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作者王昌龄简介

合集下载

9 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9 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蓟北 痛苦流涕 衣裳 襄阳
辨一辨


“涕”字部首是“氵”。 注意它与梯子的“梯”、 剃头的“剃”、第一的 “第”部首不同。
xiāng

“襄”是襄阳的“襄”, 它易与“嚷 、壤、 瓤” 混淆,注意区分。
自读检测
读完杜甫的这首诗,试着说一说本 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简介背景
公元763年春天,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 (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 人在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 的时候写下的诗。
课文导入
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 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真实地反 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 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杜甫的 一首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 河北》。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他的一生创 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 下都有真实的反映,被称为一代“诗史”。他与李白并称 “李杜”。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代 表作有《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等。
“百战”“穿金甲”说明此地烽火不 绝,战争时间漫长,战争频繁的景象。
“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将士们誓 死保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拓展延伸
唐代的边塞诗人
高适,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达夫,风格雄浑质朴、苍劲悲
壮,如《燕歌行》。
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风格与高适相同,均
具有豪放悲壮的风格,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音序: Y 部首:山 组词:岳父 五岳 注意“岳” 字书写结构为上下结构。“岳”字 易与“邱、 蚯、岱”混淆,要注意区分。

唐诗之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唐诗之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唐诗之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1. 背景介绍王昌龄(公元682年-公元737年),字则远,号长贵,唐代著名女诗人。

王昌龄的诗才高妙,以其诗风纤美、意境空灵、妙笔生花而闻名于当时。

她的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歌,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诗就是《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给自己的表兄辛渐的一首送别诗,诗中描写的是春日芙蓉楼的景致和女主角在芙蓉楼与表兄辞别的情景。

该诗被誉为唐诗之王昌龄的经典之一,其所表达的情感深邃微妙、心灵流转跌宕,颇受今人推崇。

2. 诗歌翻译芙蓉楼送辛渐,寂寂别云间。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2.1 翻译在芙蓉楼上送别辛渐,人已经离开云彩的茫茫。

从古以来多情的人都被离别伤害,何况是这样冷漠的天气,这样清冽的秋节!这个夜晚酒醒后,我会去哪里呢?在杨柳岸边,月亮刚升,清风吹拂。

要是此去经过几年,肯定会觉得那个时候是多么美好的时光。

即使不断有千万种各式各样的情感,也难以与人分享。

2.2 诗歌赏析在诗歌中,王昌龄描绘了在芙蓉楼上与表兄辛渐告别的情景,表现出了她的细腻情感和人物形象塑造的能力。

这首诗中的主题是离别和寂寞,情感深邃,旋律优美。

王昌龄用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多情自古伤离别”的理念,将自己的心灵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为之一振。

3. 诗歌解析3.1 平仄格律该诗为五言绝句,每句设置了三个平仄、四个字,平仄格律比较刚烈,曲折生动,具有很高的美感。

3.2 诗歌主旨该诗静谧悠然地描绘了诗人在芙蓉楼上与表兄辛渐离别的场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让人体悟到“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意境,凸显出诗人的情感动人,女性的柔情细腻,强烈的召唤了读者对故土的思念,对故人的怀念,对生活的向往。

3.3 诗歌形象诗人通过诗歌中具体的自然景物描绘,营造了浓厚的离别氛围,让读者沉浸在寂静的情感中;同时,还通过杨柳岸晓等特定的景物描绘,跳进不受其他干扰的穹顶投影房,燃起人们对生活、对爱、对情感的希冀。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简介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昌龄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位诗人,为了加深了解,我们再来看看他的简介吧。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生平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

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唐诗三百首主要作者简介

唐诗三百首主要作者简介

唐诗三百首主要作者简介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

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

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

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

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

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

少居蜀中,读书学道。

二十五岁出川远游,酒隐安陆,客居鲁郡。

这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至天宝初,以玉真公主之荐,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

安史乱起,为了平叛,入东归,往依族叔当涂(今属安徽)令李阳冰,不久病逝。

他以诗名于当世,为时人所激赏,谓其诗可以“泣鬼神”。

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裘马清狂而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

后入长安,困顿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始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

安史乱起,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麻鞋见天子,被任为左拾遗,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后弃官西行,客秦州,寓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草堂。

严武镇蜀,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

次年严武死,即移居夔州。

后携家出峡,漂泊鄂湘,死于舟中。

诗人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

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因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曾奉使出塞,回朝官尚书右丞。

安史之乱,身陷叛军,接受伪职。

受降官处分。

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唐诗译文及鉴赏

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唐诗译文及鉴赏

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唐诗译文及鉴赏《听流人水调子》是由王昌龄所创作的,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听流人水调子》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听流人水调子》唐代: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听流人水调子》译文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

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

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

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听流人水调子》注释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

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

分付:即发付,安排。

《听流人水调子》赏析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

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

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

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

“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

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

“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

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

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

“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

“水调子”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

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

边塞诗人王昌龄生平简介

边塞诗人王昌龄生平简介

边塞诗人王昌龄生平简介王昌龄是我国唐朝时期最为著名的一位诗人,那么王昌龄的生平如何?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王昌龄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昌龄的生平简介王昌龄字少伯,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被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是唐朝享有盛誉的诗人,与大诗人李白、孟浩然、高适、王维等人都有交情。

王昌龄的诗歌题材大多是七言绝句,选材大多是以爱国立功、思念家乡等边塞诗,所以是反映他所处时代的战争方面的现实生活。

王昌龄大概出生于698年,家境贫寒,直到30岁,王昌龄才成为进士,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后来被贬到岭南一段时间后再次被调回长安。

王昌龄在游襄阳的时候,曾与孟浩然见面,后来又结识了李白,当时两人都是在贬途中。

王昌龄曾担任江宁丞所以人称王江宁,在前往江宁的途中与诗人岑参相识,经过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一起游玩。

王昌龄在当时也算一个著名的人物,但是他的生平资料却很少,大多都是诗人间彼此留诗互赠才得以流传事迹。

王昌龄一生都是在被贬中度过的,他再贬做龙标尉的时候,人们称他为王龙标。

王昌龄被贬的理由已经在资料里找不到了,所以我们无法知道这位著名的诗人究竟发生了什么,安史之乱时,王昌龄被闾丘晓所杀,据说是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才华。

王昌龄的边塞诗王昌龄是盛唐时期成就很高的一位诗人,而王昌龄既会写七言律诗,也会写七言绝句。

而王昌龄最擅长的文体,就是七言绝句,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

在王昌龄所写的七言绝句当中,以边塞诗的数量最多。

那么,在王昌龄所写下的边塞诗当中,以《从军行》以及《塞下曲》这两首边塞诗最为出名。

《从军行》这首王昌龄的边塞诗所表达的意思是:在青海的上空,有很多的乌云将绵延不断地雪山给遮住了,而作者只能眺望着处在远方的玉门关。

在塞外征战的将士们,经过了很多场战争,身上所穿戴的盔甲都已经被磨穿了,发誓不将楼兰攻破,就不回家。

《塞下曲》这首王昌龄的边塞诗所表达出来的意思是:牵马去到河边饮水,然后渡过冰冷河水,水与秋风都十分的寒冷。

王昌龄的简介

王昌龄的简介

王昌龄的简介王昌龄的简介王昌龄,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以其在西北边塞作的边塞诗最著,被誉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与高适、王之涣、岑参并称“边塞四诗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简介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

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

三年后北归。

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有《王昌龄集》。

典故故事一大约二十岁,王昌龄离开家乡,开始一段学道的经历。

开元年间,正是盛唐气象的鼎盛时期,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竭尽全力、忠贞不已地加以歌颂。

对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龄一生最坚实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后长期身处谗枉和沦弃之境,也难以改变。

火热的年代,像王昌龄这样有抱负的时代青年,只是把学道当成了一种好奇而已。

不久他便到长安谋求发展,没见什么成效,于是他西出长安,投笔从戎,从此踏上西出长安,踏上出塞之路。

故事二著名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作于王昌龄赴任江宁丞之日,这时他正遭谤议,送别至友远行,当时凄切心情可想而知。

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里的南国烟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峰,既是景语也是情语。

王昌龄以忠节贞信作为人生困境中的一种道德自信和超越力量,同时也表明,他对时代的公正并未失去信心。

故事三经过坚持不懈的追求,广泛精心的研读,王昌龄终于在开元十五年,应进士试时一举登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这个芝麻小官。

王昌龄诗人简介

王昌龄诗人简介

王昌龄诗人简介诗人王昌龄是一位非常具有才华的人物,他所作的诗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作远播海外。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诗人王昌龄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而《新唐书文苑传》称其为江宁人,或为误会。

殷璠《河岳英灵集》又称"太原王昌龄"。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詩作風格:音韻高亢而氣勢風 華,擅長七絕,其《出塞》一首 「秦時明月漢時關」,明李攀龍 曾推為唐詩壓卷之作,時謂「王 江寧」。尤以邊塞、宮怨、閨怨、 送別之作為佳,存詩一百八十餘 首。
王昌齡與高適、岑參、常建、 王維、李白、孟浩然等皆有交往。 其詩含蓄、深婉、渾厚、明快, 有“詩家夫子王江寧”的稱號。 其七絕與李白齊名,被世人譽為 “七絕聖手”。
唐詩作者王昌齡簡介
王昌齡,字少伯,盛唐著名詩 人,約生於武則天聖歷元年(698年), 約卒於天寶末年。 玄宗開元十五年,舉進士, 後貶龍標尉,人稱「王龍標」。天寶 末年安史之亂爆發,因時局動盪歸鄉 , 得罪刺史閭丘曉,為所殺。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之時 (739年)王昌齡被貶嶺南,開元二 十八年(740年)王昌齡即北歸,遊 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 孟浩然背上患有疽病,快痊 癒了,醫生叮嚀不可吃魚蝦等物,可 是老朋友相聚非常高興,由於喝酒過 多而舊疾復發,孟浩然竟因此而死亡。
送郭司倉 映門淮水綠, 留騎主人来自; 明月隨良掾, 春潮夜夜深。
掾:替長官辦事的人
• 碧綠的准水映照著我的家門。這樣優 美的景致,你卻要離去了;別笑我依 依不捨,一再挽留你,是我這個當主 人的心意啊!目送你逐漸模糊的背影, 天上的明月好像也隨著你遠去了。而 每天夜裏傳來的春潮聲音,都會讓我 深深的思念你。
塞下曲四首
(一)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
(二)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三)奉詔甘泉宮,總征天下兵。 朝廷備禮出,郡國豫郊迎。 紛紛幾萬人,去者無全生。 臣願節宮廄,分以賜邊城。
(四)邊頭何慘慘,已葬霍將軍。 部曲皆相弔,燕南代北聞。 功勳多被黜,兵馬亦尋分。 更遣黃龍戍,唯當哭塞雲。
塞上曲
秋風夜渡河,吹卻雁門桑。
遙見胡地獵,韝馬宿嚴霜。 五道分兵去,孤軍百戰場。 功多翻下獄,士卒但心傷。
少年行二首
西陵俠少年,送客短長亭。 青槐夾兩道,白馬如流星。 聞道羽書急,單于寇井陘。 氣高輕赴難,誰顧燕山銘。 走馬遠相尋,西樓下夕陰。 結交期一劍,留意贈千金。 高閣歌聲遠,重門柳色深。 夜闌須盡飲,莫負百年心。
• 昨夜大雨滂沱,寒雨滿江,我和你來到了 吳地;今天剛一破曉,我就送你啟程上路。 你這一走,連楚地一帶的青山也顯得孤獨 了。你到洛陽後,那邊的親友們如果問起 我,就請你告訴他們,我的心光明磊落, 好比一塊潔淨的冰放在玉壺裡,絕不會就 此消沉墮落。
王昌齡被貶為江寧縣丞時, 摯友辛漸怕他因而意志消沉, 特地遠道來探望他。 作者感激好友的深情厚意, 由江寧一路送到鎮江,才在芙蓉樓分手而回, 這首詩便是當時兩人登樓話別時作的。
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 有《巴陵送李十二》詩。與孟浩 然、李白這樣當時第一流的詩人 相見,對王昌齡來說,自是一大 樂事,可惜與孟浩然一見,竟成 永訣;與李白相見,又都在貶途, 當時李白正流放夜郎。
• 王昌齡非常喜歡喝酒吟詩,喝醉了酒 行為瀟灑浪蕩,因此招惹來許多對他 不滿的流言;不過他的詩卻是人人讚 賞的,不但思想清新、感覺敏銳,既 有神韻又有內涵。無論表達技巧或思 想內容都是第一流的,當時的人尊稱 他為「詩天子」。
• 這是閨怨詩、描寫了上流貴婦賞春時心理的變化。 詩的首句,與題意相反,寫她「不知愁」:天真浪 漫,富有幻想;二句寫她登樓賞春:帶有幼稚無知, 成熟稍晚的憨態;三句急轉,寫忽見柳色而勾起情 思:柳樹又綠,夫君未歸,時光流逝,春情易失; 四句寫她的省悟:悔恨當初慫恿「夫婿覓封侯」的 過錯。詩無刻意寫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 露無餘。
閨怨
此詩是為後人推為閨情之作第一(清 人黃生《唐詩摘鈔》)的閨怨詩。詩 寫丈夫久戌不歸,妻子因見陌上柳色 陡生寂寞悔恨之心。 閨中少婦不知愁, 春日凝粧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
• 閨閣中的少婦,從來不知憂愁;春 來細心打扮,獨自登上翠樓。忽見 陌頭楊柳新綠,心裡難受,悔不該 叫夫君去覓取封侯。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明月依然是秦朝時的明月,這關塞仍 然是漢朝時的雁門關。士兵們萬里迢 迢去守衛邊彊,年年征戰,到現在仍 不見回來。服兵役的人,很少能安然 返家。假使戍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 在的話 ,他一定不會讓胡人的兵馬渡 過陰山來的。
• 前兩句指邊塞自秦漢以來的景象就是如此荒涼,不少將士 在這裏耗盡青春、生命,雖然時刻刻想念家鄉,但年復一 年,邊塞總得有人堅守著。寫出士兵的痛苦。後兩句是一 種希望,雖然漢代將軍李廣曾有效地防守邊彊,但李廣不 可復生,就是像李廣的將士也不可能一直都有,所以在希 望的背後,隱藏著很深的失望。這首詩描寫了中國北部戰 爭的漫長歷史。
他最為人稱道的是邊塞詩, 名作《塞下曲》四首、《塞上 曲》、《少年行》。宮怨、閨情 詩也頗佳,如《閨怨》。寄贈、 送別之作《芙蓉樓送辛漸》也都 是佳作。
出塞(其一)
《出塞》為樂府《橫吹曲》舊題, 多寫軍旅征戎。原作二首,此其一。 詩人借用樂府舊題,寫下這首鏗鏘有 力的詩篇,也正是抒發出征塞外、為 國守邊的豪情壯志和內心感慨。
芙蓉樓送辛漸(其一)
此詩是詩人貶江寧(今南京市)丞期間 (約741—749)送好友辛漸赴洛陽所作。 原題二首,此為其一。芙蓉樓遺址在唐代 潤州(今江蘇鎮江)西北。據說,登此樓 可俯瞰長江,遙望楚地。詩寫江樓送別友 人之惆悵,表現了詩人冰清玉潔之品格。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答武陵田太守
仗劍行千里, 微軀敢一言; 曾為大梁客, 不負信陵恩。
• 我拿著一口寶劍,走了千里遠的路, 才來到這裏。雖然我是個微不足道的 人,但是敢說一句大話;我既然在你 們武陵這地方做門下客,將來一定不 會辜負了太守您的恩惠。
• 武陵:湖南省常德縣 • 大梁:戰國時魏國的首都,在今河南省開封縣 • 信陵君:戰國時魏國公子魏無忌;他一生求才若 渴,門下養了許多賢士,最多曾高達三千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