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为古诗词增添了艺术魅力。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带来的艺术效果。

1. 比喻:比喻是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类比。

通过比喻,古诗词可以以直观的方式传达抽象的概念,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比如,"燕子依人语"中的"燕子依人"就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亲近的意义。

2. 对仗:对仗是指诗句中的韵律和语言结构的对称。

通过对仗,诗歌可以呈现出流畅和谐的音韵美。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是对仗的一种表现。

3. 迭头迭脑:迭头迭脑是指诗句中的形象描写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

通过这种修辞手法,古诗词可以将景物描绘得细腻入微,给读者带来视觉和感官上的享受。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展示了迭头迭脑的效果。

4. 借代:借代是将一个事物用来代替另一个事物。

通过借代,古诗词可以在简洁的语言中表达出深刻的含义,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千山鸟飞绝"借代了人世的离散和孤寂。

5. 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和行为。

通过拟人,古诗词可以使事物具有情感和生命力,使诗意更为深远。

例如,"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处,荒烟依旧平楚"中的"寂寞当年萧鼓处,荒烟依旧平楚"通过拟人的手法使景色具有了思绪和情感。

修辞手法是古诗词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它们赋予了诗词以独特的艺术效果。

通过比喻、对仗、迭头迭脑、借代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古诗词得以生动地描绘出丰富多彩的意象,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从而享受到诗词带来的美的体验。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技巧,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诗人可以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和倒装等。

首先是比喻,比喻是运用联想的方式,用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个事物。

通过比喻,诗人可以使诗歌更具形象和富有感情色彩。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他用“床前明月光”来比喻代表思念的“疑是地上霜”,这种比喻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其次是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行为。

通过拟人,诗人可以使作品更具有生动性和亲切感。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他写道“树木已争春,村径欲下斜”,将树木和村径拟人为争春和有欲望下斜的人,生动地表现出秋夜的寂静和渴望。

夸张是一种夸大表达的手法,通过夸张可以使诗歌更具艺术效果和表现力。

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中,他写道“京城如画图”,夸张地形容京城的美丽。

对偶是将两个相似的词语或短语并置使用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偶,诗人可以使作品更具韵律感和离奇感。

例如,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他写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通过对偶的结构,使诗句更加平衡和美感。

排比是将相同结构的词语或短语并列使用的修辞手法。

通过排比,诗人可以强调事物的重要性和层次感。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中,他写道“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通过排比的方式,使诗句更加凝练和有力。

倒装是改变词语或短语的正常语序,以增强修辞效果的一种手法。

通过倒装,诗人可以使句子更具冲击力和表现力。

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中,他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通过倒装的方式,增加了句子的紧凑和节奏感。

除了以上提到的修辞手法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手法如比兴、反复、重读、音律等。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富有情感和表达力,从而能够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意境和情感。

总之,修辞手法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技巧,通过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和倒装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人能够使作品更具形象、生动和感染力。

例谈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

例谈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

例谈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古代诗歌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

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一、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

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例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感悟,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这些语言风格包含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赋予了诗歌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展示其魅力。

一、比喻与象征比喻与象征是古代诗歌中最为常见的语言风格之一。

通过将两个本来没有关联的事物进行类比,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和深刻。

例如,《离骚》中的“维犹冯唐之耳,化被以执绋。

”这里,用“冯唐之耳”来比喻自己的耳朵被苦难所折磨,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境。

而《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则通过明月光与地上霜的相似之处,表达出作者思乡之情。

二、对仗与押韵古代诗歌中常常采用对仗和押韵的手法,使诗歌更加优美动听。

对仗是指诗句中的音节、字数、语调等在结构上达到相对平衡,例如《长恨歌》中的“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即采用了平仄对仗的方式。

而押韵则是指诗句中的尾韵相同或相近,例如《七绝·忆江南》中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即采用了押韵的形式。

三、排比与对偶排比与对偶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用来突出并强化诗句的表达。

排比是指将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或结构排列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呼应。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临安羡鱼鸣濑湍,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羡鱼鸣濑湍”与“青青柳色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偶是指将相对或矛盾的两个词语或结构放在一起,产生对比和冲突,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例如《登高》中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中的“生气恃风雷”与“齐喑究可哀”形成了对偶关系,表达出作者对时局的悲愤之情。

四、夸张与夸辞夸张与夸辞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用来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

夸张是指对事物的描绘进行夸大处理,形成夸张的效果,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疑是地上霜”夸张了地面上的霜。

夸辞则是指对事物给予高度的褒扬和赞美,例如《将进酒》中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黄昏后”中的“怒发冲冠”对诗中主人公的气势进行了夸张的描绘。

古诗文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文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文常见修辞手法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方式诗歌鉴赏题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隐喻、拟人化、夸张、对比、陪衬、二元性、真理、双关、通感等。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例句:1.九月的风夜轮台呼啸,河里的砾石大如水桶,随风和地上的石头四处走动。

(岑参《四川行西征送大夫》)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3.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4.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5.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张九龄《自君之出矣》)6.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陶渊明《杂诗》)7.公兔的脚颤抖,母兔的眼睛模糊,两只兔子在地上行走。

你能分辨出我是男性还是女性吗?(木兰诗)8.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望湖楼醉书》)二、比较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例:1.杨万里在暮热中走在荷塘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齐安县杜牧的偶数问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一、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二、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三、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如: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四、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五、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六、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七、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借代
用某个事物的特定部分或特征来代替整个事物。例如杜牧的《秋夕》中“银 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以“流萤”的翅膀代替整个萤火虫,描 绘出秋夜的静谧和美丽。
营造诗歌的氛围
排比
通过重复相同的句式或词语来强化某种情感或效果。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通过重复“明月”和“问”字,表现出作者对明 月的痴迷和追求。
详细描述
对比可以通过将两个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来突出诗歌的情感或主题。如杜甫 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通过对比富人和穷人的生活状态,表达了 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02
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分析
比喻
总结词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形象、生 动的方式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感情。
修辞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语言形式,让诗歌更 加多样化和富有变化,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 艺术美感。
传达情感
表现时代精神
修辞手法能够传达诗人的情感,让读者更好 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产 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修辞手法也表现了时代精神,反映了当时的 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和趋势,为 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拟人
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情感和动作,使诗歌更加生动形 象。例如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将花和鸟赋予人的情感,表达出作者对时局的感慨和对离别 的伤感。
丰富诗歌的意象
象征
通过特定的形象或符号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例如李清照的《如梦 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以“雨疏风骤”象征生活中的波 折和不顺,表达出作者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感慨。
夸张
总结词
夸张是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数量或程度,以突出诗 歌的主题或情感。

古代诗词常见修辞手法解析

古代诗词常见修辞手法解析

古代诗词常见修辞手法解析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学中的瑰宝,其表达艺术特点十分独特。

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感,古代诗人们广泛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

本文将为大家解析几种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并探讨它们在作品中的作用。

一、比喻比喻是古代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描述或突出某一事物的特点。

比喻的句式通常为“如”、“似”、“若”等。

比如《离骚》中的“如竹苞矣兮,其顶撞天”,通过将大气磅礴的景色比喻为矗立入云的竹子,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二、拟人拟人是指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性格、行为或感情,使得诗词更具有形象感和生动性。

通过拟人描写,诗人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著短裾。

”诗人通过将“恨”拟人化为绊人的存在,以形象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三、夸张夸张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对事物特征进行夸大,以突出形象所具有的特点。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微冷山头斜照却,乳燕飞下玉阑干。

”通过夸张描写山头微冷和乳燕低飞的情景,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感官冲击。

四、借代借代是指用一个事物代表另一个事物,以便于进行比喻或抒发情感。

通过借代,诗人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歌的内涵。

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杭州即是钱塘江”。

诗人借用杭州来代表钱塘江,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对仗对仗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指在句子或诗句中使用押韵和平行结构,以保持音韵上的和谐和句式的平衡感。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人通过对仗的结构,使句子更加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通过对古代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进行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词作品的魅力所在。

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和对仗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更好地描绘了事物的形象与情感,也使得作品更加生动丰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2、掌握鉴赏诗歌修辞手法的答题步骤。

预习学案
(一)基础知识储备
常见修辞格的表达效果是:
⑴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
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⑵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⑶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
更突出、更鲜明。

⑷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⑸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⑹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⑺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⑻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⑼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⑽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⑾双关的作用是使内容含量增加,表达含蓄委婉,有时幽默风趣。

⑿互文的作用是内容丰富、相互补充,行文简洁。

⒀顶针的作用是文气贯通,表达情感严谨周密,富有音乐美。

(二)答题步骤:
1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2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
3、此手法有效地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即此手法的作用)。

课堂探究学案
高考金题再现:
1、(0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2、(09重庆)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天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有什么修辞手法?(2分)
3、(08江苏)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真题演练
1、阅读下面的一支小令,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江引]( 相思) 徐再思
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

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

元代高利贷盛行,利本相等。

这支小令的“少债”一词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分)
2、阅读一首宋诗,按要求答题。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4分)
3、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答题。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这首词是张孝祥由潭洲(今湖南长沙)改官离开湖南时,途经黄陵山下,遇风阻所作。

简要分析本词上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分)
(注:表格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只是收取少量整理收集费用,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