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合集下载

北魏孝文帝姓氏改革的理由

北魏孝文帝姓氏改革的理由

北魏孝文帝姓氏改革的理由一、政治原因1.整合统一: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南北朝时期数百年的战乱局面,建立稳定统一的政权。

通过改姓氏,可以消除异域特色和异族痕迹,使北魏政权更具中国化和本土化的特点,有利于统一王朝的根基和巩固。

二、军事原因1.促进军事集结:北魏孝文帝实行姓氏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军队的统一和管理。

前的北魏军队多是来自不同民族的零散部队,实行姓氏可以统一将士的身份和称谓,增加统一指挥和执行效率,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作战能力。

2.建立军队忠诚度:改姓氏有助于建立和巩固士兵对政权的忠诚度。

改姓氏可以强调士兵与北魏王室的关系,增加士兵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他们更加忠诚于北魏政权,提高军队的战斗士气和韧劲,从而为北魏地区的稳定和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文化原因1.促进文化融合:北魏改姓氏旨在消除南北朝时期的混乱和分裂,倡导汉化和统一文化的发展。

改姓氏可以促进北方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整合优势,弱化差异,加强汉族文化对民族政权的影响和渗透,促进北方地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2.提倡中原文化:北魏孝文帝实行姓氏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推广和弘扬中原文化。

孝文帝是一个重视文化教育的君主,他希望通过改姓氏来遵循中原的礼制和文化传统,提升北魏政权的文化素质和地位,使北魏政权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中原王朝特点,加强统治稳定。

综上所述,北魏孝文帝改姓氏具有多方面的理由。

从政治上看,改姓氏是加强统一统治、建立合法性和国家形象的需要;从军事上看,改姓氏有助于军队的统一指挥和作战效率的提高;从文化上看,改姓氏可以促进文化融合、推广中原文化。

以上因素共同促使北魏孝文帝实行姓氏,从而为北魏政权的稳定和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2010高考广东文综13题)北魏均田制实行 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 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 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 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C
(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26题)北魏首创均田 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 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C
(2008年江苏高考24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亲云:“平原王才 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 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 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 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族汉化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
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 ⒈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 族迁徙、杂居、兼并战争。 ⒉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 统治者压迫的斗争中。 ⒊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 转向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⒋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 策、汉化政策、“和亲”、“册封” 。 ⒌友好交往。
为了缓和日益尖锐 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 的发展,孝文帝拓跋宏 即位后, 由祖母 冯太后 主持开 北魏孝文帝 始了改革。拓跋宏当时只有5岁, 所以早期改革的决策者是冯太 后。 北魏冯太后
永固陵石券门
冯太后影响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 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 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 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 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 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 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 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 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 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 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 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改革的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社会相对安定,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

①北魏的崛起: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

②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2.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矛盾尖锐,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①阶级矛盾尖锐:在拓跋政权的统治下,政治黑暗,租调徭役极为繁重,官吏贪污,兵役繁重,人民不满北魏的暴虐统治,不断举行起义。

②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不仅使下层各族人民起义不断。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统治阶级内部汉族地主与鲜卑族地主常常发生矛盾。

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对汉族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①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②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一)、推行均田制⑴背景:①北魏将各族人民迁到京师附近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科农桑”,这是均田制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大量无主土地。

(前提)⑵时间:485年⑶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⑷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⑸内容:①农民:领露田(即无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田(即已耕种土地:可继承和买卖)义务:农民要承担一定徭役杂税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

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⑹作用:(1)积极:①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对后代有很大影响,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莫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2)局限:①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不均依然存在。

(国家控制的土地有限)②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

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面对北魏时期存在的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局面,北魏的统治集团内进行了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前期主要是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孝文帝即位的时候,只有5岁,开始改革的时候他18岁,从他即位到490年冯太后去世,一直都是由冯太后临朝称制。

冯太后是魏文成帝的皇后,孝文帝的祖母。

她是从466年开始掌权的,有较为丰富的政治经验,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女政治家,在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亲政继续进行改革。

改革大体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在484~486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第二个阶段是在494年迁都洛阳以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政治习惯,实行汉化。

1.在政治方面的改革,主要是整顿吏治和实行三长制。

①首先是整顿吏治,在484年规定守宰任期按照政绩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

又制定俸禄制度,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定期按照官品发放,不允许官吏自己筹集。

同时加大反对贪污的力度,树立御史台的权威,宗氏贵族很多都因为贪污或被削去官爵,或被判刑发配甚至被赐死。

并规定百官凡是贪污帛一匹以上以及枉法者,一律处死。

冯太后还派人到各地去视察,处死了贪赃枉法的官员40多人,政治变得比较清明,也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保证。

②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

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三长要求挑选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者担任。

他们的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征发徭役与兵役。

通过实行三长制废除宗主督护制,使政府的政令能够较好地贯彻到基层,北魏的基层统治机构更加的完善。

2.经济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制定和推行均田制和新户调制。

在太和九年任主客给事中的李安世首先上书,建议实行均田。

当时的中央集权已经得到强化,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无主的荒地,实行这一政策有了较大的可能性。

于是在当年的10月,北魏发布均田诏令,主要内容是:①男子年15岁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

为了轮种露田加倍或加两倍授给露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身死还田。

孝文帝改革故事

孝文帝改革故事

孝文帝改革故事孝文帝,即刘恒,西汉第五位皇帝。

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为西汉王朝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将详细阐述孝文帝改革故事。

孝文帝改革的动机是对西汉王朝前期的混乱和腐败现象的不满。

当时,汉朝内外部问题丛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不聊生。

于是,刘恒登基后迅速展开改革行动,以挽救国家危局。

首先,孝文帝着重进行政治改革。

他深知权力分散和腐败是当前政治问题的核心。

于是他集中权力,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朝廷的控制力。

他还推出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设立吏部,增设官员选拔机构,加强监察和纠风斗争等,使得政府的运转更加高效和廉洁。

其次,孝文帝注重军事改革。

他明白军队的强大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保障。

为此,他加强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提高了士兵的素质和战斗力。

他还改革了军事制度,建立了州郡守备制度,加强了边疆的防御能力。

在外交方面,孝文帝还推行了以和为贵的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关系,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此外,孝文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

他致力于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

他推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减轻了农民的税负和苦役。

孝文帝还积极发展水利工程,修筑灌溉渠道,提高农田的灌溉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他还鼓励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孝文帝的改革成果显著。

他的政治改革使得朝廷的运作更加有效,减少了官员的贪污和腐败现象。

军事改革使得国家的防御力大大增强,保证了国家的安全。

经济改革则促进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结来说,孝文帝的改革故事展示了一位明智而勇敢的皇帝。

他深知国家的困境,勇于面对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他的改革对西汉王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王朝奠定了基础。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统治者如何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决心改变国家的命运。

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措施

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措施

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措施1. 孝文帝在位期间,对官员进行了严格的选拔和考核,以确保他们的忠诚和能力。

2. 他通过限制豪门家族的势力,削弱了对官方政治的影响。

3. 孝文帝大力推动教育改革,推动普及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

4. 他大力整顿官僚体制,加强了官员的管理和监督。

5. 孝文帝在农业和工商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6. 他加强了土地制度改革,减少了贵族对土地的控制,促进了土地的公平分配。

7. 孝文帝通过推行新的税收政策,改善了税收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8. 孝文帝大力倡导节俭,削减了宫廷的奢华开支,节省了国家财政开支。

9. 他实施了一系列的法律改革,提高了司法的公正性和效率。

10. 孝文帝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联系和沟通。

11. 他推进宗教改革,减少了各地宗教对政治的干扰。

12. 孝文帝大力推崇忠诚,鼓励官员对国家的忠诚和尽职尽责。

13. 他加大了对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改善了官员的廉政意识。

14. 孝文帝推行了军事改革,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

15. 他加强了与邻国的外交交流,推动了国家的对外关系发展。

16. 孝文帝鼓励科技创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7. 他通过推行新的土地制度,扩大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18. 孝文帝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19. 他加强了对近臣和亲属的监督和约束,减少了他们的特权和权力。

20. 孝文帝鼓励商业和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易。

21. 他重视文化传统,提倡礼仪和道德,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

22. 孝文帝通过一系列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措施,提高了官员的管理水平。

23. 他推行了农田水利工程,改善了农田的灌溉和排水条件。

24. 孝文帝实施了一系列的救灾措施,帮助受灾地区的百姓渡过了灾难。

25. 他鼓励学者和文人的参政,推动了政治观念的变革和开放。

26. 孝文帝加强了对国家财政的监管和管理,防止了财政浪费和腐败。

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孝文帝为何要改革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欢迎大家阅读。

孝文帝改革的原因1,自然条件充沛优越.2,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3,南方社会环境稳定.4,政府注重开发,劳动人民的勤劳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在朝廷必须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官员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3,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拓拔氏改为姓元;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5.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6,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校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孝文汉化”是历史上对于孝文帝改革的一个称呼,是拓跋宏所采取的一系统性地改善方法,这次实行不仅稳住了鲜卑族对国家的统治,也更好地推动了当时的发展。

因为拓跋宏改革的举措可以谈得上是史无前例的一次大胆改革,因而即使时间已经过去了许久,他的改革仍被后人拿出来研究,这改革也受到了不少评价。

众人的评价主要是将焦点聚集在实行了与以往不同的制度。

众所周知,田地是百姓生存的根本,可是在封建时期,有权利有身份的人都巴不得可以将田地收入自己的袋子里,而这次改革却恰恰相反,将田地交给百姓去劳作。

将田地交了出去后,沉重的税费一直是百姓头上的一把斧头,为了减轻负担,税费也随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还有的评价却注重拓跋宏下令改变原有习惯上。

拓跋宏在年少时期所受到的教育并非专一制的教育,汉家的教育对他的影响颇深,因而他与其他皇帝不同的是,他的眼光并不是只单单放在了一个狭窄的区域以及民族内,而是将目光放到了统一上面。

这次的改革让民众再也不用有出身差异的担忧,正因为如此,各地少了战乱,得到了长远的发展。

拓跋宏的改革在历史上一直有着不少的评价,然而评价都是对其改革作出了最实诚的评价。

历史上每次的改革都会带来不一样的评价,然而拓跋宏的评价却都是正面的评价,由此得以知道这个改革影响深远。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重点解析3
目的
赋税制度——租调制
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
内容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租是农民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 的粮食; 调是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 A、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 B、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C 缓和矛盾,形成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套政治经济制度, 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期改革奠定了基础.
(3)均田制的推行有何作用?
①恢复经济:农民得到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北方经济的
恢复与发展
②巩固政权:有利于赋税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
固了统治
③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北方民族大融
合高潮到来。 ④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物质基础
注意:北魏均田制的推行有利于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促进民族融 合,历史影响深远。它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的出发 点,实质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北魏都城洛阳 平面图
改革前鲜卑人 的服饰
北魏文官俑
基础过关
时期
二、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改革措施 ①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 ②推行均田制 ③设立三长制 ④推行租调制
1 迁都洛阳
主持者
冯太后 前期 用新制取 重点: 代不适应 创建 统治需要 新制 的旧制度 后期 孝文帝 重点:进一步学习和 汉化 采纳汉族的典 政策 章制度和生活
材料一: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采纳赵郡汉族大族李世安 的建议,颁布均田令。……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 妇女20亩;丁男受桑田,数量相同。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限4牛。 所受露田(注: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需休耕轮作),凡两年轮 耕一次的加一倍,三年轮耕一次的加两倍。……受田者年满70岁或 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桑田则不在还受 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詹子庆《中 国古代史》 材料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 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 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俘郡,唯不听 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 给公田,剌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 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 食 货志》 (1)把北魏均田令中鼓励农耕的措施概况提炼,逐条列出。(不 得摘抄原句)(6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一、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是改革最主要的客观原因。

北魏建立初期,还是一个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发展落后的部族。

在进入中原过程中,虽因采纳了一些汉族地主的建议和受中原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而逐渐封建化,但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尚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这一期间,长期大规模民族征战的不断取胜形成了北魏贵族集团的民族优越感和歧视其他民族的心态,因而在遭到其他民族反抗时,除了野蛮的屠杀外,还将大量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变为奴隶和杂户(身份低于佃客,略高于奴隶);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从而激化了民族矛盾。

同时,统治集团内部也存在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矛盾,出于政治、经济利益和民族差异的原因,鲜卑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处处压制汉族地主势力;汉族地主虽被纳入统治集团,但并不掌握实权,长期的正统观使他们在内心又瞧不起鲜卑贵族;鲜卑贵族常因意见不一对汉族地主横加屠杀,这些都使西晋以来因“五胡内迁”产生的民族矛盾严重恶化。

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规定“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

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

至是(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户增帛三匹、粟二石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后增调外帛满二匹”(《魏书·食货志》)。

另外北魏初期因长期征占,官吏无固定薪水,只靠战利品来作为奖励,逐渐统一后,没有战利品可分了,官吏为维持奢侈生活而大量贪污与残酷搜括,政府也常向农民调发额外的绢、帛、粮食等。

农民所受的惨重剥削使阶级矛盾大大激化,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仅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中国古代史上,任何一个政权被推翻,总是基于民族矛盾或阶级矛盾的激化。

孝文帝改革之所以会大刀阔斧、义无反顾甚至以强制性手段来进行,如果不是出于严峻的形势,会如此吗?对于一个政权而言,又有哪种形势会比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同时激化更为严峻呢?
二、当时的经济、军事、政治的需要是改革最为直接的现实原因。

从北魏建国至孝文帝亲政前(公元386—490年),北魏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济上:北方久经战乱,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流徙,田地荒芜,严重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另外,作为都城已一百多年、人口不断增加、处于寒瘠之地的平城,粮食运输又极为困难。

军事上: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已有五十多年,但与经济、文化更为发达的南朝政权接壤,刘宋时期又曾北伐北魏,南朝对北魏构成
天然的威胁,使其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不仅如此,在北魏北边,还有虎视眈眈的劲敌柔然等族,也使一些有远见的君臣丝毫不敢懈怠。

再从政治上看,北魏已建国一百多年,保守势力相当强大,而且在封建化的过程中,原来的鲜卑旧俗和委任汉族地主为地方官吏的宗主督护制已不适应当时政权的巩固与皇权的集中,从而滞缓了北魏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也迫使统治者必须加强与汉族地主的合作,消除彼此的民族界限。

而解决这一问题,则需实行汉化政策,使自己的政权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三、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是改革的主观原因。

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他们能对当时的社会形势作出较客观的判断并及时进行政策调整,这与他们自身具备的超出同时期一般人的素质有关。

据史书记载,孝文帝是一个能体察民心、关注民情、注意减轻对百姓剥削的帝王,这种个性品质与百姓的悲惨现实形成鲜明的反差,促成其改革的决心。

不仅如此,孝文帝还是一个熟知汉文化并通晓汉族发展史的少数民族帝王“《五经》之义,览之便讲,……,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老》《庄》尤精释义”(《魏书·高祖记》),这种孜孜不倦学习先进文化的精神,养就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因此萌发了仿效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南朝的念头;谦虚而务实的秉性,更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可以说,孝文帝对汉族儒家经典、诸子百家的了解和对本民族落后性的深切感悟,成为其改革的主观原因。

四、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为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各民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异常频繁,混居趋势十分明显,提供了各族相互了解的机会,而且各族人民在共同反抗鲜卑贵族残暴统治的斗争中加强了团结,也加深了了解,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为巩固“混一戌华”大业,采取了“分土定居,发展农业”的措施,使内迁的少数民族改变了原来以狩猎、游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转向以农业、定居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此外,北魏初期还设立太学重用土人,这些经济、政治政策既得到了汉族地主支持,也使社会秩序日趋稳定,客观上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

有政治远见的孝文帝清楚地意识到顺应民族融合潮流,既能得到占人口绝大多数汉族(尤其是汉族地主)的支持,减轻改革的阻力,又能进一步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速封建化进程,从而更有效地巩固统治,所以他利用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趋势,适时地进行了促进鲜卑族封建化、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