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的成语:买椟还珠

合集下载

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和出处

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和出处

买椟还珠的寓⾔故事和出处 买椟还珠这个成语是说买来装珍珠的⽊匣退还了珍珠,⽐喻没有眼⼒,取舍不当。

它是出⾃《韩⾮⼦·外储说左上》的⼀个寓⾔故事,那么下⾯是⼉童⽹⼩编给⼤家分享的买椟还珠的寓⾔故事,让我们⼀起来看看吧! 买椟还珠的寓⾔故事 ⼀个楚国⼈,他有⼀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下,他觉得有了⾼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份”就⾃然会⾼起来。

这个楚国⼈找来名贵的⽊兰,⼜请来⼿艺⾼超的匠⼈,为珍珠做了⼀个盒⼦(即椟),⽤桂椒⾹料把盒⼦熏得⾹⽓扑⿐。

然后,在盒⼦的外⾯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件精致美观的⼯艺品。

这样,楚⼈将珍珠⼩⼼翼翼地放进盒⼦⾥,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都围上来欣赏楚⼈的盒⼦。

⼀个郑国⼈将盒⼦拿在⼿⾥看了半天,爱不释⼿,终于出⾼价将楚⼈的盒⼦买了下来。

郑⼈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往回⾛。

可是没⾛⼏步他⼜回来了。

楚⼈以为郑⼈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想完,郑⼈已⾛到楚⼈跟前。

只见郑⼈将打开的盒⼦⾥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说:“先⽣,您将⼀颗珍珠忘放在盒⼦⾥了,我特意回来还珠⼦的。

”于是郑⼈将珍珠交给了楚⼈,然后低着头⼀边欣赏着⽊盒⼦,⼀边往回⾛去。

楚⼈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分尴尬地站在那⾥。

他原本以为别⼈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哭笑不得。

买椟还珠的成语出处 战国韩韩⾮《韩⾮⼦外储说左上》:“楚⼈有卖其珠于郑者,为⽊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饰以玫瑰,辑以⽻翠,郑⼈买其椟⽽还其珠。

” 买椟还珠的作者简介 韩⾮⼦⽣于周赧王三⼗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四年(公元前233年),韩⾮为韩国公⼦(即国君之⼦),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

师从荀⼦,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家,法家思想的集⼤成者,后世称“韩⼦”或“韩⾮⼦”,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物。

买椟还珠成语故事

买椟还珠成语故事

买椟还珠成语故事买椟还珠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它的故事也是颇具传奇色彩。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做郑国的国家,国王有一位非常聪明美丽的女儿,名叫郑国夫人。

郑国夫人非常喜欢玩珠宝,她拥有一颗非常美丽的珍珠,名叫“夜明珠”,它能够在夜晚发出耀眼的光芒。

有一天,一位商人来到郑国,向国王推销一件外表普通的椟(音同“斗”),称里面有一颗非常美丽的珍珠。

国王对这颗珍珠非常感兴趣,于是便花了大价钱买下了这个椟。

当椟被打开时,里面却只有一颗普通的珍珠,根本无法与郑国夫人的夜明珠相提并论。

国王非常气愤,认为自己被欺骗了。

商人则解释说,“买椟还珠”这个成语正是由此而来,意思是买了椟却还了珠,形容人被欺骗上当。

国王听了这番话,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的贪婪和冲动导致了这次被骗的结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贪婪和冲动是人类的天性,但是在面对诱惑时,我们必须冷静思考,不要被表面的诱惑所迷惑。

同时,也要学会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警惕性和辨别能力,以免再次上当受骗。

成语“买椟还珠”也成为了中国语言中的一个经典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人被欺骗上当的情况。

这个故事也被人们传颂了千百年,成为了中国古代著名的寓言故事之一。

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不再用椟来盛放珍珠,但是“买椟还珠”的故事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诱惑和陷阱,而如何避免上当受骗,就需要我们具备足够的智慧和警惕性。

只有在面对诱惑时保持冷静,理性思考,才能避免“买椟还珠”的悲剧重演。

因此,我们应该从这个古老的成语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会慎重思考,不要被眼前的诱惑所蒙蔽,从而在现实生活中避免上当受骗。

这也是这个古老成语故事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买椟还珠的成语故事

买椟还珠的成语故事

买椟还珠的成语故事篇一:买椟还珠,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成语,故事中有一个贪婪的人被骗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吧。

故事发生在古代,有一个人非常喜欢收藏珍宝,他听说有个人家里有一枚非常珍贵的珠子,就想去买来收藏。

他找到了那个人,经过讨价还价,他终于用一大笔钱从那个人手中买到了珠子。

但是当他回到家里仔细一看,他发现自己买到的只是一个空心的椟,里面什么都不是。

他非常生气,但是他只好认命,因为他贪心、不识货,被人家骗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贪婪是不好的,要懂得识货,不要贪小便宜,否则就可能像买椟还珠的人一样被人骗。

写作重点:这篇作文的重点在于讲述故事背后的道理。

在文中,要突出“贪婪”这个主题,并展开论述。

另外,还要对故事中的人物、地点、发生的事情做出简单的描写。

用词分析:这篇作文语言简单明了,语气也比较幽默生动,涉及到了一些汉字注音、成语、词语的使用,但是难度不高,读者易懂。

篇二:买椟还珠,这个成语故事有着深刻的寓意,下面我来给大家详细讲述一下。

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个人家里珍藏着一枚晶莹剔透的珠子。

由于这个镇上的人们很善良,所以那个人经常把珠子拿出来让大家欣赏。

一天,一个贪婪的人听说了这个消息,他很快的找到了那家人,想买下那枚珠子。

那个人很热情的对他说:“这枚珠子是我家的传家之宝,不仅有很高的价值,更是我们一家所有人的心头好,我想出售它的价钱非常昂贵,你能买得起吗?” 那个贪婪的人听到这句话后非常高兴,心想:“这个珠子一定非常珍贵,我要买下它,无论成本多高。

” 就这样,那个贪婪的人把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换取了珠子,欣喜的回到家中。

但是,当他打开那个椟以后,拿出那个珠子时,他惊奇地发现椟子里面空荡荡的,根本没有什么珠子,原来那个卖家已经把珠子拿出来,空椟子卖给了这个贪婪的人。

这个故事中的“买椟还珠”,让我们明白了做事一定要有头脑,不要被表象所欺骗,做事之前要考虑清楚,不要轻易被许诺的话言所欺骗,否则后果是很严重的。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精选(一):
黔驴技穷的故事
从前贵州一带没有毛驴,有一个好事者从北方运来一头毛驴放到山脚下吃草,山上的老虎发现了这个怪物,开始只有远远的望着,然后慢慢地靠近毛驴,被毛驴大叫吓了一跳,最后发现毛驴只能用蹄踢,再也没有别的本事就跳上去饱餐一顿。

黔:今贵州省一带;技:技能;穷:尽。

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买椟还珠的故事
传说楚国有个珠宝商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吸引顾客,他做一个很漂亮的用名贵木料做成的盒子,匣子还镶嵌着宝石和翡翠,看起来十分华贵。

一个郑国的买主抱着珍珠匣子便以高价买下,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楚国商人。

有关寓言成语故事五篇

有关寓言成语故事五篇

【导语】每⼀个简短的成语背后都有⼀个教诲⼈的故事,⽽这些故事总能带给⼈们⼀些⼈⽣哲理!下⾯是⽆忧考分享的有关寓⾔成语故事五篇,欢迎⼤家阅读! (⼀)【买椟还珠】 传说楚国有个珠宝商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吸引顾客,他做⼀个很漂亮的⽤名贵⽊料做成的盒⼦,匣⼦还镶嵌着宝⽯和翡翠,看起来⼗分华贵。

⼀个郑国的买主抱着珍珠匣⼦便以⾼价买下,打开匣⼦取出珍珠还给楚国商⼈。

⽐喻没有眼⼒,取舍不当。

(⼆)【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丢了⼀把斧⼦。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的⼀⾔⼀⾏,⼀举⼀动,越看越觉得那⼈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的⼈找到了斧⼦,原来是前⼏天他上⼭砍柴时,⼀时疏忽失落在⼭⾕⾥。

找到斧⼦后,他⼜碰见了邻居的⼉⼦,再留⼼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对事胡乱猜疑。

(三)【拔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农夫,他总是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苗好像总没有长⾼。

他⼼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些快些呢? 有⼀天,他来到⽥⾥,把⽲苗⼀棵⼀棵地往上拔。

⼀⼤⽚⽲苗,⼀棵⼀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等他拔完了⽲苗,已经累得筋疲⼒尽了,可是他⼼⾥却很⾼兴。

回到家⾥还夸⼝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苗长⾼了好⼏⼨!”他⼉⼦听了,赶忙跑到⽥⾥去看,发现⽥⾥的⽲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四)【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却在周厉王⽿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分厌烦,从此,*⾂出⼊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

凡伯⼗分愤慨,写了⼀⾸诗,后来收⼊《诗经》。

诗中抨击*⾂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药救活。

后⽐喻事物坏到⽆法挽救的地步。

(五)【黔驴技穷】 从前贵州⼀带没有⽑驴,有⼀个好事者从北⽅运来⼀头⽑驴放到⼭脚下吃草,⼭上的⽼虎发现了这个怪物,开始只有远远的望着,然后慢慢地靠近⽑驴,被⽑驴⼤叫吓了⼀跳,最后发现⽑驴只能⽤蹄踢,再也没有别的本事就跳上去饱餐⼀顿。

寓言故事的成语大全二年级

寓言故事的成语大全二年级

寓言故事的成语大全二年级表示寓言故事的成语有: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坐井观天、亡羊补牢、买椟还珠、杯弓蛇影、黔驴技穷、愚公移山、拔苗助长、狐假虎威1、掩耳盗铃 [yǎn ěr dào líng]解释: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掩:遮蔽,遮盖;盗:偷。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守株待兔 [shǒu zhū dài tù]解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

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出处:《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3、坐井观天 [zuò jǐng guān tiān]解释:坐在井底看天。

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出处: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4、亡羊补牢 [wáng yáng bǔ láo]解释: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处:《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5、买椟还珠 [mǎi dú huán zhū]解释:椟:木匣;珠:珍珠。

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6、杯弓蛇影 [bēi gōng shé yǐng]解释: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

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买椟还珠成语故事

买椟还珠成语故事

买椟还珠成语故事
摘要:
1.成语“买椟还珠”的来源
2.成语故事背景及主要角色
3.买椟还珠的寓意
4.成语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正文:
成语“买椟还珠”源于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

故事中涉及到的主要角色有楚国的商人、楚国的国君以及一个聪明的店主。

故事发生在楚国的一个市场上,商人看到一个摊位上的木盒子非常精美,便问店主木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

店主回答说,这个木盒子里面装的是珍珠。

商人听后非常感兴趣,便花费高价购买了这个木盒子。

然而,商人并没有意识到,珍珠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木盒子只是用来装珍珠的。

于是,商人将木盒子带回了家,将珍珠还给了店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买椟还珠”这个成语的寓意是:没有眼力,把贵重的东西当成了次要的东西,而把次要的东西当成了贵重的东西。

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分清主次,明白事物的轻重缓急,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在现代社会中,“买椟还珠”的成语故事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面对各种诱惑和纷繁复杂的信息,我们要学会辨别真伪、洞察事物的本质。

在做出决策时,
不要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而要看到事物的核心价值。

【买椟还珠的故事】_买椟还珠的成语故事

【买椟还珠的故事】_买椟还珠的成语故事

<p> 买椟还珠,我国古代成语,出自《韩非子》,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

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p><p>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p><p> 【汉语文字】买椟还珠[1]</p><p> 【汉语拼音】mǎi dú huán zhū</p><p> 【词语解释】椟:木匣;珠:珍珠。

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那些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只重外表,不重实质的人。

又讽刺那些不了解事物本质,舍本逐末、弃主求次的人。

</p><p> 【成语用法】连动词;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p><p> 【近义词】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负薪、舍本求末、取舍不当。

</p><p> 【反义词】去粗取精</p><p> 【注释】:含贬义</p><p> (已编入沪教版《六年级第一学期》《三四中国古代寓言四则》中的第一则、长春版《五年级第一学期》《汉语家园》山东地方课程《传统文化》)</p><p> 【寓意】比喻、讽刺了只重视外表,而不顾实质,舍本求末的人。

</p><p> 【注意】不能写为“买牍还珠”。

</p><p> 典故</p><p> 一个有一颗漂亮的珍珠的楚国人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故事的成语:买椟还珠
买椟还珠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
高的珠宝。

比喻目光短浅的人。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
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
鬻珠也。

翻译
楚国有个商人,在郑国卖珠宝。

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
匣子,将盒子熏了用桂椒调制的香料,又装饰上美玉、翡翠。

有个郑
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这能够说,这个
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
启示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重于内在实在可笑,而楚
人的不分主次也让自己没卖出珍珠。

告诉我们凡事要从实际出发。

道理
总: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
而楚人的“过度包装”也十分可笑
只看重外表的、次要的属性,忽视了本质性的属性!
2、不同的人价值观是不同的。

在某些人的心中,“椟”比“珠”
有更大的价值!
解释:
椟(dú):匣子
珠:珍珠。

为:作为。

之:的。

木兰:一种香木。

桂椒:两种香料。

缀:装饰,装点。

玫瑰:此指美玉。

缉(jí):装饰边沿。

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倒装句,正常语序是“以桂椒薰,以珠玉缀,以玫瑰饰,以羽翠辑”,能够译为用桂椒来熏它,用珠子和玉来点缀它……
鬻(yù):卖。

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只重外表,不重实质,没有眼光,舍本求末的人。

又讽刺那些不了解事物本质,弃主求次的人。

还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