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主动安全性
汽车安全(对于车辆来说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大方面)

颜色与安全
使红、黄、蓝、绿色的轿车与观察者保持等距离,在观察者看来,似乎红色和黄色轿车要近一些,而蓝色和 绿色轿车要远一些。因此,红色和黄色称前进色,蓝色和绿色称后退色。前进色的视认性较好。
近有研究表明,轿车行车安全性不仅受其操作安全视线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车身颜色的能见度影响。 心理学家认为,视认性好的颜色能见度佳,因此这类颜色用于轿车车身可以有效提高行车的安全性。颜色的可视 认性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相关依据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大幅提高,我国每年由于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也在随之大幅的增加。汽车的被动安全性能也就自然而然的越来越受到广大国人的**。厂家也越来越多的把自己 产品的安全性当作宣传的重点,越来越多的世界最新的安全技术研究成果被引进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的工程师 和研发人员开始专注于这一领域。NCAP体系被引入中国,各种 CAD、CAE以及碰撞计算软件被引入中国。好像世 界有的我们都有了,世界在做的事情我们也都在做。别人有LS-Dyna、Hyperworks、 Madymo和Radioss,我们都 有。别人在做整车碰撞建模、模拟、结构优化和数字假人(Dummy)建模,这一切我们也都在做。那么我们就要问, 我们在汽车安全技术研发上还缺少什么。答案是:好像什么都不缺了。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各种汽车智能安全系统也开始发展起来,主要是通过由雷达和摄像机组成的“预知传 感器”,对行车危险进行判断并帮助驾车者进行处理。这一系统能够在汽车与其它物体发生撞前的瞬间,自动进 行干预以保证安全。
安全驾驶
这里应该指出,汽车安全如今越来越成为一个必须综合考量的问题,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安全系统,都有互相 结合的趋势。专家们提醒,除了汽车本身以外,如果没有良好的驾驶习惯,乘员也是不安全的,甚至反而会使安 全配备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如驾乘不系安全带,酒后驾车,超速行驶等,如果发生险情与车辆的安全性是没有 关系的。所以安全意识才是汽车行驶安全的关键!
汽车安全系统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的区别与重要性

汽车安全系统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的区别与重要性汽车安全系统: 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的区别与重要性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安全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汽车安全系统作为保障驾驶员和乘客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是两个核心概念。
本文将重点讨论汽车安全系统中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的区别与重要性。
1. 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的定义主动安全是指车辆在发生事故前能主动采取措施预防事故发生或减少事故风险的能力,而被动安全则是指事故发生后,车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驾驶员和乘客免受伤害的能力。
2. 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的区别主动安全是预防事故的主要手段,它主要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能,预警驾驶员潜在的危险情况,帮助驾驶员采取正确的驾驶策略,例如:(1)防抱死制动系统(ABS):通过调节制动压力,防止车轮在制动时发生抱死现象,保持车辆的操控性能,减少刹车距离,提高驾驶员的制动控制能力;(2)车道偏离预警系统:通过感知车辆在车道内的位置,并向驾驶员发出音频或视觉警示,提醒其调整车辆方向;(3)主动刹车辅助系统:当车辆接近前方障碍物或行人时,系统自动刹车,减少事故发生的风险。
被动安全则是在事故发生后,通过车辆的 pass简化来减轻事故对驾驶员和乘客造成的伤害,例如:(1)安全气囊系统:在车辆碰撞时,安全气囊能迅速充气,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额外的保护,减少头部、胸部和腹部的冲击力;(2)安全带:安全带可以防止驾驶员和乘客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被抛出,有效减少身体的前冲程度,降低伤害风险;(3)车身结构:通过合理的车身设计和高强度材料的应用,确保车辆在碰撞时能够保持良好的结构完整性,减少驾驶员和乘客的挤压伤害。
3. 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的重要性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在汽车安全系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主动安全能够预防事故的发生,提高驾驶员的驾驶技能和反应能力,减少意外事故的风险。
合理的主动安全技术,如刹车辅助系统和车道偏离预警系统,能够避免驾驶员在疲劳、分神或驾驶错误时发生事故。
汽车主动和被动安全的重要性

汽车主动和被动安全的重要性
现代汽车中,汽车安全非常重要,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也十分重要。
两者缺少一个都无法保证乘客安全。
主动安全指的是通过汽车系统自身的技术和组件来实现安全,例如ABS刹车系统、气囊系统、转向协调系统等设备,可以大大减少事故的概率及发生程度。
被动安全指的是汽车在事故中的保护能力,比如空调护架、悬挂系统和其他类型的安全配件,可以有效减少乘客受伤的概率。
此外,汽车空调系统还能有效减轻汽车重心和尺寸,以缓解道路行驶带来的冲击,保护汽车免受撞击伤害,为后劲提供更好的支持。
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都很重要,因为无论是普通行驶还是遭遇紧急危险,都对驾乘人员构成威胁,它们可以有效预防和避免事故发生。
换句话说,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是汽车安全的两个关键组成部分。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的完善和发展,是实现汽车安全进一步提升的必要条件。
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技术也应在质量和安全性上进行良好的调整,使其能够更好地保护乘客和行驶的安全。
总之,汽车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都是实现汽车安全的重要考虑因素,并提供实践的思想倡导。
不断完善汽车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系统,保证汽车的安全,更有利于消费者购买安全的汽车,减少事故的发生和受伤的概率,更有利于保障汽车出行的安全。
汽车各种主动安全技术简介

汽车各种主动安全技术简介牵引力控制系统(TCS/ASR/TRC/ATC)TCS:英文全称是Traction Control System,即牵引力控制系统,又称循迹控制系统。
汽车在光滑路面制动时,车轮会打滑,甚至使方向失控。
同样,汽车在起步或急加速时,驱动轮也有可能打滑,在冰雪等光滑路面上还会使方向失控而出危险,TCS就是针对此问题而设计的。
TCS依靠电子传感器探测到从动轮速度低于驱动轮时(这是打滑的特征),就会发出一个信号,调节点火时间、减小气门开度、减小油门、降挡或制动车轮,从而使车轮不再打滑。
TCS可以提高汽车行驶稳定性,提高加速性,提高爬坡能力。
TCS 如果和ABS相互配合使用,将进一步增强汽车的安全性能。
TCS和ABS可共用车轴上的轮速传感器,并与行车电脑连接,不断监视各轮转速,当在低速发现打滑时,TCS会立刻通知ABS动作来减低此车轮的打滑。
若在高速发现打滑时,TCS立即向行车电脑发出指令,指挥发动机降速或变速器降挡,使打滑车轮不再打滑,防止车辆失控甩尾。
TCS与ABS的区别在于,ABS是利用传感器来检测轮胎何时要被抱死,再减少制动器制动压力以防被抱死,它会快速的改变制动压力,以保持该轮在即将被抱死的边缘,而TCS主要是使用发动机点火的时间、变速器挡位和供油系统来控制驱动轮打滑。
TCS对汽车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帮助,当汽车行驶在易滑的路面上时,没有TCS的汽车,在加速时驱动轮容易打滑,如果是后轮,将会造成甩尾,如果是前轮,车子方向就容易失控,导致车子向一侧偏移,而有了TCS,汽车在加速时就能够避免或减轻这种现象,保持车子沿正确方向行驶。
在TCS应用时,可以在仪表板显视出地面是否有打滑的现象发生,它有一个控制旋扭,如果想要享受一下自己控制的快感,在适当的时机可以将系统关掉,车子重新启动时TCS就会自动放开。
ASR:ASR驱动防滑系统也叫牵引力控制系统,即Acceleration Slip Regulation的缩写。
主动性安全与被动性安全在宝骏汽车上的应用

够在汽车制动时 自动调节前 、后轴 的制动力分配 比 例, 并配合 A B S防抱死制动系统提高制动稳定性。 汽 车在制动时, 四只轮胎 与地面的摩擦力不一样 , 容易 造成打滑、 倾斜和车辆侧翻事故。 E B D电子制动力分 配系统可对 四只轮胎附着 的不同地面进行感应 与计 算, 根据不同的情况用不 同的方式和力量制动 , 并不 断调整, 保证车辆的平稳 、 安全。 ( 9 ) 装配有倒车雷达 , 用超声波来判断是否有 障 碍物 ,如果有障碍物则会发出警报声提醒驾驶员注 意, 保 证倒 车行 驶 的安全 性 。
一
限度地减轻起伏 。 ( 2 ) 采用电子转 向系统 , 当车速较低时降低转向 力, 减 轻疲劳 , 当车速较高 时 , 提高转 向力 , 增强路 感, 易于控制转 向。 ( 3 ) 采用轮胎气压报警装置 , 当轮胎气压不足时 发 出信号 , 提醒驾驶员注意 , 保证轮胎气压正 常 , 改 善汽车附着力。 3 . 2 被动 性安 全设 想 采用 WH I P S 乘员头颈保护系统 。该系统设置于 前排座椅 , 当轿车受到后部的撞击时 , 系统会迅速充 气膨胀起来 ,其整个靠背都会随乘坐者一起后倾 , 乘 坐者的整个背部和靠背安稳地贴近在一起 , 靠背则会 后倾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头部向前甩 的力量 , 座椅 的椅 背和头枕会向后水平移动, 使身体 的上部和头部得到 轻柔 、 均衡地支撑与保护 , 以减轻脊椎 以及颈部所承 受的冲击力 , 并防止头部向后甩所带来的伤害。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1 0 — 0 7 作者 简介 : 黄小武 ( 1 9 7 3 一 ) , 男, 广西北流人 , 工程 师 , 学士, 研究方 向为售后维修 服务 技术 ; 吴新勇 ( 1 9 8 3 一 ) , 男, 湖北成 宁人 ,
汽车安全系统主动安全系统被动安全系统

汽车安全系统主动安全系统被动安全系统汽车安全系统定义汽车安全系统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主动安全系统,另外一方面是被动安全系统。
简单说,所谓主动安全,就是作用避免事故的发生;而被动安全则是在发生事故时汽车对车内成员的保护或对被撞车辆或行人的保护。
如果细分的话,车体安全也算在主动安全一方面之中——即车体机构设计用料对外来危险的抵抗能力。
所以主动安全性的好坏决定了汽车产生事故发生概率的多少,而被动安全性的好坏主要决定了事故后车内成员的受伤严重程度。
汽车主动安全系统为预防汽车发生事故,避免人员受到伤害而采取的安全设计,称为主动安全设计,如ABS,EBD,TCS等都是主动安全设计。
它们的特点是提高汽车的行驶稳定性,尽力防止车祸发生。
其它像高位刹车灯,前后雾灯,后窗除雾等也是主动安全设计。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它通过传感器侦测到的各车轮的转速,由计算机计算出当时的车轮滑移率,由此了解车轮是否已抱死,再命令执行机构调整制动压力,使车轮处于理想的制动状态(快抱死但未完全抱死)。
对ABS功能的正确认识:能在紧急刹车状况下,保持车辆不被抱死而失控,维持转向能力,避开障碍物。
在一般状况下,它并不能缩短刹车距离。
EBD(电子制动力分配系)它必须配合ABS使用,在汽车制动的瞬间,分别对四个轮胎附着的不同地面进行感应、计算,得出摩擦力数值,根据各轮摩擦力数值的不同分配相应的刹车力,避免因各轮刹车力不同而导致的打滑,倾斜和侧翻等危险。
TCS(牵引力控制系统)汽车在光滑路面制动时,车轮会打滑,甚至使方向失控。
同样,汽车在起步或急加速时,驱动轮也有可能打滑,在冰雪等光滑路面上还会使方向失控而出危险。
TCS就是针对此问题而设计的。
它依靠电子传感器探测到从动轮速度低于驱动轮时(这是打滑的特征),就会发出一个信号,调节点火时间、减小气门开度、减小油门、降挡或制动车轮,从而使车轮不再打滑。
TCS可以提高汽车行驶稳定性,避免加速过度与甩尾失控的危险。
汽车主动安全

汽车主动安全汽车主动安全是指通过车辆自身的技术手段,来提高行车安全性能,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主动安全系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为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出行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本文将重点介绍汽车主动安全的相关技术和措施,以及对行车安全性能的提升。
首先,汽车主动安全系统包括了许多技术手段,比如车辆稳定控制系统(ESC)、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等。
这些系统可以帮助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保持车辆的稳定性,避免侧滑和打滑,有效地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此外,还有一些新兴的技术,比如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车道偏离预警系统(LDW)等,可以在驾驶员不注意时及时发出警告,并在必要时自动采取制动等措施,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
其次,汽车主动安全还包括了车辆的 passiv安全性能,比如车身结构设计、气囊系统、安全带预紧器等。
这些 passiv 安全措施可以在事故发生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车内乘客的安全,减少伤害程度。
其中,气囊系统可以在车辆碰撞时迅速充气,为乘客提供缓冲和保护,而安全带预紧器可以在碰撞时迅速拉紧安全带,防止乘客受到二次伤害。
最后,除了车辆本身的技术手段,驾驶员的驾驶行为也是影响汽车主动安全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驾驶行为和规范的驾驶习惯,可以有效地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比如保持车距、遵守交通规则、谨慎超车等,都是提高汽车主动安全性能的重要手段。
此外,驾驶员的疲劳驾驶和酒驾也是导致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因此驾驶员在驾驶前应充分休息,避免酒后驾驶,以确保行车安全。
总之,汽车主动安全是保障驾驶员和乘客安全出行的重要手段。
通过不断完善汽车主动安全系统和加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可以有效地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降低交通事故的伤害程度,为社会交通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各方能够共同努力,推动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人们的出行安全保驾护航。
汽车主被动安全

汽车主被动安全就随着汽车技术的进展而进展,如今汽车安全技术早已经不仅仅是安全气囊安全带的简单应用,各类电子设备的介入使得汽车安全装置更加的智能化人性化。
实际上关于汽车,每一个零部件都涉及到其安全性,其中不仅仅是那些我们熟知的电子设备,同时也包含汽车所使用的每一块钢板,每一个焊点甚至每个焊点的位置都影响着汽车安全。
另外驾驶员的驾驶习惯、道路配套设施都是与安全紧密有关的。
而这些汽车安全性配置按照事故发生的前后基本能够分为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两大类,汽车的主动安全性是指事故将要发生时汽车防止事故发生的能力,而被动安全则是指事故发生时车辆保护成员与步行者,使缺失降到最小的能力。
『车身结构也决定了汽车安全与否』每个汽车品牌在汽车安全方面都有自己的研究与应用。
在后续的时间里,我们将根据每个品牌的官方资料对各个厂商所应用的安全技术特别是新的有关安全的配置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的介绍。
在分品牌介绍之前,编辑汇总了汽车安全技术的历史与常用名词,以便让大家对有关信息有整体熟悉。
另外编辑还将对全球要紧碰撞法规做简单介绍。
具体的内容还请见之后的分品牌介绍。
●汽车安全历史汽车在 1886 年诞生,但在诞生之初,汽车上没有安全装置,据说当时人们要紧是看钢板结实不结实,技术人员只能研究一下汽车玻璃在破碎后,如何让它减少尖锐度,避免扎伤成员,还研究车辆在发生撞击后,如何减少零部件的脱落,降低对成员造成的危害。
『安全带的发明者Nils Bohlin』在1959 年,沃尔沃公司成功研制出了前座三点式安全带;在1953 年,第一个气囊专利诞生,但是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限制,还不能把这种办法或者专利付诸实现,到了 1980 年,在部分汽车上安装了安全气囊;而碰撞缓冲区这个概念是 1966 年提出的,大概意思是当汽车发生碰撞时,车辆的前部与侧面钢板能够很好的汲取碰撞时产生的能量;而沃尔沃公司1970 年开始在轿车上装备儿童安全座椅。
能够看出汽车进展的前期人们要紧关注的是如何在事故发生后将伤害减小到最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主动安全技术文献综述班级:机械工程姓名: 乐林学号:14103010373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任何科学技术的产生都是为了人类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会随着人类的更大的需求,会向更高级的,更好的,更实用的方向发展。
随着汽车的不断普及,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多,汽车速度的不断加快,交通事故也就逐步被人们重视起来。
当交通事故的数量逐步累积的时候,汽车安全技术也就应运而生。
关键词:汽车安全技术发展历程在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在曼海姆制成了的一辆汽车,人们并没有想到汽车会有着高速的危险。
对于汽车的安全技术并没有一个概念,那汽车安全技术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这里从安全配置的引入出发来看看汽车安全技术经历了怎样的路程。
汽车的安全性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预知和规避危险、并防止事故于未然的主动安全(常见的有一些电子装置:ABS,ESP,ASR,TCS,VSA,DSC等);另一部分则是当事故发生时防范驾乘人员受到伤害的被动安全(常见的有:安全带,安全气囊,安全枕头等)。
在安全技术的发展初期主要以被动安全技术的发展为主;到了后期防范于未然的主动安全技术已经运用的越来越普及。
被动安全安全带: 一名叫尼尔斯的瑞典人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三点式安全带。
20世纪40年代,通用汽车公司率先在别克汽车上将安全带作为标准配置。
随着安全带拯救了越来越多的生命,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安全带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纷纷通过立法将安全带的安装和使用作为强制性规定。
自安全带面世以来,全世界已有长达1000万公里的安全带安装进超过10亿辆汽车内,其长度足以围绕地球赤道250圈。
40年内无数生命因安全带而获救,证明了安全带"生命保护绳"的作用。
安全气囊: 安全带的问世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仅仅有安全带的汽车却又带来了另外的一个问题。
就是那些车速太快的车主在事故后脊柱折断的事故发生率在不断的攀升。
由于安全带的束缚,身体被死死固定在座位上,安头部毫无固定只能依着惯性迁移,于是车祸后的结果是在减少死亡率的同时增加了脊柱损伤人数。
这时候安全气囊应运而生,安全气囊能够有效的保护激烈碰撞导致的头部移动,从而保护脊柱。
后来,安全气囊又有了新的发展:从单独配备在驾驶位到前排全部配备,再到侧气囊的配备。
后续又有了安全气囊的衍生安全装置安全气帘的应用,在安全技术的改进上,我们还需要更快,因为每天死于交通事故的人口仍然相当庞大。
所以在汽车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安全头枕: 安全气囊很好的解决了汽车发生正碰时的脊柱向前移位问题,但向前过后还会被安全带往后拉又怎么办?汽车被追尾呢?那又如何来保护脊柱呢?于是安全头枕悄然而生。
在发生追尾事故的时候,前方车辆乘客最容易受到伤害的部位就是颈部和头部。
安全头枕是在车辆受到来自后部冲击的情况下,乘客的身体挤压座椅的联动机构,在联动机构的作用下,头枕同时向上向前快速移动,最大限度地防止头部猛烈后仰,从而保护乘客的头部和颈部安全。
目前也又大规模应用的趋势。
被动安全只是能在事故发生后尽量减少损失,那能不能有种方式来预防事故的发生呢?于是就有了主动安全技术的大规模普及。
主动安全汽车防抱死系统(ABS): 众所周知,刹车时不能一脚踩死,而应分步刹车,一踩一松,直至汽车停下,但遇到急刹时,常需要汽车紧急停下来,很想一脚到底就把汽车停下,这时由于车轮容易发生抱死不转动,从而使汽车发生危险工况,比如前轮抱死引起汽车失去转弯能力,后轮抱死容易发生甩尾事故等等。
安装ABS就是为解决刹车时车轮抱死这个问题的,装有ABS的汽车,能有效控制车轮保持在转动状态而休会抱死不转,从而大大提高了刹车时汽车的稳定性及较差路面涤件下的汽车制动性能。
ABS是通过安装在各车轮或传动轴上的转速传感器等不断检铡各车轮的转速,由计算机计算出当时的车轮滑移率(由滑移率拢了解汽车车轮是否已抱死),并与理想的滑移率相比较,做出增大或减小制动器制动压力的决定,命令执行机构及时调整制动压力,以保持车轮处于理想的制动状态。
因此,ABS装置能够使车轮始终维持在有微弱滑移的滚动状态下制动,而不会抱死,达到提高制动效能的目的。
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ABS仅仅是防止轮胎抱死,但如果路面状况不一样则两侧轮胎就需要不同的制动力,EBD作为ABS的辅助装置应运而生。
EBD能够根据由于汽车制动时产生轴荷转移的不同,而自动调节前、后轴的制动力分配比例,提高制动效能,并配合ABS提高制动稳定性。
汽车在制动时,四只轮胎附着的地面条件往往不一样。
比如,有时左前轮和右后轮附着在干燥的水泥地面上,而右前轮和左后轮却附着在水中或泥水中,这种情况会导致在汽车制动时四只轮子与地面的摩擦力不一样,制动时容易造成打滑、倾斜和车辆侧翻事故。
EBD用高速计算机在汽车制动的瞬间,分别对四只轮胎附着的不同地面进行感应、计算,得出不同的摩擦力数值,使四只轮胎的制动装置根据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方式和力量制动,并在运动中不断高速调整,从而保证车辆的平稳、安全。
牵引力控制系统(TCS): 牵引力控制系统的作用是使汽车在各种行驶状况下都能获得最佳的牵引力。
汽车在行驶时,加速需要驱动力,转弯需要侧向力。
这两个力都来源于轮胎对地面的摩擦力,但轮胎对地面的摩擦力有一个最大值。
在摩擦系数很小的光滑路面上,汽车的驱动力和侧向力都很小。
如果为了获得较大的驱动力,一个劲儿地踏紧油门踏板,使驱动力超过了轮胎和地面之间的最大摩擦力即附着力,这样不但不能获得所期望的驱动力,反而影响了汽车的行驶稳定性。
汽车在转弯时,如果节气阀开度过大,将使驱动轮打滑。
那么这时汽车的转向性会出现什么变化呢?前轮驱动汽车的前轮如果打滑,汽车将出现转向不足的现象,即汽车偏离了转向圆弧,跑到转向圆弧之外去了。
后轮驱动汽车的后轮如果打滑,汽车将出现过度转向现象,即汽车偏离了转向圆弧,跑到转向圆弧之内去了,严重时汽车会产生旋转。
所以在冰雪路面上,为了防止汽车驱动轮打滑,必须小心翼翼地控制油门。
牵引力控制系统的作用是,在汽车加速时自动地控制驱动力,以便使轮胎的滑动量处于合理的范围之内,从而保持汽车行驶的稳定性。
这和防抱死制动系统的作用大同小异,防抱死制动系统的作用是防止轮胎抱死,提高汽车制动时的行驶稳定性。
牵引力控制系统的控制装置是一台计算机。
利用计算机检测4个车轮的速度和转向盘转向角,当汽车加速时,如果检测到驱动轮和非驱动轮转速差过大,计算机立即判断驱动力过大,发出指令信号减少发动机的供油量,降低驱动力,从而减小驱动轮轮胎的滑转率。
计算机通过转向盘转角传感器掌握司机的转向意图,然后利用左右车轮速度传感器检测左右车轮速度差;从而判断汽车转向程度是否和司机的转向意图一样。
如果检测出汽车转向不足(或过度转向),计算机立即判断驱动轮的驱动力过大,发出指令降低驱动力,以便实现司机的转向意图。
目前TCS还没有仅仅在中高级以上的车型上大规模运用。
电子车身稳定系统(ESP): ESP技术是汽车安全技术上的又一项革命性技术。
电子稳定程序ESP整合了ABS和TCS的功能,并且增加横摆力矩控制——防侧滑的功能。
在紧急操控,如快速转向、反向转向、紧急变道、紧急避让等危急情况下,ESP能够帮助驾驶者保持对车辆的控制。
电子稳定程序ESP时刻待命。
每秒25次监测微处理器, 比较驾驶者的意图是否与车辆行驶的方向一致。
如果车辆运动的方向不一致——转向不足或者转向过度—— ESP能够监测出危急的情况并立即作出反应。
为了实现以上功能,ESP?利用车辆制动系统来操控车辆回到正确的轨道。
精确的制动力直接作用于单个车轮,比如反向转向不足时的内后轮,或者过度转向时的外前轮。
这些选择性的制动干涉,车辆就可以按驾驶者的意图作出反应。
为了最优的行驶稳定性,ESP不但能够干涉制动,而且能够直接作用于发动机以加速车轮。
ESP 充分降低了操控过程的复杂性,并降低了对驾驶者的需求。
盲点信息系统(BLIS): 在驾车行驶过程中视野后区会出现盲区,会增加发生事故的概率,变道或超车时风险就更严重。
盲点信息系统利用安装在车门后视镜上的后向数字摄像机,对车身两侧和后面的情况持续监视。
在有车进入盲区后,该系统便会自动启动,内置于前门柱的警告灯将会第一时间给予提示,配合车门后视镜帮助您判断是否可以变换车道。
碰撞警示系统(CWBS):该警示系统使用了Data Fusion(数据融合)技术,把雷达和摄像头获得的信息结合分析后能更有效的发挥作用。
当碰撞事故临近时,信息的准确性足以实现汽车自动判断和自动制动。
系统设定在雷达和摄像头共同确认情况危急时才启用自动制动。
如果带警示系统的车辆逼近前车,而司机没有留意时,位于风挡上的红色报警灯会闪烁并发出声响,提醒司机采取行动。
如果发出警示后碰撞的风险仍然在增加,制动支持功能会被激活。
刹车片能缩短响应时间,预充液压增强制动压力,确保司机在没用力踩刹车的情况下也能实现有效制动。
如果司机没有实施制动而系统发现碰撞即将发生,制动器将被激活。
自动制动功能的作用是尽可能地降低碰撞速度,从而减少两车乘员的受伤机率。
自动警示: 雷达传感器负责监视车辆前方区域,在汽车即将追尾而司机毫无反应的情况下,提示灯会反射到挡风玻璃上并发出蜂鸣声。
自动紧急刹车:一旦驾驶员对危险没有作出及时反应,刹车功能就会自动被激活,并逐渐加大刹车力度,迅速使车速降低。
这个功能虽然不可能完全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事故的严重性。
虽然人们采用各种方法来保证驾驶员的安全,但是如何避免事故发生才是我们对于未来车辆安全探讨的重点。
因为只有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发生率,才能最好地体现车辆安全。
可以预见,主动安全将成为未来汽车安全技术发展的重点和趋势。
所以只有把握住汽车主动技术,就会在未来汽车市场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不会被历史所淘汰。
参考文献[1] 世界卫生组织 . 预防道路交通伤世界报告 [R]. 日内瓦 : 世界卫生组织,2004.[2] 王笑京 . 智能交通与道路交通安全-发展动态及建议 [C]// 2008 年第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 , 2008.[3] 联合国大会第58 届会议 . 全球道路安全危机决议[R]. A/58/PV.84. 2004-04-14. GA/10236.[4] NAGAI Masao. 基于先进控制技术的车辆主动安全领域 1(1): 14-22. (in 研究展望 [J].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 2010,[5] 刘翔 , 赵晓丽 , 张辉 . 基于动态序列图像的汽车碰撞分析系统的实现 [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 2008, 28(6): 171-173.[6] King A I. 加快中国汽车安全发展的建议 [J].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 2010, 1(1): 1-5.[7] 乔维高 . 汽车被动安全研究现状与发展 [J]. 汽车科技 , 2008(4): 1-4.[8] 邹冬华 , 刘宁国 , 申杰 , 等 . 汽车碰撞中乘员损伤成因分析与计算机仿真研究 [J]. 法医学杂志 , 2006, 26(8): 261-263, 267.[9] 刘福全 . 汽车安全控制新技术 [J]. 交通科技与经济 , 2008 (4): 62-63.[10] Shibahata Y, Shimada K, Tomari T. Improvement of vehicle maneuverability by direct yaw moment control [J].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1993, 22: 465-48l.[11] YAMAMOTO Masaki. Active control strategy for improved handling and stability [R]. SAE paper, No 911902.[12] YASUI Yoshiyuki, TOZU Kenji, HATTORI Noriaki, et al. Improvement of vehicle directional stability for transient steering maneuvers using active brake control [R]. SAE paper, No 960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