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度标高计算

合集下载

公路设计 纵断面设计 坡度、坡长的应用及竖曲线半径的选取及设计高程的计算

公路设计 纵断面设计 坡度、坡长的应用及竖曲线半径的选取及设计高程的计算
i合 i纵2 i横 2 0.082 0.0482 9.33% 9%
五、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P139)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的各项 规定。
2、为保证汽车能以一定的车速安全舒顺地行驶,纵坡 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及过于频繁。 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 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的缓和坡段。 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段。越岭线 垭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放缓一些。
(一)坡长限制 坡长--指变坡点与变坡点之间的水平长度。
坡长
➢坡长限制,主要是对较陡纵坡的最大长度和一 般纵坡的最小长度加以限制。
最小坡长限制:任何路段 最大坡长限制:陡坡路段
1.最小坡长限制 :
(1)规定最小坡长的原因
①纵断面上若变坡点过多,纵向起伏变化频繁影响了行车的 舒适和安全;
②相邻变坡点之间的距离不宜过短,以便插入适当的竖曲线 来缓和纵坡的要求,同时也便于平、纵面线形的合理组合与 布置。
最大纵坡(%)
3
456 7 8
9
➢ 设计速度为120km/h、100km/h、80km/h的高速公路受地 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最大纵 坡可增加1%。
➢ 公路改建中,设计速度为40km/h、30km/h、20km/h的利 用原有公路的改建路段,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最大纵坡可增 加1%。
(3) 自然因素:海拔高程、气候(积雪寒冷等)。 ➢ 纵坡度大小的优劣: 坡度大,行车困难,上坡速度低,下坡较危险。 山区公路可缩短里程,降低造价。
2.最大纵坡的确定
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 规定如表3-9所示。
最大纵坡
表3-9

园林坡度细则

园林坡度细则

园林坡度坡度3% 是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下降)3米1%是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下降)1米道路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步行道≥0.5 ≤8.0 ≤4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8.0.5.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 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1.5 1.5 围墙面向道路1.5 1.5 1.5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园林坡度细则

园林坡度细则

园林坡度坡度3%是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下降)3米1%是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下降)1米道路8.0.3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3.1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人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人纵坡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2 L<100m步行道>0.5 <8.0 <4注:L为坡长(m) o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8.0.4.1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8.0.4.2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8.0.4.3主要道路宜平缓;8.0.4.4路面町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卞列规定: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I I: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I判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I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nio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x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I I间距不宜超过80m, 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xl2m的回车场地;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人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8.0.5.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8.0.5.8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0.5规定;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多层3 3 3 2 2有出入II - 5 2.5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多层22 2 1.5 1.5 I韦I墙面向道路1.5 1.5 1.5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坡度的国家规范

坡度的国家规范

道路8.0.3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3.1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3≤8.0 L≤200m≤5 L≤600m非机动车道≥0.3≤3.0 L≤50m≤2 L≤100m步行道≥0.5≤8.0≤4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8.0.4.1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8.0.4.2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8.0.4.3主要道路宜平缓;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8.0.5.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8.0.5.8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多层3 3 3 2 2有出入口- 5 2.5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多层2 2 2 1.5 1.5围墙面向道路1.5 1.5 1.5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找坡层工程量计算规则

找坡层工程量计算规则

找坡层工程量计算规则
找坡层工程量计算是在土木工程中常见的一项工作。

坡层工程量计算的目的是确定坡层工程的材料和成本,以便合理安排工程进度和预算。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见的坡层工程量计算规则。

需要确定坡层工程的设计参数,包括坡度、坡高和坡面长度。

这些参数将直接影响到坡层工程的施工难度和材料需求。

接下来,需要计算坡面的面积。

一般来说,可以将坡面分成若干个小矩形或三角形,然后计算每个小矩形或三角形的面积,最后将所有小矩形或三角形的面积相加得到整个坡面的面积。

然后,需要确定坡面的厚度。

坡面的厚度取决于设计要求和施工材料的特性。

一般来说,坡面的厚度可以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经验进行确定。

接下来,需要计算坡层工程的体积。

坡层工程的体积等于坡面的面积乘以坡面的厚度。

这个体积可以用立方米或立方码来表示,具体取决于使用的单位。

需要计算坡层工程的材料和成本。

根据施工方案和材料价格,可以计算出坡层工程所需的材料和成本。

常见的坡层工程材料包括填充土、石子和水泥等。

总结一下,坡层工程量计算规则包括确定设计参数、计算面积和厚
度、计算体积以及计算材料和成本。

通过按照这个规则进行计算,可以准确确定坡层工程的材料和成本,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参考。

这样的计算规则可以帮助土木工程师和施工人员做出合理的决策,确保工程的质量和经济效益。

竖曲线的计算方法

竖曲线的计算方法

竖曲线铁路线路的纵断面最理想的当然是平道,然而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为了适应地形的起伏,以减少工程量,纵断面必须用各种不同的坡面连接而成。

两相邻坡段的连续点谓之变坡点。

相邻坡段的坡度差是两相邻坡段的坡度代数差。

当相邻坡段的坡度差超过允许值时,为了保证行车平顺和安全,应在变坡点处用竖曲线连接起来。

允许不设竖曲线的坡度差允许值是根据车轮不脱轨、车钩不脱钩、列车不撞车和行车平稳等要求进行分析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竖曲线采用圆曲线,也可以采用抛物线,个别情况下,还可以采用连续短坡曲线。

竖曲线的计算一、圆曲线形竖曲线圆曲线形竖曲线的几何要素和各点设计标高,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如图。

R α x T TyRCα/2 BAi1i21、竖曲线的切线长度TT=R·tan(α/2)=R/2·tanα=R/2·△i‰=R/2000·△i(m) (5-1)式中 R-竖曲线半径(m);α-竖曲线转角(度);△i-相邻坡段的坡度代数差(‰)。

R=5000m时, T=2.5△i(m)R=10000m时,T=5.0△i(m)R=15000m时,T=7.5△i(m)R=20000m时,T=10.0△i(m)R=25000m时,T=12.5△i(m)2、竖曲线长度CC≈2T=R/1000·△i(m) (5-2)3、竖曲线纵距yy=x2/2R (m) (5-3)式中 x-竖曲线上计算点至竖曲线起(终)点的横距(m)。

当x=T时,变坡点的纵距Y即为竖曲线的外矢距E。

Y=E=T2/2R=1/2R(C/2)2=C2/8R (5-3.1)4、竖曲线上各点的设计标高H设h为计算点的坡度标高,则H=h±y (5-4)式中的y值,凹形取“+”,凸形取“-”。

【算例一】一凹形竖曲线i1=-4‰,i2=+2‰,△i=6‰,变坡点的里程为K235+165,标高为54.60m,R=15000m,计算竖曲线上各20m点的设计标高。

cass不同设计标高计算方法

cass不同设计标高计算方法

cass不同设计标高计算方法在建筑设计中,标高是指地面或者其中一个参照点到建筑物或者其他构筑物的高度差。

在设计过程中,有时需要计算不同设计标高之间的高度差,以便进行合理的地形调整、楼层设置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计算方法。

1.绝对高程法:绝对高程法是最直接的计算方法,通过测量每个标高点的实际高度,然后进行对比计算。

这种方法适用于建筑物的设计,特别是需要考虑地形调整、地基处理等情况的设计。

在实际操作中,通常使用全站仪或水准仪等测量设备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结果进行高程计算。

2.相对高程法:相对高程法是一种相对计算方法,通过给定一个参考标高点,然后计算其他标高点相对于该参考点的高度差。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大范围的地形调整、道路设计等情况。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使用水准仪或直尺等工具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结果进行高程计算。

3.数值高程法:数值高程法是一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计算方法,通过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将不同标高点的高程值提取出来进行计算。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规模地形调整、土方计算等情况。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获取到相应的DEM数据,然后使用GIS软件进行高程提取和计算。

4.剖面法:剖面法是一种通过绘制标高剖面图进行计算的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然后在纸上绘制剖面图,并进行高程计算。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小范围的地形调整、道路设计等情况。

5.梯度法:梯度法是一种通过计算两个标高点之间的平均坡度来推算高程差的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使用水准仪或其他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然后计算出平均坡度,并将其转换成高程差。

这种方法适用于简单的地形调整、管道设计等情况。

总之,在建筑设计中,不同设计标高的计算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绝对高程法适用于需要精确高程数据的情况,相对高程法适用于相对计算和简单调整的情况,数值高程法适用于大范围地形调整,剖面法适用于小范围地形调整,梯度法适用于简单的坡度计算。

测量标高计算公式

测量标高计算公式

测量标高计算公式好的,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关于“测量标高计算公式”的文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程建设中,测量标高可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

你可能会好奇,啥是测量标高?简单来说,就是测量某个点相对于基准面的高度。

这在建筑施工、道路铺设、水利工程等等领域都起着关键作用。

那测量标高的计算公式是啥呢?其实常见的就是“后视读数 + 后视点高程 - 前视读数 = 前视点高程”。

这看起来有点复杂,别着急,让我给您慢慢解释。

就拿我之前参与的一个小区建设项目来说吧。

当时我们正在铺设地下管道,这标高要是没测准,那可就麻烦大了。

我记得那天阳光特别刺眼,我们拿着水准仪,在工地上来回奔波。

我负责读取数据,同事则在不同的测量点立标尺。

当我把水准仪对准后视点,眼睛紧紧盯着望远镜,嘴里大声报出:“后视读数 1.56 米!”同事赶紧把这个数字记下来。

然后我们移动到前视点,我再次仔细观测,喊道:“前视读数 0.89 米!”这时候,我们已知后视点的高程是 100 米,按照公式一算,前视点的高程就是 100 + 1.56 - 0.89 = 100.67 米。

可别小看这简单的计算,稍微出点差错,管道的坡度就不对了,排水就会出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就怕一个不小心,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质量。

在实际操作中,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比如说,测量仪器要校准准确,读数要精确到毫米。

而且,测量的时候要考虑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

这可不像在教室里做数学题,错了还能改,在工地上,一旦出错,那造成的损失可就大了。

再比如,有时候地形复杂,我们得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得到标高数据。

还有啊,遇到大风天气,仪器可能会晃动,这也会影响测量的精度。

总之,测量标高计算公式虽然简单,但要真正运用好,还需要我们细心、耐心,加上丰富的实践经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各种工程中准确地测量出标高,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不管是高楼大厦的崛起,还是平坦道路的铺设,都离不开这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测量标高工作和计算公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