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平台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作者:刘元林刘春生吴卫东董星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06期摘要:本文在分析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以通过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加强双师型导师团队建设,构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等途径,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基金项目:本文是2013年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XM-HLJ-2013092,项目名称:煤矿机械特色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部分研究成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明确要求研究生到实践部门至少工作半年至一年,这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刚性要求。
该层次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为进一步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步伐,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范围,我校也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落实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实用型和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
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
党的十八大再次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到2020年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因此,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趋势。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1. 学生工程实践意识不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多以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为主,这些学生基本都是连续接受学校教育,在学生中形成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普遍现象。
在大学阶段,立志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对实践教学或环节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自身的工程意识和实践经验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分析与评价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分析与评价作者:贾兴文彭小芹来源:《大学教育》2020年第09期[摘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为适应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而设立的,是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改革重点。
在探索和建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对提高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具有关键作用,而提高企业参与度能够使企业在专业硕士的职业能力提升和培养环节发挥核心作用。
高校和企业联合建立研发平台和实践基地,形成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更有利于提升专业硕士的职业能力和实现专业硕士培养目标。
[关键词]专业硕士;校企联合培养;培养模式;研发平台;实践基地[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9-0173-031991年,我国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2009年开始全面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专业硕士)。
近几年我国专业硕士规模持续扩大,专业硕士的比例日益提高。
2017年,专业硕士总人数达到40.2万,专业硕士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总量的56%,专业硕士规模也首次超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专业硕士培养面向特定职业领域,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1],为了提高专业硕士职业能力,国内众多高校在建立适合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和持续的改革,其中校企联合培养是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2]。
本文在分析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以及校企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评价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对提升专业硕士职业能力的作用,并提出了提升校企联合培养效果的建议。
一、专业硕士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国内高校的专业硕士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较为常见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高校和企业合作研发项目,专业硕士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以及校企联合建立研发平台和实践基地等,希望通过校内外导师的联合指导,提升专业硕士的职业能力和实现专业硕士培养目标[3]。
按照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专业硕士就读期间应在企业参加实践,时间通常不少于半年,部分高校要求时间为1年。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摘要】当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从校企合作模式的历程、优势分析、实施方式、在教育中的应用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
通过分析发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文章总结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意义,探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强调了合作模式对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对该主题的研究,可以促进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发展历程、优势分析、实施方式、教育应用、案例分析、意义、发展趋势、总结1. 引言1.1 绪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当前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校企合作模式的出现,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供了与企业深度合作、学以致用的机会,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传统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校企合作模式以其灵活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等优势逐渐受到高校和企业的关注和重视。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研究生培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为研究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职业技能培养。
在当前国家提倡创新创业、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政策背景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
本文将就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历程、优势分析、实施方式、应用情况以及相关案例进行探讨,旨在为进一步推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历程校企合作模式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我国开始探索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起初,这种合作主要是为了企业提供科研支持和人才培养,而高校则通过这种合作获取更多实践机会和资源。
校企合作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校企合作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也日益增长。
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需求,各高校纷纷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本文将探讨校企合作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一、重要性1.1 适应行业需求工程专业是一个需要实践能力的专业,学生仅仅靠书本知识是难以成为真正的工程师的。
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程项目,了解实际工作需求,培养实践能力,适应行业发展需要。
1.2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企业实际项目,了解企业管理和运作模式,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领导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具体措施2.1 开设实践课程大学生每年都要进行数月的暑期实践,在实习期间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项目中,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2 校企合作项目学校与企业共同设立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参与设计、实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提供实践机会学校与企业合作,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工程实践,接触真实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4 开展竞赛活动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举办工程设计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三、结语校企合作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校和企业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努力为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工程人才。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高 媛 刘明亮 沈永良 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水平培养是为国家输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障,注重培养实践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头戏,也是当务之急。
以黑龙江大学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为试点依托,本文提出了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思路,旨在为能培养出实践创新性人才提供有力支撑,走出一条适合当前形势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新路。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28-0382-02一、引言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学位分两种类型:一类是重视理论性、学术性培养的学术学位,另一类是重视专业能力培养的各种专业学位。
从1997年起,国家设置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创建了以工程技术人员为对象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体制,但由于招生制度等限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自2009年起,教育部设立了以本科毕业生为主体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以适应我国社会现阶段对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专业硕士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家输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专业硕士教育主要是面向国内各行业及工程部门,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工程技术人才。
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相比较,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更注重对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尤为重要。
2009年国务院学位办在第23号文件中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显而易见,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点,是与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根本不同之处。
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24.1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协同创新环境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
如何依托协同创新战略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视角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企业主导型、高校主导型、企业高校双主导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这实际上就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指明了方向,企业主导型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应该成为主流。
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强调应用,强调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企业处于商业活动的第一线,更能准确及时地把握科技活动的前沿,科技成果也更符合社会需求。
因此,本文探讨的是,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由企业主导的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路径。
一、文献综述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相关研究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模式的整体研究。
程序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培养研究生的形式、结构与途径,主要探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诸多要素的最佳组合与构成[1]。
龚玉霞、腾秀仪和塞尔沃对国内外的培养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从理念、培养方案、授课方式、实践基地建设、毕业要求五个方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出对策[2]。
孙怀林和肖鹏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为基础,提出了以提升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五位一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3]。
李伟和闫广芬基于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观的理论分析,形成了专业学位内外部分类培养的理论分析框架[4]。
二是对某一具体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鲁万波和董春对统计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议[5]。
程永波和秦伟平通过借鉴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对如何提高商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了探讨[6]。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现代高等教育必须与企业和产业相结合,以满足市场需求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加强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
校企合作是一种基于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通过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将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互补,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建立双向沟通的平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和参与到实际工作中,让企业感受到学术界的前沿研究和人才潜力,从而促进校企之间的共同发展。
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持,帮助企业拓展研发和市场,同时也为学校提供资源支持和教学优化,促进教学科研和产业创新的融合。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可以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和能力提升机会,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
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提供学生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业的运营机制和工作流程,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科研合作机制,优化产品和服务,加强人才的培养和流动,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应该建立起规范的管理体系,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交流。
要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同时加强学科交叉和跨学科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企业也应该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包括技术、设备、数据分析、咨询等方面的支持,让学校有更多的机会应用到企业实践中。
在加强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共同解决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学校和企业都需要具有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建立起信任和理解的合作关系。
其次,需要加强法律制度和规范,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防止存在利益冲突和违法行为。
最后,需要加强交流和协作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流程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安全。
总之,加强校企合作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实践途径。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作者:马贵平乔宁李琴杨阳石淑先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14期摘要:工程实践能力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工程伦理教育重视不够、工程实践培养能力不强、工程实践锻炼平台不足等问题,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建设“1+N”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群,构建以工程伦理教育为引领、多方协同育人和强化工程实践育人能力等培养模式,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强和工程伦理素养优的高层次人才方面取得系列成就,并获得社会高度认可,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提供可供参考与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实践基地群;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4-0152-04Abstract: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At present, th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weak 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cultivation, and insufficient platform for engineering practice training are still existed.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has built "1+N" practice base group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training education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the 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education have been constructed. The aspect of cultivating high-level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practice ability and engineering ethics literacy have been recognized by the society,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s.Keywords: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cultivation mode; practice base group;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专业学位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渠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筑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平台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
力
【摘要】鉴于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平台能使企业、高校、研究生实现多赢的特点,本文提出在校企为开展研发及技术攻关而建立的产学研用合作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为校企更好的开展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强大动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平台;实践能力
1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瓶颈问题
为了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要求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规模,促进研究生培养结构的调整。
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出发,逐渐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将逐渐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
目前,由于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中较多地移植了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特别是在制订教学计划、论文选题、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照搬学术型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以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不能凸显,达不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因此,积极推进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变得更为迫切。
2 校企合作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创新平台的作用
为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校积极加强与科技信息情报部门及企业合作,参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
将高校与企业组建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模式引入到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够向研究生教育提供实践机会、需求信息、政策支持和财政资源,成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有效途径和研究生培养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进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2]。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是高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培养模式:(1)有利于研究生的培养: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
由于研究生在企业工作两年,企业对研究生的工作业绩和工作能力有全面了解,企业可根据自身的需要考虑选留对象[3]。
(2)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一方面有利于利用学校的科技资源,实现企业的产品、技术更新,提高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研究开发成本,充分利用高校优秀的、廉价的人力资源,研究条件和科技资源,跟踪产品技术发展前沿。
(3)有利于高校科研以需求为导向,促进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链条的形成,使得科技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同时也有利于导师寻找新课题。
3 校企合作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平台的建设实践
企业实践环节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其实践性得
到最大体现的环节,同时也是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最大区别。
落实企业实践环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4],实现高校、企业、研究生三赢的局面。
我校机械工程学院与数十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共同组建了汽车零部件产业联盟,并在汽车零部件科学研究、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开展合作。
机械工程学科借联盟合作,与衡阳运输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建立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方面开展合作。
(1)采取学院推荐、学生自愿和择优录用的原则选派优秀研究生到企业完成学位论文培养过程。
学校对基地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注重发挥企业双方导师生产实践方面的优势。
(2)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在第一学年在学校修完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学分,并且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开设特色课程。
例如专门为联合衡阳运机创建的基地培养的研究生开设了《钢结构与有限元分析》、《皮带运输机械设计》等课程。
(3)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密切合作,根据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和实施学位论文培养计划,在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学位论文和实际工作等方面进行指导,研究生培养基地能为研究生提供大量实用性、系统性,适应企业技术攻关的论文选题,使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保证。
例如:联合衡阳运机创建的基地培养研究生选题主要根据企业在运输机械在钢结构设计方面的技术要求以及学院在ansys有限元方面科研基础进行选题。
(4)在联合培养基地完成论文实践环节。
工作期间所形成的科研论文,经校企双方认可,并经
企业审核同意后,方可发表,避免技术泄密。
在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科研成果之产权归属,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4 结论
通过地方政府科技部门搭桥,为校企合作提供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为高校与企业合作促进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链条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构筑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平台——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理顺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研究生教育的关系,提高人才培养在合作框架内的比重,拓宽了机械工程领域开展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科学研究渠道。
【参考文献】
[1]张振刚.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建设和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29.
[2]张云,聂瑾芳,等.对校企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若干思考[j].广州化工,2011,39(14):166-167.
[3]王德忠,胡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因素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22-26.
[4]于洋,高宏伟,赵亚威.产学研合作机制下的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探讨[j].高教论坛,2010(8):17-18.
[责任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