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病名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各种内科疾病的诊治方案及病因病机等。

在中医内科学中,有着丰富的病名名解,这些名解的背后蕴含着对疾病本质特征的深刻理解。

本文将逐一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内科学病名名解,以增进对中医内科学的了解。

一、暑湿伤脾暑湿伤脾是一种以潮热、口渴、纳差等为特征的疾病。

其中,暑湿指的是由外界暑湿邪气侵袭人体,影响脾脏功能的不良情况。

伤脾主要指的是暑湿邪气对脾脏产生的损害。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若受暑湿困扰,脾脏功能受损,就会出现潮热、口渴等症状。

二、肺燥咳嗽肺燥咳嗽是指由肺部干燥引起的咳嗽症状。

肺为人体的呼吸之源,肺气的升降宣发决定着呼吸的畅顺与否。

若肺部失于润泽,就会导致肺气失宣,形成肺燥,从而引发咳嗽。

中医认为,肺燥咳嗽多见于秋冬季节,与干燥环境、饮食无节制等因素有关。

三、肝郁脾虚肝郁脾虚是一种以肝气郁结和脾虚为主要病机的疾病。

肝为人体功能最强大的脏腑之一,具有疏泄、调畅的作用,而脾则主要负责运化水谷精微。

当肝气郁结、失于调畅时,就会影响脾脏的功能,引发脾虚,进而出现胸闷、疏泄不畅、食欲减退等症状。

四、心火亢盛心火亢盛是指由心火上升过多或失于控制所引起的病症。

在中医理论中,心火代表了心脏活动的力量与热量,它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平衡稳定。

当心火过旺时,就会出现心慌、口苦等症状。

心火亢盛通常与情绪波动、饮食不当等因素密切相关。

五、肾虚阳亢肾虚阳亢是一种以肾虚和阳气亢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肾为先天之本,司藏精气,主生长发育、滋阴养血等功能。

当肾气不足时,就会导致阳气无所依附,出现阳亢症状,包括烦躁不安、盗汗等。

肾虚阳亢通常与年龄增长、过度劳累等因素有关。

六、脾虚湿阻脾虚湿阻是一种由脾虚和湿邪滞阻所引起的疾病。

脾主运化水湿,同时也是消化吸收的关键器官。

当脾脏功能不健全时,容易引发湿邪滞阻,导致胃脘胀满、厌食等症状。

脾虚湿阻通常与饮食习惯不当、生活节奏紊乱等因素有关。

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代码表

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代码表
内伤咳嗽病
BNX072
狂病
BNP130
便血病
BNF020
肺痿病
BNX080
痫病
BNP140
齿衄病
BNF030
肺痈病
BNX090
昏迷病
BNP150
紫癜病
BNF040
哮病
BNX091
神昏病
BNP160
痰饮病
BNF050
喘病
BNX100
痴呆病
BNP170
悬饮病
BNF051
暴喘病
BNX110
抽搐病
BNP180
BNW060
冒暑病
BNG054
虫臌病
BNS060
膏淋病
BNW070
暑秽病
BNG060
头痛病
BNS070
劳淋病
BNW080
中暑病
BNG061
头风病
BNS080
乳糜尿病
BNW090
湿温病
BNG070
眩晕病
BNS090
尿浊病
BNW091
湿阻病
BNG080
中风病
BNS100
尿血病
BNW100
伏暑病
BNG090
疫疔病
BWC170
流痰病
BNV120
面瘫病
BWC070
痈病
BWC180
臁疮病
BNV130
颤病
BWC071
肘痈病
BWC190
褥疮病
BNV140
急风病
BWC072
脐痈病
BWC200
脱疽病
BNV150
厥脱病
BWC073
腘窝痈病
BWC210

中医内科学--癫狂

中医内科学--癫狂

七、病因病机
1.阴阳失调 历代医家认为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癫狂的主要发病因素。《素问·宣明五气篇》曰:“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机体阴阳平衡失调,不能相互维系,以致阴虚于下,阳亢于上,心神被扰,神机逆乱而发癫狂。 。
七、病因病机
2.情志抑郁 怒伤肝,恐伤肾,喜伤心,恼怒惊恐损伤肝肾,肝肾阴虚则水火不济,心火独亢,扰乱心神; 或肝肾阴虚致水不涵木,阴虚阳亢,生热生风,炼液为痰,痰火上扰,神机逆乱而发癫狂; 或思虑过度,损及心脾,气血不足,心神失养,神无所主。
九、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
治法:镇心涤痰,泻肝清火。 方药:生铁落饮《医学心悟》。方中生铁落重镇降逆,胆星、贝母、橘红等清涤痰浊;菖蒲、远志、茯神、辰砂宣窍安神;麦冬、玄参、连翘养阴清热。如痰火壅盛而舌苔黄腻者,加礞石滚痰丸泻火逐痰;谵语发狂,便秘尿黄者用当归龙荟丸泻肝清火,或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阳明热盛,大便秘结,舌苔黄糙,脉实大者,可用加减承气汤荡涤秽浊,清泻胃肠实火。烦渴引饮,加生石膏、知母以清热;甚者酌加龙虎丸劫夺痰火;如神志较清,痰热未尽,心烦不寐者,可用温胆汤合朱砂安神丸化痰安神。若火势渐衰而痰浊留恋,神志不清,其状如癫,即可按癫病论治。
七、病因病机
3.痰气上扰 因思虑过度,损及心脾,脾失健运而聚湿生痰; 或因肝气郁结,乘于脾土,运化无权而生痰涎,痰随气逆,蒙蔽心窍,逆乱神明而发癫狂。
七、病因病机
4.气血凝滞 七情所伤,气郁渐至血凝,或因外伤以致血瘀,气血凝滞则导致脑气凝滞,使脏腑化生的气血不能正常充养元神之府,或血瘀阻滞脉络,气血不能上荣脑髓,则可造成神机逆乱发为癫狂。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狂病 1.痰火扰心 主症:起病急骤,突然狂暴无知,两目怒视,面红目赤,言语杂乱,骂詈叫号,不避亲疏。 兼次症:性情急躁,或毁物打人,或哭笑无常;头痛失眠,渴喜冷饮,便秘尿赤。 舌象:舌质红绛,苔多黄腻。 脉象:弦滑数。 分析:五志化火,鼓动阳明痰热,上扰清窍,故见性情急躁,头痛失眠;阳明独盛,扰乱心神,神机逆乱,症见突然狂暴无知,言语杂乱,骂詈不避亲疏,毁物打人;热盛于内,故渴喜冷饮,便秘尿赤;舌质绛,苔黄腻,脉弦而滑数,皆属痰火壅盛,且有伤阴之势;以火属阳,阳主动,故起病急骤而狂暴不休。

中医内科病名

中医内科病名

中医内科病名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

在中医内科中,有许多特定的病名,这些病名是中医对疾病的分类和描述,它们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内科病名。

一、气虚气虚是中医内科中常见的病名之一,它是指人体气血不足或气机运行不畅的一种表现。

气虚的症状包括乏力、气短、面色苍白、容易出汗等。

中医治疗气虚主要通过调理脾胃、益气补虚的方法来提高人体的气血水平,常用的中药有党参、黄芪等。

二、血瘀血瘀是指血液在体内运行不畅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常见的血瘀病名有瘀血症、血瘀证等。

血瘀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淤血、紫斑等。

中医治疗血瘀主要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改善血液循环,常用的中药有川芎、赤芍等。

三、湿热湿热是指人体内部湿气和热气过重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湿热的症状包括口苦、口干、尿赤等。

中医治疗湿热主要通过清热利湿的方法来调理体内的湿气和热气,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茵陈蒿等。

四、肺燥肺燥是指肺部被燥热侵袭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肺燥的症状包括咳嗽、干咳、咳痰少等。

中医治疗肺燥主要通过润肺化痰的方法来改善肺部的状况,常用的中药有百合、麦冬等。

五、肝郁肝郁是指肝脏受到情志不畅或其他因素刺激而导致功能紊乱的一种状态。

肝郁的症状包括烦躁易怒、胸闷、头痛等。

中医治疗肝郁主要通过疏肝理气的方法来缓解肝脏的紧张状态,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等。

六、心火心火是指心脏功能亢进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心火的症状包括心烦、口干、失眠等。

中医治疗心火主要通过清心降火的方法来调节心脏的功能,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夜交藤等。

总结:以上只是介绍了一些常见的中医内科病名,每个病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内科的实际临床中,医生需要综合各种症状和体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中医内科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代码表

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代码表

BWC090 发病
BNV180 肥胖病
BWC091 锁喉痈病
BNV190 中毒病
BWC092 臀痈病
BNV000 内科其他病(脚气病) BWC093 腓腨发病
BW 外科病 BWC 疮疡病类
BWC010 疖病
BWC094 手发背病 BWC095 足发背病 BWC100 有头疽病
BWC011 暑疖病
BWC101 脑疽病
BNW091 湿阻病
BNW100 伏暑病
BNW110 秋燥病
BNW111 温燥病
BNW112 凉燥病
BNW120 大头瘟病
BNW130 烂喉痧病
BNW140 疫毒痢病
BNW150 太阳病
BNW160 少阳病
BNW170 阳明病
BNW180 太阴病
BNW190 少阴病
BNW200 厥阴病
BNW000 外感热病(痢疾病)
BNP060 呃逆病
BNP070 嘈杂病
BNP080 噎膈病
BNP090 腹痛病
BNP091 卒腹痛病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BNP100 腹胀满病
BNP110 泄泻病
BNP111 暴泻病
BNP120 吐血病
BNP130 便血病
BNP140 齿衄病
BNP150 紫癜病
BNP160 痰饮病
BNP170 悬饮病
BNG106 热厥病
BNG110 郁病
BNG120 瘿病
BNG121 气瘿病
BNG122 肉瘿病
BNG123 瘿痈病
BNG130 胆胀病
BNS 肾系病类
BNS010 水肿病
BNS011 阳水病
BNS012 阴水病

中医内科病名

中医内科病名

中医内科病名中医内科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专注于研究和治疗内科疾病。

其独特之处在于对于病名的命名方式和理论基础。

中医内科病名,既是对疾病本质的阐述,又是辨证论治的指南。

本文将以中医内科常见病名为例,探讨其名称来源、特点以及临床应用。

一、感冒感冒是中医内科非常常见的病名之一,其名称来源于人体受感邪的病理过程。

感冒的中医名为“风寒感冒”或“风热感冒”,分别取自于不同的感邪类型。

风寒感冒指的是受风寒邪侵袭所引发的疾病,其主要病状为寒战、发热、恶寒等。

而风热感冒是指受风热邪侵袭所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病状为咽喉痛、发热、流鼻涕等。

中医内科病名的命名方式,准确地描述了感冒的发病过程和症状特点,为中医师进行辩证论治提供了方向。

二、高血压中医内科病名对于高血压的命名,主要基于中医理论中的“肝火上扰”或“肝阳上亢”等病机。

肝火上扰指的是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所引起的疾病,其表现为头痛、眩晕、目眩等。

高血压患者往往伴有这些症状,中医内科的病名能够准确地描述高血压的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为中医师辩证施治提供了指导。

三、胃炎胃炎在中医内科中被称为“胃热”,其名称源于中医理论中的“胃火偏盛”。

胃热是指胃火上炎所引发的疾病,其主要病状包括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

通过以病名描述疾病的病理特点,中医内科在临床实践中得以辨证施治。

四、糖尿病糖尿病在中医内科中被称为“消渴病”,其名称来源于中医理论对于病理过程的精细观察。

消渴病指的是体内津液受损,导致体内湿热亢盛所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病状为口渴、多尿、消瘦等。

中医内科以病名准确描述疾病的本质和临床表现,为中医师提供了辨证治疗的依据。

五、哮喘哮喘是中医内科诊断的常见病名之一,其名称来源于中医理论中的“喘”和“湿”病机。

喘病是指由内外邪气互结,导致肺气不利所引起的疾病。

哮喘患者常常伴有喘息、气促等症状,中医内科的病名能够准确描述疾病的特点,为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提供了方向。

中医内科病名是中医学术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科学性和准确性受到广泛认可。

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代码表参考

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代码表参考
BNS050
血淋病
BNW060
冒暑病
BNG054
虫臌病
BNS060
膏淋病
BNW070
暑秽病
BNG060
头痛病
BNS070
劳淋病
BNW080
中暑病
BNG061
头风病
BNS080
乳糜尿病
BNW090
湿温病
BNG070
眩晕病
BNS090
尿浊病
BNW091
湿阻病
BNG080
中风病
BNS100
尿血病
BNW100
BNW020
外感高热病
BNC000
虫病(蛔虫病)
BNS012
阴水病
BNW030
风温病
BNC000
虫病(绦虫病)
BNS020
热淋病
BNW031
风温肺热病
BNC000
虫病(钩虫病)
BNS030
石淋病
BNW040
春温病
BNC000
虫病(蛲虫病)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BNC000
中医疾病
分类名称
BWC220
股肿病
BWP010
热疮病
BWP110
瘾疹病
BWC230
痰毒病
BWP020
蛇串疮病
BWP120
土风疮病
BWC231
颈痈病
BWP030
疣病
BWP130
摄领疮病
BWC232
腋痈病
BWP031
扁瘊病
BWP140
风瘙痒病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眩晕病西医病名:原发性高血压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1(肾气亏虚证:腰脊疫痛(外伤性除外)、胫疫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鉴别诊断1、中风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塞等表现。

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三、治疗方案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染邪毒五味消毒合失笑/外感四物荆穗/血瘀生化汤/血虚补中益气汤
45不孕症
同居2年以上未受孕者。辨别脏腑气血经络的寒热虚实。治则温养肾气,填精益血,调理冲任。
肾气虚毓鳞珠/肾阳虚右归温胞饮/肾阴虚养精种玉/肝气郁结开郁种玉/瘀滞胞宫少腹逐瘀/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
46肺炎喘咳
肺气闭郁。肺。以发热、咳嗽、气急、鼻扇、痰鸣主症。风寒闭肺华盖散/风热闭肺银翘麻杏石/痰热闭肺五虎合葶苈大枣泻肺/毒热闭肺黄连解毒三拗/阴虚肺热沙参麦冬汤/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心阳虚衰参附龙/邪陷厥阴羚角勾陈
19眩晕
肝肾阴虚,气血亏虚,清窍失养,风、火、痰、瘀扰乱清空。辨脏腑,辨标本虚实。
肝阳上亢天勾饮/气血亏虚归脾汤/肾精不足左归地黄饮/痰浊中阻夏天术汤/瘀血通窍活血汤
20中风
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心脏,肝肾相关。本虚标实。辨虚实,中络中腑。
风痰入络大秦艽/风阳上扰天勾饮/阴虚镇肝熄风//痰热腑实桃仁承气/痰火瘀闭羚角勾陈汤//风痰瘀阻解语丹/气虚络瘀补阳还五汤/肝肾亏虚左归地黄饮//阴竭阳亡参附生脉散
21水肿
肺失通调,脾失转俞,肾失开合,三焦气化不利。肾,肺脾。辨虚实,阴水(饮食劳倦)、阳水(风邪疮毒水湿)
风水相搏越婢加术/湿毒浸淫麻翘赤豆汤/水湿浸渍胃苓五皮饮/湿热壅盛疏凿饮子//脾阳虚实脾饮/肾阳衰济生肾气/瘀水互结桃红四物合五苓
22淋证
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膀胱肾,肝脾相关。辨别热、石、气、血、膏、劳淋。
(2)屈曲型骨折:跌倒时,腕关节呈掌屈位,手背先着地,
固定方法简答题?
(1)伸直型骨折:先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分别放置一平垫,然后放上夹板,夹板上端达前臂中、上1/3,桡、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手腕的桡偏和背伸活动。
(2)屈曲型骨折:在远端的掌侧和近端的背侧各放一平垫,桡、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桡偏和掌屈活动。
11呕吐
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脾肝。辨寒热虚实性状气味。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散/食滞内停保和丸/痰饮内阻小半夏苓桂术甘汤/肝气犯胃四七汤/脾胃气虚香砂六君子/脾胃阳虚理中汤/胃阴不足/麦门冬
12腹痛
脏腑气机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脾(大腹痛)肠(脐腹)膀胱(小腹)胆肝(少腹)。辨别腹痛性质,腹痛部位。
寒邪内阻良附正气天香/湿热壅滞大承气/饮食停滞枳实导滞/肝郁气滞柴胡疏肝/瘀血内停血府逐瘀/中虚脏寒小建中
(3)扎上三条布带固定后,将前臂悬挂胸前,保持固定4~5周。
51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1)主要症见单侧颈枕部或枕顶部发作性头痛、视力减弱、耳鸣、听力下降、眩晕,可见猝倒发作。常因头部活动到某一位置时诱发或加重,头颈旋转时引起眩晕发作是本病的最大特点。
筋手法 理筋手法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方法,能使部分患者较快缓解症状。
湿热芍药汤/疫毒白头翁合芍药/寒湿不换正气散/阴虚黄连阿胶驻车丸/虚寒桃花汤合真人养脏/休息连苓理中汤
15便秘
肠道功能绦乱,通降失常,传导失职。肠胃。辨别热、气、虚、冷。
热秘麻仁子丸/气秘六磨汤/冷秘湿脾汤合半硫丸/气虚黄芪汤/血虚润肠丸/阴虚增液汤/阳虚冷秘齐川煎
16胁痛
肝气郁滞,络脉失和。肝胆,脾胃肾。辨别虚实,辨气滞、血瘀、湿热。
病名
小结病机、病位、辨要、症型
1感冒
邪犯肺卫,肺失宣肃,卫表失和;肺卫;辨表寒热,辨夹湿署燥 ;六淫风邪为首。
5型;风寒束表荆防;风热犯表银翘;暑湿伤表新加香薷;气虚参苏;阴虚加减葳蕤
2咳嗽
邪犯于肺,肺气上逆;肺,肝脾肾;辨外/内咳嗽;因素痰与火;六淫侵袭和脏腑功能失调;
风寒止咳散/风热桑菊饮/风燥桑杏汤/痰浊二陈三子养亲/痰热桑白皮汤/肝火黄苓泻白代蛤/肺阴亏耗沙参麦冬。
寒湿阻络阳和汤/血脉瘀阻桃红四物/湿热毒盛四妙通安汤/气阴两虚黄芪鳖甲汤
38肠痛
脾胃受损,肠道功能失调,传导失司。麦氏点压痛点。
初期瘀滞大黄牡丹汤红陈煎/湿热酿脓期复方大柴胡/热毒溃脓期大黄牡丹透脓汤
39崩漏
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治崩三法:塞流(止血)澄源(治本)复旧(善后调理)。
虚热上下相资汤/实热清热固经汤/脾虚固本止崩汤/肾气虚苁容兔丝加减/肾阳虚右归/肾阴虚左归/血淤血府逐瘀
40痛经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子宫,冲任。
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寒凝血瘀少腹逐瘀汤/湿热瘀阻清热调血/气血虚弱圣愈汤/肾气亏损益肾调经汤
41绝经前后诸证
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肾累及心肝脾。
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肾阳虚右归丸/肾阴阳俱虚二仙合二至
42带下
带下过多——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任脉不固,带脉失约。任带二脉,脾肾肝。因素:湿邪。
5肺痨
阴虚火旺,正气虚弱,感染痨虫,肺失宣降;肺,及脾肾;特点三性四大主症:传染慢虚弱性;咳嗽咯血潮热盗汗;
肺阴亏损月华丸/虚火灼肺百合固金汤/气阴耗伤保真汤/阴阳虚损补天大造丸
6心悸
心神失养,气血运行不畅;心,与脾肾肺肝;辨虚实,辨惊悸/怔忡;
心虚胆怯安神定志/心血不足归脾汤/阴虚火旺天王补心丹/心阳不振桂草龙牡/心血瘀阻桃红花/痰化扰心黄连温胆
热淋八正散/石淋石苇散/气淋沉香散/血淋小蓟饮子/膏淋程氏萆解分清饮/劳淋无比山药
23癃闭
膀胱气化功能失调。膀胱,肺脾肾肝。辨别虚实。
膀胱湿热八正散/肺热壅盛清肺饮/肝郁气滞沉香散/浊瘀阻塞代抵当丸/脾气不升补中益气汤/肾阳衰济生肾气丸
24阳痿
气血阴阳亏虚,阴络失常或肝郁湿阻,经络失畅宗筋不用。肝肾心脾。辨别虚实。
3哮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痰阴气道,肺失宣降;肺,脾肾肝心;辨已发/未发;因素痰根本;
寒哮小青龙/热哮定喘汤/寒包热哮二陈三子养亲/风痰华盖散/虚哮平喘固本/肺脾气虚六君/肺肾两虚生脉地黄
4喘证
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肺肾出纳失常;肺和肾,肝脾有关;辨虚实;风寒麻黄汤/表寒里热麻杏石甘/痰热郁肺桑白皮/痰浊阻肺二陈汤/肺气郁闭五磨饮/肺气虚耗补肺玉屏散/肾虚不纳附桂六味
47小儿泄泻
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脾胃。
伤食保和和丸/风寒藿香正气/湿热葛根苓连/脾虚参苓白术/脾肾阳虚附子理中/变伤阴连梅汤/变伤阳参附龙牡
48水痘
感受外邪,蕴郁于肺脾,内湿相搏。肺脾。传染性带状疱疹病毒
邪伤肺卫银翘散/邪炽气营清胃解毒汤
49痄腮
邪毒壅阴少阳经,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腮、耳、睾。急性传染性腮腺炎。
9痫病
脏腑失调,顽痰闭阻心窍,气机逆乱,肝风内动,蒙蔽清窍。五脏关联,主心肝。辨病情轻重;
风痰闭阻定痫丸/痰火扰神龙胆涤痰汤/瘀阻脑络通窍活血汤/心脾两虚归脾汤/心肾亏虚左归合天王补心丹
10胃痛
气机阻滞,胃失所养。胃,肝脾相关。辨别寒热,虚实,气滞血瘀。寒邪客胃良附香苏散/饮食伤胃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湿热中阻清中汤/瘀血内亭失笑丹参饮/胃阴亏耗芍药一贯煎/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鼻衄:热邪伤肺桑菊饮/胃热玉女煎/肝火龙胆泻肝/气血亏虚归脾汤
齿衄:胃火炽盛清胃合泻心/阴虚火旺六味合茜根散
咯血:燥热伤肺桑杏汤/肝火犯肺黛蛤泻白散/阴虚肺热百合固金汤
吐血:胃热壅盛泻心合十灰散/肝火犯胃龙胆泻肝/气虚血溢归脾汤
便血:肠道湿热地榆合槐角散/脾胃虚寒黄土汤/气虚不掇归脾汤
尿血:下焦湿热小蓟饮子/肾虚火旺知柏地黄/脾不统血归脾汤/肾气不固无比山药丸
邪犯少阳银翘散/热毒壅盛普济消毒饮/邪陷心肝凉营清气汤/毒窜睾腹龙胆泻肝汤
50桡骨下端骨折
桡骨下端(包括桡骨远侧端3cm以内)骨折
1.多为间接暴力所致,跌倒时,躯干向下的重力与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交集于桡骨下端而发生骨折。
(1)伸直型骨折:跌倒时,腕关节呈背伸位,手掌先着地,可见“餐叉样”畸形; “枪上刺刀状”
紫斑:血热妄行十灰散/阴虚火旺茜根散/气不摄血归脾汤
27消渴
内热为主,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肺,胃肾龙以肾。辨别上中下消,辨标本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肺热津伤消渴方/胃热积盛玉女煎/气阴气虚七味白术散/肾阴亏虚六味地黄/阴阳两虚肾气丸
28内伤
发热
实证气血湿郁结,壅遏化热;虚证气血阴阳亏虚,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辨别虚实
/心阳虚保元汤/脾阳虚附子理中/肾阳右归丸
30癌病
脑癌本虚肝肾亏虚,气血两亏;标实痰浊瘀血风毒
31痹证
风寒湿热痰瘀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辨邪气偏盛,伤辨虚实。
行痹防风/痛痹乌头汤/着痹薏仁汤/风湿热痹白虎加桂汤/痰瘀痹阻双合汤(四物二陈)/肝肾两虚补血荣筋。
32痉证
阴阳失调,阴血不濡,筋脉失养,风阳内动。肝,心脾胃肾。辨外感内,辨别虚实。邪壅经络羌活胜湿/肝经热盛羚角勾陈/阳明热盛白虎增液汤/心营热盛清营汤/痰浊阻滞导痰汤/阴血亏虚四物大定风珠
33腰痛
外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肾精亏虚。腰,肾之府。辨致病原因外内伤,外感;审脏腑虚实。
寒湿甘姜苓术/湿热四妙丸/瘀血身痛逐瘀汤/偏阳虚右归丸/偏阴虚右归丸
病性外感属实,内伤为虚或虚实夹杂
34乳癖
肝郁气滞,或脾失健运冲任失调,气血痰湿凝结乳络。肝郁痰凝逍遥萎贝散/冲任失调二仙四物汤
35蛇串疮
血虑肝旺,湿热毒蕴,而至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
阴虚清骨散/血虚归脾汤/气虚补中益气/阳虚金匮肾气丸/气郁丹栀逍遥散/痰湿郁热黄连温胆/血瘀血府逐瘀
29虚劳
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不足。五脏,尤以脾肾两脏。病理性质主要为气、血、阴、阳的虚损。
肺气虚补肺汤/心气七福饮/脾气四君子/心血虚养心汤/肝血虚四物汤/
肺阴虚沙生麦冬/肝阴虚补肝汤/肾阴虚左归丸/
命门火衰赞育丸/心脾亏虚归脾汤/肝郁不舒逍遥散/惊恐伤肾启阳娱心丹/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汤
25郁证
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肝,心脾肾。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气郁化火丹枝逍遥散/痰气郁结半夏厚朴汤/心神失养甘麦大枣/心脾两虚归脾汤/心肾阴虚天王补心丹/肝阴亏虚滋水清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