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疾病辨证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常见疾病比较鉴别

中医内科学常见疾病比较鉴别

中医内科学常见疾病比较鉴别下列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的比较鉴别。

1•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①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感冒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岀身凉脉静,病势轻,病程短,不传变,预后好。

②温病早期:尤其是肺系温病,临床表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风温初起极似风热感冒之征,一般而言,温热病必有发热甚至高热,温热病汗岀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且见传变入里的证候。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①普通感冒: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的流行特点。

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复加重,应考虑继发它病。

②时行感冒:时行感冒发病迅速,不限于季节性,病情多重,往往具有流行性,传变迅速,治疗不及时易发生其他变证。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诊断:①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以表证为主,可兼有咳嗽。

治以辛温解表。

方选荆防败毒散。

②风寒咳嗽: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以咳嗽为主,可兼有表证。

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选三拗汤合止嗽散。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诊断:①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口渴,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舌苔薄白微黄、边尖红,脉象浮数。

治以辛凉解表。

方选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②风热咳嗽: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咳时汗岀,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以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选桑菊饮加减。

5•风热咳嗽与肺痈的鉴别诊断: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颇难鉴别,但肺痈之振寒, 咯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特别是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多在气分而解,如经一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升,应进一步考虑肺痈之可能。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分析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分析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分析在中医内科中,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涵盖了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分析几种典型病症的辨证与论治方法。

一、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我们以胃炎为例进行分析。

胃炎是胃粘膜的炎症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胃痛、消化不良等。

中医辨证中,胃炎可分为阳虚质、阴虚质、气滞质等类型。

对于阳虚质胃炎,治疗方法主要是补阳保胃,常用的药物有补中益气汤等;对于阴虚质胃炎,治疗方法则是滋阴清热,可使用龟龄集等中药;而对于气滞质胃炎,则需疏肝解郁,可选用柴胡疏肝汤等方剂。

二、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包括了感冒、咳嗽等常见病症。

以感冒为例,中医辨证主要将其分为表邪外袭、肺胃失调等类型。

对于表邪外袭感冒,治疗方法主要是辛散解表,药物有葛根汤等;对于肺胃失调式感冒,治疗方法是调理脾胃,可使用四逆散等方剂。

三、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等。

以高血压为例,中医辨证将其分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等类型。

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治疗方法主要是平肝息风,可选用天王补心丹等药物;对于肝火上炎型高血压,治疗方法是清肝泄火,可以使用龙胆泻肝汤等方剂。

四、其他疾病除了上述常见的疾病外,内科学中还涉及了诸如糖尿病、肾病等疾病。

以糖尿病为例,中医辨证将其分为气阴两虚、痰湿阻滞等类型。

治疗方法主要是调补脾胃,可采用四君子汤等中药方剂;对于痰湿阻滞型糖尿病,则需祛痰排湿,治疗方法包括用藿香正气汤等药物。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是一个综合性的诊疗过程,需要医生全面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对症下药。

上述的例子只是简单的举例,实际上每一种病症都有更为复杂的辨证与论治方法,中医内科学的精髓在于细致入微地判断病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希望中医内科学的研究能够不断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效果。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感冒:恶寒(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辨证论治】普通感冒,一般邪在肺卫,多属表证,故治疗采取解表散邪的原则,并结合证情进行具体的论治。

但是,在对感冒的治疗中,注意一般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宜补益太早。

1、风寒证☆主症: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霍香正气水)气虚之人,可用益气解表的参苏饮2、风热证☆主症: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头痛,咳嗽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微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清热宣肺方药:银翘散3、兼证⑴挟湿: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酸痛,苔白腻,脉濡。

治宜疏风祛湿,方用羌活胜湿汤⑵挟暑:治宜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方用新加香蕾饮咳嗽△根据其发生原因,临床上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P63)1、外感咳嗽⑴风寒咳嗽证☆主症: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可伴有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无汗、骨节酸楚、头胀头痛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方药:杏苏散⑵风热咳嗽证☆主症:咳痰黄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热、或见头痛、恶风、有汗等,舌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⑶燥热咳嗽证☆主症:干咳少痰,或痰粘稠粉不易咯出,鼻燥咽干,甚则咳引胸痛,或兼有身热、形寒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细咯数☆治方: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以上外感咳嗽诸证,日久不愈,或愈而复发,咯痰不爽,而表证、燥证不明显者,均可=可选止嗽散加减2、内伤咳嗽⑴痰湿咳嗽证☆主症:咳嗽痰白而稀,胸月完作闷,或食纳不佳,舌苔白腻,脉濡滑☆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药:二陈汤(背)⑵肝火犯肺证☆主症:气逆作咳,咳引胁痛,面红喉干,烦热口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法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方药:黛蛤散合清金化痰汤⑶肺虚咳嗽证①肺气虚证因肺气不足,多以喘息为主症,其论治见“喘证”(生脉散或黄芷汤)②肺阴虚证☆主症: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干口燥,午后潮热,两额红赤,手足心热,失眠盗汗,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清肺,化痰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喘证喘是以呼吸困难,喘急气促,甚则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PPT课件

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PPT课件
身热不扬,恶风少汗,胸闷腹胀,恶心,纳少,口苦粘或淡,大便溏薄,肢体酸困. 舌苔腻,脉浮数.
病机
暑热蒙心,气阴两伤
暑热亢盛,耗气伤津
暑热夹湿,郁于肌表
治法
清暑生津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清暑化湿
方药
人参白虎汤加减
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藿香正气散加减
四、湿
湿邪致病特点有四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纲要
中医内科学--总论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一、辨证原则
1、全面分析病情 2、掌握病证病机特点
外感时病主要应按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进行证候归类.
内伤杂病
肺系病证:主要按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之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脾胃系病证:主要按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之病机特点进行辨证分析
标本同治: 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须采取标本同治的原则.
疾病的过程是正邪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 动态变化,分阶段进行治疗.
把握动态变化治疗原则,在外感方面的应用:
初期阶段——邪气正盛,正气未衰,病较轻浅,可急发散祛邪;
中期阶段——病邪深入,病情加重,更当着重祛邪减其病势;
末期阶段——久虚成损,则宜条调气血,养五脏,兼顾其实.
因时治宜
因地治宜
因人治宜
治疗应结合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特点, 考虑用药的原则,称为因时治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考虑治疗 用药的原则,称因地治宜.
根据病人年龄、体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 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人治宜.
温燥
凉燥
症状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概要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概要

寒邪为病,治疗用药的原则是辛热散寒。寒在表者,宜发汗解表,用麻黄汤。寒 邪直中于里者,宜温中散寒。寒邪伤及阳气,还应注意回阳救逆。
暑邪主要由外感受,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暑邪伤人,常易耗气伤津,故在清解 暑热的同时,须顾护津气,用西洋参、麦冬等甘寒益气养阴之品。暑易夹湿,如 兼见身热不解、困倦疲乏等症,宜合用芳香化湿之品,否则暑热难解。
外湿致病当分清湿在卫表还是在经络,在卫表者宜芳香化湿解表,并注意配伍宣 达气机药,使气行湿化;湿在经络关节者,往往兼夹风邪,注意配合使用祛风胜 湿药。且湿无定体,每因与寒、热相合而异性。
外燥重在辛散宣肺。其中温燥重在辛凉,适当加用沙参、梨皮等养阴生津药;凉 燥重在辛散透表,不宜多用甘寒养阴药。
外感六淫之火多为火毒相并,充斥三焦,治宜泻火解毒,兼清三焦之火,配合通 腑泄热药,则可导热下行。火毒之邪传变迅速,易于内闭心包,入血动血,故当 密切注意病情演变转化,及时使用清心凉血开窍药物。
内燥治以养阴生津为主,但有肺胃、肝肾之分,阴虚火炎者,适当配合清热泻火 之品。
内火,当区分虚实,结合不同脏腑用药。心肝之火多属实,心火宜用黄连、栀子 清心泻火,肝火宜用龙胆草、黄芩清泻肝胆;肺肾之火多属虚,宜用滋肾润肺、 养阴清火法。
第二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脏腑病证,是指脏腑在发生病理变化时反映于临床的症状和体征。由于各个脏腑 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所不同,故表现的病证也多种多样。根据各个脏腑不同 的生理病理辨析病证,就是脏腑辨证。临床的辨证方法虽然很多,且各有特点, 但要辨明病证的部位、性质,并指导治疗,都必须落实到脏腑上。因此,脏腑辨 证是辨证论治的核心。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概要
目 录
第一节风寒暑湿燥火辨治概要 第二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第三节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第四节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辨治概要

中医内科鉴别诊断

中医内科鉴别诊断

01、阳黄与阴黄的鉴别加急黄。

阳黄为湿热蕴蒸所致;急黄为热毒壅盛,内陷心包所致;阴黄为寒湿困脾,阳气不宣所致。

在病性上,阳黄、急黄为实热证,阴黄为虚寒证。

在病势上,急黄病程短,最为凶险;阳黄病情较急,病程较短;阴黄病势较缓,病程较长。

在颜色上,急黄其色如金;阳黄其色鲜明,阴黄色泽晦暗或如烟熏,且三者的伴随症状也有所不同。

02、眩晕与中风的鉴别诊断眩晕仅是头晕眼花,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以仆倒。

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者不经昏仆,仅以喎斜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仆倒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及舌强语蹇等表现。

03、眩晕与厥证鉴别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歪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欲仆或眩晕仆倒的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04、眩晕与痫证鉴别痫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点。

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且其发前多有眩晕、乏力、胸闷等先兆,发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作等症状表现,故应与眩晕鉴别,其鉴别要点为痫病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抽搐,猪羊叫声等症状。

05、中风与口僻鉴别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因口眼歪斜有时伴流涎、言语不清。

多由正气不足,风邪人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06、中风与厥证鉴别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

07、中风与痉证鉴别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

内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

内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

内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临床实践。

在内科疾病的治疗中,中医注重通过辨证施治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内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原理和方法。

一、中医辨证施治原理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理念是“辨证论治”。

中医将内科疾病归纳为不同的证候类型,通过辨证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然后针对不同的证候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而非简单地消除症状。

1. 辨证施治的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在辨证施治中,中医医生会综合分析病人的脉象、舌象、病史和症状等多种客观和主观因素,从而得出辨证的结论,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2. 个体化治疗中医辨证施治注重个体差异的认识和治疗。

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证候,因此治疗方法也应该因人而异。

中医从个体的整体特点出发,针对个人的病情特点制定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二、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及案例分析中医辨证施治有多种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按摩推拿等。

下面将结合常见的内科疾病,介绍中医辨证施治的具体方法。

1.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施治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中医将其归纳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等不同的证候类型。

在辨证施治中,中医可以采用草药制剂,如丹参、黄连等,来清热解毒、降血压;针灸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例如通过刺激耳穴,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来达到降血压的效果。

2.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施治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中医将其归纳为“气滞血瘀”、“痰火郁结”等不同的证候类型。

在辨证施治中,中医可以采用复方中药制剂,如川芎、桃仁等,来活血化瘀、消除痰火;按摩推拿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例如通过按摩胸部和心包经穴位,舒缓心脏疲劳,改善冠心病症状。

3. 高血脂的中医辨证施治高血脂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中医将其归纳为“脾虚湿困”、“痰湿互结”等不同的证候类型。

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内科常见病证的辨证思路与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病因:根据病人的症状、舌象、脉象等,辨别病因,确定病邪的性质。

例如,感冒病多由外感风寒所致,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2. 辨病位:确定病变的具体部位。

例如,头痛可以辨为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等。

3. 辨病性:确定疾病的性质,如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等。

根据病人的症状、舌象、脉象等,可以辨别出不同的病性。

例如,感冒病可以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者的症状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

4. 辨病理变化: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分析病理变化的原因和机理。

例如,腹泻可以分为暴泻和久泻,两者的病因和机理不同,治疗方法和用药也不同。

5. 辨体质:根据病人的体质状况,确定治疗的方法和用药。

例如,肥胖病人多痰湿,治疗时需要兼顾化痰祛湿;瘦弱病人多气血不足,治疗时需要兼顾补气养血。

在辨证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辨症与辨病相结合:中医内科的疾病大多具有复杂的病理变化,需要将辨症与辨病相结合,全面了解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 整体观念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脏腑器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在辨证的过程中,需要将整体观念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全面调理病人的身体状况。

3. 动态观察与综合治疗相结合:病人的病情是不断变化的,需要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需要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如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 论治纲要
第一节 中医内科 疾病辨治原则
一 辨证原则 1 全面分析病情
收集四诊资料,参考理化检查 中医整体观念,全面考虑分析
2 掌握病证病机特点 外感时病(伤寒和温病):按
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证候归类 内伤杂病:按脏腑辨证
肺系病证—肺气失于宣肃进 行辨证
心系病证—血脉运行障碍和 神明失司进行辨证
调整整体平衡还要注意
治疗中中病即止,不可矫枉过
正,以防机体出现新的不平衡。
2 审证求机论治
定义: 从整体和动态去分析疾病
的各种复杂的征象,综合归纳推 论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病变 的机理。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
生在不同的患者身上,或处在疾 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病 理变化不同,所表现的证候不同, 因而治法也不相同。
恰当的调护有利于正气的恢复、 邪气的祛除和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忽视调摄护理,不仅会延误康复 时间,还会出现“食复”、“劳 复”等情况,以致病情反复。因 此,必须重视调摄护理。
标本同治: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
必须采取标本同治的原则。
4 把握动态变化 疾病的过程是邪正斗争,此消
彼长,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疾 病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 点,因此必须把握动态变化,分 阶段进行治疗。
5 顺应异法方宜
因时制宜: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
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会产生 一定的影响。治疗应结合不同季 节、不同时辰的特点,考虑用药 的原则。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
理环境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 则。
因人制宜:根据病人年龄、体质、
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 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6 据证因势利导
同一疾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案, 如何制定最佳方案,须遵守因势 利导的原则,就是要求顺其病势, 就近去邪,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7 先期治疗未病
未病先防:对有可能发生疾病的
二 治疗原则
1 调整整体平衡
原则: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
的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局部病 变是整体病理反应的一部分,因 此立法选方既要注意局部更要重 视整体,应通过整体调节以促进 局部病变的恢复,使阴阳达到相 对平衡。
方法:通过调整阴阳入手,就
是去其有余,补其不足,恢 复和建立相对平衡的阴阳关 系,以达到恢复整体平衡。
个体和人群,及早提出预防措施, 运用药物培补人体的正气预防疾 病发生的方法。
既病防变:医者可根据疾病传变
规律,防其传变,对可能受到传 变的脏腑和可能受到影响的气血 津液,采取预防措施,阻断和防 止病变的发展和传变,把病变尽 可能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以利于疾 病的彻底治疗,取得最好的疗效。
8 重视调摄护理
脾(胃)系病证—中焦气机 升降失常进行辨证
肾系病证—肾阴肾阳不足进 行辨证
肝系病证—肝气疏泄失常、 肝阳升发太过、肝风内动进 行辨证
气血津液病证—寒热虚实隶 属脏腑进行辨证
肢系—同病异证
异病同证 辨病与辨证的关系—辨病是解决 基本矛盾,辨证是解决主要矛盾, 两者必须相辅相成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若出现
相同的病理变化即形成相同的证 候时,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
3 明辨标本缓急
急则治其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
中,如果出现了紧急危重的证候, 影响到病人的安危时,就必须先 行解决,而后再治疗其本的原则。
缓则治其本:在病情缓和的情
况下,应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因 为标病产生于本病,本病解决了, 标病自然随之而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