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脂掺伪检验1

合集下载

油脂的的掺假识别

油脂的的掺假识别

油脂的的掺假识别油脂的的掺假识别一、大豆油的掺假识别1、浓硫酸反应法取浓硫酸数滴开场白瓷反应板上,加入待检油样2滴,反应后看表面的颜色变化,显棕褐色的为大豆油。

2、显色反应取油样5ml于试管中,加入2ml三氯甲及3ml2%硝酸钾溶液,剧烈振摇,使完全呈乳浊液呈柠檬黄公,即表明是豆油。

3、冬季掺米汤的检验其检查方法如下:将油熔化估,油与米汤处自然分层,或用碘-碘化钾试剂检查,如加米汤则呈蓝色。

二、花生油的掺假识别⑴深硫酸反应法取浓硫酸数滴开场白瓷反应板上,加入待检油样2滴,反应后看表面的颜色变化,显棕褐色的花生油。

⑵冷冻试验法将待检油样倒入试管至其高度的2/3处,干冰箱10℃放臵4小时后,取出观察,如凝固并稍有流动花生油。

⑶沉淀反应取油样1ml,臵50ml具塞试管中,加入1.5mol/l氢氧化钾乙醇液5ml,在90-95℃水浴上加热5分钟,加入70%乙醉50ml及盐酸1.5ml,摇匀,溶解所有沉淀物(必要时加热),试管臵于11-12℃水中冷却20分钟,应发生大量浑浊或沉淀。

⑷花生油中掺入棕油、猪油的检查A、纯花生油具有正常花生油的色香味,280℃加热结果正常,3℃冷却8分钟成糊状,酸价5mgKOH/g。

B、纯棕榈油具有正常棕榈油色泽和气味,在白色容器中外观为黄橙色,无粘性,用手磨擦后有轻微香味。

280℃加热,色素明显退去,无香味,成液体,酸价为3mg/KOH/g.3℃冷冻8分钟成固体,常温下15-22℃成固体,23-30℃下层呈固体。

C、猪油加热轾150-180℃时产生刺激哈味,3℃冷冻8分钟成固体。

三、菜籽油的掺假识别1、浓硫酸反应法取浓硫酸数滴于白瓷反应板上,加入待检油样2滴,然后看颜色变化,菜籽油显棕。

2、冷冻试验法将待检试样倒入试客至其高度2/3处,于冰箱中10℃入臵4小时后,取出观察,油样澄清为菜籽油,如与豆油等区分不开,可嗅其气味以区别。

3、掺入棕榈油的检查(1)菜籽油本身固点低(-10-20℃),而棕榈本身凝固点高(27-30℃),特性明显,当菜籽油中掺入15%的棕榈油,在冰箱中3℃条件下,3小时后,混合油开始变混浊,30小时后将凝固成糊状物,并伴有白色颗粒析出,掺杂比例越大,凝固时间越短越明显。

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方法

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方法

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方法食用植物油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原料,但是市面上也存在着一些掺假的食用植物油脂,这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因此,对食用植物油脂进行掺伪鉴别检验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的方法,帮助消费者更好地识别真假食用植物油脂。

首先,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外观和气味来判断。

正宗的食用植物油脂通常具有清澈透明的外观,而掺假的食用植物油脂则可能出现浑浊、混浊或者有悬浮物的情况。

此外,气味也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正宗的食用植物油脂通常具有清淡的自然气味,而掺假的食用植物油脂可能会有异味或者其他不正常的气味。

其次,化学分析是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的重要手段之一。

化学分析可以通过检测食用植物油脂中的脂肪酸成分、酸价、过氧化值等指标来判断其真伪。

正宗的食用植物油脂通常具有特定的脂肪酸成分和稳定的酸价、过氧化值,而掺假的食用植物油脂可能会出现脂肪酸成分异常或者指标超标的情况。

另外,物理性质的检验也是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的重要手段之一。

物理性质包括密度、折光指数、凝固点等指标。

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以初步判断食用植物油脂的真伪。

正宗的食用植物油脂通常具有稳定的物理性质指标,而掺假的食用植物油脂可能会出现指标异常的情况。

最后,微生物学检验也是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检测食用植物油脂中的微生物指标,可以判断其是否受到了污染或者掺假。

正宗的食用植物油脂通常不含有任何微生物污染,而掺假的食用植物油脂可能会含有大量的微生物。

总之,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消费者在购买食用植物油脂时应该注意产品的外观、气味、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微生物指标,以免购买到掺假的食用植物油脂,从而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同时,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也应加强对市面上食用植物油脂的监管,确保市场上的食用植物油脂质量安全。

食用油脂掺伪

食用油脂掺伪

第三节食用油脂的掺伪检验一、食用植物油的感官检验(1)透明度在一定温度下,静置一定时间后,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的浑浊物质的程度。

影响透明度的主要有水分、磷脂、蛋白质等非甘油酯类物质。

质量好的油,温度在20℃静置24小时后应呈透明。

(2)油脂杂质油脂杂质多,不仅影响使用价值,而且对安全储藏也有影响。

杂质的测定(GB5529-85)植物油脂中的杂质为不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的残留物。

如磷脂、蛋白、黏液、固醇、水等非油脂性物质(3)色泽:各种食用油由于加工方法不同色泽有深有浅,如热压出的油常比冷压生产出的油色深。

检验方法:取少量油放在50毫升比色管中,在白色背景下观察试样的颜色。

(4)透明度:沉淀物:食用植物油在20℃静置24小时后所能下沉的物质,称为沉淀物。

油脂的质量越高,沉淀物越少。

沉淀物少,说明油脂加工精炼程度高,包装质量好。

食用植物油理化指标(1)熔点----是指油脂由固态溶化成液态的温度,也就是固态和液态的蒸汽压相等时的温度,可了解该种油脂的纯度。

测定方法:试样在熔化前常发生软化状态,继续加热直至玻管内的试样完全变成透明的液体为止,立即读取当时的温度,即为油脂的熔点。

(2)凝固点----油脂由液态变为固态时的温度,各种油脂的凝固点都是一定的,所以测定油脂的凝固点,可用以衡量其纯度的高低。

(3)皂化价——中和 1 g 油脂中的全部脂肪酸(游离+ 结合的)所需氢氧化钾的质量(mg)。

皂化价可对油脂的种类和纯度进行鉴定。

(4)碘价--- 100 g 油脂所吸收的氯化碘或溴化碘换算成碘的质量(g)。

碘价直接表示油脂的不饱和程度。

油脂的不饱和程度取决于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性质与含量。

各种油脂中脂肪酸的含量都有一定范围,通过碘价的测定,有利于了解油脂的组分是否正常。

(5)酸价——中和 1 g 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质量(mg)。

酸价是反映油脂酸败的主要指标。

(6)过氧化值——滴定 1 g 油脂所需用(0.002 mol/L ) Na2S2O3 标准溶液的体积(mL)。

模块三-食用油脂掺伪鉴别检验

模块三-食用油脂掺伪鉴别检验

第四节 食用植物油脂的理化检验
相对密度的测定 折射率的测定 皂化价的测定 水分和挥发物的测定 杂质的测定 色泽的测定 不皂化物的测定 酸价的测定 碘价的测定

一、相对密度的测定

油脂的相对密度与其脂肪酸组成有关,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越高,脂肪酸不饱和程度越高,脂肪的相对密度越高。
“地沟油” 的感官鉴别,根据经验,一般通过看、 闻、尝、听、问五个方面即可鉴别。
1、一看。看透明度,纯净的植物油呈透明状,在生产过程中 由于混入了碱脂、蜡质、杂质等物,透明度会下降;看色泽, 纯净的油为无色,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油料中的色素溶于油中, 油才会带色;看沉淀物,其主要成分是杂质。
2、二闻。每种油都有各自独特的气味。可以在手掌上滴一两 滴油,双手合拢摩擦,发热时仔细闻其气味。有异味的油,说 明质量有问题,有臭味的很可能就是地沟油;若有矿物油的气味 更不能买。 3、三尝。用筷子取一滴油,仔细品尝其味道。口感带酸味的 油是不合格产品,有焦苦味的油已发生酸败,有异味的油可能 是“地沟油”。
苦、酸、辣
杂质及沉 淀
<0.2% , 磷 脂 不 超标
<0.2%,磷脂超标
气味
滋味
固有的气味
固有滋味
气味平淡,微有异 味
平淡,稍有异味
(二)、花生油 特点:
①毛花生油:深黄,含有较多水分和杂质, 浑浊不清, 可以食用。
②过滤花生油:较毛油澄清,酸价较高,不能长期保管。 ③精制花生油:透明度高,质地洁净,水分和杂质很少, 因经精炼除去游离酸,不易酸败, 是人们最欢迎的品 种。

原理: 仪器 检验方法
在适宜的照明下,通过镜筒,观察相邻的样品视场和比 较视场的白色反射面,用简单的滑动架将标准比色盘移入比 较视场,使用者可比较通过标准色标盘的光颜色和透过样品 的或从样品反射的光颜色。对于太浅以致难以测量的样品, 可通过移入中性色的标准色标盘,使样品颜色变暗,再进行 测量。移动滑动加,直到标准比色盘的颜色和来自样品的颜 色匹配,从而得到色度值。

第三章食用油脂掺伪鉴别检验

第三章食用油脂掺伪鉴别检验

第三章食用油脂掺伪鉴别检验概述食用油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必需品之一,因其易于操作、具有良好的烹饪性、味道鲜美等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然而,市场上存在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掺杂了不健康的成分,对人体健康会产生重大危害。

因此,检验食用油脂的质量及真伪成为非常重要的任务。

食用油脂掺伪现象及其危害食用油脂掺假掺伪的现象食用油脂掺杂有许多非洲棕榈油、油酸钙、猪油、黄油、甜菜碱、石蜡油及比重小的机械油等,不但会降低食用油脂的营养价值、影响质量、消解品牌信誉,更加严重的是给消费者健康带来危害。

食用油脂掺假掺伪的危害1.容易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长期食用可能造成慢性中毒。

2.对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因为假冒伪劣产品通常价格低廉、质量不可靠。

3.持续购买假冒伪劣食用油脂可能会让消费者失去对市场公正公平的信任感,最终影响到整个市场经济的稳定。

食用油脂掺伪鉴别检验方法为了保护消费者健康和公正市场经济,需要对食用油脂进行真伪鉴别检验。

以下介绍常见的食用油脂鉴别检验方法。

物理化学鉴别方法1.外观判定法: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油质状态和色泽,如色泽均匀、清亮,质感细腻,无异味等来判别油品质量。

2.低温测试法:通常可用室温下存放,若再不到0℃以下出现沉淀或混浊现象,就表明油品质量存在问题。

3.密度检测法:通过检测油品的密度是否与标准相符判定其质量。

4.烟点检测法:可通过对油品加热,当产生烟雾时烟点即为其质量参数。

化学成分分析法1.脂肪酸成分鉴别法:通过检测主要组成成分脂肪酸以及其含量是否符合标准来判断其质量。

2.表面活性剂鉴别法:含有大量表面活性剂的食用油脂,可以通过半微量测定方法进行鉴别。

3.其它物质成分鉴别法:可针对掺伪情况选择特定成分进行检测,如掺杂黄油可通过判定黄油酸值是否在规定范围内判断其是否被掺杂。

食用油脂质量的掺伪问题不仅仅影响人们日常生活质量,更对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应该不断加强检测技术,完善标准规定,加强监管和打击掺假行为,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方法

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方法
劣质花生油——有大量悬浮物及沉淀物,加热至280℃时 ,油色变黑,并有大量沉淀物析出。
•11
(5)气味鉴别
良质花生油——具有花生油固有的香味(未经蒸炒直接 榨取的油香味较淡),无任何异味。
次质花生油——花生油固有的香味平淡,微有异味,如青 豆味、青草味等。
劣质花生油——有毒味、焦味、哈喇味等不良气味。
测定碘价,可以了解油脂脂肪酸的组成是否正常 ,有无掺假。
•23
原理:不饱和双键与碘发生加成反应。 CH3…CH2=CH2-COOH + ICl - …CHI-CHCl… Excessive KI was added to act with residual ICl, KI + ICl =KCl +I2
I2 was titrated by Na2S2O3 I2 + 2Na2S2O3—Na2S4O6 +2NaI
•油脂样品0.25g
•加入20ml环己烷和冰乙酸等体积混合液
•准确加入25ml韦氏碘液
•摇匀,置于黑暗处一定时间
•加入20mlKI、150mlH2O,用Na2S2O3滴定至浅黄色,加几滴淀粉指示剂继续滴定,至 •蓝色消失,同时做空白对照,计算消耗的Na2S2O3,并算出碘量。
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 检验方法
2020年4月30日星期四
第四章 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

•2
第一节 食用植物油脂的种类
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菜子油、米糠 油、棉籽油、葵花籽油、棕榈油、玉米油 、茶籽油、等。
•3
第二节 食用植物油脂的质量标准
特征指标 质量指标 卫生指标 其它
•4
特征指标:脂肪酸组成、碘值、皂化价、 相对密度等。

生活食用油掺假检验方法

生活食用油掺假检验方法

生活食用油掺假检验方法食用油脂中掺有大麻籽油的检验取油样加石油醚溶解,移入分液漏斗中,加10ml 5%硫酸钠溶液,弃去水层。

加10ml 5%硫酸溶液,摇匀,弃去水层。

用少量水洗石油醚层,将醚挥发掉,向残渣中滴加数滴5%氢氧化钾溶液,如掺有大麻籽油(含大麻酚),则产生紫色。

植物油脂掺有矿物油的检验取油样1ml置于125ml锥形烧瓶中,加入1ml氢氧化钾水溶液(3∶2)和20ml 无水乙醇。

于水浴上回流进行皂化5分钟,皂化时应及时加以振荡。

取下烧瓶,加水25ml,摇匀,溶液如果呈现混浊或有油状物析出,即表明掺有矿物油。

食用油脂中掺米汤的检验在北方冬季市场上零售的豆油中往往掺入小米米汤,其检验方法是将油熔化后,油与米汤自然分层。

或用碘试剂检查,如掺有米汤则呈蓝色。

植物油脂掺有桐油的检验取油样5~10滴,加入石油醚约1~2ml,在小试管中使之溶解成透明溶液(必要时过滤)并加入亚硝酸钠晶体少许和10当量硫酸约0.5ml,剧烈振摇后静置,然后对光观察。

如为纯净食用植物油脂(花生油、豆油、菜籽油、芝麻油或茶籽油),则产生红褐色的氮氧化物气体,油液仍然澄清;如其中混有约1%桐油时,油液呈白色混浊;含2.5%桐油时会出现白色絮状物;桐油掺入量大于5%时,白色絮状团块凝聚,初呈白色,放置后变成黄色。

植物油脂掺有青油(梓油、柏籽油)和亚麻仁油的检验取油样20滴于试管中,加50ml乙醚溶解,缓缓滴入溴试液至混合液保持明显红色为止,摇匀一置冰水(15℃以下)中静置15分钟,如发生沉淀,则表示有青油或亚麻仁油存在。

食用油脂中掺有篦麻油的检验取待检油样数滴于白瓷反应板中,再滴入几滴硝酸,如呈褐色,则可疑为掺入篦麻油。

精密吸取5ml油样,置于具塞刻度离心管中,加5ml无水乙醇,塞紧,剧烈振荡2分钟,拔开胶塞,离心5分钟(100转/分钟),取出离心管,静置30分钟,观察离心管下部油层,如少于5.1ml表明掺有篦麻油。

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

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

食用植物油脂掺伪鉴别检验食用植物油的感官鉴别气味:每种油均有特有的气味,这是油料作物固有的,如豆油有豆味,花生油有花生味,菜籽油有菜籽味,芝麻油有芝麻特有的香味等。

检验方法是将油加热至50℃,用鼻子闻其挥发出来的气味。

滋味:通过嘴尝得到的味感。

除小磨芝麻油带有特有的芝麻香味外,一般食用油多无任何滋味。

色泽:各种食用油由于加工方法不同色泽有深有浅,如热压出的油常比冷压生产出的油色深。

检验方法,取少量油放在50毫升比色管中,在白色背景下观察试样的颜色。

透明度:质量好的油,温度在20℃静置24小时后应呈透明。

沉淀物:食用植物油在20℃静置24小时后所能下沉的物质,称为沉淀物。

油脂的质量越高,沉淀物越少。

沉淀物少,说明油脂加工精炼程度高,包装质量好。

几种植物油的特点花生油:优质花生油色泽淡黄至棕黄色,清晰透明,具有花生油固有的香味和滋味,无任何异味.豆油:优质的大豆油呈黄色至橙黄色,完全清晰透明,具有大豆油固有的气味。

菜籽油:优质的菜籽油呈黄色至棕色,清晰透明,具有菜籽油固有的气味。

菜籽油中维生素E含量,在各种食用油中是较高的,还含有胡罗卜素、谷氨素等。

棕榈油:油烟小,耐储藏,精炼油呈黄色或柠檬黄色。

广泛用于烘烤食品、油炸食品等。

精炼棕榈油凝固点27-30℃。

棕榈油常温下是凝固的。

夏季容器下部有白色沉淀的可流动的,而冬季为淡黄色凝块。

由于价格较低,多被掺入其它食用油中。

芝麻油:优质的芝麻油呈棕红色至棕褐色,清晰透明,有微量沉淀物,具有芝麻油固有的香味,耐藏性较其他植物油强。

色拉油:去除固体脂和蜡质,是精炼油在经脱色、脱臭、脱酸、脱胶等工序精制而成的高级食用植物油,一般无色、无臭、无味、澄清、透明,耐低温,储存时稳定性好。

不含胆固醇,富含大量亚油酸和维生素E。

常见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浓硫酸反应法取浓硫酸数滴于白瓷反应板上,加入待检油样2滴,反应后看表面颜色的变化。

花生油显棕红色,芝麻油显棕黑色,葵花籽油显棕红色,豆油、菜籽油、棉籽油显棕褐色,棕榈油显橙黄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多快餐店同一批油会持续高温油 炸,4—7天不会更换新油,一些快 餐店甚至一锅油连续用上14天。
(四)食用油脂分类与特点
食用植物油 1.大豆油:黄色至橙黄色 豆腥味 2.菜籽油:芥酸 VE 胡萝卜素 3.葵花籽油:不易储藏 亚油酸70% 4.芝麻油:棕红色至棕褐色
抗氧化性强 VE 芝麻酚
5.棉籽油:棉酚 6.花生油:淡黄至棕黄色 7.米糠油:亚油酸 热稳定 8.玉米胚油:亚油酸 9.棕榈油
猪油% (V/V)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50
冰水*8min(2) 澄清透明 澄清透明 澄清透明 澄清透明 白色絮状物 大量混浊 流动糊状 凝固不流动 凝固不流动 凝固不流动
冰水60min 澄清透明 澄清透明 微量白色絮状物 少量白色絮状物 流动糊状 凝固不流动 凝固不流动 凝固不流动 凝固不流动 凝固不流动
劣质大豆油——有大量的悬浮物及沉淀物,有机械 性杂质。将油加热到280℃时,油色变黑,有较 多沉淀物析出。
鉴别大豆油除了理化指标外,直观的就是回 色快慢和豆腥味出现快慢两个指标。
(二)食用油掺入廉价油检验技术
植物油中掺入动物油 大豆油掺入猪油 鸡油 棕榈油
芝麻油中掺入大豆油 棉籽油 花生油
冷冻实验
2.不同油脂勾兑
调和油:按一定比例混合油料。 品质:原料油本身的品质、比例
勾兑油:廉价油勾兑优质油→降低成本 棕榈油 芝麻油+棉子油、卫生油、玉米胚芽油、菜籽油 +红曲粉+香精
棕榈油勾兑,“十一”前甩货
花生芝麻调和油
济南黑花生油厂,含棉酚的勾兑油
3.在食用油中掺入非食用油脂
掺入桐油、大麻子油、棉籽油、矿物油等。 桐油:用于油漆、涂料及防腐剂等。
60min混匀
片状白色凝快 混浊
混浊糊状 混浊糊状 乳白色凝固 乳白色凝固 乳白色凝固 乳白色凝固
5℃冰箱过夜 混浊白色小颗粒多 混浊白色小颗粒多
变质油: 酸值上升 过氧化值升高→醛、酮(哈喇味)
过氧化脂质→癌症、心肌梗死等
吉林梅河口市红梅镇福利植物油厂使用非食用原料生 产加工食用油案。2006年12月1日,现场查获饲料玉米毛 油5400公斤,工业盐550公斤,工业用磷酸三钠125公斤 ,工业用氢氧化钠3400公斤。经调查,该厂生产过程中 每吨饲料玉米毛油中加入5公斤氢氧化钠,10公斤工业盐 ,0.1公斤磷酸三钠等工业原料,共计生产成品食用油120 吨,货值金额68.4万元。经抽样检验,油品酸价、过氧化 值超标,为不合格品。当地质监部门对此案作处依法处理 。
可造人造奶油、起酥油和代可可脂,还可以 生产化妆品、肥皂等。
棕榈产品:棕榈软脂、棕榈油、棕榈硬脂等。
品种多样的棕榈油产品
(二)食用油脂概念
食用油脂:甘油三酯的混合物 单不饱和脂肪酸油脂:花生油 菜籽油。 多不饱和脂肪酸油脂:大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
棉籽油、芝麻油和亚麻油。 饱和脂肪酸油脂:猪油、牛油、羊油。
精炼米糠油
3.气味与滋味
气味:分辨油脂种类、酸败程度及能否食用。 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芝麻油 检验方法: (1)容器开口瞬间,闻气味。 (2)取油样,加热至50℃,闻气味。 (3)1~2滴 手掌或手背 快速摩擦闻味
滋味: 异常:酸、辛辣、焦苦味 正常:无异味
芝麻油
4.水分和杂质检验
质量越高,沉淀物越少。 说明加工精炼程度高,包装质量好。 水分检验: (1)取样判定法 (2)烧纸验水法 (3)钢勺加热法
四川润洲菜籽油
毛玉米油
油种
饱和
脂肪 酸
单元不 饱和 脂肪酸
多元不 饱和
脂肪酸
煎炒 高温炸
沙律
烟点
花生油 19
48
29 ***** **** ** ****
粟米油 13
25
58 **** ** **** **
芥花油 7
57
32 **** ***** **** *****
初榨橄榄 14
70

11
* 不适合 ***** *
石蜡等。 有害物为环芳烃、苯并芘及一些矿物质。
4.用煎炸餐饮残油代食用油脂
煎炸油:200℃,使用不得超10h。
肯德基食品安全风波 2005年3月,发现含有苏丹红一号成分, 停止售卖新奥尔良烤翅和新奥尔良烤鸡腿 堡两种产品。 2006年11月:肯德基宣布在美停用含反 式脂肪的烹调油。 2007年3月:肯德基在陕西曝光使用 “滤油粉”,安全性尚不能确定。
降胆固醇
棕榈油
二、食用油脂及其掺伪现象
(一)食用油脂的组成及性质 酰基甘油混合物 熔点:40~55℃ 沸点:180~200 ℃
(二)油脂加工工艺 1.浸出法:6号溶剂 大豆油 油料胚→浸提→油渣分离→蒸发分离→毛油 2.压榨法:花生油 原料蒸炒→有筛储罐→毛油
3.油脂的精炼 除棉酚、磷脂、蛋白质、水分等 脱脂、脱胶、脱水、脱色、脱臭、脱酸
米糠油事件 1968年3月,日 本出现病人:眼睑浮 肿,眼分泌物增多, 全身起红疙瘩,四肢 麻木,肝功能下降, 胃肠功能紊乱 。
(一)食用植物油脂的感官检验方法 (二)食用油掺入廉价油检验技术 (三)芝麻油掺伪鉴别方法 (四)食用油脂中掺入非食用油的检验技术 (五)回收油脂掺伪的检验技术
(一)食用植物油脂的感官检验方法
肯德基煎炸油被曝反复用十天
“滤油粉” 化学名为“三硅酸镁”,为吸附 用的添加剂,能降低煎炸油的酸价、过氧化值、 颜色、气味和重金属,以达到对混浊煎炸油的 “抛光”作用。
食用煎炸油脱酸脱色剂
5.地沟油回收使用
地沟油(泔水油、潲水油)酸值、过氧化 值、羰基值、丙二醛等严重超标
地沟油被提炼再次用于生产
反式脂肪酸
除了存在于氢化油脂中,天然的动物油脂,如牛、羊等反刍动物 中亦含有少量。有研究指出其亦会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坏 的胆固醇)、降低HDL(好的胆固醇),因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 风险。比饱和脂肪伤害更大。
油脂酸败:致癌 影响机体酶及脂溶性维生素 高温油脂:肝、肺、肾损害
环状化合物 甘油酯聚合物
160℃
现象 油色没变化,没沉淀 油色变深 勺底有沉淀
杂质 ﹤0.2% 0.49% ﹥1%
③高温加热观察法
280℃
油色不变,无析出物
无磷脂
油色变深,有微量析出物
有磷脂
油色变黑,有多量的析出物 磷脂超标
油脂变绿色
铜含量多
良质大豆油——可以有微量沉淀物,其杂质含量不 超过0.2%,磷脂含量不超标。
次质大豆油——有悬浮物及沉淀物,其杂质含量不 超过0.2%,磷脂含量超过标准。
(1)取样观察法
常温和直射光下进行观察,
现象
水份含量
油脂清晰透明
<0.3%
出现混浊
> 0.4%
明显混浊并有悬浮物 > 0.5%以上
扦油管内壁有乳浊现象0.3%~0.4%
(2)烧纸验水法
出现气泡, “滋激” 声 0.2%~0.25%
油星四溅, “叭叭” 声 ﹥0.4%
燃烧正常
﹤0.2%
(3)钢精勺加热法
2005年5月,谣言蓖麻籽可以抗非典 成都34名学生误吃中毒
蓖麻油
参议院办公大楼发现蓖麻毒素
布尔加斯被判处 17年监禁 布尔加斯企图制造出包括蓖麻毒素在内的多种有毒物质。
棉籽油:棉酚 棉酚:使人慢性中毒,游离状棉酚是一种细胞毒素
和血管神经毒素,过量会损害肠胃和肾脏,引发 不育。 矿物油:植物油外的石油烃类,如柴油、润滑油、
150~160℃
除霉坏、冻伤的油料
大量泡沫, “吱吱” 声
﹥0.5%
有泡沫但稳定,不发出声音 0.25%
良质大豆油——﹤0.2%。 次质大豆油——﹥0.2%。
杂质的检测
机械性杂质(泥砂、料坯粉末、纤维等) 磷脂、蛋白、脂肪酸、粘液、树脂、固醇等非油脂性
物质。
可用以下三种方法: ①取样观察法
②加热观察法
桐子酸、异酮子酸 影响肾功能、呼吸困难、抽筋、心脏麻痹
桐 油
工人们就餐的食堂
塑料桶先装桐油后装食用油
广州黄埔区的一家制衣厂218人桐油中毒
蓖麻油:蓖麻毒素 蓖麻籽:蓖麻毒素、蓖麻碱和蓖麻血凝素3种毒素
同等剂量蓖麻毒素的毒性是氰化物的 6000倍, 是眼镜蛇毒液毒性的两倍。
3~5粒蓖麻籽 儿童中毒 7粒蓖麻籽毒素 杀死一名儿童 1毫克蓖麻毒素或160毫克蓖麻碱可至成人死亡 1克蓖麻毒素 杀死 3.6万人 目前医疗水平不能挽救中毒者的生命。
4.食用标准 (1)新标准中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内容 ①酸值、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 ②强制第四个等级成品油的各项指标。 ③“转基因”、“压榨”、“浸出”、原料原产“国
名” ④重新明确分类等级:原油和成品油 (2)质量要求: 特征指标、质量指标、卫生指标、其他(掺伪试验)
(三)影响油脂质量的因素
1.湿度 湿度大:油脂含水量增加,易变质。 贮存条件:干燥、通风
油脂的感官检验包括: 气味与滋味、色泽、透明度、杂质等。 1.色泽
影响色泽的因素:油料所含脂溶性色素的种 类和含量、种子品质、加工方法、精炼程度及储 藏过程。
热压比冷压油色深。 检验方法:取少量油放在50毫升比色管中,白色背
景下观察。 冬季加热至35~40℃
2.透明度
若含磷脂、固体脂肪、蜡质或含水量较大出现浑浊。 透明度:20℃静置24h后透明。
2.温度、光线 加速脂肪酸的氧化变质,出现酸败味(哈喇味)。 注意温度与光线
3.原料 油料的发霉、生芽、生虫、冻伤、热伤等,
→色泽变深、出现霉味、苦味等。 各种农药、沥青中3,4-苯并芘的污染可转移
到油脂中。 带壳花生使花生油带有花生壳味。
4.加工因素 脱溶不彻底→有机溶剂残留 精炼不良 →油脂色泽深,质量不合格 油料炒焦 →油脂带有焦糊味 芝麻、花生等不经蒸炒或火候不够直接冷榨→油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