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和湿热的区别,祛湿之前先分清
中医视角下的湿气症状及诊断方法详细介绍湿气引起的各种身体症状以及中医诊断湿气的方法

中医视角下的湿气症状及诊断方法详细介绍湿气引起的各种身体症状以及中医诊断湿气的方法中医视角下的湿气症状及诊断方法湿气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体内湿邪的堆积或外邪侵袭导致的一系列身体症状。
湿气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饮食不当、环境潮湿、久坐不动等。
在中医理论中,湿气的形成和发展与人体的脾胃功能密切相关,而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器官。
本文将从中医视角出发,详细介绍湿气引起的各种身体症状以及中医诊断湿气的方法。
一、湿气引起的身体症状1.脾胃不和:湿邪寄于脾胃,使脾胃功能失调,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口苦口干等。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任脏之源,因此脾胃的调理至关重要。
2.湿热壅滞:湿气受热化聚集在体内,形成湿热,常表现为口苦、口干、舌苔厚黄、尿黄等症状。
此时可采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治疗,如黄连、黄芩等。
3.关节疼痛:湿气易于寄居于关节,导致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中医常将其归为湿热病证范畴。
治疗时需辨证施治,如温经散寒、祛湿通络等。
4.皮肤湿疹:湿气往往通过皮肤外泄,导致湿疹、瘙痒、糜烂等皮肤症状。
此时可采用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中药治疗,如连翘、苦参等。
5.湿气困脾肺:湿气侵袭脾肺,导致气滞不舒、痰湿咳嗽、胸闷喘促等症状。
中医可以通过调理脾胃、疏肝理气等方法来改善病情。
二、中医诊断湿气的方法1.望诊:中医通过观察眼睛、舌苔、皮肤等来判断湿气的程度和分布。
例如,湿气蕴于脾胃,舌体常常呈现胖而苔白厚等特征。
2.闻诊:中医利用嗅觉来判断湿气的味道。
湿气重者,体味常为浓重、腥臭等。
3.问诊:中医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症状的具体表现,包括疼痛的位置、程度、频率等,来确定湿气的病因和证型。
询问病史以及生活方式等也是重要的信息来源。
4.切诊:中医通过把握脉搏的情况来判断湿气的虚实、寒热等。
湿气重者脉搏常常沉滑或沉紧。
针对不同的湿气症状,中医医师会根据具体的体质状况、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治疗湿气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穴位按摩等。
中医理论中的湿邪与湿气有何区别如何判断湿邪与湿气的病因

中医理论中的湿邪与湿气有何区别如何判断湿邪与湿气的病因湿邪和湿气是中医理论中常用的两个概念,它们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湿邪和湿气都与湿相关,但它们具体指的是不同的概念。
本文将详细探讨湿邪和湿气之间的区别,并介绍如何判断湿邪和湿气的病因。
一、湿邪和湿气的区别1. 湿邪的概念湿邪是中医理论中用来描述引发疾病的外界因素之一。
它是指外界的潮湿、阴湿环境,或由潮湿环境引起的病理因素。
湿邪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进入人体,导致湿病的发生。
2. 湿气的概念湿气是中医理论中用来描述疾病的内部因素之一。
它是指人体内部湿润程度过高,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经络,从而引发湿病。
湿气不仅可以由外部湿邪所引发,也可以由饮食不当、运动不足、体质偏湿等因素导致。
3. 湿邪和湿气的关系湿邪与湿气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
湿邪可引起湿气的生成,而湿气也可以促进湿邪的侵袭。
当湿邪进入人体后,会引发湿气的聚集和堆积,形成湿病。
湿病的病程中,湿邪和湿气会相互影响,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二、判断湿邪与湿气的病因1. 判断湿邪的病因(1)环境因素:潮湿、阴湿的环境是湿邪易侵袭的主要条件。
例如,居住在湿气重、通风不良的地方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的人更容易受到湿邪的影响。
(2)气候因素:梅雨季节、夏季高温多雨的地区湿邪较重。
湿邪容易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引发湿病。
(3)饮食因素:长期食用湿性寒凉、生冷、油腻、甘肥的食物,或喜食湿热之物如海鲜等,容易造成湿邪内生。
(4)行为因素:居无定所、经常泡脚、暴露在潮湿环境中、长时间穿湿衣服等行为容易导致湿邪侵入体内。
2. 判断湿气的病因(1)体质因素:湿重体质的人容易产生湿气。
湿重体质具有先天遗传、后天养成等原因。
(2)饮食因素:经常食用湿冷、寒凉、甘肥的食物,或暴饮暴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湿气生成。
(3)生活习惯:穿着不透气的衣物、长时间泡脚、暴露在潮湿环境中、缺乏运动等习惯容易造成湿气滞留。
体内湿气重,千万别乱喝祛湿茶!

体内湿气重,千万别乱喝祛湿茶!“湿气重”不仅是春天里最大的敌人,更是身体健康不可忽视的敌人。
祛湿最根本的是先找到产生湿气的原因。
导致身体里湿气重,除了生活环境潮湿外,还与生活习惯脱不了关系。
以下这些导致湿气加重的生活习惯,你是不是也占了几条?久坐不动长期待在办公室里久坐不动,没有体力的消耗,身体新陈代谢变慢,活力不足导致阳虚,湿气自然无法排出体外。
睡眠不足睡不够就是脾虚的症状。
整天忙于工作应酬,加班加点,睡眠不足,活力不够,湿气堆积。
饮食口味过重常期在外面吃饭,想吃啥就吃啥,酸甜苦辣等重口味食物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
肠胃功能不好则营养及水分代谢也会出问题。
思虑过重才子才女整日埋头在电脑面前,灵感不断,文思泉涌,思虑过重就会损伤脾胃运化,脾一虚,无以运湿则湿气重。
过度饮酒现在人生活工作压力大,平日里为了应酬拼酒,即使不应酬也爱约上三两好友喝上几杯,都说酒助湿邪,湿气不重才怪了。
湿气重会出现什么问题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 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
伤害关节湿气进入关节,与“寒”相遇,会形成寒湿,引发炎症,导致关节疼痛。
伤害脾胃湿气重会伤害身体的脾胃消化功能,影响食欲,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甚至是腹泻水肿等病症。
肥胖+浮肿湿气会影响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导致肥胖,也会加重脾的负担,影响肾的利尿功能,严重的会全身浮肿。
女性月经不调经常居住在潮湿的环境中,或者让身体受湿受潮,体质会变差,在经期前后会四肢疲倦,低热难退,痛经等症状。
引发多种疾病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
千万别乱喝祛湿茶平日工作生活繁忙,最简洁方便的祛湿方式就是喝祛湿茶。
然而市面上标榜的祛湿茶那么多,但往往没有达到“祛湿”的效果,反而会因个人体质不同而伤了脾胃。
按中医的角度来说,一般性食物可以分为寒性、中性和温性这三种。
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

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脾虚湿盛症临床表现:面色萎黄,四肢不温,神倦乏力,足跗时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而弱。
脾胃湿热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症状是很容易区分的,脾虚湿盛以怕冷无力,舌苔白等来寒像判断,脾胃湿热以身热口苦,小便黄,舌苔黄等热像来判断。
这个脾虚湿盛和脾虚湿热的区别就是一个寒,一个热。
前者主要表现为寒,如这个怕冷,乏力等症状,后者主要是表现为热,如烦躁,口苦,尿黄等症状。
所以是很容易区分的。
脾虚湿盛可以用参苓白术丸,脾胃湿热以温胆汤等来治疗日常生活中,常听人说:“这几天有湿热,该喝些凉茶调节调节。
看中医时,也常会听医生说“湿热”。
那么,什么是湿热,湿热有哪些表现,应注意什么问题?要明白湿热,先应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
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
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那是一种热象。
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
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
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
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谈谈湿邪及湿热体质的调理

1.湿性重浊。湿邪致病,常见肢体沉重酸困症状。湿在头部则头重而昏,似有巾缠头的感觉。湿留关节则滞着不移,沉重难举,即风湿性关节炎,亦称“湿痹”“着痹”。“浊”即秽浊,表现为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如小便混浊(乳糜尿)、大便溏泄、痢下脓垢(肠炎或痢疾)、妇女赤白带下、皮肤疮疡、疮疹等。且湿邪病变过程较长,多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湿热体质的养生保健,主要在饮食上注意调理。饮食宜清淡,多吃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绿豆、冬瓜、丝瓜、葫芦、苦瓜、黄瓜、西瓜、白菜、芹菜、卷心菜、莲藕、空心菜、,苋菜等。最适合的食物之一是薏米仁。对湿热体质,粥是非常好的选择,如薏米红豆粥、薏米山药粥、南瓜粥等。尽量少吃胡桃仁、鹅肉、羊肉、狗肉、鳝鱼、香菜、辣椒、酒、饴糖、胡椒、花椒等甘酸滋腻之品,以及煎炸、烧烤等辛温助热食品。
4.湿性的转化。湿邪与风邪相合为风湿,风湿在体内游走,即致游走性关节炎;与寒相合为寒湿证;与热相合为湿热证。偏湿性体质的人,易向湿热或寒湿及痰湿体质发展。湿热体质、痰湿体质在我们南方均较为多见。
二、湿热体质的养生保健
中医湿邪具体分为内湿与外湿。内湿是由于脾脏功能失调,不能正常运化和输布身体内的津液(水分),进而导致“水湿内停”。外湿则是由于人长期生活在潮湿闷热的气候环境中所致。这两者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湿与热纠结在体内,就表现出湿热方面的症状。湿热停于脸上,便形成痘痘;停留在关节筋脉,就会出现局部肿痛、引发关节炎等;停留在脾胃,吃点东西便易腹胀、恶心或者没有胃口,食欲不振;停留在肝胆,易使皮膚、眼睛发黄,或者肝区胀痛,肝火旺盛;停留在大肠,外界稍有诱因,便易导致腹痛、腹泻。若本属湿热体质,再加上体型偏胖,嗜好烟酒,贪恋甜食,则易患糖尿病、高血压。湿热体质者常表现为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易心烦急躁。
人在排湿气时的表现有哪些呢?

人在排湿气时的表现有哪些呢?
湿气是冬季最容易侵袭身体的东西,湿气对人们的健康影响非常大,体内湿气过重的话会导致身体出现体寒症状,进而诱发肺部及呼吸道病变,给身体带来非常大的隐患。
因此,排湿气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下面就来看看人在排湿气时的表现有哪些呢?
身体里的湿气是中医的说法,主要是指人感觉疲倦,总是感觉全身很重,很没有精神,舌苔白腻等。
湿气排出途经不同,症状不同。
如从大便排出,则大便会从软便或硬便变为稀溏。
若从体表排出,则体表会粘粘的。
若从下体挊出则白带过多。
人体具体自我排邪气的能力,但湿邪不易速去,自身是很难排除,常借助药力。
首先,湿热的邪气常常联合出现的,希望及时的就诊中医,然后在医生的知道下,及时的诊断明确,及时的中医中药的治疗,使用白术、茯苓、苡米竹叶等药物的治疗。
★湿气重的表现:
1、体内湿气重头部的表现。
如果体内湿气重,最开始的症状就是头晕、四肢沉重、浑身不舒适,就像身上背负很多重物。
此外,体内湿气重还会有发热、微微怕冷怕风,流清鼻涕等表现症状。
2、体内湿气重关节的表现。
当体内湿气重伤及到关节时,会导致部分气血运行不畅、四肢关节酸痛沉重、关节屈伸不利索等表现,会感觉浑身关节移动困难,一动就非常酸痛。
3、湿是最容易渗透的。
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
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
中医湿与热的关系

中医湿与热的关系
中医的概念中,湿是一种病理性体液,热是一种病理性气温,两者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同时存在。
湿与热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相互影响:湿与热可以相互影响,湿可以化为热,热也可以引发湿。
湿重则燥热得不到宣泄,热盛则会导致湿气内生。
2. 湿热病:湿热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理状态,指体内湿气和火热之气同时存在,表现为口苦、舌红、糖尿病等症状。
治疗湿热病时,中医常常采取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等方法。
3. 病因:湿与热的形成与饮食、环境、体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如暴饮暴食、生冷食物、湿热环境、体内湿气聚积等均可导致湿热的产生。
4. 形态表现:湿热在体内的表现常见有黄疸、痰湿、水肿、红肿等病症。
湿性与热性病症在中医的辨证中有着不同的形态特征。
总之,湿与热在中医学中是常见的病理状态,两者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相互影响。
正确诊断湿热病症并采取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对恢复人体平衡和健康非常重要。
大千老师讲脾生湿 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 湿病的病机 如何理解中医所说的湿 湿热体质

大千老师讲脾生湿+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湿病的病机+如何理解中医所说的湿+湿热体质的表现大千老师讲脾生湿+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湿病的病机+如何理解中医所说的湿?+湿热体质的表现2012-11-12 09:26:00|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大千老师讲脾生湿转载自山上月关于脾生湿,何为湿,何为正常的湿气,正常的湿是一种什么样的湿,它有什么特性?何为不正常的湿?大千老师在讲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中给出了详细了解答,故把该部分内容摘取过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对此有疑惑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所谓的中央生湿,这个湿我们学中医都知道风寒暑湿燥火,这都再熟悉不过了,我好像看过教材关于湿的一些解释,忘了是怎么解释的,大家说一下教材怎么解释的,大家打一下吧,我再从气团的角度讲一下湿的概念。
热好理解,就是发热嘛,风也好理解,就是吹拂的状态。
湿怎么理解呢,湿有生理的湿和病理的湿两种,体内要有湿,如果没有湿那就燥化了,对身体也不好,如果病理的湿就是气机凝滞,也不好,如果大家没人打字,我就从气团的角度来解释一下;所谓湿,它指的就是一团缓和之气,我们知道脾是生湿的,升清降浊嘛,也可以理解成空气中湿润的环境,如果说完全燥的话就没有生机了,所以对于湿,可以理解成缓和流畅湿润的生机之湿,这就是生理的湿或者叫五行之湿或正湿,而不是寒暑燥湿风火之湿,正湿是缓和流畅而又有生机的,这个非常重要。
缓和代表湿的第一属性,它不急不烈,没有偏激而是缓缓和和的。
咱们知道脾主湿,也就是说的脾的缓和之气,所以说脾病无急症嘛,《伤寒论》上也有嘛,太阴病都不是非常急性的,因为太阴脾脏禀的就是缓和之气,它和肝气是相对应的,肝气是急的,急劲之气,急而强劲,脾始终是缓和之气,所以能徐徐的导清气上蒸,即便是脾虚导致的慢惊风那么也是慢惊风,它也不是急惊风,急惊风一般是肝气劲急之气导致的,这是湿气的第一要义,湿着缓也,这个大家一定要深刻的印在脑子里,不然的话后面的关于脾证没办法进行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气和湿热的区别,祛湿之前先分清
湿气和湿热的区别湿热和湿气湿寒湿热怎么区分
在中医理论当中湿气其实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
根据湿气的病因不同、病症表现不同,中医又将湿气区分出了包括湿热以及湿寒两大类别。
在祛湿的过程中,想要效果显著,就一定要针对性祛湿以达成良好祛湿效果。
那湿热和湿寒的区别是什么?怎么对湿热、湿寒作出区分呢?下文见分晓。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湿寒和湿热各自的成因、症状表现和调理方法。
一、导致湿寒的主要原因:
1. 内部湿寒:多因脾虚所致,脾虚则主要由饮食不当,常喝冷饮,过食西瓜等凉性蔬果,刺激脾胃,导致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受损,内湿淤积;
2. 外部侵袭导致湿寒: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又不经常开窗,空气不流通,凉气侵袭人体,淋雨、洗冷水澡引发湿寒也都是同样的原理。
二、湿寒的主要表现:
1.舌苔白厚,滑腻有齿痕,口黏发甜,可能常伴
有口臭、口腔溃疡;
2.脸色发白、发青、发暗或发黑,冷色系;
3.畏寒怕冷,手脚冰凉,感冒时浑身发冷;
4.大便粘软不成形,小便短少或浊,白带增多但清稀。
三、湿寒的调理方法:
1.少吃寒凉食物,如西瓜等;多吃温性祛湿的食物,如桂花、扁豆、陈皮等;
2.注意避免外部寒邪入侵,空调温度不要调得过低,26度左右就行,可以常备一件薄外套保暖,多开窗通风。
一、导致湿热的主要原因:
1. 内部原因:饮食不当导致的脾虚所引起,夏天人们喜欢吃点烧烤,喝点啤酒,就是热性的,容易助长湿热问题,油腻食物不消化,脾胃消化功能停滞,闷胀。
2. 外部环境因素:夏天高温,暑热日盛,尤其是南方更为严重,人也容易烦躁易怒,造成肝气郁结,最终湿热淤积。
还有熬夜、压力大等也会导致湿热。
二、湿热的主要症状表现:
1. 舌苔黄腻、粗糙有齿痕,嘴里发苦、发干、有口臭;
2. 脸色暗黄、油腻,容易长痘痘、粉刺等;
3. 全身粘滞,手脚容易出汗,怕热,体味较大;
4. 大便软黏,或有便秘,小便发黄,有发热感,白带色黄量多、异味大。
三、湿热的调理方法:
1. 少吃甜食、饮料、油腻、辛辣、酒精等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湿热淤积。
2. 多吃祛湿、清热的食物,如:红豆、绿豆、冬瓜、丝瓜等。
3. 喝红豆薏米汤,薏米,能治湿癖,有利尿消肿,祛湿健脾的功效;赤小豆除此之外还能补心,两者熬汤,有很好的祛湿健脾功效,很适合夏季喝,是湿热患者的福音。
以上就是关于湿热和湿寒的区别是什么的相关内容介绍,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某些症状表现来判断自己到底是湿热还是湿寒,感觉身体湿气严重建议去正规的中医院求医治疗,愿早日驱逐身体湿气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