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与通货膨胀
中国金融史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

2.缺乏连贯性:政权更替频繁,铸币短命,缺乏长期
稳定的流通手段,并随着王朝的频繁更迭就被废止,或 是改换其他货币。
(四)布帛等实物所具有的货币作用 1.价值尺度:表示商品交易额、财产等的多少,并用于赏赐、悬赏、
信贷、赎身、施舍、赋税和俸禄。官府和民间均以布帛、谷粟来计价 量值,绢布与铸币有一定兑换比例,成为衡量商品价值的重要尺度。
2.流通手段:交换媒介
3.贮藏手段: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国库与富贵人家私库均有
三、贵金属金银渐趋消失
(一)形状种类:方孔圆形钱、圆饼状、铤形 (二)金银货币职能的发挥 流通量大大减少,多用于贮藏,其货币职能并未减弱, 特别是白银的货币职能甚至更加明显。
刘备赏赐诸葛亮、张飞、关羽各金五百斤,银千万等。 西晋末年有地方用银计价
在某些对外贸易的特殊地区,金银是唯一的通货,具备 购买支付手段:一是南方的海上贸易中心:广州和交趾; 二是北方的陆地贸易中心:河西。流通有拜占庭金币和 波斯隐蔽及南海诸国的金银。
(四)北朝时期的铸币流通(431-589年) 以谷帛为主要流通手段,各朝虽铸造货币但未能流通全境
1.北魏
(1)495年“太和五铢”(铜精炼,民久不用钱专用谷帛,只在京城附近流通) (2)510年“永平五铢”(目的:统一币制)
(3)529年“永安五铢”(目的:平抑物价;为配合铸钱,低价抛售绢帛
(二)谷帛等实物再次充当货币的原因 1.历朝历代始终没有一个全面系统、切实可行的货币政策 2.铸币形制变动频繁,币值波动不已,铸币不再适合充当 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而谷帛等实物货币的价值更为稳定
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与通货膨胀

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与通货膨胀∗
朱安祥
【期刊名称】《中州学刊》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汉末丧乱,董卓破坏钱法,铸造劣质小钱,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秩序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魏、蜀、吴政权面对这次经济危机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法,北方的曹魏政权主要采取不铸钱与赋税改收实物的办法;南方的吴、蜀政权则以铸造大钱的手段予以应对。
由于经济破坏严重,货币政策不合时宜,导致了整个三国时期货币制度混乱,通货膨胀持续增长,为此后实物货币兴盛、“中古自然经济”的出现揭开了序幕。
【总页数】6页(P120-125)
【作者】朱安祥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4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5
【相关文献】
1.货币流通速度、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 [J], 雷小果
2.金属货币在东汉三国时期通货膨胀现象:基于货币数量论视角的观察 [J], 吴伟钊;刘家甲
3.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货币流通速度逆变速性之谜 [J], 孟方琳;赵袁军;张晨曲
4.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货币流通渠道的新变化——对河北省滦县货币流通变化情况
的调查 [J], 蔡熙华;袁铁力;腾海涛;高增文;史桂红
5.货币流通量在通货膨胀压力下增长──对1994年太原市大营盘辖区货币流通情况的调查 [J], 徐丽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

中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中国古代用铜、银、金、铁、铅等金属铸制货币,以铜铸币为主。
多个朝代在发行铜铸币时,出现了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不符的情况,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金属货币有一个基本特点是,它本身的价值和它代表的价值应基本相当。
如果人为指定的面值大于其实际价值,诱发民间盗铸,继而可能破坏整个物资交换体系。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因铸币不当引发的重大通货膨胀应该是王莽朝。
公元7年到14年,王莽三次改革币制,下令除五铢钱外,更铸“大泉”(“泉”即“钱”),重12铢,指定面值却为50个五铢钱;又造“契刀”(一种刀型货币),指定面值为500个五铢钱;造“错刀”,指定面值5000个五铢钱。
从汉到隋,铸币以重量命名,主要币种是“五铢钱”。
按古算法,24铢为1两。
王莽从主观出发,随心所欲地改革币制,3次改铸和滥发大面值虚价钱币,结果是“每一易钱,民用破业”,“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社会物价飞涨,经济衰退,最后导致王莽新朝迅速灭亡。
东汉后期爆发黄巾起义后,社会大乱,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公元189年,董卓进京,把持朝政。
他和王莽相反,“毁五铢钱,更铸小钱”,工艺和铜质极差,但面值不变。
“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贷不行”。
劣钱引起物价飞涨,经济凋敝,连五铢钱为基本的货币制度也遭到严重破坏。
三国时战争频繁,军费开支浩大,吴、蜀两国为解决财政困难,都铸造了面值虚高的货币,导致物价上涨,后两国被迫停铸。
公元465年,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铸二铢钱,也是偷工减料。
结果引起社会经济停滞,不久,刘宋王朝就走向崩溃。
北魏孝明帝、隋炀帝时期都因为私铸引起货币严重贬值,社会经济走向了绝境,不久,两个王朝也走向灭亡。
唐肃宗实行通货贬值政策,铸造“乾元重宝”等大钱,结果物价飞涨,人民遭难。
“谷价腾贵,米斗至七千,饿死者相枕于道。
”民间盗铸严重,以致寺庙的钟、铜佛都被熔化铸钱。
犯类似错误的还有著名诗人南唐后主李煜。
南唐改铸铁钱,民间纷纷藏匿铜钱,商人们用十枚铁钱换一枚铜钱,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与通货膨胀

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与通货膨胀汉末丧乱,董卓破坏钱法,铸造劣质小钱,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秩序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魏、蜀、吴政权面对这次经济危机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法,北方的曹魏政权主要采取不铸钱与赋税改收实物的办法;南方的吴、蜀政权则以铸造大钱的手段予以应对。
由于经济破坏严重,货币政策不合时宜,导致了整个三国时期货币制度混乱,通货膨胀持续增长,为此后实物货币兴盛、“中古自然经济”的出现揭开了序幕。
标签:董卓铸钱;通货膨胀;五铢钱;中古自然经济;由于长期分裂割据与战祸连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
就货币流通方面而言,此时期很多区域都不曾铸造钱币,市场上的交易多以布、帛等实物作为支付手段,货币的流通与使用较之前兴盛的两汉时期有了极大退步,全汉昇先生据此提出了“中古自然经济”①这一著名论断。
总之,以巨大经济波动为标志的自然经济时代成为中古时期一个重要的历史特征,它的影响深入社会各个方面。
作为中古时代的开端,三国时期同样存在着货币制度混乱、通货膨胀严重等情况。
遗憾的是,学术界至今对这一现象关注较少。
②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文献记载入手,结合近些年考古发掘出土的货币实物资料,对董卓铸钱引起的通货膨胀以及此后魏蜀吴政权货币政策失败造成经济混乱的状况进行详细考察,并由此得出结论:三国时期在从市场经济繁荣到自然经济出现这一转变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可视为中古自然经济的开端。
一、董卓铸钱与汉末通货膨胀东汉早中期延续了秦代和西汉政府对铸币权的垄断,以及“行钱”等制度,导致了东汉长期通货膨胀。
③汉末经济面临崩溃之际,董卓私自铸造质量低劣的货币,引起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不仅加剧了之前恶劣的经济形势,而且制约了三国时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一系列大规模的军事活动之后,董卓集团的经济压力大为增加,为了解决经济上的问题,遂“纵放兵士,突其庐舍,剽虏资物”④。
“董卓收诸富室,以罪恶诛之,没入其财物,死者不可胜计”,“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
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货币在经济系统内的流通频率,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长期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货币流通速度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同样的货币数量就会产生更大的货币供应量,进而导致通货膨胀。
因此,货币流通速度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量化假说”认为,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关系,即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取决于货币供应的增长速度。
因此,经济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稳定通货膨胀水平。
二、货币流通速度与实际经济活动的关系虽然货币流通速度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但是货币流通速度并不是通货膨胀唯一的决定因素。
实际上,给定一定数量的货币,它们的流通速度也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实际经济活动水平、货币持有者的偏好和制度因素等。
实际经济活动的水平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可以从货币需求理论来解释。
货币被用作交换媒介和价值储备,在实际经济活动较活跃的时期,需要更多的货币完成交易和储存价值,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会加快。
反之,在经济活动较冷淡的时期,货币流通速度则会减缓。
三、政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除了实际经济活动,政策也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例如,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货币需求和拥有货币的时间,进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时,持有货币的成本增加,一些人会减少持有货币的时间,迫使货币更快地流通。
此外,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透明度也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在金融市场不稳定的时期,持有货币的成本通常会上升,人们会去寻求更安全的资产,货币流通速度也会减缓。
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创造一个稳定透明的金融市场环境,以确保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
四、结论总的来说,货币流通速度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是货币流通速度并不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决定因素。
中国金融史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

4.北周:币制变动频繁
(1)初年使用西魏五铢,561年,铸布泉,当5枚五铢 (2)574年,铸“五行大布”,当10枚布泉 (3)579年,铸“永通万国钱”,当10枚五行大布
南北朝经济与货币差异
经济发展程度:南朝先进,北朝落后
货币制度:南朝铸币状况较连贯、发达,
但不规范;北朝铸币不多,实物货币相对
(1)蜀汉
初期:军费不足,铸行“直百五铢”,大而厚重 后期:铸“直百”钱(薄小)、“蜀五铢”、
直一钱、定平一百、太平百钱
(2)东吴:铸行五种铜钱,主要流通两种 大泉五百 大泉当千 大泉两千
大泉五千
大泉五十
(二)两晋时期的铸币流通(265-420年) 1.西晋:未铸钱,流通前代旧钱 2.东晋:不铸钱政策,流通孙吴铸币,比轮、四文、沈 郎钱、女钱、稚钱 ——两晋不铸钱,流通中被剪凿销毁,轻重杂行出现钱荒 3.北方十六国:铸币流通极度萎缩、以实物贸易 后赵石勒铸造“丰货钱”
大量贮藏。
4.支付手段:具有购买力,用来支付债务、赋税等。
(五)布帛等实物所具有的货币作用
中国古代每个时期都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货币,它们相辅相 成、互为补充,共同支撑商品经济发展。
此时期的布帛同秦汉的黄金、明清的白银一样,在货币体系中占 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此阶段黄金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实物货币可减少 商品活动的损失,有利于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以回收钱币,导致民间私铸盛行,货币流通情况反而恶化)
2.北魏分裂为东、西魏
(1)东魏:初期沿用北魏永安,私铸现象严重,
为此543年收铜改铸,仍称永安五铢
(2)西魏:沿用,540年、546年两次改铸
3.北齐
论三国经济形势——第一篇 货币

论三国经济形势——第一篇货币关于这段近百年的历史,在经济方面的记载不是很多,并且非常零碎。
但我们要知道的是,三国争霸间的兴衰并不是极个别的英雄人物决定的,而是经济在背后起了极大的作用。
三国时代虽然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但是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并未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改变,以理性人作为假设前提的经济学规律在两千年前依然作用着,到今天仍能大放异彩,为我们拨开迷雾,探寻三国时期的经济形势。
首先,从货币说起,货币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是否稳定的象征,如果一国的货币不再能够的履行它的职能,则经济即将失去控制。
于是各国的货币政策也就成了我们摸索各国经济状况的有力途径,而我们知道在动乱的年代常常伴随着严重的通货膨胀,二战期间德国国内和苏联国内的通货膨胀率就将近十倍,而在内战中金圆券的疯狂贬值也是众所周知,三国时期的动荡局面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在董卓和李郭治下的京师便有了: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
自是后钱货不行。
——《三国志•董卓传》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
——《晋书•食货志》这与当年一麻袋金圆券买草纸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呢?五铢钱在东汉初年制作比较精良发行量也有所控制,而在末年之时,出现了桓帝的四出五铢,董卓的无文劣钱,居然还有在四川流通的刘焉五铢这些就相当于现在的几乎可以不计成本的假币。
五铢钱在东汉中后期本来质量已经衰落,沦为了以强大政权作为靠山的信用货币,现在政权日薄西山,假币泛滥,整个市场的极恶性的通货膨胀无法避免。
三足鼎立初步成形后,各国均开始恢复性生产,当然也要各自着手稳定货币市场瘫痪已久的秩序。
而三国又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呢?魏(黄初二年)三月,加辽东太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
初复五铢钱。
……冬十月,授杨彪光禄大夫。
以谷贵,罢五铢钱。
——《三国志•文帝纪》曹丕恢复汉代五铢钱的努力只用了半年多便宣告失败,原因就是谷价猛涨,其实曹操时代便已经尝试过恢复五铢钱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三国志•武帝纪》至魏武为相,於是罢之,还用五铢,是时不铸钱既久,货本不多,又更无增益,故谷贱无已。
中、美、日三国货币供给、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比较分析

相互 关系 , 运用 G agr r e 因果检验 、 n 脉冲响应 函数和 方差分 解比较 了三 个因素具 有的长短 期特征 , 究发 现 : 研
经济增长过快和货 币供 给过 多是 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原 因; 通货膨 胀在价格 层面 的经济总量提 高 , 对于推动 经济 的真 实增 长没有效用 ; 币供给 对于通胀 解释 能力在 中国显著 , 货 而在 美国和 日本不 显著 ; 长期看 , 美国和
(9 8一 ) 男 , 18 , 陕西西安人 , 西安交通 大学 经济与金 融学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 。
作 用 ; 纳艾 维 ( uav 基 于通 货 膨 胀 的市 场 自动 杜 D ne) 平 衡 数学 模 型分 析 后认 为 , 的通 货 膨 胀 率 是 经 济增 正 长 的必要 条 件 。从 国 内研究 成 果 来 看 , 部 分 学 者 J 大
[ 收稿 日期 ] 2 1 0 0 1— 3—2 3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 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0 9 D 2 ) 2 0 Z 0 0
胀达到一定 阈值后 , 对经济增 长会有温和 的正 向刺激
[ 作者简介 ] 李
7 4
成 ( 9 6一 ) 男 , 1 5 , 山东 济南 人 , 安交 通 大学 经济 与 金融 学 院金 融 系 主任 , 授 , 士生 导 师 ; 子伦 西 教 博 李
存货理论模型分析后认为 , 通货膨胀率对于外生的货 币供 给冲击 反应 比较 迟 缓 ; 比( ai等 运 用 V R 达 Tb) A
模 型分析 了喀麦 隆 16 20 90— 07年 间 的数据 , 现 货 币 发
供给增加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 , 但是货币供给的增 加并不一定会 造成通货膨胀 。对于经 济增长率 和 J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与通货膨胀汉末丧乱,董卓破坏钱法,铸造劣质小钱,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秩序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魏、蜀、吴政权面对这次经济危机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法,北方的曹魏政权主要采取不铸钱与赋税改收实物的办法;南方的吴、蜀政权则以铸造大钱的手段予以应对。
由于经济破坏严重,货币政策不合时宜,导致了整个三国时期货币制度混乱,通货膨胀持续增长,为此后实物货币兴盛、“中古自然经济”的出现揭开了序幕。
标签:董卓铸钱;通货膨胀;五铢钱;中古自然经济;由于长期分裂割据与战祸连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
就货币流通方面而言,此时期很多区域都不曾铸造钱币,市场上的交易多以布、帛等实物作为支付手段,货币的流通与使用较之前兴盛的两汉时期有了极大退步,全汉昇先生据此提出了“中古自然经济”①这一著名论断。
总之,以巨大经济波动为标志的自然经济时代成为中古时期一个重要的历史特征,它的影响深入社会各个方面。
作为中古时代的开端,三国时期同样存在着货币制度混乱、通货膨胀严重等情况。
遗憾的是,学术界至今对这一现象关注较少。
②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文献记载入手,结合近些年考古发掘出土的货币实物资料,对董卓铸钱引起的通货膨胀以及此后魏蜀吴政权货币政策失败造成经济混乱的状况进行详细考察,并由此得出结论:三国时期在从市场经济繁荣到自然经济出现这一转变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可视为中古自然经济的开端。
一、董卓铸钱与汉末通货膨胀东汉早中期延续了秦代和西汉政府对铸币权的垄断,以及“行钱”等制度,导致了东汉长期通货膨胀。
③汉末经济面临崩溃之际,董卓私自铸造质量低劣的货币,引起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不仅加剧了之前恶劣的经济形势,而且制约了三国时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一系列大规模的军事活动之后,董卓集团的经济压力大为增加,为了解决经济上的问题,遂“纵放兵士,突其庐舍,剽虏资物”④。
“董卓收诸富室,以罪恶诛之,没入其财物,死者不可胜计”,“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
⑤当然,仅仅依靠掠夺富室与盗挖贵族陵墓是远不能解决经济问题的。
为了达到长期搜刮钱财的目的,董卓决定“悉坏五铢钱,更铸小钱,尽收长安及洛阳铜人飞廉之属,以充鼓铸”。
为了铸造钱币,董卓到处搜集铸钱所需要的铜材,这些现成的“铜人”“飞廉”不仅降低了铸钱成本,而且有效地解决了原材料匮乏的问题。
但董卓此次所铸钱币较之前流通的两汉五铢钱体型小了很多,“又钱无轮郭,文章不便”,⑥质量低劣。
《三国志》卷六《魏书·董卓传》称这种钱币“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且未经过打磨工艺处理,⑦可见此种小钱轻劣的程度。
近些年考古出土的货币实物也可以证实史书中的记载的确属实。
1987年,河南许昌汉魏故城发现大型钱币窖藏,共出土铜钱335公斤,许昌博物馆取其中40公斤作分类实测,在约32550枚铜钱中轻劣小钱约占总数的41.5%,计13520枚。
其中有11310枚小钱穿广径小、肉质薄劣,最大直径17毫米,最小者不足10毫米,一般重量不足0.5克,无内外廓,或无文字、或文字漫漶,不足以辨认,这种劣质小钱被钱币学界认定为董卓所铸造的钱币。
⑧虽然史籍中多认为董卓铸造的钱币“文章不便”(作者注:此处应该是“辨”,意为钱文不可辨识),但这种劣质的小钱一定是与之前东汉时期所流通的五铢钱有着相同的面值,即“五铢”。
以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所铸“四出五铢”钱为例,最重者为4.3克,最轻者为2克。
⑨新铸造的小钱与之前流通的大钱面值相同,但是重量却相差了4—8倍。
由于金属铜在古代一直是代表着固定价值的稀缺资源,董卓通过铸造面值与之前相同、但重量大为缩水的货币来换取百姓手中贮藏的足值货币,达到进一步搜刮财富的目的。
董卓的这次铸钱行为,在当时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物价飞涨,特别是粮食的价格,“谷一斛至数十万”⑩。
关于当时的物价,史书记载并不一致。
《资治通鉴》记载为“谷石至数万钱”B11,而《晋书》则记载“是时谷一斛五十万,人相食啖”B12。
虽然前者是使用容量单位“斛”来计算,后者使用重量单位“石”,但二者在汉代是相等的,均为十斗。
B13如果我们细心考察就会发现,史籍中所记载的谷价,不管是一斛几万钱或是几十万钱,如果都以每枚0.5克来计算的话,其铸钱所用铜料本身的价值绝对远超过粮价,所以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只不过是史家对此次物价飞涨的夸张描写而已。
虽然“谷一斛至数十万”是夸张的描写,但董卓此次铸钱引起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却是不争的事实。
B14中国古代金属铸币流通了两千多年,按照其规律,铜钱造成通货膨胀大约有三种情形:第一,钱体减重所带来的通货膨胀。
尤其是“半两”“五铢”钱,这种标明重量的货币,在不改变其法定重量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减少钱币本身的重量(即实际重量仅为名义重量的几分之一甚至更少),造成货币贬值,使钱币的购买力降低,引起物价上涨,形成通货膨胀。
第二,扩大钱币面额形成通货膨胀。
钱币本身的重量增加不多,而钱币面额的价值则大幅度增加,使铜钱的名义价值超过了其本身金属材料的价值,这种扩大面额的办法按几何级数贬值,比铜钱减重所引起的通货膨胀更为严重。
第三,改变币材的金属成色与成分而造成通货膨胀。
在铸造钱币过程中,以廉价金属,如铅、锡等代替铜材料,改变钱币本身价值,使其贬值。
B15董卓这次所铸之钱,不仅铸工粗劣,币材不良,而且较之前两汉通行的五铢钱减重达4至8倍,严重扰乱了当时的经济秩序,引起通货膨胀,以至于市场上钱币无法正常流通,史书称“自是后钱货不行”B16。
学术界大都认为,董卓此次铸钱行为导致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由强盛逐渐转向衰落。
这次铸钱所带来的恶劣后果是严重地制约了此后三国时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之政府并没有及时制定符合时宜的货币政策,诸如曹魏的不铸钱政策与赋税改收实物,这些货币政策对当时的经济环境产生了破坏性影响,以致最终形成了三国时期货币混乱的局面,由此也揭开了中古自然经济的序幕。
二、曹魏政权不铸钱政策与实物货币流行由于统治区域同处北方中原地区,董卓小钱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对曹魏政权影响最大。
曹操掌握政权以后,立即采取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以此减轻董卓小钱所带来的破坏。
建安元年(196),采用枣袛、韩浩等人建议,在许昌地区招募农民,始兴屯田,“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
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
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B17此后,屯田的规模与区域不断扩大,有史料记载邓艾等人在淮北、淮南地区的屯田有两三万人之多。
B18此次施行之屯田政策对国内经济环境的恢复十分重要,之前“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野荒民困”B19等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国内粮食也因此储备充盈。
与此同时,建安九年魏武下令:“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B20此次政府所征收的田租较东汉晚期减轻了不少,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征收对象为实物田租。
由于屯田主要由政府与军队负责,国家直接参与了经济管理,保证了社会经济在通货膨胀影响下的正常运转,而且征收实物田租也很大程度上抵制了劣质小钱的流通,因此自董卓铸钱引起混乱之后的第十七年,即建安十三年,曹魏政权才第一次宣布罢董卓小钱,还用五铢,“及献帝初平中,董卓乃更铸小钱,由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钱数百万。
至魏武为相,于是罢之,还用五铢。
”B21这一次曹操只是恢复了东汉时期流通的五铢钱,并没有自己铸造钱币。
B22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是时不铸钱既久,货本不多,又更无增益,故谷贱无已”B23。
由于当时“不铸钱既久”,而且东汉时期遗留下来的五铢钱经过董卓搜刮之后,市面上所剩无多,这个时候由于钱币稀缺,反而造成了“钱贵物贱”的通货紧缩现象。
此后国内兼并战争逐渐减少,市场经济逐步恢复稳定,黄初二年(221)三月,魏文帝曹丕便再次恢复了五铢钱的使用。
可是,这次“初复五铢钱”的政策仅仅执行了七个多月,到了同年十月,便又“以谷贵,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B24。
史料中的“初复”应该是指恢复了上次曹操确立使用东汉五铢钱的制度,但是为什么这次“初复”政策只施行了短短的七个月呢?彭信威先生认为:“停用货币的原因,大概是由于天灾使粮食的缺乏而价格上涨,货币数量又不够,因而回复实物经济。
”B25彭先生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事实上,不只是粮价上涨这么简单。
历史上因天灾造成粮价上涨的例子很多,但绝对不至于发生停用钱币的现象。
由于缺乏相关记载,笔者推测此次恢复五铢钱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钱币出现了减重情况,形成了市场上的“谷贵”,于是文帝才不得已停止用钱,恢复使用谷、帛等实物进行交易。
曹魏政权公开指定市场上以谷帛等实物进行交易,使得钱币基本上丧失了交换职能,布帛等实物货币广泛流通于市场之间,如“田豫罢官归,居魏县”,“汝南为具资数千匹,遣人饷豫,豫一不受”B26。
又如:“遂遇荒乱,家贫卖鱼,会官税鱼,鱼贵数倍,嘏(作者注:任嘏)取直如常。
又与人共买生口,各雇八匹。
后生口家来赎,时价值六十匹。
共买者欲随时价取赎,嘏自取本价八匹。
共买者惭,亦还取本价。
”B27由此可以看出,此时布帛等实物已经具备了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货币职能,甚至政府的赏赐也多以布帛与谷物居多,钱币在这一时期仅仅保留了赏赐作用。
曹魏政权这次规定以谷帛等实物行使货币职能是违反商品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竟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
由于久不铸钱,加之政府监管不力,市场中出现了使用“湿谷”“薄绢”等投机取巧之行为。
从“虽处严刑而不能禁”可以看出,此时期市场较为混乱,甚至这样的投机行为越发猖狂,不能禁止。
因此“司马芝等举朝大议,以为用钱非徒丰国,亦所以省刑。
今若更铸五铢钱,则国丰刑省,于事为便”B28。
在司马芝等人的建议下,为了达到“国丰刑省”的目的,魏明帝于太和元年(227)四月再“行五铢钱”B29。
学术界认为这次“行五铢钱”应该是政府铸造了新的钱币。
1982年,安阳市西郊出土一批南北朝窖藏钱币,共计2885枚,年代从西汉文帝铸造的“四铢半两”钱到南北朝流通的“四柱五铢”“五金”钱,跨度七百余年。
最为重要的是,这一批窖藏钱币涵盖的品种很多,从西汉至南北朝时期,大部分见于史料记载的铸币均有发现,因此价值极高。
工作人员在整理这批钱币的时候,把一种铸造粗糙、未经修整、外廓压盖住一部分钱文的五铢钱认定为曹魏五铢。
B30随后,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江西省南昌高荣墓相继出土大量的两汉、三国时期钱币,其中就发现这种外廓压盖住钱文的五铢钱,由于能确定墓主人的身份和下葬时间,学者们开始怀疑这种五铢钱可能就是曹魏五铢。
B311996年,中国钱币学会在马鞍山召开了“曹魏五铢问题论证会”,河南省钱币学会也成立了“曹魏五铢课题组”,这两次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学术界对曹魏五铢的研究,基本上认定这种直径在2厘米左右,重量为1—1.5克,钱体轻小、穿孔广大、不磨边缘、轮压钱文、铸造粗劣的五铢钱为曹魏政权所铸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