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式太极拳分析

合集下载

张自山先生教太极剖析

张自山先生教太极剖析

张自山先生教太极缪传真一有这么个说法,说在省会合肥这个地盘上,武林人中,张自山先生的太极拳打得规范,徐淑贞女士的太极剑架式优美。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务求势正招圆,切忌旁门左道,误人子弟。

我欠缺的是规矩。

本地出版社印行了张老师的拳谱、徐老师的剑谱,我皆购之,朝暮研习。

在他们静态的拳照中,恍惚之间,能够读出动感,那是静中寓动的内涵生机。

我师从过徐淑贞的学生,也师从过张自山的学生,却无缘拜会两位前辈,未能亲睹真人演拳。

欲投坛下,驱奉求学,不得其门而入。

去年搬到市中心,有幸结识朱文丹老师。

朱老师是张自山先生的得意门生,从师十几年,过从甚密,深得其法。

又性情娴淑,雅爱助人。

在看了我练拳后,主动为我引见认识张自山先生,登门求学。

从2005年10月10日开始,我们多次去向张自山先生请教。

他帮我扳了二十四式和吴式太极拳的架子。

以后,着重传授了陈式竞赛套路。

先生年过古稀,所传皆为四十年来习武心得和感悟的精华,理法随手拈来,咳唾亦成珠玑,极其珍贵。

我自知头脑愚笨,每次授课时,虽在室外,也要抓上纸笔,随时作笔记,回来及时整理。

分为通论和专论两部分。

凡专论陈式的,我把它补录于陈式拳谱上。

通论则单作笔记,以札记形式保存。

太极,本质上是一种传统文化,文化的背后又以人的精神品质为呈现,因此,我记录了张自山先生授拳时的情景和心境,本意是想更从行为的角度去窥探太极思想。

虽不学习太极拳,亦可有所启发。

二张自山先生已经退隐,住在大蜀山东麓的一处别墅小区。

2005年10月10日,我们上门求教。

那里小桥流水,垂柳依依,塔映朝霞,衬着青瓦白墙,环境幽雅寂静。

我们去时,张自山先生已经在门口迎候。

与我握手之际,详细询问姓名、单位和练拳情况。

一见如故,极其亲切自然。

我与朱文丹、叶旭辉教师同去(以后每次都是我们三人,不再赘述)。

三人一字排开,先打了一趟二十四式。

张老师在对面站立,一言不发。

过后单独给我指点。

先从总体上讲,再我从头至尾打一遍,打一小段,叫停,一一详细纠正,点的问题很精到,讲解透彻,分析拳理细密周严,启我心智,听来觉得服帖。

八式太极拳多媒体(CAI)课件的制作

八式太极拳多媒体(CAI)课件的制作
t e c u s wa e c n e h n e s u e t ’i t r ssa d i r v e c ig q a i . h o r e r a n a c t d n s n e e t n mp o e ta h n u l y t
K yw rs ih— ye a iun AI o r w r;po ut n e od :Eg t tl T iq a ;C us ae rd ci s j c e o
第1 卷 第2 3 期
2 01 1年 4月
沈 阳 教
育 学 院 学

Vo . 3. . 1 1No 2
Apr 2 0 1 1 .
J OURNAL OF S HENYANG OL C LEGE OF E DUC ATI ON
文 章 编 号 :10 —83 2 1 )20 8 —2 0 83 6 ( 0 10 —0 60
学 , 面友好 , 界 制成课件后所 占空间较小 , 本课件 运 用 O f eP weP it操 作 平 台 进 行 编 辑 制 f c o r on i
收 稿 日期 :2 1 —1 —1 00 1 3
的图像 、 图形 、 动画、 音视频等功能 , 使学生了解太 极拳 的发 展史 , 建立 正确 的动作 概念 , 熟练 掌握 和 运用 八式太 极 拳技 术 , 别 常 见错 误 动 作 及其 产 识 生原 因和纠正 方法 等 。通 过课 件 中精 选 的八 式太 极拳运 动参 考 资料 的学 习 , 高学 习效 率 和学 习 提 兴趣 , 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 , 全面提高身体素
目标 和教 学 内容 的确 定 、 体信 息 的选 择 、 媒 知识结 构 的设 计 等 , 到层 次 明确 清 晰 , 做 重点 内容 突 出 , 文字 精炼 流畅 。

学习太极拳的体会(通用8篇)

学习太极拳的体会(通用8篇)

学习太极拳的体会(通用8篇)学习太极拳的体会第1篇小的时候,每次清晨跟奶奶去公园散步,总是会看到很多中老年人在打太极拳。

而且也经常听到大人们在谈论太极拳的好处。

从小开始,我就很希望能学一学太极拳,但由于没有老师指导,所以一直没能学会。

来到大学,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练太极的机会。

自从进入大学以来,我已经连续学了三个学期的太极拳了。

第一次练太极拳是在年级集体组织的.晨炼那会,一个师姐教我们的。

当时觉得太极拳很柔,的确很适合女生练,特别是我这种没什么力气的女生。

大二上学期,我很幸运地选上了太极拳课,更细致的学习了二十四势简化太极拳。

老师告诉我们,“太极拳运动的精华在于借力打力。

”“打太极的时候,要全神贯注,不能有杂念,这样运动的效果才好。

”“太极拳很讲究重心的调整,打的时候要注意把重心要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

太极拳虽然慢,但要求动作要连绵不断,很讲究内在的东西。

太极拳虽然很柔,看起来虽然运动量不大,但认真打完一套太极拳,还是会流很多汗的。

这学期,我跟老师学习了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还听了老师的中医养生理论课,对太极拳有了更深的理解。

太极,不仅是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还是一套很好的防身之术。

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他个人练太极的体会,如怎样运用太极拳保护自己,制服小偷。

怎样用太极来调整重心,保持身体平衡等,我觉得蛮有道理的。

我觉得太极与中医养生是紧密相连的,而且只有坚持练习,才会有效果。

“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无法体会到太极的精髓的。

在理论课上,老师让我们做了一个实验,就是双手放在丹田前面,掌心相对,感觉两手之间的气场。

同学都说我的气场比她们的强。

而且经过体质测试,我是属于平和质,身体状况还不错。

看来,练太极还是很有效果的。

下面是我将结合个人体会以及学到的知识,分太极拳运动的精华、动作要点、功效这三个部分对太极拳运动进行简要的分析:一、太极拳运动的精华太极拳的精华在于借力打力。

太极拳理人体为一太极,包括阴、阳两方面,“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刚柔、内外、虚实、静动、松紧、圆方都是阴阳的具体表现,太极拳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矛盾给予统一,达到阴阳相济合一,使自身成为的太极体。

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现代传承动力及路径研究

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现代传承动力及路径研究

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现代传承动力及路径研究刘晓莉(亳州学院体育系,安徽亳州236800)摘 要: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又名“水拳”“元通八法”“先天十二势”,历经千年发展至今,享有道家思想、地域性特色、非物质体育文化、养生方式独特等传承特点;而其传承发展的动力则体现在道家思想传承需要、民众信仰认同、典型的旅游市场助推和独到的文化教化动力机制.建议:依托政府立法,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实施空间再造,建立与优化陈抟文化生态保护区;效仿本地优势项目,建立传承推广官民联动机制;大力扶植与保护传承人,提高项目内涵建设.关键词:陈抟;心意六合八法拳;传承动力;路径中图分类号:G852.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18)08-0037-040 引言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作为内家拳的鼻祖,以其独特的技术特征和文化内涵,经后人创编分别发展为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三种拳术[1].而其作为独立的内家拳术,在安徽亳州历经千年传承至今,有其独到的发展动力机制,同时也出现了瓶颈.本文从历史传承的视角对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的传承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播与发展提供参考.1 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传承脉络一代武术大师李道立曾说,学习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有四难,其中两难便是求师难、守业难.求师难,强调师傅的武学底蕴及其对该拳拳理的领悟、习练时刚与柔的调配、整套拳术的意境等方面.而守业难则体现在择徒方面.陈抟心意六合八法拳择徒极难,要求“传法守法得忠恕,授人责人志要坚”,即“非英豪无私,贤惠者不传”.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在沿用师徒制方式传承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因历史原因,现有证可考的传承人仅有10代.心意六合八法拳采用师传制,由陈抟老祖始创,亲传于唐长兴,经其潜心研究著有《指玄篇》、《心意六合八法拳》和《二十四式导引内功》.第二代传人河南鹿邑县李东风接希夷衣钵,编创《六合八法拳无字诀》和《歌诀》,后在晋豫之间流传,得益于关杰、刘韵生的发扬光大.第五代传人王德威氏易名为“水拳”,川陕一带又名“元通八法”.后经李梨、张继善发扬,以其医病,称“先天十二势”.现以清朝道光年间的陈光第为正宗,后传袭于吴翼翚、李道立.该拳经本土知名武术家怀玉龙先生专程到上海拜李道立为师,专心习练并无私传授此拳三十余载,弟子较多,且收获丰富.怀玉龙先生去世后,有其子怀培元及其他传承人如怀秀娟、蒋兆合、周新华、段全军、于侠等人进行当下的传承与推广.2007年,第十代传承人怀培元等成立了“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研究会”,对该拳长期进行无偿传授与推广,并参加国内外系列比赛,佳绩显著.如参加“淮南国际武术节”获得6金4银5铜;参加“香港第九届武德杯武术节”获得4金5银;2013年参加在香港举行的首届“华岳心意六合八法拳国际联盟”比赛,囊括个人和团体第一名.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在第十代传承人的努力下,先后成为亳州市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收稿日期:2018-06-01基金项目:亳州市2017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A2017042).作者简介:刘晓莉(1985—),女,安徽太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传统体育与体育教学.·73·  2018年8月 第37卷第8期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Aug.,2018 Vol.37No.8 至此,这一最古老的亳州本土内家拳种在其第十代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作为亳州的养生名片在本土开枝散叶,茁壮成长.2 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传承特点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主要以心、意、神、气为核心.其中,心意为前提,讲究的是壮气血在前,强筋骨在后,自内而外调理身体.尽管招式多种多样,坚持的都是“心意导之”的原则,即用心意引导招式,先心意,后招式.在历经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展现出其别具一格的特点和规律性.2.1 道家思想发展的沿袭陈抟道教思想融贯儒、佛、道三家,以传统道家学说为核心,构建内丹理论.该理论体现在通过身、宫室、肾、心、肝五种身体器官达到“成尘得变”的效果,从而获得“金丹”,实现“修心养肾”的内丹修炼目的.同时,这种修炼方法旨在控制人的欲望,获得身心平和,顺其自然的意境.而现在,这种道家内丹思想通过控制欲望实现内丹修炼获取延年益寿的思想,历经千年传承,依然是现代养生人士的首选.2.2 鲜明的地域性特点亳州处于涡淮流域,温带季风气候,历史悠久,内涵丰厚,博大精深.夏时属豫州,魏皇初为“陪都”,北周大象元年改为亳州,2000年设立地级亳州市[2].早在5000年前,就有许多氏族集聚在此.他们在有限的空间环境内,以独特的生存理念和地道的养生方式,创造了古老而灿烂的郭淮文化和亳文化,如道家文化、养生文化、酒文化,同时也留下了较多的古文化遗产,如陈抟庙、华佗庵、花戏楼、地下运兵道等.因此,在这种地域特色背景下,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既弘扬了该地域的传统文化,凸显其健身养生功能,同时也彰显了郭淮流域的群体生活情调和健身养生风情.2.3 活态的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合谐共生的现代化,要还自然以宁静、合谐、美丽[3].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作为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独特的功法体系、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实效的养生价值而备受现代人青睐,成为“养生亳州”文化名城独具一格的城市名片而源远流长.2.4 独特的养生方式任何事物都有其独特的本质特性,这种性质决定了其自身的主要社会功能.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是在道教修炼丹药致使服食丹药的王公贵族大量死亡的背景下,陈抟为拯救道教而开创的内丹修炼之道,创造的内功练法开创了内家拳的先河.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在道家长生不老及养生思想上有所发展,以意念为指导,六合为体,八法为用,内养心性,外修形体.在习练过程中顺应自然,心理上排除杂念,是道家养生文化的独有体现.由此可见,该拳在千年的传承中,不仅做到了促使人的身体机能和形态的改变,提高了人的身体形态层面的健康,更是在传承中融汇了该项目的哲学理念、审美情趣、价值观传承,内化了养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5 严苛的传承人塑造武术传统传承的本质就是价值观的延续[4].作为一种具体的身体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对传承人的要求极高.中国文化注重言传身教,重在身教,即身教胜于言教,同时做到言行合一.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拳法在传承过程中不仅仅只是一种道家文化和郭淮文化的教化过程,同时也是养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过程.崇尚道德教化,注重内在教化的目的,以德为先,德艺兼备为贵,强化武德教化及思维方式的培养.该拳在择徒时,遵循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传统美德规范和约束,而授业则重在将“正德修己”的观念融入技术的掌握和习练中,完成对“生命”的把握和对“社会”的责任.该内家拳传承发展至今,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荣誉,但也存在着活态传承人数少,且多为老龄化、分支多融合少、文化传承不完整,以及其研究内容不完整、传播途径单一、缺少保障等突出的时代问题. 3 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现代传承动力3.1 道家思想传承的需要道家作为文化传承的核心部分,其思想地位仅次于儒家.经过专家学者的考古证实,天下道源在亳州.其中,老子、庄周、嵇康、夏侯玄、陈抟等故里均在安徽亳州.由此可见,在涡淮流域有着浓厚的道家文化氛围,形成了涡淮流域道家文化圈.涡淮流域孕育了道家,同时也发展了道家.心意六合八法拳历经千年依然被传承发展下来,形成了一方以维护道家思想为己任的文化流派,或曰“道家文化圈”[5].在这个文化圈中,六合八法拳正如同道家文化一样,通过不同的途径传遍全国乃至世界.但无论如何,其根基依然是道家之“道”,仍旧是涡河水流淌出的“道”,依然是道家思想的历史传承. 3.2 民众信仰的认同自然主义哲学是道家思想的基础,以清心寡欲、·83·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8期养生避祸的形式获取长生不老为终极目标.道家养生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而进行各种形式的养生,其过程追求与“道”之性的和、顺、柔、静、无为等相吻合,融入自然之道,获得“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习练过程中顺应自然,在心理上排除杂念,是道家养生文化的独有体现.在郭淮流域,民众对该拳的习练并非来源于某种命令或压力,而是代代约定俗成,根植于需求之中,通过习练活动得以满足.这种信仰的认同,是促成该拳“以静为体,以动为用”独特的健身养生方式传承与发扬的核心因素.3.3 典型的旅游市场助推体育旅游作为新型的开发资源,是亳州市战略性支柱产业;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等是该市的重要旅游产业.亳州市拥有“历史文化名城”“天下道源”“武术之乡”“养生亳州”“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独特的地域文化名片.旅游资源贵在稀有,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作为内家拳的鼻祖、养生亳州的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其悠久的文化底蕴、浓厚的道家思想、丰富的功法拳理、实用的攻防技击、波涛汹涌的拳势等都在吸引着养生保健爱好者的眼球,激起他们参与其中的养生欲望、实现文化理论和技能实践等都是我国体育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抟庙景区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城南,距市区约六公里,为国家3A级景区.近年来,亳州市投入巨额资金修葺陈抟庙,完善后的陈抟庙将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被演绎出来活的体育文化遗产———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竞技表演观赏性强,依托亳州地理文化名片的背景,对其进行文化旅游开发,不仅备受武术爱好者、养生追求者追捧,更可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提高.3.4 独到的文化教化动力机制文化因具有鲜活生命力而展现出文明价值[6].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的价值,首先体现在“道法自然”.陈抟作为道家的传承人与传播者,把对道教的理解与认知融会贯通到内丹之中,发扬光大了心意六合八法拳.道家在人与自然相处的关系中,提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以及“和谐”的观点.一代武术大师李东风在《六合八法歌诀》中指出:“学得此法永于世,无拘无束得自然.”《无极子偶题》也指出:“鱼在水中游,人在空气走,无水无空气,寿命不长久.”可见,若在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功法方面有所建树,必须要懂其拳理,天人合一.其次,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中蕴含的道家思想有利于现代人实现修身养性.“性命双修”是对人的生命本然状态的追求,达到真人、至人的境界[7].该拳中有较多的招式是以常见的自然景观命名,如闭门推月、拨云见日等,体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探索,并与人体健身养生原理相融和编排与创造了心意六合八法拳.同时也在另一方面警示人们在注重健身养生的同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环境.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清净无为”,即心性纯正恬静,无主观臆断,无人为之为,是遵循一切自然万物客观规律的行为.因此,在习练过程中,既要遵循自然万物的发展规律,做到返璞归真,实现自然、原始、本能的模仿演练,又要做到心性纯正,不随意创造,不主观臆断,遵守客观规律,做出科学作为、合理作为、积极作为.因此,长期习练可磨练心性,提高决断意识,实现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健康行为.4 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传承路径4.1 依托政府立法与制度保障体系《中华人民共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与实施,彰显了国家对非遗的立法权威性.随后,各级人民政府都相应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主要集中在对传承人和对传承项目的保护两方面.目前,从该拳的传承发展看,传承人的青黄不接及青壮年传承人的紧缺是限制其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出台并落实青少年参与非遗的保护等激励机制亟需解决.同时,各级各类政策制度在执行过程的监督与评价应纳入到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项目发展的制度体系中,保证物质与资金配套的到位.建立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项目保护与传承的责任机制,落实责任人,确定具体的责任与义务,最终促使该项目的保护有法可依,有据可查.4.2 实施空间再造袁建立陈抟文化生态保护区根据民俗学空间再造理论,构建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文化生态空间.首先加强物理空间再造,即加强该拳存在的现实空间再造.如改进、完善囊括该拳文化所依赖的郭淮流域地域环境,陈抟创编该拳的背景条件等的陈抟庙,设立专门的陈抟庙生态保护区,进行整体性与原真性的传承与保护.其次要整合文化秩序,把相近或具有同源性的文化资源集聚在一定的空间,呈现集聚效应.如把分布在不同地区和场地的习练者集聚在特定的空间内,依·93·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8期托规模效应形成实际性的文化展览空间.4.3 参照本地优势项目,建立传承推广的官民联动机制亳州作为华佗故里,五禽戏之乡,开展了五禽戏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的五进活动,反响深刻.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及其他武术项目亦可在当地优势项目的东风下,依托政府主导,与当地企业、机关、校园、社区等建立传承推广的合作机制,同时亦可与体育赛事、商演活动融合,通过比赛和演出的形式,展示其项目魅力,构建传播途径,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把项目迅速健康发展起来.4.4 大力扶植保护传承人,提高项目内涵建设民俗体育与其他的非物质文化一样,主要依靠人作为传承载体,采用“言传身教”的方法来传递给年轻一代[8].目前,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传承人呈现出学历低、年龄大、信息源少、表达能力弱等突出特点,限制了该项目的传承.同时,师徒制的传承限制了学习者的思维,致使项目发展缺乏创新与原有基础上的创编.因此,在政策与法规范围内,应加大传承人的保护,扶植具有发展潜力的新一代传承人,塑造传承人的全局发展意识,在传统运动项目发展传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经济发展趋势,深度挖掘项目特色,加强项目内涵建设,提高项目知名度与品牌影响力,为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的传承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历史悠久,技术特征独特,文化内涵丰富,是亳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处在武术之乡、旅游养生之地的亳州文化氛围熏陶下,其独特的传承特点必有其鲜明的传承发展动力,而作为一种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将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被发扬光大.参考文献[1]亳州市文化旅游局网站.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文化非遗[EB/OL].(2001-3-18)[2018-4-15].ht⁃tp:///zw/bozhou/html/00072.html.[2]亳州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亳州市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6.[3]中国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开幕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18)[2017-11-16]. /cppcc/2017-10-18/content-41752399.htm.[4]王海鸥,闫民.哲学视角下武术传统与现代传承的反思[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3):219-224.[5]王正明,魏宏灿.亳文化的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6):5-11.[6]陆保良.国家认同视域中的中国精神[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9-98.[7]李杰.闽台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13:11-15.[8]王敬华,刘桂斌.寻求生命之道:中国哲学的致思路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3-98.[责任编辑 胡灵敏]A Study of Motivation and Path of Contemporary Inheritance ofOld Chen Tuan’s Xinyi LiuhebafaLIU Xiao⁃li(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Bozhou College,Bozhou236800,China) Abstract:Xinyi Liuhe bafa which was invented by Old Chen Tuan,is also known as“Water Boxing”,“Yuantong Eight Method”and“Twelve Inborn Fads”.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development,it enjoy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oist thought,regional characteristics,intangible sports culture,and the unique way of health keep⁃ing.The impetus of 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is reflected in the need for Taoist thought,the popular belief i⁃dentity,the promotion of the typical tourist market,and the uniqu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cultural educ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Old Chen Tuan’s Xinyi Liuhebafa should be supported by official and legislative system,space reengineering and establishing the Chen Tuan cultural ecological reserve, making full use of the local advantageous project,and establish the mechanism of official and public cooperation, vigorous fostering and protecting the inheritors,and improvement of project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Key words:Chen Tuan;Xinyi Liuhe bafa;inherit motivation;path·04·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8期。

太极(八法五步)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模式探究

太极(八法五步)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模式探究

22《拳击与格斗》(下半月)2019年08月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第一篇第六章中提出“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1],因此推广普及太极(八法五步)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需要,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战略的需要,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打造中国品牌文化的需要。

学校作为中华文化传承和弘扬基地,教学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在推广普及太极(八法五步)过程中非常重要,通过对太极(八法五步)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索出一个有效推广太极(八法五步)的教学模式,打破以往单纯技能教学,枯燥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民族责任感和自信心。

太极(八法五步)较24式太极拳更简单易学,内涵更丰富、核心元素更明了,更有利于学习和推广,所以现阶段学校将太极(八法五步)引进体育课程教学中,并找到一个合适教学模式至关重要。

1太极(八法五步)的构成太极(八法五步)由十三势构成:八种手法,五种步法。

八法指:掤捋挤按、採挒肘靠;五步指:进退顾盼定。

2太极(八法五步)功法特点2.1舒展大方、结构严谨太极(八法五步)动作舒展大方,要求每一个动作舒展,松紧有度,有效刺激穴位,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太极(八法五步)在动作结构设计上也是经过严格的考究,强调多种锻炼形式,主要采取了桩功和行功两种形式,桩功讲究基本动作的规范性,行功讲究动作的连贯性和结构性。

2.2舒缓自然、中正安舒习练太极(八法五步)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身心放松、呼吸自然,只有身体放松了,肌肉才能放松,才能保证动作流畅自然,不生硬。

中正安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功时要保持身体中正,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能够保持上下垂直,身体不能前俯后仰;二是尾闾中正,保证脊椎的垂直放松,形成上下对拉拔长,只有身心完全放松,做到以上两点才能做到中正安舒。

2.3虚实分明、动静相兼虚实分明是太极拳首要要义,太极(八法五步)的每一动作都要求做到虚实分明,大多数动作是腿部承担重量,所以平时桩功练习很重要。

学校开设太极拳“八法五步”课程的必要性

学校开设太极拳“八法五步”课程的必要性

学校开设太极拳“八法五步”课程的必要性作者:陈会会来源:《新一代》2019年第12期摘要:太极拳“八法五步”作为国家体育总局创编的新功法,较学校以往推广的24式太极拳更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所以在学校开设太极拳“八法五步”课程很有必要。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学校开设太极拳“八法五步”的必要性,认为学校开设太极拳“八法五步”响应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号召;有利于弘扬传播中国武术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有利于学校教育发展。

关键词:学校;太极拳;“八法五步”;必要性一、研究背景如今,跆拳道和瑜伽已经风靡全球,受到了大家的青睐,然而中国的武术博大精深,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却没有像跆拳道和瑜伽一样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很多外国人对中国武术的印象就停留在中国的影视中。

中国的武术大家比比皆是,但却没有几个能沉淀下来真正的研究中国武术并发扬它,有很多所谓的大家被吹嘘夸大,将中国武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中国武术种类繁多,各门各派故步自封、山头对立,良莠不齐;中国武术没有被重视和有效推广,中国武术被商业化,更多呈现是商业运作模式;武术文化被淡化,缺乏制度体系的支撑和监管,让中国武术世界越来越乱,在世界舞台没有竞争力。

所以为了打造中国武术品牌文化,国家体育总局在陈氏和杨式的基础上创编了太极拳“八法五步”,并决定将它推广至全世界,让全世界了解中国武术。

太极拳“八法五步”集中了太极拳的核心要素,且简单易学,利于推广。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也是中国文化传播和发扬的场所,是推广太极拳“八法五步”最合适的场所和媒介,所以很有必要在学校推广太极拳“八法五步”。

二、学校开设太极拳“八法五步”的必要性(一)响应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号召《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第四章指出要加强健康教育,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以往很多学校会开设24式太极拳,24式太极拳由24个动作组成的杨氏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对没有基础且没有兴趣的学生来说,24式太极拳就是老年拳,学起来枯燥乏味,难记。

八式太极拳“云手”

八式太极拳“云手”
八式太极拳“云手”
体育系 周明
八式太极拳“云手”
1、 教材分析。 2、教学背景。 3、教学目标。 4、教学方法。 5、教学过程。 6、教学总结。
1、教材分析
八式太极拳选自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 规划教材《武术》第七章“太极拳”。八式太极拳 也叫一段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段位制初段位技术规 定教程的一段太极拳,即初段位中的一段考评套路。 共有10个动作(含起势、收势),全部采用杨式大 架太极拳,吸取了杨式大架太极拳中最为主要和基 础的八个动作。内容精炼、重点突出,易学易记, 动作柔和平稳,练起来轻松自如,均匀缓慢,若行 云流水,连绵不断,可用于修身养性。

4、教学方法
讲解示范法。 完整与分解法。 领做与口令。 纠正错误。 多媒体技术等方法。
5、教学过程
1、完整动作讲解示范。 2、上下肢分解动作的教学。 3、完整动作的练习。
6、教学总结
对本次教学进行评价,技能掌握的熟练 程度及准确程度,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谢谢各位专家、老师! 请批评指正!
2、教学背景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太极拳已经有了切身 的体会,并且学会了八式太极拳的前三个动作。但 是对太极拳动作的节奏把握、上下肢的协调配合、 身体重心的控制等都还要加强练习。云手的韵律感 十足,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在左右手上下交替的 转换中,要注意双脚的虚实转换,身体重心随之调 整变换,并在转换时以马步过度,身体随着手臂向 相同方向转60度,用腰的转动带动小臂及腕的转动, 眼随手动。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较好的掌握八式太极拳“云手”动作概 念和技术结构。 技能目标:熟练掌握八式太极拳“云手”的技术内 容,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习练太极拳的兴趣,提高学生 身心健康水平,使学生慢慢体会到太极拳的魅力所 在,提高学习的热情,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八极拳哲理与文化内涵探真一

八极拳哲理与文化内涵探真一

前言八极拳亦称开门八极拳,是我国一百三十一种传统武术拳术之一,有着一定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艺术性,并且“八极”和“开门”两字当中蕴含着非凡的思想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通过认真解析先秦至现代一些思想家、专家、学者、教授对此词的有关论述,从十个方面揭示出其本原真意,同时对八极拳的命名、源流和社会地位也进行了剖析,最终阐明八极拳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源远流长、“拳道合一”的文化瑰宝,确立了“八极拳是哲理拳”这一全新命题。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它的兴衰直接和我们的民族命运始终相连。

武术,是中国固有的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它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运动,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多学科综合性学说。

八极拳作为中国武术众多门派当中的一种拳术,不但具有特殊的养生健身效果、纯熟的攻防实战技巧和迷人的无穷神韵魅力,更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思想,经过三百多年的传承与实践,它体现出的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士所理解、认可和应用。

如今,八极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并且走向了全世界。

那么,八极拳的文化内涵到底表现在哪里呢?它蕴含的哲理又是什么呢?据中国武术协会理事、湖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武汉体育学院教授江百龙先生在他编著的《武术理论基础》一书中说:“武术在中国独特的山乡田园色彩浓重的氛围之中产生,便渐渐地将民族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精神的物化产品三种文化形式有序地结合起来,构成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统一体,即东方武术哲学,例如太极拳、形意拳、八极拳、八卦掌等都有形无形地显现出武术哲学思想形态”。

江先生把八极拳同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排到一起,而且没有提到其它任何一个拳种,这说明八极拳不是简单动作的组合和拼凑,而是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不断吐露散发出“阵阵”的远古文化气息和清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教案
2015 ~ 2016 学年第 1 学期
课程名称:体育(太极拳)
授课教师:曹秀珍
课程所属系(部): 2015级学生
体育课教案
教学时间:第1次
教学内容:太极拳基础知识介绍。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太极拳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团队。

教学重点、难点:形成良好的学习团队。

教学内容及过程:(见下表)

体育课教案
教学时间:第2次
教学内容:太极拳基本功和武术基本功练习。

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太极拳动作,了解其攻防含义,培养自主式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倒卷肱动作的手法及脚步动作的配合。

教学内容及过程:(见下表)
体育课教案
教学时间:第3次
教学内容:太极拳组合(一)和基本动作练习。

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太极拳动作,了解其攻防含义,培养自主式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搂膝拗步动作的手法及脚步动作及其攻防含义。

教学内容及过程:(见下表)
体育课教案
教学时间:第4次
教学内容:太极拳组合(二)和武术基本功练习。

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太极拳动作,培养自主式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分手动作的手法及脚步动作的配合。

教学内容及过程:(见下表)
体育课教案
教学时间:第5次
教学内容:太极拳组合(三)和武术基本功练习。

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太极拳动作,培养自主式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云手动作的手法及脚步动作的配合。

教学内容及过程:(见下表)
体育课教案
教学时间:第6次
教学内容:太极拳组合(四)。

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太极拳动作,培养自主式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金鸡独立的手部动作及手脚配合动作。

教学内容及过程:(见下表)
体育课教案
教学时间:第7次
教学内容:期中复习、测试。

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太极拳动作,培养自主式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手部动作及手脚配合动作。

教学内容及过程:(见下表)
体育课教案
教学时间:第8次
教学内容:太极拳组合(五)。

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太极拳动作,培养自主式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左右蹬脚时的手脚配合动作。

教学内容及过程:(见下表)
体育课教案
教学时间:第9次
教学内容:太极拳组合(六)和基本动作练习。

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太极拳动作,了解其攻防含义,培养自主式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左右揽雀尾动作的手法及脚步动作及其攻防含义。

教学内容及过程:(见下表)
体育课教案
教学时间:第10次
教学内容:太极拳组合(七)和武术基本功练习。

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太极拳动作,培养自主式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手法及脚步动作的配合。

教学时间:第11周
教学内容:太极拳复习,素质测试
教学目的与要求: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测试
教学内容及过程:(见下表)
教学时间:第12次
教学内容:太极拳测试
教学目的与要求:检查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测试
教学内容及过程:(见下表)
教学时间:第13次
教学内容:机动
教学目的与要求:检查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测试
教学内容及过程:(见下表)
(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