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八年级语文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建湖县汇文实验初中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班级姓名课内现代文(一)说明文一、说明文知识归纳: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摹状貌、作诠释、下定义、画图表、引用格式:本句/段运用了xx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地说明了xx(说明对象)的xx特点,使读者3.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问: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本文使用了xx的说明顺序,对xx(说明对象)加以说明,使文章更具条理性。

4.语言特点(准确、形象生动、简明平实)格式:本文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的xx特点,如xx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征。

5.语言品析例1:A.xx词有何作用?B.xx词能否去掉,为何? C.xx词能否换成另一个格式:不可以,xx词原来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它生动形象/准确地说明了xx事物的xx特征(情况),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若删去/改变,原句就会变成什么意思,显得太绝对(或是与原句意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例2:“××”词好在哪里?格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或是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6.某句在文中的作用格式:结构上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或前文、引出说明对象,使文章结构严谨。

内容上肯定强调、生动形象、准确具体,增强说服力。

二、阅读《中国石拱桥》(节选),完成下面题目。

(一)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气温变化的利与弊

气温变化的利与弊

气温变化的利与弊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

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

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

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

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

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

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

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

统计分析:每不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气温升高也会带来好处。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气候变化的利与弊》文章阅读以及相关的阅读答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习题...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气温升高也会带来好处。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气候变化的利与弊》文章阅读以及相关的阅读答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习题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

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

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

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

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

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

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 1.8℃至4℃。

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利弊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利弊

3.定量适应
①加强气候变化的定量影响与风险监测评估,尤其区分不同驱动因素 的影响,从而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定量目标。
②加强适应技术和措施的定量成本效益分析,通过开发成本 - 效益 分析、多目标分析和风险 - 效益分析等方法定量评估适应的效果。
③需要借助定量和定性方法,对不同适应措施和技术进行不确定性分 析,明晰它们的风险、适宜性和优先性,判断其适应效果,进而可为 未来不同时段的适应措施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在此,我们小组从地理学学科的视角,对当前气候变化研究的成果进行 评述。
1、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
根据IPPC第一工作组所做的气候变化(2001年)报告指出: ·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大约比20世纪升高了0.6℃。 ·过去40年间,距地表8km以下的大气层的温度有所升高。 ·积雪覆盖及冰川范围已经减少。 ·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海洋热容量增加。 ·检潮仪数值表明,20世纪期全球海平面平均升高了0.1~0.2m。 ·全球海洋热容量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有所增加,在此期间所获得的大量 的海洋亚表面温度资料已证明了这一点。
① 调整种植结构和作物布局 ② 改变耕作制度 ③ 提高复种指数和开发新品种等
避害的适应措施
① 适应国家战略的制定 ② 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的监测评估 ③ 适应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④ 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支持 ⑤ 公众意识的提高 ⑥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2、有序适应
① 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加强气候变化及极端气候事件影响机理的实验 与综合评估模型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与风险分析,评估已 经发生的气候变化以及全球持续升温情景对各领域和区域的综合影响。
经济增长点。
4、研究意义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已经取

人教版(部编)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考试卷及答案(含两套题)

人教版(部编)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考试卷及答案(含两套题)

密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人教版(部编) 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及答案(满分:100分 时间: 6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

(共47分)1.读拼音,写词语。

(10分)y àn y ǔ( ) xi ù t ǒng ( ) g ān zhe ( ) ji àng y óu ( ) f ēng ku áng ( ) l óu t ī( ) t ái xi ǎn ( ) q íng ku àng ( ) p ù b ù( ) zu ǐ ch ún (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3分)苞蕾.(l ěi l éi ) 痱.子(f èi f ēi ) 瞟.见(pi áo pi ǎo ) 菜畦.(w ā q í) 铁轨.(ku ǐ gu ǐ) 焖.饭(m ēn m èn ) 3.用“ ”画出每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里改正。

(4分)(1)高粱 裂逢 收割( )(2)稻秧 瓦篮 笑嘻嘻( ) (3)大蒜 嚷叫 收宿( )(4)斗蓬 腥味 软绵绵( ) 4.在括号里写出与加点词意思相近的词语。

(4分)(1)我只好打开电视,不声不响....地听英语讲座。

( ) (2)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 )(3)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4)我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

(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不过几天,那盆吊兰就已长得满满当当....的了。

B.晴朗的夜空,满天星斗....,总能激起人们不尽的遐想。

C.这间书房是老人读书写作之处,几净窗明,一尘不染....。

D.第一次来到大都市,他有点儿晕头转向....。

气候变化现代文阅读及其答案

气候变化现代文阅读及其答案

气候变化现代文阅读及其答案气候变化现代文阅读及其答案不久前,美国前副总统戈尔针对美国政府和社会在能源和气候变化上的态度大声疾呼:美国的生存正处于危险之中,更有甚者,人类文明的未来正面临着危险。

戈尔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美国在能源、环境和气候安全方面的尴尬境地--从中国借钱购买波斯湾的石油,燃烧石油的过程中破坏地球。

实际上也是大多数国家的困境:高昂的油价,过度的排放,脆弱的经济,紧张的国家关系。

戈尔为美国制定的方案是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并要求国家致力于在10年内实现电力100%来自可再生能源和真正清洁的无碳能源。

也许这一方案并不适合所有国家,但戈尔这需要彻底地改变的理念和勇气值得世界各国学习和借鉴。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安全挑战的必由之路,但低碳之路并不平坦,还有很多人对依赖化石燃料抱有幻想,并对气候变化的事实表示怀疑。

许多政治家在选票的诱惑和威慑之下随波逐流,没有承担起应当承担的责任。

这些政治家并不缺乏敏锐的战略眼光,只是缺乏勇气!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

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种理念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

从内涵看,低碳经济模式适合中国具体国情,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中国既需要摆脱对碳基燃料的过分依赖,减轻高油价的压力,实现经济转型,又需要保持适度、快速的经济增长,解决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从现实利益看,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查塔姆研究所(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在一篇题为《气候变化:中国与欧洲能源和气候安全相互依存性》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注重发展和采用先进的气候技术,与中国致力于在全球价值链中提升其地位的目标也是一致的。

山东省青岛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省青岛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省青岛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冬小麦原产于西亚、北非一带,大约4000年前传入中国,并逐渐推广到各地。

唐代是冬小麦空间扩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冬小麦的地位有了全面改变,两税法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

两税法规定“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

其中的六月和十一月正是冬小麦与粟等作物的成熟期。

麦熟为夏税起收的时间标志,粟、稻等成熟为秋税起收的时间标志。

全国各地缴纳的物品并非只有麦、粟二物,而是因地设项。

夏税交纳时间与冬小麦成熟期吻合,但并非夏税征纳地就应是冬小麦种植区,银、钞、钱、绢都是非冬麦区纳税的替代物。

那么历史时期冬小麦分布北界位于什么地方?宋人庄绰有言,“陕西沿边地苦寒,种麦周岁始熟,以故粘齿不可食”。

春小麦春种秋收,周岁始熟;冬小麦秋种夏收,属于越冬作物,跨岁而熟。

生长期与食性二者证明宋代陕西沿边种植的是春小麦,这时陕西边地大致位于无定河流域至横山一线,即北纬38度附近;冬小麦的分布区应在此线之南,从陕西沿边向东进入河东路(今山西)辖境,府州(今陕西府谷)位于黄河岸边,宋太祖乾德“四年四月府州、尉氏县、云阳县并有麦两歧”,“麦两歧”为小麦成长到一定时期才能看到的瑞兆,因此四月在府州看到“有麦两歧”当是冬小麦接近成熟的物候标识。

欧阳修对与府州纬度相近的宁化军(今山西宁武县)却留下这样的记述:“本军地寒,民不种麦。

”府州与宁化军都位于北纬39度附近,由此看来这一纬度位置正值冬小麦北界的边缘地带。

将陕西沿边春小麦种植区所在的北纬38度与河东一带的北纬39度连接起来成一条斜线,这条斜线与中国气温带分布完全吻合,顺应这一趋势向太行山以东的河北路(今河北)延伸。

由于河北路地处华北平原之上,气温高于河东,陕西所在的黄土高原,冬小麦的北界大约在北纬40度燕山一线。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课后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课后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课后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总分: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请将自己的答案填写在表格当中)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 ℃~5.8 ℃,约是20世纪升温幅度的2~10倍。

据此回答1~2题。

1.气候变暖的影响可能有( )①冰川退缩②冻土融化③气候更加适宜生物生长,各地动植物数量增加④高原内陆湖泊水量大增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2.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A.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B.中纬度温带地区变得湿润C.高纬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D.从全球看,利大于弊对野象生活习性的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

读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回答3~4题。

3. 公元前500年前,黄河流域的气候状况可能是( )A.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多B.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少C.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少D.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4. 关于该历史时期(公元前500年~公元1830年)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 ℃等温线的位置北移有资料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6℃~0.9℃。

当今全球气候具有变暖的趋势。

读图回答5~6题。

5.右图反映的问题是全球变暖,下列对策可以缓解气候变暖的是(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②大面积植树造林③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④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6.上述气温变化对人类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升高将使森林树种大量增加B.高山冰川将改变规模,有些地方出现减少和退缩C.各地农作物产量都会大幅度减少D.气候变暖,会使各地人们的新陈代谢变慢,增强身体活力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

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

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

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

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

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

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 1.8℃至4℃。

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 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

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4.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指出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你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渡排放导致全球变暖,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结合链接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2分)
【材料连接】
中国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4月20日向媒体通报,2010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请你为六·五世界环境日写一条倡导低碳减排的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逻辑顺序
15.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突出、准确地说明了气温上升或下降1℃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

(大意对即可)
16. 可能表估计,推测。

说明出现海平面上升1厘米到16厘米的情况几率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17.内容: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说明气候变化带来的利弊。

写法:把气温升高的利与弊进行对比,更加突出地说明了气温升高的弊大于利,(大意对,答出一方面即可)
18.示例:⑴清爽地球靠大家,低碳走进你我他。

⑵少坐汽车多行走,低碳健康我拥有。

⑶低碳走进千万家,节能环保我参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