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人物形象分析教案(含答案+方法+知识积累,简明扼要)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第一章: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人物形象的概念与特点掌握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1.2 教学内容诗歌人物形象的定义与重要性诗歌人物形象的特点与表现手法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与步骤1.3 教学活动引入诗歌人物形象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具体诗歌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诗歌人物形象的特点与表现手法第二章:诗歌人物形象的语言描写2.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中语言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学会分析诗歌人物语言描写的方法与技巧2.2 教学内容诗歌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与意义分析诗歌人物语言描写的方法与技巧诗歌人物语言描写的实例分析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人物的语言描写,理解其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分析具体诗歌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诗歌人物语言描写的方法与技巧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学生互相交流分析结果第三章:诗歌人物形象的举止描写3.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中举止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学会分析诗歌人物举止描写的方法与技巧3.2 教学内容诗歌人物举止描写的作用与意义分析诗歌人物举止描写的方法与技巧诗歌人物举止描写的实例分析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人物的举止描写,理解其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分析具体诗歌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诗歌人物举止描写的方法与技巧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学生互相交流分析结果第四章:诗歌人物形象的内心描写4.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中内心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学会分析诗歌人物内心描写的方法与技巧4.2 教学内容诗歌人物内心描写的作用与意义分析诗歌人物内心描写的方法与技巧诗歌人物内心描写的实例分析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人物的内心描写,理解其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分析具体诗歌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诗歌人物内心描写的方法与技巧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学生互相交流分析结果第五章:诗歌人物形象的对比与冲突5.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中人物形象对比与冲突的重要性学会分析诗歌人物形象对比与冲突的方法与技巧5.2 教学内容诗歌人物形象对比与冲突的作用与意义分析诗歌人物形象对比与冲突的方法与技巧诗歌人物形象对比与冲突的实例分析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对比与冲突,理解其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分析具体诗歌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诗歌人物形象对比与冲突的方法与技巧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学生互相交流分析结果第六章:诗歌人物形象的社会背景分析6.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人物形象与社会背景的关联性学会分析诗歌人物形象所处的社会背景的方法与技巧6.2 教学内容诗歌人物形象与社会背景的关系分析诗歌人物形象所处社会背景的方法与技巧诗歌人物形象与社会背景的实例分析6.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人物形象所处的社会背景,理解其对人物形象的影响分析具体诗歌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诗歌人物形象所处社会背景的方法与技巧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学生互相交流分析结果第七章:诗歌人物形象的主题分析7.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人物形象与主题的关联性学会分析诗歌人物形象所表现主题的方法与技巧7.2 教学内容诗歌人物形象与主题的关系分析诗歌人物形象所表现主题的方法与技巧诗歌人物形象与主题的实例分析7.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人物形象所表现的主题,理解其对人物形象的意义分析具体诗歌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诗歌人物形象所表现主题的方法与技巧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学生互相交流分析结果第八章:诗歌人物形象的审美鉴赏8.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人物形象的审美价值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人物形象的审美特点8.2 教学内容诗歌人物形象的审美价值与特点欣赏和评价诗歌人物形象的审美特点的方法与技巧诗歌人物形象审美鉴赏的实例分析8.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审美价值,理解其对诗歌整体审美的贡献分析具体诗歌案例,引导学生掌握欣赏和评价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与技巧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学生互相交流欣赏和评价的结果第九章:诗歌人物形象的综合分析9.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对诗歌人物形象进行全面的解读9.2 教学内容诗歌人物形象综合分析的方法与步骤诗歌人物形象综合分析的实例指导9.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知识,对诗歌人物形象进行综合分析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成果,进行互相评价与讨论第十章: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复习与巩固10.1 教学目标复习和巩固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知识与技巧提高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能力10.2 教学内容设计与提供相应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实例练习与讨论10.3 教学活动与学生一起复习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知识点,强化重点难点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提供反馈与解答疑问进行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实例练习,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成果,进行互相评价与讨论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诗歌人物形象的概念与特点(第一章)诗歌人物形象的定义与重要性诗歌人物形象的特点与表现手法二、诗歌人物语言描写的方法与技巧(第二章)语言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分析诗歌人物语言描写的方法与技巧三、诗歌人物举止描写的方法与技巧(第三章)举止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分析诗歌人物举止描写的方法与技巧四、诗歌人物内心描写的方法与技巧(第四章)内心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分析诗歌人物内心描写的方法与技巧五、诗歌人物形象对比与冲突的分析(第五章)人物形象对比与冲突的重要性分析诗歌人物形象对比与冲突的方法与技巧六、诗歌人物形象与社会背景的关系(第六章)分析诗歌人物形象所处社会背景的方法与技巧诗歌人物形象与社会背景的实例分析七、诗歌人物形象与主题的关联性(第七章)分析诗歌人物形象所表现主题的方法与技巧诗歌人物形象与主题的实例分析八、诗歌人物形象的审美价值的理解和评价(第八章)理解诗歌人物形象的审美价值欣赏和评价诗歌人物形象的审美特点的方法与技巧九、诗歌人物形象的综合分析(第九章)诗歌人物形象综合分析的方法与步骤十、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复习与巩固(第十章)复习和巩固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知识与技巧提高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能力本教案旨在通过十个章节的复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知识与技巧。
诗歌人物形象分析教案含答案+方法+知识积累,简明扼要

诗歌人物形象分析【学习目标】1、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2、鉴赏诗歌形象的语言表述。
景物形象诗歌的形象抒情主人公人物形象作为描写客体的对象【知识储备】1、诗词人物形象的分类:①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静女》中,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②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就是“诗化了的作者”,就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如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中展现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
2、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①正面描写: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细节描写;②侧面描写:A,社会环境;B,自然环境与她人。
3、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①知人论世,关注注释。
(需要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具体的创作背景等。
更多的,需要同学们关注诗词后面的注释。
)②分析文中出现的景物的特点,体会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环境气氛能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烘托作用。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两句就就是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质而进行的环境气氛的烘托。
在分析人物所处环境时要注意分析时间、地点、天气、周围的景物以及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
)③关注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用四字词语概括形象特征。
【高考链接】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瞧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问题: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请您打打分】【答案一】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
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瞧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误例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
【答案二】诗人李白就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就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就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教案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实践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从诗歌中捕捉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介绍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基本概念,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2. 捕捉人物形象的方法:教授如何从诗歌的、诗句、意象等方面捕捉人物形象。
3. 理解人物性格: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4.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实例: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进行分析讲解。
5. 课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诗歌,尝试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并交流分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学会捕捉和理解人物形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方法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并准确把握人物性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基本概念、捕捉方法及理解人物性格。
2. 案例分析法:以《琵琶行》为例,进行分析讲解。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分享,提高课堂参与度。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选取诗歌进行实际操作,锻炼鉴赏能力。
五、教学安排:1. 课堂讲解:45分钟2. 案例分析:30分钟3. 学生实践:15分钟4. 交流分享:10分钟5. 课堂总结:5分钟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一段音乐或故事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诗歌人物形象鉴赏》。
2. 讲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介绍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基本概念,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3. 捕捉人物形象的方法:教授如何从诗歌的、诗句、意象等方面捕捉人物形象。
4. 理解人物性格: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5.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实例: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进行分析讲解。
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第一章:诗歌与人物形象1.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以节奏、韵律和形象性为特点。
诗歌通过凝练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1.2 人物形象的概念与作用人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人物角色,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形象特征。
人物形象通过诗歌中的描写和对话展现出来,起到突出主题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第二章:诗歌中的人物描写2.1 外貌描写外貌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具体的描绘,包括容貌、服饰、体态等。
通过外貌描写可以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2.2 语言描写语言描写是指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来展示其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通过语言描写可以揭示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感受。
第三章:诗歌中的人物心理3.1 内心独白内心独白是指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来展示其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
通过内心独白可以深入了解人物的思想和动机。
3.2 情感表现情感表现是指通过诗歌中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来展示人物的情感状态。
通过情感表现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第四章:诗歌中的人物关系4.1 人物关系的基本类型人物关系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基本类型。
人物关系可以通过诗歌中的互动和描写来展现出来。
4.2 人物关系的作用人物关系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题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和变化可以增加诗歌的层次感和深度。
第五章:诗歌中的人物与环境5.1 人物与自然环境人物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可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通过自然环境的描绘可以营造出诗歌的氛围和情感基调。
5.2 人物与社会环境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冲突和互动可以揭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命运。
通过社会环境的描写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氛围。
【参考答案】第一章:诗歌与人物形象诗歌是一种以节奏、韵律和形象性为特点的文学形式,通过凝练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人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人物角色,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形象特征,通过诗歌中的描写和对话展现出来,起到突出主题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教学教案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内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和欣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人物形象的概念和特点。
2. 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技巧。
3.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实践案例。
三、教学重点1. 诗歌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内涵。
2. 分析和欣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准确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特点。
2. 如何运用方法和技巧进行诗歌人物形象的鉴赏。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人物形象的概念、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诗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3.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诗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教案内容待进一步补充。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诗歌资料,包括经典诗歌和人物形象鲜明的诗歌。
2.为学生准备一份诗歌人物形象分析的参考指南,以便他们在课堂上进行实践。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白板等,以便展示诗歌和相关的图像资料。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著名诗人的画像,引发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2. 讲授新课:讲解诗歌人物形象的概念和特点,介绍分析和欣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技巧。
4. 分享交流:每组选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和鉴赏结果,其他组的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八、教学反思1.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考虑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思考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理解困难,教师应如何调整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课堂上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分析和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他们在分析和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
十、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将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教学教案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教学教案第一章: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人物形象的概念与特点掌握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1.2 教学内容诗歌人物形象的定义与特点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意义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1.3 教学过程1.3.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人物形象1.3.2 讲解:讲解诗歌人物形象的定义与特点1.3.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诗歌中的人物形象1.3.4 实践练习:学生尝试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第二章:诗歌人物形象的构成要素2.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人物形象的构成要素学会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特点与作用提高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2.2 教学内容外貌描写:分析诗歌中对人物外貌的描绘语言描写:分析诗歌中对人物语言的表现动作描写:分析诗歌中对人物动作的描绘心理描写:分析诗歌中对人物内心的刻画人物形象的关系:分析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2.3 教学过程2.3.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出本章主题2.3.2 讲解:讲解诗歌人物形象的构成要素2.3.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构成要素2.3.4 实践练习:学生尝试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构成要素第三章:诗歌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3.1 教学目标掌握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3.2 教学内容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了解两种描写方式在人物形象中的运用对比分析与象征手法:掌握这两种鉴赏方法的技巧与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诗歌人物形象所传达的情感与价值观创作背景与历史文化:了解诗歌背后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对人物形象的影响3.3 教学过程3.3.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鉴赏诗歌人物形象3.3.2 讲解:讲解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与技巧3.3.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鉴赏方法3.3.4 实践练习: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方法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第四章: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4.1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与评价诗歌人物形象的特点与价值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综合理解能力4.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义评价诗歌人物形象的优缺点与价值分析诗歌人物形象在整首诗歌中的作用与地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4.3 教学过程4.3.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析和评价诗歌人物形象4.3.2 讲解:讲解分析和评价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与技巧4.3.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评价4.3.4 实践练习: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和评价诗歌人物形象第五章: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综合训练5.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综合理解能力5.2 教学内容提供一组诗歌,要求学生进行人物形象鉴赏学生可以选择一首或多首诗歌进行深入分析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全面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特点、构成要素、鉴赏方法和评价5.3 教学过程5.3.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诗歌人物形象的综合鉴赏5.3.2 讲解:讲解综合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与技巧5.3.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综合鉴赏5.3.4 实践练习: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诗歌人物形象的综合鉴赏第六章:古代诗歌人物形象鉴赏6.1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义掌握古代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6.2 教学内容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义古代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与技巧分析具体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6.3 教学过程6.3.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6.3.2 讲解:讲解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义6.3.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6.3.4 实践练习:学生尝试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第七章:现代诗歌人物形象鉴赏7.1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义掌握现代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7.2 教学内容现代诗歌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义现代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与技巧分析具体现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7.3 教学过程7.3.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7.3.2 讲解:讲解现代诗歌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义7.3.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现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7.3.4 实践练习:学生尝试鉴赏现代诗歌人物形象第八章: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实践与应用8.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综合理解能力8.2 教学内容提供一组诗歌,要求学生进行人物形象鉴赏实践学生可以选择一首或多首诗歌进行深入分析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全面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特点、构成要素、鉴赏方法和评价8.3 教学过程8.3.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诗歌人物形象的实践鉴赏8.3.2 讲解:讲解实践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与技巧8.3.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实践鉴赏8.3.4 实践练习: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诗歌人物形象的实践鉴赏第九章: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拓展与深化9.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深入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综合理解能力9.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人物形象背后的文化意义与历史背景探讨诗歌人物形象与社会现实的关联研究诗歌人物形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9.3 教学过程9.3.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拓展与深化诗歌人物形象鉴赏9.3.2 讲解:讲解拓展与深化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与技巧9.3.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拓展与深化9.3.4 实践练习: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诗歌人物形象的拓展与深化第十章: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评估与反馈10.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自我评估与反思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综合理解能力10.2 教学内容评估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过程与结果反思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与技巧分析诗歌人物形象鉴赏中的优点与不足10.3 教学过程10.3.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评估与反馈10.3.2 讲解:讲解评估与反馈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与技巧10.3.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评估与反馈10.3.4 实践练习: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诗歌人物形象的评估与反馈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诗歌人物形象的概念与特点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诗歌人物形象的定义、特点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教学教案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体验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人物形象的基本概念:人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人物特征、性格、情感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2. 诗歌人物形象的特点:诗歌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生动的情感、丰富的内心世界等特点。
3. 诗歌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入手,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内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诗歌人物形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体验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人物形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人物形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诗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相关诗歌人物形象的图片和案例。
2. 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分组讨论准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提前分配好讨论任务。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古代诗歌人物画像,引发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诗歌人物形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诗歌人物形象的基本概念,如外貌、性格、情感等,并阐述其特点,如鲜明、生动、丰富等。
3. 分析具体诗歌人物形象:以一首古诗为例,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4. 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教学教案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教案【考点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是阅读“古代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能力层级为D级。
古代诗歌里形象的主体应该是由是个里的“人、事、景、情、物”等具体内容构成的。
其中人物形象是考察的重点之一。
【学情分析】古代诗歌鉴赏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有畏难情绪,因为诗歌的语言凝练,思维又具有跳跃性,所以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到位,答题也不够规范,所以应对学生做必要的鉴赏指导。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诗歌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2)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答题步骤(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中人物形象题型的重要性,学习相应的答题模式。
(2)学会用答题模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落实新课标精神,实践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索精神。
(2)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提升诗歌艺术鉴赏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1)规范答题步骤(2)全面答题内容(3)准确把握诗歌主旨【课时安排】一课时【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结合“诱思探究教学论”,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根据高考《考纲》要求,重在方法、技巧地点拨和答题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熟练程度的训练。
教学流程一、导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是阅读“古代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其中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考察的重点之一。
但是每次考试下来,同学们得分率比较低的题就是诗歌题,认为难的也是诗歌题。
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今天我们就针对这些问题来进行查缺补漏,增分突破。
二、(ppt展示教学目标)三、回顾答题步骤答案应由以下三部分构成:①点特点:概括形象特征。
②析例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特点③明作用: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感情的作用四、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说)说出同学存在的问题说出自己存在的问题五、积累(读)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武艺不凡英勇善战、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淡泊名利、悠闲自得、漂泊零落、热爱山川活泼娇媚、天真纯洁哀叹昔盛今衰、孤独、寂寞、自由、闲适、洒脱、孤傲、清高、高雅、高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人物形象分析【学习目标】1.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2.鉴赏诗歌形象的语言表述。
景物形象诗歌的形象抒情主人公人物形象作为描写客体的对象【知识储备】1、诗词人物形象的分类:①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静女》中,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②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如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中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
2、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①正面描写: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细节描写;②侧面描写:A,社会环境;B,自然环境和他人。
3、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①知人论世,关注注释。
(需要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具体的创作背景等。
更多的,需要同学们关注诗词后面的注释。
)②分析文中出现的景物的特点,体会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环境气氛能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烘托作用。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就是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质而进行的环境气氛的烘托。
在分析人物所处环境时要注意分析时间、地点、天气、周围的景物以及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
)③关注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用四字词语概括形象特征。
【高考链接】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问题: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请你打打分】【答案一】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
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误例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
【答案二】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误例分析:这是对李白的客观而公正、简洁而诗性的评价,但不合本题的要求,只能判为0分。
【答案三】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
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
那孤云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
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在答案的开头点出了诗人的形象特点,又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围绕着“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得满分。
1、该类题目的提问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A,这首诗(词)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B,这首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解题步骤】(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身份)。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
公式:本诗通过写()的人物形象,体现了该人物()的性格,表达了()的感情。
【知识积累·常见艺术形象举隅】1.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迷惘惆怅的形象。
【知识积累·常用术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实战演练】1.分析下诗的人物形象。
(咏他人——咏自己)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问题:简析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分析】1.形象是什么?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2.结合诗句讲解。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虽被弃置不用,但仍怀报国之志。
3.表达的情感。
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位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分析该词人物形象。
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被荐为工部侍郎。
②俭:通“险”,怪异。
时世:当代。
白居易《新乐府·时世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
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方法。
【参考答案】(步骤1)本诗描写了一位哀伤、惆怅的贫女形象。
•(步骤2)她风采优雅、品德高尚、勤劳能干,针线刺绣精巧,但生于蓬门陋户,伤叹无媒人可托,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
•(步骤3)诗人借她表达了因怀才不遇、寄人篱下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鉴赏方法】(1)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2)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3)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4)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答题要注意】1.调整心态,冷静答题。
2.看设问答题,“踩点”答题,文通句顺。
这首词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结合全诗分析。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3. 书写工整,不出现错别字,尽量多答。
【实战演练】3.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答案】(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塑造形象时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鹧鸪天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①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②银胡簶③,汉箭朝飞金仆姑④。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襜:短衣。
②娖:整理。
③银胡簶:银色的箭袋,这里指箭。
④金仆姑:箭。
【参考答案】本词塑造了一个昔日纵横战场而今闲居田园的人物形象。
诗人主要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
上片通过对早年战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英雄形象;下片通过对自己年华已逝、闲置田园的悲凉处境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人物形象。
通过鲜明的对比,寄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
附诗歌中塑造形象的常见方法:(1)铺陈手法。
多见于叙事诗中。
如杜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里用铺陈手法,直叙其事,勾勒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2)通过描写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形象。
如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上首诗是女方问,下首诗是男子答。
问者问后不待回答,又自我介绍,表现出急切的心情;答者的解释包含着歉意。
进一层想想,问答间又微露出彼此的欢悦之情。
诗人通过人物对话,就把人物形象描写得活灵活现。
(3)多侧面描写形象。
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中多侧面描写天门山:有高有低,错落有致;青山、碧水、蓝天、红日,还有耀眼的白帆,这几个景色,交相辉映,而且水是流动的,山却巍然不动,静的山屹立在动的波涛中,更加显示了天门山形象的雄伟气势。
(5)借多种感觉综合描写形象。
如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诗的第二句,写渔翁清早从清清的湘江汲起水来又点燃起江边的竹子,其中就包孕了手漾在绿水中的触觉、视觉意象和人处在烟火中的嗅觉、视觉形象。
诗的第四句,棹歌一声,青山顿时呈现出原貌,上半句是听觉感受,下半句则是视觉感受。
眼前的景色,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绿了,好像这山水之美恰是刚才那“欸乃一声”从仙境中召唤降落到人间来的。
多种感觉综合描写的形象,把人们带到一种飘逸超然的带点神秘味道的审美境界之中。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