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4课《用种子繁殖》第1课时教案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4课《用种子繁殖》第1课时教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1.科学探究:通过观察种子结构和种植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观察现象、设计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分析种子繁殖的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关爱和责任感,养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种子结构和功能,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种子繁殖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种子繁殖的过程,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种子繁殖技能。
5.实验题: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种子发芽需要阳光。
答案:实验材料:种子、花盆、土壤、遮光布。实验步骤:1.将种子种植在花盆中,土壤保持湿润。2.将花盆分为两组,一组盖上遮光布,另一组不盖。3.每天观察两组花盆中的种子发芽情况。实验结果:盖上遮光布的花盆中的种子发芽较慢或不发芽,而不盖遮光布的花盆中的种子发芽较快。实验结论:种子发芽需要阳光。
-学生上台展示板书设计,并简要解释板书内容。
教学反思与改进
今天上的《用种子繁殖》这节课,我感到收获颇丰,但也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
首先,我注意到学生在种子结构的学习上存在一些困难,尤其是对种皮和胚乳的理解。种皮容易理解,但是胚乳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就有些抽象了。我应该在讲解时更具体、更生动一些,可能通过一些实物展示或模型演示会更好。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课程标准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四年级共有21名学生,其中成绩较好地约有18人,这部分学生头脑灵活、爱动脑筋、学习方法好能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兴趣一般的约有15人左右,这部分学生也比较聪明,只是学习上比较懒惰,不太注意积累好的学习方法,不能积极主动的去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兴趣差的约有5人,这部分学生底子较差,学习态度不踏实,自卑心理严重,学习积极性不高,需要想办法改善他们存在的消极学习问题。

二、教材简析: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是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建构主义为重要的理论依据,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目标和要求来编写,这册教材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主动发展,全面体现科学课程改革精神,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本册教材注重各部分的知识联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能力和演示能力,一共21课,分四个部分:一、旗杆和影子(1——5)课,涉及简单机械,方向和影子;二、寻访校园的动植物(6——10)课,内容涉及到动物的观察与探究;三、明天的天气(11——17)课,内容以风雨为主线;四、我们在校园运动(18——21)课,内容都是让学生从运动入手探究人的身体的科学奥秘。

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校园动植物的研究,对所采取的探究方法加以总结、丰富、发展,并不断运用到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中。

2、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天气去认真地观察、研究、发现问题,并想办法探索其中的奥秘,感受身边处处有科学,进而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与研究,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对数据分析与综合等方面的能力。

4、引导学生获取有关天气的科学奥秘,了解风雨的形成。

四、教改措施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

2、加强观察、实验、思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3、大胆放手,以学生为主体。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我们又长大了.升旗台在哪里.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旗杆的影子.影子为什么会变化自由研究校园里有哪些动植物观察一棵树小动物的家观察蚂蚁0更多的小动物1.今天的气温是多少.追寻风的足迹3是谁制造了风云的观测下雨啦雨下得有多大明天的天气怎样运动前后运动于呼吸0、运动与心跳1、运动与大脑.我们又长大了教学目标:.了解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外部特征。

.学习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能利用简单测量工具,比较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变化,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从多方面长期观测身体的变化,了解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并做好分项记录。

.能与同学合作测量,在总结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各自的发现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分享他人的智慧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能利用测量工具准确地测量出自己的身高等。

教学难点: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出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教学准备:.教具:皮尺。

.学具:直尺,白纸,近期全身照。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引导学生确定研究项目。

与三年级相比,我们的身体各部分有哪些明显的变化?这说明什么?生答后师归纳并板书课题。

二.观测研究,搜集整理数据信息。

.介绍测量工具及其工作原理。

.小组进行测量,后讨论:身体的哪些变化证明我们长大了?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来获取关于我们身体现状的数据?哪些测量需要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哪些项目可以独立完成?数据如何记录录?.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评价哪些小组的方法最好。

.按照集体讨论确定的办法开展观测研究,并做好记录。

.自己测量后将数据填写在书中的表格中,并自制一张身体生长记录卡。

三.对照比较,归纳预测。

.对照数据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你们的身体有哪些变化?课前的预测哪些是正确的?.小组之间相互传阅个人资料,交流想法,让学生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发育速度不相同。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的分布》教案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的分布》教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水的分布》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分别占据了地球表面多大的面积。

2、通过学习,知道地球陆地表面除了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中存在水以外,大气中以及以下也有水。

3、通过学习,学会制订简单的实验计划,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4、了解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量并不充足,能提出一些节约用水建议和措施。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情况。

教学难点: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教学准备:去掉底座的地球仪、橡皮泥、白纸、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图片。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导入。

1、提问: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浩瀚的海洋,也有奔腾不息的江河。

那么除了海洋和河流,地球上还有哪些地方有水呢?2、提问:地球上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在面积大呢?3、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水的分布》。

板书课题:水的分布。

二、新课学习。

(一)探究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

1、探究海洋和陆地分别占据了地球表面多大的面积。

(1)提问:在地球仪上,我们可以观察到,地球上大部分的水分布在海洋中,怎样知道海洋和陆地分别占据了地球表面多大的面积?(2)学生交流讨论。

(3)做抛接地球仪的活动,估算地表的海陆面积比。

*阅读课文第34页方框内文字,掌握实验方法。

*选举实验员和记录员。

*学生分组实验。

*分析实验数据。

*讨论: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海陆面积比约为7:3,即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做粘橡皮泥活动,再次估算地球上海陆面积比。

(1)阅读课文第35页第一段和相关插图,明确活动方法。

(2)学生汇报、交流活动方法。

(3)学生分组活动。

(4)分析统计结果。

*粘贴在地球仪陆地部分的橡皮泥大约粘贴了4瓣“橘子瓣”轮廓纸片。

*由此得出结论:陆地部分大约占整个地球的4/12=1/3,而海洋部分大约占整个地球的2/3。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受热受冷会怎样》教案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受热受冷会怎样》教案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7课《水受热遇冷会怎样》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在一般条件下,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通过学习,学会设计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方案,并能根据实验方案开展研究实验。

3、通过实验,知道水、酒精、橙汁、酱油和食用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能依据概括和推理的方法,推理出在一般情况下,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通过学习,知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教学重点:能依据概括和推理的方法,推理出在一般情况下,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烧瓶、橡皮塞、玻璃管、烧杯,加颜料的水、热水、冷水。

一、导入。

1、提问:生活中有时会见到这种现象,在壶里加满水后放在灶台上烧,水还没有烧开,壶里的水就往外溢。

这是怎么回事儿?2、学生交流和讨论。

3、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水受热遇冷会怎样。

板书课题:水受热遇冷会怎样二、新课学习。

(一)探究水受热遇冷的变化。

1、阅读课文第23、24页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实验?2、学生汇报实验方法。

3、老师展示边讲述实验器材的名称和作用。

4、学生参考书上的图示,组装实验装置。

组装完成后,用胶圈标记玻璃管中的水位。

5、学生参考书的图示,开展小组实验活动。

6、汇报实验现象。

7、讨论: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8、得出结论:像实验中观察的那样,一般情况下,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缩小,这种变化叫作热胀冷缩。

三、拓展与应用。

1、研究其他液体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提问:水是液体,会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其他液体如酒精、橙汁、酱油和食用油受热或遇冷,也会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吗?(2)谈话:请同学们参考前面的实验方面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将盛有不同液体的实验装置,分别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3)学生参照研究水受热遇冷的方法,用酒精、橙汁、酱油和食用油等液体进行实验。

(4)实验后讨论: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5)归纳、推理:水、酒精、食用油等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2、通过观察绵羊、梅花鹿的身体,并与猫兔比较,加深对哺乳动物的认识。

教学重点:认识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绵羊、梅花鹿、猫、兔的图片。

一、新授。

一)认识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1、提问:哺乳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2、学生讨论。

3、学生汇报。

4、讲述: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有:身体有毛发、体温恒定、哺乳腺分泌乳汁喂养幼崽。

二)观察绵羊、梅花鹿的身体,并与猫兔比较。

1、展示绵羊、梅花鹿、猫、兔的图片。

2、提问:绵羊和梅花鹿与猫兔有哪些不同?3、学生讨论。

4、学生汇报。

5、讲述:绵羊、梅花鹿与猫兔相比,都是哺乳动物,但它们的体型、外形、性等方面有所不同。

二、巩固。

1、提问: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2、学生回答。

3、小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有身体有毛发、体温恒定、哺乳腺分泌乳汁喂养幼崽。

一、认识哺乳动物身体的特征1.观看书本第5页第1行图片,比较绵羊、梅花鹿、猫和兔的身体,发现它们都有毛。

这是它们的共同特征。

2.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了解哺乳动物身体的特征。

3.提问:猫的毛和鸟的羽毛有什么不同?讲述:哺乳动物的身体表面都有毛。

二、认识哺乳动物的喂养方式1.观看书本第5页第2行图片,比较绵羊、梅花鹿、猫和兔的喂养方式,发现它们都是用乳汁喂养后代的。

2.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了解哺乳动物的喂养方式。

3.讲述:哺乳动物都是用乳汁喂养后代的。

三、哺乳动物的分类讲述:像绵羊、梅花鹿、猫和兔这样身体表面有毛、用乳汁喂养后代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四、拓展与应用1.提问:会飞的都是鸟吗?讲述:蝙蝠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鸟,因为它们的身体表面有毛,用乳汁喂养后代。

2.完成课堂研究手册,要求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五、板书设计鸟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鸟:有翼和羽毛,多数善于飞行;身体呈纺锤形,可以降低飞行时的阻力;有角质的喙,足上有鱼片。

哺乳动物:身体表面有毛,用乳汁喂养后代。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9课《空气的热胀冷缩》第1课时教案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9课《空气的热胀冷缩》第1课时教案
板书设计
1.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知识点①:空气的热胀冷缩
-知识点②:温度对空气体积的影响
-知识点③: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
2.空气热胀冷缩的原理
-知识点①:气体的分子运动
-知识点②:温度变化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知识点③:分子间的间隔与体积变化
3.实验设计与操作步骤
-知识点①:实验目的和原理
-知识点②:实验材料和工具
答案:实验设计:使用气球和注射器进行实验。将气球套在注射器上,抽出注射器内的空气,观察气球的变化。实验步骤:第一步,将注射器内的空气抽出;第二步,将注射器放在热水中;第三步,观察气球的变化。实验现象:气球会变大。
2.请解释空气热胀冷缩的原理。
答案:空气热胀冷缩的原理是气体的分子运动。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导致气体体积膨胀;当温度降低时,分子的运动速度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导致气体体积收缩。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讨论法:在实验前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证据意识,分析温度对空气体积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提问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有什么特性吗?它是否会因为温度变化而发生变化?”
展示一些关于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空气的奇妙变化。
简短介绍空气热胀冷缩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空气热胀冷缩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人教鄂教版(2023秋)小学科学 四年级上册 1.2动物的分类 教案(表格式)

人教鄂教版(2023秋)小学科学 四年级上册 1.2动物的分类 教案(表格式)

人教鄂教版(2023秋)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1.2动物的分类教案(表格式)课时备课课题2.动物的分类授课时间月日(星期)课型新授课第 1 课时(共 1 课时)教材分析第2课是《动物的分类》。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动物的身体结构特征进行分类。

先引导学生将身体结构相似的动物分为一类。

例如,与第1课学习的鸟、哺乳动物的身体结构相似的动物,可以分入鸟类和哺乳类;与一年级学习过的金鱼身体结构相似的的动物,可以分入鱼类。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可以发现,一些动物的身体都有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可以将这些动物分入一类,这样的动物叫做昆虫。

在将动物分为不同类别后,再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不同类别的动物根成两大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体内是否有脊柱,将动物分成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拓展与应用中介绍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探究事物的能力,能够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科学观察。

并且能够将观察到的信息加以描述,能和同伴进行有效的交流。

教材中的动物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对此非常感兴趣,并乐于参与其中。

但是很少有同学能近距离的观察这些动物的特征,要想使他们=很顺利的观察清楚这些特征并进行分类可不是一件易事。

因此,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经历探究过程便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学生通过识别常见动物的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两栖类、爬行类、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常见动物的身体结构特征,利用归纳推理的方法、抽象概括出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探究实践:学生通过收集和分析有关动物的信息获取动物分类的证据。

尝试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能根据体内是否有脊柱,将动物分成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态度责任:能接纳他人的观点,能分工协作,主动与同学进行交流,能倾听同学的发言,在探究活动中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尝试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能根据体内是否有脊柱,将动物分成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课题:1、鸟和哺乳动物
教学目标:
1、知道鸟的共同特征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2、通过观看鸟类的图片和视频,知道鸟的身体表面有羽毛、知道鸟的喙和足的特征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取食方式等有密切联系。

3、通过观察绵羊、梅花鹿的身体,并与猫兔比较,知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重点:知道鸟的共同特征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
鸵鸟和豺狼视频,喜鹊、绿头鸭、丹顶鹤、鹟莺视频。

一、视频导入:1、播放鸵鸟和豺狼的视频。

2、提问:这两种动物有什么不同?3、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

(一)认识鸟类有翅膀。

1、播放喜鹊、绿头鸭、丹顶鹤、鹟莺视频。

2、提示:观察这几种鸟,找一找它们的身体有哪些部分相同?3、学生汇报交流。

4、小结:有翼(有翅膀)。

(二)认识鸟类身体表面有羽毛,身体呈纺锤形。

1、、观看书本第4页第一行三幅图片。

说一说鹰、鸽子身体表面覆盖了什么?它们的身体是什么形状?2、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鸟的身体表面有羽毛,身体呈纺锤形,可以降低飞行时的阴力。

(三)认识鸟的喙和足的特征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取食方式等有联系。

1、观看书本第4页中间三幅图片。

说一说啄木鸟、绿头鸭、白尾海雕的喙和足各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它们的喙和足不一样呢?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鸟niǎo类lèi的de喙huì有yǒu角jiǎo质zhì,足z ú上shànɡ有yǒu鳞lín片piàn 。

绿头鸭为了在水中游得快,所以脚上有蹼,绿头鸭为了便于在水中捕捉食物,喙呈扁平形状。

白尾海雕的喙和足都有弯钩,可以更好抓牢食物。

啄木鸟的喙细而坚可以啄开树木,吃到里面的虫子,啄木鸟的足很尖锐,可以抓牢树干,这样才不会从树上掉下来。

(四)、认识鸟类的共同特征。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说一说鸟类有什么共同特征?2、学生讨论。

3、学生汇报。

4、讲述:鸟niǎo有yǒu翼yì和hé羽yǔ毛máo,多duō数shù善shàn于yú飞fēi行xínɡ;它tā们men的de身shēn 体tǐ呈chénɡ纺fǎnɡ锤chuí形xínɡ,可kě以yǐ降jiànɡ低d ī飞fēi 行xínɡ时shí的de阻zǔ力lì;有yǒu角jiǎo质zhì的de喙huì,足zú上shànɡ有yǒu鱼yú片piàn 。

五、认识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一)认识哺乳动物身体有面有毛。

1、观看书本第5页第1行图片,说一说绵羊、梅花鹿的身体与猫、兔的身体有哪
些共同之处?2、学生讨论交流。

3、提问:猫的毛与鸟的羽毛有什么不同?4、讲述:绵羊、梅花鹿、猫和兔身体表面都有毛。

(二)认rèn识shi哺bǔ乳rǔ动dònɡ物wù都dōu用yònɡ乳rǔ汁zhī喂wèi养yǎnɡ后hòu代dài 。

1、观看书本第5面第2行图片,说一说绵羊、梅花鹿、猫和兔分别是怎样喂养后代的?2、学生讨论交流。

3、讲述:绵羊、梅花鹿、猫和兔都是用乳汁喂养后代的。

(三)讲述:像绵羊、梅花鹿、猫和兔这样身体表面有毛、用乳汁喂养后代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六、拓展与应用。

1、提问:会飞的都是鸟吗?说shu ō一yì说shuō蝙biān蝠fú是shì鸟niǎo还hái是shì哺bǔ乳r ǔ动dònɡ物wù?为wèi 什shén么me ?
七、完成课堂学习手册。

1、教师提要求:字迹要工整,卷面要整洁,想好以后再写。

2、学生做题,教师巡视
八、板书设计:鸟和哺乳动物鸟的共同特征:鸟有翼和羽毛,多数善于飞行;它们的身体呈纺锤形,可以降低飞行时的阻力;有角质的喙,足上有鱼片。

哺乳动物共同特征:身体表面有毛,用乳汁喂养后代。

课题:2、动物的分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不同的动物的身体有不同的特征,学会根据动物身体的特征,给动物分类。

2、通过学习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3、通过学习知道根据身体内是否有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有脊椎动物两大类。

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重点:学会根据动物身体的特征,给动物分类。

教学准备:各种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除了鸟和哺乳动物以外,我们周围还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如蜜蜂、蝉和壁虎等。

不同动物的身体特征各有什么特征?怎样将它们分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

(一)认识昆虫的共同特征。

1、观察书本第6页下面的图片,找一找它们的身体分别有哪引起特征?
2、将身体结构相似的动物分为一类,把分类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讨论,记录实验报告单。

3、讲述:蝗虫、蝴蝶的身体有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和一对复眼,胸部有三对足。

这样的动物叫作昆虫。

(二)认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1、提问:在上一步分类的基础上,将动物分为两类。

应该怎样分?说一说我们分类的依据。

2、讲述:根据身体内是否有由脊椎骨
所组成的脊柱,科学家将动物分成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3、用概念图将分类结果呈现出来。

三、拓展与应用。

1、认识两栖动物。

2、认识爬行动物。

四、板书上:
动物分类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骨所组成的脊柱,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