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
王之涣是什么代诗人

王之涣是什么代诗人导语: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但是他却未能够得到当权者的重要,这是一件令人非常惋惜的一件事情。
那么,王之涣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呢?王之涣是什么代诗人?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
字季陵。
太原人。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谤毁,去官归乡里。
家居15年,又为文安郡文安县尉,在任所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所作从军、出塞等歌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靳能《王之涣墓志铭》),七绝《凉州词》和五绝《》(《国秀集》署为朱斌所作)是代表盛风并为古今传诵的名作。
他与著名诗人王昌龄、高□、崔国辅等都有唱和。
高□曾在《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一诗中称其"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对他极表钦佩。
唐人关于旗亭画壁的,也记载了他的诗在当时所受到的赞誉。
王之涣诗今仅存6首,《全唐诗》收录。
事迹见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及《唐才子传》、《唐诗纪事》。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靳能所作王之涣墓志铭跋》,可资参考。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
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
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
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
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
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
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
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
开元十年(722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
县令的千余,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
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王之涣的8首诗

王之涣的8首诗横吹曲辞·出塞
唐代:王之涣
黄砂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九日送别
唐代: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哪里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重阳节,离别,饮酒
宴词
唐代: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离愁,写景
送别
唐代: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离别,送别,柳树
凉州词二首
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边疆,地名,民族,组诗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诗三百首,登楼,写景,山水,黄河,励志,哲理,早教古诗100首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代诗人王之涣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王之涣生平简介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早年由并州山西太原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无私存有大略,刚直存有异才”,早年善于文章,并擅于写诗,多用为歌词。
他尤仁义五言诗,以描绘边塞风光为胜,就是浪漫主义诗人。
靳能《王之涣墓志铭》表示其诗"闻或歌从军,诗云薛仁贵,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
他的诗以《尼里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
章太炎发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为”。
王之涣是盛世唐朝的一位大诗人,一生之中写出了大量的诗作,而且很多诗作都被当时的人们广为传颂,被谱成了曲在当时传唱。
王之涣的诗流传到今天的数量不多,只有区区六首,但是就是这区区六首诗歌却奠定了王之涣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在这六首诗歌中最出名的要数|《登鹳雀楼》和《凉州词》。
王之涣的诗虽然流传至今天的仅仅存有六首,但是却以自己诗作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气势磅礴的意境打败了后世的读者,使这些诗作广为流传,特别就是《尼里鹳雀楼》和《凉州词》更是脍炙人口,世人皆知。
特别就是《尼里鹳雀楼》中的那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更是千百年来人人皆知的名言警句。
王之涣的诗都是非常大气的,可以称得上是气势恢宏,意境开阔,热情洋溢,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王之涣的诗作都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王之涣的诗用词非常的简朴,看不到豪华的句子,更加看不到生僻的用词,就是那么平时,那么不经意的几个字就能够立刻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怦然心动,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是让王之涣的诗作更是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王之涣生平个人简历

王之涣生平个人简历/ueditor/201803/12/208785e568cc43014ef67961ddf8ec0 0.jpg" title="" alt="" width="4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 />人物简介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以《登鹳雀楼》脍炙人口而称著。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
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
雅谈圭爵,酷嗜闲放。
”。
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4]。
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今仅存六首,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5]。
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人物生平《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年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王之涣墓志铭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
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
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
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
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
王之涣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
王之涣生平简介

王之涣生平简介王之涣生平简介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汉族,并州(山西太原)人。
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豪放不,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代表作有《登雀楼》、《凉州词》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更是千古绝唱。
生平《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年时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 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
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
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
父王,鸿主簿、浚仪县令。
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
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 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
王之涣从小聪明好学,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常击剑悲歌。
到了中年,他一改前习,虚心求教,专心写诗,在十余年间,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
后来,他曾一度作过冀州衡水县主簿,时间不久就被人诬陷。
于是,王之涣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县尉,在任上死去。
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
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
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辑入《全唐诗》中。
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
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
边塞诗人王之涣生平简介

边塞诗人王之涣生平简介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家喻户晓。
边塞诗人--王之涣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他从小就很讲究义气,喜欢帮助弱小,时常和豪侠子弟交往,一边饮酒一边谈论剑术,青史上记载的许多侠客,都是他模仿的对象。
也因为太入迷了,整天和权贵子弟纵酒谈乐,不务正业。
这样的生活持续一段时日,直到中年,一事无成,才悔悟先前的颓废无知,从此立志向学,专心於文章写作。
他有两个文章写得很出色的哥哥,王之咸、王之贲,在他们的指导下,王之涣不久就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作起文章也不输两位兄长,令人刮目看。
由於天性豪迈,对於参加科场考试一点兴趣也没有,学成后到处拜访名人。
他担任过主管文书簿记的小官,后来因受诽谤而辞职,过著游山玩水的生活,访寻黄河南北的名胜古迹。
有关他的事迹不多,但「旗亭」宴饮一事,可是流传千古的美谈,提到王之涣,就不能不说旗亭故事。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唐朝开元年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个人名气都很大,谁也不输谁,谁也不服谁。
有一日,天气冷下著小雪,三位诗人来到旗亭,小有名气的歌妓,奏起了各种乐器助兴,曲曲动听,都是当时最流行的歌曲。
一向对诗歌颇自负的王昌龄,这时开口说:「我们三人各拥有诗名,谁也不服谁,到底那个人最好?每每争执不下而难以定夺,何不趁著这次聚会,暗地里观看那些歌妓的演唱,看她们所吟唱的诗是谁写的,谁最多,谁就是第一名,以此类推,你们意下如何?」高适和王之涣对自己充满信心,便一口答应。
王之涣的生平简介

王之涣的生平简介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家喻户晓。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年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名门望族。
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
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
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
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
王之涣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
他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
到了中年,他一改前习,虚心求教,专心写诗,在十余年间,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
后来,他曾一度作过冀州衡水县主簿,时间不久就被人诬陷。
于是,王之涣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县尉,在任上死去。
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
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
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辑入《全唐诗》中。
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
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
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
唐代诗人王之涣

唐代诗人王之涣王之涣,字季凌,唐朝著名诗人。
王之涣性格豪放不羁,生前常击剑悲歌,他的诗词在当时经常被乐工拿来编曲歌唱,当时很有名气。
王之涣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其最出名的诗词了《凉州词》便是描写边塞风光。
王之涣在冀州衡水当主簿的时候,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后来王之涣因为别人诬陷,于是罢官离去。
之后又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是具有浪漫主意色彩的诗人。
《凉州词》是王之涣流传艺术评价最高的一首词,曾被评为绝句之最。
凉州词原本是凉州歌的唱词,并不是诗题,而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但很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纷纷为它填词,而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整首诗只有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写得悲壮而苍凉,但并没有颓废的情调,有的只是诗人开阔的胸襟,表达了戍边士兵的思乡怀土之情。
诗人的才华尽显,堪称一代大师。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全篇只有二十个字,前十个字写景,后是个字写意,景意相合。
落笔奔腾万丈,长空万里之相,作者的哲学又丝丝入扣,惹人深思,将景意两者融合地天衣无缝,成为千古绝唱。
前十个字,大意已尽。
后十个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大自然的力量让王之涣震撼,悟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朴素道理。
希望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这首送别虽然没有《凉州词》和《登鹳雀楼》那般有名,但也是不可多得的好诗。
折柳送别的典故自古有之,这首诗就表达了王之涣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杨柳在春风中随风而动,翩翩起舞,御河的两岸呈现出一片绿意。
春草时节,友人却将归去,杨柳的枝条垂下,似乎是为了方便送别的人采摘。
离别的人这么多,为何如今又要再多我一个?朋友好走,一路平安。
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的故事1传说王之涣曾经破过一起命案,而且过程十分有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
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
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
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
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
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
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
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
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
雅谈珪爵,酷嗜闲放。
”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
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
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
他在职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
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
这也是一切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
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
王之涣诗集王之涣,并州人,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
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
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
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凉州词二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宴词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九日送别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点评:沈括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李白(701年~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
身长七尺有余(约1.83米)。
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幼年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这种说法以郭沫若为代表)。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本人被称为“诗仙”。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李白的剑术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弃文从武,专心研究剑术,相信是不会亚于裴旻的。
李白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这与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侠士思想有关),《野史》上有若干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今湖北省安陆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
天宝初年,由道士吴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
不久,因权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
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存诗1000余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唐朝诗人李绅,字公垂,生于唐代大历七年(772),祖籍安徽毫州。
父亲李晤在江南金坛、常州等地任县令时,携家择居梅里祗陀里(今锡山市东亭镇长大厦村)。
他五岁丧父,由母亲教以经义。
梅里是吴文化的摇篮,泰伯的至德高风,李绅从小耳濡目染。
母亲一心要把他培育成人,报效社稷。
在他十五岁,于风光秀丽的惠泉山为他赁屋从师就读。
贫寒艰苦的读书生活,磨练了李绅的思想和意志,使他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平民,当他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社会贫富悬殊,心中压抑不平,由衷地在诗中流露感叹和愤慨。
李绅于元和元年(806)中进士,此后仕途多有波折。
在节度使李琦门下任幕府时,因不满李琦谋叛而下狱,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
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又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
长庆四年(824),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
在端州任职期间,他除暴安民,兴修水利,减轻民众的劳役赋税,鼓励农业生产,使端州出现前所未有的生机。
为表示和端州人民苦乐与共,他准备终老岭南,把家眷从北方接来,船至端州附近七里滩,突然风雨交加,船行受阻,端州百姓闻说李绅夫人官船受阻,都自愿前来拉纤,民众列队十余里,纤绳长长,号子震天,不能拉纤的老弱,个个柱香跪拜迎接,李绅大受感动。
这期间,李绅写下不少描绘路途艰险、民众疾苦、发泄心中哀怨的诗文。
李绅在肇庆的体恤民众、造福于民的功绩至今在民间流传,尚有香火祭祀。
李绅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反对吟风弄月,无病呻吟,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给唐代的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
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踪》三卷,并作序。
他的诗集体现了他的诗歌主张。
开成五年,入京拜相,任中书侍郎等职,封赵国公。
会昌元年(846),病逝扬州,归葬于故乡无锡。
他的诗作《追昔游踪》三卷、《杂诗》一卷收录于《全唐诗》。
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李绅留下的诗文不多,但后世人誉他为“悯农诗人”。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汉族。
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世称「孟襄阳」。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
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
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
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
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
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
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
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
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
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
"(《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早寒江上有怀》、《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
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
清代王士碌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分甘馀话》)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