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标研读与教材分析七年级下册一章节一节
七下第一单元教材解析分析

四、单元课时安排(8课时)
《 《丑小鸭》(1课时) 《诗两首》(1课时) 《伤仲永》(2课时)
五、教材基本知识点梳理(一)
1.重点词语积累。 攒 拗 确凿 菜畦 桑葚 轻捷 蟋蟀 臃肿 脑髓 相宜 书塾 方正 博学 蝉蜕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肿胀 叮嘱 恐惧 骊歌 花圃 丑陋 讪笑 嫉妒 来势汹汹 瞬息 幽 寂 绵延 荒草萋萋 (教学建议:借助工具书识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并准确规范地书写,积累运用) 扳 材 宾客 奇 利 异 然 于 自 闻 是 文理 稍稍 或尝 (教学建议: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识记文言词语,积累运 用文言词语。)
七(下)第一单元 教材解读
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 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也会有小小的烦恼。 这个单元的文章,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 读书识理的成长过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有的讲述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 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 了》),有的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勉励人们在成长过 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和追求(安徒生《丑小 鸭》),有的给人以生活的告诫和启示《诗两首》; 有的通过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 深的思考(王安石《伤仲永》)……总之,这些课 文都在成长道路的重大课题上,给人以莫大的鼓舞、 激励、鞭策和警示。
六、课文分析(二)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小说《城南旧事》, 围绕毕业典礼引出对爸爸及相关往事的回忆,从回 忆中展示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学这篇课文,可 以让学生了解插叙的巧妙运用,看看作者是用怎样 的文字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的。本文虽然用很多篇幅 回忆小时候被打的事,但自始至终贯穿着对父亲的 挚爱,也透露出父亲对自己的关爱,这一点要注意 引导学生把握。“爸爸的花儿落了”,这语带双关 的标题,不仅饱含着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和无奈, 同时也会引起读者深深的眷念之情。由于这是一篇 节选文字,教师不妨给学生介绍一下整部小说的梗 概,也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这部小说,以便对课文 内容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第一、二章所有章节教学体会及建议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一、二章的教材分析第一章整式的运算主题图的作用:1)了解相应章节的主要内容2)体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数学和数字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3)利用有趣的图形、问题激发兴趣,体会数学的趣味与数学美创设情境、揭示主题、激发兴趣、体现价值本章的主题图中,“有理数有加、减、乘、除运算,整式也有相应的运算。
”寓示着本章的数学在方法上可与有理数类比,在知识上可将有理数迁移。
图形在数学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
第1节整式21、P2采光问题情境学生可能存在两个问题①半径的确定②(b/4)的计算。
做一做教材编写意图是通过列代数式丰富整式的实际背景发展符号感,同时了解有关概念,具有很强的情境性。
新课程同样离不开双基。
可以设置诸如应用长方形面积公式,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等的情境,以增强基础性、顾及全体性。
2、P3 单项式的概念出现之前让学生观察归纳前面所例式子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
单项式、多项式的次数易混淆。
3、关于合作学习基本环节:确定内容、自主探究、组内交流、记录整理、全班展示基本原则:必要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本节议一议是小组合作的有效载体。
将“窗框面积忽略不计”改为“每条窗框的宽度为0.05a”。
第2节整式的加减1.P6引题数学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许多问题常常借助字母来表示数的一般规律”要求学生思考每一步运算的法则或依据。
2.本节与七年级上《用字母表示数》在运算要求上的比较:整式的加减是对合并同类项、分配律、交换律、结合律、去括号等知识的进一步应用与深化,所不同的是项数增加了(一般每个式子可达3~4项),次数升高了(单项式可达3次),系数复杂了(出现较简单的分数系数),但一般不出现多重括号。
3.“屋形数”问题――――充分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解决的策略可以是“数”的角度,也可以是“形”的角度,可以是观察、拼凑(图形或数据)分割等方法。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内容是:相交线和平行线,以及平移变换的内容.本章知识是学习线和角的继续,也是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以后几乎所有几何图形的学习都用到本章知识.首先研究了相交的情形,探索了两条直线相交所成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并着重研究了相交的特殊情形——垂直,探索了垂直的性质,给出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接着研究了平行的情形,教材首先引入了一个基本事实(平行公理),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并给出了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还对命题以及命题的构成作了简单的介绍.最后研究了平移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利用平移设计图案和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本章在中考中考查并不多,主要考点有邻补角与对顶角、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命题与定理、平移,主要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难度较小.教学指导【本章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本章难点】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应用.【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和掌握方程的思想方法,如:在计算与相交线有关的角度问题时,常利用设未知数列方程的方法解决.2.掌握转化的思想方法,如:利用平移的方法求解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课时计划5.1 相交线 3课时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2课时5.3 平行线的性质 2课时5.4 平移 1课时第六章实数本章的内容包括:平方根、立方根、实数.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基础上,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一种不同于有理数的数,即无理数,开平方运算与开立方运算也是实际中经常用到的两种运算;注意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与类比,数的范围由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与有理数有关的运算法则、运算律、运算顺序在实数范围内都仍然适用.在中考中,本章的考点有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及运算,实数的运算及大小比较等,考查基本概念及基本计算.教学指导【本章重点】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无理数、实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本章难点】对无理数意义的理解、用有理数估计无理数的方法及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分类的数学思想,如:对实数进行分类.2.掌握分类讨论思想,如:由于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且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因此与平方根有关的题目往往需要进行分类讨论.3.掌握转化思想,如:学习了平方根和立方根后,运用转化思想将某些二次方程、三次方程转化为求平方根、立方根的问题求解.4.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如:数的范围由有理数扩充到实数,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这样可以通过观察“形”的特点,解答一些关于实数的比较抽象的问题.课时计划6.1 平方根3课时6.2 立方根1课时6.3 实数1课时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内容包括平面直角坐标系及有关概念,点的坐标,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和平移等.实际生活中常用有序实数对表示位置,由此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从而把数和形结合起来.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可以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绘制出一个区域内地点分布的平面示意图来完成,体现了直角坐标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用坐标表示平移,从数的角度刻画了第五章有关平移的内容,主要研究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探讨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或图形顶点坐标的变化规律,另一方面探讨点或图形顶点坐标的有规律变化引起的点或图形的平移.本章在中考中,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特点.教学指导【本章重点】1.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知道在坐标系中点的位置与它的坐标之间的关系.2.探索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平移规律.【本章难点】图形平移时点的坐标变化规律.【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如在有关图形变换的问题中,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找出坐标变化的规律,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2.体会转化思想,如计算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的面积时,往往要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将图形的面积转化为常见图形面积的和或差.课时计划7.1 平面直角坐标系2课时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2课时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的内容包括:(1)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概念;(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基本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3)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4)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方程是一种重要的描述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而二(三)元一次方程组是刻画现实问题的重要数学模型.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引进适当的未知量,建立相应的方程.方程与方程组是中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主要考查用定义判断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中等.教学指导【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解法和应用.【本章难点】1.灵活选用适当的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3.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和掌握化归思想,如通过消元,把“三元”转化为“二元”,把“二元”转化为“一元”,这一过程体现了化归思想.2.体会分类讨论思想,如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整数解和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时,有些问题需要分类讨论,分类的关键是根据分类的目的找出分类的对象,分类既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最后要全面总结.3.掌握数学建模思想,如通过探索实际应用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从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模型,并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时计划8.1 二元一次方程组1课时8.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课时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课时*8.4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1课时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数轴表示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简单应用.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本章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开始研究简单的不等关系,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体会到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是众多而且复杂的,面对大量的同类量,最容易使人想到的就是它们有大小之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初中数学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也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本章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方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的存在性问题的探讨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考查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教学指导【本章重点】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及不等式(组)解集的数轴表示.【本章难点】1.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2.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3.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和掌握化归思想:与解方程组是逐步将方程化为x=a的形式类似,解不等式是逐步将不等式化为x>a或x<a的形式,两者都运用了化归的思想.2.掌握数形结合思想:本章中利用数轴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或字母的取值范围等题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课时计划9.1 不等式3课时9.2 一元一次不等式2课时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课时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内容有:数据的收集——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数据的整理——频数分布表,数据的描述——统计图表.问题1回顾了全面调查,介绍了问卷调查的方法,用表格整理数据,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以及扇形统计图的画法;问题2和问题3介绍了抽样调查,结合问题2讨论了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同时给出了抽样调查的有关概念和术语,还讨论了抽样调查的代表性,介绍了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问题3是利用分层抽样获取样本,通过分析样本数据,利用样本估计总体的例子.接着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介绍了频数分步直方图和频数分布折线图的画法,从而对统计图表的认识具体化.最后是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在中考中,主要考点有:(1)调查方式的选择;(2)数据的描述或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3)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相关概念;(4)抽样调查的可靠性;(5)用样本估计总体;(6)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步直方图.主要考查对直方图的读识、利用图形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多以时代热点问题为背景命题,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解答题,属于中档题.教学指导【本章重点】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本章难点】样本的抽取、频数分步直方图的画法.【本章思想方法】1.转化思想,如:统计图和统计表都能表示数据,它们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转化,通过图表之间的转化,可以更清晰地分析数据.2.数形结合思想,如:将一组数据利用统计图表示或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分别是将抽象的“数”化为直观的“形”或从直观的“形”中读出具体的“数”的表现,通过这种思想可研究图形,发现规律,从而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服务.课时计划10.1 统计调查2课时10.2 直方图1课时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1课时。
(完整word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学要求:1. 了解本单元的作家作品常识,掌握传记的常识;积累重点字词。
2. 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内容。
3. 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进行揣摩、感悟和积累。
4.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5.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6.学习严谨巧妙的布局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和勾画批注的读书习惯。
2.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裁剪材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4.体悟名人的心路历程,走进名人的心灵,陶冶情操。
5.学习名人良好的习惯、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
内容提示:这一单元以名人为写作对象,前三篇写的是邓稼先、闻一多、鲁迅,第四篇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我国古代名人。
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
《邓稼先》是一篇传记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语言平实、感情丰富。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和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描述了一幅幅日常生活中的鲁迅先生的画像,在平凡琐事中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非凡精神和气质。
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作者萧红对鲁迅先生崇敬、亲昵、感念的情感。
《孙权劝学》围绕“学”来写,分为“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三个部分。
通过叙述孙权劝学后吕蒙学有所成的故事,表明读书大有好处的道理,阐明了持之以恒、热爱学习的重要性。
1.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进行揣摩、感悟和积累。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章第1章 《整式的运算》教材分析

第1章《整式的运算》教材分析1.单项式的概念是本小节的重点,教科书以四个小填空题为出发点引出不同的单项式,既而抽象出多项式的概念.首先举出计算正方形周长,汽车行程,正方体表面积,正方体的体积以及表示相反数的问题,列出一些含有不同字母,字母的个数、次数也有不同的五个代数式:4x,vt,6a2,a3,-n.分析它们的构成,都是数字和字母的积,指出具有这种特点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2.教科书只介绍了数字系数,教学时只要求学生掌握“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就可以了.在这里,系数是有理数范围内的数,要注意负数做系数,应强调系数包括前面的符号.例如,-7xy2的系数是-7而不是7.3.务必使学生弄清,只含有字母因数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为使学生明确它们的含义,可以对比整数乘法.例如:3x=x+x+x,3表示字母x的个数,单独一个字母x,就是1个x,写成乘式就是1·x.系数1通常省略.-x就是-1·x,系数是-1,省略1写成-x.4.多项式概念也是本小节的重点内容.教科书是从实例出发,归纳共同点,着重指出多项式是几个单项式的和.5.强调多项式的读法,首先要读出每一项是什么,还要使学生注意单项式前的符号,有正号,也有负号.6.多项式的项是单项式,每个单项式都有系数,因此对多项式的每一项来讲有系数,一般对常数项不说系数,对整个多项式来说也没有系数概念.7.多项式的每一项都有次数,在比较各项的次数大小的基础上,引出多项式次数的概念.多项式的次数是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8.本小节的内容是整式的加减,而合并同类项则是本小节的重点,也是难点.使学生掌握好同类项概念,正确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学好整式加减的关键.9.教科书从学生熟悉的现实问题入手,列出代数式,并问结果是如何得到的.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学生很容易根据乘法分配律找到答案.10.接着向学生提出三个探究题,当学生根据乘法分配律找到这三个题目的答案之后,事实上他们已经完成了合并同类项的运算.在完成3x2+2x2=(3+2)x2=5x2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认识到“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含义了.在随后的两个问题中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认识.分析3x2+2x2和3ab2-4ab2两式可以到得出共同规律,每式的两项之所以能够合并,是由于它们含有“相同的字母”,同时“相同的字母的次数也相同”,从而归纳出判断同类项的两条标准.11.要使学生切实掌握合并同类项的要点,一是“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同类项),二是“系数相加”(合并).12.例1的两个小题,每题都有6项,其中同类项有三对,即2ab与6ab,2bc与8bc,2ca与6ca.13.学生接受同类项的定义并不难,做到判断无误却非易事.需要通过练习,反复强调同类项的两条判断标准,使学生通过甄别、比较、逐步达到判断准确、合并熟练的程度.14.合并同类项时,为避免发生漏项的错误,讲解例题时要重视解题的步骤,先标出同类项,然后再根据法则,合并各组同类项,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概念和准确掌握合并同类项的规律.使学生在计算中思维条理化,提高运算能力,减少计算上的错误.熟练后,可以减少中间过程,直接写出结果.15.整式的加减是本小节的主要内容,也是全章的重点之一,教学中应使学生掌握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整式的加减.16.整式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在运算中,如果遇到括号,就要先运用去括号法则,去掉括号再合并同类项.教学时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17.讲解例2时首先是去掉括号,去掉括号后可以看到式子中共有5项.接下来学生就能够分辨出这5项中的同类项有两组,即18.通过课堂练习题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对本小节知识的理解得到巩固.。
部编版七年级音乐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音乐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本文对部编版七年级音乐下册全册的教材进行分析,主要涉及各个单元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音乐与文明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音乐与文明的关系,培养学生对不同文明音乐的欣赏能力。
主要内容包括:- 不同文明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各文明音乐的背景和历史发展- 研究欣赏不同文明音乐的方法和技巧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开阔眼界- 了解不同文明音乐的多样性和独特之处-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明音乐的认知和欣赏能力第二单元:音乐元素与构成本单元旨在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元素和构成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
主要内容包括:- 音乐的基本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音乐作品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手法- 研究分析音乐作品的方法和技巧教学目标:- 掌握音乐的基本元素和构成方式- 了解不同音乐作品的表达风格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第三单元:音乐绘画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音乐与绘画的关系,培养学生通过音乐表达感受的能力。
主要内容包括:- 音乐与绘画的共同点和相互影响- 音乐绘画表达的特点和方法- 研究通过音乐绘画表达内心情感的技巧教学目标:- 了解音乐与绘画的关联和相互影响- 培养学生通过音乐绘画表达情感的能力- 学会运用音乐绘画技巧表达个人想法和感受...(继续分析其他单元的内容和教学目标)以上是对部编版七年级音乐下册全册单元教材的大致分析,每个单元都涵盖了不同的音乐主题和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达能力。
希望通过这份分析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材内容。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3.了解图形的全等,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过程,掌握两个三 角形全等的条件,能应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在分别给出两角一夹边、两边一夹角和三边的条件下,能够利用尺规作出三角形。 5.尝试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述问题解决的理由,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和 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6.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
•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成轴对称的两 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 (2)能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点,线段,直线,三角形等)关于给定对称轴 的对称图形。
• (3)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正多边形、 圆的轴对称性质。
三
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角
形 丰
三角形全等的表示及特征
富
三角形的全等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的 情
三角形全等的应用
尺规作三角形 解决实际问题
景
图
形 图形全等的概念
的 图形全等特征
全 图形全等应用 图案设计 等
(三)本章主要教学目标
1.在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操作(包括折、拼、画)、想象、推理、交流 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 力)。
2. 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 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
3. 探索并了解基本图形(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相关行性质。 4. 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的图形,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 对称关系,并能指出对称轴。 5. 欣赏轴对称图形,在探索轴对称和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 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材分析(1)内容多,且章章都是重点章章都是重点,如:相交线和平行线这一章涉及对顶角相等,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都是以后几何证明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组成部分;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今后学习函数图象的基础,是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实数这一章在原来的人教版教材中是安排在八年级时候才学习,而在2012年修订的新人教版中安排在七年级就学习,教师在讲解的时候有些知识现在还没有学习如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就要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实数这三章是数与代数部分的重点内容。
(2)课时不足,教材跳跃度大新教材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设计,对知识点的阐述是由浅入深、逐级递进,顺应了学生的认识心理规律,但这样的编排使学生在某一阶段对某一内容的学习无法深入,学不透彻,不利于应用知识结构的构件,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弥补这些不足。
如何弥补?增加课时,有些内容让学生学透,如判断直线平行,书本只安排了3课时,如果按照教材要求,学生的说理书写各式各样,而且可以看出有些学生的思维明显混乱,若作要求吧,无疑增加了教学内容,而且还要通过一定的练习,增加了教学时间,即便是5课时,我们往往都还要增加一两节来加以巩固。
这只是我提到的一个内容,还有其它,如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等都需要刚才说的增加教学时间。
(3)作业偏难,学生接受能力差新课程是以城市学校为样本,适用中等偏上的学生,稍微差点的学生则跟不上。
例如在讲平行线时,不提三线八角,而在直线平行的条件中,又讲到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学生的证明能力迟迟得不到培养,老师怕学生学不好,偷偷摸摸给学生补旧教材中的有关内容,难免穿新鞋走老路。
学生基础练习完成已是不错,作业还要综合运用,拓广探索!教材教学的突破1、关注推理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对于推理能力的培养,整套教科书是按照“说点儿理”“说理”“推理”“用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层次、分阶段逐步加深地安排的。
对于说理,由于学生还比较陌生,不知道应由什么,根据什么,得出什么,对于说理所用的三段论的形式——由小前提得到结论,以大前提作为理由,一下子也很难适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s:
1亚洲西邻大西洋。这是常见问题。
2提示白令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 3充分运用课本P2亚欧地图、地图册P1~P6 4 提出问题,读图都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或者
合作探究。
第一节 亚洲和欧洲
第二课时 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选学)
教学建议
让学生阅读,播放影片或者借助地球仪演 示地球自转了解时区的相关知识。
【知识体系】
五、河流 (一)亚洲 1.大河众多。 2.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四周奔流入海。 3.内流区面积广大。 (二)欧洲 1.河网稠密、水流平缓; 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 3.航运价值高。
【教学建议】
上一节复习课。把气候、河流部分的尾巴 结束。归纳总结。完成相关练习。
第一节 亚洲和欧洲 第六课时 亚洲的人口与国家
读P8亚洲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图完成表格
项目
发源地
风向
性质
对气候的影响
夏季风 冬季风
【教学建议】
总结亚洲的气候分析过程 已经掌握的规律、影响气候的因素、资料、地图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欧洲气候的特点 气候决定河流的水文特征。亚洲内流区面积广
大。欧洲河流的航运价值在这里提出。
温带海洋性气候其他均有分布。
【教学建议】
地形决定河流的流向 在这里我们可以加进亚洲欧洲河流的流向 与地形结合
Ps:
教学过程中提到的亚洲世界之最,培养学 生读图。
遇到上学期所学的知识与今天的知识结合 起来温故知新。
第一节 亚洲和欧洲 第四课时 亚洲的气候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 洲气候特点及其与地形的相互关系
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总结“东加西减”的 计算规律。
P4练习题“申奥时间”
第一节 亚洲和欧洲 第三课时 亚洲的地形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 洲地形特点
【解读课标】
读图了解亚洲地形的三大特点、主要地形区和亚 洲最具特色的地形
掌握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 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欧洲地形
特点
【知识体系】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1)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3)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较高
【教学建议】
学习亚洲地形后,在阅读地形图和收集相 关资料的基础上,学会说明一个大洲地形 的主要特征
1. 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2. 地势起伏 3. 主要地形 4. 地形的分布
【解读课标】
能阅读亚欧气候类型图,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 的原因及表现
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 候的思考题,从而提高读图,综合归纳,对比分 析等地理能力
【知识体系】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1.气候复杂多样 2.大陆性特征明显 3.季风气候显著
【教学建议】
直观教学用图片展示亚洲各地的气候景观 引发学生的兴趣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出亚洲和欧洲存在的人 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解读课标】
读亚洲人口分布图学会分析亚洲人口不均的原因 初步学会分析地形、气候、河流及人口分布之间
的相互关系 亚欧人口问题,形成正确人口观
丹麦语:Tak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 和海陆位置
【解读课标】
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 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知识体系】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 半球位置 海陆位置
【教学建议】
将第一章的引言视觉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区域地 理的概念。
纬度位置:描图。赤道和北极圈。起到帮助引导学生读图 的作用
半球位置:复习上学期半球划分和地图册P5亚洲在世界的 位置图
海陆位置:利用地图上的八个方向, 给出相望、相连、相邻等恰当词汇。 让学生看图描述。
学生总结学习位置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并练习描述欧洲的地理位置。与亚洲进行简单对比。例如: 纬度位置的差异对气候的影响可以在这里简单涉及。
或者直接提问1亚洲的纬度位置 2影响气候的因素3亚洲的地形特点等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过的地理知识推导亚洲 的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除温带海洋)
【教学建议】
亚洲的气候大陆性显著可以通过亚洲地域 辽阔,内部距海遥远分析。通过雨极和旱 极的阅读对比加深大陆性显著的特点
亚洲的季风气候显著可以通过中国民歌 《黄土高坡》歌词“西北风东南风”结合 学生的实际感受,加深对季风的理解
欧洲气候特点分析是要注意海洋性与大陆 性气候特点加以对比加深理解
第一节 亚洲和欧洲 第五课时 亚洲的河流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 洲河流特点及其与地形气候的相互 关系
【解读课标】
阅读亚洲地形图,归纳出亚洲河流特点, 了解亚洲著名的河流湖泊
从欧洲地形和河流入手,解释欧洲的河流 特征,了解欧洲著名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