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JB-Z 141-2004 军用软件测试指南
第7章软件测试标准

和隐含需要的能力和特性总和” 和隐含需要的能力和特性总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从软件质量的定义可以看出以下4个含义:
• 具有能满足给定需要的所有特性 • 具有所希望的各种属性的组合的程度 • 顾客或用户认为能满足其综合期望的程度 • 软件的组合特性,它确定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将满足顾客预期要求的程度。
5
7.1.1 软件质量与度量
19
3.1.3软件质量评价
1. 开发人员的评价过程 2. 顾客的评价过程 3. 评价者的评价过程
20
1.开发人员的评价过程
• 指开发人员对软件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价的 过程
– 首先要明确评价的概念,包括软件质量指示器 – 规定了对评价过程的要求,包括对组织的要求 (数据收集的反馈方式和途径)、项目的要求 (如确定质量要求、确定内部和外部质量度量 等),以及对质量分析、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的要求。
• GB/T 18905-2002系列标准等同于ISO/IEC 14598标准是为软件产品 质量的测量、评估和评价提供了方法。 • 软件质量评价的基本部分包括:质量模型、评价方法、软件的测量和 支持工具。 • GB/T 18905-2002系列由6部分组成:
– – – – – – GB/T 18905.1-2002,概述软件产品评价的产品,提供评价需求和指南 GB/T 18905.2-2002,策划和管理 GB/T 18905.3-2002,开发者用的过程 GB/T 18905.4-2002,需求方用的过程 GB/T 18905.5-2002,评价者用的过程 GB/T 18905.6-2002,评价模块的文档编制
17
3.ISO 9126质量模型
18
3.ISO 9126质量模型
军用软件系统级测试技术应用研究

军用软件系统级测试技术应用研究摘要针对目前军用软件系统级测试实施的问题和难点,从系统级测试类型、系统级测试环境构建、系统级测试充分性评价等方面提出系统级测试实施的要点和方法,为开展军用软件系统级测试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系统级测试测试充分性测试方法1 引言随着装备向高度集成化、信息化方向的快速发展,型号软件体系架构日趋复杂,软件规模呈指数级增长, 软件密集型特征日益凸显。
虽然型号软件按标准开展了软件单元测试、软件集成测试、软件配置项测试、第三方测试,但还是存在需要各个分系统配合才能完成的任务、配置项测试环境和实装环境存在差异性等因素导致配置项测试难以暴露的问题。
软件系统级测试是在真实系统工作环境或系统仿真测试环境下检验被测软件系统是否满足研制总要求/软件总体方案及分系统软件总体方案所规定的技术要求而实施的一系列测试活动。
软件系统级测试对是系统所包含的所有被测软件,包括特定研制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支持软件的软件集合体。
软件系统级测试是软件配置项测试的必要补充,是发现配置项之间工作不协调等系统级深层次复杂问题的有效手段。
2 软件系统级测试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型号软件系统级测试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面临如下问题和难点:由于武器装备中软件数量众多、软件规模大,依据文件种类、内容繁多,文档的描述应该覆盖哪些内容、哪个层次就是完备的缺乏技术标准指导;由于软件系统的多元性、相关性和整体性,软件系统级测试充分性的度量和评价困难;软件系统级测试严重依赖系统专用硬件环境,系统层面的数据传输异常用例难以施加,缺乏行之有效的测试手段,测试效率和覆盖性难以保证;软件系统级接口数据类型多,参数交联复杂,各种数据组合难以遍历。
3 软件系统级测试方法软件系统级测试的方法包括静态测试、动态测试。
3.1 静态测试为弥补软件系统级测试缺乏有效动态测试环境。
可依据系统/分系统规格说明、接口需求规格说明、接口协议等文件,以系统/分系统为范围对所含软件进行文档审查、实施接口审查、安全性审查、时序审查、作战流程审查等专项审查。
军用信息技术与软件标准精选(最新)

军用信息技术与软件标准精选(最新)GJZ102A《GJB/Z 102A-2012 军用软件安全性设计指南》GJ117《GJB/T117-1999 军用软件验证和确认计划指南》GJ136Z《GJB/Z 136-2003 Z 通用信息处理平台集成与运行指南》GJ140Z《GJB/Z140-2004 Z 电子对抗装备现场维修数据收集指南》GJ141Z《GJB/Z141-2004 Z 军用软件测试指南》GJ142Z《GJB/Z142-2004 Z 军用软件安全性分析指南》GJ143Z《GJB/Z143-2004 Z 军用智能辅助决策开发工具》GJ156Z《GJB/Z156-2011 Z 军事电子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指南》GJ157Z《GJB/Z157-2011 Z 军用软件安全保证指南》GJZ161《GJB/Z 161-2012 军用软件可靠性评估指南》GJ229A《GJB 229A-2000 军用微波接力通信系统接口》GJ238A《GJB238A-1997 战术调频电台测量方法》GJ318《GJB318A-1997 战术调频电台通用规范》GJ322A《GJB322A-1998 军用计算机通用规范》GJ367A《GJB367A-2001 军用通信设备通用规范》GJ438B《GJB438B-2009 Z 军用软件开发文档通用要求》GJ662《GJB662A-1997 野战数字无线电接力设备的频繁段和容量系列》GJ663A《GJB 663A-2012 军用通信系统安全通用要求》GJ883A《GJB883A-2003 对流层散射通信系统通用规范》GJ915《GJB915A-1997 纤维光学试验方法》GJ1127《GJB 1127A-2003 机载短波单边带通信设备通用规范》GJ1128A《GJB 1128A-2002 机载超波电台通用规范》GJ1142.4《GJB 1142.4A-2004 野战地域通信系统通用要求第:回路群》GJ1142.5《GJB 1142.5A-2004 野战地域通信系统通用要求:单路有线入口》 GJ1145A《GJB1145A-2010 Z 通信和指挥自动化军工产品定型试验规程》GJ1211A《GJB 1211A-2007 野战用户电话交换机通用规范》GJ1268A《GJB1268A-2004 军用软件验收要求》GJ1427A《GJB1427A-1999 光纤总规范》GJ1428A《GJB1428A-1999 光缆总规范》GJ1567.2《GJB1567.2-1992 话音频带调制解调器的差错控制方法 用于带有异步至同步转换DCE的差错校正方法》GJ1659《GJB1659-1993 光纤光缆接头总规范》GJ1783《GJB1783-1993 硬波导组件总规范》GJ1901《GJB 1901A-2003 军用巨型计算机通用规范》GJ2077A《GJB 2077A-2007 短波自适应通信系统自动线路建立规程》GJ2088A《GJB 2088A-2002 压制性雷达干扰机通用规范》GJ2089A《GJB 2089A-2003 通信对抗监测分析接收机通用规范》GJ2090A《GJB 2090A-2003 瞄准式通信干扰机通用规范》GJ2101《GJB 2101A-2002 超短波对空指挥电台通用规范》GJ2242《GJB2242-1994 时统设备通用规范》GJ2434《GJB2434A-2004 军用软件产品评价》GJ2436《GJB2436-1995 天线术语》GJ2454《GJB 2454A-2003 军用光缆填充膏规范》GJ2763《GJB2763-1996 通信设备话音质量等级标准与评测方法》GJ2786A《GJB2786A-2009 Z 军用软件开发通用要求》GJ2824《GJB 2824-1997 军用数据安全要求》GJ2928A《GJB 2928A-2012 战术超短波跳频电台通用规范》GJ2929《GJB2929-1997 战术短波跳频电台通用规范》GJ2991A《GJB2991A-2008 Z B时间码接口终端通用规范》GJ3012A《GJB 3012A-2007 军用无线双工移动通信系统中心台信道机通用规范》GJ3083A《GJB 3083A-2007 军用无线双工移动通信系统移动用户台通用规范》 GJ3084A《GJB 3084A-2007 军用无线双工移动通信系统交换机通用规范》GJ3180《GJB 3180-1998 军用计算机容错要求与测评》GJ3181《GJB3181-1998 军用软件支持环境选用要求》GJ3629《GJB3629-1999 军用通信装备使用手册编写规定》GJ4072A《GJB4072A-2006 军用软件质量监督要求》GJ4195《GJB4195-2001 外设部件互连(PCI)总线》GJ4210.1《GJB4210.1-2001 军用无线电通信设备通用检验验收规程超短波电台》GJ4210.2《GJB4210.2-2001 军用无线电通信设备通用检验验收规程短波电台》 GJ4211《GJB4211-2001 军用通信台站通信电源系统通用要求》GJ4353《GJB4353-2002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与性能测试要求》GJ4354《GJB4354-2002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通用要求》GJ4371《GJB4371-2002 通信设备诊断知识数据结构》GJ4411《GJB 4411-2002 光缆组件通用规范》GJ4897《GJB 4897-2003 军用计算机病毒防治要求》GJ4951《GJB 4951-2003 军用通信装备维修手册编写规定》GJ4952《GJB 4952-2003 战术互联网通用要求》GJ5000A《GJB5000A-2008 Z 军用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模型》GJ5024《GJB 5024-2003 军用光缆阻水纱规范》GJ5080Z《GJB 5080-2004 Z 军用通信设施雷电防护设计与使用要求》GJ5081Z《GJB 5081-2004 Z 军用ATM层信元传送性能测试通用要求》GJ5082Z《GJB 5082-2004 Z 战术无线通信系统软件通信体系结构》GJ5083Z《GJB 5083-2004 Z 核爆炸冲击波对地面野战通信装备的破坏等级及防护要求》GJ5084Z《GJB 5084-2004 Z 光纤通用数字通道故障检测》GJ5085Z《GJB 5085-2004 Z 军事综合信息网多协议标记交换互通技术要求》 GJ5086Z《GJB 5086-2004 Z 军事综合信息网路由交换设备通用技术要求》GJ5087Z《GJB 5087-2004 Z 指挥自动化网无线接入模式》GJ5088Z《GJB 5088-2004 Z 军用建筑物网络布线系统工程设计通用要求》GJ5095《GJB5095-2002 信息技术安全通用要求》GJ5169《GJB5169-2004 高性能计算机磁盘阵列通用规范》GJ5174《GJB5174-2004 短波/超短波有源测向天线参数系列》GJ5175《GJB5175-2004 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处理系统通用要求》GJ5177《GJB5177-2004 军用通信器材出口包装要求》GJ5185《GJB5185-2004 雷达对抗数字瞬时测频接收机模块规范》GJ5187《GJB5187-2004 有源相控阵通信干扰天线通用规范》GJ5196《GJB5196-2004 短波通信对抗搜索分析接收机通用规范》GJ5234《GJB5234-2004 军用软件验证和确认》GJ5235《GJB5235-2004 军用软件配置管理》GJ5236《GJB5236-2004 军用软件质量度量》GJ5241《GJB5241-2004 概念建模语言IDEF1X的句法和语义》GJ5301《GJB5301-2004 军用无线双工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管理和控制设备通用规范》GJ5368《GJB 5368-2005 计算机病毒防治系统技术要求》GJ5301《GJB5301-2004 军用无线双工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管理和控制设备通用规范》GJ5371《GJB 5371.1-2005 信息技术安全评估准则:简介和一般模型》GJ5793《GJB5793-2006 Z 网络安全漏洞扫描分析产品测评方法》GJ5454Z《GJB5454-2005 Z 短波数字化抗干扰系列电台操作显示要求》GJ5455Z《GJB5455-2005 Z 无线综合接入系统通用规范》GJ5462Z《GJB5462-2005 Z 军用通信装备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GJ5463Z《GJB5463-2005 Z 军用通信装备随机文件配发和使用要求》GJ5672《GJB5672-2006 Z 车载式通信对抗测向站通用规范》GJ5716《GJB5716-2006 Z 军用软件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通用要求》GJ5793《GJB5793-2006 Z 网络安全漏洞扫描分析产品测评方法》GJ5794.1《GJB5794.1-2006 Z 网络入侵检测产品测评方法第1部分:网络型产品》GJ5794.2《GJB5794.2-2006 Z 网络入侵检测产品测评方法第2部分:主机型产品》GJ5806Z《GJB5806-2006 Z 智能密钥卡通用规范》GJ5865K《GJB 5865-2006 K 线性令牌传递多路数据总线有效性测试方法》GJ5866K《GJB 5867-2006 K 航空单芯多模光纤光缆连接器规范》GJ5880K《GJB 5880-2006 K 软件配置管理》GJ5927K《GJB 5927-2007 军用无线双工移动通信系统合路器通用规范》GJ5928K《GJB 5928-2007 军用无线双工移动通信系统信道控制器通用规范》 GJ5930Z《GJB 5930-2007 军用电台配套设备品种系列》GJ5931Z《GJB 5931-2007 军用有中继海底光缆通信系统通用要求》GJ5932Z《GJB 5932-2007 军用搬移式全光中继设备规范》GJ5933Z《GJB5933-2007 Z 军用搬移式同步数字传送网设备规范》GJ5934Z《GJB 5934-2007 军用微波接力通信设备测试接口》GJ5935Z《GJB 5935-2007 军用低速声码器接口通用要求》GJ5942K《GJB 5942-2007 军用光接入网通用要求》GJ5950《GJB 5950-2007 战略卫星通信支线网Ku频段车载站通用规范》GJ5951《GJB 5951-2007 呼入军用电话网主叫标识传送要求》GJ5952《GJB 5952-2007 装甲综合通信车通用要求》GJ5954K《GJB 5954-2007 通信靶场通用试验规程 中长波电台》GJ5955K《GJB 5955-2007 通信靶场通用试验规程 化学电源》GJ5956K《GJB 5956-2007 通信靶场通用试验规程 通信车》GJ5957K《GJB 5957-2007 通信靶场通用试验规程 卫星通信系统地球站》GJ5958K《GJB 5958-2007 战场通信频率管理系统干扰频谱监测仪通用规范》 GJ5959K《GJB 5959-2007 战场通信频率管理系统频率管理终端通用规范》GJ5958K《GJB 5958-2007 战场通信频率管理系统干扰频谱监测仪通用规范》 GJ5959K《GJB 5959-2007 战场通信频率管理系统频率管理终端通用规范》GJ6321Z《GJB6321-2008 Z 军用计算机电磁泄漏干扰器通用规范》GJ6363Z《GJB6363-2008 Z 地空通信干扰设备定型试验规程》GJ6389Z《GJB6389-2008 Z 军用软件评审》GJ6411K《GJB6411-2008 K 光纤通道航空电子环境》GJ6741Z《GJB6741-2009 Z 数字通信干扰效果评定准则》GJ6919Z《GJB6919-2009 Z 导电纤维丝束性能测试评价方法》GJ6921Z《GJB6921-2009 Z 军用软件定性测评大纲编制要求》GJ6922Z《GJB6922-2009 Z 军用软件定性测评报告编制要求》GJ7082Z《GJB7082-2010 Z 卫星通信机载站天线分系统通用规范》GJ7093Z《GJB7093-2010 Z 软件通信体系结构中间件接口》GJ7094Z《GJB7094-2010 Z 软件通信体系结构波形装配与部署要求》GJ7095Z《GJB7095-2010 Z 软件通信系统结构硬件抽象层应用程序接口》GJ7096.1Z《GJB7096.1-2010 Z 软件通信体系结构标准符合性测试方法第1部分:通则》GJ7096.2Z《GJB7096.2-2010 Z 软件通信体系结构标准符合性测试方法第2部分:核心框架》GJ7096.3Z《GJB7096.3-2010 Z 软件通信体系结构标准符合性测试方法第3部分:资源组件》GJ7096.4Z《GJB7096.4-2010 Z 软件通信体系结构标准符合性测试方法第4部分:设备组件》GJ7096.5Z《GJB7096.5-2010 Z 软件通信体系结构标准符合性测试方法第5部分:波形》GJ7151Z《GJB7151-2011 Z 可信计算平台通用要求》GJ7170Z《GJB7170-2011 Z 网络安全管理类产品测评方法》GJ7174Z《GJB7174-2011 Z 抗拒绝服务类产品测评方法》GJ7249Z《GJB7249-2011 Z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J7250Z《GJB7250-2011 Z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GJ7562《GJB 7562-2012 军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局域网防护通用要求》GJ7563《GJB 7563-2012 无线通信综合测试仪检定规程》GJ7700Z《GJB7700-2012 Z 军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测评要求》H244《HB/Z244-1993 软件支持环境》H7691《HB7691-2001 三十二位计算机指令系统结构》H7692《HB7692-2001 三十二位机载计算机内总线》QJ3126A《QJ3126A-2008 航天软件产品保证要求》QJ3262《QJ 3262-2005 高可靠性实时嵌入式软件设计指南》SJ10367《SJ/T10367-1993 计算机过程控制软件开发规程》SJ10663《SJ/T10663-1995 光纤设备与部件测量方法》SJ10711《SJ/T10711-1996 移动通信设备标准试验条件》SJ10721《SJ/T10721-1996 公用移动通讯系统移动台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SJ11116《SJ/T11116-1997 光纤预制棒总规范》SJ11118《SJ/T11118-1997 8GHz数字微波通信设备通用技术条件》SJ11193《SJ/T11193-1998 微型数字电子计算机多媒体性能要求》SJ11201《SJ/T11201-1999 2000年符合性测试规范》SJ11228《SJ/T11228-2000 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体制》SJ11229《SJ/T11229-2001 手持式个人信息处理设备中文应用程序接口规范》 SJ11240《SJ11240-2001 信息技术: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12点阵字型》 SJ11241《SJ11241-2001 信息技术: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14点阵字型》 SJ11242.1《SJ11242.1-2001 信息技术: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Ⅰ区)汉字64点阵字型:宋体》SJ11242.2《SJ11242.2-2001 信息技术: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Ⅰ区)汉字64点阵字型:黑体》SJ11242.3《SJ11242.3-2001 信息技术: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Ⅰ区)汉字64点阵字型:楷体》SJ11242.4《SJ11242.4-2001 信息技术: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Ⅰ区)汉字64点阵字型:仿宋体》SJ11243《SJ/T11243-2001触摸查询一体机通用规范》SJ11262《SJ/T11262-2002 互联网机顶盒通用规范》SJ11270《SJ/T11270-2002 信息技术鼠标器通用规范》SJ11271《SJ/T11271-2002 数字域名规范》SJ11289《SJ/Z11289-2003 面向对象领域工程指南》SJ20657《SJ 20657-1998 特警通信系统通用规范》SJ20682《SJ 20682-1998 Lx波段固态脉冲功率模块通用规范》SJ20686《SJ 20686-1998 中继信令处理模块通用规范》SJ20723《SJ20723-1998 GG6001型脉冲信号光电隔离组件详细规范》SJ20724《SJ20724-1998 GG240型多路高速数据光电隔离组件详细规范》SJ20726《SJ 20726-1999 GPS定时接收设备通用规范》SJ20727《SJ 20727-1999 舰载数字光接收机通用规范》SJ20728《SJ 20728-1999 低频/甚低频发射机通用规范》SJ20771《SJ20771-2000 军用通信系统音质的MOS评价法》SJ20772《SJ20772-2000 军用激光大气通信机规范》SJ20773《SJ20773-2000 野战光缆开口引接系统通用规范》SJ20775《SJ20775-2000 军用磁光盘通用规范》SJ20822《SJ20822-2002 信息技术:软件维护》SJ20823《SJ20823-2002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配置管理》SJ20839《SJ20839-2002 长波地波传输道计算方法》SJ20840《SJ20840-2002 三军协同无线电通信系统与相关网系互连互通要求》 SJ20841《SJ20841-2002 II型无线双工移动通信系统保密设备接口要求》SJ20849《SJ20849-2002 军用通信网络管理系统通用安全要求》SJ20850《SJ20850-2002 军用UHF移动通信系统数字加密体制》SJ20851《SJ20851-2002 军用数字保密自动电话网密钥管理中心通用规范》 SJ20852《SJ20852-2002 军用通信系统音质MOS评价测试语音数据库》SJ20854《SJ20854-2002 数字视频光纤传输系统通用规范》SJ20855《SJ20855-2002 波分复及光纤通信系统通用规范》SJ20856《SJ20856-2002 高频串行调制解调器互操作性和性能要求》SJ20860《SJ 20860-2003 军用光缆引接设备通用规范》SJ20861《SJ 20861-2003 军用SDHB传送网技术规范》SJ20862《SJ 20862-2003 中长波战术电台通用规范》SJ20863《SJ 20863-2003 数字车内通话器通用规范》SJ20864《SJ 20864-2003 有源抗噪声送受话器组通用规范》SJ20876《SJ 20876-2003 军用测试接收机通用规范》SJ20880《SJ 20880-2003 军用信息传送安全标记》SJ20881《SJ 20881-2003 安全证书管理系统技术要求》SJ20932《SJ 20932-2005 超短波定向机通用规范》WJ431《WJ/Z431-2005 单兵综合作战信息系统安全设计要求》GA216.1《GA 216.1-1999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部件:安全功能检测》GA243《GA243-2000 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评级准则》GA715《GA/T 715-2007 公安信息系统应用开发管理规范》GA387《GA/T387-2002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网络技术要求》GA388《GA/T388-2002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操作系统技术要求》GA389《GA/T389-2002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数据库管理系统技术要求》GA390《GA/T390-2002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通用技术条件》GA391《GA/T391-2002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管理要求》GA609《GA/T 609-2006 互联网信息服务系统 安全保护技术措施 信息代码》 GA610《GA/T 610-2006 互联网信息服务系统 安全保护技术措施 数据格式》 GA611《GA/T 611-2006 互联网信息服务系统 安全保护技术措施技术要求》 GA612《GA/T 612-2006 互联网信息服务系统 安全保护技术措施通讯标准》 GA658《GA 658.1~10-2006 互联网公共上网服务场所信息安全管理系统 信息代码》GA659《GA 659.1~659.9-2006 互联网公共上网服务场所 信息安全管理系统 数据交换格式》GA660《GA 660-2006 互联网公共上网服务场所信息安全管理系统 上网服务场所端功能要求》GA661《GA 661-2006 互联网公共上网服务场所信息安全管理系统 远程通讯端功能要求》GA662《GA 662-2006 互联网公共上网服务场所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上网服务场所端接口技术要求》GA663《GA 663-2006 互联网公共上网服务场所信息安全管理系统远程通讯端接口技术要求》GA671《GA/T 671-2006 信息安全技术 终端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级技术要求》 GA672《GA/T 672-2006 信息安全技术 终端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级评估准则》 GA681《GA/T 681-2007 信息安全技术 网关安全技术要求》GA682《GA/T 682-2006 信息安全技术 路由器安全技术要求》GA683《GA/T 683-2007 信息安全技术 防火墙安全技术要求》GA684《GA/T 684-2007 信息安全技术 交换器安全技术要求》GA685《GA/T 685-2007 信息安全技术 交换器安全评估准则》GA686《GA/T 686-2007 信息安全技术 虚拟专用网安全技术要求》GA687《GA/T 687-2007 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安全技术要求》GA695《GA/T 695-2007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通讯安全审计数据留存功能要求》 GA696《GA/T 696-2007 信息安全技术 单机防入侵产品安全功能要求》GA697《GA/T 697-2007 信息安全技术 静态网页恢复产品安全功能要求》GA698《GA/T 698-2007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过滤产品安全功能要求》GA699《GA/T 699-2007 信息安全技术 计算机网络入侵报警通讯交换技术要求》GA700《GA/T 700-2007 信息安全技术 计算机网络入侵分级要求》GA708《GA/T 708-2007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框架》GA709《GA/T 709-2007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模型》GA710《GA/T 710-2007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配置》GA711《GA/T 711-2007 信息安全技术 应用软件系统安全等级保护通用技术指南》GA712《GA/T 712-2007 信息安全技术 应用软件系统安全等级保护通用测试指南》GA713《GA/T 713-2007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测评》GA849《GA 849-2009 移动终端病毒防治产品评级准则》GA855《GA/T 855-2009 公安信息网络课件制作规范》GA986《GA/T 986-2012 信息安全技术 反垃圾邮件产品安全技术要求》GA987《GA/T 987-2012 信息安全技术 USB移动储存管理系统安全技术要求》 GA988《GA/T 988-2012 信息安全技术 文件加密产品安全技术要求》。
军用信息技术与软件标准精选(截至2020年1月现行有效)

105 GJB 8226-2015 后勤保障数据模型编制规则
106 GJB 6797-2009 后勤业务信息数据模型 供应保障关系编制规范
107 GJB 7868-2012 建模与仿真海洋环境数据通用要求
108 GJB 8919.1-2017 军事信息系统建模与仿真通用要求 第 1 部分:总则
109 GJB 8919.2-2017 军事信息系统建模与仿真通用要求 第 2 部分:通信系统
GJB 1922-1994 信息处理系统 计算机图形 图形核心系统(GKS)与 Ada 语言 39
联编
40 GJB 2786A-2009 军用软件开发通用要求 41 GJB/Z 184-2017 军事数据质量评价指南 42 GJB 8042-2013 数据安全保护类产品测评方法 43 GJB/Z 139-2004 数据标准化管理规程 44 GJB 7700-2012 军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测评要求 45 GJB 7701-2012 军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要求 46 GJB 7708-2012 军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编程接口 47 GJB 7719-2012 军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48 GJB 5023-2001k 军用数据库安全评估准则 49 GJB 4353-2002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与性能测试要求 50 GJB 5366-2005 全军综合情报数据库系统数据结构分类编码 51 GJB 4950-2003 情报系统数据融合通用要求 52 GJB 7702-2012 非结构化数据管理通用要求 53 GJB 1805-1993 数据采集设备通用规范 54 GJB 4292-2001 军队装备科技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与著录格式 55 GJB 2289-1995 军用数据网分组交换设备通用规范
军用软件自测试实践与分析

c p b l y, m i t r o t r u l y h s b c me c iia o e s r h u l y o l a y e g n e i g, a a it i l a y s fwa e q a i a e a rt l t n u e t e q a i f mi t r n i e rn i t c t i wh c e d o c r y n u o t r e tn o i p o e t e q a iy o l a y s f wa e h s b c me t e ih l a s t a r i g o t s fwa e t s i g t m r v h u l f mi t r o t r a e a h t i u g n e Ac o d n o a ay i g t e s a u fmi t r o t r e ft s i g,a d m a i g t es l t s i g a re c. c r i g t n l zn h t t s o l a y s fwa e s l— e tn i n k n h e f e tn s ~
开发 者 自身完 成 的 。 践证 明 , 用这 种方 式 开发 软 实 采 件 是 无法 保 证 软 件 测试 的 相 对 独 立 性 和 测 试 质 量
的 l z。
收 祷 日期 ,0 00 — 7 2 1 —31
修 固 日期 :0 00 —0 2 1-53
*基 金 项 目 ; 舶 系统 国 防 重 点 工程 资 助 项 目 船
时 间较 晚 , 需求分 析 和系统 设计 理解 不充 分 , 对 一方 面难 以发 现 和有效 解 决 需求 分 析 和设 计 上 的 错误 , 另 一方 面 也 导致 测试 时 间不 充 足 , 法对 软 件 进 行 无 全 面测 试 同时对 测试人 员本 身缺 乏专业 的测 试 思 想 和测 试 技术 的培训 , 些 因 素影 响 了软 件 测 试 的 这
gjbb软件测试计划

会签编号密级阶段标识XXXX软件测试计划编写校对审核复核批准xxxx 有限公司修订记录目录范围标识本文档标识号:xxx/STP本文档名称:xxxx 测试计划缩略名:版本号:发布号:系统概述本条应概述本文档所适用的系统和软件的用途;文档概述本文档对xxxxx 系统中的配置项IF2 综合信息显示软件详细介绍,并对软件提出了具体测试要求。
本文档编写的目的:1) xxx 系统软件测试的依据2) xxxx 软件交付依据。
与其他计划的关系本文档⋯⋯⋯⋯⋯⋯软件测试计划引用文档引用文档见表2-1 。
表- 测试软件项5 《军用软件开发文档通用要求》GJB438B 2009 测试依据本项目的测试依据见表3-1软件测试环境软件项测试的软件项见表4-1 。
硬件和固件项系统测试需要的硬件和固件项由高性能数据库服务器、图形工作站、情报数据管理维护计算机以及磁盘阵列组成。
这些硬件配置项通过内部局域网络连接,为IF2 系统软件运行提供了硬件支持环境。
如表4-2 所示。
其他项系统中需要的硬件结构网络拓扑图见图4-1 。
其他材料对本系统进行测试,在测试现场执行测试所需的其他材料参见表表- 其他材料表所有者的特性、需方权利和许可证无许可证。
安装、测试与控制测试环境的差异性分析和有效性说明无。
参与组织本系统的参与组织包括总体部门、研发部门、测试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人员共同完成。
人员及分工测试人员及分工参见表4-6 。
表- 测试人员安排表人员培训使用单位首次装备产品时,由生产处负责组织各分系统相关人员向使用单位介绍产品的基本性能与结构特点,并进行使用维护及操作性培训。
要执行的测试测试标识般信息测试级本系统执行测试的级别为系统级局或者CSCI 级别。
测试类别针对本系统需要执行的测试类别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接口测试和流程测试。
一般测试条件对软件进行正式合格性测试一般测试条件应满足以下要求:1)应提供各功能项的测试数据源,对系统进行全面、完整的覆盖性测试。
军用信息技术与软件标准精选(最新)

军用信息技术与软件标准精选(最新)GJZ102A《GJB/Z 102A-2012 军用软件安全性设计指南》GJ117《GJB/T117-1999 军用软件验证和确认计划指南》GJ136Z《GJB/Z 136-2003 Z 通用信息处理平台集成与运行指南》GJ140Z《GJB/Z140-2004 Z 电子对抗装备现场维修数据收集指南》GJ141Z《GJB/Z141-2004 Z 军用软件测试指南》GJ142Z《GJB/Z142-2004 Z 军用软件安全性分析指南》GJ143Z《GJB/Z143-2004 Z 军用智能辅助决策开发工具》GJ156Z《GJB/Z156-2011 Z 军事电子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指南》GJ157Z《GJB/Z157-2011 Z 军用软件安全保证指南》GJZ161《GJB/Z 161-2012 军用软件可靠性评估指南》GJ229A《GJB 229A-2000 军用微波接力通信系统接口》GJ238A《GJB238A-1997 战术调频电台测量方法》GJ318《GJB318A-1997 战术调频电台通用规范》GJ322A《GJB322A-1998 军用计算机通用规范》GJ367A《GJB367A-2001 军用通信设备通用规范》GJ438B《GJB438B-2009 Z 军用软件开发文档通用要求》GJ662《GJB662A-1997 野战数字无线电接力设备的频繁段和容量系列》GJ663A《GJB 663A-2012 军用通信系统安全通用要求》GJ883A《GJB883A-2003 对流层散射通信系统通用规范》GJ915《GJB915A-1997 纤维光学试验方法》GJ1127《GJB 1127A-2003 机载短波单边带通信设备通用规范》GJ1128A《GJB 1128A-2002 机载超波电台通用规范》GJ1142.4《GJB 1142.4A-2004 野战地域通信系统通用要求第:回路群》GJ1142.5《GJB 1142.5A-2004 野战地域通信系统通用要求:单路有线入口》 GJ1145A《GJB1145A-2010 Z 通信和指挥自动化军工产品定型试验规程》GJ1211A《GJB 1211A-2007 野战用户电话交换机通用规范》GJ1268A《GJB1268A-2004 军用软件验收要求》GJ1427A《GJB1427A-1999 光纤总规范》GJ1428A《GJB1428A-1999 光缆总规范》GJ1567.2《GJB1567.2-1992 话音频带调制解调器的差错控制方法 用于带有异步至同步转换DCE的差错校正方法》GJ1659《GJB1659-1993 光纤光缆接头总规范》GJ1783《GJB1783-1993 硬波导组件总规范》GJ1901《GJB 1901A-2003 军用巨型计算机通用规范》GJ2077A《GJB 2077A-2007 短波自适应通信系统自动线路建立规程》GJ2088A《GJB 2088A-2002 压制性雷达干扰机通用规范》GJ2089A《GJB 2089A-2003 通信对抗监测分析接收机通用规范》GJ2090A《GJB 2090A-2003 瞄准式通信干扰机通用规范》GJ2101《GJB 2101A-2002 超短波对空指挥电台通用规范》GJ2242《GJB2242-1994 时统设备通用规范》GJ2434《GJB2434A-2004 军用软件产品评价》GJ2436《GJB2436-1995 天线术语》GJ2454《GJB 2454A-2003 军用光缆填充膏规范》GJ2763《GJB2763-1996 通信设备话音质量等级标准与评测方法》GJ2786A《GJB2786A-2009 Z 军用软件开发通用要求》GJ2824《GJB 2824-1997 军用数据安全要求》GJ2928A《GJB 2928A-2012 战术超短波跳频电台通用规范》GJ2929《GJB2929-1997 战术短波跳频电台通用规范》GJ2991A《GJB2991A-2008 Z B时间码接口终端通用规范》GJ3012A《GJB 3012A-2007 军用无线双工移动通信系统中心台信道机通用规范》GJ3083A《GJB 3083A-2007 军用无线双工移动通信系统移动用户台通用规范》 GJ3084A《GJB 3084A-2007 军用无线双工移动通信系统交换机通用规范》GJ3180《GJB 3180-1998 军用计算机容错要求与测评》GJ3181《GJB3181-1998 军用软件支持环境选用要求》GJ3629《GJB3629-1999 军用通信装备使用手册编写规定》GJ4072A《GJB4072A-2006 军用软件质量监督要求》GJ4195《GJB4195-2001 外设部件互连(PCI)总线》GJ4210.1《GJB4210.1-2001 军用无线电通信设备通用检验验收规程超短波电台》GJ4210.2《GJB4210.2-2001 军用无线电通信设备通用检验验收规程短波电台》 GJ4211《GJB4211-2001 军用通信台站通信电源系统通用要求》GJ4353《GJB4353-2002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与性能测试要求》GJ4354《GJB4354-2002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通用要求》GJ4371《GJB4371-2002 通信设备诊断知识数据结构》GJ4411《GJB 4411-2002 光缆组件通用规范》GJ4897《GJB 4897-2003 军用计算机病毒防治要求》GJ4951《GJB 4951-2003 军用通信装备维修手册编写规定》GJ4952《GJB 4952-2003 战术互联网通用要求》GJ5000A《GJB5000A-2008 Z 军用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模型》GJ5024《GJB 5024-2003 军用光缆阻水纱规范》GJ5080Z《GJB 5080-2004 Z 军用通信设施雷电防护设计与使用要求》GJ5081Z《GJB 5081-2004 Z 军用ATM层信元传送性能测试通用要求》GJ5082Z《GJB 5082-2004 Z 战术无线通信系统软件通信体系结构》GJ5083Z《GJB 5083-2004 Z 核爆炸冲击波对地面野战通信装备的破坏等级及防护要求》GJ5084Z《GJB 5084-2004 Z 光纤通用数字通道故障检测》GJ5085Z《GJB 5085-2004 Z 军事综合信息网多协议标记交换互通技术要求》 GJ5086Z《GJB 5086-2004 Z 军事综合信息网路由交换设备通用技术要求》GJ5087Z《GJB 5087-2004 Z 指挥自动化网无线接入模式》GJ5088Z《GJB 5088-2004 Z 军用建筑物网络布线系统工程设计通用要求》GJ5095《GJB5095-2002 信息技术安全通用要求》GJ5169《GJB5169-2004 高性能计算机磁盘阵列通用规范》GJ5174《GJB5174-2004 短波/超短波有源测向天线参数系列》GJ5175《GJB5175-2004 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处理系统通用要求》GJ5177《GJB5177-2004 军用通信器材出口包装要求》GJ5185《GJB5185-2004 雷达对抗数字瞬时测频接收机模块规范》GJ5187《GJB5187-2004 有源相控阵通信干扰天线通用规范》GJ5196《GJB5196-2004 短波通信对抗搜索分析接收机通用规范》GJ5234《GJB5234-2004 军用软件验证和确认》GJ5235《GJB5235-2004 军用软件配置管理》GJ5236《GJB5236-2004 军用软件质量度量》GJ5241《GJB5241-2004 概念建模语言IDEF1X的句法和语义》GJ5301《GJB5301-2004 军用无线双工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管理和控制设备通用规范》GJ5368《GJB 5368-2005 计算机病毒防治系统技术要求》GJ5301《GJB5301-2004 军用无线双工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管理和控制设备通用规范》GJ5371《GJB 5371.1-2005 信息技术安全评估准则:简介和一般模型》GJ5793《GJB5793-2006 Z 网络安全漏洞扫描分析产品测评方法》GJ5454Z《GJB5454-2005 Z 短波数字化抗干扰系列电台操作显示要求》GJ5455Z《GJB5455-2005 Z 无线综合接入系统通用规范》GJ5462Z《GJB5462-2005 Z 军用通信装备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GJ5463Z《GJB5463-2005 Z 军用通信装备随机文件配发和使用要求》GJ5672《GJB5672-2006 Z 车载式通信对抗测向站通用规范》GJ5716《GJB5716-2006 Z 军用软件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通用要求》GJ5793《GJB5793-2006 Z 网络安全漏洞扫描分析产品测评方法》GJ5794.1《GJB5794.1-2006 Z 网络入侵检测产品测评方法第1部分:网络型产品》GJ5794.2《GJB5794.2-2006 Z 网络入侵检测产品测评方法第2部分:主机型产品》GJ5806Z《GJB5806-2006 Z 智能密钥卡通用规范》GJ5865K《GJB 5865-2006 K 线性令牌传递多路数据总线有效性测试方法》GJ5866K《GJB 5867-2006 K 航空单芯多模光纤光缆连接器规范》GJ5880K《GJB 5880-2006 K 软件配置管理》GJ5927K《GJB 5927-2007 军用无线双工移动通信系统合路器通用规范》GJ5928K《GJB 5928-2007 军用无线双工移动通信系统信道控制器通用规范》 GJ5930Z《GJB 5930-2007 军用电台配套设备品种系列》GJ5931Z《GJB 5931-2007 军用有中继海底光缆通信系统通用要求》GJ5932Z《GJB 5932-2007 军用搬移式全光中继设备规范》GJ5933Z《GJB5933-2007 Z 军用搬移式同步数字传送网设备规范》GJ5934Z《GJB 5934-2007 军用微波接力通信设备测试接口》GJ5935Z《GJB 5935-2007 军用低速声码器接口通用要求》GJ5942K《GJB 5942-2007 军用光接入网通用要求》GJ5950《GJB 5950-2007 战略卫星通信支线网Ku频段车载站通用规范》GJ5951《GJB 5951-2007 呼入军用电话网主叫标识传送要求》GJ5952《GJB 5952-2007 装甲综合通信车通用要求》GJ5954K《GJB 5954-2007 通信靶场通用试验规程 中长波电台》GJ5955K《GJB 5955-2007 通信靶场通用试验规程 化学电源》GJ5956K《GJB 5956-2007 通信靶场通用试验规程 通信车》GJ5957K《GJB 5957-2007 通信靶场通用试验规程 卫星通信系统地球站》GJ5958K《GJB 5958-2007 战场通信频率管理系统干扰频谱监测仪通用规范》 GJ5959K《GJB 5959-2007 战场通信频率管理系统频率管理终端通用规范》GJ5958K《GJB 5958-2007 战场通信频率管理系统干扰频谱监测仪通用规范》 GJ5959K《GJB 5959-2007 战场通信频率管理系统频率管理终端通用规范》GJ6321Z《GJB6321-2008 Z 军用计算机电磁泄漏干扰器通用规范》GJ6363Z《GJB6363-2008 Z 地空通信干扰设备定型试验规程》GJ6389Z《GJB6389-2008 Z 军用软件评审》GJ6411K《GJB6411-2008 K 光纤通道航空电子环境》GJ6741Z《GJB6741-2009 Z 数字通信干扰效果评定准则》GJ6919Z《GJB6919-2009 Z 导电纤维丝束性能测试评价方法》GJ6921Z《GJB6921-2009 Z 军用软件定性测评大纲编制要求》GJ6922Z《GJB6922-2009 Z 军用软件定性测评报告编制要求》GJ7082Z《GJB7082-2010 Z 卫星通信机载站天线分系统通用规范》GJ7093Z《GJB7093-2010 Z 软件通信体系结构中间件接口》GJ7094Z《GJB7094-2010 Z 软件通信体系结构波形装配与部署要求》GJ7095Z《GJB7095-2010 Z 软件通信系统结构硬件抽象层应用程序接口》GJ7096.1Z《GJB7096.1-2010 Z 软件通信体系结构标准符合性测试方法第1部分:通则》GJ7096.2Z《GJB7096.2-2010 Z 软件通信体系结构标准符合性测试方法第2部分:核心框架》GJ7096.3Z《GJB7096.3-2010 Z 软件通信体系结构标准符合性测试方法第3部分:资源组件》GJ7096.4Z《GJB7096.4-2010 Z 软件通信体系结构标准符合性测试方法第4部分:设备组件》GJ7096.5Z《GJB7096.5-2010 Z 软件通信体系结构标准符合性测试方法第5部分:波形》GJ7151Z《GJB7151-2011 Z 可信计算平台通用要求》GJ7170Z《GJB7170-2011 Z 网络安全管理类产品测评方法》GJ7174Z《GJB7174-2011 Z 抗拒绝服务类产品测评方法》GJ7249Z《GJB7249-2011 Z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J7250Z《GJB7250-2011 Z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GJ7562《GJB 7562-2012 军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局域网防护通用要求》GJ7563《GJB 7563-2012 无线通信综合测试仪检定规程》GJ7700Z《GJB7700-2012 Z 军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测评要求》H244《HB/Z244-1993 软件支持环境》H7691《HB7691-2001 三十二位计算机指令系统结构》H7692《HB7692-2001 三十二位机载计算机内总线》QJ3126A《QJ3126A-2008 航天软件产品保证要求》QJ3262《QJ 3262-2005 高可靠性实时嵌入式软件设计指南》SJ10367《SJ/T10367-1993 计算机过程控制软件开发规程》SJ10663《SJ/T10663-1995 光纤设备与部件测量方法》SJ10711《SJ/T10711-1996 移动通信设备标准试验条件》SJ10721《SJ/T10721-1996 公用移动通讯系统移动台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SJ11116《SJ/T11116-1997 光纤预制棒总规范》SJ11118《SJ/T11118-1997 8GHz数字微波通信设备通用技术条件》SJ11193《SJ/T11193-1998 微型数字电子计算机多媒体性能要求》SJ11201《SJ/T11201-1999 2000年符合性测试规范》SJ11228《SJ/T11228-2000 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体制》SJ11229《SJ/T11229-2001 手持式个人信息处理设备中文应用程序接口规范》 SJ11240《SJ11240-2001 信息技术: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12点阵字型》 SJ11241《SJ11241-2001 信息技术: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14点阵字型》 SJ11242.1《SJ11242.1-2001 信息技术: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Ⅰ区)汉字64点阵字型:宋体》SJ11242.2《SJ11242.2-2001 信息技术: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Ⅰ区)汉字64点阵字型:黑体》SJ11242.3《SJ11242.3-2001 信息技术: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Ⅰ区)汉字64点阵字型:楷体》SJ11242.4《SJ11242.4-2001 信息技术: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Ⅰ区)汉字64点阵字型:仿宋体》SJ11243《SJ/T11243-2001触摸查询一体机通用规范》SJ11262《SJ/T11262-2002 互联网机顶盒通用规范》SJ11270《SJ/T11270-2002 信息技术鼠标器通用规范》SJ11271《SJ/T11271-2002 数字域名规范》SJ11289《SJ/Z11289-2003 面向对象领域工程指南》SJ20657《SJ 20657-1998 特警通信系统通用规范》SJ20682《SJ 20682-1998 Lx波段固态脉冲功率模块通用规范》SJ20686《SJ 20686-1998 中继信令处理模块通用规范》SJ20723《SJ20723-1998 GG6001型脉冲信号光电隔离组件详细规范》SJ20724《SJ20724-1998 GG240型多路高速数据光电隔离组件详细规范》SJ20726《SJ 20726-1999 GPS定时接收设备通用规范》SJ20727《SJ 20727-1999 舰载数字光接收机通用规范》SJ20728《SJ 20728-1999 低频/甚低频发射机通用规范》SJ20771《SJ20771-2000 军用通信系统音质的MOS评价法》SJ20772《SJ20772-2000 军用激光大气通信机规范》SJ20773《SJ20773-2000 野战光缆开口引接系统通用规范》SJ20775《SJ20775-2000 军用磁光盘通用规范》SJ20822《SJ20822-2002 信息技术:软件维护》SJ20823《SJ20823-2002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配置管理》SJ20839《SJ20839-2002 长波地波传输道计算方法》SJ20840《SJ20840-2002 三军协同无线电通信系统与相关网系互连互通要求》 SJ20841《SJ20841-2002 II型无线双工移动通信系统保密设备接口要求》SJ20849《SJ20849-2002 军用通信网络管理系统通用安全要求》SJ20850《SJ20850-2002 军用UHF移动通信系统数字加密体制》SJ20851《SJ20851-2002 军用数字保密自动电话网密钥管理中心通用规范》 SJ20852《SJ20852-2002 军用通信系统音质MOS评价测试语音数据库》SJ20854《SJ20854-2002 数字视频光纤传输系统通用规范》SJ20855《SJ20855-2002 波分复及光纤通信系统通用规范》SJ20856《SJ20856-2002 高频串行调制解调器互操作性和性能要求》SJ20860《SJ 20860-2003 军用光缆引接设备通用规范》SJ20861《SJ 20861-2003 军用SDHB传送网技术规范》SJ20862《SJ 20862-2003 中长波战术电台通用规范》SJ20863《SJ 20863-2003 数字车内通话器通用规范》SJ20864《SJ 20864-2003 有源抗噪声送受话器组通用规范》SJ20876《SJ 20876-2003 军用测试接收机通用规范》SJ20880《SJ 20880-2003 军用信息传送安全标记》SJ20881《SJ 20881-2003 安全证书管理系统技术要求》SJ20932《SJ 20932-2005 超短波定向机通用规范》WJ431《WJ/Z431-2005 单兵综合作战信息系统安全设计要求》GA216.1《GA 216.1-1999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部件:安全功能检测》GA243《GA243-2000 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评级准则》GA715《GA/T 715-2007 公安信息系统应用开发管理规范》GA387《GA/T387-2002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网络技术要求》GA388《GA/T388-2002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操作系统技术要求》GA389《GA/T389-2002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数据库管理系统技术要求》GA390《GA/T390-2002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通用技术条件》GA391《GA/T391-2002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 管理要求》GA609《GA/T 609-2006 互联网信息服务系统 安全保护技术措施 信息代码》 GA610《GA/T 610-2006 互联网信息服务系统 安全保护技术措施 数据格式》 GA611《GA/T 611-2006 互联网信息服务系统 安全保护技术措施技术要求》 GA612《GA/T 612-2006 互联网信息服务系统 安全保护技术措施通讯标准》 GA658《GA 658.1~10-2006 互联网公共上网服务场所信息安全管理系统 信息代码》GA659《GA 659.1~659.9-2006 互联网公共上网服务场所 信息安全管理系统 数据交换格式》GA660《GA 660-2006 互联网公共上网服务场所信息安全管理系统 上网服务场所端功能要求》GA661《GA 661-2006 互联网公共上网服务场所信息安全管理系统 远程通讯端功能要求》GA662《GA 662-2006 互联网公共上网服务场所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上网服务场所端接口技术要求》GA663《GA 663-2006 互联网公共上网服务场所信息安全管理系统远程通讯端接口技术要求》GA671《GA/T 671-2006 信息安全技术 终端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级技术要求》 GA672《GA/T 672-2006 信息安全技术 终端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级评估准则》 GA681《GA/T 681-2007 信息安全技术 网关安全技术要求》GA682《GA/T 682-2006 信息安全技术 路由器安全技术要求》GA683《GA/T 683-2007 信息安全技术 防火墙安全技术要求》GA684《GA/T 684-2007 信息安全技术 交换器安全技术要求》GA685《GA/T 685-2007 信息安全技术 交换器安全评估准则》GA686《GA/T 686-2007 信息安全技术 虚拟专用网安全技术要求》GA687《GA/T 687-2007 信息安全技术 公钥基础设施安全技术要求》GA695《GA/T 695-2007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通讯安全审计数据留存功能要求》 GA696《GA/T 696-2007 信息安全技术 单机防入侵产品安全功能要求》GA697《GA/T 697-2007 信息安全技术 静态网页恢复产品安全功能要求》GA698《GA/T 698-2007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过滤产品安全功能要求》GA699《GA/T 699-2007 信息安全技术 计算机网络入侵报警通讯交换技术要求》GA700《GA/T 700-2007 信息安全技术 计算机网络入侵分级要求》GA708《GA/T 708-2007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框架》GA709《GA/T 709-2007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模型》GA710《GA/T 710-2007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配置》GA711《GA/T 711-2007 信息安全技术 应用软件系统安全等级保护通用技术指南》GA712《GA/T 712-2007 信息安全技术 应用软件系统安全等级保护通用测试指南》GA713《GA/T 713-2007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测评》GA849《GA 849-2009 移动终端病毒防治产品评级准则》GA855《GA/T 855-2009 公安信息网络课件制作规范》GA986《GA/T 986-2012 信息安全技术 反垃圾邮件产品安全技术要求》GA987《GA/T 987-2012 信息安全技术 USB移动储存管理系统安全技术要求》 GA988《GA/T 988-2012 信息安全技术 文件加密产品安全技术要求》。
软件第三方定型测评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 ·132·2017年第17期文章编号:2095-6835(2017)17-0132-02软件第三方定型测评冯波,周锐(西南计算机有限责任公司,重庆400060)摘要:软件测评主要用来检测软件质量,是软件交付用户前的重要环节。
其中,软件第三方定型测评是由具备相关资质的独立第三方测评机构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委托方要求而进行的测试。
当前,信息化建设在军队改革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越来越大,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科技含量高、项目复杂等特点,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测试具有技术含量高、需要使用专用仪器、对测试人员素质要求高等特征,这些特征促使专业的第三方测评机构诞生。
第三方定型测评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不代表军队和厂商任何一方的利益,因此能够公平、公正地评判项目实施的效果,促使信息化建设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软件的可靠性。
关键词:软件测评;第三方定型测评;动态测试;测评策划中图分类号:TP311.5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ki.kjycx.2017.17.132现在已经逐步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快速发展,无论是软件的规模、复杂度,还是数量,都在日益增加,为了尽可能地避免软件错误带来灾害与损失,需要有效地提高软件的质量与可靠性。
大量实践证明,只有进行充分的软件测试,才能够尽可能地查找出软件隐藏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修正。
当前,人们逐渐重视软件第三方定型测评,极大地提升了软件的质量,降低了软件的运行和维护成本。
1软件第三方定型测评软件第三方定型测评是第三方测评机构根据委托方的要求,在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前提下,全面检查软件的缺陷,并评价软件的质量。
当前,软件第三方测试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由于第三方测试机构与开发是独立的,其测试行为也是市场化的,因此其测试能力和权威性与市场影响力是息息相关的,这样也保证了第三方定型测试行为是极其严格的过程,主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多地找出软件的错误,在此过程中严格地掌控软件质量,降低开发商后期的软件维护成本,无论是对委托方,还是开发商,都有极大的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范围 (3)2引用文件 (3)3术语和定义 (3)4一般要求 (3)4.1测试目的 (3)4.2测试级别 (3)4.3测试内容 (4)4.4测试过程 (4)4.5测试方法 (4)4.6测试用例 (5)4.7测试管理 (6)4.8文档编写 (7)4.9测试工具 (8)4.10软件安全性关键等级与测试的关系 (9)5单元测试 (9)5.1测试对象和目的 (9)5.2测试的组织和管理 (9)5 3技术要求 (9)5.4测试内容 (10)5.5测试环境 (12)5.6测试方法 (12)5.7进入条件 (12)5.8结束条件 (12)5.9测试过程 (12)5.10文档 (15)6部件测试 (15)6.1测试对象和目的 (15)6.2测试的组织和管理 (15)6.3技术要求 (16)6.4测试内容 (16)6.5测试环境 (17)6.6测试方法 (17)6.7进入条件 (17)6.8结束条件 (18)6.9测试过程 (18)6.10文档 (20)7配置项测试 (21)7.1测试对象和目的 (21)7.2测试的组织和管理 (21)7.3技术要求 (21)7.4测试内容 (22)7.5测试环境 (26)7.6测试方法 (26)7.7进入条件 (26)7.8结束条件 (27)7.9测试过程 (27)7.10文档 (29)8系统测试 (30)8.1测试对象和目的 (30)8.2测试的组织和管理 (30)8.3技术要求 (30)8.4测试内容 (31)8.5测试环境 (35)8.6测试方法 (35)8.7进入条件 (35)8.8结束条件 (36)8.9测试过程 (36)8.10文档 (38)9回归测试 (39)9.1测试对象和测试目的 (39)9.2进入条件 (39)9.3单元回归测试 (39)9.4部件回归测试 (41)9.5配置项回归测试 (43)9.6系统回归测试 (45)附录A (49)A.1静态测试方法 (49)A.2动态测试方法 (52)附录B (56)B.1斯奈德蕴德模型 (56)B.2广义指数模型 (60)B.3穆沙/奥库姆脱对数泊松执行时间模型 (63)B.4列透务德/弗尔洛模型 (64)附录C (68)C.1软件测试用例 (68)C.2软件测试记录 (69)C.3软件问题报告单 (70)附录D (71)军用软件测试指南1范围本指导性技术文件规定了军用软件在其生存周期内各阶段测试的方法、过程和准则。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适用于军用软件的测试组织和测试人员使用。
2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有关条款通过引用而成为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条款。
凡注日期或版次的引用文件,其后的任何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本都不适用于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但提倡使用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各方探讨使用其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凡不注日期或版次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指导性技术文件。
GB/T 11457软件工程术语GJB 438A-1997武器系统软件开发文档GJB 2786-1996武器系统软件开发GJB 5236-2004军用软件质量度量GJB/Z 102-1997软件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准则GJB/Z 115-1998 GJB 2786《武器系统软件开发》剪裁指南3术语和定义GB/T 11457中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导性技术文件。
4一般要求4.1测试目的军用软件的测试目的是:a)验证软件是否满足软件开发合同或任务书、系统/子系统设计文档、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和软件设计说明所规定的软件质量特性要求;b)通过测试,发现软件错误;c)为软件产品质量的评价提供依据。
4.2测试级别根据GJB 2786-1996的要求,本指导性技术文件对如下测试级别作详细描述:a)单元测试;b)部件测试;c)配置项测试;d)系统测试。
可根据软件的规模、类型、安全性关键等级选择测试级别。
回归测试可出现在上述每个测试级别中,并贯穿于整个软件生存周期,故单独分级进行描述。
4.3测试内容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从GJB 5236-2004定义的质量子特性角度出发,确定软件部件测试、软件配置项测试和系统测试的测试内容,即,从适合性、准确性、互操作性、安全保密性、容错性、成熟性、易恢复性、易理解性、易学性、易操作性、吸引性、时间特性、资源利用性、易改变性、稳定性、易测试性、易分析性、适应性、易安装性、易替换性、共存性和依从性方面确定测试内容,它们与传统的测试内容分类,其对应关系参见附录D。
4.4测试过程4.4.1总则软件测试过程包括四项活动,按顺序分别是:测试策划、测试设计和实现、测试执行、测试总结。
4.4.2测试策划确定需要测试的内容或质量特性;确定测试的充分性要求;提出测试的基本方法;确定测试的资源和技术需求;制定测试资源计划和测试进度计划。
4.4.3测试设计与实现分析测试用例集的层次结构,选取和设计测试用例;获取并验证测试数据;根据测试资源、风险等约束条件,确定测试用例执行顺序;获取测试资源,开发测试软件;建立并校准测试环境;进行测试就绪审查,主要审查测试计划的合理性和测试用例的正确性、有效性和覆盖充分性,审查测试组织、环境和设备工具是否齐备并符合要求。
在进入下一阶段工作之前,应通过测试就绪评审。
4.4.4测试执行执行测试用例,获取测试结果;分析并判定测试结果。
同时,根据不同的判定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测试过程的正常或异常终止情况进行核对,并根据核对结果,对未达到测试终止条件的测试用例,决定是停止测试,还是需要修改或补充测试用例集,并进一步测试。
4.4.5测试总结评估测试效果和被测软件项,描述测试状态。
如,实际测试与测试计划和测试说明的差异、测试充分性分析、未能解决的测试事件等;描述被测软件项的状态,如,被测软件与需求的差异,发现的软件错误等;最后,完成软件测试报告,并通过测试评审。
4.5测试方法4.5.1静态测试方法静态测试方法包括检查单和静态分析方法,对文档的静态测试方法主要是以检查单的形式进行,而对代码的静态测试方法一般采用代码审查、代码走查和静态分析,静态分析一般包括控制流分析、数据流分析、接口分析和表达式分析。
应对软件代码进行审查、走查或静态分析;对于规模较小、安全性要求很高的代码也可进行形式化证明。
4.5.2动态测试方法动态测试方法一般采用白盒测试方法和黑盒测试方法。
黑盒测试方法一般包括功能分解、边界值分析、判定表、因果图、随机测试、猜错法和正交试验法等;白盒测试方法一般包括控制流测试(语句覆盖测试、分支覆盖测试、条件覆盖测试、条件组合覆盖测试、路径覆盖测试)、数据流测试、程序变异、程序插桩、域测试和符号求值等。
在软件动态测试过程中,应采用适当的测试方法,实现测试要求。
配置项测试和系统测试一般采用黑盒测试方法;部件测试一般主要采用黑盒测试方法,辅助以白盒测试方法;单元测试一般采用白盒测试方法,辅助以黑盒测试方法。
4.6测试用例4.6.1测试用例设计原则设计测试用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a)基于测试需求的原则。
应按照测试级别的不同要求,设计测试用例。
如,单元测试依据详细设计说明,部件测试依据概要设计说明,配置项测试依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系统测试依据用户需求(系统/子系统设计说明、软件开发任务书等)。
b)基于测试方法的原则。
应明确所采用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为达到不同的测试充分性要求,应采用相应的测试方法,如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猜错法、因果图等方法。
c)兼顾测试充分性和效率的原则。
测试用例集应兼顾测试的充分性和测试的效率;每个测试用例的内容也应完整,具有可操作性。
d)测试执行的可重复性原则。
应保证测试用例执行的可重复性。
4.6.2测试用例要素每个测试用例应包括以下要素:a)名称和标识。
每个测试用例应有唯一的名称和标识。
b)测试追踪。
说明测试所依据的内容来源,如系统测试依据的是用户需求,配置项测试依据的是软件需求,部件测试和单元测试依据的软件设计。
c)用例说明。
简要描述测试的对象、目的和所采用的测试方法。
d)测试的初始化要求。
应考虑下述初始化要求:1)硬件配置。
被测系统的硬件配置情况,包括硬件条件或电气状态;2)软件配置。
被测系统的软件配置情况,包括测试的初始条件;3)测试配置。
测试系统的配置情况,如用于测试的模拟系统和测试工具等的配置情况;4)参数设置。
测试开始前的设置,如标志、第一断点、指针、控制参数和初始化数据等的设置;5)其它对于测试用例的特殊说明。
e)测试的输入。
在测试用例执行中发送给被测对象的所有测试命令、数据和信号等。
对于每个测试用例应提供如下内容:1)每个测试输入的具体内容(如确定的数值、状态或信号等)及其性质(如有效值、无效值、边界值等);2)测试输入的来源(例如,测试程序产生、磁盘文件、通过网络接收、人工键盘输入等),以及选择输入所使用的方法(例如,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错误推测、因果图、功能图方法等);3)测试输入是真实的还是模拟的;4)测试输入的时间顺序或事件顺序。
f)期望测试结果。
说明测试用例执行中由被测软件所产生的期望测试结果,即经过验证,认为正确的结果。
必要时,应提供中间的期望结果。
期望测试结果应该有具体内容,如确定的数值、状态或信号等,不应是不确切的概念或笼统的描述。
g)评估测试结果的标准。
判断测试用例执行中产生的中间和最后结果是否正确的标准。
对于每个测试结果,应根据不同情况提供如下信息:1)实际测试结果所需的精度;2)实际测试结果与期望结果之间的差异允许的上限、下限;3)时间的最大和最小间隔,或事件数目的最大和最小值;4)实际测试结果不确定时,再测试的条件;5)与产生测试结果有关的出错处理;6)上面没有提及的其它标准。
h)操作过程。
实施测试用例的执行步骤。
把测试的操作过程定义为一系列按照执行顺序排列的相对独立的步骤,对于每个操作应提供:1)每一步所需的测试操作动作、测试程序的输入、设备操作等;2)每一步期望的测试结果;3)每一步的评估标准;4)程序终止伴随的动作或错误指示;5)取和分析实际测试结果的过程。
i)前提和约束。
在测试用例说明中施加的所有前提条件和约束条件,如果有特别限制、参数偏差或异常处理,应该标识出来,并要说明它们对测试用例的影响。
j)测试终止条件。
说明测试正常终止和异常终止的条件。
4.7测试管理4.7.1过程管理软件测试应由相对独立的人员进行。
根据软件项目的规模等级和安全性关键等级以及测试级别,软件测试可由不同机构组织实施。
应对测试过程中的测试活动和测试资源进行管理。
4.7.2配置管理应按照软件配置管理的要求,将测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软件工作产品纳入配置管理。
由开发组织实施的软件测试,应将测试工作产品纳入软件项目的配置管理;由独立测试组织实施的软件测试,应建立配置管理库,将被测试对象和测试工作产品纳入配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