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诗词评析
梁启超古诗大全

梁启超古诗大全1、《读陆放翁集其一》清·梁启超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2、《台湾竹枝词》清·梁启超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树头结得相思子,可是郎行思妾时?3、《台湾竹枝词·其二》清·梁启超韭菜花开心一枝,花正黄时叶正肥。
愿郎摘花连叶摘,到死心头不肯离。
4、《金缕曲·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君子》清·梁启超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子。
瀚海飘流燕,乍归来、依依难认,旧家庭院。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
相对向、斜阳凄怨。
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
忍抛得,泪如线。
故巢似与人留恋。
最多情、欲黏还坠,落泥片片。
我自殷勤衔来补,珍重断红犹软。
又生恐、重帘不卷。
十二曲阑春寂寂,隔蓬山、何处窥人面?休更问,恨深浅。
5、《太平洋遇雨》清·梁启超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6、《自励》清·梁启超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誓起民权移旧俗,更揅哲理牖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7、《壮别》清·梁启超丈夫有壮别,不作儿女颜。
风尘孤剑在,湖海一身单。
天下正多事,年华殊未阑。
高楼一挥手,来去我何难。
8、《壮别》清·梁启超孕育今世纪,论功谁萧何?华拿总馀子,卢孟实先河。
赤手铸新脑,雷音殄古魔。
吾侪不努力,负此国民多。
9、《壮别》清·梁启超第一快心事,东来识此雄。
学空秦火后,功就楚歌中。
大陆成争鹿,沧瀛蛰老龙。
牛刀勿小试,留我借东风。
10、《壮别》清·梁启超赫赫皇华记,凄凄去国吟。
出匡恩未报,赠缟爱何深。
重话艰难业,商量得失林。
只身浮海志,使我忆松阴。
11、《壮别》清·梁启超狂简今犹昔,裁成意苦何?辙环人事瘁,棒喝佛恩多。
翼翼酬衣带,冥冥慎网罗。
《书陆放翁诗卷后·林景熙》原文与赏析

《书陆放翁诗卷后·林景熙》原文与赏析林景熙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
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
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
承平麾节半海宇,归来镜曲盟鸥沙。
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
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他在《剑南诗稿》里反映出来的誓复失土的爱国热情及因壮志未酬而抒发的忧愤,引起遗民诗人林景熙很深的感触。
这首诗就是他读陆游诗卷后的感想,悲风飒飒,壮气凛凛,深刻地表现了他的亡国之痛。
开头两句拈出两个典故:一个是杜甫在唐“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有感于现实政治,缘事发为歌诗,后人称之为“诗史”。
另一个是杜宇。
蜀人敬爱古蜀国国王杜宇,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因而他们每闻杜鹃悲啼即下拜。
杜甫避乱至蜀,也曾写到听杜鹃哀啼而流泪礼拜之事。
这两句对陆游诗的造诣作了一个总的评价。
下面“龟堂”二句用军事作比,赞扬陆游的诗风劲健,气魄雄壮,认为可以继武杜甫。
“一老”即指陆游,“龟堂”是陆游在绍兴故居所建的一个堂名。
作者把陆游与杜甫相提并论,旨在说明陆游继承了杜诗的爱国主义传统,在风格上也旗鼓相当,一脉相承。
以下分述陆游各个时期的生活。
“轻裘”二句叙写陆游壮年的生活情调。
四川“成都”和福建“建溪”都是陆游的宦游之地。
成都之花多且美,故有走马观花之举;建溪之茶清且香,故有独自品茗之兴。
“轻裘骏马”、“冰瓯雪碗”正见其幕府生活之自在和心情之舒畅。
“承平”二句继写陆游四海宦游、暮年归隐的生涯。
所谓“承平”,是指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间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其实这时已危机四伏。
“麾节半海宇”,亦即前两句提到的“成都”、“建溪”之行,陆游在乾道、淳熙年间有九年在川陕任职,后又有一年半任建安通判和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
后终因报国无门而弃官还乡,与沙鸥“结盟”。
“镜曲”即镜湖水,镜湖即鉴湖,在绍兴,是陆游晚年的归隐之处。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书陆放翁诗卷后》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书陆放翁诗卷后》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书陆放翁诗卷后(节选)林景煕①承平麾节半海宇②,归来镜曲盟鸥沙。
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③。
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注)①林景熙,宋末元初诗人。
②麾节:旌旗与符节。
此指做官。
③月氏:古西域国名。
《汉书·张骞传》载匈奴破月氏国,把国玉的头做饮器。
此以月氏代指金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前两句精炼而形象地概括出了陆游壮岁从戎,暮年归隐的生平。
B.三、四句讲陆游无法上阵杀敌、收复失土,满腔热忱只能通过诗歌表达。
C.“坐看”一句,既是同情陆游的壮志未酬,又抒发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D.此诗将叙事与抒情相融合,风格悲壮雄浑,同时善于引用,浑然天成。
2.前人评价本诗最后两句“写得沉痛之极,充满血泪”,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诗人感叹,国势已无法挽回,陆游的后裔确是见到了九州一统,然而是被敌人统一,他们在遵照陆游遗嘱家祭时又怎么向他禀告呢?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和国家破亡的悲哀之情。
语极沉痛,满含血泪。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满腔热忱只能通过诗歌表达”错,“诗墨淋漓不负酒”描写陆游挥笔作诗,淋漓尽致,没有辜负美酒的助兴,诗人以此赞美陆游的文学才华。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意思是,你的后辈虽然见到了九州一统,可统治者是胡虏,在家祭时怎么开口禀告你这泉下的老翁?最后这两句,本于陆游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放翁临死之际,还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使九州一统。
而今其裔孙确实看到了“九州同”,但这是元朝统治下的“九州同”,不是乃祖心目中的“九州同”,宋灭亡了,当家祭之日,又如何告禀呢?作者用极其沉痛的语言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和国家破亡的悲哀之情。
梁启超评价陆游的诗词

梁启超评价陆游的诗词
1. 梁启超那可是对陆游的诗词赞不绝口啊!你想想看,陆游写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多么有气势啊!就好像我们在夜晚听到风雨声,也会思绪万千一样。
2. 梁启超评价陆游诗词的时候,那肯定是带着满满的欣赏呀!就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正是给人绝处逢生的惊喜感吗?
3. 陆游的诗词为啥能让梁启超如此看重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般爱国情怀,谁能不被打动呢?
4. 梁启超眼中的陆游诗词,那真是如珍宝一般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不是在告诉我们实践的重要性吗,多实在啊!
5. 你们说,梁启超为啥对陆游的诗词评价那么高呢?“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坚贞不屈的品质不就展现得淋漓尽致嘛!
6. 梁启超对陆游诗词的评价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哇,这画面感简直太强了!
7. 陆游的诗词真有那么厉害吗?梁启超可是很肯定的哟!“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8. 梁启超评价陆游诗词的时候,肯定是满心欢喜的吧!“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对诸葛亮的赞美多到位啊!
9. 陆游的诗词魅力何在,能让梁启超如此推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深深的遗憾感真的太震撼了!
10. 梁启超评价陆游的诗词,那是相当精准啊!“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这不就是一种独特的气质嘛!
我觉得梁启超对陆游诗词的评价非常到位,充分展现了陆游诗词的魅力和价值。
侠骨柔情陆放翁——浅析陆游的词作(正文)

侠骨柔情陆放翁——浅析陆游的词作(正文)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侠骨柔情陆放翁——浅析陆游的词作(正文))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侠骨柔情陆放翁——浅析陆游的词作(正文)的全部内容。
侠骨柔情陆放翁-—浅析陆游的词作他,志向远大,从小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他,为官虽小,却一心为民“我要上天仁,顾哀民语悲"(《闵雨》);他,忠心可鉴,一心想要收复故国江山,以报皇恩“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他,慷慨激昂,却始终郁郁不得志“华鬓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双头莲》);他,屡遭打击,却能乐得其中,潇洒自如“万里只作游山看,看尽吴山看蜀山”(《感怀》);他,一生所想,至死不忘收复中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他,用情至深,却为封建所缚“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钗头凤》);他……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词人.我们一提到陆游,首先想到的自然会是那些慷慨豪迈爱国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爱国”、“豪放”这似乎成了世人对陆游诗歌作品的盖棺定论。
但是,对于词的创作,翻开史书,我们看到宋代刘克庄在他的《后村诗话》续集卷四中这样说到:“其激昂感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颃;浓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而世歌之者绝少.”这与明代杨慎《词品》中“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慨处似东坡"的观点不谋而合。
“百无聊赖以诗鸣”:浅析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诗四首》

浅析 粱 启超 《 陆放 翁 集 诗 四 首 》 读
李达 琳
( 深圳龙 岗中专 ,深圳龙 岗区
摘
5 2 11 ) 87
要:粱启超 读 陆放翁集 四首 是近代军旅诗的代表作 ,其诗 批评 了当时诗坛的靡靡 之
风,赞扬 了陆游诗中描述从 军之乐的豪情 壮志,同时借 古抒怀 ,表达 了自己怀 才不遏 、壮志未 酬
一
( 前有樽酒行》 《 )一类豪迈之句确实屡见不鲜 。粱启超对此深有感触 ,于是写下 了这首七绝。从案语看 , 他已经把 陆游的从军诗作放到整个中国诗歌的空阔的历史背景中去 比较,故诗作开篇就直截 了当地批评了 中国诗界千百年来的靡靡风气 中国乃诗的国度,各类诗题 向来 发达 ,但真正雄健豪迈 、粗矿凌厉之作并 不 多见 , 历代 士 人 多 以吟 诵 风 花 雪 月 、男欢 女爱 为 乐事 , 以致 诗 坛糜 曼 之 声 不绝 于耳 。梁 启 超 这 一批 评 算过份。第二旬中,所谓 “ 兵魂 ”即指 尚武精神.包括争斗的勇气 、耐劳的意志和为道义而捐躯 的气节: 所谓国魂.可理解为民族凝聚力与 自信心 。梁启超曾在 《 饮冰室诗话》中指出 “ 中国人无 尚武精神 .其原 因甚多 ,而音乐靡曼亦其一端 ,此近世识者所 同道也 。吾 中国向无军歌,其 有一二 ,若杜工部之前后 出塞, 盖不多见,然于发扬蹈 厉之气尤缺 .此非祖国文字之缺乏 ,掷亦 国运升沈所关也 。 兵魂消尽国魂空 ”之 ”“ 句便是对这段话的诗意概括 ,它直承上句.指 出诗坛靡曼之风给国民精神造成 的严重后果。第三 、四旬笔 锋 陡转,极力推崇陆游 的诗 品。 陆游为南宋大诗人,毕生力主抗金 ,并且写下 了大量从军诗作 。“ 少年颇爱 军中乐 ,跌宕不耐做 官缚 (《 弋阳道 中遇大雪》 。欣然从军并以此为世 间最佳乐事 ,这是陆放翁集中最为 ) 突出的特 点。梁启超认为这种 尚武精神与英雄气概在中国历代诗家中前无 占人 ,后无来者,所 以有 “ 亘古 男儿一放翁”的赞叹之 辞。全诗无一用典,但旬句铿锵有力,气势磅礴 .境 界深远 .显示出诗人对中国诗 坛非凡的透视能力。 而对悠久浩瀚之 中国诗史 , 诗作前两句写共相 . 后两旬写殊相 ,“ 诗界千年 ” “ 与 亘古 ” 人恰成反照,既鲜 明地突 出了陆放翁从军许作的崇高地位.也表现出粱启超 自己为国民尚武精神呼喊1 L
古代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篇

古代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篇作者:邓定虎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10期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梁启超写过一首诗,题为《读陆放翁集》: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放翁,即陆放翁,也就是陆游。
他出生于越州山阴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
因此,他从小就怀有忧国忧民思想,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鸿鹄之志,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军人,并最终成长为南宋最著名的爱国诗人。
梁启超在诗里热烈赞扬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度评价了他雪耻御侮,收复失地的强烈的战斗热情。
陆游一生,作诗近万首,正如他自己说的:“六十年间万首诗”,可以算是一生写诗最多的诗人了。
其近万首诗作中,大部分都是爱国诗篇,这些诗中的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从军乐事世间无”的大无畏精神,洋溢着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为革命、为正义事业献身的热血男儿。
可以说,这一类诗是陆游全部诗歌里的精髓。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就是这样一位从小就怀有忧国忧民思想,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具有“铮铮铁骨”的“亘古男儿”,却在爱情的道路上一生承受着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并一直未能解脱。
可以这样说,陆游既是一个具有“铮铮铁骨”的“亘古男儿”,也是一个柔情似水、多愁善感的情种。
这些情感反映在他的诗词作品中,杨慎是这么评价的:“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现在,我们着重了解陆游“情种”的这一面。
陆游二十岁时,跟舅父的女儿,年轻美貌、温柔多情的表妹唐婉结婚。
婚后夫妇的感情很好,可以说是互敬互爱。
可是,第二年,唐婉就被逐出家门,原因据说是唐婉“不当母夫人意”,也就是说,陆游的母亲(一个霸道的封建家长)不喜欢唐婉,婆媳关系十分紧张。
另一种说法则是:“二亲恐其惰於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
书陆放翁诗卷后及翻译

书陆放翁诗卷后及翻译
摘要:
1.介绍陆游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概述《书陆放翁诗卷后》的内容及主题
3.分析陆游的诗歌艺术特点
4.探讨《书陆放翁诗卷后》的翻译及其对陆游诗歌传播的影响
5.总结陆游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正文: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亲身经历了国家的繁荣与衰落,因此他的诗歌多反映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忠诚。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以豪放、奔放著称,被誉为“诗豪”,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陆放翁诗卷后》是陆游的一部诗歌选集,收录了他各个时期的诗歌佳作。
这部诗集的主题涵盖了爱国情怀、生活哲理、山水田园等方面,充分体现了陆游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内涵。
通过阅读这部诗集,我们可以感受到陆游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生活真谛的探索,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陆游的诗歌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豪放奔放的诗风,他的诗歌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二是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三是诗歌语言简练明快,直抒胸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书陆放翁诗卷后》的翻译对陆游诗歌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诗歌
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遍世界各地。
通过翻译,陆游的诗歌得以跨越国界和语言的障碍,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欣赏。
这也进一步证明了陆游诗歌的世界价值和意义。
总之,陆游的诗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诗词评析
读陆放翁集
清代:梁启超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注释
陆放翁:南宋爱国诗人陆游。
靡靡:柔弱不振。
什九:十分之九。
亘古:从古代到现在。
评析
梁启超的《读陆放翁集》作于他一*九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出走日本期间,写的是读陆游诗集引起的感慨。
这里所选的是其中一首。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指出千百年来诗坛柔弱不振的总趋势。
在这种柔媚纤弱的风气笼罩之下,那种刚健雄直的战斗性和勇于为国家献身的精神也消亡了。
所谓「兵魂销尽国魂空」是「靡靡风」最突出的表现。
作者格外强调这一点,乃在为下两句蓄势,抹倒「诗界千年」,正是为了突出一人。
「集中十九从军乐」指诗题给出的《陆放翁集》。
在「兵魂销尽国魂空」的「千年」诗界,唯有陆游的诗集里,十分之九都是抒写卫国从军的渴望和欢慰的。
所以末句「亘古男儿一放翁」,使足笔力推崇陆游是从古至今的诗人中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诗末梁启超自注云:「中国诗家无不言从军苦者,惟放翁则慕为国殇,至老不衰」,将诗意说得就更明确了。
全诗写得极为概括凝练,雄直警策,这些都表现为「诗界千年」同「一放翁」的艺术对比所显示出的鲜明性。
梁启超格外推崇爱国主义和为国而战的「尚武精神」,他认为「中国人无尚武精神」,表现在诗里,则所谓「诗界千年靡靡风」,因而他倡导「诗界革命」,欲改造文学,振作民气,达到救国拯民的目的。
这首诗可说是其发自心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