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故事

合集下载

王昌龄轶事典故

王昌龄轶事典故

王昌龄轶事典故1、好奇学道,投笔从戎大约二十岁时,王昌龄离开家乡,与当时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开始一段因好奇而学道的经历。

开元年间,正当盛唐气象的鼎盛时期,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不遗余力地加以歌颂。

在那个火热的盛唐年代,多少像王昌龄这样有抱负的时代青年,都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

于是不久之后,他便毅然决然地抛弃学道,来到长安谋求发展。

在长安的短暂发展并没有什么成效,他又西出长安,投笔从戎,从此踏上西出长安的出塞之路。

这段出塞的切身经历,使王昌龄成为唐代最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

2、玉壶冰心,不失忠贞而立之年,王昌龄进士及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

但他心有不甘,37岁时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再次登第。

但是二次登第后,他的官职仍并未得到晋升,只是平职调任为汜水县尉。

虽然王昌龄科场颇为得意,但仕途上却明显失意,他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任职汜水县尉五年后,他又因谗言被远贬荒僻的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44岁的王昌龄由岭南北还,调任江宁县丞,又是一次平职调动,他因官场失意而疏狂放浪,从长安赴江宁(今南京市)任职,他故意迟迟不去报到,在洛阳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借酒销愁。

到江宁后,他又曾去太湖、浙江一带游览。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消极怠工,表达自己对朝廷的不满。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就写于王昌龄离开洛阳,赴任江宁丞之日。

这时他正遭谤议,送别至友远行,当时的凄楚彷徨可想而知。

临别赠言,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里的南国烟雨、兀然傲立的孤峰,既是景语也是情语。

王昌龄把“冰清玉洁的忠贞”作为自己人生困境中的道德慰藉,同时还表明他对大唐王朝并没有失去信心。

3、旗亭画壁,拔得独筹一天,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诗人一起到酒楼(旗亭)去,赊酒小饮。

忽然有梨园(戏曲)掌管乐曲官员率十余子弟登楼宴饮。

三位诗人回避,躲在角落里,围着小火炉,看着她们表演节目。

一会儿又有四位漂亮的梨园女子,摇曳生姿,登上楼来。

王昌龄的小故事

王昌龄的小故事

王昌龄的小故事
嘿,咱今天来讲讲王昌龄的一个小故事。

王昌龄啊,那可是唐朝大名鼎鼎的诗人呐!有一天,王昌龄走在路上,正琢磨着自己的诗呢,突然听到有人在争吵。

他好奇地凑过去,哎呀呀,那场面,就跟两只斗鸡掐架似的!他就问旁边的人咋回事呀。

旁边的人说:“这俩人因为对一句诗的理解不一样争起来啦!”王昌龄一听乐了,心想:诗这东西,每个人理解不同很正常嘛,何必争得面红耳赤呢?他走上前去,笑着说:“哎呀,别争啦别争啦,诗嘛,各有各的看法,就像这天上的云,你看它像龙,他看它像虎,不都可以嘛!”那两人一听,恍然大悟,也不吵了。

王昌龄这一举动,不就像一阵春风,吹散了那股子火药味嘛!他总是这么善解人意,这么豁达。

这不就跟那广阔的大海一样,啥都能包容嘛!你们说,王昌龄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散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散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散文1. 前言:诗人王昌龄提到王昌龄,大家肯定会想起他那首脍炙人口的《从军行》,真是气吞万里如虎啊!不过,今天咱们聊的是他那段不那么光彩的经历,左迁龙标。

这可真是个让人心疼的故事。

诗人本是风光无限,结果一转眼就被贬到龙标那种偏远地方,心里难免有些郁闷吧。

想想也是,像他这样有才华的人,怎么会落得这样的下场呢?2. 王昌龄的遭遇2.1 诗人为何左迁?说起来,王昌龄这小子真是命运多舛。

他在朝堂上也算是个风头人物,才华横溢,诗写得那叫一个绝。

不过,政治风波总是让人防不胜防。

那时候的朝廷就像个大赌场,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一不小心,得罪了有权势的人,结果就被打发到龙标那种几乎不被人提起的小地方。

真是“好汉不提当年勇”,可这事儿说起来就让人心酸。

2.2 龙标的生活想象一下,王昌龄身处龙标,四周都是山水环绕,倒是个诗意的地方。

但无论如何,心里那个“左迁”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

他可能常常在山头望着远方,想着“我这才子,居然要在这荒山野岭过日子”,心里可想而知有多不舒服。

或许,他每天喝着小酒,写写诗,试图用文字来疗愈自己。

说到底,心中那股“我不甘心”的情绪,不是说喝酒就能冲淡的。

3. 寄情于诗3.1 诗中的寄托在那样的境况下,王昌龄仍然没有放弃自己。

他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寄托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希望。

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真的让人感受到那种“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凄凉。

这种悲伤不是说说而已,而是渗透在每一个字里。

他的诗,就像一缕春风,吹散了那份沉重。

3.2 朋友的支持不过,咱们不能忽视朋友们的支持。

像李白那样的老友,想必也会偶尔给他写信,聊聊八卦,给他送点暖意。

毕竟,朋友之间的那种情谊,才能让人心里踏实。

王昌龄在这样的日子里,或许还会想起那些和朋友们一起喝酒吟诗的快乐时光,心里也会觉得暖暖的。

再怎么说,人生在世,能有几个知己,真是难得啊。

4. 总结:不屈的灵魂说到底,王昌龄这段经历就像人生的一道坎,虽说艰难,却也锻炼了他的意志。

王昌龄从军行的故事

王昌龄从军行的故事

王昌龄从军行的故事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句吧,诗句通常按照诗文的格式体例,限定每句字数的多少。

那什么样的诗句才算得上是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昌龄从军行的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王昌龄从军行的故事话说唐代出了个“七绝圣手”王昌龄,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

他于开元十五年中了进士,补秘书省校书郎,调汜水尉,后因故遭贬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为江宁县丞,人称“王江宁”,天宝七年又贬为龙标尉,人称“王龙标”。

他的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人称“诗家夫子王江宁”。

王昌龄看到当时社会如此黑暗,到处是贪官,那受苦的农民总是吃不饱、穿不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觉得自己很没用,只能写诗发发牢骚。

他在边塞从军的时候,骑马巡边,满目苍凉,心中烦闷,就信马由缰,走了不知多久,离开唐军驻地已经十分遥远,他正要回转马头,忽然看见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唐军戍卒孤独地走上了望台。

从青海湖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

王昌龄猜想,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

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王昌龄素知此地已无唐军,《军事报》上说前段时间有一队唐军在此地全军覆没,唐军就放弃了此地,现在却有唐兵守着,不禁心中大奇,走近去看个究竟。

却见戍卒走上高台,坐下了。

此时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那戍卒更用羌笛吹起了主题为“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

只听得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呼唤,似征人在叹息。

五昌龄想到,这笛声就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

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

王昌龄思绪纷乱,走上前去,却见此兵甲胄破了一个小洞,便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此兵见到军官问自己,忙一手掩住甲上的破洞,单手行礼,答道:“我叫闾丘晓。

”原来闾丘晓是个武林高手,所属唐军曾与数倍于己的敌军遭遇,经过激战之后,全歼敌军,但全队唐军也只剩下他一个了,他杀光敌军后自己也体力不支,昏倒在地,醒来后想起自己的任务,就坚守着岗位。

王昌龄的生平介绍

王昌龄的生平介绍

王昌龄的生平介绍
王昌龄(698年-756年),字尧夫,唐代诗人、文学家,凌烟阁二十
四功臣之一,被誉为"诗坛奇才"。

他出生在陕西咸阳,是唐代初期才子佳
人的代表之一
王昌龄的家族历史悠久,曾有两位高官:祖父王毛仲为隋朝文学家,
父亲王业为唐朝宰相。

出身于文化家庭的他,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才气
横溢、聪明好学,很早就显露出他的才华。

王昌龄13岁时,父亲去世,由于家贫,早年生活十分困苦。

但是他
不为物质的贫困所困扰,独立自强,专心致志地学习,成了当地知名的文
学青年。

王昌龄在长安郊区的小学校教书,凭借出色的才华和文采,吸引了许
多学生。

期间,他结识了一些重要的文人,例如有杨炯、杨炎、郭元振等,他们成为了王昌龄一生的朋友和知己。

不久之后,王昌龄考中进士,被选派到京城继续深造。

在京城,他得
到了许多文学师友的指导,并成为杨炯的好友,两人的友谊亲密无间,互
相鼓励进步。

王昌龄的才华以及杨炯的推荐使得他进入了皇室宫廷,并以
出色的才华受到了唐玄宗的宠爱。

王昌龄被任命为宫廷秘书,他的贡献不仅限于文学创作,还包括撰写
并校正诸多文件、诗歌。

他在工作期间展现出他的卓越能力,被誉为"神童"。

唐玄宗赞扬他具有隽永的才华和敏捷的思维。

王昌龄的作品以"品格高贵"为核心,兼容并蓄了诗歌的各种风格。


的作品温文尔雅,风格想象独特,常常探讨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的关系。

他的许多作品在当时的文坛上引起了轰动,广受赞誉。

王昌龄的故事

王昌龄的故事

王昌龄的故事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作在中国古代诗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一生经历坎坷,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

王昌龄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更是一段关于才华、坚韧和命运的传奇。

王昌龄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家境贫困,生活艰辛。

然而,他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对诗词的热爱。

他喜欢读书,喜欢写诗,对文学有着极大的热情。

尽管家境贫寒,但王昌龄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知识的追求,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学修养。

年少时的王昌龄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他的诗歌在当时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他的诗作清新脱俗,意境深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他的才华也得到了一些文学大家的赏识,逐渐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然而,王昌龄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历经了战乱和流亡,饱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在逆境中,他并没有丧失斗志,反而更加努力地创作诗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命运的坚守。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王昌龄的故事也是一段关于爱情的传奇。

他与杨贵妃有着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杨贵妃的深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然而,命运弄人,最终他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以悲剧收场,成为了永恒的遗憾。

王昌龄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诗歌作品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才华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对生活的热爱。

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和困难,都要保持乐观的态度,不断奋斗,不断创作,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王昌龄的故事,如同他的诗歌一样,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文学的境界,不断追求人生的意义。

他的一生虽然坎坷,但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坚韧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成为了永恒的文学典范。

王昌龄的故事

王昌龄的故事

王昌龄的故事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被誉为“风流悲壮”的代表作品,深受后人喜爱。

王昌龄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关于他的一些故事吧。

王昌龄出生在一个世家望族,家境富裕,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聪慧过人,天资聪颖,很早就展现出了出色的文学天赋。

年轻时,他曾在长安城的文人雅士中游荡,结识了许多才情横溢的诗人和文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王昌龄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充满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他的诗作以豪放、激昂、豪情万丈而著称,被誉为“风流悲壮”的代表作品。

他的《芙蓉楼送辛渐》、《秋风词》、《塞下曲》等诗篇,都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王昌龄一生多情,他曾经历过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相传,他与一位美丽的女子相恋,两人情投意合,相濡以沫。

然而,命运的捉弄让他们最终未能走到一起,这段不幸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他诗作的灵感源泉,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除了文学才华,王昌龄还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

他曾历任唐代宰相,为国家政务出谋划策,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尽心尽力。

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曾多次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谪,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磨难。

王昌龄一生坎坷多舛,但他始终怀揣着对诗歌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热情。

他的诗作留存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昌龄的故事,就像他的诗作一样,充满了风流悲壮的色彩。

他的一生经历了爱情的甜蜜与悲伤,政治的得意与失意,但他始终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执着。

他的诗作,如同他的人生一样,充满了豪情与激昂,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传奇。

王昌龄的小故事简短

王昌龄的小故事简短

王昌龄的小故事简短投笔从戎在大约二十岁那年,王昌龄决意离开家乡,开始一段专注于学道的历程。

在开元盛世期间,王昌龄的诗作《从军行》生动地描绘了盛唐时期的繁华景象,流露出他对这个伟大时代的无比热爱和敬仰。

这种对盛世的信仰,深深地植根在他的内心,成为他一生中最坚定的信念、力量的源泉、希望的火种和理想的导向。

即使在身处谗言和困境之时,他也始终保持着对盛世的忠诚和信仰。

在那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时代,像王昌龄这样的有抱负青年,他们仅仅将学道视为一种生活的点缀。

不久后,王昌龄便离开长安,投身军旅生涯,踏上了那条象征着勇气和坚韧的出塞之路。

这是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他追求理想、实现抱负的开始。

一片冰心在历经不懈的求知与精心的研究后,王昌龄于开元十五年顺利通过了进士考试,并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职务。

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满足,五年后,即开元二十二年,他再次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并再次成功登第。

尽管他在科场上取得了成功,但在仕途上却并未获得晋升,这一打击对他来说是沉重的。

在接下来的五年中,王昌龄一直担任着祀水尉的职务。

尽管他在这个职位上表现得相当尽职尽责,但由于官场上的种种规矩和限制,他始终未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这种状况让他的心情变得越来越沮丧,逐渐开始以疏狂和放浪形骸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失望。

在开元二十八年的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让他被远贬至荒僻的岭南,担任江宁丞的职务。

他在洛阳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借酒消愁,无法摆脱失落和沮丧的情绪。

到江宁后,他曾去太湖、浙江一带游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消极怠工的行为无疑会授人以柄。

在赴任江宁丞的当天,王昌龄写下了著名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表达了自己遭谤议、送别至友远行的凄切心情。

诗中的南国烟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峰,既是景语也是情语,展现了他忠节贞信的品质和对时代公正的信心。

尽管仕途失意,他仍然保持着玉壶冰心的信念和超越力量。

饮酒论诗某日,王之涣、高适与王昌龄齐聚旗亭,共同品酒论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的故事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人物生平
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

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

除了上文所说被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

《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

《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但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
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

”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昌龄”。

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

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

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

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

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闾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

王昌龄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边塞诗流传千古。

轶事典故
投笔从戎
大约二十岁,王昌龄离开家乡,开始一段学道的经历。

开元年间,正是盛唐气象的鼎盛时期,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竭尽全力、忠贞不已地加以歌颂。

对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龄一生最坚实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后长期身处谗枉和沦弃之境,也难以改变。

火热的年代,像王昌龄这样有抱负的时代青年,只是把学道当成了一种好奇而已。

不久他便到长安谋求发展,没见什么成效,于是他西出长安,投笔从戎,从此踏上西出长安,踏上出塞之路。

一片冰心
王昌龄经过坚持不懈的追求,广泛精心的研读,终于在开元
十五年,应进士试时一举登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

王昌龄终究心有不甘,他于开元二十二年再应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并再次登第。

然而,二次登第后官职仍旧未见升迁,仅被授予祀水尉。

科场颇为得意,仕途却明显失意,王昌龄受到打击。

在做了祀水尉五年后,即开元二十八年,他被远贬荒僻的岭南,任江宁丞。

失意之后就是疏狂,就是放浪形骸。

从长安赴江宁任所,他故意迟迟不去报到,在洛阳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借酒销愁。

到江宁后,又曾去太湖、浙江一带游览。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这种明显以消极怠工作为反抗的手段,过于意气用事也实在容易授人以柄。

著名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作于王昌龄赴任江宁丞之日,这时他正遭谤议,送别至友远行,当时凄切心情可想而知。

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里的南国烟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峰,既是景语也是情语。

王昌龄以忠节贞信作为人生困境中的一种道德自信和超越力量,同时也表明,他对时代的公正并未失去信心。

失孟交李
王昌龄在襄阳与孟浩然一见,孟浩然因旧疾复发而死。

王昌龄因此在离开的路上很悲伤,没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见李白,当时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

他们俩一见如故,在江边的小船上,边泛舟边吟酒,畅谈文坛圈里的交往故事。

临别,王昌龄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白对王昌龄的友情也念念不忘。

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特地写诗寄送,予以安慰。

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饮酒论诗
一日,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这个地方饮酒论诗。

当时,有几名歌女也被叫来歌诗助兴。

王昌龄首先提议:“我们几人在诗坛上也算小有名气了,但没有分出名次。

今日可以听歌女都唱谁的诗,谁的诗被唱得多,谁就是第一。

”一位歌女光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又一歌女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

王、高二人都喜形于色。

王之涣说:“这两个歌女都是唱的下俚之曲。

”说着
指着一位最漂亮的歌女说:“且听这位所歌何人?”果然檀板一响,宛转的歌喉悠然而起:“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正是王之涣的得意之作《凉州词》。

歌女又唱了两首绝句,都是王之涣的作品,三人相视大笑。

冤死途中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59岁的王昌龄辗转回老家途中,经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闾丘晓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史书记载甚少,留下千古之谜。

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名下,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公元757年,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

这年秋天,为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之围,令亳州刺史闾丘晓率兵救援。

为人傲慢、刚愎自用的闾丘晓,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张镐,更怕仗打败了“祸及于己”,于是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致使贻误战机,宋州陷落。

张镐以贻误军机罪,处死闾丘晓。

在行刑时,闾丘晓露出一幅可怜相,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赡养。

张镐不愧是宰相之材,一句话就把闾丘晓挡了回去:“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史籍记载
宋代宋祁《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八·文艺下五代刘昫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下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
后世纪念
江苏镇江芙蓉楼
芙蓉楼坐落在金山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滨,其原建于古镇江城内三山(日精山、月华山、寿丘山)中的月华山上。

为东晋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犹存。

为了开发风景名胜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于1992年将这座历史名楼遗址重建。

总体建筑由芙蓉楼、冰心榭、掬月亭及湖中三座石塔组成。

湖南洪江芙蓉楼
1956年6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芙蓉楼"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多次拨款对"芙蓉楼"进行复修、维修,并扩建了芙蓉楼西园修建了根雕陈列室,
陈列有一直径1.98米,高1.54米,总重约800公斤千年樟树超大型树根雕,刻有30多个民间传说与典故,100多个传说人物和150多个精怪禽兽,实为稀罕物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