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14课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 (共25张PPT)

第14课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 (共25张PPT)

赏词悟情
5.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你从 中读出了什么?
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明月的阴晴 圆缺,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既然如此,就不必再慨叹悲伤了。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 阔,做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赏词悟情
D. 作者把人生的不如意归结为自古难全,显得无可奈何,因
此,总的说来这首词体现的是一种消沉的情绪。
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在美玉
砌成的楼宇里,经受不住高耸九天的严寒。(我)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
着舞动,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读出词意
朱红色的楼阁
不能入睡,这里指不能入 睡的人(指诗人自己)。
为什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
雕花的门窗
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清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苏轼:
苏轼字子瞻, 东坡为号焉。 生于北宋间, 家乡在眉山。 唐宋八大家 苏家竟占三
“唐宋八大家” 唐韩柳 宋三苏
水调歌头
苏轼
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 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 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 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 掬水在手月在手。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 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 转在各地为官。宋神宗熙宁九年 (1076年)苏轼谪居密州,这时 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 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这年中 秋,作者对月畅饮,在醉意朦胧 之中写下这首词。

《水调歌头》ppt课件

《水调歌头》ppt课件
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 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人眠的情景。 通达热烈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 别时圆?
由写月转为抒发怀人之情, 表面写对月似有怨怼之意, 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 惆怅。
赏句:既写月光,又写月下的人这样自然过渡到思念亲 人的主题上来。
诗句详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文学常识
近体 乐府
萌芽于南朝长短句
词子
小令 (上58阙字以/内片)

曲词
兴起于隋配唐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全盛于乐宋章代
琴趣
诗余
中调
(59—90字)
下长阙调/片
(91字以上)
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河北 齐丽红 河北 齐丽红
读准字音
读对停顿
读出情感
朗读课文
点我开始朗读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双调词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四问心
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变化引出月亮的盈亏变 化。月亮的阴晴圆缺,犹如人的悲欢离合, 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叹息和悲 伤了,表现了词人心胸开阔、洒脱旷达的 一面。
富含哲理:自古以来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总有坎坷缺憾。
诗句详解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词人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真诚的问候和祝福: 尽管人间有离别、有缺憾,但生活在月光照耀下的 世界,和天涯相隔的亲人共赏一轮明月,也是一种 安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新课导入
• 古往今来,文人
墨客都喜欢以月亮为 题材来吟诗赋词,云 破弄影是月,芦花深 处是月,小楼吹笙是 月。但中秋的月似乎 别有风味:明月四时 有,何时喜中秋。
文学常识

《水调歌头》PPT图文

《水调歌头》PPT图文

《水调歌头》PPT图文•引言•诗词内容•艺术特色•思想内涵•文化价值•图文呈现01引言《水调歌头》是唐朝诗人苏轼的一首代表作,被誉为“千古绝唱”。

此诗以中秋赏月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诗中通过对月亮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词歌赋、散文书法均有卓越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者介绍当时苏轼被贬至黄州,身处逆境,却仍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

诗人在赏月之际,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和人生追求,从而创作出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苏轼在创作《水调歌头》时,正值中秋佳节,皓月当空,诗人触景生情。

创作背景02诗词内容原文呈现全文展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完整呈现。

重点词句突出显示苏轼在词中运用的独特表达和经典词句。

注释解读词句注释详细解释词中难懂或具有深意的词句,如“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等。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苏轼创作此词的背景和动机,帮助理解词的主题和情感。

意境描绘场景再现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再现苏轼词中所描绘的明月、酒醉、思念等场景。

情感表达深入剖析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对人生、爱情、家国等方面的情感,引导观众产生共鸣。

03艺术特色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情景交融。

双调结构由酒入情,由情入理,情感波澜起伏,变化多端。

起伏有致首尾呼应,回环往复,表现出精巧的结构美。

呼应紧密结构巧妙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使语言具有音乐美。

音韵和谐炼字精准句式多变动词、形容词等运用得当,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景象和情感。

长短句结合,整散句相间,使语言富有节奏感。

030201语言优美通过想象和夸张手法,描绘出天上人间的奇异景象。

天上人间以明月为寄托,表达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和思考。

明月意象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想象,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宇宙人生的感悟。

情感升华想象丰富04思想内涵对月怀人明月千里寄相思通过描绘皎洁的月光,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水调歌头》ppt课件

《水调歌头》ppt课件
超越现实
道家倡导超越现实,追求心灵自由和个性解放,词中“我欲乘风归去” 表达了词人超脱尘世的向往,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神内涵。
03
天人合一
道家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词中“月有阴
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观念,
体现了道家思想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儒家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 务,词人苏轼在政治上积极主张改 革,关注民生福祉,这也是儒家思 想的体现。
道德修养
词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表达了词人超脱尘世的志向,体现 了儒家对于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
诗词中的道家思想
01 02
无为而治
词中“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对高处之寒冷的感受,隐喻道家思想中 的“无为而治”,即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顺其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
解析《水调歌头》中的意象和 意境,理解这些元素如何共同
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效果。
明月意象
深入解析词中明月的意象,理 解其象征意义和在词中的重要 作用。
意境的创造
探讨词中如何通过意象的组合 和描绘来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意 境,以及这个意境对读者情感 的影响。
审美效果
分析这些意象和意境所营造出 的审美效果,以及它们在增强
关注社会现实
该词启示了后世文学应关 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 声,使文学更加贴近生活 ,更具人文关怀。
04 《水调歌头》的文化内涵
诗词中的文化元素
传统节日
词中提到了中秋佳节,这是中国 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与家人团 聚,赏月、吃月饼、提灯笼等习
俗紧密相连。
历史背景
词人苏轼在创作《水调歌头》时 ,正值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 ,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ppt课件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ppt课件

北宋中期文坛领袖
文学成就


散文


题材广
开豪放一
阔,清新豪健, 派,与辛弃疾
独具风格,与 同是豪放派代
黄庭坚并称 表,并称“苏
“苏黄”。 辛”。
著述宏富,
善书,
豪放自如,与 “宋四家”之
欧 阳 修 并 称 首。
“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
擅长文 人画,尤擅 墨竹、怪石、 枯木。
知识卡片
词 宋代占文学主流的一种文学体裁。唐及五代时,已 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兴盛在宋代。词的最初特点 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 “词牌”。因曲调节拍的不同,可分为令、引、近、慢等。 词还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长短句等称 谓。词一般都分两部分(叫作上下片或上下阕)。宋代的文人 喜好填词作曲,对推动词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水调歌头
苏轼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理解关键句子的表面意思和深刻意蕴,品味词的 艺术美,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
2.反复诵读,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学会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 心态。(重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素养)




究探入深来自PART 04 PART 03 PART 02 PART 01
第三章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
1.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时间: 时值中秋佳节,月圆之夜 原因: 中秋团圆,见月思乡思亲
深入探究
2.分析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的心里状态。
政治的失意,思想的矛盾、 对现实不满充塞胸怀,由此, 才写出幻想中的天上宫阙,幻 想超脱尘世。

《水调歌头》PPT课件

《水调歌头》PPT课件
月亮照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 着失眠的人。月亮对人世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 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变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只希望亲人能健康 长寿,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月色。
自主学习
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哪些词语流露出作者思念亲人之苦? 3、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什么? 4、词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5、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蕴含了哪些情感? 6、从这首词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这首词
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 一派,对后代很 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 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 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 “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文集》等。
ww
w.1
ppt.
cn
题解及写P作PT 背景

——水调歌头,件/是keji词牌名,其作用是规定一首 词每句的字数、a平n/ 仄等。
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
)。
)同为(
)。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B.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 C.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 D.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当堂测试
二、 主题文意细斟酌
1.下列对《水调歌头》一词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
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 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 诗“谤讪
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 【作者简介】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27张PPT)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27张PPT)

天上固然美好,但是“高处不胜 寒”。留在人间,可以自在起舞,更有 难以割舍的亲人。
词人徘徊在现实与理想、人间与非 人间之间,矛盾而又统一。此时,苏轼 的内心应该转为通达、豪放而热烈。
读人,体会心路历程
学生答案二:
词人喝得大醉,乘着酒兴不免惆怅涌上
辗转却无眠
心头,没有睡意。中 而词人调任密州为官,和弟弟苏辙分别已久,
读人,体会心路历程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 不胜寒。
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自杭州 通判升任密州知州,与他同行的还有满腹在 王安石变法阴影之下的郁郁不得志。……苏 轼对自己的处境感到绝望,遂申请调往山东, “请郡东方,实欲弟昆之相近”。苏轼对政 治产生了恐惧……在《密州到任谢执政启》 中,他则表示:“虽无望于功名,庶少逃于 罪戾。”(何灏《苏东坡词传》)
读人,体会心路历程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 不胜寒。
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自杭州 通判升任密州知州,与他同行的还有满腹在 王安石变法阴影之下的郁郁不得志。……苏 轼对自己的处境感到绝望,遂申请调往山东, “请郡东方,实欲弟昆之相近”。苏轼对政 治产生了恐惧……在《密州到任谢执政启》 中,他则表示:“虽无望于功名,庶少逃于 罪戾。”(何灏《苏东坡词传》)
《水调歌头》是一首中秋咏月词。请同学们 诵读全词,圈点标注出写“月”的词句,概括词 人笔下的“月”的特点。
赏月,感受意境之美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
远望天上月,
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虚实结合,想象大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PPT优秀课件

《水调歌头》PPT优秀课件
倡导文化自觉,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强调每个人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责任和使命,倡导文化自觉,让传统文化在现代 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06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每组4-5人,围绕《 水调歌头》展开讨论。
讨论主题包括:诗歌的意境、诗 人的情感、诗歌中的象征手法等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讨论成果,分享各自对诗歌的理
描绘中秋佳节美好景象
明月高悬,清辉流照
赏月习俗,文化传承
通过PPT背景图和动画效果,展现中 秋之夜明月高悬、清辉流照的美好景 象,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介绍中秋赏月的传统习俗,配以精美 的月饼、瓜果等图片,展现中华文化 的传承与魅力。
家人团聚,欢声笑语
插入温馨的家庭团聚照片或视频,展 现中秋佳节家人团聚、欢声笑语的幸 福场景。
探讨人生哲理和宇宙观念
1 2 3
人生如梦,世事无常
通过引用苏轼其他作品中的名句,引导学生思考 人生的短暂与世事的无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天人合一,宇宙无限
介绍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引导 学生认识宇宙的无限广阔与人类的渺小,培养谦 逊、敬畏的品质。
超越时空,精神永恒
探讨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表达的超越时空的 精神追求,鼓励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实现 人生价值。
文化内涵。
03
中秋节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分析中秋节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状况,以及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习
俗和文化现象。
探讨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苏轼的文学成就
概述苏轼在诗词、散文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及他的代表作品和 文学风格。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阐述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由。
/ /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 / / / / / 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 /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
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 / / / / 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自主学习
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哪些词语流露出作者思念亲人之苦? 3、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什么? 4、词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5、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蕴含了哪些情感? 6、从这首词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这首词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 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诵读诗词的要求
1、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使作 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2、要有节奏,韵脚读出延长音。 3、有感情。
水 调 歌 头(宋)苏轼
/ / /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
•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 拓宽积累的知识面。
• 3、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美,学会善于 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 【作者简介】
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
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 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 诗“谤讪
翻译词意:
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呢?我举着酒杯仰问青天。不 知天宫中今晚又是哪一年?我真想驾乘着长风回 到月宫,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宫殿,太高太寒冷了, 让人禁受不了。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人摇动, 那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呢?
月亮照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照进了雕花的 窗户,照着失眠的人。月亮对人世该没有什么怨 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变圆 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 以来就很难周全。只希望亲人能健康长寿,虽然远 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月色。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其作用是规定一首 词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 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苏轼任密州太守, 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 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望 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一、给标出的字注音:
宫阙( qu)è 琼楼( )qión绮g 户( ) qǐ 婵娟(chán j)uā不n 胜寒( )sh丙ēn辰g ( )bǐng chén
3、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 中读出什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
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 时,也总有缺时一样,是原始自然界的规律。
4、词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 和美好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蕴含了哪些情感?
二、解释下列词语:
把:持;端着。
朱阁:朱红的楼阁。
不胜寒: 禁不住。 绮户:雕花的窗户。
无眠: 难以成眠的人,这里指作者。
何似: 哪里比得上。 何事:为什么
婵娟: 月宫里的嫦娥,这里指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 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 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 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中,你又学到了什么呢? 7、这首词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8、本词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1、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 么内容?
上片:望月写景,在“天上”“人间”徘徊矛盾。 下片:对月抒怀,抒发对兄弟的美好祝愿和 思念及
自己积极乐观、旷达的情怀。
2、文中哪些词语流露出作者思念 亲人之苦?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 知杭州、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 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
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 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 也能反映民
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 一派,对后代很 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 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 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 “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文集》等。
上阕:望月—问天—思归—恐寒—留人间 下阕:月照—无眠—恨月—悟理—愿人久
蕴含情感:
对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 自我慰藉。
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良好祝愿。 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态度。
6、从这首词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 么样的人?从这首词中,你又学到了
什么呢?
全词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归根结底是在 问人生。在想象和探索中,战胜矛盾彷徨, 终于得到人生哲理的启迪。整首词无不体 现了苏轼那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和豁达的胸 襟。
合作展示
一、词中哪些地方用了联想和想 象 ?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二、 你最喜欢本词中哪一句? 请说明理由。
三、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站在 东坡大师面前,你将对他说些什 么?
联想与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
甲事物 想 到 乙事物
存在(月圆)
存在(人圆)
想像: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甲事物 创造出 乙事物
存在(明月)
不存在(天宫)
二、你最喜欢本词中哪一句?请说明 理由。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 念弟弟难以入眠。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
有关“月”的诗词
李白《床前明月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乡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怀 人
李白《月下独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孤寂
陶渊明《归园田居》: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安适
音 乐 欣 赏
学习目标
• 1、了解作者生平;理解词义、关键句子的 表面意思和深刻底蕴,品味词的艺术美, 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