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初试入学考试大纲-927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是上海海洋大学重要的特色课程之一,有着坚实的前期基础和良好的延承性,始终受到了校、院两级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中国高校的鱼类增养殖学科教学始于1950年的上海水产学院。
《鱼类增养殖学》课程的发展前后经历3个阶段、4代人的努力,现已成为全国著名的课程。
本教材全面地总结了我国目前形成一定规模的主要养殖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性,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鱼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食用鱼养殖,鱼类增殖和资源保护的理论与技术,介绍了各种类型增养殖水域的水环境特征、养殖用水和废水净化处理技术以及活鱼运输和鱼类安全越冬的方法,还对我国自然水域与鱼类资源开发利用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与资源衰退问题,自然水域合理放养的水产养殖容量问题进行了讨论。
本教材融理论基础、应用技术、生产实践于一体,反映了国内外鱼类增养殖学科发展水平及新技术和新方法。
本书主要供高等农业院校水产养殖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还可以为水产增养殖生产管理及科学研究机构提供理论指导。
全书共分9章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
第三章:养殖水域污染与控制
第四章: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基础
第五章: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第六章:鱼类苗种培育
第七章:食用鱼养殖
第八章: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第九章:活鱼运输和鱼类越冬。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水产养殖是上海海洋大学的重要特色课程之一,它具有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连续性,并一直受到大学和医院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中国大学的鱼类育种教学始于1950年的上海水产学院。
“鱼类育种科学”课程在开发前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四代人的努力,现已成为中国著名的课程。
该教科书全面总结了中国一定规模内主要经济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系统地阐述了鱼类人工繁殖,鱼苗养殖,食用鱼养殖,鱼类繁殖和资源保护的理论和技术,介绍了鱼类的水环境特征。
各种类型的水产养殖用水,水产养殖用水和废水的净化技术以及活鱼运输和鱼类安全越冬的方法。
还讨论了中国天然水域和鱼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面临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减少问题,以及天然水域合理放养的水产养殖能力。
该教材结合了理论基础,应用技术和生产实践,并反映了国内外鱼类养殖的发展水平,新技术,新方法。
本书主要用于农业院校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
它还可以为水产养殖生产管理和科研机构提供理论指导。
全书共分九章
第一章:简介
第二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
第三章:水产养殖水体的污染与控制
第四章: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基础
第5章:鱼的人工繁殖技术
第6章:鱼苗种植
第7章:食用鱼类养殖
第8章:鱼类资源的扩散和保护
第9章:活鱼运输和鱼越冬。
927鱼类增养殖学真题

927鱼类增养殖学真题一、名词解释1.养殖和增殖养殖:指将鱼放入水体中并加以适当管理,使其生长、繁殖,长大上市。
增殖:指在渔业水域,直接或间接地对水生生物及其辆息环境进行管理,恢复、维持和增加渔业资源数量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2.鱼苗和鱼种鱼苗:系指孵化脱膜后的仔鱼和稚鱼的统称;鱼种:指供池塘、水库、河沟等水体放养,以养成食用鱼的幼鱼。
3.鱼苗培育和鱼种培育鱼苗培育:指将鱼苗经15~20d 的饲养,培育成全长3cm左右的稚鱼。
鱼种培育:指将夏花分塘继续饲养2~~5个月,使其长成全长10~~20cm 的幼鱼。
4.轮养和套养轮养:又称轮捕轮放,是将多种且多规格的鱼类混养在同一池塘中,分次捕捞达到食用规格的个体并补放适量鱼种的养殖方式。
套养:指同一种或不同种鱼类不同规格的鱼种同池混养。
5.单养和混养单养:单一品种鱼苗的培养或单一品种相同规格的鱼种的养成。
混养:指不同种类或同种不同规格的养殖对象同塘饲养的养殖方式。
6.浮头和泛池浮头:鱼类囚水中缺氧而浮到水面的现象。
泛池:大批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的现象。
7.整塘与清塘整塘:是将池水排干,挖出过量的淤泥,整平池底,修好池堤和进、排水口,填好漏洞裂缝,加固堤垣,疏通注排水渠道,清除杂草和砖石等。
清塘:是在池塘内施用药物杀灭影响鱼苗生存、生长的各种生物,以保障鱼苗不受敌害、病害的侵袭。
8.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个体绝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繁殖季节前卵巢中所怀的成熟卵粒数。
个体相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一个生殖季节中,单位体重或单位体长所具有的平均怀卵量。
9.繁殖次数和产卵次数繁殖次数:指一生中进行繁殖的次数。
产卵次数:指一个繁殖期内产卵的次数。
10.排卵和产卵排卵:指成熟卵母细胞从滤泡中脱离出来到卵巢腔成为游离的成熟卵子的过程。
产卵:指卵从卵巢腔向体外产出的过程。
11.一级卵膜和二级卵膜一级卵膜:指卵细胞中由卵本身原生质产生的质膜和放射膜;二级卵膜:指粘性卵和某些沉性卵细胞,由卵母细胞发育后期包围卵母细胞的滤泡上皮细胞分泌形成的包卵膜。
927鱼类增养殖学考试大纲

927鱼类增养殖学考试大纲
927鱼类增养殖学的考试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考试性质
《鱼类增养殖学》是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渔业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考试的专业课程,侧重考察考生鱼类养殖学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考察目标
要求考生在掌握养殖鱼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理论并指导实际工作,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鱼类养殖专业人才。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四、参考书目
1. 《鱼类增养殖学》,王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考试大纲内容应以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927鱼类增养殖学 大纲外简答(1)

一、试述物种与品种的区别.物种:“种”是一群可以交配并繁衍后代的个体,但与其他生物却不能交配,不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
品种:指一个种内具有共同来源和特有一致性状的一群家养动物或栽培植物,其遗传性状稳定,且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二、如何防止亲鱼种质退化?1.设立专门保护区,保护自然群体的种质资源。
由于任何种群在养殖后,丧失遗传变异的概率都比较大,所以,保护种群遗传变异的最好方法是在自然环境里保护自繁自育的种群,这就要求通过控制捕捞强度,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与治理,设立区域性的海洋生物专业保护区,保护自然群体的种质资源,或使已衰退了的种质资源得到恢复。
2.选择优良品种繁育,进行增殖放流活动。
对中国对虾、大黄鱼、牙鲆等的放流持谨慎态度,尽量选用野生种群的亲本来繁殖,不能用退化了的亲本繁育的后代放流增殖,更不能用劣质带病的苗种进行放流,以免对野生种群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要提高养殖设施的抗风险能力,避免人工养殖种类逃逸到天然海域,减少或杜绝对天然群体的基因污染。
3.加强执法检查,严格执行禁渔期制度。
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的规定:在近海划定禁渔区和禁渔期;在非禁渔区和禁渔期规定了捕捞方法、渔具和网具;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生产和生活污水经处理检测合格才能排放入海;防止海上原油生产与运输的泄漏等。
这些措施保护和改善了近海水域的生态环境,让海洋生物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对恢复自然群体的种质资源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4.加大遗传育种研究,恢复种质资源。
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种群结构及种系发生等;比较野生种和人工养殖种以及引进种的遗传差异,从而建立保护海水养殖种类遗传多样性的生物学基础。
首先进行选择育种,如大菱鲆的育种,亲本进行严格而大量的选择,可抵偿近交衰退,且可复壮和提高品种的特性;其次进行杂交育种,同一品种的不同品系间进行杂交,或养殖品种与野生种杂交,并按杂交育种的方法步骤进行选育,使已退化了的品种达到复壮的目的。
鱼类增养殖学大纲内名词解释

1.综合养殖:我国鱼类增养殖业在生产上以鱼为主,渔、农、牧业三业配套;在经营上,贸、工、渔三业联营,成为以渔为主、综合经营的副食品供应基地,是我国城市人民“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态养殖:利用无污染的水域及天然饵料,或者运用生态技术措施,改善养殖水质和生态环境,按照特定的养殖模式经行增养殖,投放无公害饲料,不施肥撒药,目标是生产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3.热阻力:白天池塘上层水接受太阳热能,水温提高,由于水的透热性和传热性小,下层水不易升高,其密度比上层大。
因此在白天水温高、密度小的水浮在上层,水温低、密度大的水沉在下层,这种水的密度分布不均匀性形成了水的热阻力。
所谓热阻力就是较冷的下层水被较热的上层水替换所作的功。
4.密度流:夜间气温下降,当气温低于表层水温时,表层水温随着下降,水的密度增大,即开始下沉,而温度相对较高密度较小的水上浮,就开始对流。
其范围由上层逐渐向下层扩展,打破了原来上下水层密度分布的稳定状态,最后使整个池水的密度和水温趋于一致。
这种因气温变化使上下水层产生密度差而引起的对流称为密度流。
5.氧盈:夏秋季节,晴天下午精养鱼池上层溶氧往往超过饱和度。
为研究这部分氧气的变化规律以便合理利用,将溶氧超过饱和度100%以上的值称为氧盈。
6.氧债:有机物还原产生的中间产物和无机还原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盐或转化为氧化物,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但此时下层水和塘泥恰恰严重缺氧。
为研究这部分物质的耗氧变化规律以便降低这些耗氧量对水质的影响,将上述耗氧定名为氧债。
7.生物修复:自然界存在大量以有机物为食物的微生物。
它们具有将有机物氧化分解成无机物的巨大能力。
养殖用水和养殖废水的生物处理就是利用微生物的这种能力来处理水中的有机物。
8.生长成熟:指初级卵母细胞经大生长期结束后,其体积不再增大,卵核发生成熟变化。
9.生理成熟:初级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成熟分裂放出第一极体,紧接着成熟卵母细胞又开始进行第二次成熟分裂,并停留在分裂中期,等待受精,此过程称为生理成熟。
鱼类增养殖学期末复习(中国海洋大学)

第一章绪论1、鱼类养殖的概念: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
2、养殖方式:(1)精养:在单位水体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大管理强度下的养殖方式(2)半精养:在管理强度和人力、物力的投入上介于精养和粗养之间(3)粗养:在单位水体内投入较少人力、物力,因而产量较低;一般不进行投饵、施肥,只进行放养或放流和一般看护、捕捞等基本管理三种3、池塘养鱼的地位:池塘养鱼是我国传统的养鱼方式,是我国鱼类增养殖业的立足点:(1)池塘养鱼完整包括鱼类养殖的四个阶段:亲鱼培育、获取鱼苗、鱼种培育、成鱼养殖(2)池塘养鱼已经形成一整套完整而成熟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3)湖泊、海域的鱼类养殖所需的鱼种均由池塘养鱼提供(4)港塭养鱼等技术大多在池塘养鱼的理论和技术上发展4、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1)鱼类养殖已经成为我国水产品增长的主要途径(2)所选鱼类具有生长快、肉味美、食物链短、适应性强、饲料容易解决、鱼种容易获得的特点(3)充分利用当地天然饵料资源和有机肥料(4)通常采用立体混养的方式(5)科学的养殖管理(6)综合养鱼:养殖业、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环保、营销等结合一体第二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1、我国鱼类资源:(1)内陆土著淡水鱼类(2)过河口洄游性鱼类及河口半咸水鱼类(3)国外引进的养殖鱼类(4)沿海海水鱼类(5)我国珍惜濒危水生野生动物2、养殖鱼类的选择:(1)所养鱼类以生产的整体效益(社会、经济、生态)为目标,为发展生态渔业创造条件(2)具有良好的生产性能,包括:生长快、食性广、鱼苗多、食物链短、适应性强(在生产上要考虑市场、温度、水体、饲料、混养可行性、实力等因素。
)3、食性:滤食性,鲢鱼、鳙鱼(取食方式:滤食,挖食,刮食,猎食,吞食)草食性,草鱼,团头鲂杂食性,鲤鱼,鲫鱼肉食性,青鱼,鲈鱼刮食性,鲮鱼,鲴科鱼类4、鱼类的生长分为体长和体重两个方面的生长,鱼只要活着,就在生长,只是咋生长速度上有差别。
927鱼类增养殖学 大纲外简答(1)

一、试述物种与品种的区别.物种:“种”是一群可以交配并繁衍后代的个体,但与其他生物却不能交配,不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
品种:指一个种内具有共同来源和特有一致性状的一群家养动物或栽培植物,其遗传性状稳定,且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二、如何防止亲鱼种质退化?1.设立专门保护区,保护自然群体的种质资源。
由于任何种群在养殖后,丧失遗传变异的概率都比较大,所以,保护种群遗传变异的最好方法是在自然环境里保护自繁自育的种群,这就要求通过控制捕捞强度,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与治理,设立区域性的海洋生物专业保护区,保护自然群体的种质资源,或使已衰退了的种质资源得到恢复。
2.选择优良品种繁育,进行增殖放流活动。
对中国对虾、大黄鱼、牙鲆等的放流持谨慎态度,尽量选用野生种群的亲本来繁殖,不能用退化了的亲本繁育的后代放流增殖,更不能用劣质带病的苗种进行放流,以免对野生种群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要提高养殖设施的抗风险能力,避免人工养殖种类逃逸到天然海域,减少或杜绝对天然群体的基因污染。
3.加强执法检查,严格执行禁渔期制度。
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的规定:在近海划定禁渔区和禁渔期;在非禁渔区和禁渔期规定了捕捞方法、渔具和网具;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生产和生活污水经处理检测合格才能排放入海;防止海上原油生产与运输的泄漏等。
这些措施保护和改善了近海水域的生态环境,让海洋生物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对恢复自然群体的种质资源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4.加大遗传育种研究,恢复种质资源。
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种群结构及种系发生等;比较野生种和人工养殖种以及引进种的遗传差异,从而建立保护海水养殖种类遗传多样性的生物学基础。
首先进行选择育种,如大菱鲆的育种,亲本进行严格而大量的选择,可抵偿近交衰退,且可复壮和提高品种的特性;其次进行杂交育种,同一品种的不同品系间进行杂交,或养殖品种与野生种杂交,并按杂交育种的方法步骤进行选育,使已退化了的品种达到复壮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增养殖学》入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说明
1、参考教材
《鱼类增养殖学》王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题型及分数比例
1、题型比例
名词解释占40%;问题占60%。
2、内容比例
专业述语和专用名词的基本概念占40%;
水产养殖的基本技能占20%(注:具体的养殖工艺不列入考试范围);与水产养殖生产密切有关的基本理论占40%。
二、考试内容
绪论
1、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
2、何谓综合养鱼?
3、何谓用生态养殖?
第一篇、总论(基础篇)
(一)养殖鱼类生物学
1、试述物种与品种的区别。
2、试述优良养殖对象的选择条件。
3、试述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生活习性和繁殖习性。
(二)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与控制
1、试述各养殖水域中水环境的特点。
2、试述水的运动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3、试述水色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4、试述池塘溶氧的特点。
5、何谓热阻力、密度流、氧盈、氧债?它们对池塘溶氧有何影响?
6、试述溶氧对鱼类生存与生长的影响。
7、CO2、pH、O2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8、NH3与NH4+之间有何关系?它们受哪些因子制约?
9、试述精养与粗养水体中三态氮的变化与比例。
10、试述池塘、湖泊、水库生物的特点。
11、水域富营养化有哪些指标?
12、试述淤泥的特点以及对水质与鱼类的影响。
13、试述“藻型湖泊”与“草型湖泊”的特点。
14、试述养殖水体有哪几种脱氮方法。
15、何谓生物修复?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有哪些生物修复方法?(三)鱼类人工繁殖生物学
1、试述中枢神经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