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常用修辞手法一览表
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 24 种修辞手法例解

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24 种修辞手法例解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各种形象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比喻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南乡子》隐语(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在此处,是一种含蓄的传情方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
借代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贵之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管弦”指音乐。
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设问
• 先提出问题,然后 自己回答;或者故作 疑问,自己不答,让 读者去思索体会。 • 作用:问题引入, 带动全篇;中间设问, 承上启下;结尾设问, 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蟾宫曲·咏史 (元·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 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 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 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 蜀,一分江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 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 的英雄业绩。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以设问开篇,渲染出武侯祠静 谧肃穆的气氛。一开始就形成浓 重的感情氛围:对诸葛亮才智品 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笼 罩全篇。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
借代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
以引人联想,使语
• 临时以相关的人或事物代替 句拥有形象突出、 本来的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叫 特点鲜明、文笔精 做借代。被替代的叫本体,替 炼、具体生动的效 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 果。借代的修辞效 借体来代替。常见的形式有: 果可以用十六字概 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具 括:以简代繁,以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杜甫《春夜喜雨》)
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24种修辞手法例解

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24种修辞手法例解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 24 种修辞手法例解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各种形象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诗常用修辞手法一览表

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
分代表整体,具体代替抽象,
梦令》:“知否,知否?
和花,写叶的茂盛和
用特征代替本身。 古典诗歌 中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
应是绿肥红瘦。”
化的凋零。
③诗中的“衣冠”代
来称人。
②白居易《琵琶行》:
指晋代士族,即名门
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
“终岁不闻丝竹声”,一
望族。因为他们以戴
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 死骨。
定义:比拟分为拟人和拟
①林逋《山园小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拟
物。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 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 物。
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 想,使描写的人、事、物表现 的更形象、生动。(或者使 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 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 更隽 永”。常用到的术语还有:色 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 富。)
(或“突出生动的意象,强
春晖。
化特定意境的渲染”。可用的
③问君能有几
术语: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
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 长为简洁;使诗歌描绘的意象
东流。
更加生动形象。)
④刘禹锡的《望洞庭》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 盘里一青螺。
定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
例如:
①诗中用“绿”和“红”
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可用部
梅》:“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②韩愈《春雪》:“白雪 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 作飞花。”
法。“先偷眼”极写白 鹤爱梅之甚,它还未 来得及飞下,就迫不 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 眼;“合断魂” 一词写 粉蝶因爱梅而至消 魂,把粉蝶对梅得喜 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古诗文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文常见修辞手法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方式诗歌鉴赏题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隐喻、拟人化、夸张、对比、陪衬、二元性、真理、双关、通感等。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例句:1.九月的风夜轮台呼啸,河里的砾石大如水桶,随风和地上的石头四处走动。
(岑参《四川行西征送大夫》)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3.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4.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5.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张九龄《自君之出矣》)6.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陶渊明《杂诗》)7.公兔的脚颤抖,母兔的眼睛模糊,两只兔子在地上行走。
你能分辨出我是男性还是女性吗?(木兰诗)8.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望湖楼醉书》)二、比较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例:1.杨万里在暮热中走在荷塘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齐安县杜牧的偶数问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析】 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例4】“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析】 诗中以“杜康”代酒。
【例5】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 《赤壁》)
【析】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 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是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 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 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 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 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例2】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 啼。”(李华《春行即兴》) 【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 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 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 南去如飞鸟。”(苏轼《江上看山》)
【例2】“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 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 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 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 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 “倒是无晴胜有情”。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古诗词中的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古诗词中的手法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古诗词中的手法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古诗词中的手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一语双关、排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列锦、叠词等。
一、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代诗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二、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三、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导读:想要更好地认识、体会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就必须延伸到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意象等知识,一起来看看古诗词中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吧。
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见”与“闻”)
(“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客人一起下马,主人客人又一起上船”)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候的明月和关隘”)
例如:①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
②如《红楼梦》宝玉所咏曲: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①连用四个属对工整的排句,铺叙江天的景色,有如贴锦、刺绣一样,使江山秀色更加集中、更加动人。万里长江止息了它卷的惊涛,静静地向东流去。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向出银色的光泽,宛如平铺着一条白色的绸带。远处的青山肃穆地矗立在江边,苍茫的夜色把它映衬得更加翠绿。
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事、物表现的更形象、生动。(或者“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常用到的术语还有: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① 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② 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或: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更鲜明,更形象,更能感染读者。)
①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②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③ 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上述句互文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其原意。互文除上述表现形式外,还有凡指互文。如:
(6).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12、重叠
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有些叠音词能使诗歌更生动形象。如: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13、对比:
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如:陶者(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14、用典
典故是文化积累深厚的表现,宋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句无出处。所以,了解一些常用典故对鉴赏诗歌十分必要。
九组名词组合,但见一片萧疏景象。
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六组名词,凸显春日清晨早行之景。
③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六组名词:宏伟楼船,飞雪之夜,瓜洲古渡;如铁骏马,瑟瑟秋风,大散关——概括征战的辛苦,语言凝练,意境开阔。
④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
4、对偶
定义: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
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富有音乐美。)
②【写女儿的相思愁怨,每句用“不”字,“滴不尽”、“开不完”、“睡不稳”、“忘不了”,排比而下,写出了绵绵不绝的愁思。】
7、设问
定义: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如:
①周邦彦《横塘路》:“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①以设问做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8、反问
定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作用: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①《定风波》:“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抱负。
9、反复
10、双关
包括通过音近造成双重语意的谐音双关,和别有弦外之音的语义双关良种形式。诗人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①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②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的一生不幸遭遇。
5、夸张
定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①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②如民歌:“蜘蛛天旱夜结网,想晴只在暗中丝。”
①——“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②——“想晴(情)只在暗中丝(思)”的实际意思是:想念情人不敢大胆说出来,只能暗暗相思。
11、互文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其中“烟”与“月”互补文见义。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5).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征战的艰苦与立功的宏愿,通过漫长的时间与辽远空间展现出来。
⑤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组名词点出时间、地点,加之富有感伤离别色彩的景物,诗人此时的情绪就不言自名了
再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批评了当时主将的无能。
15、列锦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如: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有时使语言得体、形象、别致。)
例如:
①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②白居易《琵琶行》:“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门前冷落鞍马稀”, ——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③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例如:
①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②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③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④刘禹锡的《望洞庭》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④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
定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可用部分代表整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 古典诗歌中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称人。
④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①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③诗中的“衣冠”代指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因为他们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而显耀自己的身份。
④其中“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3、比拟
定义: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①古诗词中的用典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咏怀五百字》)
点化前人语句,出自《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引用神话传说,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都运用了杜宇的传说。
③还有运用历史故事,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暗指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②白发因愁而生,长达三千丈,该是多么深重的愁思!以此夸张的手法写愁思,匪夷所思,真是夸张出奇句。
③兼用比喻和夸张,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既写出了愁思的深重,又饶有新意。
6、排比
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作用: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古诗常用术语一览表------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说明
示例
赏析
1、比喻
定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或“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可用的术语: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使诗歌描绘的意象更加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