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修辞手法
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格

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格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具有丰富的修辞格。
修辞格是指通过特定的语言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艺术美感的修辞手段。
在古代文言文中,修辞格被广泛运用,不仅可以提升文章的艺术性,还能够加深表达的含义,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古代文言文修辞格。
一、对偶格对偶格是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或对照来强化表达的效果。
对偶格可以分为平行对偶和交叉对偶两种形式。
平行对偶是通过将句子或词语进行对比排列,来强调对立或相似的关系。
比如《左传》中的“鬼神害人,人神弗害”的句子中,通过平行结构的表达方式,强调了鬼神与人的对立关系。
交叉对偶是通过将词语或句子进行交叉排列,来强调对比或补充的关系。
比如《孟子》中的“民以食为天,非天以食为民”一句,通过交叉对偶的结构,强调了食与天、民与食的相互关系。
二、比拟格比拟格是通过比较来增强表达的效果,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或感受到文字所表达的意境。
比拟格在古代文言文中尤为常见,比如《史记》中的“形如楼台,状如庙宇”的描述,通过将房屋与楼台、庙宇进行比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三、排比格排比格是通过将句子或词语进行排列,使之呈现一种平行或相似的结构,以加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排比格在古代文言文中也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如《论语》中的“由,诲汝知而不知,知而不行,行而不达,学而不思,思而不得,不得而愧,愧而不改”一句,通过排比结构的运用,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四、夸张格夸张格指的是通过夸张的手法来增加表达的力度和效果,使文章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夸张格在古代文言文中也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如《红楼梦》中的“入得其境,真有如入仙境之感”一句,通过夸张的比喻手法,使文章更具艺术效果。
五、借代格借代格是通过借用某一特定词语的概念,来表达其他相关意义,以达到丰富表达的目的。
借代格在古代文言文中也被广泛运用,如《诗经》中的“羝羊之皮,素丝五紘。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修饰表达方式,通过巧妙运用语言技巧,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感和表达力。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文言文修辞手法。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类似或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描述或强调其特征。
例如《红楼梦》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中的“满纸荒唐言”就借用了比喻手法,用纸张来比喻言辞,以突出其荒唐之处。
二、夸张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事物的语言表达进行夸大,以达到突显特点或强调感情的目的。
例如《木兰辞》中的“万里长城千万重,林花谢了春红”的表达就夸张的描述了长城的雄伟与绚丽。
三、借代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用一个词汇代替另一个词汇,以丰富表达内容或达到修辞效果。
例如《鲁迅全集》中的“挣得一枝翠竹”中的“翠竹”,就是指代着鲁迅先生的文章,给人以清新、高雅的感觉。
四、对仗对仗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句子或篇章中的文字、词语进行对称排列,以达到平衡、韵律和美感。
例如《论语》中的“君子独立不惧贫困,小人廉耻逐利”的句子中,君子与贫困、小人与利呼应对应,形成了一种对仗的格调。
五、排比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若干个意义相关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并列排列,以突出重点,增加语言的统一性和力度。
例如《史记》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表达就使用了排比手法,强调了人无法家拂士和国无外患之间的关系。
六、讽刺讽刺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使用嘲讽、讥讽的语言方式来影射或嘲笑他人或事物,以达到烘托语言的效果。
例如《红楼梦》中“笑而不语”就是用来讽刺一些表面笑脸却心怀不轨的人。
七、双关双关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词语的多义性或语言的隐晦,使表达的内容产生二义性或多义性,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深度。
例如《论语》中孔子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表达就有双关的意味,既可以理解为君子心胸开阔,也可以理解为小人心中忧愁。
总结:文言文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通过比喻、夸张、借代、对仗、排比、讽刺和双关等手法的运用,可以丰富文章的表达和形式,增加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文言文修辞手法总结大全

文言文修辞手法总结大全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形式,其修辞手法是作者在表达意思时使用的一系列技巧和方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文言文更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
本文将总结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以供参考。
一、比喻手法比喻是通过将某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加生动形象地描述。
常见的比喻手法包括:1.拟人比喻:将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征,使其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如“月亮弯弯,如同一个害羞的少女”。
2.物象比喻:通过选取相似之处,将事物与自然现象或动物相比,以加强描写的效果。
如“他的眼睛如同一颗明亮的星星”。
3.典型比喻:选取有代表性的事物作为比喻对象,来代表更大范围的事物。
如“天空一片晴朗,没有一丝云彩”,用“一片晴朗”来形容整个天空的状态。
二、夸张手法夸张手法是指在表达时故意夸大或缩小某种特征或情境,以突出描述的效果。
常见的夸张手法包括:1.夸张修饰:通过强调一个事物的某一特点,使其显得更为突出。
如“长江巨浪起,推舟渡千山”。
2.夸张比较:通过夸大事物之间的对比,来强调某一个方面的差异。
如“孔融让梨三分,曹操一统江山”。
3.夸张对称:通过放大事物的对称性来突出其美感或特点。
如“左右对称的花纹,显得庄重而又典雅”。
三、排比手法排比是将多个类似或相似的事物并列在一起,以增加表达的效果。
常见的排比手法包括:1.齐物排比:将多个事物并列在一起,形成平行的句子结构。
如“天清一色,水寒三尺,山明四季”。
2.抑扬排比:通过使用成对的词语或短语,来突出其中的差异。
如“春澜破岸,波涛汹涌;秋水共长天一色,青山与绿水相连”。
3.对称排比:通过词语或句式的对称性来增加表达的力度。
如“波光粼粼,群芳竞艳;湖面波涛汹涌,山峦叠嶂”。
四、反问手法反问是指作者在述说或陈述时,事先知道答案的情况下,用问句的方式来表达。
常见的反问手法包括:1.情感反问:用反问的方式表达某种感情或情绪。
如“这片土地孕育了多少忠良之士,这片水域见证了多少英勇之事”。
【精】文言文修辞手法概述

【精】文言文修辞手法概述
修辞手法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用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感和感染力。
下面将概述一些常见的文言文修辞手法。
1. 比喻: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用以形象地描述或突显事物的某种特点。
示例:花香如脂,春色如画。
2.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特征或行为,增添形象感和感情色彩。
示例:江水如烟,弯弯曲曲不休。
3. 并列:将同类事物或概念并列在一起,加强表达的力度。
示例:风调雨顺,四季如春。
4. 对偶: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结构呼应、对比,形成鲜明的对
比效果。
示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 排比:通过将同类或相似的词语或短语排列在一起,增强表
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示例:日月潭之别于四臂天盖,滃滃然一水之广无涯。
6. 反问: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用以加强表达
的力度和情感的张力。
示例:岂有此理,何可忍耐!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修辞手法,还有许多其他的手法,
通过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能够使文言文更加生动、有趣、有感染力。
希望通过本文对文言文修辞手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鉴赏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

鉴赏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技巧,它能够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并起到强化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
本文将从比喻、夸张、反问等几个方面来鉴赏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来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比喻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能够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例句一】《红楼梦》中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是一个经典的比喻。
其中,“金玉”代表美好、高贵的外表,“败絮”则代表虚有其表、空洞的内在。
这个比喻通过对对比描写,将宝玉内心的矛盾和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句二】《诗经》中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在这个古诗中,作者运用“采薇”来喻指男女之间的爱情,将女子的心情比喻为采集薇草的动作,通过这个比喻来刻画出女子内心的渴望和期待。
二、夸张夸张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通过夸大描述来达到强调或者产生戏剧效果的目的。
夸张常常用在描写、描述、感情表达等情况下,使表达更具感染力。
【例句一】《西游记》中描写孙悟空的力大无穷,“金刚不坏身,猴毛吹不起”,通过夸张的方式强调了孙悟空的超凡能力和不可战胜的身体素质。
【例句二】《红楼梦》中黛玉评价自己的琴艺说,“我弹琴,使竹杆子跑上藤影,疏疏疏疏的响,恰似雨点点石花。
”用夸张的形容来强调自己的琴艺水平和独特的风格。
三、反问反问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反问的方式来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讽刺效果,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文本表达的内容。
【例句一】《红楼梦》中贾府的荣华富贵被讽刺为“富富有余,荣荣可贵”,通过反问的方式,质疑了物质财富的真正意义。
【例句二】《论语》中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孔子对友谊的重视和对朋友的欢迎之情。
综上所述,比喻、夸张和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使文言文更加生动、形象,并且起到强化表达效果、增强感染力的作用。
通过鉴赏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
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

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古代文言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在古人的笔墨间,有许多独特的修辞手法,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他们能够表达出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
一、比拟手法比拟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来加强表达的效果,使文言文更富表现力。
比如《红楼梦》中的“金错刀,紫绣鞋,貌似玉郎非玉郎,独步蓬莱倚岳阳。
”中的“金错刀,紫绣鞋”就是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进行比拟,突出了他们的美丽和不同寻常。
二、夸张手法夸张是指在表达过程中夸大事物的特点或描述,以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红楼梦》中形容宝玉醉酒的描写:“醉眼螓首,妖媚可辜。
单群动态,百媚千娇。
”通过夸张的表达,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宝玉酒后的诱人姿态。
三、对仗手法对仗是指在句子结构、词语运用上的平衡和对称,通过对仗来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节奏感。
如《论语·述而》中的“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里的“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都是通过对仗的手法来加强表达的效果。
四、排比手法排比是指在一段文字中重复使用相同的结构、句式或词语,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比如《史记·堂堂赋》中的“觀其所怨而思其所欲,因是思之既发而情之既深。
”通过不断重复的“所怨”,“所欲”,使文章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五、借代手法借代是通过借用代词或名词来代指特定的事物或概念,以达到简洁明了的效果。
例如《论语·里仁》中的“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里的“无适也,无莫也”是通过借代来指代君子对世界的无所适从和无所依托。
六、变体手法变体是指通过改变词语的形式或用法来达到修辞目的。
例如成语中的变体:“欲速则不达”中的“速”原本是“急”的意思,通过变体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变体手法能够丰富表达方式,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趣味性。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性。
为了增强表达的效果和感染力,古代文人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丰富文言文的表达。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文修辞手法,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生动地表达意思。
例如,“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这句诗中,将明月比喻为霜,好风比喻为水,使得景色更加清新而美丽。
二、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夸大事物或描述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例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句诗中,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人的离去与桃花依然盛开的对比,以表达深深的思念之情。
三、对偶对偶是一种通过将两个相对的词语或短语进行对比,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例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这句诗中,作者通过对比春江与海水、明月与潮水的关系,表达了自然界万物相互联系的意境。
四、排比排比是一种通过将一系列词语或短语按照相同的结构进行排列,以增强表达力和节奏感的修辞手法。
例如,“不为五斗米折腰,岂因神仙称好处。
”这句话中,通过排比的手法,强调了不为物质追逐而屈从的意志坚定。
五、反问反问是一种通过提出疑问,实际上是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肯定的修辞手法。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诗中,作者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英雄永垂不朽的赞美之情。
六、比拟比拟是一种通过把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或描述的修辞手法。
例如,“人生如梦,一尘不染。
”这句话通过比拟,将人生与梦境进行对比,表达了人生短暂而虚幻的意境。
七、借代借代是一种通过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手法。
例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句诗中,将金风和玉露借代为美好的相遇,以表达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总结:文言文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通过比喻、夸张、对偶、排比、反问、比拟和借代等手法,使得古代文人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的修辞和现代汉语的修辞一样,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為了把话说得更好一些,说得更得体一些,说得更為有趣一些。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主要运用了以下一些修辞方法:比喻、夸张、借代、比拟、设问、双关、对比、对偶、排比、反復、讳饰、互文、并提,等等。
(一) 比喻文言文的比喻与现代汉语的比喻一样,有本体和喻体,也有比喻词,当然,有的只出现喻体,有的没有比喻词。
例1 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鱼肉,何辞為(《史记·项羽本纪》)译文:如今人家好像是厨房的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放在砧板上的鱼和肉,这样紧迫的情况,还要向人家告辞干什么呢例2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译文:使自己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
例1用“刀俎”和”鱼肉”比喻对方和自己,将两种对比强烈的不同地位和危急的形势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例2用”污泥”和”浊秽(环境)”比喻邪恶的势力,用”蝉蜕”比喻自己的洁身自好,比喻具体形象,句子通俗易懂,屈原的周遭环境和他的人生态度在比喻句中有了清晰的交代。
(二) 夸张夸张,主要是通过形象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比较强烈的感觉,从而增强句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1 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於鸿毛。
译文:人本来就免不了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
例2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櫓。
译文:秦国便有了剩余的精力,乘对方的困敝而制服他们,在战场上追逐逃走的败兵,杀得敌人流下无数的尸体,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
例3用“泰山”和”鸿毛”来比轻重,将死的价值夸大和缩小,夸大和缩小中表明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涇渭分明的价值取向。
例2用”百万”的”伏尸” 和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来形容战争的残酷,夸大的描述中刻画了秦国的强大和残忍,以及其他国家的弱小和惨败。
(三) 借代借本体的特征或标誌来代替本体;借本体的所属或所在来代替本体;借事物的全部来代替属於局部的本体或借局部来代替整体等修辞方法,均為借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的修辞一般来讲,有些人容易忽视文言的修辞方法,其实,掌握一些文言的修辞方法,对於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帮助。
我们可以把学习文言文的修辞方法作為一种拓展性的学习内容,这样,或许能从中获得一些乐趣。
文言文的修辞和现代汉语的修辞一样,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為了把话说得更好一些,说得更得体一些,说得更為有趣一些。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主要运用了以下一些修辞方法:比喻、夸张、借代、比拟、设问、双关、对比、对偶、排比、反復、讳饰、互文、并提,等等。
(一)比喻文言文的比喻与现代汉语的比喻一样,有本体和喻体,也有比喻词,当然,有的只出现喻体,有的没有比喻词。
例1 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鱼肉,何辞為?(《史记·项羽本纪》)译文:如今人家好像是厨房的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放在砧板上的鱼和肉,这样紧迫的情况,还要向人家告辞干什么呢?例2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译文:使自己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
例1用 "刀俎"和"鱼肉"比喻对方和自己,将两种对比强烈的不同地位和危急的形势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例2用"污泥"和"浊秽(环境)"比喻邪恶的势力,用"蝉蜕"比喻自己的洁身自好,比喻具体形象,句子通俗易懂,屈原的周遭环境和他的人生态度在比喻句中有了清晰的交代。
(二)夸张夸张,主要是通过形象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比较强烈的感觉,从而增强句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1 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於鸿毛。
译文:人本来就免不了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
例2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櫓。
译文:秦国便有了剩余的精力,乘对方的困敝而制服他们,在战场上追逐逃走的败兵,杀得敌人流下无数的尸体,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
例3用 "泰山"和"鸿毛"来比轻重,将死的价值夸大和缩小,夸大和缩小中表明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涇渭分明的价值取向。
例2用"百万"的"伏尸" 和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来形容战争的残酷,夸大的描述中刻画了秦国的强大和残忍,以及其他国家的弱小和惨败。
(三)借代借本体的特征或标誌来代替本体;借本体的所属或所在来代替本体;借事物的全部来代替属於局部的本体或借局部来代替整体等修辞方法,均為借代。
借代的主要目的是给人一种具体可感的形象,引发读者的形象思维。
例1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诗》)译文:希望能骑著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
例2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译文:两岸青山在眼前相对出现,一片白帆向红日轻捷飞来。
例1中的 "千里足"代替千里马,是局部代替整体。
例2中的"孤帆"代替扬著一片白帆的小船,是局部代替整体。
(四)比拟比拟是拟人和拟物的合称,是一种将人拟作物,或将物拟作人的修辞方法。
这种修辞方法,有时给物以人的对话或语言,有时给人以物的动作或形态,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
例1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姜夔《扬州慢》)译文:自从金兵南侵以后,就连荒废的池沼和古老的树木,也对战争表示厌恶。
例2 羈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译文:关在笼子里的鸟思恋以往的树林,养在池塘中的鱼思恋过去的深潭。
例3 雄兔脚朴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乐府诗集·木兰诗》)译文:雄兔的脚上毛蓬松,雌兔的眼睛瞇成缝,两只兔子并排跑,怎么能辨别我是雌还是雄?例1的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作者借"废池乔木"所表露的一个"厌"字,将对战争的憎恶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2的"羈鸟恋"和"池鱼思"也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恋"和"思"是对自由的一种向往,作者借动物的人类思想化语言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
例3"安能辨我是雄雌"是把人当作物来写,动物才讲雄雌,问"安能辨我是雄雌",显然是主人公用幽默的语言说明女扮男装是难以分辨的。
(五)设问有疑问就要问,有问就要答,有问有答就是设问。
设问可以分為两类,一是自己设问自己回答,二是反面设问,正面回答。
例1 然秦以区区之地……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译文:然而秦国以雍州小小的疆域……但是经不起陈涉振臂一挥就国破人亡,并被后人讥笑,这是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不行仁义,而使攻势和守势完全发生了变化的缘故啊。
例2 夫击瓮叩缶,弹箏搏髀……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李斯《諫逐客书》)译文:敲打瓦罐,叩拍瓦缶,弹奏秦箏,拍著大腿打拍子……现在人们不听敲打瓦罐和叩拍瓦缶,而去欣赏郑国和卫国的音乐,不弹奏秦箏,而选择《韶》乐,这是因為什么呢?為的是听起来高兴,看起来舒服罢了。
例3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周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欧阳修《伶官传序》)译文:啊!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总强调说是天意,其实还不是决定於统治阶级的政策措施吗?追溯一下后唐庄宗是怎样建立起他的统治,又是怎样遭到失败的过程,就足以说明这个道理了。
例1是自己设问自己回答,意在引起读者的註意,以达到强调其结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目的。
例2也是自己设问自己回答,先交代结果,后叙说原因,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例3则是用反面的问题来激发正面的答案,对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这种设问,有点像现代汉语的反问,不用回答,答案就在问句里面。
(六)双关双关的显著特点是言在此意在彼,言有其实,意有其因,移花接木,耐人寻味。
例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译文:在舍东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悠闲中见到了深远的南山。
例2 九边烂熟等雕虫,远誌真堪小草同。
(龚自珍《己亥杂诗》)译文:我对边防事务嫻熟精通,却被人看作雕虫小技不予重用,自己虽怀抱远大誌向,到头来也是和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相同。
例3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译文:松柏梧桐枝枝叶叶相互覆盖,心心沟通相融。
例1中的 "悠然"有"遥远"的字面意思,即南山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也有诗人采菊时心"旷远"的意思。
诗人有了这种心境,对眼前的美景才有"悠然"的神情和感受。
所以"悠然"的双关意义值得玩味。
例2中的"远誌"的字面意思是一种植物的名称,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
但诗人在这里显然不是在谈草药,而是在谈自己的远大理想,所以,"远誌"是用来形容自己的远大誌向。
例3的"交通"有诗句中描写的枝叶交错的意思,更有仲卿和兰芝心心相印的意境描写,正所谓生死相依,永结同心,其爱情的坚贞让人赞嘆不已。
(七)对比不同的事物,表象不同,实质不同,将它们并列在一起,使之互相对照,或者是用一个事物来衬托另一个事物,从而突出所要说明的问题,强调所要表述的观点,就叫做对比。
例1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屈原《涉江》)译文:燕雀乌鹊,却在殿堂和高臺上筑巢啊,风姿招展的辛夷树,却枯死在乱树丛中啊。
例2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译文:富贵人家的酒肉飘出醇香味,路上却躺著饥寒交迫而死的穷人的尸体。
例3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杨。
(《促织》)译文:惟独这个成名因胥吏侵耗而贫穷,却又因為促织而荣华富贵,穿皮衣,骑大马,得意洋洋。
例1中 "燕雀乌鹊"和"露申辛夷"的地位和处境相对比,说明邪恶势力得势,正直不阿之士却遭遇陷害和打击,揭示了君昏国危的社会现实。
例2的两种情形相对比,刻画了封建社会贫富不均背景下穷苦人民的不幸遭遇。
例3以成名先贫后富的对比,抨击了封建社会统治者骄奢淫逸,鱼肉百姓的罪恶行為。
(八)对偶几个句子如果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就构成了对偶。
对偶主要表现為音节的和谐,节奏的明快,给人一种结构整齐的美感。
例1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苏軾《石鐘山记》)译文: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而悠扬。
例2 歌臺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译文:歌唱的臺上声响充满暖意,好像春天到来那样融和,跳舞的殿里长袖带来的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清冷。
例3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綾罗。
(《孔雀东南飞》)译文:左手拿著剪刀和尺子,右手拿著綾罗绸缎。
例1是四字对,写了不同方位石头的不同音响效果。
例2是两个句子相对,分别写出了歌唱和舞蹈的不同情景。
例3是五字对,写了兰芝姑娘的手巧和忙碌。
(九)排比将几个意思相关,结构相似,字数基本相等的句子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就是排比的修辞方法。
排比的基本作用是加强语势。
例1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庄子·养生主》)译文: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一切动作,诸如用手推动牛,用肩靠近牛,用脚踏牛,用膝压牛……例2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晁错《论贵粟疏》)译文:春天不能躲避风尘,夏天不能躲避暑热,秋天不能躲避阴雨,冬天不能躲避冰雪。
例3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
(袁枚《祭妹文》)译文:你的诗,我已经付印;你的女儿,我已经代你出嫁;你的生平事跡,我已经写了传记。
上述三例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这些排比句,除了语势的强烈外,还有使句子的内容更為具体的作用。
(十)反复作者為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采取在文章中重復使用某些句子的方法,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反復。
反復出现的句子一般能给读者留下较為深刻的印象例1 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袁枚《祭妹文》)译文:阿兄回去了,还一次又一次回过头来看望你啊。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例2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毛遂自荐》)译文:我的君主就在面前,你这样呵叱做什么?……我的君主就在面前,你这样呵叱做什么?例3 采采芣笖,薄言采之。
采采芣笖,薄言有之。
(《诗经·周南》)译文: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