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石文化话题四则
中华宝玉石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中华宝玉石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一)中华宝玉石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
其起源和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石至玉、再至宝的持续发展演变过程,经历了二万多年的萌芽、起源、形成、发展和繁荣的不同时期。
由远古时代的祭祀鬼神、充当礼仪、美身、殓葬至中古时代的权贵、品德、财富的象征;以及实用、玩赏、陈设、艺术化的升华,呈现了从古到今、由少数权贵利用宝玉石至君子必佩玉,再至官民皆可利用宝玉石的发展历程,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人类文明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中华宝玉石文化之所以如此令世人瞩目,源于中国盛产宝玉石,被石誉为“玉石世界雕刻之乡”;源于中国人爱玉、崇玉,玉以温润被颂为“君子之德”;源于世人把宝玉石作为历代王朝财富的象征、权力标志、道德的楷模;源于中国玉雕工艺精湛,被为“东方艺术”;源于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宝玉石,在朝迁规定了一整套利用宝玉石的制度,作为官吏等级的标志。
源于儒家十分崇尚玉,提出: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来美化和规范人的道德行为。
在宗教上教化,在政治上权力化,在伦理上权力化,在伦理上道德化、人格化,从而根深蒂固地深入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领域的各个角落,融入神学、佛学、道学、儒学的各个方面。
所谓宝玉石文化,狭义地说是指人类社会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开发利用自然界玉石而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能力和物质、精神产品的总和。
它是一种历史现象,既具有继承性,也具有创造性。
中华宝玉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起源最早而又一直延续发展,独具特色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中华宝玉石文化按社会发展时期划分为萌芽时期、起源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和繁荣时期五期。
萌芽时期旧石器时代晚期、新人类阶段。
公元前3-1万年。
原始人以狩猎为生,主要是打制石工具,在打制石器的过程中,遇上美观的石头、玉,便拾之以玩赏。
1933年在北京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穿孔砾石、石珠(原始首饰、项链)距今约19000年,它可能就是我们宝玉石文化的源头。
历史悠久的玉石文化

历史悠久的玉石文化第一篇:历史悠久的玉石文化历史悠久的玉石文化玉石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记者:众所周知,玉石文化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标志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玉石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吗?罗忆:好的。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
从古至今,玉被应用于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中国人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
玉石文化始终影响着中国人的名族心理、名族性格和高尚情操,因此玉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这也是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标志。
玉石文化起源于距今七八千年的石器时期,先于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等,是中华文化最早的文化形态。
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是既注重物质的实用性,又注重精神的艺术性。
而玉石文化具有这两重性,作为实用品的玉石器物与财富相关,作为艺术品的玉石器物与精神世界相关。
所以从至今,玉备受中国人的喜欢。
虽然考古学家对发现第一玉有很多的争议,但大家对古玉的发展认识比较一致,即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然崇拜的阶段——从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石器到夏,直到商代时期。
这个时期里,古人对玉石的自然崇拜发展到了图腾的崇拜,大家认为玉不仅仅好看更是沟通神灵的石头。
人们把玉当成人们沟通天地、敬神祈福的器物。
这个时期的玉器,在造型、纹饰和观念上都是现出强烈的神秘感。
第二阶段:厚德载物的阶段——由周朝至汉朝。
从周到商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玉被理性化、崇高花和神圣化。
尤其是孔子出现后,其儒家文化思想在中华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孔子很喜欢玉,他提出“比徳于玉”的观点。
也就从这个时候起,玉器又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到的含义。
汉朝奠定了中国玉石文化的基本格局:“礼、葬、饰、摆”四大类。
到春秋时期,随着和田玉大量进入中原,古人对玉的喜爱也达到鼎盛时期。
当时的古语:“宁可食无肉,不可身无玉。
”正是当时的写照。
而秦始皇也用当时最有名的氏璧制成了皇帝印章,就是玉玺。
源远流长的中国玉文化论文

源远流长的中国玉文化玉,石之美兼五德者。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
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
玉文化的产生。
中国玉器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进人新石器时代之后,人们在选择、打制、琢磨石器的过程中,更进一步认识了比一般石材质地优良的“美石”,便用它制成工具和装饰品。
当时,玉器尚与石器混存。
随着文明的起源和社会形态的演变,在新石器时代中到晚期,玉器逐渐具备了特殊的社会功能,使它最终从石器中脱离出来而独立成为一种物质文化形态。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说过:“上万年的文明启步。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兵器、礼器是它们的物化标志,玉器是决不亚于青铜器的礼器。
八千年前的玉器已发现多处,它们的源始应不下万年。
它们的形制,有的直接延续到商周。
”这个论断是纲领性的。
玉器的出现,为玉文化的起源拉开了序幕。
玉文化的起源,需要两个必要的条件:其一是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其二是社会形态的演进,即从原始社会向国家——文明社会的转变。
这一历史阶段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此阶段,农、牧业分工和手工业分工已经完成,并出现了脑力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出现了贫富分化和阶级,原始宗教和祭祀活动频繁,部落之间的战争已变成掠夺财富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之下,玉文化应运而生。
玉文化的发展。
玉文化在我国的发展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历史发展源远流长。
玉是集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孕育而生,自古就被人们奉为吉祥的象征,玉有辟邪挡煞,平安健康的美好功效,在如今这个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端的时代,特别玉石资源稀缺开采不易,所以在如今的市场上翡翠、和田玉之类的玉器极受大众欢迎,看淘翠网上的翡翠卖的如此火热便知,今年翡翠价格走势呈不断上升趋势,和田玉的价格也一路狂涨,这些珍贵的玉器具有相当大的投资和收藏价值,因此玉便成了如今许多收藏家的宠儿。
大家可还记得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徽宝,它见证了古老的玉文化和现今奥林匹克人文价值的结合,虽然古老但又年轻充满活力的玉文化的有力证明。
中国人对玉石情有独钟

中国人对玉石情有独钟:中国人爱玉,爱到骨子里,融入到血脉中;中国人好玉,好到性情中,揉搓进文化里。
其爱之浓,其好之烈,令人叹为观止。
泱泱世界,玄黄天地,无一民族可比,堪称世界一绝。
换言之,玉已经浸染了整个中国的历史,泡透了我们所有的文化。
它的出现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并且进一步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一些看法。
若以文字而言,便可做窥豹之论。
一、中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绵延时间最长的国家,故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
中国玉器自产生以后,历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
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主要经历以下阶段:1、孕育期——新旧石器时代(公元前6000——2000年);2、成长期——夏商周(公元前2100——公元前770年);3、檀变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4、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5、繁荣期——隋唐五代宋辽金(公元581——1279年);6、鼎盛期——元、明、清(公元1279——1911年);.中国的玉先于中国的文字出现,它一经出现便催生了中国人的想象力,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形意文字的诞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玉石的国家,20世纪中后期几大考古发现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例如河南装李岗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文化层、内蒙古兴隆洼文化层、辽宁阜新查海文化遗址等等,都曾经出土了数量不等的玉石残片或玉石器皿,他们基本都属于旧石器晚期或新石器初期。
这些出土的玉器将中华文明至少推至距今8000年前,比最早的文字记载足足早了3000年!从公元前6000年前到公元前2000前,在长达4000年的时间里,中国玉石经历了它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同时也是中国文字的孕育阶段。
玉石的演化发展见证并推动了中国文字的孕育与形成。
根据考古发掘,我们发现旧石器中晚期至新石器初期是中国远古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
许多影响后世的生活方式和劳动方式很多起源这一历史时期。
宝玉石文化鉴赏论文

宝玉石文化鉴赏论文学生:杨维佳学号:20101923通过选修宝石文化鉴赏我了解了,在我国,玉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涵义。
古往今来,人们把一切美好的东西以玉喻之。
可以说玉文化的发展与中华文明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玉之美,在于它的材质自然之美,更在于它的造型之美、雕琢之美和内在蕴含之美。
这种人文美的蕴含,使玉超越了其“山岳精英”的自然属性。
在封建社会,玉玺成为权力的象征,政治的代名词,历史赋予了它超物质的神化意识。
在早期的《诗经》中,就有不少有关宝玉石文化的名子,例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桃李,报之以琼瑶……”,这里的“琼瑶”、“琼琚”指的是珍贵的玉器,用来象征淳朴美好愿望,屈原在《九歌》中写道“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其中“玉桴”指的是玉头的鼓槌;《离骚》中“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靡以为米长;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这里的“琼枝”指美丽的玉,“琼靡”指玉的碎屑,“瑶象”指的是美玉的象牙,借宝玉石之美描写宏大万千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乐府《战南城》中“双珠玳瑁簪”,《古诗为焦促卿妻作并序》中“耳着明月珠,”“口如含朱丹”这里的“珠”、“丹”都是指珠宝首饰,“朱丹”指红宝石;曹植《美女篇》中“玉帛不时安”,这里“玉”与“帛”一起为古代行聘之礼;《西洲曲》中“垂手明如玉”,以玉形容手之白……这些诗歌都表明,当时的宝玉石已经在民间较为广泛的流传,珠宝首饰的种类与款式也更为多样,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
现代玉雕分为南派、北派。
南派以扬州为代表,特点是细腻形象。
北派以北京为代表,特点是粗犷、气势。
玉石之美与钻石和彩色宝石有明显的差异,钻石之美在于它的坚硬、清澈、明亮,彩色宝石之美在于它的艳丽多姿,而玉石之美在于它的细腻、温润、含蓄幽雅。
另类解释:未经雕琢的玉。
《汉书·西域传·于阗国》:其东,水东流,注盐泽,河原出焉。
玉石文化

宝石中的君子——玉玉一直是我国人民所喜爱的宝石之一。
它不但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也是情操和道德的化身,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有”玉是精神难比洁”之句。
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也说过:“对于玉器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
”可见玉对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玉石是岩矿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它有用矿物与岩石一样,是组成地壳的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由地质作用而形成的。
它既可以形成独立的矿藏,亦可以以伴生的形式与其它矿产资源同时共存。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国的宝玉石行业又出现一派繁荣的景象,这将更进一步推动我国玉石资源的勘查与开发事业的迅猛发展。
玉石,是指自然界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质细腻、色泽洁润、坚韧耐磨,以致密块状产出的透明或不透明状的矿物或岩石的总称。
玉石琢磨后,显示出抛光面细腻、柔和、洁润、坚实有油脂感之特色,而不同于宝石之光彩夺目、晶莹华丽。
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藏量极广。
据《山海经》记载,中国的产玉地点有200多处,一些著名的玉矿至今仍在开采,为中国玉雕艺术的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中国最著名的玉石是新疆和田玉,它和河南独山玉,辽宁的岫岩玉和湖北的绿松石,称为中国的四大玉石。
和田玉分布于新疆莎东——塔什库尔干,和田——玉阗,且末县绵延1500公里的昆仑山脉北坡。
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微量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矿等。
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色泽。
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质状光泽,硬度5.5——6.5度。
和田玉夹生在海拔3500米——5000米高的山岩中。
在河床中采集的玉块称为籽玉,在岩层中开采的为山料。
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评定依据是颜色与质地之纯净度。
其主要品种有: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糖玉、墨玉。
独玉的矿区地处南阳市北郊的“独山”,又称“南阳玉”。
感受玉与中国文化

感受玉与中国文化“玉,石之美者。
”这句话就是我起初对玉的认识。
之前一直认为所谓玉就是一切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它们存在的意义就是制作成礼器,饰品,器皿,摆设等供我们观赏。
经过几周的学习与感悟我发现玉也有着玉的文化,而与此同时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玉的存在正是代表了中国的民族气节。
经过几周的学习,不敢说是深入的但是却是认真的聆听。
我了解到中华玉文化是伴随着玉器生产而产生的,正是中国玉器在上万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玉文化体系,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中国的许多地区的重要的古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说明它们曾用于我们祖先的社会生活。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玉制祭器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原始先民认为,玉器具有通神的功能。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它文明的显著特点。
我们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
随着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渐渐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中国古代身份地位等的象征物,帝王的呃丧葬,嫁娶,日常生活均有着玉的陪伴。
在丧葬方面玉的精神层面已经上升到了灵魂层次,在课堂上了解到君王们死后以玉覆身,制作玉衣以保尸身周全,灵魂积聚。
这一玉的重视程度极大地触动了我,这一事件让我意识到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玉石一种神圣的东西,它的存在并非只是供人把玩,给予视觉欣赏,更多的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
让我们的灵魂找到归属感,消除人们对死的恐惧。
所以这也加深了对玉的本身与玉文化的探索之情。
作为一个玉石大国,我们的玉石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在我们这个爱玉之国、崇玉之邦,玉石来源有许多处。
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中国玉作为中华民族的先民从各种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
在这个漫长的筛选过程中中国的"四大名玉"脱颖而出享誉天下,他们就是新疆产出的"和田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和辽宁岫岩县产出的"岫玉"。
读完四则材料,请以玉为话题,谈谈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玉,作为一种美丽的宝石,在我国历史上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被用来制作珠宝首饰,还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我们常说“玉石在前,财源广进”,可见在我国人心中,玉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展开谈谈自己对玉的感悟和收获。
一、玉的种类和特点玉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和成分的矿物,它主要分为玉石和翡翠两大类。
玉石主要包括和田玉、青海玉、云南玉等;而翡翠主要有缅甸翡翠、我国翡翠等。
无论是玉石还是翡翠,它们都具有质地细腻、色泽温润、坚硬耐磨的特点,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在我国古代,玉被视为吉祥之物,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
它象征着美德和高尚的品质,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玉更是被赋予了象征着人们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意义,如“玉逾金贵”和“玉不琢不成器”等成语都表达了人们对玉的珍视和重视。
三、玉在我生活中的意义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宝石,玉对我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我喜欢收藏各种玉艺品,每一件玉制品都是我心灵的寄托。
我还喜欢研究玉文化,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我对玉的认识更加深入,也更加懂得欣赏玉的美。
四、玉与人生哲理的通联玉的成长需要经历千万年的锤炼,这与人的成长道路非常类似。
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经历各种挫折和困难,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只有经过了磨砺,才能坚强如玉,闪烁着美丽的光芒。
玉也教会了我珍惜与坚守,让我懂得了在人生旅途中,要保持一颗向往美好的心。
总结:玉,是一种被人们敬仰和喜爱的宝石,它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表,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玉的研究和赏析,我不仅更加了解了玉的种类和特点,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以及它在我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玉也教会了我一些关于人生哲理的道理,让我更加清楚地明白了在人生旅途中应该如何前行。
通过这篇文章,我愿意与更多的人共享玉给我带来的感悟和收获,希望每个人都能在璀璨的玉光中,找到自己独特的力量和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玉石文化话题四则刘庆祥(武汉工程大学武汉430074)摘要:本文共分四节。
第一节对各种关于和氏璧产地、和氏璧材质的说法一一予以批驳,而后依据地质学、宝石学和和氏璧故事情节的分析,认为和氏璧是不存在的,和氏璧故事是人为虚构的。
笫二节就《马可.波罗游记》中两段关于中国宝玉石的记载,根据元代中国宝玉石矿产的蕴藏与开采利用情况说明,笫一,中国并不产突厥玉;第二,马可•波罗并没有从中国携宝石回国,因而认为该书作者是在撒谎。
第三节简单说明中西双方对宝玉石审美取向的不同和中西方宝玉石文化的差异,重点记述了西方对中国玉石轻视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以及中西两种文化互动的可喜成果。
第四节,一九四九年以来直到当前,对一九四九年四月长江炮战中肇事英国军舰的称呼,各种媒体均叫做紫石英号,实际上是译名有错, 正确译名应为紫晶号。
关键词和氏璧《马可.波罗游记》中西方宝玉石文化紫石英号紫晶号分类号一、子虚乌有的'‘和氏璧”和氏璧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在中国初通文墨之人都知道这个故事,最早记录这个故事的是墨子,记载最详细的是《韩非子》:相传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上釆得一块玉璞,他便拿去献给楚厉王,当时是公元前741年以前,但昏君不识宝,让玉匠看,玉匠说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以欺君之罪砍下了卞和的左脚。
厉王死后,卞和又将此玉献给继位的武王,他乂因同样的原因受到同样的酷刑,被砍去右脚。
公元前689年,武王死后,文王继位,卞和无脚走不了路,急得抱着玉璞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哭的泪水干涸,双眼流血,这才感动了文王,文王派高明的玉匠剖开玉璞,经鉴别为美艳绝伦的美玉, 便雕刻成玉璧,赐名和氏璧。
以后乂有了与和氏璧有关的价值连城、完璧归赵、传国玉玺、金镶玉的成语与故事。
其中有关和氏璧雕成传国玉玺的传说乂有了不同版本。
有一种说法是此玉玺在秦代就已经沉入洞庭湖底,另一种说法是此玉玺已在五代时被毁,还有一种说法是此玉玺传到了元代,当明朝大军进逼之大都时,元朝皇帝将其带到塞外草原, 以后便不知去向,但在明末时被一蒙古族牧民在放羊时发现,并献给蒙古汗王喝尔丹,后金皇太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从苏泰太后处得到了这块传国玉玺,有了玉玺,皇太极便于1636年将后金改为清,改女真为满洲。
由上述内容可见,关于和氏璧的故事内容很丰富的,且很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但是从现代科学知识和故事惜节分析,“和氏璧”是子虚乌有的,和氏璧故事也是人为虚构的。
首先关于和氏璧的产地,和氏璧的材质多年来众说纷纭,但都不能令人信服。
关于和氏璧的产地,《韩非子》“和氏”篇记载,卞和所釆玉璞是在楚国之山:楚山。
一些人便对楚山进行了考证,便生出了好些个产地说,有说是湖北南漳或神农架,还有说是河南南阳(独山玉)或陕西蓝田(蓝田玉),更为离奇的说是产自新疆的和田(和田玉)、辽宇岫岩(岫玉)或是缅甸北部(翡翠赌石),所有这些说法都是牵强附会的。
特别是新媼说、辽宇说、缅北说,其一、上述三地当时不属楚国管辖,不存在楚山;其二,在春秋时期,当时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中华大地上诸侯林立,兵荒马乱,而且当时的新媼、辽亍和缅北地区大多是蛮荒之地,去往这些地方不仅路途遥远而且艰险,凭卞和一人的微弱之躯是断难采玉而回的。
湖北南漳自古以来就没有发现玉石矿产地。
关于和氏璧的材质,各家的说法均不能成立。
近代对和氏璧材质最早提出看法并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他认为和氏璧的材质是月光石。
对和氏璧和随珠的材质与产地研究颇有名气的原湖北地矿局副总工程师郝用威也赞同他的看法,形容月光石发“乳白色”光,具变彩特征,并推断和氏璧就产于湖北神农架板仓地区,因为该地区具有产出月光石的地质条件。
这种说法令人不敢苟同,照古籍中的记载,和氏璧“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口”,意思是说当面观看是羊脂一样细腻洁口,但如果从侧面看则好似青翠欲滴的蓝绿色,这种现象有如某些有色双折射宝石中一项有趣的光学性质一多色性,但多色性是需要仪器一二色镜才能观察到的,且没有哪种宝石是具有蓝绿色/白色多色性的,而且月光石是口色宝石,不会有蓝色出现,更不会呈现蓝绿色/ 白色多色性,不会具变彩效应,仅具光彩效应,作为单晶宝石出现的月光石不可能是作为玉石出现的和氏璧。
至于陕西蓝田玉也不符合和氏璧特征,蓝田玉是蛇纹石化大理石,不会有石皮,也不会有多色性,尤其是硬度很小,摩氏硬度级别为三,其雕成传国玉玺是断难完好保存儿口年其至上千年的,况且陕西蓝田玉当时是在秦国地界不可能有楚山。
河南独山玉虽然颜色丰富,有白、绿、紫、蓝、红等色,但是与古籍中描述的和氏璧颜色不同方向上的规则变化是不同的。
据称和氏璧是玉中极品,但独山玉颜色不太鲜艳,通透性不太好,质地较差,称不上上等玉种,其高品级的玉料也达不到和氏璧标准。
河南是古玉人省,若独山玉为上等玉料,应在古墓葬中多有发现,但考占发现大多是产于几千里之外新疆的和田玉,极少有近在本省的独山玉。
而且独山玉的发现历史能达到2600年前的卞和时期还需要强有力的考占证据支撑。
所以各家关于和氏璧材质说法与古籍中描述的和氏璧特征均有不符之处,因此也是很难成立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和氏璧产地还是和氏璧材质的分析均没有符合古籍中记载的和氏璧特征的令人信服的证据,此种情况不能不使人产生一个疑问:和氏璧的故事是否真实?我们的祖先是否真的拥有过和氏璧?对此问题进一步思考的答案是:子虚乌有。
此种看法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1、2000多年前卞和在楚国境内发现了稀世之宝的美玉,那么为什么2000多年以来就再也没有发现第二块这种玉石?特别是近代,地质找矿技术有了相当高的水平,如果这种玉石存在,卞和当时能发现,当代更能发现,而且发现的不是一块两块,而是一处矿产地,而在这处矿产地上就会有成千上万块和氏璧玉石或 /和质量与之相近的玉石出产,比如新疆的和田玉,辽宁的岫玉,采了几千年都采不完。
2、卞和因此块玉石遭受酷刑的情节不合理。
卞和将玉璞献给两任埜王,而玉匠说不是玉石,当楚王对犯有"欺君之罪”的卞和砍脚时,为何卞和不对楚王说明,要求将玉璞凿开,不就可以看见石皮底下包裹着的美玉了吗?为何一再甘受砍脚之酷刑而缄口不语呢?再说春秋时期楚国和其它大多数诸侯国-样,玉雕工艺水品已很高了,作为楚国御用玉匠怎能一再看不出石皮包玉这一种玉石特征呢?3、故事记载了卞和经历了三代楚王,若从楚厉王死前一年献玉,到楚文王登位当年献玉,其时间跨度超过了52年,假设卞和首次献玉年龄为20岁左右,至献玉成功,卞和应有72岁以上高龄,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时期,一个身心饱受摧残的平民百姓能有如此高龄吗?4、古时的玉璧是扁而圆中有圆孔的玉器,好似中间掏了一个圆洞的圆饼。
而和氏璧故事中记载,和氏璧后为秦始皇所获,并命丞相将其改制成一有纽的四方柱状玉玺,作为皇家玉玺的块度应不会太小,故四方柱状应有-定宽度,那么• 块二维形状的玉壁如何能雕琢成三维形状的玉玺呢?5、根据某些历史学家的说法,由和氏璧雕成的传国玉玺己传到明末皇太极手中,其时间离当代仅300多年,以后的历史典籍中对其应有相当多的记载,甚至可以传到当代,但为何不仅历史典籍不见其记载,甚至连它的踪影也全无?和氏璧和其衍生的传国玉玺故事流传了2000多年,迷惑了无数文人和众多君臣,连醉心美玉且对玉器鉴赏有相当高造诣的乾隆皇帝都相信它的存在,乾隆在欣赏一件由苏州玉匠雕琢的“桐荫仕女图”山子玉雕时题诗一首,诗中称此玉雕的精美已胜过了和氏璧。
但在当代用自然科学方法即用地质科学和宝玉石学科知识分析,以及对故事情节不合理性的探讨,可以认为和氏璧故事应是古人杜撰的,和氏璧压根儿就没存在过,LI前有些人探讨和氏璧的材质和寻找和氏璧下落的工作是没有意义的。
二、《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二则谎言《马可•波罗游记》是一本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书籍,它主要记述了十三世纪元代初期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白姓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状况。
游记中称元朝统治下的中国有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华丽的宫殿建筑,富足的口姓生活;到处都是黃金,人人穿着绫罗绸缎。
比如南宋废都杭州(书中称蛮子国都)是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有一万二千座石桥、三千座浴所、壮丽的皇室宫殿、美丽的居民住所。
城内商贾棋多,其富贵的生活堪比西方的君王,书中有如上述之溢美之词不一而足。
书中也有数处记述了产自中国的宝玉石,例:1、游记中第87章“年终大汗举行之庆节”,文中称;其新年……是日臣属大汗的一切州郡国土之人,大献金银、珍珠、宝石、布帛、俾其君主全年获有财富与欢乐。
臣民互相抱吻,大事庆祝。
2、第88章“男爵一万两千人于大节庆日各受金袍十三袭事”,文中称,忽必烈大汗赏赐一万两千个男爵袍服,每人每年获赏赐十三次,合计十五万六千袭,此种袍服上缀宝石,珍珠和其它贵重物品。
3、第一一六章“建都州”文中记述,建都是西向之一州(建都即现在川西南与云南交界处)……此地有一山,内产一种突厥玉,极美量颇多,除大汗有命外, 禁人采取。
4、在第十八章“波罗兄弟同马可告别大汗西还“一文的补充文字有如下记述: 根据“后来所言的情形,马可波罗口授之语”;“……马可波罗三人恢复了欧洲人习惯……携回财宝甚多,……他们衣褶之中缝有宝石不少……”。
对这段文字众多中外史学家和学者详述为:这些宝石是从中国带去的,例如由英国著名马可•波罗研究专家StrnanRend所著《马可.波罗》一书中称,马可. 波罗父子三人1295年回到威尼斯后,安排了一个宴会,先是穿上了华丽的服装, 以后乂换上了刚到家穿过的粗糙衣服,他们回到客人面前,撕开了衣服上的线缝, 珠宝璀璨夺LI的光彩倾泻而岀一一红宝石、祖母绿、蓝宝石和钻石一一在离开中国时他们将珠宝缝进了衣服里。
中国学者苏叔阳也在其所著《中国读本》引言中称,四十一岁的马可.波罗凭借从中国带回的金银财宝而成了威尼斯尽人皆知的富豪,此处所称金银财宝依据上述这一章补充文字可解读为金银珠宝,而且也只能是黄金、口银、珍珠、宝石等量小值大的物品,不然的话如何能缝进衣服线缝里面?《马可•波罗游记》中上述关于中国所产宝玉石的描述很多是虚夸的,还有两则谎言,其一是产于中国川西南的突厥玉,直到如今也没有发现我国川西南地区蕴藏有质量上乘规模巨大的玉石矿产。
突厥玉这一名称也是信口开河,突厥是唐朝时活跃了在我国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到元代时已消亡,马可.波罗将这一名称来命名所谓产于中国腹地的玉石令人可笑。
其二是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回宝石,这一说法是没有事实依据的。
因为中国古代包括元代并不出产除水晶等少量品种之外的其它珍贵宝石,比如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猫眼、紫晶等西方人喜欢的宝石,如果中国出产宝石,西方人乂喜欢宝石,为何南北、海上陆地的丝绸之路上只听说运输的是丝绸、茶叶、瓷器而无宝石呢?三、中西方宝玉石文化的差异古代中国不出产珍贵宝石,古代中国人也不在意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