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论述

合集下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朝最有成就的君主之一,他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深刻地影响了北魏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以下是他实施的一些主要改革措施:
1. 地方行政改革:孝文帝实行了分封制,将北方的土地分为多个州郡,以便更有效地
管理和控制。

他还设立了负责监督地方行政的中央官员,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监督和
管理。

2. 军事改革:为了增强北魏的军事力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

他加强了军
队的组织和训练,增加了军队的规模,并将军队的重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以便更好
地对抗南方的敌人。

3. 法律改革:孝文帝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和法规,加强了法律制度的建设和执行。

他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司法审判的官员,以确保法律的公正和严肃执行。

4. 文化教育改革:孝文帝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发展儒学。

他设立了孔庙,推广儒家经典,鼓励人们学习儒家思想和道德教育。

此外,他还设立了学校和图书馆,以促进教
育和学术研究的发展。

5. 经济改革: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发展。

他进行土地改革,取消了一些
封建土地所有权,使土地重新分配更加公平。

他还实行了减税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发展。

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北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后来的北魏统一中国的力量积
累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和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和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和意义唐朝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朝代,这一朝代的建立要归功于五代时期中最强大的一支军队北魏。

在北魏统治下,孝文帝担任了北魏的皇帝,他的政治改革为唐朝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使之得以持久稳定。

孝文帝上位于公元534年,他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这些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可以概括如下:一、政治改革孝文帝曾经说过:“安抚治安,建立宪政,防止内乱外患”。

在孝文帝执政期间,他一方面加强了科举制度,让更多有能力的人进入政府管理;另一方面加强了宰相制,把原有的三大司都分开,实行分权制度。

孝文帝重视司法制度,实行“尔虞我诈”,抓头挂尾,以“量刑以戒”的方式来加强司法公平。

二、经济改革孝文帝采取了特别的政策,大力发展经济。

他把中央财政赋给地方,赋与越多,地方越富裕。

他又推出了一系列的市场和补贴政策,改善市场流通状况,改善百姓生活水平。

他把开发北方荒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采取了土地改革政策,推行“平田制”,把不能耕种的土地赋给贫寒的百姓,为百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文化改革孝文帝重视文化改革,坚持中和政策,扩大了专家学者的活动空间,重用贤能,把更多的人任用到官府上来。

他又开创了“推首领”的制度,在编制职位时,首先推荐贤能担任职位,把社会上更多有才能的人吸引到官府上来,推动文化的发展。

孝文帝的改革为唐朝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他强化了宰相制度,实行了分权制度,使国家政权更加坚固稳定;他大力发展经济,实行市场和补贴政策,让经济更加发达;他又重视文化改革,重用贤能,让更多的人任用到官府,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孝文帝执政期间,北魏朝廷和地方政府受到了他优厚的待遇,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唐朝建立的重要基础之一。

从总体上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为唐朝的建立极大地贡献了力量。

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改革,通过实行分权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等措施,形成了北魏朝廷和地方政府的和谐稳定的关系,有效地保证了后世唐朝的发展。

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

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

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改革君主,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有力的改革措施,为北魏王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将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其作用。

一、推行摄政制度北魏孝文帝推行了摄政制度,将政权交给贤臣摄政,自己退隐政务,以示尊重和信任。

这一措施有效压制了权臣的势力,保证了政权的相对稳定。

同时,孝文帝能够更加专注于改革和治理国家。

二、实行军事改革为了加强北魏的军事力量,孝文帝实行了军事改革,提高了士兵的训练水平和装备质量。

他还增加了军队的编制和兵员配备,使北魏的军队实力大幅增强。

这为北魏王朝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推进法制建设孝文帝注重法制建设,修订了刑法典籍,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刑罚制度,使法律更加公正严明。

他还大力推行宽仁政策,减轻了贫苦人民的负担,提高了社会的稳定程度。

这一系列法制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北魏的治理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改革财政税制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孝文帝改革了财政税制。

他减少了冗余的开支,增加了税收的种类和金额,并加强了对税收的征收和管理。

这一改革措施有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北魏的军事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五、推行科举制度为了选拔人才,加强国家的治理能力,孝文帝推行了科举制度。

他组织了一系列科举考试,通过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官僚系统。

这一措施有效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六、改革官制和地方制度孝文帝还对官制和地方制度进行了改革。

他废除了一些不合理的官职和机构,调整了官员的权力和职责,提高了官员的管理效能。

同时,他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和监督,提高了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

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包括推行摄政制度、实行军事改革、推进法制建设、改革财政税制、推行科举制度以及改革官制和地方制度。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提升了北魏的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为北魏王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观点论述

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观点论述

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观点论述
一、孝文帝改革
背景:孝文帝改革发生在北魏时期,当时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在中原地区已经有一定的实力,但是面临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加剧,使得北魏政权急需进行改革。

内容:孝文帝改革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均田制和汉化政策。

均田制是为了解决土地问题,通过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生产积极性。

汉化政策则是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文化融合,通过学习汉族文化、推动鲜卑族封建化等方式实现。

影响:孝文帝改革对北魏政权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改革,北魏政权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提升,社会矛盾得到了缓解,政治制度得到了完善。

同时,改革也加速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

二、商鞅变法
背景: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各国之间竞争激烈。

秦国为了实现统一大业,急需进行改革,提高国家实力。

内容: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包括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等。

其中,奖励耕战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军队战斗力;废除世卿世禄制则是为了打破旧有的利益集团,为人才提供晋升通道;
推行县制则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提高行政效率。

影响: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改革,秦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军队战斗力得到了增强,国家行政效率得到了提高。

同时,改革也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为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最终,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魏孝文帝:师法先进,厉行改革

北魏孝文帝:师法先进,厉行改革

北魏孝文帝:师法先进,厉行改革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拓跋寔)是北魏朝的一位显赫君主,他以其善于师法先进、勇于进行改革而备受赞誉。

孝文帝在位期间,着力推行变革,力图振兴国家,使北魏实现了一定的繁荣与稳定。

在历史长河中,他的形象备受尊崇,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北魏孝文帝的师法先进和改革举措吧。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具有卓越治国才能的君主。

在他登基之初,北魏国力并不富饶,国家处于边疆频繁战乱、内部混乱的状态。

为了提振国家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孝文帝积极推行师法先进的治国理念。

他非常重视学习先进国家的制度和管理经验,积极引进南朝的文化、制度、技术和人才,以期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促进本国的发展。

孝文帝希望能够借助外国的先进之间,帮助北魏实现强大和繁荣。

他不断派遣使者南下,学习并引进南朝的先进文化和制度,为北魏的变革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勇于进行改革,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深刻且富有远见的变革。

孝文帝在位期间,加强了对官僚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推行了一系列选贤任能措施,建立了完善的官员选拔制度,为国家选出了一大批贤能之人,推动了北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经济方面,孝文帝大力推行均田制,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改善了农村经济状况,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孝文帝还重视农田水利的建设,修筑水利工程,带动了农业的发展,使得国家经济的基础更加稳固。

孝文帝还对宗法制度进行了改革,削弱了豪族的势力,加强了官僚管理,维护了国家政权的稳定。

北魏孝文帝还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重视教育,鼓励人民孝敬父母,重视治学,提倡节俭。

孝文帝推行科举制度,举办科举考试,选拔优秀的人才担任官员,使得士人阶层有了发展的机会。

孝文帝注重修筑水利工程,兴修宫殿、城池、道路等基础工程,发展了古代工程技术,提升了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平。

在文化方面,孝文帝提倡儒学,奖掖儒士,修订了《孝经》、《尚书》等儒家经典,推行儒家思想,提高了国家的文化素养。

北魏孝文帝改革论述

北魏孝文帝改革论述

北魏孝文帝改革论述摘要:北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尖锐。

孝文帝为缓和民族矛盾,巩固政权,实施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即“北魏孝文帝改革"(484~499)。

改革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北魏社会进步,加快了北魏的封建化,在历史上上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字:改革的背景,改革的措施,影响。

The BeiWei Emperor Xiaowen reform authorAbstract:The BeiWei Dynasty in North China is a minority regime,Unified North China national contradiction。

Emperor XiaoWen to ease the ethnic conflicts,the consolidation of political pow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top—down reform," BeiWei Emperor Xiaowen reform" (484~499). Reform through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e and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ocial progress, accelerate the socialization in history,but also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Key words:The background of the reform, reform measures,effect。

北魏孝文改革是北魏时期一个重大的事件,在中国的整个历史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这次改革从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进行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古以来学者对这次改革褒贬不一,但孝文帝改革却一直吸引学者研究,这足以说明这次改革的重要。

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论述题

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论述题

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论述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时期进行的一系列重要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巩固北魏王朝的统治地位,提高王朝的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

首先,在政治方面,孝文帝改革了鲜卑制度,采取汉化政策,废除了一些鲜卑特权,增强了中央集权。

他还设立了监察机构,加强了官员的监督和约束,开启了北魏朝廷的清明政治时代。

其次,在经济方面,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的农田改革,推行均田制。

他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鼓励农业生产,提高了农田的开垦和利用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孝文帝还积极推动水利建设,改善了灌溉系统,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益。

再次,在军事方面,孝文帝加强了军队的组织和管理,实行兵员编制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作战效率。

他还采取了一些外交手段,与周边的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确保了北魏的安全。

最后,在文化方面,孝文帝积极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他提倡儒学,注重教育培养人才,招收名士为官,推行乡试、会试、殿试的科举制度。

他还修建了许多寺庙和道观,提倡佛教和道教。

通过文化的发展,孝文帝提高了北魏王朝的文化修养和社会道德水平。

总体来说,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王朝的发展和稳定,使王朝在当时成为亮点。

然而,这些改革在后来的北魏历史中并
未能完全保持,随着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和内外压力的增加,北魏王朝逐渐走向衰败。

北魏孝文帝改革评价

北魏孝文帝改革评价

北魏孝文帝改革评价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对于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1. 积极影响: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北魏国家政治趋于稳定,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同时,孝文帝迁都洛阳,使得洛阳成为了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于洛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局限性:孝文帝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矛盾,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阶级矛盾和经济问题,这为北魏的分裂和灭亡埋下了隐患。

另外,改革过于注重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改革,而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变革不够彻底,这也限制了北魏的发展。

综上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积极作用值得肯定,但也需要看到其中的局限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孝文帝改革论述摘要:北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尖锐。

孝文帝为缓和民族矛盾,巩固政权,实施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即“北魏孝文帝改革”(484~499)。

改革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北魏社会进步,加快了北魏的封建化,在历史上上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字:改革的背景,改革的措施,影响。

The BeiWei Emperor Xiaowen reform authorAbstract:The BeiWei Dynasty in North China is a minority regime, Unified North China national contradiction. Emperor XiaoWen to ease the ethnic conflicts, the consolidation of political pow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top-down reform, " BeiWei Emperor Xiaowen reform" (484~499). Reform through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e and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ocial progress, accelerate the socialization in history, but also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Key words:The background of the reform, reform measures, effect.北魏孝文改革是北魏时期一个重大的事件,在中国的整个历史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这次改革从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进行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自古以来学者对这次改革褒贬不一,但孝文帝改革却一直吸引学者研究,这足以说明这次改革的重要。

一、改革的背景(一)、经济背景北魏在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比较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但鲜卑族地处于北方,是一个少数民族,以游牧业为主,生产力水平远低于社会平均生产力,落后于中原地区。

鲜卑族在入主中原后,落后的迁徙式游牧业受到定居式农牧业的影响,游牧经济逐渐弱化,封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并居于主导地位。

而这两种经济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就处在激烈的争斗之中。

此外,赋税制度混乱,魏始初规定“九品差调”,自文成帝始又兴十五项“杂调”,后一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石,为正常年份租赋的两倍半。

贫困下户的赋税繁重,而豪强氏族又有免税的特权。

豪强氏族为获取更多的财富,想方设法的去占有“阴附”,兼并自耕农的土地。

失去土地的自耕农只能依附豪强氏族成为“阴附”。

这样恶性循环,似的豪强氏族隐冒民户的现象日益严重。

《魏书·韩茂附韩均传》记载:“又以五洲民户殷多,编籍不实,以均忠直不阿,诏均检括,出十余万户。

”[1](P51)封建国家的赋税主要来自耕农,自耕农减少必然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加之北魏政权轻视农耕,任由土地荒废,以便放牧。

《魏书·李孝伯传》附《李安世传》记载许多地方出现“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不采”的荒凉景象。

(二)、政治背景北魏前期的政治体制与中原王朝相比,十分落后。

鲜卑族在入主中原以前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在进入中原后才开始封建化。

在封建化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

北魏统治者为了维护政权,控制军事力量,力求胡人当兵,汉人耕田的状态。

为了加强军事统治,北魏又在北部边境和民族杂居的地方设置大量军镇。

镇守边防的一般都是国人和其他胡人,镇戍兵除了担任防务外主要是加强对被征服民族的控制。

在胡汉分治的政策下,被征服的各族人民被迫加入军队,在作战时他们被作为先锋,而拓跋士兵在后面督战。

往往许多人不是死于交战的厮杀之中,而是死于被拓跋士兵杀害。

此外,在北魏政权确立以后,北魏官员开始腐败,政治黑暗。

北魏官员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来维持奢侈的生活,大肆的收刮民脂民膏,贪污受贿。

北魏的社会矛盾尖锐。

(三)、文化背景在北魏政权建立以前,中原王朝和拓跋部落之间就已经存在矛盾。

北魏是有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不管在经济、政治还是在文化上都远远落后于中原王朝。

一个落后民的文明征服一个比他先进的文明,必然要被这个先进的文明所同化。

鲜卑族在入主中原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汉化,民族间会呈现融合的趋势。

但在如何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一些势力的阻碍,如顽固的鲜卑族元老,他们不愿汉化、不愿学习汉族文化,并歧视汉族人。

在这种排斥对立的过程中,民族间的融合有不断加深。

鲜卑族在汉化过程中有是不断封建化的过程,鲜卑族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转向封建社会。

二、改革的措施(一)、经济措施首先,推行均田制。

均田制是李世安针对当时“岁饥流民,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2](P197)的情况和为了使农民“虽桑井难耕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2](P196)而向孝文帝提出实施均田制。

孝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实施均田制。

均田制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不在树者谓之露田。

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受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

以供耕休及还受之盈缩。

人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终身不还。

恒计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

诸宰民之官,各随近给公田有差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

”[2](P197)当时北魏北方存在大量的无主土地和荒地,按照传统惯例这些土地都属于国家所有。

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将这些土地按照规定的标准分配给农民耕种。

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自主在分配到的土地上耕种,并向国家缴纳一定的赋税。

均田制将农民牢牢的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

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减轻了冒隐民户的现象。

农民在土地上耕种,国家规定不准土地买卖,这样就限制了豪强氏族的土地兼并。

保证了国家的税收。

其次,在实行均田制的同时又实行新的租调制。

北魏当时赋税制度混乱,农民赋税繁重。

基于这种现状,内秘书令李冲于484向年孝文帝提出建议,推行新的赋税制度。

孝文帝接受并实行了这个建议,新的赋税制度规定:“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

大率十匹为公调,二匹为额外费,三匹为百官俸。

此外复有杂调。

”[2](P197)新的赋税制度的实施,对于官吏乱受赋税起到一定作用。

均田制和新的赋税制度的实施,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荒地被有效的利用起来,比较确定的赋税制度使官吏的胡乱征税受到限制。

促进农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政治措施首先,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北魏最初的官吏没有俸禄,官吏的财富来源继承了以前鲜卑族的传统,带有原始的野蛮掠夺色彩。

中央官吏按照各自的等级,分得从战争中掠夺的财物和人力。

由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很强的约束力,中央官吏在分配财物时往往强取豪夺,不仅使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对北魏统治充满怨恨,而且也是中央官员掠夺成性,贪污腐败。

而地方官员,可谓是天高皇帝远,只要向中央朝廷缴纳一定数量的赋税,承担一定兵役,就在地方上肆意的收刮民脂民膏,胡乱征税,欺压百姓。

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导致北魏政吏黑暗,百姓唉声载道。

百姓对北魏的统治愈加不满,反抗情绪迅速滋长,北魏政权受到动摇。

在这种倩况下,为了使政吏清明,维护统治,孝文帝于484年开始推行俸禄制。

规定“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

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吏之俸。

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

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3](P8)俸禄制实施后,赋税由国家统一征收,筹集禄银,再按官吏的等级发放俸禄。

严令禁止官吏私自向百姓征收赋税,私自筹集禄银,废除按官吏等级分发战争掠夺品的传统。

俸禄制又与严惩贪污结合起来。

诏令里面规定“赃满一匹者死”,残酷的惩罚,对不管是中央官员还是地方官员都起到很大的震慑作用。

官吏不再像以前那样肆意的收刮民脂民膏,北魏政吏趋向于清明。

其次,推行三长制。

北魏当时的宗主督护制度已影响北魏的政权统治和经济发展,宗主势力相互勾结,势力膨胀。

为遏制宗主的势力维护统治和经济发展,同时内秘书令李冲在向孝文帝提议实行新的赋税制度后,为保证和配合新的赋税制度实施,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486年李冲又向孝文帝建议推行三长制。

孝文帝采纳并实行了李冲的建议,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常取乡人强谨者。

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党长三。

所复复征戍,余若民,三载亡愆则陟,陟之一等。

”[3]P139三长制的实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许多农民转而投靠朝廷,使宗主势力受到削弱。

三长制成为基层组织,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取代了宗主督护制。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此外,在政治上还有一项重要的措施,即迁都。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八月,孝文帝在南伐的旗号下率领大军向洛阳迁都。

“(帝)戎服执鞭,御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请停南伐。

帝乃至,任定迁都之计。

”[1](P7)孝文帝将都城从平成迁往洛阳出于多种原因,《魏书》卷19中《任城王元传》附子《澄传》记载:“今日之行,诚知不易。

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成,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5](P254)《魏书》五三《李冲传》记载:“高祖自邺还京,泛舟洪池,乃从容谓冲曰:‘朕欲从此通渠于洛,南伐之日,何容不从此入洛,从洛入河,从河入卞,从卞入清,以至于淮?下船而战,犹出户而斗,此乃军国之大计。

今沟渠若须两万人以下,六十日有成者,宜以渐修之。

’”[5](P255)总的来说,迁都洛阳可以和中原的世家大族加强合作,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减少了鲜卑贵族对改革的阻力。

洛阳经济环境各方面都比平成要好。

所以,即使迁都受到很大的阻力,但孝文帝毅然实行这个举措。

《魏书》二十《广川王谐传》记载(太和十九年)诏曰:“迁洛之人,自兹厥后,悉可归骸邙岭,皆不得就茔恒代。

其有夫死葬在北,妇今葬在南,妇人从夫,宜还代葬。

若欲移父就母,亦得任之。

其有妻坟于恒代,夫死于洛,不得以尊就卑,欲移母就父,宜亦从之,若异葬亦从之。

若不在葬限,身在代,丧葬之彼此,皆的任之。

其户属恒燕,身官京洛,去留之宜,亦从所择。

其属诸州者,各得任意。

”[5](P256)孝文帝迁都的措施就整个改革来说,为改革的成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文化措施改革鲜卑族旧俗,学习和接受汉族文化。

孝文帝从小受冯太后的影响,对中原文化以及儒家学说十分推崇。

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革旧俗和汉化政策。

首先,断北语一从正音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

不再说胡语,一律改说汉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