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成形阶段——清明时期
附:《内经》与《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1. 始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始一部划 时代的医学著作,全面的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 内科疾病分别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系统,
奠 风、寒、暑、湿、燥、火等病因,以及疾病的临床表 基 现特点来加以认识,为后世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打 阶 下了基础。 段
把握动态变化治疗原则,在外感方面的应用:
初期阶段——邪气正盛,正气未衰,病较轻浅,可急发散祛邪;
中期阶段——病邪深入,病情加重,更当着重祛邪减其病势; 后期阶段——邪气渐衰,正气未复,既要继续祛除余邪,又要 扶正以祛邪,
把握动态变化治疗使原邪则去,正在复。内伤方面的应用:
初期阶段——一般不宜用峻猛药物 中期阶段——大多正气渐虚,治当轻补;或有因气、 血、痰、 火、郁结而成实须用峻剂而治者,亦只亦暂 末用期;阶段——久虚成损,则宜条调气血,养五脏,兼 顾其实。
症状
病机 治法 方药
温燥
凉燥
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
少痰,咯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咽干唇燥,干咳痰少,痰质
口渴喜饮,唇干咽燥,心烦,清稀。Βιβλιοθήκη 大便干结。舌干苔薄,脉象浮弦
舌红少苔,脉细数。
燥邪袭肺 肺津受伤
凉燥束表 肺气不利
清宣凉润
宣肺达表 化痰润燥
桑杏汤加减
药用苏叶、前胡辛散透表;
4、其症多游走不定,变化迅速,如痹证中风邪偏盛的行痹 常见游走行关节肌肉疼痛等。
风寒
风热
风入经络
症状 病机
恶寒,发热,无汗,发 热 , 微 恶风 寒 , 少 肢 体 关 节 游 走 疼
中医疾病分类名称

发颐病
BNV190
:中毒病
BWC120
流注病
BNV000
内科其他病(脚气病)
BWC130
无头疽病
BW
外科病
BWC131
附骨疽病
BWC
:疮疡病类
BWC132
环跳疽病
BWC010
疖病
BWC133
腓疽病
BWC011
暑疖病
BWC140
走黄病
BWC012
石疖病
BWC150
内陷病
BWC013
软疖病
BWC160
圆癣病
BWR
[乳房病类
BWR067
紫白癜风病
BWR010
乳头破碎病
BWR070
湿疮病
BWR020
乳痈病
BWR071
奶癣病
BWR030
乳发病
BWR072
旋耳疮病
BWR040
乳痨病
BWR073
窝疮病
BWR050
乳癖病
BWR074
脐疮病
BWR060:ຫໍສະໝຸດ 疬病BWR075乳头风病
BWR070
乳漏病
BWR076
BNW112
凉燥病
BNS020
热淋病
BNW120
大头瘟病
BNS030
石淋病
BNW130
烂喉痧病
BNS040
:气淋病
BNW140
疫毒痢病
BNS050
血淋病
BNW150
太阳病
BNS060
:膏淋病
BNW160
少阳病
BNS070
:劳淋病
BNW170
阳明病
中医疾病分类名称精选文档

凉燥病
BNS020
热淋病
BNW120
大头瘟病
BNS030
石淋病
BNW130
烂喉痧病
BNS040
气淋病
BNW140
疫毒痢病
BNS050
血淋病
BNW150
太阳病
BNS060
膏淋病
BNW160
少阳病
BNS070
劳淋病
BNW170
阳明病
BNS080
乳糜尿病
BNW180
太阴病
BNS090
尿浊病
BNW190
BNG120
瘿病
BNW060
冒暑病
BNG121
气瘿病
BNW070
暑秽病
BNG122
肉瘿病
BNW080
中暑病
BNG123
瘿痈病
BNW090
湿温病
BNG130
胆胀病
BNW091
湿阻病
BNS
肾系病类
BNW100
伏暑病
BNS010
水肿病
BNW110
秋燥病
BNS011
阳水病
BNW111
温燥病
BNS012
阴水病
汗病
BWC070
痈病
BNV041
自汗病
BWC071
肘痈病
BNV042
盗汗病
BWC072
脐痈病
BNV050
痛风病
BWC073
腘窝痈病
BNV060
消渴病
BWC080
丹毒病
BNV070
风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病
BWC090
发病
BNV080
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代码表(参考)

BWC220
股肿病
BWPO1O
热疮病
BWP11O
瘾疹病
BWC23O
痰毒病
BWP020
蛇串疮病
BWP120
土风疮病
BWC231
颈痈病
BWP030
疣病
BWP130
摄领疮病
BWC232
腋痈病
BWP031
扁痕病
BWP140
风瘙痒病
BWC233
胯腹痈病
BWP032
疣目病
BWP150
风热疮病
BWR
面痛病
BWC060
疫疔病
BWC170
流痰病
BNV120
面瘫病
BWC070
痈病
BWC180
朦疮病
BNV130
颤病
BWC071
肘痈病
BWC190
褥疮病
BNV140
急风病
BWC072
脐痈病
BWC200
脱疽病
BNV150
厥脱病
BWC073
胭窝痈病
BWC210
青蛇毒病
代码
中医疾病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分类名称
代码
乳癌病
BFY030
月经先后无定期病
BWG030
肛裂病
BWA050
肾癌翻花病
BFY040
月经过多病
BWG040
肛痈病
BWΛ060
锁肛痔病
BFY050
月经过少病
BWG050
肛漏病
BWV
外科其他病类
BFY060
经期延长病
BWG060
脱肛病
BWVO1O
中医病种名称

附件:中医病种名称(122个病种)(一)内科1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2头痛(原发性头痛)3肝豆状核变性(肝豆状核变性)4脑积水(脑积水)5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6眩晕(原发性高血压)7血浊(高脂血症)8心悸(心律失常)9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10心瘅(病毒性心肌炎)11老年痴呆(老年痴呆)12骨痿(老年骨质疏松症)13颤证(帕金森病)14不寐(失眠)15郁证(抑郁症16咳嗽病(咳嗽)17风温肺热病(肺炎)18哮病(哮喘)19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肺痿(肺间质纤维化)(二)急诊科21外感发热(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22脓毒症(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3急性中毒(急性有机磷中毒)(三)针灸科24面瘫病(周围性面瘫)25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四)康复科26脊髓损伤(脊髓损伤)27延髓麻痹(延髓麻痹)(五)糖尿病科28消渴病(2型糖尿病)29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30瘿病(甲状腺疾病)(六)肾病科31淋证(尿路感染)32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33水肿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34肾衰病(慢性肾功能衰竭)3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七)外科36疮疡(皮肤溃疡)37乳痈(乳腺炎)38脱疽(糖尿病足、周围血管病变)39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0毒蛇咬伤(毒蛇咬伤)41胆石症(肝胆管结石)42脾心痛(重症急性胰腺炎)43精浊(前列腺炎)44 烧伤(烧伤)45 瘰疬(淋巴结核)46桡骨远端骨折(桡骨远端骨折)47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48单纯胸腰椎骨折(单纯胸腰椎骨折)49项痹病(颈椎病)50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51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52拇外翻(拇外翻)53骨蚀(股骨头坏死)54附骨疽(骨髓炎)55尪痹(类风湿性关节炎)56大偻(强直性脊柱炎)57骨痹(骨关节病(炎))58痛风(痛风)59 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八)皮肤科61湿疮(湿疹)62粉刺(痤疮)63 蛇串疮(带状疱疹)64白疕(银屑病)65白驳风(白癜风)(九)肿瘤66肺癌(肺癌)67胃癌(胃癌)68肠癌(结直肠癌)69肝癌(肝癌)70乳腺癌(乳腺癌)(十)血液病71急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72紫癜风(过敏性紫癜)73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4髓劳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十一)眼科75青盲(视神经萎缩)76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77青风内障(青光眼)78消渴病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79暴盲(视网膜静脉/动脉阻塞)80白涩症(干眼)81高风雀目(视网膜色素变性)82瞳神紧小(葡萄膜炎)(十二)肝病83肝癖(脂肪肝)84肝着(慢性病毒性肝炎)85积聚(肝硬化)(十三)传染病86肝瘟(急性肝炎)87艾滋病(艾滋病)88手足口病(手足口病)89流感(甲型流感)90肺痨(肺结核)91疫斑(流行性出血热)92瘟黄(重型肝炎)93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十四)肛肠94肛漏病(肛瘘)95痔病(痔疮)96脱肛病(直肠脱垂)97肛裂(肛裂)98 便秘病(便秘)(十五)脾胃99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100胃脘痛(慢性胃炎)101胃疡(消化性溃疡)102吐酸病(反流性食管炎等)103泄泻病(肠易激综合征腹泻为主型等)104久痢(溃疡性结肠炎)105鼓胀病(肝硬化腹水)(十六)儿科106反复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107肺炎喘嗽(肺炎/支气管肺炎/支原体肺炎)108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109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110 哮喘(支气管哮喘)(十七)耳鼻喉科111暴聋病(突发性耳聋)112 鼻鼽病(变态反应性鼻炎)113慢喉喑病(慢性喉炎)114口腔粘膜白斑症(口腔黏膜白斑)115乳蛾病(扁桃体炎)116喉痹(咽炎)(十八)妇科117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输卵管炎性不孕)118带下病(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119异位妊娠(异位妊娠)120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121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122胎动不安(先兆流产)。
中医规范病名库

中医规范病名库中医规范病名库⼀、内科1、感冒:辩证分型:风寒症、风热症、暑湿症2、咳嗽:辩证分型:外感咳嗽(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犯肺、肺阴亏耗)3、肺痿:辩证分型:虚热/虚寒4、肺痈辩证分型: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5、哮证辩证分型:发作期(寒哮、热哮)缓解期(肺虚、脾虚、肾虚)6、喘证辩证分型:实喘(风寒袭肺、表寒⾥热、痰热郁肺、痰浊阻肺、肺⽓郁痹)虚喘(肺虚、肾虚)7、肺胀辩证分型:痰浊阻肺、痰热郁肺、痰蒙神窍、肺肾⽓虚、阳虚⽔泛8、肺痨辩证分型:肺阴亏损、阴虚⽕旺、⽓阴耗伤、阴阳两虚9、痰饮辩证分型:痰饮(脾阳虚弱、饮留胃肠)悬饮(邪犯胸肺、饮停胸胁、络⽓不和、阴虚内热)溢饮⽀饮(寒饮伏肺、脾肾阳虚)10、⾃汗盗汗辩证分型:肺卫不固、营卫不和、阴虚⽕旺11、⾎证辩证分型:⿐衄(热邪犯肺、胃热炽盛、肝⽕上炎、⽓⾎亏虚)齿衄(胃热炽盛、阴虚⽕旺)咳⾎(燥热伤肺、肝⽕犯肺、阴虚肺热)吐⾎(胃热壅盛、肝⽕犯胃、⽓虚⾎溢)便⾎(肠道湿热、脾胃虚寒)尿⾎(下焦热盛、肾虚⽕旺、脾不统⾎、肾⽓不固)紫斑(⾎热妄⾏、阴虚⽕旺、⽓不摄⾎)12、⼼悸辩证分型:⼼虚胆怯、⼼⾎不⾜、阴虚⽕旺、⼼阳不振、⽔饮凌⼼、⼼⾎瘀阻13、胸痹辩证分型:⼼⾎瘀阻、痰浊壅塞、阴寒凝滞、⼼肾阳虚、⽓阴两虚、阳⽓虚衰14、不寐辨证分型:实证(肝郁化⽕、痰热内扰)虚证(阴虚⽕旺、⼼脾两虚、⼼胆⽓虚)15、厥证辨证分型:⽓厥(实证、虚证)⾎厥(实证、虚证)痰厥⾷厥16、郁证辨证分型:实证(肝⽓郁结、⽓郁化⽕、⽓滞痰郁)虚证(忧郁伤神、⼼脾两虚、阴虚⽕旺)17、癫狂辨证分型:癫(痰⽓郁结、⼼脾两虚)狂(痰⽕上扰、⽕盛伤阴)18、痫证辩证分型:风痰闭阻、痰⽕内盛、⼼肾亏虚19、胃痛辩证分型:寒邪客胃、饮⾷停滞、肝⽓犯胃、肝胃郁热、瘀⾎停滞、胃阴亏虚、脾胃虚寒)20、噎(ye)膈辨证分型:痰⽓交阻、津亏热结、瘀⾎内结、⽓虚阳微)21、呕吐辩证分型:实证(外邪犯胃、饮⾷停滞、痰饮内阻、肝⽓犯胃)虚证(脾胃虚寒、胃阴不⾜)22、呃逆辩证分型:实证(胃中寒冷、胃⽕上逆、⽓机郁滞)虚证(脾胃阳虚、胃阴不⾜)23、泄泻辨证分型:感受外邪(寒湿、湿热)⾷滞肠胃肝⽓乘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24、痢疾辨证分型:湿热痢、痰毒痢、寒湿痢、阴虚痢、虚寒痢、休息痢25、霍乱辨证分型:寒霍证(轻证、重证)热霍证⼲霍乱26、腹痛辩证分型:寒邪内阻、湿热壅滞、中虚脏寒、饮⾷积滞、⽓滞⾎瘀27、便秘辨证分型:热秘、⽓秘、虚秘、冷秘28、⾍证辩证分型:绦⾍病钩⾍病(脾虚湿滞、⽓⾎两虚)蛲(nao)⾍病姜⽚⾍病29、胁痛辨证分型:肝⽓郁结、瘀⾎停着、肝胆湿热、肝阴不⾜30、黄疸辨证分型: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急黄阴黄31、积聚辨证分型:聚证(肝⽓郁滞、⾷滞痰阻)积证(⽓滞⾎阻、瘀⾎内结、正虚瘀结)32、⿎胀辩证分型:⽓滞湿阻、寒湿困脾、湿热蕴结、肝脾⾎瘀、脾肾阳虚、肝肾阴虚33、头痛辨证分型:外感(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内伤(肝阳头痛、肾虚头痛、⾎虚头痛、痰浊头痛、瘀⾎头痛)34、眩晕辩证分型:肝阳上亢、⽓虚亏虚、肾精不⾜、痰浊中阻)35、中风辩证分型:中经络(1络脉空虚,风邪⼊中;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中脏腑(1闭证——阳闭、阴闭;2脱证;3后遗症——半⾝不遂、语⾔不利、⼝咽㖞(wai)斜)36、痉证辨证分型:邪壅经络、热甚发痉、阴⾎亏虚37、瘿病辨证分型:⽓郁痰阻、痰结⾎瘀、肝⽕旺盛、⼼肝阴虚38、疟疾辨证分型:正疟温疟寒疟瘴疟(热瘴、冷瘴)劳疟39、⽔肿辩证分型:阳⽔(风⽔泛滥、湿毒侵淫、⽔湿侵淫、湿热壅盛)阴⽔(脾阳虚衰、肾⽓衰微)40、淋证辩证分型:热淋、⽯淋、⽓淋、⾎淋、膏淋、劳淋41、癃闭辨证分型:膀胱湿热、肺热壅盛、肝郁⽓滞、尿路阻塞、中⽓不⾜、肾阳衰惫42、腰痛辨证分型: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腰痛、肾虚腰痛43、消渴辨证分型:上消(肺热津伤)中消(胃热炽盛)下消(肾阴亏虚、阴阳两虚)44、遗精辨证分型:1君相⽕动,⼼肾不交;2湿热下注,扰动精室;3劳伤⼼脾,⽓不摄精;4肾虚滑脱,精关不固45、⽿鸣、⽿聋辨证分型:肝胆⽕盛、痰⽕郁结、风热上扰、神精亏虚、清⽓不升46、痹证辨证分型:风寒湿痹(⾏痹、痛痹、着痹)风湿热痹47、萎证辨证分型:1肺热津伤,筋失濡润;2湿热侵淫,⽓⾎不运;3脾胃亏虚,精微不运;4肝肾亏损,髓枯筋萎48、内伤发热辨证分型:肝郁发热、瘀⾎发热、⽓虚发热、⾎虚发热、阴虚发热49、虚劳辩证分型:⽓虚(肺⽓虚、脾⽓虚)⾎虚(⼼⾎虚、肝⾎虚)阴虚(肺阴虚、⼼阴虚、脾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阳虚(⼼阳虚、脾阳虚、肾阳虚)。
(完整版)中医西医疾病名称对照

中医西医疾病名称比较【一】内科糖尿病 -- 消渴 -- 甲状腺功能亢进-- 瘿气、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胸痹、诚心疼高血压病 -- 风眩、眩晕、头风心律失态 -- 心动悸 -- 慢性心功能不全-- 心悸、怔忡、水肿、痰饮、心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心悸、眩晕、厥证-- 风湿性心脏病-- 心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喘证、痰饮、心悸、水肿慢性堵塞性肺气肿-- 肺胀急性肺部炎性病变-- 肺热病气管 -- 支气管炎 -- 肺咳支气管哮喘 -- 哮病肺脓肿 -- 肺痈肺结核 -- 肺痨胸腔积液 -- 悬饮肺性脑病 -- 肺厥胃溃疡 -- 胃疡、胃脘痛胃炎 -- 胃脘痛、痞满、纳呆胃下垂 -- 胃缓胃石 -- 胃结石幽门堵塞 -- 胃反溃疡性结肠炎 -- 腹泻、腹痛、大瘕泄肠结核 -- 肠痨习惯性便秘 -- 脾约急性胰腺炎 -- 胰瘅慢性胰腺炎 -- 胰胀乙型病毒性肝炎-- 黄疸、胁痛、聚集、虚劳肝硬化 -- 肝积、胁痛、聚集、膨胀肝硬化腹水 -- 膨胀肝脓肿 -- 肝痈肝结核 -- 肝痨脂肪肝 -- 肝癖、肝痞肝昏倒 -- 肝厥慢性肾盂肾炎 -- 肾着、淋证肾病综合征 -- 肾水、水肿急性肾小球肾炎-- 皮水、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 石水、水肿慢性肾功能衰竭-- 关格、虚劳、水肿、呕吐、癃闭肾结核-- 肾痨尿潴留 -- 癃闭重生阻碍性贫血-- 虚劳、血证、髓劳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紫癜病神经性失眠 -- 不寐三叉神经痛 -- 面风病癫痫 -- 痈病、癫痫脑血管性痴呆 -- 痴呆、呆病血管神经性头痛-- 偏头风、偏头痛脑动脉硬化症 -- 脑络痹、健忘、眩晕面神经麻木 -- 口僻帕金森病 -- 颤病、脑风表脑血栓 -- 中风、偏枯脑出血 -- 中风高血压脑病 -- 厥头痛、真头痛过敏性休克 -- 风厥流行性感冒 -- 时行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春温流行性乙型脑炎-- 暑温【二】外科肾结石 -- 石淋、血淋泌尿系结石 -- 石淋胆石病 -- 胁痛、黄疸胆囊炎 -- 胆胀急性阑尾炎、阑尾四周脓肿-- 肠痈肠堵塞 -- 肠痹胰腺炎 -- 胰胀乳腺炎 -- 乳痈前列腺增生 -- 癃闭、淋症、精癃前列腺炎 -- 精浊血栓性静脉炎 -- 脉痹、股肿睾丸炎、附睾炎-- 子痈附睾结核 -- 子痰隐睾 -- 子隐龟头炎 -- 龟头痈男性不育 -- 不育【三】妇科痛经 -- 痛经闭经 -- 闭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崩漏经前紧张综合征-- 经行情志异样、经行前后诸症更年期综合征 -- 绝经前后诸症子宫肌瘤 -- 石瘕子宫脱垂 -- 阴挺女阴溃疡 -- 阴疮乳房结核 -- 乳痨乳腺囊性增生症-- 乳癖乳腺纤维腺瘤 -- 乳核预兆流产 -- 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 -- 滑胎不孕症 -- 不孕症、无子、断绪盆腔炎 -- 带下、腹痛【四】儿科重生儿黄疽 -- 胎黄重生儿破伤风 -- 脐风婴儿湿疹 -- 奶 (胎 )癣 -- 重生儿脐炎 -- 脐疮营养不良 -- 疳病支气管肺炎 -- 肺炎喘嗽脑性瘫痪、佝偻病-- 五迟、五软百日咳 -- 百日咳、顿咳细菌性痢疾 -- 痢疾麻疹 -- 麻疹脊髓灰质炎 -- 温病 (初期 )、痿证 (后期 ) 白喉 -- 白喉流行性腮腺炎 -- 痄腮【五】皮肤科带状疱疹 -- 蛇串疮、蛇丹、缠腰火丹平常疣 -- 疣目、千日疣、枯盘箭扁平疣 -- 扁瘊传染性软疣 -- 鼠乳、水瘊尖利湿疣 -- 臊疣脓疱疮 -- 黄水疮、滴脓疮、脓窝疮手癣 -- 鹅掌风足癣 -- 脚湿气、臭田螺甲癣 -- 灰指甲趾甲癣 -- 灰趾甲神经性皮炎 -- 摄领疮、牛皮癣、顽癣荨麻疹 -- 瘾疹、风疹块结节性痒疹 -- 顽湿结聚银屑病 -- 白疵、白壳风斑秃 -- 油风脱发脂溢性皮炎 -- 面游风平常痤疮 -- 粉刺药物性皮炎 -- 药毒、膏药风日光性皮炎 -- 日晒疮扁平苔癣 -- 紫癜风多形性红斑 -- 猫眼疮、雁疮结节性红斑 -- 瓜藤缠盘状红斑狼疮 -- 红蝴蝶疮、蝴蝶疮系统性红斑狼疮-- 蝶疮流注白塞病 -- 狐惑白癜风 -- 白驳风【六】眼科麦粒肿 -- 针眼霰粒肿 -- 胞生痰核、胞睑痰核沙眼 -- 椒目眼睑炎 -- 睑弦赤烂、风弦赤烂眼睑下垂 -- 上胞下垂、睢目、睑废结膜结石 -- 睑内结石睑内翻倒睫 -- 倒睫拳毛急性泪囊炎 -- 漏晴疮慢性泪囊炎 -- 窍漏、眦漏、漏睛过敏性结膜炎 -- 狂风客热慢性结膜炎 -- 白涩症巩膜炎 -- 炎疳、乌轮赤晕纯真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聚星障化脓性角膜炎 -- 凝脂翳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瞳神紧小慢性虹膜睫状体炎-- 瞳神干缺青光眼 -- 五风内障老年性白内障 -- 圆翳内障、如银内障玻璃体浑浊 -- 云雾移睛视神经萎缩 -- 青肓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高风内障、高风雀目视网膜中央动脉堵塞-- 络阻暴盲视网膜中央静脉堵塞-- 目暴盲【七】耳鼻喉科外耳道炎 -- 耳疮急性卡他性中耳炎-- 耳胀慢性卡他性中耳炎-- 耳闭化脓性中耳炎 -- 脓耳、耳疳突发性聋 -- 暴聋感音神经性聋 -- 久聋慢性鼻炎 -- 鼻窒萎缩性鼻炎 -- 鼻槁化脓性鼻窦炎 -- 鼻渊过敏性鼻炎 -- 鼻鼽、鼽嚏鼻出血 -- 鼻衄慢性咽炎 -- 慢喉痹、虚火喉痹扁桃体炎 -- 乳蛾扁桃体四周脓肿-- 喉关痈喉炎、声带炎 -- 喉喑【八】口腔科智齿冠周炎 -- 牙咬痈萎缩性牙周炎 -- 牙宣复发性口腔溃疡-- 口疮、口疳白塞病 -- 狐惑病口腔扁平苔癣 -- 口蕈、口藓、口破、口糜舌脓肿 -- 舌痈舌下血管神经性水肿-- 木舌。
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收治常见病种名称

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临床培养基地)收治常见病种名称一、中医内科(一)心血管科中医病种名称:胸痹、心悸、心衰病、眩晕、不寐西医病种名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症、心律失常、急性与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二)呼吸科中医病种名称:感冒、咳嗽、肺热病、哮证、喘证、咯血西医病种名称: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气管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呼吸衰竭、肺源性心脏病(三)消化科中医病种名称:胃痞、胃痛、腹痛、呕吐、泄泻、血证、便秘西医病种名称:胃食管反流病、上消化道出血、慢性胃炎、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胃肠病、消化性溃疡、肝硬化(四)肾病科中医病种名称:水肿、淋证、血证、瘙闭、关格西医病种名称:尿路感染、膜性肾病、肾微小病变、膜增生性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过敏性紫瘢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肾衰、糖尿病性肾病、高血压病肾损害、痛风性肾病(五)内分泌科中医病种名称:消渴、瘦证、肥胖症、尿浊、痹症西医病种名称: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减退症、糖尿病(包括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糖尿病足、肾病、神经病变、代谢综合征等)、单纯性肥胖、高脂血症、痛风(六)风湿性科中医病种名称:廷痹、大偻、痿证、肌痹、干燥病西医病种名称: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干燥综合征(七)血液科中医病种名称:髓痹、虚痹、紫瘢、萎黄、血证西医病种名称: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继发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过敏性紫瘢、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急性白血病、急粒、急淋、慢性白血病、(A)神经内科中医病种名称:中风、眩晕、头痛、郁证、痫证、颤证、痴呆、痿病、不寐、面瘫西医病种名称: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癫痫、帕金森病、重症肌无力、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面神经性麻痹二、中医外科中医病种名称:疔疮、痈、有头疽、凛疡、脂瘤、筋瘤、脱疽、瘦、朦疮、胁痛、外吹乳痈、乳核、乳癖、乳岩、肠痈、精浊、瘙闭、各种扭伤、骨痹、水火烫伤西医病种名称:甲状腺瘤、亚急性甲状腺炎、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病、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肠梗阻、阑尾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糖尿病足、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栓性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综合症、退行性骨关节病、烧烫伤三、中医皮肤科中医病种名称:蛇串疮、湿疹、隐疹、座疮、风疹、白庇、白屑风、酒渣鼻、瓜藤缠、葡萄疫、蝴蝶斑西医病种名称:癣、疣、皮炎类皮肤病、白瘢风、生殖器疱疹、黄褐斑、尖锐湿疣、红斑狼疮、尊麻疹、药疹、皮肤真菌感染、带状疱疹和单纯疱疹四、中医肛肠科中医病种名称:痔疮、肛痈、肛瘦西医病种名称:痔(内痔、外痔、混合痔)、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瘦(单纯性肛疹、复杂性肛建)、肛裂、脱肛五、中医妇科中医病种名称: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月经延长、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病、≡瘦、妊娠恶阻、异位妊娠、胎动不安、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腹痛、产后发热、缺乳、绝经前后诸证西医病种名称:各型阴道炎、前庭大腺炎、急性盆腔炎、宫颈炎、子宫脱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内异症、闭经、不孕症、宫外孕、先兆流产、妊娠剧吐、计划生育、避孕指导、更年期综合征六、中医儿科中医病种名称:疳证、虫积、佝偻病、多动症、手足口病、感冒、咳嗽、积滞、腹痛、水肿、遗尿、口疮、泄泻、呕吐、汗症、奶麻、紫瘢、厌食西医病种名称:小儿贫血、营养不良、单纯性肥胖、佝偻病及婴儿手足搐搦症、呼吸道疾病(包括上感、哮喘、喉炎、肺炎等)、小儿腹泻、小儿腹痛、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小儿惊厥与癫痫、小儿糖尿病、小儿急性白血病七、针灸科中医病种名称:痹症、痿证、落枕、漏肩风、腰痛、胃痛、头痛、中风、眩晕、面瘫西医病种名称: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腰部慢性劳损、肩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上黑炎、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脑梗塞、脑出血后遗症、运动神经元病变、周围型面神经炎八、推拿科中医病种名称:痹症、痿证、落枕、漏肩风、腰痛、中风后遗症、泄泻西医病种名称: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柱炎、退行性骨性关节炎、脑血管以外后遗症、婴幼儿腹泻九、中医康复科中医病种名称:痹症、痿证、腰痛、中风后遗症西医病种名称:脊髓损伤、骨折后遗症、周围神经损伤、脑血管病、颅脑外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十、中医骨伤科中医病种名称:落枕、漏肩风、腰痛、痹症、各种骨折西医病种名称:颈椎病、肩周炎、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十一、中医耳鼻喉科中医病种名称:脓耳、耳病、耳鸣、耳聋、鼻窒、鼻渊、鼻蚂、喉痹、喉瘩、乳蛾西医病种名称: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突发性耳聋、感应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鸣、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出血、咽炎、喉炎、扁桃体炎十二、中医眼科中医病种名称:针眼、胞生痰核、睑弦赤烂、流泪症、天行赤眼、火疳、骨肉攀睛、绿风内障、青风内障、圆翳内障、西医病种名称:睑腺炎、睑板腺囊肿、睑缘炎、慢性泪囊炎、急性泪囊炎、细菌性结膜炎、病毒性结膜炎、泡性结膜炎、巩膜炎、翼状骨肉、病毒性角膜炎、青光眼、白内障十三、急诊科中医病种名称:哮证、喘证、肺胀、真心痛、呕吐、胃痛、腹痛、泄泻、淋证、水肿、中风、痫证、昏迷、厥脱、血证、高热西医病种名称: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扩张、咯血、哮喘急性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气胸、呼吸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高血压急症、心律失常、急性心功能不全、胸痛、腹痛、出血、眩晕、意识障碍等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与急救处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低血糖、各种内分泌危象、各种电解质紊乱、休克、脓毒症、溺水、急性中毒、中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内科疾病的病种多、范围广。最早对内科病证进行分类的是 《内经》,如按病机、病位分类,其中“病机十九条”便是典 型的例子。《伤寒杂病论》则按病因病机分为伤寒、杂病两大 类,一直为后世医家沿用。《诸病源候论》按病因、病位、症 状分类,把各种疾病分门别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病因 为分类依据,试图把疾病归属于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 从指导临床实际应用来看,内科疾病的分类主要是以病因为依 据,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外感疾病包括伤寒六经病证, 温病卫气营血病证、三焦病证,分别按六经、卫气营血、三焦 的病理变化进行证候归类。内伤杂病包括脏腑经络病证、气血 津液病证,分别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进行证候 归类。本书是在病因分类的基础上,立足脏腑分类,将伤寒、 温病以外的外感病证和内伤杂病分为七大类即肺系病证、心系 病证、脾胃系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 体经络病证。以脏腑分类为主导,将与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 输布失常密切相关的疾病,如郁证、血证、痰饮、消渴等归属 于气血津液病证。与肢体经络相关的疾病,如痹证、痿证、痉 证等归属于肢体经络病证。
第二节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 名及其特点
• 内科疾病的病种多、范围广。最早对内科病证进行分类的是 《内经》,如按病机、病位分类,其中“病机十九条”便是典 型的例子。《伤寒杂病论》则按病因病机分为伤寒、杂病两大 类,一直为后世医家沿用。《诸病源候论》按病因、病位、症 状分类,把各种疾病分门别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病因 为分类依据,试图把疾病归属于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 从指导临床实际应用来看,内科疾病的分类主要是以病因为依 据,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外感疾病包括伤寒六经病证, 温病卫气营血病证、三焦病证,分别按六经、卫气营血、三焦 的病理变化进行证候归类。内伤杂病包括脏腑经络病证、气血 津液病证,分别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进行证候 归类。本书是在病因分类的基础上,立足脏腑分类,将伤寒、 温病以外的外感病证和内伤杂病分为七大类即肺系病证、心系 病证、脾胃系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 体经络病证。以脏腑分类为主导,将与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 输布失常密切相关的疾病,如郁证、血证、痰饮、消渴等归属 于气血津液病证。与肢体经络相关的疾病,如痹证、痿证、痉 证等归属于肢体经络病证。
• 中医内科外感疾病的病因为六淫、戾气等外邪,发病常与季 节有关,起病较急,病邪多皮毛、口鼻而人,由表传里。多 具有季节性、传变性,若兼夹戾气、疫毒,则具有传染性、流 行性。如霍乱主要因外感时邪,多发于夏秋季节,易于传染、 流行;急黄病因为外感湿热疫毒,发病急骤,初起虽有短暂表 证经过,但邪毒迅即由表人里,而致热毒炽盛,充斥三焦,甚 则深入营血,内陷心肝,其来势凶猛,传变迅速,可呈区域性 流行,互相传染。内伤杂病饮食、劳倦、情志所伤,其特点是 多因素相加、多脏腑相关、多病性复合、多病证杂见,其基本 病机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在病情演变过程中,往往脏病及脏, 脏病及腑,因复感外邪,或多种病理因素的产生,而出现寒热 虚实错杂的证候,并可多病重叠。如肺痨初起病位在肺,久则 肺损及肾,肺脾同病,终至肺脾肾三脏交亏,病情重笃;喘证 病因有外感、内伤两端,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类,可由多种因素 诱发和加重,在反复发作过程中,常因正虚感邪、寒郁化热, 而表现表寒里热、上实下虚的证候;咳嗽久延,可以致喘,亦 可因肺虚气不布津,停而为饮,聚而成痰,导致痰饮伏肺,而 见咳、痰、喘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