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谚语中语言性别歧视

合集下载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解读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解读

论文题材gbfdhgfv bn blkjgfbc* 摘要: 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现象常常反映在语言中。

从构词、语义、称谓和谚语四个方面解读了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 并对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趋势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 英语; 汉语; 性别歧视; 文化作者简介: 胡红云, 女, 教授。

(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中图分类号: H03 一、引言性别歧视( Sex ism ) 现象存在于所有的语言中, 英语和汉语中尤为突出。

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轻视和侮辱女性使她们显得微不足道。

美国传统词典cri ination based on gende r m , 尤其是指对女性的歧视) ?。

语言作为人类思想的主要载体和交际媒介, 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和民族思维方式。

一直以来, 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时常常以男人的语言作为标准。

早在1923 年, 丹麦语言学家O tto Jesperson 在言的发展和结构[ 1] 国际贸易系, 浙江杭州, 3100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码: 1008- 6552 ( 2009 ) 06- 0065 - 04 对woman一词的形成也有很多种解释, 其中一种说法认为w o an一词来源于! w ife o f m an? 的合成; 另一种说法认为m w o an来源于! w o b ( 子宫) and m an? 的合成。

无论是hu m m m an、m an 还是woman, 其词根都是m an 说明语言一开始就以, 男人为主体, 这跟基督教上帝造人之说相吻合。

英语中还有许多表示女性的词是在男性词素的基础上派生而来。

阳性词是构词主体, 加词缀构成阴性词, 这体现了一种所属关系和女性语言的依赖性。

如: actor ( 演员) - actress ( 女演员); hero (英中对性别歧视的定义是! dis espec ially d iscri ination aga inst m w o en (性别歧视是指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性别成员的歧视, m 雄) - hero ine (女英雄); usher ( 引座员) - usherette ( 女引座员) 等, 就连女性( fe a le) 这个词都是由男性( m a le ) 派m 生而来。

浅析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浅析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浅析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摘要:本文从英汉谚语的视角,从女性的社会地位,婚姻嫁娶,性情智慧,言语行为,红颜祸水五个方面分析了语言性别歧视在英汉谚语中的表现,说明了语言性别歧视的普遍性,并讨论了性别歧视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英汉谚语;性别歧视;发展趋势一、英汉谚语中对女性性别歧视的表现1.社会地位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在中国的封建时代,生个男孩,叫“弄璋”之喜,生个女孩,叫“弄瓦”之喜。

“璋”“瓦”之别,表示男贵女贱。

旧中国“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的侄桔就充分说明了旧时代妇女对男子的人身依附关系。

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谚语:(1)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2)好男不和女斗,好鸡不跟狗斗。

在基督教盛行的英美社会中,女性从属地位在《圣经》的创世篇中已经被确定下来了,上帝首先创造了男性—亚当,亚当从此便被看成是“人类的始祖”。

女人则是男人的肋骨,是上帝的次要作品,女性所处的被动地位不言而喻。

英语中这样的谚语有:A man who kicks his dogs ill beat his wife.(打狗男人必打妻。

)可以发现,上述的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有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严重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性可以随意被殴打,更不谈所谓的人权。

2.婚姻嫁娶婚姻嫁娶是一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观念产物的谚语,必然带有这种文化的烙印。

在中英文谚语中,都有表现出歧视女性的现象,此类谚语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女大不中留”中国自古就主张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应尽早嫁出去,否则必招惹麻烦,此类的言语如“女大不中留,留了结怨仇”,英语国家里也有同样的文化内涵,如:Marry your son when you will, your daughter when you can.(娶媳不忙,嫁女宜速。

) (二)婚姻商品化,附属化(1)嫁出去的女,卖出去的地。

(2)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英语谚语:(1)A fair face is half a portion.(姿色艳,嫁妆半。

谚语中性别歧视

谚语中性别歧视

试析谚语中的性别歧视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直接反映社会生活。

有关男性和女性的语言表达在语言谚语中是有性别差异的。

社会方面的原因是所有这些差异和性别歧视存在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语言英语谚语性别歧视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6-0029-0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能够真实地反映各种社会习俗及价值观念。

而作为语言中的精华,谚语更是浓缩了文化的内涵。

谚语是一个民族的经验。

真理和智慧的结晶,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具有的特定社会文化,生活,习俗及思维方式。

英语谚语源远流长,记录了不同时代劳动人民的经验和智慧。

它的来源极为广泛,从民间传说到文学作品,从自然现象到宗教信仰,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人民的经验智慧和心得体会都浓缩在当时的谚语中。

自古以来,涉及女性的谚语非常之多,但总体而言,赞扬女性,具有积极意义的不多,大多为贬低女性,反映女性的从属地位,劣势地位。

这就是说在英语谚语中存在性别歧视现象。

以下谚语中就含有明显贬低,歧视女性的词汇和语义特征。

在古代,鼓吹女子的美德就是对男人绝对服从。

男性常与bear,tiger.lion等强类动物词打比方,而女性用bird,chick,kitten 等词显示年轻,漂亮,温柔和可爱。

women in state affairs alelikemonkeys in gass-houses,(女人处理国家大事如同猴子闯人玻璃店摸不着头脑。

)这句谚语表明女人遇上国家大事就如同玻璃屋里的猴子一样笨拙,不知所措。

实际上这句谚语从另一个角度颂扬了男性的智慧,倡导男性对国家事务的主宰。

女人常被形容成“泼妇”,“长舌妇”。

例如:many womeri,many words;manygeese,many turds.(鹅的屎多,女人的话多。

)women andgeese want n0 noise.(女人象鹅,叽叽喳喳闹得很。

浅谈汉英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浅谈汉英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第l 3卷
第 6期
漯 河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报
J o u na r l o f L u o h e Vo c a t i o na l T e e h n o l o g y Co l l e g e
V0 l _ 1 3 No . 6
No v e mb e r 2 01 4
样, 女性 被 比作 美 味 佳肴 的说 法在 英 语 中 是很 常 见 的 ,
正如我 们汉 语 中的 “ 秀 色可 餐 ” 。试 问 , 有 比盘 中餐 更 为 被 动 的角色 吗?这 恰 好 揭示 了女 性 的社 会 地 位 问题 。 这 样 的英 语谚语 有 :
的产物 和积 淀 , 其表 现 的 内容 必 然会 带 有 历 史 的烙 印 , 比
如汉谚语 中的“ 嫁 出 去 的女 , 泼 出去 的 水 …‘ 女 大不 中 留 , 留来 留去结 冤 仇 ” 等 就反 映 了我 国传 统 文 化 中 的 封 建 意
识 。另外 , 人们 普遍 认 为男 性 再 婚 是天 经 地 义 的事 , 但 很 少 有人 能支 持或认 可女性 再嫁 。女性 再嫁 的话 , 只会 颇 遭 非议 。“ 郎才女 貌” “ 老夫 少妻 ” 是 古 代婚 姻关 系 中传 为 美
弓,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辛 ・ 夺 ・ ‘ 争 ・ 夺 ・ ‘ { , ・ 夺 ・ ‘ 争 ・ ‘ 争 ・ 夺 ・ 夺 ・ 夺 ・ 々 ・ ‘ { ・ 々 ・ 夺 ・ 夺 ・ 々 ・ 夺 ・ 夺 ・ 串 ・ 夺 ・ 夺 ・ ’ 争・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々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 夺 ・
3 . 出嫁从 夫 , 夫死 从子 。

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试论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摘要本文以女性主义为视角,通过语言中的精华即谚语,更为真实地表现了社会习俗及价值观念,分析了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运用对比法从各个方面探讨了性别歧视的形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极强的说服性。

文章旨在从谚语比较中揭示出语言中对女性的歧视,提醒人们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关键词:英汉谚语社会习俗性别歧视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人是语言的使用者与创造者,而自从有了人类,就存在了性别差异,它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的语言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两性意识,语言一直都在如实地反映着现实社会,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将性别意识贯穿于我们人类语言发展的全过程。

谚语可以说是人类语言中的精华,是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把人类的文化内涵进行精炼,成为浓缩民族文化内容的载体,从侧面表现了各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特征等,所以通过谚语来探索性别歧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一关于性别语言性别语言的差异应该是人类语言差异的最原始的形式,语言与性别问题在20世纪初才真正开始引起相关学者的兴趣,男女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

对英语性别歧视现象的研究,很多学者采取的是一种客观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真实地表现了社会和语言的发展规律,从中叙说了英语中歧视女性和男性的现象。

我国学者一开始对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性别差异上,随着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根据我国民族文化的特点,逐渐把重点放在了交际策略、话语风格等方面。

1 有关性别性别一词由sex和gender表示,其中sex指的是生理性别,gender 指的是社会性别,其标志或者说特点是以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为基础的男女,突出性别的文化特征及各种意义。

因此,gender所涉及的社会、文化作用和意义是我们讨论的内容。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通过语言能够反映出人类特有的社会关系。

在这种社会关系中,男性与女性由于各个方面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做事方式和言语特点。

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探源

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探源

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探源
性别歧视在英语谚语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把男性和女性当作有不同标准的两个完全不同的类别。

由此,一些谚语中出现了对女性的歧视性言论,如:“男子汉大丈夫”、“妇
女家务劳动”等。

要追溯这种歧视的根源,必须从历史上寻找答案。

从历史上看,男女的角色定位一直是不平等的。

在古代,女性被视为家庭的守护者,无权参与政治和决策,甚至不允许拥有财产。

古代社会的性别歧视,也深深地影响了当今社会。

英语谚语中出现的性别歧视,也是受到历史社会环境的影响。

另外,性别歧视在英语谚语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宗教的影响。

教认为女性是“罪恶的”,男性就是“正义的”,从而给女性带来了很大的歧视,这种歧视也在英语谚语中有所体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性别歧视在英语谚语中的根源在于历史社会环境和宗教影响,这种歧视对女性的影响十分深远,也给当今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性别平等意识的普及教育,并从历史和宗教的角度探讨性别歧视的根源。

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

汉英谚语中性别偏见的对比研究

汉英谚语中性别偏见的对比研究
汉英谚语中性别偏见的对比研究
目录
01 一、汉英பைடு நூலகம்语中性别 偏见的体现
03 三、结论
02
二、消除性别偏见的 必要性
04 参考内容
谚语是人们长期以来在生活和工作中积累和传承的一种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然而,在许多谚语中,我们不难发现一 种性别偏见的痕迹。本次演示将通过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谚语进行比较,探讨其 中反映出的性别偏见。
1、提升自我认知
消除性别偏见首先需要提升男性和女性的自我认知。我们应该鼓励男性和女 性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潜力,而不是被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义所束缚。只有当我们 能够超越这些刻板的性别偏见,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2、倡导平等与尊重
消除性别偏见需要倡导平等与尊重的原则。无论男女,每个人都应该被赋予 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去追求自己的目标。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包容性的社会环境,鼓 励人们勇于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偏见。
汉英谚语的文化内涵也有所不同。汉语谚语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强调道德、 礼仪,人际关系和修身养性。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表达感恩回报的思想。 英语谚语则强调个人主义、自由和竞争,如“No pain, no gain.”(无苦无甜) 反映了努力付出才有回报的观念。
使用场景
汉英谚语的使用场景大多与日常生活、工作、社交场合密切相关。汉语谚语 在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应用广泛。如“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 嫌”表达礼仪的重要性。英语谚语则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作用,如“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每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提醒人 们注意健康饮食。
1、文化背景引入:介绍汉英谚语的背景和出处,帮助学生了解中英文化传 统和价值观的差异。

浅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浅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文化长廊浅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商奇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日益渗透,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英汉两种语言的称谓语、语序以及谚语三方面探讨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试图分析其异同及原因。

关键词:性别歧视;英汉语;女性[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194-01社会中的性别歧视反映到语言中就形成了语言性别歧视。

一.英汉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一)称谓语称谓语是对被称呼者的社会身份、地位、角色和关系的一种认定,从称谓语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

首先,英语中较常见的是用丈夫的姓氏称呼已婚女性,即使女性在政治或科研等方面有和男性同等的能力并取得同等或更高的成就,如曾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居里夫人及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

其次,汉语的职称称谓语中也存在语言歧视现象。

近年的网络新闻中经常使用女大学生、女司机等进行报道,特别强调当事人性别,放大了女性的负面形象,容易让人对女性产生误解或偏见。

女作家、女科学家等词语的使用也暗示了女性往往在智力和能力上不如男性。

(二)语序虽然英语语法没有规定男先女后的语言顺序,但人们在长期的言语习惯中,大都采用男先女后的语序。

如:husband and wife, male and female, boy and girl, brother and sister等。

在汉语中,当男性和女性并列出现时,男性总是排在女性的前面。

如夫妇、夫妻、父母、子女、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兄弟姐妹等,这种排列顺序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

按汉语排列的规律,一般价值高的、重要的排在前边,如大小、多少、高低、贵贱等。

因此,人们习以为常的表达中隐含着一种男尊女卑的不平等观念。

(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英汉谚语中也不难发现性别歧视的影子。

譬如在英语中有诸如此类的谚语:A woman, a dog and a walnut tree, the more you beat them, the better they will be(女人如同狗和胡桃树,你越是打,他们越是变得驯服);Women have long hair and short brains(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刘列斌,2014:1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英汉谚语中语言性别歧视
作者:李娟
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6期
摘要:英汉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谚语,它们对于语言使用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使语言接收者获得更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加语言交流的有效性和顺畅性。

本文以英汉谚语实例为基础,分别从几个方面来对语言性别歧视在英汉谚语中的表现形式进行阐述,以说明语言性别歧视的普遍性。

关键词:性别歧视;英汉谚语;表现形式
对于女性的性别歧视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它有着很长久的历史性并且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以体现,因此,在语言中性别歧视问题也不例外。

谚语是某种特定文化中所特有的产物,所以,对于女性歧视的问题也会在某种语言的谚语中大量存在,可以说,只要是涉及性别主题,各文化语言中的谚语里都不难找出许多反映“男尊女卑”思想的内容,而英语和汉语虽然属于不同的语系,但是在此方面却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本文就从谚语这一内容为切入点,基于英汉语言中的谚语实例来对这种性别歧视问题进行探究。

一、言语类谚语中语言性别歧视
根据人们的惯性思维,但凡提到女性的言语行为,往往就是“琐碎、啰嗦”等印象,这在英语和汉语谚语中都大量存在例证。

汉语中有关女性性别歧视在言语类方面的例证有很多,如:“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舌头上没骨头”,“ 妯娌多了是非多,小姑多了麻烦多”,等等。

而在在英语中就存在以下谚语[1]:
Three women and a goose make a market.(三个女人一台戏。


Many women,many words;Many geese,many turds.(鹅的屎多,女人的话多。


A woman’ s tongue wags like a lamb’s tail.(女人的饶舌,羔羊的摆尾。


Women like to make irresponsible remarks.(女人家说三道四。


从以上的英汉谚语中不难发现,女人在言语类谚语中出现时通常会被拿来与动物进行类比,尤其是“鹅”时常用以比喻女人“喋喋不休”、“搬弄是非”、“恶意中伤”等,而此类比喻从未出现过有关男性的词语,可见,在英汉谚语中对女性的歧视是大量存在的。

二、社会地位类谚语中语言性别歧视
历史上,女性自古以来就是处于被奴役的地位,这就使得其社会地位不被重视,反映到语言中也是如此。

以下面的实例为证明:
A fair woman without virtue is like palled wine.(美女无德如酒无味。


A man of straw is worth of a woman of gold.(稻草男儿抵得上千金女子。


Man, woman and devil are three degrees of comparison.(男人、女人和魔鬼,三个等级有贵贱。


而在汉语谚语中,将女性社会地位表达的淋漓尽致的有:“娶到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等等。

在英语文化中《圣经》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女人在其中也只是被描述为“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这就奠定了女人是男人附属品的论调;而汉语文化中,“三从四德”是指导女子生活和行为的准则,女人们没有自我,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因此,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在英语和汉语两种文中,这种女性歧视性的谚语大量存在的原因了,因为语言就是社会文化的真实体现[2]。

三、品性类谚语中语言性别歧视
在英语和汉语中对于女性品性方面的谚语表达也是很多的,总的来说可以被分为恶毒类、善变类和脆弱类。

下面就分别进行阐述:
第一,恶毒类。

汉语谚语中不乏“最毒不过妇人心”、“女人蛇蝎心肠”、“红颜祸水”等,而这类谚语在英语中有以下实例:
Women are the snares of Stan(女人是恶毒的陷阱。


Women are the devil’s nets(女人是万恶之源。


There is no devil so bad as a she-devil(女人是最恶毒的恶魔。


Nothing agrees worse than a lady’s heart and beggar’s purse(女人的心和乞丐的钱包一样,糟糕透顶)。

以上这些英语和汉语谚语对于女性的描述都是恶毒、危害他人的,显然是将女性歧视彻底落实到语言之中。

第二,善变类。

女人很容易心情起伏波动较大,其实这本是很平常的现象,但是,在谚语中对于女性这方面的描述就变成了某种程度的歧视,如:“A woman’s mind and winter wind change oft.(女人变幻莫测)”;或者汉语谚语中的“女人心,海底针”,等等,这些都是在说明女性的心情不定。

第三,脆弱类。

自古以来,女人被认为是男人的依附,属于弱者,往往是不经风雨的脆弱性格。

例如,英语谚语中“Frailty,thy name is woman.”,“It is no more pity to see a woman weep than to s ee a goose go barefoot.”;而汉语谚语中也不乏此类实例,如:“易干不过女子泪”等(但是,男人们常常是“有泪不轻弹”、“男人膝下有黄金”等)。

实际上,女性情绪与其特殊生理结构和情况具有很大关联性,但是,却被拿来当成是一种软弱的证明,显失公平性。

四、才智类谚语中语言性别歧视
由于女子地位的低下,很多文化中,女子都被剥夺了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权利,还“美其名曰”说成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就使得在男人主导的世界中,女人一方面必须要遵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另一方面还要忍受男人们的“头发长见识短”的侮辱,可见,男人主导世界中的不公和虚伪。

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使得这种观点根植于语言之中,因此,在英语和汉语中对于女子才智的描述往往就更显现出性别歧视性[3]。

More hair than wit.
Women have no soul.
When an ass climbs a ladder,we may find wisdom in women
这些都是对于女性智慧的贬低,而在汉语谚语中也有大量实例,如:“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头发长,见识短”,等等。

其实,上述谚语,无论是英语谚语,还是汉语谚语,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了根深于英汉文化中的“男卑女尊”思想,女人就是男人们的附属品,没有了男人,女人们无法生存,所以,女人们社会地位低下,被当成是商品货物就不稀奇了。

只要是涉及性别主题,各文化语言中的谚语里都不难找出许多反映“男尊女卑”思想的内容,因此,文化的这种思想使得语言这种交流方式必然会受到烙印,反映在谚语中就是赤裸裸地贬低女性,女性歧视问题得以凸显。

然而,对于语言中的这种现象的研究就是为了说明语言性别歧视的普遍性并以此来督促今后语言使用过程中要尽量克服、甚至是零使用这些带有歧视性的语言,以显示出文明社会男女平等之语言交流。

参考文献:
[1] 林亚彬.论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J].海外英语,2015(24).
[2] 王达.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名作欣赏,2015(14).
[3] 薛淑妙.英汉谚语中性别歧视现象对比探析[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1(2).
作者简介:
李娟,长江大学文理学院英语5131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