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经典啊)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化学计量是化学实验和化学反应定量研究的基础,它是研究化学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化学反应式以及化学反应中产物与反应物的质量关系的分支学科。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份关于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以便教师能够更好地教授学生相关的知识。
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4.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1.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2.多步骤的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化学计量相关实验材料和设备,如试剂瓶、量筒、天平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Step 2: 分析实验数据(15分钟)提供一个包含实验数据的实验报告,让学生分析并回答几个问题。
例如,给定反应A+B→C的化学反应方程,实验数据显示加入了5g反应物A和3g反应物B,最终得到了2g产物C。
学生需要回答以下问题:1.给出A和B的物质的量;2.根据反应方程,理论上应该得到多少克的产物C?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运用化学计量原理,计算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及产物的质量,与实际实验数据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Step 3: 实验操作(30分钟)选择适合的实验操作来展示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例如,反应A+B→C,学生可以将该反应进行实际操作,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质量和物质的量。
学生需要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如称量反应物、制备试剂溶液等。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反应的进行,并记录反应物的消耗和产物的生成情况。
实验完成后,学生需要计算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和产物的质量,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Step 4: 分析实验结果(1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以下问题:1.反应物A和B的物质的量分别是多少?2.理论上应该生成多少克的产物C?实际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相比如何?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理解实验操作中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并思考如何改进实验条件。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啊)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经典啊)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计量的概念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
2. 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包括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
3. 学会使用化学计量法进行实验数据分析,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化学计量的概念及意义2.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3. 摩尔质量的计算与应用4. 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与应用5. 化学计量法在实验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案例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化学计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等基本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化学计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开展实验操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化学计量学》、《实验化学》等。
2.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电子天平等。
3. 实验试剂:标准溶液、未知溶液等。
4. 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验案例,引发学生对化学计量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化学计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等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化学计量法解决实际问题。
4. 实验操作练习: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化学计量概念和物质的量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化学计量法的应用能力。
3.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七、拓展与延伸1. 介绍化学计量在工业生产、科研等领域的应用。
2. 探讨化学计量法在现代化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八、课程回顾与展望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2. 展望下一节课内容,引发学生对后续学习的兴趣。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啊)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经典啊)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计量的概念及重要性。
2. 掌握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基本概念。
3. 学会使用化学计量进行实验数据分析。
4. 能够运用化学计量解决实际实验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与摩尔概念: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解释摩尔的定义及符号表示。
2. 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讲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以及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3.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以实际实验为例,展示化学计量在实验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4.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授数据处理方法。
5. 综合训练:提供综合训练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化学计量的概念及重要性。
2. 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方法。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实验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化学计量进行数据分析。
4. 练习法:提供综合训练题目,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如天平、量筒、烧杯等。
2. 实验试剂:准备实验所需的试剂,如酸、碱、盐等。
3. 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展示相关知识点及实验操作步骤。
4. 综合训练题目:制定综合训练题目,供学生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
3. 综合训练:分析学生的训练题目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六、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讲解实际案例,引入化学计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化学计量的概念及重要性。
3.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数据处理,让学生亲身感受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学教案设计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计量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化学计量在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2. 摩尔的概念和摩尔质量3. 物质的量浓度4.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实例5. 化学实验中的误差分析及减小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和实验操作中的误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基本概念。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介绍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实例。
3. 开展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4. 采用讨论法分析实验中的误差来源及减小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烧杯、量筒、滴定管、电子天平等。
3. 实验试剂:标准溶液、待测溶液等。
4.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概念图、公式、实验操作步骤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复习相关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基本概念,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案例分析:介绍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实例,如溶液配制、气体体积计算等。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亲身体验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5. 误差分析:讨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来源及减小方法。
七、课堂练习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课堂所学。
2. 答案解析:讲解练习题答案,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八、课后作业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作业批改:及时批改学生作业,给予反馈和指导。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 6篇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 6篇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 6篇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 1 一、【内容与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配制一定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指的是用容量瓶等仪器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其核心是配制的过程和配制过程中的误差分析^p ,理解它关键就是要掌握配制过程以及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学生已经学过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理解它与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本节课的内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和误差分析^p 就是在此根底上的开展。
由于它还与化学反响给物质的量计算有亲密的联络,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并贯穿整个高中化学内容,是本学科化学实验局部的核心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解决重点的关键是演示好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要点。
二、【教学目的与解析】1.教学目的掌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理解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根本原理,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并进展误差分析^p 分析^p 。
2.目的解析掌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理解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根本原理,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就是指要能熟悉容量瓶的使用方法,能根据条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并能对实验中的不标准操作进展相关的误差分析^p 。
三、【问题诊断分析^p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无视物质的量浓度是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无视体积指的是溶液的体积,误差分析^p 时有一定的难度。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没有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以及它与物质的质量等的关系。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就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表达式,其中关键是还要弄清楚物质的量浓度与相关的物理量(如物质的量、质量、密度)的关系。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p 】在本节课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和视频播放器。
因为使用多媒体视频,有利于学生通过视频向学生演示实验详细步骤,理解使用仪器和步骤,分析^p 解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标准学生的实验操作。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学教案设计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化学计量的概念,掌握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计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提高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化学计量的概念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
2. 物质的量的计算。
3. 溶液的配制。
4. 化学反应的计算。
5. 实验操作技巧与安全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化学计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以及实验操作技巧。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实验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操作方法。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运用化学计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化学试剂:NaOH、HCl、NaCl等。
3. 课件及教学素材。
4. 实验指导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化学计量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化学计量在实验中应用的兴趣。
2. 讲解与演示:讲解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展示实验操作过程,让学生了解实验步骤与方法。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化学计量知识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配制溶液。
4.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实验心得。
6.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课后遇到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的化学计量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化学计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操作,评估学生运用化学计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布置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物质的量计算、溶液配制、化学反应计算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实验技能。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化学实验室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实际工作中化学计量的应用案例。
2. 组织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直观感受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重要性。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方法;3.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和应用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内容:1.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化学计量是指根据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计算质量、物质量、体积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化学反应的定量计算。
2.化学计量的基本原理2.1 摩尔的概念:摩尔是物质量的计量单位,用符号mol表示,其中1mol物质的质量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数值,单位为g。
例如,1mol H2O的质量为18g。
2.2 摩尔质量的计算:摩尔质量是指1mol物质的质量,计量单位为g/mol。
计算公式为: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摩尔数。
2.3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计量关系: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定量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推导出计量关系的比例关系。
3.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方法3.1确定摩尔比3.2计算实验结果在化学实验中,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计量关系,可以计算出实验结果,如产物的质量、物质量、体积等。
通过实验结果的计算和比较,可以判断实验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过程安排:1.物质计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介绍(20分钟)2.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方法的讲解(30分钟)3.实验操作示范和学生实验操作(40分钟)4.实验结果的计算和比较(30分钟)5.讲解化学计量实验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20分钟)五、教学方法:1.讲授引导式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参与实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实验操作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化学计量实验的过程,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评价:1.实验报告评分: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评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高中化学《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化学计量的概念,掌握化学计量数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计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化学计量的实际应用,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化学计量的概念及计量数的关系。
2.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计算。
3.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计量的概念,计量数的计算方法,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化学计量数的计算,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化学计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体验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3.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化学计量的概念。
2. 讲解化学计量的概念及计量数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 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变化,体会化学计量的实际应用。
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运用化学计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化学计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化学计量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3. 通过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中运用化学计量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
2.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3. 教学课件:化学计量概念、计算方法及实验应用的课件。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化学计量的概念及计量数的关系。
2. 第二课时:讲解化学计量数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3. 第三课时:实验演示及分析,体会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九、课后作业:1. 复习化学计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完成教材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概念2、化学计量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概念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计算教学过程我们在初中时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可以构成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质量的物质,这说明,在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物质的质量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那么,联系他们的桥梁是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像长度可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可表示为物体的冷热程度一样,物质的量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的多少,其符号为n,它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四个字缺一不可,物质的量单位是摩尔,符号mol ,简称摩。
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物理量的符号单位名称及符号长度l(L)米(m)时间t 秒(s)质量m 千克(kg)温度T 开尔文(K)发光强度I(Iv)坎德拉(cd)电流I 安培(A)物质的量n 摩尔(mol)一、物质的量(amount of substance)的单位---摩尔(mole)1.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
从物质的量设立的目的上看,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这个集体的组成者是粒子,这种集体有大有小,也就是集体内的粒子数目有多有少。
因此,物质的量是专门用于计算粒子数目的物理量。
那么物质的是的1个单位即1mol表示的粒子数目是多少呢?[问]1mol粒子的数目大约是多少?(约为6.02*1023个)[问]6.02*1023这个数值是以什么为依据得出的?(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碳原子数为依据得出来的)[问]12C原子特指什么结构的碳原子?(12C指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结论:1mol任何粒子的数目是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1mol 任何粒子的数目也叫阿伏加德罗常数。
阿伏加德罗是意大利物理学家。
因他对6.02*1023这个数据的测得有着很大的贡献,故用他的名字来表示1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以示纪念。
化学上,我们用N A 来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其单位mol -1,它表示1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其数值近似6.02*1023个等于。
2、阿伏加德罗常数:表示1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符号为N A ,单位为mol -1,数值约为6.02*1023 mol -1[点击试题]填空1. 1 mol H 2所含氢气分子的个数 。
2. 2 mol 氢分子含 个氢原子。
3. 1 mol SO 42―是 个硫酸根离子。
[讲]物质的量只限制了所含粒子个数的多少,并没限制粒子的种类,所以使用mol 时应注明所指粒子是哪种?3、注意:使用mol 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点击试题]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A. 1 mol 氢B. 1 molCO 2C. 1 mol 小米进行如下计算:[例题]根据摩尔的有关知识,进行计算。
1. 1.204×1024个H ,合多少 mol? (2 mol)2. 5 mol 的O 2中有多少个氧气分子? (3.01*1024)3. N 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 ) [讲]由以上练习,我们得出粒子总个数N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物质的量n 三者之间的关系为:4.N 、N A 与n 的关系: n N N A 摩尔是一个巨大数量粒子集合体,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例如可以有0.5 mol O 2,0.01 mol H 2SO 4等,但分子、原子等具体的粒子,只能是整数,就不能说0.5个或0.01个。
随堂练习:[点击试题]1.0.5 mol 水中含有 个水分子。
2.2 mol 水中含有 个水分子, 个氢原子。
3.1 mol H 2SO 4中含有 个H 2SO 4分子, 个硫酸根离子。
4.1 mol HCl 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什么?它们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5.1个水分子中有 个电子,1 mol H 2O 中呢?前面我们学习了物质的量,知道它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单位为摩尔,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的粒子集体。
那么,1 mol 粒子的数目是以什么为标准得出来的?其数目约为多少?(是以0.012 kg 12C 中所含碳原子数目为标准得来的;其数目约为6.02×1023)[问]我们初中所学某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也是以碳-12原子为标准得出来的,它是怎样定义的?[思考]假如一原子的质量为m 1,碳-12原子的质量为m C ,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 1怎样表示?请大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A 1=C1C m m 1212m 1m A 1比A 2与m 1与m 2的关系是什么呢?( A 1∶A 2=m 1∶m 2)这也就是说:原子的质量比=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比。
下面让我们导出下列关系:微观粒子 一个C 原子 一个O 原子 一个Fe 原1 mol C 原子 1 mol O 原子 1 mol Fe 原子宏观质量 0.012 kg=12 g x g y g 相对原子质量 12 16 56由刚才我们对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深入理解知道:原子的质量比=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比。
∴1 mol 任何原子的质量比,就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比。
请大家根据此结论,计算出x 值和y 值。
[结果]x =16 y =56[问]1 mol 钠原子的质量是多少?1 mol 氢原子的质量呢?(1 mol 钠原子的质量是23 g ,1 mol 氢原子的质量是1 g)[问]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1 mol 任何原子的质量,在数值上都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扩大6.02×1023倍 扩大 6.0×1023倍 扩大6.02×1023倍[问]单位呢?( 克!)[问]1 mol 分子的质量,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它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 mol 任何原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克,则1 mol 任何分子的质量就应该在数值上等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克)(对于离子来说,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当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时,电子的质量可略去不计,因此,1 mol 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就等于该离子的式量,单位为克)结论:]1 mol 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就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分子、离子)质量。
[点击试题]1 mol H 2O 的质量是 。
1 mol NaCl 的质量是 。
1 mol Na +的质量是 。
1 mol S 的质量是 。
化学上,我们把1 mol 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
5、摩尔质量:(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为M也就是说,物质的摩尔质量是该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2)、公式:M =nm 单位 g ·mol -1 依据此式,我们可以把物质的质量与构成物质的粒子集体---- 物质的量联系起来,回答下列空。
[点击试题]1.Na 的摩尔质量 。
2.NaCl 的摩尔质量 。
3. SO 24摩尔质量 。
在解答有关摩尔质量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单位!下面,让我们根据摩尔质量的为进行计算。
注意解题格式。
6、有关摩尔质量的相关计算例1:24.5 g H 2SO 4 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解:H 2SO 4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则M (H 2SO 4 )=98 g ·mol -1。
n (H 2SO 4 )=)SO 2H (M )4SO 2H (m 4=1-molg 98g 5.24 =0.25mol 。
答:略[点击试题] 1。
5 mol Na 2CO 3 的质量是多少?[小结]从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1 mol 不同的物质中,构成它们的粒子的数目虽然相同,但由于不同粒子的质量一般不同,故1 mol 不同物质的质量一般也不相同,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就等于构成该物质的粒子的相对原子(或分子)质量。
在进行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单位和解题格式。
[自我评价]一:选择题1. 1.5 mol H 2SO 4的质量是 。
其中含有 mol O, mol H,其质量分别为 和 。
2. 0.01 mol 某物质的质量为1.08 g ,此物质的摩尔质量为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71 g 氯相当于2 mol 氯B.每摩尔物质中含有6.02×1023个原子C.阿伏加德罗常数为12 g 12C 所含的碳原子数D.1 mol KClO 3中含有3 mol 氧元素4.如果1 g 水中含有m 个氢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是( )A.m91 B.9m C.2m D.18m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氮原子的质量就是氮的相对原子质量B.氢氧化钠的摩尔质量是40 gC.1 mol H 2SO 4中含有1 mol H 2D.氩气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6、0.8g 某物质含有3.01*1022个分子,该物质的式量约为( )A 、8B 、16C 、64D 、160二:填空题1、71g Na 2SO 4 中含有Na +和SO 42-物质的量各是__________________2、 19.6g H 2SO 4 中氧元素的质量_________________3、 含有1.5*1022个分子,其质量为2。
7g 求分子质量4、多少克H 2SO 4 所含的分子数与3.6克10%盐酸所含溶质的分子数相等5、 0.2 mol KClO 3中所含的Cl 原子数与多少克CaCl 2中所含的C l-离子数相等。
第二课时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1 mol任何物质的粒子个数都相等,都约为6.02*1023个,1 mol任何物质的质量都是以g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构成该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等)的式量。
那么,1 mol任何物质的体积又该如何确定呢?1 mol任何物质的质量,我们都可以用摩尔质量作桥梁把它计算出来,质量、密度和体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密度体积======质量密度÷那么,请思考一下,物质的体积与微观粒子间是否存在着一些关系呢?也就是说体积与物质的量之间能否通过一个物理量建立起某种关系呢?也就是说体积与物质的量之间能否通过一个物理量建立起某种联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亲自动手寻找一下答案。
科学探究2、下表列出了0℃、101 kPa(标准体积)时O2和H2的密度,请计算出1 mol O2和H2的体积密度/g·L-1 1 mol物质的体积O2 1.429 22.4H20.0899 22.4下表列出了20℃时几种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请计算出1 mol这几种物质的体积密度/g·cm-3质量g 体积cm3Fe 7.86 56 7.2Al 2.70 27 10H2O 0.998 18 18H2SO4 1.83 98 53.6[小结]1、1 mol 不同的固态或液态的物质、体积不同2、在相同状态下,1 mol 气体的体积基本相同3、同样是1 mol 物质,气体和固体的体积相差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