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宠儿》的人物形象中分析莫里森的种族观
对莫里森小说《宠儿》中赛斯形象的解读

对莫里森小说《宠儿》中赛斯形象的解读作者:许明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6期摘要:莫里森小说《宠儿》,成功地塑造了黑人女性艺术典型,即赛斯。
在小说中,赛斯这一形象显现出她不仅是一个受难者,而且还是一位抗争者,充分表现出赛斯的性格特点、思想以及审美价值等。
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分析,作者笔下所塑造的赛斯形象体现出的思想价值是由于它具有思想启蒙性质,并且又能够反映出作者对黑人前途与命运发展的高度关注。
由此看来,对《宠儿》这部小说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所学知识,重点对莫里森小说《宠儿》中的赛斯形象进行了详细阐述,为今后学者对赛斯形象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莫里森《宠儿》赛斯形象探究莫里森是美国一位极其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同时她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在近半个世纪时间内,出版了八部长篇小说,其代表作品有《宠儿》、《天堂》等,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莫里森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看出,她是具有强烈民族使命感与责任感的作家。
而在她所创作的小说中,有两个显著特点,即“民族叙事”以及“种族话语”。
另外,她所创作的小说作品,都是站在黑人女性角度上,借助各种艺术创作手法,构建出一独特艺术世界。
莫里森所创作的小说,都是针对黑人,尤其是将黑人女性生活状态贯穿到小说当中,同时将黑人女性前途以及命运发展作为小说创作的一条主要思想线,而她所创作小说的主要目标是将黑人女性形象真实地反映出来。
而在莫里森看来,所塑造的黑人女性形象具有多种特点,例如:系列化、多样化以及典型化。
其中,在她所创作的小说《宠儿》当中,赛斯是具有一段独特人生经历的一个艺术典型形象。
文章重点对赛斯形象特点、思想内容和认识价值加以详细论述。
一、痛苦倔强灵魂在莫里森所创作的小说当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数具有系列化特点,既有老一代黑人女性形象,又涉及到年轻黑人女性形象。
上述谈及到的女性黑人形象,其人生经历都是大不相同的,而且思想性格也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在莫里森笔下,都刻画得十分生动、形象。
《宠儿》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宠儿》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宠儿》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导语】:《宠儿》取材于一段真实的历史。
托尼·莫里森《宠儿》中身份构建的后殖民解读

托尼·莫里森《宠儿》中身份构建的后殖民解读【文章摘要】:作为一位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美国非裔文坛的领军人物,她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文字创作出多部为黑人解放而疾呼的力作。
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是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美国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
当下,国外对其的研究聚焦于于女性主义,种族歧视,后现代主义等话题;国内对其的研究集中于写作手法和思想内容方面。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出发,基于国内外对于《宠儿》的研究,通过对《宠儿》故事情节和黑人女性形象的探讨,运用斯图尔特·霍尔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概念和弗朗兹·法侬的民族文化观点,研究黑人的身份建构问题,从而揭露蓄奴制和种族歧视对美国黑人的身心伤害和黑人身份认同感的缺失,讨论黑人在蓄奴制之下变成文化上的“孤儿”,白人阴影下的他者的事实,并对黑人文化身份的重建进行探讨。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宠儿》;后殖民主义;文化身份一、托尼·莫里森与《宠儿》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美国非裔文坛的领军人物,也是举世公认的最优秀小说家之一。
她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高超的文学创作水平,探索非洲民族在美国的身份认同困境,尤其着眼于黑人女性的悲惨经历,致力于揭示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对于非洲民族的迫害。
同时,她带着崇高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将非洲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于作品之中,为非洲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做出努力。
托尼·莫里森共出版11部杰出的小说,其中包括《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和《宠儿》等。
1993年,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非裔女作家。
《宠儿》发表于1988年,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她凭借这部作品于1988年获得普利策奖。
小说讲述了一位名叫塞丝的黑人女性逃脱奴役的故事。
在小说的开端,塞丝已经成功逃脱奴役,自由地生活了十几年。
但她的家庭早已分崩离析——她的婆婆贝比·萨格斯早年间去世了,两个儿子由于惧怕房中幽灵的骚扰而选择离开。
《宠儿》文学分析——女性主义

关键词形象 作为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在《宠儿》中为我们讲述了塞丝 杀婴的故事,她塑造的不再是温良淑德的“家庭天使”,而 是在性别和种族双重压迫下奋力抗争的“恶女人”,深刻地 体现了主人公的女性解放意识,也表达了作家自己的女性主 义立场。 相比较而言,祖母贝比・萨格斯是一个极为传统的美国黑人 女性,她也有着所有黑人女性的悲惨遭遇,她曾说过:“在 这个国家里,没有一座房子不是从地板到房梁都塞满了黑人 死鬼的悲伤。”然而正是这样一个默默隐忍的女性,在“林 间空地”进行“布道”时,号召她的黑人同胞们热爱自己的 肉体,“比眼睛比脚更热爱。比呼吸自由空气的肺更热爱。 比你保存生命的子宫和你创造生命的私处更热爱,现在听我 说,爱你的心。因为这才是价值所在”。这种对身体的热爱 是对身体本能的爱抚和赞颂,是对黑人女性自身顽强生命力 的认知和感叹,更是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
角度二:小说主题
小说一方面真实地再现了黑奴们在奴隶制下所 遭受的种种非人的待遇,而且深刻地揭露了这 些黑奴们在精神上所遭受的摧残与伤害,这些 伤害阻碍了他们寻求个人价值和个人身份确认。 然而在作者看来,女性主义者还应献身于黑人 的民族事业,维护民族的整体性。所以小说不 单单停留在控诉美国社会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与 压迫,而是从独特的角度写女性经验,在抨击 种族歧视的同时揭露性别歧视,或者主要反映 黑人妇女争取妇女平等权利的斗争 ——主题 升华
宠儿托尼莫里森读后感

宠儿托尼莫里森读后感
首先得说,这书里的故事就像一把锐利的钩子,一下子就把我给勾住了。
讲的是奴隶制时期那些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事儿。
塞丝,这个女主人公,她的经历就像是被命运无情地扔到了一个巨大的绞肉机里,出来的时候已经是遍体鳞伤,但又顽强得如同荒野里的荆棘。
莫里森写那些奴隶的生活啊,真的是细致入微到让人害怕。
就好像她在我眼前打开了一扇通往黑暗过去的大门,里面弥漫着血腥、绝望和无尽的屈辱。
那些白人奴隶主就像是一群恶魔,在无辜的黑人身上肆意践踏他们的尊严和生命。
塞丝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再遭受奴隶制的折磨,居然选择亲手杀掉自己的孩子,这得是怎样一种深沉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母爱啊!我读到这儿的时候,心里就像被重重地捶了一下,这简直是对奴隶制最悲愤的控诉。
再说宠儿这个角色,她就像一个神秘的幽灵,从过去的黑暗中飘然而至,搅乱了所有人的生活。
她到底是塞丝死去女儿的冤魂归来,还是塞丝心中愧疚和痛苦的具象化呢?莫里森就这么巧妙地让这个人物模棱两可,就像在雾里给我们看一个若隐若现的影子,让我们不断地去猜测、去思考。
我感觉宠儿就像一个漩涡,把所有人的秘密、痛苦和希望都卷了进去。
而且这书的语言也特别有味道,就像是从黑人民间故事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奇花异草。
有时候它是那种沉重的、压抑的,就像暴风雨来临前乌云密布的天空;有时候又突然变得充满诗意,像在黑暗中透出的一丝温暖的阳光。
莫里森用词可太有讲究了,那些描写奴隶们情感的词汇,仿佛能让我直接摸到他们颤抖的灵魂。
种族话语下的他者——《宠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种族话语下的他者——《宠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吴朝辉 云南大学摘要:《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讲述的是黑人女性塞丝为逃离奴隶制不惜杀死自己亲生女儿的故事。
作为一位来自边缘的作家和批评家,她的小说着重描写被美国社会边缘化的黑人的生存,传播的是他者的声音。
从后殖民视角解读《宠儿》,揭露奴隶制废除前后,在白人主导的美国社会黑人被限制、排斥、甚至剥夺了生存权力。
而莫里森也正是通过对他者生存的关注来表现其颠覆话语的。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种族话语;他者在西方传统哲学中,他者的定位和定义从一开始就与“压制”联系起来。
他者的绝对他异性和外在性使任何对其进行定位和定义的企图都是在对它进行驯化或殖民化。
如果他者的言行对我们来说不可理解,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其视为庸俗和低级的东西加以归纳和抛弃。
这个过程也是不断使用压迫性策略对他者进行收编、同化、驯化的过程,一个自我对他者行使主观暴力的过程。
在萨义德看来,他者概念带有一种文化指涉,它表明文化主体的建构通过一种权力关系来实现,在这种权力关系中,他者处于被征服的地位。
这种抽象的权力关系同时又充斥于故事发生的各个场所,“甜蜜之家”、“124”、“林中空地”,在这些具体的场所中,蕴含着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奴役与反奴役的权力关系的博弈以及黑奴对生存权力的争取。
一、甜蜜之家:奴役与反奴役的博弈(一)两代奴隶主的奴役文本中呈现的权力关系的主要模式,是假定的奴隶主的优越和想象中的黑奴的低劣之间的摩尼教对立。
《宠儿》中的“甜蜜之家”是塞丝和贝比·萨格斯等人身为奴隶受奴役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们在逃走之后不愿提及、回忆的地方。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虽然拥有一个引起美好感情和无限希望的头衔,这个种植园只能是庄园主的“甜蜜之家”。
对于劳作其间的黑奴来说,这个地方并不甜蜜,更不是家。
加纳先生和“学校老师”是奴隶主的代表。
加纳先生的奴隶制给了黑奴们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带有一种人道主义的色彩。
托妮莫里森《宠儿》分析解析

宠儿化作肉身
莫里森:“使其真实的目的在于使历史可能, 使记忆真实——如果有人走进你的家门,坐 在你桌边,你就不得不去思考,不管她们可 能是什么?”
宠儿的叙事功能
廖炳惠: “莫里森运用小说中被杀害的小孩的灵魂向 母亲质疑这种直接的叙事策略,使人置身于 暴力与种族歧视的机制下,观看人如何在行 为和抉择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伦理与道德责 任,并利用语言的反省,来加深我们对人的 限制,以及多种选择之可能性 深刻探讨。
莫里森的作品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神秘因素。《所罗门之歌》 之歌中,派特拉平坦、没有肚脐眼的腹部;戴德一世的鬼魂; 奶娃与神话小说中寻宝人经历相似的自我发现之旅;取材于 黑奴传说的“飞回非洲的黑人”;《柏油娃儿》中来自非洲 的“柏油夫人”这些超现实因素及黑人传说和神话,为莫里 森的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和魔幻色彩。莫里森的语言吸取了 黑人口头文学的传统,看似简单却幽默,机智。那是经过精 雕细琢之后又不留痕迹的文学语言。她的作品还随处可见色 彩和音乐的意想,语言的美感更是得到了加强。 西方评论界普遍认为莫里森继承了拉尔夫· 埃利森和詹姆 斯· 鲍德温的黑人文学传统,她不仅熟悉黑人民间传说、希 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 ,而且也受益于西方古典文学的熏 陶。在创作手法上,她那简洁明快的手笔具有海明威的风格, 情节的神秘隐暗感又近似南方作家福克纳,当然还明显地受 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但莫里森更勇于探索和创新, 摒弃以往白人惯用的那种描述黑人的语言。
一、《宠儿》: 美国黑人历史的重写
LindaKrumholz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重新定义了美国历史。小说 中很明显具有历史的视角:莫里森通过非裔-美国奴 隶的行为和意识建构了历史,而不是通过白人主流 阶级的视角来建构历史。” “历史的方法论在《宠儿》中采用了另一种重要的 转变,即制造历史为作品中的人物、读者和作者形 成了一个治愈心灵创伤的过程。” ——《〈宠儿〉评论文集》107页
《宠儿》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文化·文化产业论坛1莫里森和《宠儿》托妮·莫里森,以多变的文学视角和丰硕的创作成果享誉世界文坛,并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荣膺诺贝尔文学大奖的非裔美国作家。
莫里森作为一位黑人女性,在诠释和探寻非洲裔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方面打破了以往作家的写作定位,更加注重对于当前美国主流文化冲突下的美国黑人文化与自我价值的探寻。
小说《宠儿》是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小说的故事情节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一个女黑奴赛丝,携子女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
奴隶主追踪而至,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扼杀了自己的孩子,并将其下葬,取名为“宠儿”。
在人们看来,自由和母爱两个本来就不相互矛盾的东西,而在美国黑人历史上显得那样的水火不容,逼得一个母亲不得不用剥夺孩子的生命来换回自由。
2生态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一思想流派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90年代得到发展。
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者考虑性别歧视、对自然的控制、种族歧视、物种至上主义、与其它各种社会不平等之间的交互关联性。
生态女性主义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它批评男权、父权的文化价值观,赞美女性本质,它反对那些能够导致剥削、统治、攻击性的价值观。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万物平等,应该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人与自然之间和平相处。
所以生态女性主义反对阶级压迫、反对种族压迫、反对男尊女卑、反对人统治自然。
生态女性主义试图图寻求一种不与自然分离的文化,旨在呈现出一幅女人、自然、男人和一切存在形式和谐平等共生的画面。
反过来说,一切反对阶级、种族、男权、人主宰自然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都带有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
在这部作品中,莫里森把自然、性别和种族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意识到女性、有色人种和自然都处在受歧视和压迫的地位,都受男性,尤其是白人男性的统治。
旨在从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这一新的环境批评阐释空间里呈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生态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可爱的骨头》的电影改编分析2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34 灰姑娘情结在《理智与情感》中的表现5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ic Fat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ardy’s Fatalism6 中美大学生请求语策略对比研究7 索尔贝娄的《银碟》中父子关系的分析8 从《生活的艺术》看林语堂的人生艺术9 从心理学的角度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恋爱模式10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11 简爱和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12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asic Color Ter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13 从电影《暮光之城》浅析吸血鬼文化的改变14 浅谈商务英语信函写作15 商务英语合同的词汇特征16 《推销员之死》中的家庭问题研究17 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广告语言特点分析18 《林湖重游》中的静态美分析19 从心理学角度试析简爱性格的对立性20 论《达芬奇密码》中的基督教元素21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22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23 《秀拉》的女性主义解读24 论莱辛作品《又来了,爱情》中妇女失爱的原因25 试析《宠儿》中的象征手法26 对《最蓝的眼睛》黑人的悲剧命运的分析27 Analyzing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Call of the Wild28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29 A Feminist Analysis of Pride and Prejudice by Jane Austen30 Analysis of Cross 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Failure31 论《喧哗与躁动》中的女性形象32 道德与归属地的一致性--《曼斯菲尔德庄园》空间维度分析33 电影名称的翻译特点34 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35 论西尔维娅•普拉斯诗歌中的死亡意象36 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37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38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39 经典英语电影台词的语言特征和文化态度40 [毕业论文](日语系毕业论文)关于中日赞赏语的比较研究41 A Tentative Approach To Contemporary American Romance Movies42 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43 试析威廉布莱克和他的《老虎》44 从《小妇人》看男性缺失时十九世纪美国女性的成长45 从接受美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46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47 Culture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48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斯托夫人的宗教矛盾心理49 中英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5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Austen and Emily Dickinson51 《傲慢与偏见》中的对立与统一52 论旅游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53 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54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he Light of Chinese Brand Names Translation5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 and Destiny: An Analysi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56 英汉新词形成因素研究57 On the Narrative Arts of Hemingway's Short Stories----A Case Study of"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58 On Promotion of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ral English59 论英语词汇中性别歧视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60 简与林黛玉性格及命运对比61 《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的悲剧——悲剧分析及造成悲剧命运的原因62 浅谈体态语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63 An Analysis of the Initiation Theme in The Child in Time64 关于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调查报告65 《紫色》的妇女主义浅析66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67 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活动的错误分析68 An Analysis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69 论石黑一雄《别让我走》中新与旧的世界70 女性意识在《红字》中的表现71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喜福会》72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成长悲剧的成因分析以及对当今青少年的启迪73 从美学角度评张培基先生所译散文“巷”74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餐桌礼仪75 论海明威《死在午后》的悲观主义色彩76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红楼梦》颜色词的英译77 《恋爱中的女人》欧秀拉和古迪兰的性格对其爱情观的影响78 吸血鬼传说对英国文化的影响79 全身反应法在少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英之辅EF语言培训为例80 从英汉习语视角看中英文化差异81 应用多媒体资源提高英语新闻听力82 对梦想的不懈追求——浅析《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人物维特83 The Oral Error Correction Function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Used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84 用目的论理论研究英汉电影名翻译85 论圣地亚哥性格的多重性及《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86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87 从《远离尘嚣》看托马斯哈代的生态自然观88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89 《嘉莉妹妹》中的象征主义90 对《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尝试性分析91 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92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93 A Comparison between Emily Dickinson’s and Walt Whitman’s Poems on Their Modernity94 《在路上》:垮掉一代的反叛与追求95 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广告的英译策略96 《蝴蝶梦》中的女权主义97 英国足球对中国足球发展的启示98 国际时政专有名词的翻译与解读99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共同追求——自然100 《洛丽塔》悲剧结局因素探析101 电影《木兰》中的动物形象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102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tagonists’ Growth in Native Son and Invisible Man103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商务合同翻译研究104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105 析《瑞普•凡•温克尔》三个译本的翻译策略106 英语习语的认知分析107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幽默语言的翻译108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09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110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逃离与守望111 Rhetoric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Headlin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ors 112 Reflections on the Inner Beauty of Jane Eyre113 禅宗思想在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中的体现114 中西饮食文化中的差异115 探讨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所扮演的角色116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117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118 追求女性自我意识的孤独灵魂——评《觉醒》中的爱德娜119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的翻译120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121 从合作原则看《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对话122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资产阶级特征123 论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虚无主义124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125 圣经的女性意识126 论中美文化差异对其商务谈判的影响及策略127 从唯美主义角度解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128 从文化适应角度看中外广告翻译129 浅析眼神交流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130 《灿烂千阳》中女性人物的忍耐,斗争和重生131 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132 试析《伊坦弗洛美》中细娜的药品与乡村生活的不和谐性133 An Analysis of David’ s Dual Personality in David Copperfield134 从电影《姐姐的守护者》分析人的自私性135 论旅游英语的语言学特征136 从交际翻译理论看幽默对话翻译——以《老友记》第一季为例137 浅析《两个新嫁娘》中的不同婚姻观138 论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的应用139 顺应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开题报告+论)140 《呼啸山庄》和《暮色》系列的对比研究:《呼啸山庄》再次热销引发的思考141 从关联理论看科技英语的翻译142 狄金森、席慕蓉爱情诗中隐喻现象对比研究143 外教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144 论《天路历程》的批判精神145 傲慢与偏见的电影与原著比较146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147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148 梭罗的《瓦尔登湖》和道家思想在自然观上的比较149 庞德诗歌《在地铁站里》的意象分析150 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151 口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与对策152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153 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154 中英寒暄语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对比155 杰克凯鲁亚克与垮掉的一代156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157 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的生死观158 对《呼啸山庄》中女主角的女性哥特情结分析159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失乐园》中的撒旦的反叛者形象比较160 美国电影中英雄主义主题的时代演变与启示161 Tradition and Beyond—Reading The Diviners as a Bildungsroman162 功能视角下商务英语合同英译汉的技巧探析163 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看商业广告的英汉翻译164 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的写作艺术165 论杰里米·边沁的功利主义166 浅析D.H.劳伦斯小说中的平衡原则167 论林纾翻译小说中的翻译策略168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中的词汇差异169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词汇策略的研究170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171 亲属称谓:英汉社会文化差异172 An Archetypal Study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173 《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174 死亡,马丁•伊登的解脱---对伊登自杀必然性的探究175 从时代背景看《唐璜》中个人主义到人道主义的升华176 An Interpretation of Nightingale in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177 侠客精神和骑士精神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七侠五义》和《亚瑟王之死》之比较178 电影字幕英汉翻译中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179 Angel and Devil: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Hero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80 商务英语合同的词汇特征181 论《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康普生的悲剧182 浅析中英恭维语183 解读苔丝悲剧的成因184 关联理论视角下《生活大爆炸》中言语幽默的汉译185 文学课程中的文化导入186 广州及上海旅游景点公示语中英翻译错误及纠错对策187 《紫色》中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188 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189 A Study on Chinglish of EFL Learn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China190 论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中两姐妹的成长191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192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隐喻的分析193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194 论中学英语教学中各种教学法的融合与运用195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Color Term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196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197 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98 E- C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199 从《宠儿》的人物形象中分析莫里森的种族观200 试比较《汤姆索亚历险记》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主人公性格异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