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合集下载

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强化理论是斯金纳理论的最重要的部分 在操作性作用中,强化是最主要的自变量。 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
强化是指能够增强反应率的后果。
注: 强化不同于奖励,后者是对与愉快情景相联
系的行为的主观解释,前者则是一个中性术语, 指能增强反应率的效果。
(一)强化物
• 强化物: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 正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
更大的持续性;反应 率慢慢降低
(二)强化程式
程序表 定义
例子
反应
当强化结束 的反应
计件工作、
固定比率 在固定的 (定比强 反应次数 做完6题
化) 后强化 可以玩
快速的反应,强 化后反应暂停
很少的持续性;当达 到预期的反应数目却 不再有强化时,反应 率急剧下降
变化比率 (变比强
化)
在变化的 反应次数 后强化
学生要学习分化,就必须对他们的反应的正 确或错误提供反馈。
为了提高效率,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要 想得到强化,你就必须这样做”。
(三)行为的学习
3.行为的分化和泛化 • 泛化(generalizatioin):
指将行为、技能、概念从一个情境移到另一 个情境或任务中。
• 泛化最容易在相似的情境或概念中发生,但由 于分化的作用,泛化的发生有时不太容易。
• 自然恢复:行为消退后,经过一段时间再强化条件刺激, 条件反应又重新出现。
• 泛化:经典性条件作用一旦形成,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 似的刺激作出条件反应。
• 分化:只强化条件刺激,而不强化与其相似的其他刺激。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3.相关概念:
• 高级条件作用: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可以起到 与无条件刺激相同的作用。

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Ivan Pavlov (1870—1932) 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

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的卓越贡献而获诺贝尔奖金。

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

(一)狗的条件反射作用实验实验结果(1)条件作用之前:给出铃声(条件刺激)并无唾液分泌给出肉(无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2)条件作用期间:铃声+肉(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3)条件作用之后:给出铃声(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基本内容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条件反射的四个基本事项:①无条件刺激(UCS):指本来就能引起的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

②无条件反应(UCR) :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

③条件刺激(CS) :原来的中性刺激。

④条件反应(CR) :条件反射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三)学习规律1. 消退◆条件作用建立之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结果是条件作用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

●巴甫洛夫认为,消退并不是条件刺激和相应的反应之间的暂时联系已经消失或中断,而是暂时联系受到抑制。

●条件作用愈巩固,消退速度就愈慢;条件作用愈不巩固,就愈容易消退。

2. 泛化:在条件作用开始建立时,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该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

这种现象称为条件作用的泛化。

3. 分化: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刺激产生条件作用,而对其他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

这种现象称为条件作用的分化。

4.高级条件作用: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可以作为无条件刺激。

另一个中性刺激与其反复结合,可形成新的条件作用,这一过程被称为高级条件作用。

测验失败(中性刺激)批评(条件刺激)——焦虑测验失败——焦虑巴甫洛夫的信号系统理论●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信号刺激。

第五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五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Edward L.Thorndike,1874-1949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
(一)迷箱实验
(二)学习的联结说(试误说)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 2、学习是通过不断的尝试与错误而实现的。
3、联结的形式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的,人与动物遵循 同样的学习律;
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一)准备律
间 隔 强 化
买彩票、 建立速度快,强化后 老虎机 几乎不会暂停
强化程式的不同效果 连续强化可使行为和后果之间联系更明确,也增强了反馈信 息的价值。间隔式强化则比连续强化具有更高的反应率和更 低的消退率。
约翰· 华生(1878—1958)
(一)恐惧形成实验
华生认为,有机体学习的实质上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 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条件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和 空间上的结合,使得条件刺激成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替代无条 件刺激与无条件反应建立联系。
(二)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基本要素
1、心理学之成为一门科学,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 个体表现于外的行为。 2、经典条件反射研究所得出的行为原则不但可用以解释 动物的行为,也可用以解释人的行为。 3、人类的一切行为的基本要素是反应,一切行为表现只 是反应的组合。 4、只要了解了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就可以设计并控制刺 激,通过条件反射的方法,建立起所要建立的反应。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
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实验
二、强化理论
三、新行为的塑造 四、评价
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 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 奠基者。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 的仪器――斯金纳箱。 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 学贡献奖 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 誉――国家科学奖

201610(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

201610(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

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 如食物、水、 安全等。 二级强化是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 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如金钱对婴儿不是强化物, 但当小孩知道钱能换得自己需要的东西时, 它就能对儿童 的行为产生强化效果。
二级强化包括社会强化( 社会接纳、微笑) 、信物( 钱、级 别、奖品等物体) 和活动( 自由地玩、听音乐、旅游等) 。
互 定论”

个人(攻击性强的儿童期望其

它儿童对自己有敌意反应)

行为(该儿童攻击其 他儿童)
环境(其它儿童对该 儿童更具有攻击性)
观察学习
基本观点:人的行为和思想、情感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而且 更多地受通过观察进行的间接学习即观察学习的影响。观察学习 是人类行为最重要的来源,建立在替代学习基础上的间接学习模 式是人类的主要学习形式。
❖ 2.练习律:指S—R的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的越多,其联
结力量就越大,联结的效果就越巩固。
——日常中常说的“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 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就是此意,复习、应用
❖ 3.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
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无活动则感 到烦恼;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
由于祖母对付孙子常用这种方法,所以又被称为祖母原则,即 “先吃了你的蔬菜,然后你就可以吃甜点。” 说得更明确一点,就是先让孩子做一些不太喜欢做的事情,然 后“柳暗花明”,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比如, 如果一个儿童喜爱看电视而不喜欢阅读, 可以在他完成 阅读之后去看一会儿电视。即首先做我要你做的事,然后才可 以做你想做的事。(属于哪一类强化或惩罚)
兔”、某次交通事故后患上开车恐怖症,爬梯子摔了下来以后患上 登梯恐怖症、社交恐惧症等现象;在学习上体现出来的是”干扰 “——混淆。)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1)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1)

强化(reinforcement):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 在时间上的结合。中性刺激之后无条件刺激的呈 现。 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
中性刺激
强化
条件刺激
强化规则:
a.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 间隔太久则难以建立联系。 b.中性刺激要转化为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即 将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呈现。
巴甫洛夫 (Ivan Pavlov, 1849-1936)
第二节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 一、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经典实验 设备和基本进程
第二节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 一、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经典实验 设备和基本进程
第二节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 一、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经典性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的界定 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另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 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刺激 时,也能产生类似反应的过程。
第二节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 一、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主要规律 高级条件作用(higher-order conditioning) 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外一个中性刺 激条件化的过程。 认识:无条件作用是条件作用的基础。
第二节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 一、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 信号 第一信号:具体刺激物,光、声、事物形象等 第二信号:抽象刺激物,信号的信号,即语言文 字等 第一信号系统 能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是 人和动物所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 能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这 是人类所特有的,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
• 巴甫洛夫,前苏联著名生理学 家、心理学家。 • 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而 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

猫学会了旋钮以开箱门的行为。
15
通过这个实验,桑代克认为:
1、学习的实质
在于形成情境(迷笼)与反应(开启开关出笼取食)之间
的联结,联结公式是:S—R,而且这种联结是直接的,不
需要中介作用。即在一定的刺激情景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
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
善于学习的人就是就是掌握更多联结的人
操作性行为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
机体行为,它似乎是自发的,如白鼠在斯金纳箱中的按压杠
杆行为就找不到明显的刺激物。
26

操作性行为是由机体对环境发出的反应。经典性条件反射针对的是应答
性行为,而操作性条件反射针对的是操作性条件行为,应答性行为比较
被动,由刺激控制。

操作性条件作用是通过对人或有机体的行为进行奖励或惩罚而发生的学 习。 其基本原则是如果一个操作(自发反应)出现后,有强化刺激尾 随,则该操作在今后发生的概率就增加;如果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 的操作发生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今后发生的概率就降低, 甚至消失,这就是操作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
害怕与防御反应;6次结合后,被试的反应更加强烈;随后泛
化到相似的刺激,对任何有毛的东西到感到害怕,可见他的 恐惧已经泛化。
11
根据实验,华生提出:
有机体的学习实质上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
应之间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 条件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在时空上的结合,替代无条件刺 激与无条件反应建立了联系。 习惯的形成遵循频音律 根据频(频繁)音律,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 练习的越多,习惯形成的就越迅速。
说,对于已经形成的某种情境与某种反应的联结,正确的重复会增强这

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精品课件
建立前
建立中 (多次重复)
建立后
无条件刺激 (食物)
中性刺激 (铃声)
中性刺激 (铃声)
无条件刺激 (食物) 条件刺激 (铃声)
无条件反应 (唾液分泌)
引起注意 (无唾液分泌)
无条件反应 (唾液分泌)
条件反应 (唾液分泌)
阶段
刺激
反应
1
UCS(食物团)
UCR(唾液)
2 CS(节拍器),然后 UCR(唾液) UCS(食物团)
精品课件
第二节 联结主义理论
尝试错误学习
精品课件
学习常常通过尝试错误 或借助选择性联结而形 成 学习定律及其修正 准备律、练习律与效果 律
精品课件
桑代克创立了学习的联结理论,其基 本观点? ▲
精品课件
第一、学习的实质是在一定的情境和一定 的反应之间建立联结,其联结公式为S→R。 桑代克认为,情境和反应之间是直接联系 的,二者不需要任何中介。
3
CS(节拍器)
CR(唾液)
阶段2中的CS------NS
精品课件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心理学要想成为一门科学,必须考察可 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模式适于用来建立 人类行为的科学
精品课件
恐惧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小阿尔伯特实验
华生: 频因律: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
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 得就越迅速,即练习的次数在习惯中 起重要作用。
精品课件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精品课件
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
精品课件
(1)获得: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 铃声(NS)反复与食物(US)相匹配, 从而使狗学会对铃声建立条件反射的 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获得。

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精品PPT课件

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精品PPT课件
巴甫洛夫后来又发现,引起狗胃液分泌活动的,可以是狗原先吃过食物 的盘子,甚至只要看到以前喂过食物的人,也会引起胃液分泌活动。这种情 况完全不同于属于生理反射的那种分泌活动。巴甫洛夫由此认为,存在着两 种反射:一种是生理反射(physiological reflex),这是一种内在的、任 何动物的所有成员都会表现出来的反射,它们是神经系统固有组织的一部分; 另一种是心理反射(psychic reflex),后来他改称为条件反射 (conditioned reflex),这种反射是特定动物作为特定经验的结果而产生 的。例如,所有狗在胃里有食物时都会分泌胃液,但只有那些具有某种经验 的狗才会在听到铃声时产生胃液分泌活动。
经典条件作用实验
条件作用研究的实验装置
条件作用建立过程
当狗嘴里有食物时,会产生分泌唾液的反应。这种反应是 本能固有的,巴甫洛夫把这种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UCS), 把反射性唾液分泌称为无条件反射(UCR)。为了使狗对某一 种刺激(如铃声)形成条件作用,把这种原来只会引起探索性 反射的中性刺激(即铃声)与无条件刺激(即肉)配对。经过 一系列配对尝试后,单是发出铃声,不提供肉,也能引起狗产 生唾液分泌。在这种情况下,铃声就成了条件刺激(CS),铃 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CR) 。由此可见,条件反射 仅仅是由于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配对呈现的结果。
到老年的时候,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的态度有了松动,他认为:“只 要心理学是为了探讨人的主观世界,自然就有理由存在下去”,但这并 不表明他愿意把自己当作一位心理学家。直到弥留之际,他都念念不忘 声称自己不是心理学家。但尽管如此,鉴于他对心理学领域的重大贡献, 人们还是违背了他的“遗愿”,将他归入了心理学家的行列,并由于他 对行为主义学派的重大影响而视其为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律
巴甫洛夫(1902)发现条件反射形成(条件作用) 的原理并且成为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基础。根据这一原 理,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配对 引起条件反射的过程,即在大脑皮层建立“暂时神经联 系”。其后,发现了条件反射的形成、消退、恢复、分 化及抑制等多种现象,他的追随者根据实验概括出5个学 习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辨别律和高级条件 作用律。 经典条件反射是一种简单的学习形式。在动物和幼 小儿童的学习中表现明显,曾经广泛运用于儿童习惯的 形成与不良行为方式的矫正与治疗。
简评
与其他心理学家不一样的是,巴甫洛夫并不愿意做一名心理学家, 相反,作为一名严谨的自然科学家。巴甫洛夫十分反对当时的心理学, 反对过分强调“心灵”、“意识”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仅凭主观臆断推 测而得的东西。他甚至威胁说,如果有谁胆敢在他的实验室里使用心理 学术语,他将毫不留情的开枪将他击毙。然而,这样一个如此鄙视心理 学的人,却在心理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虽然那并不是他的初 衷!在心理学上,巴甫洛夫自始至终都捍卫联想心理学。他认为联想心 理学给联想或暂时联系以巨大的意义。
到老年的时候,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的态度有了松动,他认为:“只 要心理学是为了探讨人的主观世界,自然就有理由存在下去”,但这并 不表明他愿意把自己当作一位心理学家。直到弥留之际,他都念念不忘 声称自己不是心理学家。但尽管如此,鉴于他对心理学领域的重大贡献, 人们还是违背了他的“遗愿”,将他归入了心理学家的行列,并由于他 对行为主义学派的重大影响而视其为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
巴甫洛夫囊袋
巴甫洛夫早先致力于研究狗的消化系 统。他发现,当把食物置入狗的胃里时, 胃壁会分泌胃液以促进消化。一系列研 究表明,胃液分泌的数量和持续的时间, 是随放入胃里的食物的种类和数量而变 化的。为了清楚地测定胃里发生的变化, 巴甫洛夫以其精湛的外科手术,使狗的 胃一部份外露出来。他把狗胃的一部分 组织切开,接着在躯体一边切开一个洞 口,外面再连接一个囊袋。这样,狗实 际上就有了两个胃:一个是原来的胃, 其绝大部分组织都仍在起着它的基本功 能;另一个是通过手术连接在外面的小 胃(或称为“巴甫洛夫囊袋(Pavlovian Pouch)”),这个囊袋的内部是可以观 察到的。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华生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 创始人。他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 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可观察 的行为而不是意识;他反对使用内 省法而主张采用客观的方法进行心 理学研究;他否认人的先天遗传素 质作用,倡导教育决定论和环境决 定论,他的恐惧学习实验就证明了 他的环境决定论。
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基于经验论的学习理论
第一节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把环境视为刺激,把伴随而来的机 体行为视为反应,而学习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的过件作用学习理论主要代表有:“联结说”、 “经典条件作用学说”;后期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代表首 推“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
一、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 伊凡· 彼德罗维奇(Pavlov,Ivan Petrovich 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行为主义学派的先 驱。 巴甫洛夫是俄国一个乡村牧师的儿子,他在 当地的神学院受教育,后来就读于彼得堡大学, 专修动物生理学,1875年获得学位后,成为医 学院里生理学的高级研究生,后来又出国去深造, 与当时最杰出的生理学家们一块儿从事研究。回 国以后,巴甫洛夫任职于彼得堡军事医学院,他 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关于消化的研究上,并以 其在消化方面的杰出研究而获得了1904年的诺 贝尔奖。在俄国享有非常高的荣誉,曾担任俄国 科学院院士。
经典条件作用实验
条件作用研究的实验装置
条件作用建立过程
当狗嘴里有食物时,会产生分泌唾液的反应。这种反应是 本能固有的,巴甫洛夫把这种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UCS), 把反射性唾液分泌称为无条件反射(UCR)。为了使狗对某一 种刺激(如铃声)形成条件作用,把这种原来只会引起探索性 反射的中性刺激(即铃声)与无条件刺激(即肉)配对。经过 一系列配对尝试后,单是发出铃声,不提供肉,也能引起狗产 生唾液分泌。在这种情况下,铃声就成了条件刺激(CS),铃 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CR) 。由此可见,条件反射 仅仅是由于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配对呈现的结果。
生理反射与心理反射
巴甫洛夫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一种新的情况。如果把狗的食管切开,从 颈部移到外部,这样,食物可以咀、可以咽,但不会到胃里去,而是从颈部 流了出去。巴甫洛夫发现,狗的胃液分泌几乎仍然像食物进入胃一样多。这 就使他得出结论:引起反射性分泌的刺激,不仅可以是胃里的食物(即适当 的刺激(appropriate stimulus),而且还可以是嘴里的食物(即信号刺激 (signaling stimulus)。 巴甫洛夫后来又发现,引起狗胃液分泌活动的,可以是狗原先吃过食物 的盘子,甚至只要看到以前喂过食物的人,也会引起胃液分泌活动。这种情 况完全不同于属于生理反射的那种分泌活动。巴甫洛夫由此认为,存在着两 种反射:一种是生理反射(physiological reflex),这是一种内在的、任 何动物的所有成员都会表现出来的反射,它们是神经系统固有组织的一部分; 另一种是心理反射(psychic reflex),后来他改称为条件反射 (conditioned reflex),这种反射是特定动物作为特定经验的结果而产生 的。例如,所有狗在胃里有食物时都会分泌胃液,但只有那些具有某种经验 的狗才会在听到铃声时产生胃液分泌活动。
巴甫洛夫发现,囊袋分泌的情况 与胃的分泌活动完全一样。完成了这 些准备工作后,巴甫洛夫就能了解消 化过程的细节。他也由此获得了诺贝 尔医学奖。 巴甫洛夫根据实验研究得出的基 本结论是:动物有一种固有的生理反 射,它以一种非常精确的方式随胃里 食物的种类和数最进行胃液分泌。这 一结论也适用于唾液分泌,因为狗唾 液分泌的情况,是与嘴里食物的种类 和数量完全吻合的。例如,当嘴里有 食物时会分泌一种稠的唾液以开始消 化过程,而当在嘴里滴一点酸液时, 就会分泌大量淡的唾液以稀释酸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