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为什么被杀害_诗人王昌龄简介
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王昌龄生平简介

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王昌龄生平简介作者介绍:王昌龄(—),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人物评价:唐诗人岑参: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远。
唐文学家殷璠:“风骨”的代表。
唐文学家殷璠在《河岳英灵集》:王维、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
《全唐诗》:绪密而思清。
明文学家王士贞: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明诗人焦宏《诗评》:龙标、陇西,真七绝当家,足称连壁。
明学者、诗人和诗歌评论家胡应麟: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
王宫词乐府,李不能为,李览胜纪行,王不能作。
明诗人家胡应麟《诗薮》:余尝谓古诗、乐府后,惟太白诸绝近之;国风、离骚后,唯少伯诸绝近之。
清诗文学家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七绝第一,其王龙标乎?右丞以淡而至浓,龙标以浓而至淡,皆圣手也。
晚唐诗论家司空图:国初,上好文章,雅风特盛,沈宋始兴之后,杰出江宁,宏思于李杜。
宋代诗人刘克庄《后村话语》:唐人《琉璃堂图》以昌龄为诗天子。
明诗论家陆时雍《诗镜总论》:王昌龄多意而多用之,李太白寡意而寡用之。
昌龄得之锤炼,太白出于自然,然而昌龄之意象深矣。
明诗论家吴乔《围炉诗话》:王昌龄五古,或幽秀,或豪迈,或惨恻,或旷达,或刚正,或飘逸,不可物色。
近代诗人学者闻一多:王昌龄为盛唐诗坛“个性最为显著”的两个作家之一(另一个是孟浩然)作者生平: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唐诗“七绝圣手”王昌龄是怎么莫名其妙被杀的?

唐诗“七绝圣手”王昌龄是怎么莫名其妙被杀的?纵使死神过早地夺走了他手中的笔,但对于王昌龄来说,有盛开的诗歌陪伴不朽的诗魂,死亡就不是凋谢,而是盛开;不是消失,而是永在;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一)命丧垃圾人之手公元757年,“安史之乱”爆发已经有了三个年头。
大唐辽阔的疆域狼烟四起,战火纷飞。
在一个深秋肃杀的早晨,奉命平叛的河南军政长官张镐在他的前营大帐前布设了一个森严的刑场。
亳州刺史闾丘晓被绑跪在刑场上,等候斩首。
他是因救援宋州(今河南商丘)不力,违抗节度使张镐的军令获罪的。
当张镐下令对他行刑时,那个此前看不起书生出身张镐的傲狂之人,像断了脊梁的丧家犬可怜巴巴地乞求张镐饶他一命。
他的理由是家里尚有老母需要赡养。
张镐没有直接驳斥他的请求,而是反问了一句:“你去年杀害大诗人王昌龄时,想没想过,他有没有父母亲?要不要赡养?”听了这句诘问,闾丘晓闭上了嘴巴,沮丧地把头伸向了屠刀。
那时,当地的老百姓对一年前亳州大街上发生的惊人一幕依然记忆犹新。
那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
也是一个肃杀深秋寒冷的早晨。
一个身背破烂行囊的六十岁老人流落在亳州大街逃难的人群里。
当他走到府衙门前时,看到一队人马正吆五喝六地出门。
在向路边躲闪的一霎间,他似乎认出了那个骑在高头大马上的官员。
几乎同时,那个官员也看见了他,并神情古怪地勒缰下马,朝老人走去。
人们似乎看到俩人像熟人一样寒暄着什么。
但那个官员突然对老人拳打脚踢起来。
在人们还没有看清到底发生了什么时,老人已被打倒在地,七窍流血而死。
打人的正是亳州刺史(州长兼军区司令)闾丘晓。
而被他打死的是盛唐伟大的诗人,被称为“诗家天子”“七言圣手”的王昌龄。
据说,王昌龄之所以三拳两脚就被打死了,是因为行伍出身的闾丘晓使用了从小练就的七伤拳。
一代七绝圣手,就这样被一个垃圾人的七伤拳打死,就像是命运开的一个残酷的玩笑,一个天才的生命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一个渣男结果了。
闾丘晓为什么要打死自己同朝为官的王昌龄。
王昌龄诗人简介

王昌龄诗人简介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诗人王昌龄是一位非常具有才华的人物,他所作的诗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作远播海外。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诗人王昌龄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而《新唐书文苑传》称其为江宁人,或为误会。
殷璠《河岳英灵集》又称"太原王昌龄"。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的原因大唐王昌龄闾丘

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的原因大唐王昌龄闾丘提起王昌龄,基本上大家都能随口吟出几句他的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等等。
王昌龄是被誉为“七绝圣手”,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胸中有一腔热血,对国家有无限忠诚和热爱,但仕途是不大顺利的。
同时,他又同情战争给百姓带来的伤害。
这和他的一生,经历了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和死前两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有关。
很多人都知道王昌龄是唐朝著名诗人,却不知道他也是官吏。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
开元八年庚申(720年)前后,王昌龄曾居嵩山学道,后游历边塞,边塞佳作多产生于此时;三十一岁进士及第,当过最大的官是“江宁丞”。
在官职来回升贬迁移中,他也拜访并结交了不少当时著名的诗人,比如李白、辛渐、王维、孟浩然等。
王昌龄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强盛的大唐内部到处烽烟四起,天下不太平。
天宝十五载、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王昌龄在辗转回老家途中,经濠州,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区区一个刺史为什么能随便杀害同为朝廷官员的王昌龄呢?史书上对他的死,就像过去的被贬一样,都是语焉不详。
在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名下,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许多史学家认为“忌而杀”三字,道出了王昌龄的死因。
有人揣测是王昌龄触犯了闾丘晓的“禁忌”,但更多人认为是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诗才。
还有人认为王昌龄被杀是政治迫害。
安史之乱爆发时,大唐子民早就看不到当年那个敢于反抗武则天匡复李唐社稷的英武少年的风采了,李隆基逃出长安,同时任命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让他去给自己断后。
但玄宗没想到的是,这位太子“顺应民意”地登基了,自己被动地当了太上皇。
李亨而想趁着乱世做皇帝的不仅仅只有安禄山、史思明、李亨,还有不少有实力的皇子、地方武装们。
王昌龄之死

王昌龄之死王昌龄:秦汉明月冰心玉壶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主。
”要说唐代诗人中谁的结局最惨,怕非卢照邻莫属,他身患绝症,痛苦不堪,最后是自投颍水而死;但还有一人的结局也很悲催,他不是死于意外,而是被人“妒杀”,这便是大名鼎鼎之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出塞》的作者便是王昌龄,此诗被后人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他用文字劈裂了时间和空间,在慷慨激昂的情绪中掷下对和平的渴望,悲壮浑成,一气呵成,这种豪迈的胸怀,超越了古往今来不知多少边塞诗人。
明明是平淡的语言,可经过王昌龄的排列组合,却拥有了横亘古今的力量,不仅描绘出了边塞的壮阔,还有着一种沧桑的历史感。
全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得诗的意境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王昌龄,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人,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进士出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时年59岁。
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又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誉,我见也有很多说他是“诗家夫子王江宁”,无所谓啦,天子夫子,都是好名称,总是说在一行当的地位远超其他人,比如那孔夫子。
他是唯一能与李白的七绝一争高下的诗人,不过李白是任何诗体都居顶尖处,而王昌龄仅是在这七绝领域与之齐肩,但好在哪儿?谁也说不清楚,高家庄马家河,各有各的高招,如果依我个人来说,我觉得王昌龄在七绝上是更胜一筹。
王昌龄同李白有过一次交集,那是他们两人在巴陵相遇,也就是今天的湖南岳阳,王昌龄要比李白大很多,李白对这位大哥很是尊重,时值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心绪自是不好。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简介华夏经纬网王昌龄(698?-756?),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盛唐诗人。
开元十五年中进士,补秘书省校书郎,调汜水尉。
后以故遭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为江宁县丞。
天宝七载又贬为龙标尉。
安史之乱爆发,他返回江宁,被毫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王昌龄与高适、岑参、常建、王维、李白、孟浩然等皆有交往。
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
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
《全唐诗》编其诗四卷,诗一百八十余首(《全唐诗外编》又补二首)。
其诗诸体兼备,但数量最多的是五古和七绝,次为五律、七古和五绝,七律很少。
而五古、七绝的成就也更突出。
如他最为人称道的是边塞诗,名作《塞下曲》四首、《塞上曲》、《少年行》二首、《代扶风主人答》等即属于五古,《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则属于七绝,笔力雄劲,气势飞动。
殷璠对他评价颇高,说是“元嘉已还,四百年内,曹、刘、陆、谢风骨顿尽”,而“昌龄克嗣厥迹”,还举出“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代扶风主人答》)等“惊耳骇目”的句子,认为确是“中兴高作”。
宫怨、闺情诗也颇佳,如《西宫春怨》、《长信秋词》、《采莲曲》、《闺怨》等。
寄赠、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送姚司法归吴》等也都是深情要眇的佳作。
从军行(其四)《从军行》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
《乐符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
”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戌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戌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写西北边塞战士艰苦奋战的高昂斗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塞(其一)《出塞》为乐府《横吹曲》旧题,多写军旅征戌。
原作二首,此其一。
诗人借用乐府旧题,写下这首铿锵有力的诗篇,也正是抒发出征塞外、为国守边的豪情壮志和内心感慨。
边塞诗人王昌龄生平简介

边塞诗人王昌龄生平简介王昌龄是我国唐朝时期最为著名的一位诗人,那么王昌龄的生平如何?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王昌龄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昌龄的生平简介王昌龄字少伯,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被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是唐朝享有盛誉的诗人,与大诗人李白、孟浩然、高适、王维等人都有交情。
王昌龄的诗歌题材大多是七言绝句,选材大多是以爱国立功、思念家乡等边塞诗,所以是反映他所处时代的战争方面的现实生活。
王昌龄大概出生于698年,家境贫寒,直到30岁,王昌龄才成为进士,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后来被贬到岭南一段时间后再次被调回长安。
王昌龄在游襄阳的时候,曾与孟浩然见面,后来又结识了李白,当时两人都是在贬途中。
王昌龄曾担任江宁丞所以人称王江宁,在前往江宁的途中与诗人岑参相识,经过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一起游玩。
王昌龄在当时也算一个著名的人物,但是他的生平资料却很少,大多都是诗人间彼此留诗互赠才得以流传事迹。
王昌龄一生都是在被贬中度过的,他再贬做龙标尉的时候,人们称他为王龙标。
王昌龄被贬的理由已经在资料里找不到了,所以我们无法知道这位著名的诗人究竟发生了什么,安史之乱时,王昌龄被闾丘晓所杀,据说是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才华。
王昌龄的边塞诗王昌龄是盛唐时期成就很高的一位诗人,而王昌龄既会写七言律诗,也会写七言绝句。
而王昌龄最擅长的文体,就是七言绝句,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
在王昌龄所写的七言绝句当中,以边塞诗的数量最多。
那么,在王昌龄所写下的边塞诗当中,以《从军行》以及《塞下曲》这两首边塞诗最为出名。
《从军行》这首王昌龄的边塞诗所表达的意思是:在青海的上空,有很多的乌云将绵延不断地雪山给遮住了,而作者只能眺望着处在远方的玉门关。
在塞外征战的将士们,经过了很多场战争,身上所穿戴的盔甲都已经被磨穿了,发誓不将楼兰攻破,就不回家。
《塞下曲》这首王昌龄的边塞诗所表达出来的意思是:牵马去到河边饮水,然后渡过冰冷河水,水与秋风都十分的寒冷。
闾丘晓为什么要杀王昌龄?张镐为其报仇

闾丘晓为什么要杀王昌龄?张镐为其报仇
本文导读:
王昌龄自幼家境贫寒,一生经历坎坷。
他于公元727年进士及第后,任校书郎(整理图书典籍的官)7年,此后又任河南汜水县县尉。
739年被贬谪岒南(今广东),740年还京后,又赴江宁(今南京)任江宁丞。
747年再度被贬官龙标(今湖南黔阳)任县尉。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59岁的王昌龄辗转回老家途中,经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闾丘晓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他一介刺史,不过是州县级长官,又凭什么杀掉同是朝廷命官的王昌龄?史书记载甚少,留下千古之谜。
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名下,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许多史学家认为“忌而杀”三字,道出了王昌龄的死因。
有人揣测是王昌龄触犯了闾丘晓的“禁忌”。
更多的观点和说法是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诗才与名气,于是闾丘晓便对王昌龄动下了杀心,最后使得王昌龄落得个魂断亳州的悲惨结局。
但令人愤慨的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竟死于妒才者之手,实在令人痛惜!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草菅人命的闾丘晓岂能例外?王昌龄冤死后不久,时任宰相兼河南节度使
的张镐,就为他报了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为什么被杀害_诗人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边塞世人,尤善七绝诗。
但我们对他的人大抵也仅限于他的诗作。
那王昌龄一生的命运是怎样的呢?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诗人王昌龄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王昌龄为什么被杀害王昌龄字少伯,生于公元698年,关于他的籍贯后人一直众说纷纭,《新唐书》说他是江宁人、《旧唐书》说是京兆人、《唐才子传》说是太原人,看来关于他的记载确实很少。
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以边塞诗闻名于世,诗歌的风格气势雄浑、格调高扬、有丰富的表现力,所作之诗中以边塞诗第一,闺怨诗第二,诗内容简洁、明快、含蓄,情景相合,给人无限的遐想,不愧被称为“七言圣手”。
王昌龄出身贫贱,早年以农耕为生,从小就喜爱文学诗歌,又勤学苦练,表现出非比常人的才华,为了有所作为,23岁的他于公元720年在嵩山开始学习,这段时间他发奋图强,学习到很多的知识,为他以后能写出著名的十篇奠定了基础。
公元723年,在为期三年的学习生涯中,王昌龄收获到了很多,已成为一个有远大理想抱负的学子,想能得到他人的赏识,于是休学辗转于河东并州、潞州。
公元724年,时年27岁的王昌龄又奔赴河陇、玉门关,来到了边塞,就是这个时候那些著名的边塞诗大都作于此时。
公元726年,29岁的王昌龄在外呆的时间够多了,于是他又辗
转来到了京兆,隐居在此,看看接下来的生活该怎样走下去。
上天还是眷顾着他,公元727年,30岁的王昌龄即进士之位,跻身朝堂之中,在仕途上有所发展。
王昌龄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后又中凭借其出众的才学升任博学宏辞,之后又辗转改任汜水县尉,在潜规则横行的中国封建社会,朝中无人的王昌龄,其仕途之坎坷,可想而知,然而很快终于触犯了天威,被贬岭南,而后辗转任江宁地方官,一直未能回京。
在他任秘书省校书郎的时期,这份工作并没有带给他辉煌的经历,没能让他走的更高,反而他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久负盛名的诗人,他们之间相互切磋间,令王昌龄在诗书造诣上颇有精进。
王昌龄为官期间曾被贬至龙标,那段时间有幸与李白相识,李白得知后遂作诗一首来慰藉王昌龄,这首诗就是耳熟能详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可见王昌龄交友广泛,与朋友们友谊颇深,能与之交朋友是多么的美好。
数年之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亡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被贬为龙标尉王昌龄看见天下大乱,觉得忙于逃难的皇帝应该没有过多的精力再来管制这些北边的官员,经过一番详细的思考,他决定离开龙标,找朋友投靠。
王昌龄的这个举动是相当的大胆,丝毫没有把皇家威严放在眼里,私自出逃,已经触犯了法律;而且当时正值兵荒马乱,人人都希望避开,他还选择迎难而上,如果想的是寻找避乱的地方,那身处边远地区的龙标何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避难所
呢,何必要离开龙标呢?
有相关历史记载,说王昌龄离开龙标可能跟永王有关。
按道理来说,一个忠臣,在发生这样的事情过后,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君主的安危,即使他想离开龙标,他的最佳选择应该是北上到四川,进而再前往灵武投奔朝廷,然而他并没有这么做,他最后的选择是来到了濠州,这正与与朝廷对抗的永王军的行程和路线是一致的,还有就是当时永王军中有他的好友李白,而此时永王正在招募四方之士,再加上王李二人深厚的友谊,王昌龄离开龙标,来到此地,恐怕也是可以理解的。
王昌龄私自离开被贬之地已经是罪臣了,而且他又是一个著名的诗人,想要在濠州安顿下来是不容易的。
不久,他私到濠州的事被当地刺史闾丘晓发现,再加上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才华,害怕王昌龄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展示才华,威胁到自己的官职,从而将王昌龄杀害。
王昌龄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这一件事情公诸于世之后,引来了无数人的口诛笔伐,纷纷斥责亳州刺史闾丘晓,认为他没有人性,他本人也遭到伏法。
但是,不论是唐朝时期的人,还是如今的文学爱好者,对于王昌龄的死,都感到无比的惋惜。
诗人王昌龄简介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开元
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王昌龄的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