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
(2024年高考真题)2024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语文试卷限时150分钟满分150分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气候的波动变化对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建古代气候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缺乏合适的温度代用指标,我国古温度重建结果分辨率较低,且多以定性记录为主,定量的古温度重建相对较少。
全球历史温度变化曲线的重建主要借助冰芯、深海沉积物和树轮的记录,而我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陆地上的沉积记录才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历史气候变化。
随着技术的革新,微生物分子化石的研究蓬勃发展,微生物分子化石中的一类化合物——brGDGTs(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酯)——被用于古气候研究。
brGDGTs是细菌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其分子结构中有4到6个甲基和0到2个环戊烷。
如同人天冷需要加衣、天热需要减衣一样,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细菌倾向于合成更多的甲基,而温暖的环境下合成的甲基数量则减少。
微生物活体死亡后,细胞膜中的brGDGTs等大分子能在地质体中长期保留下来,可以通过brGDGTs 结构中的甲基个数推断当时的温度。
六盘山北联池靠近中华文明核心区,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选取这里的沉积物样品,借助brGDGTs,通过定量分析,重建了5000年以来我国北方更高分辨率的暖季(4月至10月)温度变化过程。
站合山西某地沉积物的孢粉重建的降水记录,联合团队获得了我国北方地区5000年以来究整的气候演变历程。
从重建的温度与降水结果来看,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呈现出不断变冷、变干的大趋势。
大约前3000年变化缓慢,之后的2000年变化加速。
人教版(部编)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考试卷及答案(含两套题)

密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人教版(部编) 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及答案(满分:100分 时间: 6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
(共47分)1.读拼音,写词语。
(10分)y àn y ǔ( ) xi ù t ǒng ( ) g ān zhe ( ) ji àng y óu ( ) f ēng ku áng ( ) l óu t ī( ) t ái xi ǎn ( ) q íng ku àng ( ) p ù b ù( ) zu ǐ ch ún (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3分)苞蕾.(l ěi l éi ) 痱.子(f èi f ēi ) 瞟.见(pi áo pi ǎo ) 菜畦.(w ā q í) 铁轨.(ku ǐ gu ǐ) 焖.饭(m ēn m èn ) 3.用“ ”画出每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里改正。
(4分)(1)高粱 裂逢 收割( )(2)稻秧 瓦篮 笑嘻嘻( ) (3)大蒜 嚷叫 收宿( )(4)斗蓬 腥味 软绵绵( ) 4.在括号里写出与加点词意思相近的词语。
(4分)(1)我只好打开电视,不声不响....地听英语讲座。
( ) (2)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 )(3)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4)我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
(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不过几天,那盆吊兰就已长得满满当当....的了。
B.晴朗的夜空,满天星斗....,总能激起人们不尽的遐想。
C.这间书房是老人读书写作之处,几净窗明,一尘不染....。
D.第一次来到大都市,他有点儿晕头转向....。
气候变化现代文阅读及其答案

气候变化现代文阅读及其答案气候变化现代文阅读及其答案不久前,美国前副总统戈尔针对美国政府和社会在能源和气候变化上的态度大声疾呼:美国的生存正处于危险之中,更有甚者,人类文明的未来正面临着危险。
戈尔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美国在能源、环境和气候安全方面的尴尬境地--从中国借钱购买波斯湾的石油,燃烧石油的过程中破坏地球。
实际上也是大多数国家的困境:高昂的油价,过度的排放,脆弱的经济,紧张的国家关系。
戈尔为美国制定的方案是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并要求国家致力于在10年内实现电力100%来自可再生能源和真正清洁的无碳能源。
也许这一方案并不适合所有国家,但戈尔这需要彻底地改变的理念和勇气值得世界各国学习和借鉴。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安全挑战的必由之路,但低碳之路并不平坦,还有很多人对依赖化石燃料抱有幻想,并对气候变化的事实表示怀疑。
许多政治家在选票的诱惑和威慑之下随波逐流,没有承担起应当承担的责任。
这些政治家并不缺乏敏锐的战略眼光,只是缺乏勇气!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
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种理念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
从内涵看,低碳经济模式适合中国具体国情,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中国既需要摆脱对碳基燃料的过分依赖,减轻高油价的压力,实现经济转型,又需要保持适度、快速的经济增长,解决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从现实利益看,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查塔姆研究所(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在一篇题为《气候变化:中国与欧洲能源和气候安全相互依存性》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注重发展和采用先进的气候技术,与中国致力于在全球价值链中提升其地位的目标也是一致的。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专项试题(五)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专项试题(五)附答案(一)气候变化我们居住的星球所面临的最严峻的威胁之一就是气候变化,它将会给人类带来很多麻烦。
尽管地球的温度从地球存在以来就在极度的冷和热之间摇摆,但人类的行为,特别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已极大地干扰了自然循环,使大气温度不断升高。
⑤温室气体的产生来源于生活。
大气层包裹着地球,并帮助地球保持温度。
大气层中的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和甲烷能吸收太阳传递的热量,并维持地表温度,以供生命存活。
如果这些气体量增加,地球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温室。
其中,甲烷是最令人担忧的一种温室气体。
大量的甲烷是由水稻和牛制造出来的,牛吃过草后打嗝儿会喷出甲烷。
甲烷的保温效果是二氧化碳的21倍。
每头牛每天能产生多达200升甲烷气体!除此之外,我们每天所做的任何一件事几乎都离不开能源。
我们所需的大部分能源来自于燃烧的煤炭、天然气或石油,这些都会产生温室气体。
②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后果难以预测。
对于环境,全球变暖会使冰川融化,所有融化的水都会涌入大海。
海平面会随之上升,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会被淹没;气候变暖还可能会改变天气,有些国家(如北非的一些国家)会变得越来越炎热,越来越干旱,而其他地区(如北欧)可能变得更加寒冷潮湿;地球上还可能会出现更多、更强烈的自然灾害,比如风暴、干旱和洪水。
对于动植物,也会由于环境的改变而濒临灭绝。
对植物而言,大量湿地因此退化甚至消失,对动物而言,脆弱物种也将难逃厄运,其中包括很多世界上最为珍稀的物种,比如:哥斯达黎加金蟾被认为是由于气候变化而灭绝的物种,这种金蟾曾经只在自然保护区内存活。
④人类对于气候变暖的对策也很多。
科学家们正在试图寻找更节约和更为环保的新能源,比如研发使用氢气、生物燃料和电的新型汽车,以取代易污染环境的汽油。
二,试图设计更节能的房屋。
使用反射和放大阳光的特殊管子来照明,用太阳能电池板和风车发电;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预防全球变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气候变化的利与弊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
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
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亿美元。
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
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
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
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至4℃。
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由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洲、.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
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2024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语文试卷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限时150分钟满分150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气候的波动变化对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建古代气候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缺乏合适的温度代用指标,我国古温度重建结果分辨率较低,且多以定性记录为主,定量的古温度重建相对较少。
全球历史温度变化曲线的重建主要借助冰芯、深海沉积物和树轮的记录,而我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陆地上的沉积记录才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历史气候变化。
随着技术的革新,微生物分子化石的研究蓬勃发展,微生物分子化石中的一类化合物——brGDGTs(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酯)——被用于古气候研究。
brGDGTs是细菌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其分子结构中有4到6个甲基和0到2个环戊烷。
如同人天冷需要加衣、天热需要减衣一样,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细菌倾向于合成更多的甲基,而温暖的环境下合成的甲基数量则减少。
微生物活体死亡后,细胞膜中的brGDGTs等大分子能在地质体中长期保留下来,可以通过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推断当时的温度。
六盘山北联池靠近中华文明核心区,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选取这里的沉积物样品,借助brGDGTs,通过定量分析,重建了5000年以来我国北方更高分辨率的暖季(4月至10月)温度变化过程。
结合山西某地沉积物的孢粉重建的降水记录,联合团队获得了我国北方地区5000年以来完整的气候演变历程。
从重建的温度与降水结果来看,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呈现出不断变冷、变干的大趋势。
大约前3000年变化缓慢,之后的2000年变化加速。
2024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精校精讲版)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语文限时150分钟满分150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气候的波动变化对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建古代气候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缺乏合适的温度代用指标,我国古温度重建结果分辨率较低,且多以定性记录为主,定量的古温度重建相对较少。
全球历史温度变化曲线的重建主要借助冰芯、深海沉积物和树轮的记录,而我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陆地上的沉积记录才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历史气候变化。
随着技术的革新,微生物分子化石的研究蓬勃发展,微生物分子化石中的一类化合物--brGDGTs(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酯)--被用于古气候研究。
brGDGTs是细菌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其分子结构中有4到6个甲基和0到2个环戊烷。
如同人天冷需要加衣、天热需要减衣一样,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细菌倾向于合成更多的甲基,而温暖的环境下合成的甲基数量则减少。
微生物活体死亡后,细胞膜中的brGDGTs等大分子能在地质体中长期保留下来,可以通过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推断当时的温度。
六盘山北联池靠近中华文明核心区,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选取这里的沉积物样品,借助brGDGTs,通过定量分析,重建了5000年以来我国北方更高分辨率的暖季(4月至10月)温度变化过程。
结合山西某地沉积物的孢粉重建的降水记录,联合团队获得了我国北方地区5000年以来完整的气候演变历程。
从重建的温度与降水结果来看,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呈现出不断变冷、变干的大趋势。
大约前3000年变化缓慢,之后的2000年变化加速。
这主要与太阳辐射变化有关,太阳辐射能量在过去5000年间持续下降。
另外,过去2000年以来的快速冷干现象还可能与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等因素有关。
而且这一时期内区域植被中木本植物逐渐减少,导致地表反射率上升,也可能加快了气候变冷变干的速度。
《气温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

《气温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气温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气温变化的利与弊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l℃,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l℃的评价是。
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回℃,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
世界平均气温下降l℃,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l℃,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
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l℃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
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l℃,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
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
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
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
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对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至4℃。
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
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
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l℃,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气温升高也会带来好处。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气候变化的利与弊》文章阅读以及相关的阅读答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习题...
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气温升高也会带来好处。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气候变化的利与弊》文章阅读以及相关的阅读答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习题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
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
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
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
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
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
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
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 1.8℃至4℃。
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 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
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习题
14.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指出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你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渡排放导致全球变暖,"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结合链接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2分)
【材料连接】
中国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4月20日向媒体通报,2010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请你为"六五"世界环境日写一条倡导"低碳减排"的宣传标语。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参考答案:
14.逻辑顺序
15.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突出、准确地说明了气温上升或下降1℃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
(大意对即可)
16. "可能"表估计,推测。
说明出现海平面上升1厘米到16厘米的情况几率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17.内容: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说明气候变化带来的利弊。
写法:把气温升高的利与弊进行对比,更加突出地说明了气温升高的弊大于利,(大意对,答出一方面即可)
18.示例:⑴清爽地球靠大家,低碳走进你我他。
⑵少坐汽车多行走,低碳健康我拥有。
⑶低碳走进千万家,节能环保我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