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病学习资料
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与防治

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与防治自2014年起,西非地区爆发了一起大规模的埃博拉病毒疫情,引起了全球的高度关注。
据统计,该疫情导致了大约1.4万人死亡。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命的病毒,其侵袭人体时会引起高热、头痛、身体疼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引发内出血和休克。
本文就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与防治进行探究。
一、埃博拉病毒的研究埃博拉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外壳为膜壳。
病毒的基因组长度为18-19 kb,基因组由7个结构基因和一个非编码区域组成。
7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病毒的7个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能与病毒的复制和组装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人或动物的血、体液或器官,这会让其他人或动物感染病毒。
此外,埃博拉病毒还可经由性传播、粘膜接触、注射等途径传播,但这些途径相对较少见。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埃博拉病毒进行的研究逐渐深入。
他们已经成功地分离出病毒的RNA,解析了其基因组结构、鉴定了基因组的编码蛋白质及其功能,以及分离了病毒的蛋白质并进行了种类分析。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具有抗埃博拉病毒作用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如可用于病毒的免疫检测、抗病毒药物开发等。
二、埃博拉病毒的防治研究目前,对埃博拉病毒的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研究疫苗是预防各类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埃博拉病毒疫情的防治也是如此。
近年来,已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埃博拉病毒疫苗得到开发和应用,包括重组腺病毒疫苗、重组RNA疫苗、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疫苗等。
这些疫苗通过不同的机制激活免疫系统,并产生抗体,从而保护机体不受埃博拉病毒的攻击。
2. 抗病毒药物研究目前,对于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还没有特效药物。
但是,在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了一些对抗埃博拉病毒感染有潜力的药物,如存在广谱抗病毒活性的丙酸奥司他韦、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高效抗病毒作用的广谱中和抗体等。
3.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防疫学科,其可以从微观角度探究病原体的特性和行为,并为防治疫情制定合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免疫自主学习——埃博拉病毒完整版资料

(ⅲ) 胸腺、 淋巴结和脾脏等重要 免疫器官
胸腺、 淋巴结和脾脏等重要免疫器官出现 耗竭和坏死, 而炎症细胞少见.
段,并没有在人体得到验证,也没有被政府批准。
‘抗毒血清’。将其注入同病种传染病 患者体内后,抗毒血清能发挥‘雷达’
抗病毒血清主要用于治疗和紧急预防病毒 感染,属人工被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采用人工方法向机体输入由他人或 动物产生的免疫效应物,如免疫血清、淋巴因子等, 这所医院的临床微生物学和传染病部门主任阿里巴斯说,罗梅罗最近四轮的医学测试结果均呈阴性,这表示她的血液里已没有埃博拉
医学免疫学自主学习
西班牙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医院10月21日宣布, 他们收治的欧洲首例本土感染埃博拉病例、西班 牙女护士特雷莎·罗梅罗已痊愈。 这所医院的临床 微生物学和传染病部门主任阿里巴斯说,罗梅罗 最近四轮的医学测试结果均呈阴性,这表示她的 血液里已没有埃博拉病毒。 现年44岁的罗梅罗在 医院护理一名从塞拉利昂转运来的埃博拉病毒感 染者时意外染病。本月6日,她被确认感染埃博拉 病毒,入院后病情一度恶化。 阿里巴斯说,过去 两周内,针对罗梅罗的病情,医院采用了埃博拉 治愈者血清与抗病毒药物结合的治疗方案,但他 们还无法确定这种疗法到底对她的痊愈起到多大 作用。
此外,这些细胞因子所提供的微环境也能有 效地增强T细胞和B细胞介导的特异性抗病毒 免疫反应。
细胞的杀伤作 用
巨噬细胞的调理吞 噬作用
细胞的作用
干扰素: 干扰病毒复制 抑制感染其他细胞
埃博拉出血热课件ppt课件

而后它转移到家庭,杀死家庭成员,尤其是女人。 它横扫扬布库医院的护理人员,杀死了绝大多数护 士,然后又感染了修女和更多的人。
最新课件
8
埃博拉出血热的发生及发现过程
◆ 扬布库教会医院有一位护士,现在被人们称呼为“米里亚姆修 女”也被感染了该病毒 ,神父带她乘车及小型飞机到扎伊尔的首都 金沙萨市,以便让她得到更好的治疗,但不久她死于医院病房里。 米里亚姆修女的病房的地板、椅子和墙上都沾染了血迹。曾经目睹 过这个房间的人说,他们把她的尸体运走并埋葬(用许多床单包裹 着)后,医院里没有人敢到房间里打扫卫生。护士和医生都不愿意 接触到墙上的血迹,也很害怕呼吸房间里的空气。
◆ 埃德蒙达修女,陪同米里亚姆修女一起坐车和飞机到金沙萨, 也感染上了这种所谓的“流行病”。在那里她出现了与米里亚姆修 女相同的征兆和症状,也很快失去了生命。
最新课件
9
埃博拉出血热的发生及发现过程
◆ 马英嘉护士一直照料着埃德蒙达修女。因沾染了这名 修女的血液或者黑色呕吐物也出现了病症。而她此时已经 获得奖学金到欧洲上大学。她所担心的是,如果自己病重 了,将不会被允许出国。当头痛侵袭她时,她离开了医院 的工作岗位,然后失踪了。她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两天。 在那段时间里,她跑进城里,希望在明显生病之前办好出 境通行证。她曾花一天时间排队等候在扎伊尔外交部办公 室的门口。几天后她也因病情加重而死亡。
◆ 2000年扎伊尔流行时,现场我国新华社记者对该病的
描述是………
最新课件
23
现场病人的临床表现
埃博拉的凶险不仅在于其传染途径,而且在于其发病
后致死病人的惨状和病人极度痛苦的样子。埃博拉可以通
伊波拉病毒

伊波拉病毒引言:伊波拉病毒,也称为埃博拉病毒,是一种由伊波拉病毒科内博病毒属(ebolavirus genus)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该病毒在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引起严重的疾病,具有高度致命性。
伊波拉病毒感染通常导致严重的出血症状,如内出血、外出血,甚至多个器官功能衰竭。
本文将对伊波拉病毒的病毒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毒学:伊波拉病毒属于负链RNA病毒家族,属单链直链RNA病毒。
该病毒由七个已知亚型组成,分别为苏丹亚型、扎伊尔亚型、象牙海岸亚型、卡萨伊亚亚型、利伯里亚亚型、阿拉伯亚型和“Bundibugyo”亚型。
其中,苏丹亚型和扎伊尔亚型是最具致命性的亚型,死亡率可达到90%。
二、流行病学:伊波拉病毒最早于1976年在刚果南部扎伊尔河流域的伊波拉河发现,由此得名。
该病毒在非洲的刚果民主共和国、苏丹、乌干达、尼日利亚等国家流行。
近年来,伊波拉病毒也在东非的乌干达和肯尼亚被发现。
人类感染伊波拉病毒往往源于与感染了病毒的动物接触,如食用野生动物的肉类、接触其体液或摄入污染的水源。
三、病理生理学:伊波拉病毒感染后,暴露期通常为2-21天,在此期间没有任何症状。
然后进入急性病期,感染者会出现高热、头痛、肌肉疼痛、咳嗽、嗜睡等症状。
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可出现严重的呕吐、腹泻和内外出血症状。
该病毒破坏了人体的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凝血和血小板减少,从而引起出血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四、预防和控制: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可用于治疗或预防伊波拉病毒感染。
因此,预防和控制成为关键。
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1.加强对伊波拉病毒的监测和早期诊断能力,及时隔离和处理疑似病例;2.加强卫生教育,提高公众对伊波拉病毒的认识和防范意识;3.加强卫生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维护卫生环境的清洁;4.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尽量避免接触可能感染伊波拉病毒的动物和人体液体,严格执行个人防护措施,如使用防护服、手套和口罩;5.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伊波拉病毒的威胁。
艾博拉病毒

埃(艾)博拉病毒(英语:Ebola virus)是丝状病毒科的其中一种病毒,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罹患此病可致人于死,包含数种不同程度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
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器官衰竭。
来源简介此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此地接近首次于1976年爆发的部落,刚果仍是最近四次爆发的所在地,包括2005年5月的一次大流行。
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主要的感染途径是透过患者体液传染,如血液、汗、呕吐物、排泄物、尿液、唾液或精液等,目前并无飞沫感染的证据。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苦心研究,至今仍没有辨认出任何有能力在爆发时存活的动物宿主,目前认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
因为埃博拉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埃博拉被列为生物性危害第四级病毒,也同时被视为是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
病毒结构每个病原体是由链状的负链核糖核酸病毒粒子构成。
3'端没有多聚腺苷酸化,5'端也没有加帽(capping)。
基因组编码七个结构蛋白和一个非结构蛋白。
基因顺序是:3'端一NP—VP35-VP40-GP-VP30一VP24一L一5'端,两端的非编码区含有重要的信号以调节病毒的转录、复制和新病毒颗粒的包装。
如果缺少相应的蛋白,单基因组本身并不具备感染性,其中一种蛋白是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是病毒基因组转录成信使RNA所必须的酶,它对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也有重要作用。
其所编译的蛋白中,NP是核衣壳蛋白,VP30和VP35是病毒结构蛋白,VP35具有抗I型干扰素作用,GP是跨膜糖蛋白,与病毒的入侵过程及细胞毒性有关,VP24和VP40与病毒的成熟释放有关,前者是小型膜蛋白,后者是病毒基质蛋白。
传染方式:体液传染。
埃博拉出血热培训小试题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培训试题姓名:单位:一、单选题(每题1分)1、关于埃博拉病原体的叙述下列哪项不正确?A. 病原体为埃博拉病毒B. 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C. 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DNA病毒D. 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E. 病毒有脂质包膜2、埃博拉病毒对人不致病的类型为:A. 扎伊尔型B. 苏丹型C. 本迪布焦型D. 塔伊森林型E. 莱斯顿型3、埃博拉出血热最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传播:A.接触传播 B、性传播 C、气溶胶传播 D、消化道传播 E、蚊虫叮咬传播4、埃博拉出血热的潜伏期是:A.数小时-1天 B、1-3天 C、3-5天 D、2-21天 E、6-28天5、埃博拉出血热的典型病理特点是:A. 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B. 多器官灶性坏死C. 肝细胞点、灶样坏死D. 小包含体E. 凋亡小体。
6、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的关键措施是:A. 注射疫苗 B.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 C. 药物预防 D.杀灭非人灵长类动物E.杀灭果蝠7、埃博拉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A、流行性出血热病毒B、埃博拉病毒C、柯萨奇病毒D、超级病毒8、埃博拉病毒对热有()抵抗力。
A、微弱B、低度C、中度D、高度9、埃博拉病毒60℃需()小时灭活A、1B、2C、3D、410、埃博拉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A、高锰酸钾B、次氯酸C、漂白粉D、漂精粉11、埃博拉重症患者可出现(),如嗜睡、谵妄等症状。
A、行为改变B、神智改变12、埃博拉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天。
A、1-3天B、3-7天C、8-10D、10-15天13、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当在()之内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A、2小时B、8小时C、12小时D、24小时14、网络直报的报告疾病类别()中的“埃博拉出血热”A、其他传染病B、呼吸道传染病C、肠道传染病15、埃博拉出血热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与病例或污染物品等接触之日起至第()结束。
埃博拉病毒病:病原学、致病机制、治疗与疫苗研究进展

疫情, 随后在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等西非 国家相继暴发. 截至 2014 年 8 月 15 日, 上述西非 4 国已报告 2127 例埃博拉病毒病病例, 死亡 1145 人[1,2]. 2014 年 8 月 8 日,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西非埃博拉病毒 病疫情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3], 进一步引起了 国内外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我国与西非国家在 劳务、商务、留学教育等领域合作紧密, 相关人员往 来密切, 还有援外医疗队常驻西非国家, 虽然尚无确 认埃博拉疫情, 但随时面临输入风险. 为加深对该病
埃博拉病毒属生物安全级别最高的 A 类病原, 对活病毒的操作需要在生物安全 4 级实验室进行, 包 括实验动物接种、细胞培养、病毒分离等. 埃博拉病 毒的主要靶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巨噬细胞 等, 通过抑制天然和获得性免疫应答反应, 增加血管 通透性, 引起肝脏为代表的多脏器损伤, 引发严重的 发热、出血、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症状, 重者可 致死亡(图 3).
关键词
埃博拉病毒 基因组 免疫 致病机制 治疗药物 疫苗
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以往称埃博 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 目前国内统称 为埃博拉出血热,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US CDC)已将埃博 拉出血热更名为埃博拉病毒病. 该病是埃博拉病毒 (Ebolavirus)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病死率可 高达 90%, 是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 2013 年 12 月, 地处西非的几内亚开始出现埃博拉病毒病暴发
埃博拉病毒

4、Ebola的预防与控制
5、小结与展望
Ebola向我们展示了其强大的威力,虽然受制于 传播途径的原因,并没有造成同流感、SARS等病 毒的大范围传播,但其影响力丝毫不差。 由于其恐怖的威力,病发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病 发死亡,使其疫苗的研究进展受到阻挡,尚未制作 出通过临床试验的特效疫苗。 为了克服对Ebola的恐惧,疫苗的研发势在必行,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见到针对Ebola的特效药,为患 者带来福音。
Ebola
导师:张君诚博士
埃博拉病毒
第一组 肖巧聪(主讲) 郑得胜 刘炳跃 林家治
目录
1、什么是埃博拉?
2、Ebola的检测与抗体制备
3、各国对Ebola疫苗的研究现况
4、Ebola的预防与控制
5、小结与展望
1、什么是埃博拉?
埃博拉病毒(Ebola)是一种 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 南部和刚果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 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埃博拉”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 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 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是一种能 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 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 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 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 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 官衰竭。
病毒特异性抗原和核酸的检查
已经证实检测埃博拉病毒抗原与检测病毒核酸的一致性几乎达到100%,敏感度 很高。并且,用?射线照射标本并灭活病毒后,再检测病毒抗原或RNA时,实验安全 性增高,且实验结果也不受显著影响。
Ebola检测试剂盒
2.2 抗体制备
鸵鸟蛋抗体
2014年11月23日,日本京都府立大学宣布,其研究小组开发 出利用鸵鸟蛋大量制作埃博拉病毒抗体的技术,一些机场计划在 12月中旬开始使用含有这种抗体的喷雾剂。 鸵鸟有很强的免疫力,这源于其身体强大的抗体生成能力。京 都府立大学教授冢本康浩及其团队一直研究鸵鸟的免疫力,开发 出了利用鸵鸟蛋大量提取抗体的技术。 在新研究中,研究小组首先研制出埃博拉病毒重组蛋白,将其 作为抗原注入鸵鸟体内。鸵鸟由此生成抗体并传给其所产的蛋, 将鸵鸟蛋的蛋黄部分取出后,可提纯抗体。研究小组目前计划使 用这种抗体制成可预防感染的喷雾剂,可喷洒在手、口罩以及门 把手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dx,2014.10
About Ebola Virus Disease
previously known as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a rare and deadly disease caused by infection with one of the Ebola virus
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
首先在科特迪瓦的塔伊国家公园中被发现。在1994年11月1日, 二只黑猩猩尸体在森林里被发现。检验人员发现在心脏中的血液 是棕色的且已液化(通常尸体中的血液在死亡十几小时之后就应 该完全凝固),内脏外观并没有明显痕迹,肺中充满血液。从黑 猩猩身上采取到的组织显示,此病毒与苏丹埃博拉及1976年爆 发的扎伊尔埃博拉十分相似。 1994年后,更多死亡的黑猩猩被 发现,科学家用许多方法对病毒进行检测。
cause disease in humans: Ebola virus (Zaire ebolavirus); Sudan virus (Sudan ebolavirus); TaïForest virus (TaïForest ebolavirus, formerly Côte d’Ivoire ebolavirus); and Bundibugyo(本迪布焦区 ,中非 ) virus (Bundibugyo ebolavirus). The fifth, Reston (雷斯顿 ,美国)virus (Reston ebolavirus), has caused disease in nonhuman primates, but not in humans. first discovered in 1976 near the Ebola River in what is now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Since then, outbreaks have appeared sporadically in Africa. The natural reservoir host of Ebola virus remains unknown. However, on the basis of evidence and the nature of similar viruses, researchers believe that the virus is animal-borne and that bats are the most likely reservoir. Four of the five virus strains occur in an animal host native to Africa.
第二个病例是一位住在苏丹的夜店负责人,当地医院用尽所有 的方法治疗他都没有效果,最后还是宣告不治。医护人员在治 疗时并没有适当的防护措施,导致病毒传遍医院发生大爆发。
2004年5月,苏丹Yambio县回报20个病例,并有五人死亡。 疾病管制局在几天后确认这些病例为苏丹埃博拉,邻近国家例 如乌干达、刚果皆增加边界的守卫,以控制疫情。1976年苏 丹埃博拉的平均死亡率为53%,1979年为68%,2000年 至2001年间为53%,平均死亡率为53.76%。
不久之后,更多病患带着相似的症状就医,包括发烧、头痛、肌肉痛、 关节痛、疲倦、恶心、晕眩等。常发展成带血腹泻、严重呕吐和多发 性出血,初期传染可能肇因于重复使用用过却未消毒之针筒,后续传 染主要则是照顾病患时,在没有适当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受到病毒侵袭博拉病毒
苏丹埃博拉病毒在1976年首次在苏丹棉花厂工人身上被发现。 研究人员指出,这名工人应该是在工厂中或附近接触到到带原 生物宿主,但在检测过工厂附近的动物及昆虫后仍一无所获, 带原宿主至今仍是未知。
雷斯顿埃博拉病毒
1989年11月首次在一群由菲律宾进口至美国维 珍尼亚州雷斯顿的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身上发现。此一病毒对猴子有很高 的致死率,但对人类并没有致命性。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有高达90%的致死率,在流行地区死亡率1976 年为88%、1977年为100%、1994年为59%、1995年为 81%、1996年为73%、2001年至2002年为80%,2003年 则是90%,2007年平均为83%。
1976年8月26日首次于扎伊尔北边城镇爆发,首位个案纪录为44 岁教师Mabalo Lokela,当时他的高烧被诊断为疑似疟疾感染,并 且接受奎宁注射治疗,这位病人每日回医院就诊观察,一周后却恶化 为无法控制的呕吐,带血腹泻、头痛、晕眩伴随呼吸困难,并开始自 口、鼻、直肠等多处开始出血,于9月18日过世,病程仅约2周。
strains. only caused disease in humans and nonhuman primates (monkeys, gorillas
(大猩猩 ), and chimpanzees(黑猩猩 )). the family Filoviridae, genus Ebolavirus.(丝状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 There are five identified Ebola virus species, four of which are known to
感染的来源被认为是一只被黑猩猩捕食且带有病毒的疣猴。
执行尸体检验的其中一位科学家感染了病毒。她出现了类似登革 热的症状并在一星期后被送到瑞士治疗。两个星期后出院,在感 染病毒之后的第六个星期完全康复。
本迪布焦亚埃博拉病毒
病死率为在33%左右(66/206),曾出现 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和乌干达
2007年9月,乌干达西部本迪布焦山区一个 偏僻村庄的部分村民突然病倒,出现头痛、 发烧、呕吐、腹泻及出血的症状,随后死去。 亲属们在埋葬这些死者前清洗了尸体,病毒 借此迅速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