子,一年回家一次,孩子没人管教,这种孩子能学习好,能超过城市里的孩子那可能吗?这是一个没钱也可以读书的时代,这是指义务教育阶段;这也是一个没钱就别读书的时代,这是指学前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人家去国际学校、贵族学校,你去不了,时间久了差距就来啦。
归途列车

《归途列车》观后感想纪录片的意义何在,我想得很简单,就是通过展现世界的方式去实现改变世界的目的。
《归途列车》全片八十七分钟,这八十七分钟由五千两百多秒组成,而这五千两百多秒,每一秒都呈现了一个我所不了解的世界。
通过这八十七分钟的观看,一列属于农民工的列车向我驶来,突破隔阂的迷雾,逐渐清晰。
片中的主要人物是张家的四个成员,父亲张昌华,母亲陈素琴,女儿张丽琴,小儿子张洋。
事实上,《归途列车》所表现的矛盾主要是通过父母亲和女儿三个人来表达,懵懵懂懂的小儿子不太懂得家中的情况,游离局外。
影片在开头就为之后激化的矛盾埋下伏笔,母亲陈素琴在和女儿张丽琴打着电话,询问着女儿的成绩,结果女儿挂断了电话,母亲对着电话呼唤得不到回应,脸上的失落一览无余。
之后,买票,回家,务工,一个个情节逐渐展开,矛盾日渐清晰,女儿对自由的向往和父母亲对其的管教愈加冲突,随之而来的父女反目更是成为了全片的高潮。
外出务工的父母亲和留守家中的女儿,这样的双方如何在日后的生活里面对对方,又如何面对将来的生活,何去何从,张昌华送别陈素琴后伫立站台的身影,向千千万万的农民工家庭,向我们的社会,抛出了这样的问题。
关于《归途列车》的叙述手法,我无法置与评论,因为无论是在电视台打拼多年,负责编导的导演范立欣,还是负责后期的,法国著名新浪潮导演侯麦的御用剪辑师薛美莲,亦或者其他的剧组人员,他们的专业凭我肤浅的阅历还无法指出不足。
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已经讲得完美了,因此我只能对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问题思考一二。
片中的父亲张昌华是传统的封建家长角色,在家中是顶梁柱和经济来源,也认为自己是家中的权威,需要被尊重,令行禁止,母亲陈素琴则是与之对应的,逆来顺受,全心为丈夫和家庭服务牺牲的传统中国女性角色。
如果儿女也如传统的农村家庭子女一般,听任父母安排,便可以相安无事,可女儿张丽琴却有自己的想法,向往着自由,想过上没有限制的生活。
她说学校是狭小的笼子,在里面生活充满限制,她说,“自由就是快乐。
《归途列车》——归途中的人们的迷途

《归途列车》——在归途中的人们的迷途5000110102 高志琛新闻101这部荣获国际纪录片最佳纪录长片奖的影片,由一位移民国外的导演在中国拍摄,以一个中国家庭的视角展现整个中国社会的风貌。
在搏得世界评委的眼球的同时,也得到了国内不少观众的好评。
以小见大、以微见著,是该影片的最高风格,而在看过这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纪录片之后,我有自己的体会。
首先,从影片的拍摄角度来说,流畅的拍摄技巧和让人产生强烈视觉差的场景对比是最大的亮点。
在影片的开端,通过大量的远景来展现流动的大规模人群;通过不同的视角,例如俯角、仰角、跟着跑动人群移动的平拉,展现出赶火车的人们的状态。
总体说来,整个影片拍摄的很流畅,让人不得不疑惑,是如何做到在拥挤的车厢中平稳拍摄的?其实,这些幕后拍摄的技巧和艰苦是在荧屏前难以展示出来的。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最常用的就是画面的切换,将一些反差的画面毫无转折的展示出来。
例如,安静的都市早晨对比喧闹的居民生活、工厂中熟睡的儿童对比辛勤工作的成人、快节奏的工序对比慢节奏的生活等等。
其中最让我有强烈对比差的是将城市的喧闹和乡村的静谧进行鲜明对比,让我不禁思考,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去往那些充满臭气、乌烟瘴气的地方,却极力摆脱这些更加健康的大自然,我想答案可能就是“生活”二字!虽然整体上来说,影片让人看得很舒畅,但是其中有一些细节我觉得还是有待改进的,就比方说在给出特写镜头时,由远及近往往拉伸的很快,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接下来,我打算好好的从影片的内容进行评价,在我看来拍摄手法很重要,但内容永远大于形式,表达出来的东西能给观众产生共鸣、引发思考是很重要的。
我认为整部影片从两条主线进行发展。
主要脉络是以一家农村家庭的生活为主线,讲述他们的打工和回家的艰辛。
其中讲述的是在广州打工,离家已有十六载的男女主人公在辛勤的劳作一年后,准备回家和家人度过春节。
夫妻俩之间的相互照顾、为了回家不停的尝试着等车买票、经过多种交通工具的转换回家,这些镜头都展示出了在外打工人员的一种生活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途列车扼要《归途列车》以在中国广州打工的农民工家庭为主题,范立欣的长篇纪录片《归途列车》跟随张昌华一家三年来春节期间返家探亲的历程,呈现农民工的悲苦、亲情与生计间的矛盾。
范立欣认为,当代中国的经济、都市的繁华,其实都是建立在农民工的牺牲之上。
背景每到冬逝春临时节,全国铁路便陷入集体的大混乱,数以千万在异乡的农民工便如候鸟一般,踏上返家的旅程。
在疯狂的经济大潮冲击下,这是他们大多数人奔波劳碌生活中,每年唯一一次的放纵和狂欢,唯一一次全身心的放松与休息;也是他们固守着的,不被言说的情感底线——赶上末班的列车,过年回家。
这也是现代中国特有的风景——一个在传统和发展中挣扎着前进的中国。
旅加华人导演范立欣历经三年,用镜头纪录了来自四川的一对农民工夫妇外出打工的经历,展现出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背后普通小人物的辛酸和眼泪。
16年前,张昌华和陈素琴夫妇俩跟随打工潮,离乡背井去往广州打工。
对于他们而言,唯一的希望与安慰就是能够用辛苦赚来的微薄收入抚育他们留在家乡的一双子女,使孩子们能读书有朝一日离开农村去城市生活。
然而,由于他们常年在外打工,无暇顾家,日渐成年的女儿张琴以激烈的叛逆行为宣告了对父母的抗议,无情地宣判了父母梦想的破灭。
张琴选择了退学离家,成为新一代的外出打工妹,从广州的服装厂到深圳的夜店,女儿的一次次选择刺痛了父母的心。
[2]简介2009年岁末,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出炉。
在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身后,是《归途列车》剧照(5张)“Chinese Worker”。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2009年中国的“保八”目标看似白日梦,但中国最终做到了,并且由此刺激了全球经济的复苏。
这该归功于谁?《时代》认为是“数千万背井离乡且多数是抛下家庭,去高速发展的沿海城市打工的中国工人”。
从这段描述来看,《时代》周刊所指的“Chinese Worker”最准确的翻译应该是中国农民工。
就在《时代》年度人物出炉前一个多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归途列车》获得了最佳纪录长片奖。
这部制作近3年的纪录片,主角是一对离开家乡去广州打工多年的农民工夫妻。
导演范立欣管他们叫“张哥和陈姐”。
12月初,这部影片在广州的国际纪录片大会上展映。
“中国有1.3亿外出务工者。
他们只在每年的春节返乡。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人口。
”这是《归途列车》开头的字幕,配着2008年初广州火车站拥挤的人群……《归途列车》《时代》对中国农民工是宏观评述:“他们带领世界经济走向复苏”;《归途列车》则让我们看到这所谓历史性成就的背后,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工家庭究竟在付出怎样的代价。
《归途列车》以在中国广州打工的农民工家庭为主题,跟随张昌华一家几年来假期期间返家探亲的历程,呈现农民工的悲苦、亲情与生计间的矛盾。
导演认为,当代中国的经济、都市的繁华,其实都是建立在农民工的牺牲之上。
他说:“农民工是最底层的、最弱势的群体。
他们为了照顾家庭远离家乡,到异地打工,将孩子留在老家给父母照顾。
长年聚少离多,造成他们与孩子之间的情感隔阂。
一年一度他们跋山涉水只求在春节时能与家人团聚,这返家的火车,就是千千万万农民工家庭甘苦的写照。
”一票难求2006年冬天,广州的一处城中村,赤膊的工人把一个个纸箱堆在街边,镜头停在纸箱上的“MADE IN CHINA”;在张哥和陈姐打工的车衣厂,嘈杂的机器声中,两个孩子躺在一边工作台上的衣料堆旁酣睡。
2007年初,三年没回家的张哥陈姐,连着好几天去火车站,却还是买不到座票。
老张脸上是竭力克制的焦虑。
《归途列车》摄制组有四个人,因为拍摄得到广州火车站的协助,他们早已买到车票。
但他们不能帮这对打工夫妻解决车票,必须跟着他们一次次去排队。
老张夫妇知道这些“电视台的人”其实有路子。
“他们太老实了,从没有向我要过任何帮助,尤其是爸爸,他的自尊非常令人敬佩。
”导演范立欣说。
因为不知道张哥哪天才能买到票,摄制组其实在很早之前就买了同一车次连续三天的车票,确保能和他们一起上火车。
火车站售票处的拍摄让摄制组非常头疼。
拍纪录片的总希望别引起注意,但在火车站他们总是引来围观,拍摄老张夫妇排队买票,还险些点引起骚乱。
春运期间,排了两三天队的人到了售票口总是被告知没票,可是黄牛手上却有发往各地的车票,人们一肚子怨气。
他们很自然地把摄制组当成了电视台的记者。
“被误认为官方媒体的我们很容易成为失控情绪的发泄口。
最后还是警察把我们从上百人的包围里解困出来。
”摄影师孙少光自述道。
苦中作乐媒体始终是工厂的禁忌。
老张夫妇所在的小工厂大约有四五十个工人,老板最早也是四川打工仔。
“第一年说什么也不让我们去工厂里面拍。
”范立欣带着摄制组每天在工厂外徘徊,费尽口舌解释拍摄不会有任何伤害。
差不多说了一个星期,最后让他们进去拍一天。
2007年,老张18岁的女儿张琴辍了学,到了广州新塘一家更大的制衣厂打工。
范立欣几次请工厂主吃饭喝酒,甚至把当地市委书记也请到饭桌上“公关”。
最后软磨硬泡,范立欣终于在张琴的宿舍拍摄了三次,在工厂拍了一次白班和一次夜班。
纪录片的画面充其量只能表现出简单而繁重的工作和简陋的工作环境,并没有深究到这些工人有没有社保,一天工作多长时间。
一个小伙子坐在地上一堆牛仔裤旁做最后的修剪,他比划出肥大的裤腰,告诉摄影机这些裤子是出口的。
“中国人两个都穿得进去,这种肥婆裤。
美国人又肥又大。
”范立欣要求摄制组像工人一样按时上班下班,即使没有可拍的内容也在车间里呆着。
“他们还在工作,我们经常倒在他们的衣服堆上就睡着了。
”摄制组用时间换取工人和老板对摄影机的适应,直到最后老板连发工钱也不避讳旁边的摄影机。
雪灾滞留“爸爸读的书比你们还少,有的事想得到也说不出来……尽量为自己的学习着想,将来能出人头地。
”2007年春节的年夜饭,老张尽可能努力地叮嘱一对儿女。
但这一年女儿还是辍学了,这让老张夫妇忧心忡忡。
他们离家太久,连亲情意义的沟通也显得脆弱和笨拙。
每一次去新塘看女儿,他们都小心翼翼地劝说她回家上学。
2008年春节前他们带着女儿一起回家,在广州火车站挤进了已经滞留4天的人海。
南方雪灾造成的铁路电力中断赶上了“春运”。
范立欣记得当时报纸上说,还有60万人滞留在广场。
铁栅栏把人海分隔成若干个格子,每隔几个小时让人群动一次.“那个镜头很痛苦,就像放牲口一样。
其实哪儿也去不了,没车了,但是你没办法跟他解释清楚。
”范立欣说,“人家一年就指望这一次回家看看,你告诉他没有车回去了,你说得了吗?他也不会听。
但是也不能让他们老站着,会乱。
所以就兜圈子,兜了几天几夜。
这个办法很让人伤心,但是我觉得是最好的一个办法。
”摄制组也挤在人流中,不敢开灯,只能很小心地偷偷拍。
“一开灯大家知道记者来了,那个情况一旦失控真会出人命的。
”60万人的茫然和焦虑,即便是中国人,未曾亲历也很难想象。
范立欣在广场上遇到了BBC、CNN等国外媒体,他们更难理解这里发生的事情。
“他们老问我,怎么会有警察?怎么部队在那里?我就跟他们讲这些警察是在帮助他们。
”一个中年男子和他的女儿走散了,他想翻过一道栅栏去找她们,武警战士拦住了他。
“你今天在那边站岗,明天你也和我一样走到社会上……”男人疲惫地论理。
栅栏那边同样疲惫的小战士没有话,只是轻轻拍着栏杆上男人的手。
3荣誉编辑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如期公布获奖者,这一次范立欣《归途列车》成为最佳纪录长片获得者,摘取了VPRO IDFA奖。
《青年电影手册》2011年年度纪录片大奖。
2012年度FIRST青年电影展“一戟即中”单元入围影片4评价编辑这部关于中国农民工每年从城市回到乡下农村老家过年的“英雄般的旅程”的影片,让评委们一直认同它是一部“激动人心的影片,真实地反应了一个与全世界相关的课题”,由此得到12,500欧元的奖金;这部影片同时也受到过阿姆斯特丹影展所有的Jan Vrijman基金的支持。
警示作用恐惧与焦虑范立欣的《归途列车》显示了中国高速发展的现代生活中不为人知的一面,然而即便在民生富裕的发达国家如荷兰,快乐也不见得是件唾手可及之事。
著名荷兰纪录片导演Michiel van Erp的“Fear" (Angst,恐惧)呈现了六位饱受恐惧症困扰的阿姆斯特丹居民,他们虽然不必像农民工那样离乡背井求生,却受困于自身的恐惧中,有的不敢出家门一步,有的觉得自己遍体肮脏、一天洗七次澡。
Michiel van Erp 表示,这些人的恐惧症突如其来,一旦生根之后就无法治愈,药物与心理治疗对其病况之改善帮助相当有限,他说:“虽然以阿姆斯特丹为背景,我相信影片中描述的情况也可以在其他大都市发生。
媒体造成的恐慌、现代生活对‘成功’典范的过度强调,给了人们莫大的压力。
”Michiel van Erp希望以这部影片能引发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反思,也希望唤起各界对日渐普遍的都市病“恐惧症”的重视,然而身为纪录片工作者,他认为他的真正使命在于表现人性的坚韧、面对困境的勇气,他说:“这些人或许永远不会康复,但他们面对恐惧的决心值得我们借鉴!”5幕后拍摄曾经跟着张昌华一家三口受困在2008年雪灾的广州火车站,范立欣不仅与他们建立起家人般的感情,这部影片也带领他自己搭上了回车中国的“归途列车”。
2006年移民加拿大的范立欣,三个月后即随着荣获多项国际大奖的纪录片《沿江而上》到中国进行拍摄。
完成《沿》片后,他便开始了《归途列车》的拍摄,以城市青年的背景融入农民工的世界,最后甚至已成为家中的一份子。
范立欣的加拿大籍制片人曾对张家人接纳他的程度感到不可思议。
范立欣表示:“他们不了解中国人一旦接受你,就真的把你当作自己人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也显示在他身为纪录片导演的角色上,他说:“影片中有一幕张家父女大打出手,我当时迟疑了好几秒,到底我是该坚守纪录片导演身份不介入自然发生的事件,还是我应该去拉开他们呢?我想了一会儿,还是决定冲进去拉开他们。
这是我做为中国人的道德感不能不做的一件事。
”下面是此片的摄影师孙少光为SINOREEL撰写的短文。
深刻体会了幕后拍摄工作的甘苦,遮其中的甘苦也许只有做纪录片的朋友才能真正体会。
《归途列车》2007年春节前《归途列车》在广州三元里的城中村开拍了。
其实在此前我们已经拍摄了2个春运中的人物,后来那个2个人物和这一年老张夫妻回家的故事一起剪辑出了一部片子叫《开往春天的列车》,最后在央视播出了。
拍摄制作《开往春天的列车》的真实目的是为《归途列车》提供一个Demo。
春节的拍摄过后,导演范立欣就带着提案和Demo回到加拿大去寻找投资去了。
第一年全部是标清拍摄。
《归途列车》在拍摄人员构成和设备选择上与《沿江而上》相同,《沿江而上》的经验给了我们不少帮助。
前期拍摄人员由导演、摄影、录音、和技术助手四人组成。
我们使用的是松下P2 DVCPRO HD小型摄像机,独立的分离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