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育心理学》新增考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新增考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新增考点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是教育过程中最活跃的、最丰富多彩的变量,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学生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新增考点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根据对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分析,可以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归纳为三方面:(1)关于学习的研究;(2)关于教学的研究;(3)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这里主要详细讲述第二点内容。关于教学的研究中的教学主要指中小学的教育和教学。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从心理学观点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研究。例如,教师应如何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用什么媒体向学生呈现教材更有效?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上述种种有关教的问题做岀有科学依据的回答。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新增考点1: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教育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或普遍性。特别是心理发展的顺序,每一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和速度,大都是稳定的、共同的。但是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又有可变性的一面。因为每个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和教育条件不完全相同,因此会导致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和进程不尽相同,每个个体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而又互相促进的。同时,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新增考点2: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肛门期

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即口腔期(0~1岁左右)、肛门期(1~3岁左右)、性器期(3~6岁左右)、潜伏期(6~12岁左右)和生殖期(12~18岁左右)。每个时期都有与性有关的特殊的矛盾冲突,人格的差异与个人早期发展中性冲突解决的方式有关。如果某一时期的矛盾没有顺利解决,性的需求没有满足或过度满足,儿童就会在以后保持这个时期的某些行为,即“停滞现象”。

在肛门期,快感主要来自对粪便的排出与克制,如果这一时期出现停滞现象,可使人格朝着慷慨、放纵、生活秩序混乱、不拘小节或循规蹈距、谨小慎微、吝啬、整洁两个方向发展,形成“肛门排泄型”或“肛门滞留型”人格。肛门性格

分为两类:(1)肛门保护型——一般表现为整洁、小气,做事有条理;(2)肛门驱逐型——一般表现为不洁净、大方,做事缺乏条理。

新增考点3:婴儿的社会性依恋及类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是婴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情感联结,它发生在婴儿和经常与之接触、关系最密切的成人之间,因此情感依恋最多的是发生在母婴之间。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把婴儿的依恋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①安全型依恋

这类婴儿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母亲在场使儿童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够在陌生的情境中积极地探索和操作。对母亲离开和陌生人进来都没有强烈的不安全反应。多数婴儿都属于安全型依恋

②回避型依恋

母亲在场或离开都无所谓,自己玩自己的,实际上这类婴儿与母亲之间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被称为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占少数。

③反抗型依恋

这类婴儿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母亲离开极度反抗,非常苦恼。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安抚,表现出矛盾的态度,这种类型又叫矛盾型依恋,也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少数婴儿属于这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均属消极依恋,是不安全型依恋。新增考点4: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

受生态发展观及个人经验的影响与启发,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及模型。生态系统理论及模型将个体环境分为四层系统,这些系统以对个体影响的直接程度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需要说明的是,布朗芬布伦纳所述的生态系统理论及模型中的环境均为个体感知到的主观环境,即个体对其环境的理解,而非环境的客观特征。

1.微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指最直接与个体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影响儿童发展的微观系统主要有家庭系统、学校系统以及同伴群体系统。其中,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系统,其次是学校系统。每个系统内部包含三个要素——被个体所直接感知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正是这三个要素直接作用于儿童的发展。此外,布朗芬布伦纳强调微观系统与个体的影响是双向、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不仅儿童的发展会受到微观系统中各要素的影响,这些要素也会因儿童的反馈与发展而变化。

2.中间系统

中间系统是指个体所处的两个或更多微观系统间的联系与过程。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为例,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不仅取决于学校微观系统中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同时也受到家庭系统中的家长与学校系统的联系与过程的影响,如家长在家校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家长与学校教师的合作程度等。

3.外层系统

外层系统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例如,父母的工作环境就是外层系统影响因素。儿童在家庭的情感关系可能会受到父母是否喜欢其工作的影响。

4.宏观系统

宏观系统指的是存在于以上三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宏观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它规定如何对待儿童、教给儿童什么以及儿童应该努力的目标。在不同文化中这些观念是不同的,但是这些观念存在于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层系统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知识经验的获得。

第三章:学习理论

新增考点1:不同心理学流派对学习的定义

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华生、巴甫洛夫、斯金纳等人强调外部行为的变化;奥苏贝尔、加涅等人强调认知结构的变化。金布尔从行为主义立场出发的定义影响较大。金布尔认为,学习是由强化练习引起的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金布尔关于学习的定义:(1)学习的结果是学习的主体要发生较为持久的改变;(2)学习不仅会发生外在行为的变化,也会发生内在心理的变化,如潜伏学习和无意学习也属于学习的范围;(3)学习是一种活动过程,如学生从不理解一个概念到弄明白一个概念的过程,从不会操作一个实验仪器到熟练操作仪器的活动过程,属于学习范围;(4)要受到强化;(5)要练习。

新增考点2: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

1.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