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两角相等两道典型例题
证明两角相等的方法20170727

徐老师模型数学20170727证明两角相等的方法百汇学校徐国纲一、相交线、平行线1、对顶角相等;2、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4、两边分别对应平行(或垂直)的两角相等或互补;5、凡直角都相等;6、角的平分线分得的两个角相等;二、三角形7、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8、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或中线)平分顶角;9、三角形外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内角之和;10、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1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12、角平分性质定理的逆定理: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三、四边形1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14、菱形的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15、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四、圆16、同弧或等弧(或两条相等的弦)所对的圆心角相等;17、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18、圆周角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19、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每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20、三角形的内心的性质:三角形的内心与角顶点的连线平分这个角;21、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弧所对的圆周角;22、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这两条切线的夹角;五、三角函数23、如果两个锐角的同名三角函数值相等,则这两个锐角相等;六、等式性质24、等量代换:若∠1=∠2,且∠2=∠3,则∠1=∠3;25、等式性质:等量加等量,其和(或差)相等:若∠1=∠2,则∠1+∠3=∠2+∠3或∠1-∠3=∠2-∠3.第1 页共1 页。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题复习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常见题型

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常见题型全等三角形是初中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全等三角形的学习是几何入门最关键的一步,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今后的学习。
而一些初学的同学,虽然学习了几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公理和推论,但往往仍不知如何根据已知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在辅导时可以抓住以下几种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常见题型,进行分析。
一、已知一边与其一邻角对应相等1.证已知角的另一边对应相等,再用SAS证全等。
例1已知:如图1,点E、F在BC上,BE=CF,AB=DC,∠B=∠C .求证:AF=DE。
证明∵BE=CF(已知),∴BE+ EF=CF+EF,即 BF=CE。
在△ABF和△DCE中,∴△ABF≌△DCE(SAS)。
∴ AF=DE(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证已知边的另一邻角对应相等,再用ASA证全等。
例2已知:如图2,D是△ABC的边AB上一点,DF交AC于点E,DE=FE,FC∥AB。
求证:AE=CE。
证明∵ FC∥AB(已知),∴∠ADE=∠CF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在△ADE和△CFE中,∴△ADE≌△CFE(ASA).∴ AE=CE(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3.证已知边的对角对应相等,再用AAS证全等。
例3(同例2).证明∵ FC∥AB(已知),∴∠A=∠EC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在△ADE和△CFE中,∴△ADE≌△CFE(AAS).∴ AE=CE(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二、已知两边对应相等1.证两已知边的夹角对应相等,再用SAS证等。
例4已知:如图3,AD=AE,点D、E在BCBD=CE,∠1=∠2。
求证:△ABD≌△ACE.证明∵∠1=∠2(已知),∠ADB=180°-∠1,∠AEC=180°-∠2(邻补角定义),∴∠ADB = ∠AEC,在△ABD和△ACE中,∴△ABD≌△ACE(SAS).2.证第三边对应相等,再用SSS证全等。
例5已知:如图4,点A、C、B、D在同一直线AC=BD,AM=CN,BM=DN。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典型例题

H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典型例题知识要点:1. 相似三角形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相似三角形。
2. 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 ⎪⎪⎩⎪⎪⎨⎧例、两三角形相似直角边、斜边对应成比角形相似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相似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④③②① 典型例题例1(2002年哈尔滨)△ABC 中,P 为AB 上一点,在下列四个条件中⑴∠ACP=∠B ⑵∠APC=∠ACB ⑶AC 2=AP ·AB ⑷AB ·CP=AP ·CB 其中能满足△APC 和 △ACB 相似的条件的是( ) A ⑴⑵⑷ B ⑴⑶⑷ C ⑵⑶⑷ D ⑴⑵⑶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相似三角形的识别,由于在识别相似的两个三角形中,隐含了一个公共角,因此依据三角形相似的识别方法①或②,只要附加一个条件∠ACP=∠B 或∠APC=∠ACB 或APAC AC AB =即可,因此应选(D ) 例2:(2004安徽)已知△ABC ,△DEF 为正三角形,D 、E 分别在AB 、BC 上,请找出一个与△DBE 相似的三角形并证明分析:本题是考查相似三角形的识别的开放题,由题意可知∠B=600,,因此与△DBE 相似的三角形一定含有600角证明:∵△ABC 和△DEF 都为正三角形,∴∠B=∠C=∠DEF=600∴∠1+∠2=1800 —∠DEF=1200 在△DBE 中,∠2+∠3=1800—∠B=1200 ∴∠1=∠3 ∴△DBE ∽△ECH例3 如图,在△ABC 中,D 、E 、F 分别为AB 、BC 、CA 边上的点,过D 作DG ∥BC ,过E 作EH ∥CA ,过F 作FI ∥AB ,(1)求证:△HIG ∽△ABC 。
(2)如果将题目已知中的平行变为DG ⊥AB ,EH ⊥BC 、FI ⊥CA ,△HIG ∽△ABC 还成立吗?请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1)利用图中平行线只要能够证明∠1=∠B ,∠2=∠C ,就可证△HIG ∽△ABC 。
证明两角相等的方法

证明两角相等的方法四川 侯国兴证明两角相等与证明两线段相等都是证明题中的常见题型,本文将举例介绍证明两角相等的常用方法,供学习参考.一.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证明例1.已知:如图1,12,C D ∠=∠∠=∠.求证:A F ∠=∠图1 图2简析:可考虑由AC ∥DF 而得到结论.. 证明:因为 12,32∠=∠∠=∠(对顶角相等)所以 13∠=∠所以 BD ∥CE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所以 D B A C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因为 C D ∠=∠,所以 DBA D ∠=∠所以 AC ∥DF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所以 A F ∠=∠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二.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例2.已知,如图2,在ABC 中,90ACB ∠= ,AC=BC ,AD 为BC 边的中线,CE AD ⊥于E ,交AB 于F ,求证:ADC BDF ∠=∠.简析:考虑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其典型辅助线是作底边上的高(作CH AB ⊥于H ,交AD 于G ),也是底边上的中线,这样,可设法证CGD BFD ≅ 而得到结论. 证明:作CH AB ⊥于H ,交AD 于G ,则45ACG B ∠=∠=因为 CE AD ⊥,所以 CAG BCF ∠=∠又因为 AC=BC 所以 AGC CFB ≅ (ASA )所以 CG=BF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又因为 45DCG B ∠=∠= ,CD=BD 所以 C G D B F D ≅ (SAS )所以 A D C B D F ∠=∠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三.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例3. 已知 :如图3,AB=AC ,,,CE AB AD BC ⊥⊥且DEB B ∠=∠,求证:12∠=∠.图3 图4简析:因为1∠、2∠是DCE 的两内角,可证ED=CD 而得结论.证明:因为 DEB B ∠=∠ ,所以BD=ED (等角对等边)因为 ,AB AC AD BC =⊥,所以 BD=CD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所以 ED=CD , 所以 12∠=∠ (等边对等角)四. 利用等量代换证明例4.如图4,ABC 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相交于点O ,且OG BC ⊥,垂足为G .求证: BOD COG ∠=∠.简析:当用上面三种方法都难以奏效时,可考虑所要证明的两个角都等于第三个角,利用等量代换而得结论.证明:由已知条件得:12BOD ∠=∠+∠1122BAC ABC =∠+∠ 11(180)9022ACB ACB =-∠=-∠ 又因为 OG BC ⊥, 所以 1902COG ACB ∠=-∠ 所以 B O D C O G ∠=∠. 待同学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知识以及在九年级学习的部分知识后,还有别的方法证明两角相等.在此不再赘述.【热身练习】:1. 已知:如图5,点C 是AB 的中点,AC=CE ,12∠=∠,求证:34∠=∠.(提示: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2. 已知:如图6,AD 是A ∠的平分线,E 是AB 上的一点,且AE=AC ,EF ∥BC 交AC 于点F .求证:EC 平分DEF ∠.(提示:利用等量代换证明)图5 图6。
几何专题(三)怎样证明两角相等及怎样证明两直线平行

几何专题(三)怎样证明两角相等【知识要点】本单元中证明两角相等的方法主要有: (1) 对顶角相等;(2)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6)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7) 如果两个角都与第三个角相等,或都与某两角的和、差、倍、分相等,则这两个角相等。
(即等量代换法)【典型例题】能力挑战1、已知:如图所示,B ∠=∠1,CD 平分ACB ∠,求证:32∠=∠.能力挑战2、已知:如图所示,21∠=∠,C A ∠=∠.求证:D B ∠=∠.AD E B 1 23AE B N M D FC 12 3 4能力挑战3、如图所示,在ABC ∆中,AD CE ⊥∠=∠,21交AB 于E ,EF ∥BC 交AC 于F ,AD 、EC 交于M 点,求证:FEC DEC ∠=∠.【课堂练习】1、如图所示,点O 在AB 上,OD 平分OD OE AOC ⊥∠,.求证:OE 是BOC ∠的平分线.2、如图所示,AB 和CD 相交于点O ,B A ∠=∠,求证:D C ∠=∠.3、已知:如图所示,AB ∥CD ,AC ∥DE .求证:D A ∠=∠.O A BD CE AO BDABCED1 2 A FE C D B M4、已知:如图所示,AB ∥CD ,21∠=∠,求证:F E ∠=∠.5、已知:如图所示,F E BC DF BC AE 、,,⊥⊥为垂足,1∠=∠A .求证:DF 平分BDC ∠.A BCDEF12A D GB E F C1 2 3怎样证两直线平行【知识要点】本单元中证两直线平行的方法主要有: (1)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 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的两直线互相平行; (5)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能力挑战】能力挑战1、已知:如图所示,BE 平分ABC ∠,CF 平分ACB ∠,且D ACB ABC ∠=∠∠=∠1,. 求证:CF ∥DE .能力挑战2、如图所示,在ABC ∆中,P 、Q 分别是BC 、AC 上的点,作AC PS AB PR ⊥⊥,,垂足分别是R 、S .若AQ=PQ ,PR=PS .求证: QP ∥AR .AF E B D 1 2 A PBC Q R【练习】1.如图所示,已知AB ∥CD ,D B ∠=∠,求证:AD ∥BC .2.如图所示,已知AB ∥CD ,EM 、FN 分别平分BEF ∠和CFE ∠.求证:EM ∥NF .3.如图所示,点O 在CD 上,AB OE ⊥于E ,当1∠是什么角时AB ∥CD ?4.如图所示,已知D B ∠=∠,AB ∥CE ,求证:CE ∥DF .5.如图所示,已知BE 、CE 分别平分ABC ∠、BCD ∠,且︒=∠+∠9021.求证:AB ∥CD .A BCDA N MBE D C F12A B EC DO1ABC D FE E C D B A 12。
两个相等三角形练习题

两个相等三角形练习题一、选择题1. 在下列图形中,能判断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A. SASB. ASAC. AASD. SSD2. 已知△ABC和△DEF,AB=DE,AC=DF,∠B=∠E,则这两个三角形()A. 全等B. 相似C. 不全等也不相似D. 无法判断3. 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个锐角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A. 全等B. 相似C. 不全等也不相似D. 无法判断二、填空题1. 若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是______三角形。
2. 已知△ABC和△DEF,AB=DE,BC=EF,AC=DF,则这两个三角形是______三角形。
3. 在两个全等三角形中,它们的对应边长之比是______。
三、判断题1. 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 两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 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周长之比是1:1。
()四、解答题1. 在△ABC中,AB=AC,D为BC的中点,求证:∠ADB=∠ADC。
2. 已知△ABC和△DEF,AB=DE,BC=EF,∠B=∠E,求证:△ABC≌△DEF。
3. 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点D在BC上,且BD=DC,求证:∠BAD=∠CAD。
4. 已知△ABC和△DEF,AB=DE,AC=DF,∠A=∠D,求证:△ABC≌△DEF。
五、综合题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2,3),点B(4,7),点C(6,3),判断△ABC是否为全等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2. 已知△ABC和△DEF,AB=DE,BC=EF,AC=DF,且∠A=∠D,求证:△ABC≌△DE F,并求出它们的面积。
六、作图题1. 已知线段AB=6cm,∠C=45°,请在AB上作一个点C,使得△ABC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2. 已知线段DE=8cm,点F在DE上,且DF=4cm,请作一个全等三角形,使其与△DEF全等。
三角形全等的应用2 证角相等 (含详细解答)

二、利用全等三角形证角相等
1-1.若△ABC中,∠C=2∠A,AC=2BC,则△ABC是直角三角形(自己画图)
分析:本题属于证角的题型。
虽然是证一个角为900.但不能直接得证,要通过证全等三角形角相等来实现,所以其实际上是证角相等的题型。
图形中不能直接找到全等的两个三角形,必须根据已知条件和图形特点添加辅助线来构造全等三角形。
构造全等三角形要根据三种基本模型(旋转型,平移型,翻转型)来构造。
利用这个图形要证出结论不可能,因此要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如何添加辅助线呢?若利用已知条件AC=2BC,添加辅助线,倍长BC 或取AC的中点都不能证出结论;因此利用已知条件∠C=2∠A添加辅助线。
作∠ACB的平分线CD交AB于D(利用角的两倍关系做角平分线,构造等腰三角形,这个技巧值得记住),这样就产生了等腰三角形ADC(光有等腰三角形还没有构造成功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如果再把等腰三角形垂直平分就可构造成两个全等三角形,这个技巧值得记住),再作DE⊥AC交AC于E,只要证△DEC和△DBC全等就可以了,这样∠1=∠B=90°,此题结论得以论证。
(证明略)。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4.2 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作业

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1.在△ADF和△BCE中,AD=BC,∠A=∠B,直接利用“ASA”证得△ADF≌△BCE的条件是(B)A.AF=BEB.∠D=∠CC.∠F=∠BD.CE=DF2.如图,若利用“ASA”来判定△ACD≌△ABE,则可以添加的条件是 (D)A.∠AEB=∠ADC,∠C=∠BB.∠AEB=∠ADC,CD=BEC.AC=AB,AD=AED.AC=AB,∠C=∠B3.如图,聪聪书上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了一部分,他根据所学知识很快就画了一个与书本上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那么聪聪画图的依据是(C)A.SSSB.SASC.ASAD.AAS4.如图,要测量河岸相对两点A,B之间的距离,已知AB垂直于河岸BF,先在BF上取两点C,D,使CD=CB,再过点D作BF的垂线段DE,使点A,C,E在一条直线上,测出BD=10,ED=4,则AB的长是(C)A.5B.10C.4D.以上都不对5.如图,AB∥CD,E是CD上一点,BE交AD于点F,EF=BF.求证:AF=DF.证明:∵AB∥CD,∴∠B=∠FED,在△ABF和△DEF中,∴△A BF≌△DEF(ASA),∴AF=DF.6.如图,点B,E在线段CD上,若∠C=∠D,则添加下列条件,不一定能使△ABC≌△EFD的是(C)A.BC=FD,AC=EDB.∠A=∠DEF,AC=EDC.AC=ED,AB=EFD.∠ABC=∠EFD,BC=FD7.如图,已知AD是△ABC的角平分线,在不添加任何辅助线的前提下,要使△AED≌△AFD,需添加的一个条件是∠EDA=∠FDA(答案不唯一) .8.如图,要测量水池的宽AB,可过点A作直线AC⊥AB,再由点C观测,在BA延长线上找一点B',使∠ACB'=∠ACB,这时只要量出AB'的长,就知道AB的长,为什么?解:∵AC⊥AB,∴∠CAB=∠CAB'=90°.在△ABC和△AB'C中,∴△ABC≌△AB'C(ASA),∴AB=AB'.9.如图,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若使△AOP≌△BOP,则需添加一个条件.(1)小明添加的条件是:AP=BP.你认同吗?(2)你添加的条件是∠APO=∠BPO ,请用你添加的条件完成证明.解:(1)不认同,按小明添加的条件,并不能证明全等.(2)理由:∵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AOP=∠BOP,在△AOP和△BOP中,∴△AOP≌△BOP(ASA).10.如图,在△ABC中,∠A=90°,AB=AC,∠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CE⊥BD,垂足为E.试猜想CE与B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解:BD=2CE.理由如下:延长BA,CE相交于点F.∵BD平分∠ABC,∴∠CBE=∠FBE.在△BCE和△BFE中,∴△BCE≌△BFE(ASA).∴CE=EF.∵∠BAC=90°,CE⊥BD,∴∠ACF+∠F=90°,∠ABD+∠F=90°.∴∠ABD=∠ACF.在△ABD和△ACF中,∴△ABD≌△ACF(ASA).∴BD=CF.∵CF=CE+EF=2CE,∴BD=2CE.11.(宜昌中考)杨阳同学沿一段笔直的人行道行走,在由A处步行到达B处的过程中,通过隔离带的空隙O,刚好浏览完对面人行道宣传墙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其具体信息汇集如下:如图,AB∥OH∥CD,相邻两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AC,BD相交于点O,OD⊥CD,垂足为D.已知AB=20米,请根据上述信息求标语CD的长度.解:∵AB∥CD,∴∠ABO=∠CDO,∵OD⊥CD,∴∠CDO=90°,∴∠ABO=90°,即OB⊥AB,∵相邻两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OD=OB,在△ABO与△CDO中,∴△ABO≌△CDO(ASA),∴CD=AB=20米.12.(南充中考)已知△ABN和△ACM的位置如图所示,AB=AC,AD=AE,∠1=∠2.(1)求证:BD=CE;(2)求证:∠M=∠N.证明:(1)在△ABD和△ACE中,∴△ABD≌△ACE(SAS),∴BD=CE.(2)∵∠1=∠2,∴∠1+∠DAE=∠2+∠DAE,即∠BAN=∠CAM,由(1)得△ABD≌△ACE,∴∠B=∠C,在△ACM和△ABN中,∴△ACM≌△ABN(ASA),∴∠M=∠N.13.如图,小强在河的一边,要测河面的一只船B与对岸码头A的距离,他的做法如下:①在岸边确定一点C,使C与A,B在同一直线上;②在AC的垂直方向画线段CD,取其中点O;③画DF⊥CD,使F,O,A在同一直线上;④在线段DF上找一点E,使E与O,B共线.他说测出的线段EF的长就是船B与码头A的距离.他这样做有道理吗?为什么?解:有道理.理由:∵DF⊥CD,AC⊥CD,∴∠C=∠D=90°,∵O为CD的中点,∴CO=DO,在△ACO和△FDO中,∴△ACO≌△FDO(ASA),∴AO=FO,∠A=∠F,在△ABO和△FEO中,∴△ABO≌△FEO(ASA),∴AB=EF.14.如图,点A,B,E,F在同一直线上,有下列命题:“若AE=BF,∠A=∠B,则△ACF≌△BDE.”判断这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真命题,请给出证明;如果是假命题,请再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它成为真命题,并加以证明.解:命题“若AE=BF,∠A=∠B,则△ACF≌△BDE”是假命题,可添加条件AC=BD,使它成为一个真命题.证明如下:∵AE=BF,∴AE+EF=BF+EF,即AF=BE,在△ACF和△BDE中,∴△ACF≌△BDE(SAS).(本题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