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第六章学习论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人格: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人格的基本特性:人格的整体性:指人格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其他方面密切联系。
①人格的稳定性:指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②人格的复杂性:指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物种,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
(这种一点都不专业的感觉是什么鬼……orz)③人格的独特性:指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第二章人格研究与评测一,人格研究方法:个案研究(寻求研究深度) 相关研究(寻求研究广度) 实验研究(寻求因果关系)二,人格测评:测评资料的类型:自我报告资料(S-data),观察者报告资料(O—data),测验资料(T-data),生活史资料(L—data)获取S-data的途径:(1)访谈,(2)由个体定期记录和汇报所发生的事件,(3)人格问卷,(4)投射测验人格问卷是最常用的方法。
问卷可以是非结构化的开放式问卷,也可以是结构化的问卷。
结构式问卷比开放式问卷使用的更多,它的反应选项是给定的,常见的形式还有多点评定。
投射测验是向被试提供一些没有组织的刺激,让被试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中自由的表现他的反应。
投射测验的特点:(1)刺激材料没有明确的结构和固定的意义,被试有广泛自由的反应方式。
(2)测量目标具有隐蔽性,被试不知道他的反应如何解释,减少了伪装的可能.第三章特质理论一,奥尔波特的个体心理学1,人格结构:共同特质特质个人特质(首要特质,核心特质,次要特质)特质:是一种神经-心理结构,它可以使一个人对多项外在和内在刺激在机能上等值.共同特质:指的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群体具有的特质,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的,并普遍的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个人特质:为个人所独有,代表个人的行为倾向,只有个人特质才是真实的特质,共同特质只是为了测定复杂的人格特质而抽取出来的概念。
首要特质:是个体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人格特质,最能代表人格的特点,在个人人格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
人格心理学 知识点归纳

人格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人格: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的四大特性:1.整体性: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内部的分裂,统一性的丧失,精神的内部分裂是此病的本质。
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但在真实的人身上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
2.稳定性: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人格的跨情境的一致性。
3.社会性与生物性:①社会性吧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成员,人格是社会化的人所特有的;②社会化:个人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获得自我过程。
4.独特性与共同性: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是不相同的,由于人格结构组合多样性,使每个人格都具有自己特点。
三、学习人格心理学的目的:1.理解人性,了解人类行为的差异性与共同性;2.预测人的行为;3.改变人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四、人格心理学流派:①渗透着各时代主流科学的认识方式;②面对各个时代临床问题(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当时需解决的问题);③渗透着各个时代与人本质的认识(性善与性恶);④因此,揭示人格不同层次的规律;⑤现代人格研究的六大流派。
⑴精神分析学派:强调人格发展的动力特征和无意识特征;⑵特质流派:对人格的不同方面进行分类;⑶生物学流派:注意生理、进化、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决定作用;⑷人本主义流派:强调人类由低级人格向高级人格的发展,向自我选择、自我实现、责任感等高级人格发展潜力;⑸行为/社会学习流派:注意环境(行为强化、社会学习)对人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内外控,自我效能,习得性无助,性别角色);⑹认知流派:强调同样的外在条件下,不同的人格发展方向。
五、人格心理学的建立(心理测量运动:高尔顿、卡特尔、比纳)六、科学人格心理学得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是人格心理学中主要人格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势(专题化、小型化、人格的认知研究大行其道,重视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人格的生物基础研究)。
人格心理学终极版

1、什么是人格,人格有哪些特性?一、人格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的特性: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1、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
2、人格的稳定性:指人格特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它并不排斥可变性。
人格的变化体现在表现方式变化而深层内在的特质不变或深层的内在特质发生了变化。
3. 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心理和行为倾向上各不相同,即“个性”。
不排除人格的共同性,如群体人格。
4、人格的社会性:指社会化把人类的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2、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一般认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生物学基础,遗传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发展方向。
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等,则把遗传给人格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3、.简述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
答: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有:精确性;可检验性;概括能力;简洁性;逻辑一致性;有用性。
4、简述人格的基本特征。
答:即为人格的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人格体现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每个人的人格都是不相同的,而且人格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先天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5、简述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答: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观察与描述;第二阶段为理论与假设;第三阶段为检验。
6、.简述人格品质的三个层次。
答:个体的品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个体的人格品质。
诸如自信心、上进心,勇敢和毅力;第二个层次为社会道德和法律品质,诸如关心集体,工作责任心,遵纪守法等;第三个层次是思想政治品质,诸如世界观、人生观、爱党爱国等。
28.简述确定人格教育目标的原则。
心理学第六章人格理论

第六章人格理论本章内容细目第一节人格理论概述一、人格的含义(一)人格的概念(二)人格的特征二、人格理论(一)人格的精神分析论(二)人格的特质论(三)人格的学习论第二节气质一、气质的含义二、气质的类型(一)气质类型的心理指标(二)气质类型的心理特征三、气质理论(一)体液说(二)体型说(三)血型说(四)激素说(五)活动特性说(六)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第三节性格一、性格的含义(一)性格的概念(二)性格的特征二、性格的类型(一)依据心理活动的心理机能分类(二)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分类(三)依据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分类(四)依据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分类(五)依据性格与职业选择的关系分类第四节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含义(一)自我意识的概念(二)自我意识的特征(三)自我意识的结构二、自我意识理论(一)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理论(二)奥尔波特的自我意识理论(三)米德的自我意识理论(四)洛文格的自我意识理论(五)哈特曼的自我意识理论在国外的一座戏院,刚巧在开场的一刻,来了四位先生。
第一位急匆匆奔到门口,就要入内。
看门的人拦住他说:“已经开演了,根据剧院规定,开场后不得入内,以免妨碍其他观众。
”这位先生一听,立刻火冒三丈,与看门人争吵起来……正当他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走来了第二位先生,看见看门人吵得门也顾不上看了,灵机一动,立刻侧身溜了进去。
第三位先生走到门口,见状,不慌不忙,转回门外的报摊上,买了张晚报,坐在台阶上读起报来,他心中自有算盘:“看戏是休闲,看报也是休闲,看不了戏,看看报也不错”,倒也自得其乐。
等到第四位先生走到门口时,见看戏无望,深深叹了口气,掉转头去,自言自语道:嗨!我这人真倒霉,连看场戏都看不成……他越想越难受,干脆坐在门口叹息起来。
这四位先生恰好代表了四种典型的气质类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周围的人身上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人格差异。
如有的人热情奔放,有的人冷淡孤僻;有的人聪慧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有的人顽强果断,有的人优柔寡断;有的人善良助人,有的人恃强凌弱等等。
人格心理学选择题汇编2

人格心理学选择题汇编2第一章人格心理学概论1.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 A )A.心理行为模式B.生理行为模式C.感知模式D.认知模式2.以下属于人格心理学的研究途径的有( D )A.临床研究 B.相关研究C.实验研究D.以上皆是3.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共有几个?( D )A.1B.2C.4D.54.以下不属于人格心理学的研究途径的是(D )A.临床研究 B.相关研究C.实验研究D.生物研究5. ( B )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A.发展B.人格C.思维D.情绪6.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探讨与实际研究的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去时与现场研究__伦理性原则。
7.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_____相对稳定而独特_______的心理行为模式..8.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途径有临床研究、相关研究和__实验研究_____。
9.龙岩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所用《人格心理学》教科书作者是谁?是哪所大学的老师?( A )A.郑雪华南师范大学 B.郑先如龙岩学院C.郑雪暨南大学D. 郑成功人民英雄大学10.写出两个中国古代人性论派别及其代表人物__性善论:孟子、性恶论:荀子。
11.人格心理学创始人是谁?( A )A.G.奥尔波特 B.G.亚里士多德C.F.奥尔波特D. F.亚里士多德12.我们都知道临床研究是人格的科学研究途径的一种,以下哪个不是其代表人物?( B )A.沙可 B.冯特 C.罗杰斯 D.弗洛伊德答案:A;D;D;D;B;伦理性;相对稳定而独特;实验研究;C;性善论:孟子、性恶论:荀子;A;B。
第二章古典精神分析1.人格心理学的诞生标致与下列哪位人物有关( A )A.奥尔波特B.弗洛伊德C.艾宾浩斯D.埃里克森2.弗洛伊德的发展阶段论主要以什么为主线( B )A.社会文化因素B.性心理C.人格特质D.后天行为影响3.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三种焦虑,下面哪一种不是 ( D )A. 现实焦虑B.神经质焦虑C.道德焦虑D.性冲动焦虑4.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三种焦虑,下面哪一种不是 ( D )A. 现实焦虑B.神经质焦虑C.道德焦虑D.性冲动焦虑5、下列哪些事例与弗洛伊德无关? ( D )A.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就读B.发表《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C.创立星期三心理分析学会D.成立“自由精神分析研究协会”6、__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 B )A.本我B.自我C.超我D.包括以上三者7、能让儿童产生“阉割恐惧”的是?( B )A.肛门期B.性蕾期C.潜伏期D.生殖期8、显像的来源有?( D )A.睡梦时的感觉刺激;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C.本我冲动D.包括以上三者9.一下哪种防御是最基础的防御机制:( A )A压抑B否认C投射D反向作用10.“俄狄浦斯情结”通常称为( C )A恋父情结B自恋C恋母情结 D同性恋11.墨迹测验由谁创制的 ( B )A弗洛伊德B罗夏C默里D富兰克12.弗洛伊德最推崇人格特征类型中的哪种 ( C )A口腔型B肛门型C生殖型 D性器型13.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不包括一下哪个( D )A口腔期 B肛门期 C味蕾期 D欲望期14.关于梦与无意识叙述错误的是 ( C )A.无意识人格的最深层部分,也是最有力的部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压抑的心理活动。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讲解 人格特质理论(圣才出品)

第6编人格特质理论特质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一、二十世纪4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开展了特质学的研究。
1.奥波特作为人格特质理论的先驱,提出了特质的基本概念、特质的特点,并进行过人格的整体探索和个案探索。
2.卡特尔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制定出著名的心理元素周期表;3.艾森克应用效标分析的方法,得出了人格的三种特质(内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4.后期的一些特质理论学家潜心研究将特质理论发展成大五人格特质理论。
二、二十世纪80年代,人格特质理论持续发展,引起了世界范围上的广泛研究。
同时它具有很多在人格诊断、临床治疗、人员选拔等方面的应用价值,也使它产生深远影响。
6.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一、理论产生背景奥尔波特特质理论的形成深受以下几种传统理论的影响:1.奥尔波特的理论思想深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和意识经验,关注现象场,重视对现象场的直接描述,反对任何将整体拆分为部分的还原主义研究趋向,完全否认无意识心理的观点让奥尔波特着迷不已。
2.奥尔波特还深受“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的影响,与詹姆斯一样,奥尔波特同样关注自我,关注意识,是一个热情的人文主义者和折衷主义者。
3.奥尔波特还受到早期形成的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的影响,强调人的潜能发展,人的独特性、尊严与价值。
4.奥尔波特对古典精神分析的批判对特质论的产生起到了反向的推动作用。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奥尔波特批评弗洛伊德过于强调无意识;(2)他反对以病态的人格作为主要研究对象;(3)他认为人类目前的行为并非受制于以往童年时的经验或冲突,转而强调此时此刻的影响;(4)他同意弗洛伊德的本能对幼年期的行为动机有相当的解释效力,但不相信本能论可以角解释变化、独特的、即时件的大多数成人动机。
5.奥尔波特认为行为主义视人格为一切动作的总和、各种习惯的最后产物的这种解释非常苍白无力。
他坚守意识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元素。
郑雪《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人格心理学概论)【圣才出品】

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一、概念题1.人格答: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具有下列特征:(1)整体性。
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认知、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在一个真实的人身上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独特性。
先天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使人与人之间在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上表现出差异。
(3)稳定性。
主要表现为自我的持久性。
人格既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又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4)社会性。
人格既是社会化的对象,也是社会化的结果,人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但人特有的本质特征是其社会性。
2.人格心理学答: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它是一种以现实的人为研究对象,对个人的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进行探求、描述和解释,并综合诸多足以影响个人的各种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与生物学的、发展的、认知的、情绪的、动机的和社会的种种交互作用,进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做出整体性解释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人格理论、人格研究、人格评鉴及三者之间的关系;(2)人格结构,探讨稳定的个体差异由哪些心理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以何种方式加以组织;(3)人格动力,探讨驱使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力量;(4)人格发展,探讨人格的发展及其阶段性等;(5)人格适应,探讨适应的本质以及如何改变异常行为等。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精神分析论。
(2)特质论。
(3)类型论。
(4)学习论。
(5)现象学取向。
3.人性论答:人性论即关于人的本性是什么的理论。
人性是善的,是恶的,还是中性的?这一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相当复杂。
从古到今,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始终没有一个定论。
人性论不仅复杂,而且非常重要,许多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包括人格理论、心理发展理论与学习理论等,都是建立在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
人格的认知理论

CPC循环
周视期(circumspetion):就是在接触事物的最先时间,人们首先总是小心谨慎审察该事物,尝试多种构念,提出各种例题构念或陈述构念。
CPC是循环过程的三个周期:
控制期(control) :就是实现建构的阶段,在此阶段选择已经确定,行动也已做出。
二、凯利的人格构念论体系
人们用双极化描述性的个人构念术语来解释世界,这些个人构念组成了一个构念系统。
该方法充分体现了个人构念心理治疗的特色。
三、心理问题与固定角色疗法
米歇尔的简介
米歇尔的社会认知论体系
人格的认知结构
人格的认知理论评价
第四节 认知—情感人格系统
一、米歇尔的简介
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1930- ),人格心理学家,在用认知变量解释人格方面做出了最不平凡贡献的人之一。他提出了认知——情感人格系统,他的理论主要受罗特和凯利的影响。
共同性推论:建构经验方式的共同性可以导致人们之间心理与行为的相似性。
社会性推论:个体在建构自己的构念时,会在社会交往中扮演他人的角色,即从他人的立场或认识世界的方式去看待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对方,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二、凯利的人格构念论体系
先取期(preemption) :就是暂时先确定一种想法在此阶段,个体从前一阶段所衡量过的所有构念中选择一种。
认知——情感人格系统
人格的多水平分析
第一个水平是人格的心理加工系统;
第二个水平是行为表达;
第三个水平是关于人格和人的行为“知觉;
第四个水平由一个代表个体生活空间的稳定的个人情境组成;
在生物社会水平或基质水平上是由遗传组成的先天素质以及积累的社会学习和社会文化影响,他们构成了人的整个历史和当前的天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语言和二级泛化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内部言语活动作为学习的 内部反应有两种表现形式:推理、计划。
• 习得行为反应会发生泛化和分化现象。
两种不同类型的泛化:建立在刺激物物理特 征相似性上的泛化称为一级泛化;建立在言语 符号基础上的泛化为二级泛化。
返回
四、人格发展 (一)发展的性质 (二)童年时代的四个关键性训练
第四节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 班杜拉是观察学习理论的创立者,现代社会 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观察学习 被认为是行为学习的三大原理之一,是对学习 理论的突破性贡献。
班杜拉的著作彼丰,其中最具影响力的 《青少年的攻击》(1959)、《社会学习与 人格发展》(1963)、与华特斯合著的《行 为改变之原则》(1969)、《攻击:一种社 会学习的分析》(1973)《社会学习理论》 (1977)、《思考与行为的社会基础:一种 社会认知理论》(1986)等。
五、人格适应
1、低预期—高效价:即如果一个人把某种需要满足赋于高价 值,将导致满足该需要行为具有高运动自由度。但一个人如果把 某种需要满足赋于高价值,而他的行为对获得这种需要的运动自 由度(预期)极低,便会有人格的不适应。
2、冲突:即某些人对一些不相容的需要赋予了极高的价值。 3、缺乏能力:在缺乏能力的情况下,如果个人的最低目标水 平极高,也会使其经常体验到失败和失望,以至于越来越丧失自 信。 4、不适当的最低目标水平:即个人认为在一系列强化中最低 的强化目标。
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认为只要能控制个体的经验, 便能随心所欲地塑造任何一个人。“给我一打健康和天 资完美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 那我可以保证:任意挑选一个婴儿,不管他的才能、嗜 好、趋向、能力、天资和他们祖先的种族如何,都可以 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 术家、商界首领乃至乞丐和盗贼。”
• 行为主义也承认,行为没有得到直接强化时可
能通过模仿得到,但是这种情况只发生在模仿本 身已成为强化物的性质中。
返回
三、人格适应
•
行为主义认为适应不良的行为既不是潜在疾
病的产物,也不是自我、本我、超我冲突的结果,
只是这些行为不能产生适宜反应。不适宜反应与
适宜反应都是以同样方式习得的。
产生适应不良行为大致有下列因素:
返回
冲突的种类:
接近-接近冲突;
回避-回避冲突;
返回
接近-回避冲突;
双重接近-回避冲突;
米勒经研究发现:如果移置作用因冲突发生, 冲突引起的恐惧强度和移置作用所选择的替代 对象与原对象之间的相似程度有密切关系。
个体移置作用有以下特点:
1、当个体不可能对一个期待刺激物进行反应时,他将对 和该刺激最相似的替代刺激物作出反应。
神经症是由于潜意识中的冲突被压抑而导致的。
艾女士 系统脱敏法
第四节 罗特的社会学习论
斯金纳、多拉德与米勒的理论研究中心都是 行为如何通过学习得到。罗特更加关注的是有 自己行为经验的人,面临一种特殊社会情境时, 将如何进行行为选择。
一、行为预测理论 二、控制点理论 三、人格结构 四、人格发展 五、人格适应
相对价值大小。
一种物品的强化效价是在同等情境条件下 相对于其它物品而言 ,没有绝对效价。
Dunlap(1953)的实验
(四)心理情境 对某一行为发生率的预测一定要与特定的
心理情境密切联系。没有一种行为在任何情 境下都带来同等的强化效价。
返回
二、控制点的人格理论
•
罗特经过研究发现: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后果
1、贫乏的强化史造成行为匮乏。 2、有缺陷的强化程式造成各种适应不良。 3、线索辨别失败导致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 4、习得了一套不适应的反应。
第二节 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论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语言有其内部的认知功能。 显然,他们已开始注意对行为学习内部心理机 制的研究。
一、学习的四个基础 二、学习 三、语言和二级泛化 四、人格发展 五、人格适应 六、潜意识、神经症与精神治疗
(二)线索(cue)
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方向的刺激。线索决定 有机体在内驱力的驱动下何时、何地、作何种行 为反应。线索可以是内在的,也可是外在的任何 一个刺激,只要有机体能把它与其它刺激辨别开, 便可能成为线索。
(三)反应(response)
• 由内驱力和线索诱发,用以降低或消除内 驱力导致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 早期行为主义者对人格的描述局限在 可观察的、稳定的行为方式上。后期行为 主义者将此范围加以扩展,增加了更多的 认知和社会特征。
约翰.华生(John B.Watson,1878-1958)
• 主张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只能用客观方法进行研究, 依靠内省和精神诠释推测人的心理活动、意识内容、 精神现象以及认识过程的研究不仅靠不住,而且会 使心理学陷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困境。心理学 应该研究外显的、客观的,能够直接观测的行为, 意识是隐蔽而不可捉摸的,只能从行为间接推知。
罗特行为预测公式的意义在于,希望借此公 式预测某特定的人,在某特定的情境下对于某 一目标而言,一种特定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有多 大。
(二)预期(expectancy)
即个人认为在某种特定情境下,选择某种行为 带来某种相应强化的可能性。
特殊的预期:特殊的预期-个体对自己在某一特 殊情境中做某种行为成功率的预期,以个体以往 在此特殊情境中的诸多经验形成。
2、无需强化的学习:学习不强化也能发生,强化不是人 们获得行为的唯一方式,人们可通过直接观察别人的 行为而学习。
3、能思维的有机体:人既不是中性的被动的有机体,也 不是完全主动的人,人是能思维的有机体。
返回
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或模仿 ( imitation)他人作为而学到新行为的过程。
获得报酬的原因,在其本人的主观解释上有一种
心理倾向,他把这种心理倾向称为控制点。
返回
罗特区分出了两类人 格类型的人:内控型的人、 外控型的人 。
返回
四、人格发展
人所有的心理需要都由学习得到。婴儿的这些 需要来自反射性强化和其他习得行为间的经验联系。 当儿童学会了语言,发展了认知技能,心理需要便 逐渐摆脱了和生理需要的联系,更多地同其它习得 的心理需要相联系。
一、理论要点和基本概念 二、自我效能感 三、行为适应与治疗
班杜拉没有描述过人格结构,认为人格就是 表现在行为上的心理特征。理论重点在人类行 为的形成、发展及人类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方面。
(一)理论要点 (二)观察学习 (三)行为习得与行为表现 (四)替代强化
1、交互决定论:不同背景和不同行为的人所施加的相互 影响不同。
对习惯的研究涉及学习的实质。如果一个线索导 致一个反应,此反应又导致强化作用,这一线索 和这一反应之间的联系便会增强。如果多次重复 这一过程,有机体便会形成一种牢固习惯。
一个飞行员的恐惧症
多拉德和米勒把学习理论从对行为的简单解 释变成了一套对许多人格问题也有解释意义的 理论,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一个发展。但此 理论对人格和行为的解释没有考虑到个别差异。
婴儿有三个基本特征: 1、每个婴儿生来具有一种在特定情境下的特殊反应,
这些反射使婴儿在有限范围内产生反应。 2、婴儿具有天赋反应等级,这些反应不学而能,由
遗传模式规定。 3、婴儿有一套原始驱力。
返回
1、喂食情境。 2、排泄训练。 3、早期性教育。 4、愤怒-焦虑冲突。
返回
(一)适应的性质 (二)移置作用
天赋反应等级:新生儿遇到刺激会产生 一连串的反应,它由遗传模式规定,与学习 无关,只保持一个很短的时期。当这一等级 的某些反应被强化后,它们在这一等级中的 位置就改变了。
优势反应:在天赋反应等级中最有可能发生 的反应,是一种最能成功地导致内驱力降低的 反应。
(四)强化(reinforcement)
认为强化即是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导致 内驱力降低的刺激物都是强化物。强化物可以 是原生的,与满足生理、生存需要有关的刺激。 也可以是二级的,由经常和原生的强化刺激配 对出现的中性刺激转化而成。
返回
二、学习
认为只有同时具备了上述四个要素,学习 才能发生。即:“只有当一个人想要些什么 (内驱力)、注意些什么(线索)、做些什么 (反应)以及获得什么(强化)时,学习才能 发生”。
第二节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
一、人格结构 二、人格发展 三、人格适应
一、人格结构
• 强调情境的特殊性,注重外部环境刺激,强调由 实验操纵变量。理论中没有人格结构的概念,有 的只是一个个反应。不相信有所谓人格结构,主 要兴趣是单个反应如何获得以及反应是如何改变 和控制的。
返回
二、人格发展
• 强调强化程式对行为获得和表现的重要性。个人社 会行为的获得方式与老鼠压杆的行为获得一样,都 受操作性条件作用原则支配,但要精确地确定什么 是社会刺激或二级强化物却很困难。
2、导致弱恐惧冲突引起的移置作用倾向于发生在与原有 对象比较相似的替代对象上。
3、强恐惧冲突引起的移置作用倾向于发生在与原对象极 不相似的替代对象上。
返回
六、潜意识、神经症与精神治疗
认为潜意识在决定行为中起重要作用。 个体潜意识的内容:非文字符号化经验与被压 抑的经验。
指个体在童年期,尚未学会语言文字之前 的经验。
首先,观察学习效率高、错误率低。 其次,观察学习是一种间接学习。
返回
榜样行为是否习得和表现所依赖的条件不 同。直接的外在强化,对学习榜样行为而言, 不是必要条件,但对模仿行为的表现却非常重 要。
第六章 学习论范型
本章学习内容
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习论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 第三节 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论 第四节 罗特的社会学习论 第五节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习论的兴起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