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与通货膨胀

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与通货膨胀
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与通货膨胀

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与通货膨胀

汉末丧乱,董卓破坏钱法,铸造劣质小钱,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三国时期的货币流通秩序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魏、蜀、吴政权面对这次经济危机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法,北方的曹魏政权主要采取不铸钱与赋税改收实物的办法;南方的吴、蜀政权则以铸造大钱的手段予以应对。由于经济破坏严重,货币政策不合时宜,导致了整个三国时期货币制度混乱,通货膨胀持续增长,为此后实物货币兴盛、“中古自然经济”的出现揭开了序幕。

标签:董卓铸钱;通货膨胀;五铢钱;中古自然经济;

由于长期分裂割据与战祸连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就货币流通方面而言,此时期很多区域都不曾铸造钱币,市场上的交易多以布、帛等实物作为支付手段,货币的流通与使用较之前兴盛的两汉时期有了极大退步,全汉昇先生据此提出了“中古自然经济”①这一著名论断。总之,以巨大经济波动为标志的自然经济时代成为中古时期一个重要的历史特征,它的影响深入社会各个方面。作为中古时代的开端,三国时期同样存在着货币制度混乱、通货膨胀严重等情况。遗憾的是,学术界至今对这一现象关注较少。②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文献记载入手,结合近些年考古发掘出土的货币实物资料,对董卓铸钱引起的通货膨胀以及此后魏蜀吴政权货币政策失败造成经济混乱的状况进行详细考察,并由此得出结论:三国时期在从市场经济繁荣到自然经济出现这一转变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可视为中古自然经济的开端。

一、董卓铸钱与汉末通货膨胀

东汉早中期延续了秦代和西汉政府对铸币权的垄断,以及“行钱”等制度,导致了东汉长期通货膨胀。③汉末经济面临崩溃之际,董卓私自铸造质量低劣的货币,引起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不仅加剧了之前恶劣的经济形势,而且制约了三国时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一系列大规模的军事活动之后,董卓集团的经济压力大为增加,为了解决经济上的问题,遂“纵放兵士,突其庐舍,剽虏资物”④。“董卓收诸富室,以罪恶诛之,没入其财物,死者不可胜计”,“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⑤当然,仅仅依靠掠夺富室与盗挖贵族陵墓是远不能解决经济问题的。为了达到长期搜刮钱财的目的,董卓决定“悉坏五铢钱,更铸小钱,尽收长安及洛阳铜人飞廉之属,以充鼓铸”。为了铸造钱币,董卓到处搜集铸钱所需要的铜材,这些现成的“铜人”“飞廉”不仅降低了铸钱成本,而且有效地解决了原材料匮乏的问题。但董卓此次所铸钱币较之前流通的两汉五铢钱体型小了很多,“又钱无轮郭,文章不便”,⑥质量低劣。《三国志》卷六《魏书·董卓传》称这种钱币“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且未经过打磨工艺处理,⑦可见此种小钱轻劣的程度。

近些年考古出土的货币实物也可以证实史书中的记载的确属实。1987年,

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关系的分析

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关系的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分别选取了一个代表变量,建立V 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实证模型的结果支持了现代货币主义的观点,即认为货币政策在长期内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反而会引起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经济增长;V AR 一、引言 2008年底,随着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世界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受此影响,我国经济受到很大冲击,陷入困境,当前由于外需减弱,、内需不振,一些企业陷入困境。为了刺激实体经济,中央政府和央行出台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后来中国经济的快速而短暂的复苏,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该计划是随后通胀的元凶,甚至认为中国经济短暂复苏后的增长乏力,再次陷入困境也与之有某种必然的联系。选择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新一届政府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选择。是选择相信市场,主要依靠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走出经济困境?还是更加依赖政 府货币当局的政策,实行新一轮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这使得研究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关系很有必要。

二、理论回顾 对货币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不同学派的学者认识不同。古典学派认为货币只是媒介,经济一般处于“充分就业”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产量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可视为常数。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引起物价的同比例上涨,引起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应控制货币量的增长、物价和币值。 20世纪30年代末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古典学派政策上的无能为力,使凯恩斯学派登上历史舞台。凯恩斯认为,人们出于“流动性偏好”,总是偏好将一定量的货币保持在手中。经济中的常态是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总是有可供利用的闲置资源,货币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相配合,通过利率,影响货币需求,以致消费和投资,最后达到扩大产出、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的“滞涨”现象,使人们开始对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和政策进行反思。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扩张在长期的唯一后果就是通货膨胀。即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了其需求量的结果。同时,货币政策存在滞后性。所以,货币主义学派政策主张控制货币数量的增长,使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 笔者倾向于现代货币主义的观点,即认为货币政策扩张在长期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而对通货膨胀有正的显著

通货膨胀率与货币贬值率的关系

如何分清货币贬值率和通货膨胀率 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一些经济学计算题的练习时,常常遇到通货膨胀率类和货币贬值率类的计算题,学生往往将这两者混为一谈,以为是一回事,导致计算错误,但又不理解自己错在哪里。 这两个概念的是有密切联系的。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时,肯定意味着该国货币的贬值,物价的上涨。这是学生容易将这两者混为一谈的原因。但是这两者并不是一回事。通货膨胀率是指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在实际中,一般不直接、也不可能计算通货膨胀,而是通过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来间接表示,其往往根据物价水平的变化来衡量。用公式表示为: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而货币贬值在现代纸币制度下是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超过所需要的货币需求量即货币膨胀时,纸币价值下降,购买力下降。货币贬值率用公式表示为:货币贬值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货币需求量)/货币需求量。其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直接根据货币购买力的变化来衡量。 为便于学生理解,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举一反三用典型的相关计算题来教会学生将这两者分清。如下题: 1、假设2010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45元。如果2011年生产M 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贬值5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1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67.5元 B、60元 C、45元 D、15元 根据此题,帮助学生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首先,由于2011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意味着2010年生产一单位M商品的时间2011年可以生产出1单位×(1+50%)的商品数量,那平均一个单位的M商品其价值量就应该是45元÷1.5单位=30元。其次,2011年该国货币贬值50%,价值30元的商品肯定会涨价,那么价格到底是多少呢,可以设为x,由于贬值因素,这个x的(1-50%)的购买力才相当于30元,所以,列式为:x×(1-50%)=30元,则x=60元。在次可以看出货币贬值率是根据货币购买力的变化的衡量的。 为了让学生将货币贬值率和通货膨胀率区分开来,将此题变通一下。如下题: 2、假设2010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45元。如果2011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通货膨胀率(物价上涨率)为5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1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67.5元 B、60元 C、45元 D、15元 根据此题,帮助学生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第一步,要计算出2011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的情况下,一单位M商品价值量的变化,这和前面第一题的第一步分析是一样的,仍然是30元。但是,由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是根据物价的变化来直接衡量的,所以,2011年该国通货膨胀率为50%的情况下,意味着原来30元的商品,价格会直接上涨50%,列式为:30元×(1+50%)=45元。 由分析过程和列式计算的过程就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率不等于货币贬值率。前者是根据物价的变化来直接衡量的,后者是根据货币购买力的变化来衡量的。在教学中可以用这种典型计算题的方式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分清这两个概念,效果还是不错的。

货币与通货膨胀理论阐述分析

货币与通货膨胀理论阐述分析 一货币与通货膨胀概述 货币 吃饭需要购买食材,出门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上学就要交钱,工作是为了挣钱;卖方说能不能出价再高点啊! 利润实在是薄。买方说能不能再便宜点啊!挣钱确实不容易;凡此种种,都在有力地证明着我们的生活已经片刻离不开钱了。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同货币打交道,同时也会接触到许许多多与货币相关的食物现象和问题。无数人为它倾注大量心血,无数人为它困惑不解。让我们解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了解最真实的它。 (1)货币的产生 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在,生产力早已发生了质的飞跃。我们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通过劳动得到的收获仅仅够填饱肚子就不错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地,有了些许剩余,各个部落生产的产品除了满足本身的消费需求外,还有多余的拿去交换。这种交换只是个别的,带有偶然性质,因此我们把这个能体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商品成为简单地价值形式。后来,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简单的价值形式不能适应较多的商品交换的需要,于是出现了扩大的价值形式。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的价值已经不再是偶然的表现在某一商品上,而是经常性的表现在某一系列商品上。这种扩大的价值形式也是有缺点的,例如作为等价物的商品的链条可以无限延伸,一种商品的表现价值也不统一,有时位于等价物地位不同的商品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关系,由于这些缺点的存在,价值形式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很自然地,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在某一种商品上得到体现,一般价值形式就出现了任何一个商品只要与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成功进行交换,该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转化为价值。它实际上起着货币的作用,只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并不没有固定在一种商品上。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进一步扩大,从众多的一般等价物中分离出经常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这种特殊商品就是货币。 (2)货币的本质

中国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增长、通胀之间的关系

中国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增长、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数量关系 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GDP总额逐年攀升,且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与此同时,中国的货币供给增长率甚至远高于GDP增长率,在某种影响下,通货膨胀率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根据古典的货币数量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我们试图去理解货币供给增长与经济增长和通胀之间的关系。货币供给增长使GDP得到相当规模的扩大,而货币供给的增长直接决定了通胀率。那么,就中国近些年的经济数据分析而言,我们可以找出经济增长、货币供给增长、通胀这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为何这三者会有如此的数量关系,并就此分析当前中国货币政策和通胀问题调控,预期中国的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并推测中国宏观经济局面的未来局面。 关键词:GDP 、货币供给、通货膨胀率、货币数量理论、物价水平、CPI 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通货膨胀本身就是有内在联系的三个宏观经济变量,甚至于其内在的链式反应在现阶段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显得更加错综复杂。但就整体规律而言,经济增长是由众多资本因素决定的,是笼统的经济形势。它表现出更高的物价水平,而通货膨胀研究的对象就是物价水平相对于前阶段的增长程度。而在能被接受的经济理论中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决定通胀程度。考虑货币供给增长与经济总量增长之间的关系时,这里或许存在一些矛盾。一方面,我们说,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是GDP,而GDP的决定因素用支出方向来计算是C+I+G+NX,并不包括货币供给的影响。但是,从另一方面而言,每一个宏观经济要素总有联系和影响。货币供给通过政府和市场中分别存在的货币量对比,影响市场中所流通的货币量,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是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大趋势,而且中国在下这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与此同时,不断增长的通胀压力也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今天,通胀的消极影响变得更加明显。 要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GDP是最先考虑的经济变量。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对一国商品和劳务总量的统计。而通胀则表明物价水平的变动。下图显示的是1979年改革开放初始直至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每年的GDP和通胀率的折线统计图。

我国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

目录 摘要........................................................... I I Abstract........................................................ I II 前言. (1) 1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影响的理论依据 (2) 1.1古典货币数量理论 (2) 1.2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理论 (2) 1.3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理论 (3) 2我国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的现状 (4) 2.1我国的货币政策现状 (4) 2.2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现状 (4) 3 我国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 (5) 3.1法定存款准备金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5) 3.2信贷政策与信贷规模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5) 3.3公开市场业务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6) 3.4汇率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6) 3.5利率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7) 4 从货币政策角度缓解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9) 4.1进一步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 (9) 4.2扩大信贷规模,完善信贷政策 (9) 4.3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10) 4.4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汇率制度 (11) 4.5稳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 (11) 参考文献 (13)

我国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 摘要 通货膨胀是一种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常见的复杂的经济现象。本文以古典货币数量理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理论、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理论为理论依据,结合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的现状,分析了货币政策工具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信贷政策与信贷规模、公开市场业务、汇率政策、利率政策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扩大信贷规模,完善信贷政策;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汇率制度;稳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以缓解通货膨胀。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汇率;利率

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与通货膨胀目标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911809081.html, 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与通货膨胀目标制 作者:董春丽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3年第25期 摘要:在大部分国家都实行通货膨胀单一目标制的情况下,我国仍坚持多目标的货币政 策框架。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通货膨胀的记录得到改善,我国多目标的货币目标依然冲突不断。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再次选择了首要保持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结果造成了我国2011年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但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期,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适合我国的情况,央行要采取其他措施来锚定公众通货膨胀预期。 关键词:货币政策目标通货膨胀目标制通货膨胀 一、引言 过去十年间,为了管理并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各国央行开始采取新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中国央行货币政策采取“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多目标制,货币政策工具形式也表现为多样化。稳定物价在很多国家是首要的任务,但是在我国一旦经济出现问题,首先牺牲的就是物价指数。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为了保持经济的增 长,我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我国物价指数急剧上涨。我国货币政策有没有可能实现单一目标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开始对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能性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 1.通货膨胀目标制特点 通货膨胀目标制不同于传统的货币政策,货币当局根据心理学中公众普遍存在的锚定效应直接设立通货膨胀目标值或目标区间,不再运用中介目标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央行操作过程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未来通货膨胀和公众通胀预期预测的准确程度。首先货币当局设立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值或目标区间作为公众通胀预期的一个名义锚,其次根据经济系统和相关模型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率,最后根据预测结果调整货币政策。如果预测的通胀率大于设定的通胀目标值或目标区间的最大值,货币当局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如果预测的通胀率低于设定的目标值或目标区间的最小值,货币当局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如果预测的通胀率接近设定的目标制或在目标区间范围之内,货币当局就保持原来的货币政策不变。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有很多,如消费物价指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产者物价指数。政策由于消费物价指数具有很多其他指标不具备的优点,因此大部分国家都选用了消费物价指数作为政策中参考的通货膨胀指标,部分国家采取扣除能源、食品等的核心物价指数作为参考指标。 2.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效果

货币供给的增加一定会导致更高水平的通货膨胀吗

货币供给的增加一定会导致更高水平的通货膨胀吗 货币供给的增加一定会导致更高水平的通货膨胀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现在大家都有一 个共识,那就是过度的货币供给发行会导致通货膨胀,也有经济学家说过,任何通货膨胀的本质都是货币问题,但是在我们的现实中好像货币供给的增加也不一定会带来更高水平的通货膨胀。 下图是过去20年中国货币(M2)供应增速,在2009年是过去20年最高点,当年的增速 高达28.5%,到了2010年也高达19.7%,而2005年到2008年平均来看,M2的增速也在17%左右。但是到了2017年之后,M2的增速降低到8%左右。按理来说,2009年货币供给速度最高,那么当年的通货膨胀率也应该是最高的,最起码是最高的之一。 但是实际情况却令人大跌眼镜,下图是过去20年中国CPI(即通货膨胀率),最高的一年 是2008年,高达5.9%,2007年也有4.8%,是第三高的一年,第二高的一年是2011年,为 5.4%。2009年的CPI是-0.7%,这是过去20年里第二低的一年。 2009年的货币发行增速是过去20年最高的一年,而且是远远高出其他年份,但是2009年 的CPI指数却是20年来第二低的一年,如此之大的反差让人很费解。另外就是2017年以来 M2的增速是明显要低于之前的年份的,但是CPI数据却呈现出走高的趋势。这个两个现象都 说明了货币供应和CPI之间存在非常不对称的问题。

但是如果我们回到2009年,我们大概是很容易知道,当年的房价上涨是非常厉害的,当年全国新房平均价格上涨幅度高达30%,而2009年的GDP增速也不过是9.4%,这个增速甚至还不如2008年的9.7%,2008年是次贷危机,这是号称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国GDP增速在2007年高达14.2%。到2008年几乎降低了三分之一。要不是推出4万亿的投资计划,那么降低的幅度会更大。 为什么2009年M2大幅增长28.5%,但是CPI反而负增长0.7%,GDP增速也出现了增长放缓,那么这些钱去了哪里?其实上文已经说了,2009年全国的房价平均上涨30%,可谓是20年来最大的当年涨幅,这个涨幅也直接刺激了2010年房地产市场的“国十条”出台,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严厉的调控,以遏制房价的快速上涨。 我们知道M2虽然会引发通货膨胀,但是我们的CPI只是包括了一般的消费商品,但是并没有包括资产,这些资产主要是两样,一个是股市,一个是房地产市场,而我们国家的股市一直上牛短熊长,并没有出现长期牛市,所以是无法稳定承载货币的,但是我们的房地产市场是可以的,我们的房地产市场20年来是一个牛市,而作为对照,美国的股市是长牛的,尤其是2008年以来出现了史上最长的股市牛市。

【教学重难点解读】货币职能与通货膨胀

【教学重难点解读】货币职能与通货膨胀 教学目标: 1.理解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基本概念。掌握货币产生与商品交换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 2.能够运用货币职能的基本知识认识现实生活中与货币有关的事实。能够运用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基本理论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并能对国家为抑制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而采取的货币政策进行分析。 3.进一步熟悉和领会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重大经济现象的表现、实质、危害以及国家采取的相应对策。掌握辨证看问题的分析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的金钱观,正确理解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重大经济现象的表现、实质、危害以及国家采取的相应对策。 教学难点: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重大经济现象的表现、实质、危害以及国家采取的相应对策。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商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提问;什么是商品?最初的商品交换与现代的商品交换有什么区别? 最初的商品交换是商品与商品的直接交换,其公式是商品——商品;现代的商品交换是以货币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要了解这两个公式的关系,就要学习货币理论。弄清楚货币产生与商品交换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那么,商品交换历经了哪些阶段呢。 1、从历史上看,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的产生晚的多. 货币的产生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货币的产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这也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四个阶段):(1)偶然的物物交换形式(即物物交换形式) 1只羊=2把斧 1只羊=15千克大米 1头猪=1两黄金 1千克盐=0.3千克木耳

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

七彩杂货店 --项目书 姓名:吴金乐 学号:20080332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学院:贸易与行政学院 指导老师:吴永球 完成日期:2011.06.14 摘要: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运用spss工具模对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得出的结论: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稳定关系,货币供给量变动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货币政策仍具有最终影响价格水平的能力。借此分析2008-2010年我国通货膨胀率成因和相对于回归方程计算的膨胀率偏低

的原因。 关键词:金融危机;货币供给量;通货膨胀;回归方程 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中国政府于2008年10月开始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广义货币供给量急剧增加,从而引发了学术界对未来通货膨胀风险的疑虑。依据货币数量理论和弗里德曼对美国货币发展史的研究成果,货币供给量增长是决定通货膨胀的根本因素,较长时期内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成正向变动关系[1]。本文拟采用VAR模型就中国货币供给量变动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程度及其有效影响时期进行实证分析,以预测中国急剧增加的货币供给量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程度。 自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由于担心美国的次贷危机会向我国蔓延,导致我国的经济增长放缓,再加上我国政府在历次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这次次贷危机一发生,我国中央政府马上开始猛吃药,中央政府立刻出台8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并且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相的配套20万亿。当然,这些举措的效果也是相当的明显,在美国等的一些国家经济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却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以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9.6%。本来我国可以通过经济的适度放缓来挤掉我国的房地产泡沫,使经济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但由于这一轮的刺激经济的措施却会使房地产的泡沫越来越大。同时,这28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的副作用还没有凸显出来,特别是向市场中投放了这么大的货币,今后的高通货膨胀率是不可避免的。真实情况也是这样,从2009年开始,流动性过剩开始显现出来,豆你玩,姜你军、蒜你狠等现象陆续出现,这是典型的由于流动性过剩导致大量的货币寻求出路,致使大量的农产品的价格飙升,股市繁荣也是一个人真实的写照,2009年我国股市经历了罕见的牛市,也就是股市起到了分流相当大的流动性的作用,使得通胀率出现的时间有所延迟,并且也起到了使膨胀率降低的作用。中央银行抗通货膨胀率的任务也很艰巨,尽管从2009年以来,陆续出台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来收缩流动性,以此来抑制高的通货膨胀率,但实际效果不是很理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过多的外汇储备和我国实行的固定结汇制,2009年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惊人的,尽管我国央行一边在紧缩银根,但由于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和我国的固定结汇制使得央行又在大量的向市场上投放货币,这必须让高通货膨胀率来为此买单。 一、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假设与模型建立 伟大的经济学家、货币主义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弗里德曼曾说过通货膨胀永远只是一种货币现象,虽然这是一种套套逻辑,但他一针见血的指出通货膨胀的本质:正是央行发行货币过多,导致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和服务,从而使得一般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持续和普遍的上涨。本文为了解释我国此次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应量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我收集了1991-2010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和我国央行在此期间货币供应增长率的数据,如表一所示。为了分析简化,我假设通货膨胀率用CPI指数来代表,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用狭义口径M1的增长率代替。我假设用Y(单位:百分比)表示通货膨胀率,X(单位:百分比)表示M1的增长率。 设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yi = β0 + β1 +εi , I = 1,2,…,20 εi ~N(0, δ2 ), I = 1,2, …,20 ε1, ε2, …, ε20相互独立 如图表二散点图所示,通货膨胀率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通货膨胀与房价的关系

通货膨胀与房价的关系 通货膨胀,一个在2008年被人们越来越多提起的词。我们先来了解下通货膨胀,它是指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运行所需的货币数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率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那么与住房价格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自1999年以来,中国房地产业得到持续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但房价持续地上涨,增幅远远高于一般商品价格,引发了民众对泡沫经济的种种猜想。尤其在目前通涨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房价上涨也变得越发敏感。很多人认为,房价的飙升对经济的通货膨胀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为什么人们会有这种感觉呢,这是因为在2004年至2006年,内地各大城市住房价格猛涨的时候,通货膨胀并没有很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目前我国衡量通货膨胀的统计指标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居住类消费的计算权重较低,大概在13%左右,并且没有计入商品房销售价格,只是计入房租价格。二是CPI对食品类消费的权重较高,大约在33%左右,而房价对食品类商品价格的影响有着滞后效应。 住房价格的飙升到底对我国的通货膨胀有什么影响,可以说,住房价格是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主要诱因之一。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是由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的,食品类商品的价格为什么在2007年大面积的上涨呢,主要原因两个,一是受国际市场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影响,属于输入型通货膨胀;二是受到房价飙升的影响,受到商品比价复归特性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为什么房价的飙升带来了中国通货膨胀的形成。 了解一下什么是比价复归。所谓比价复归就是具有比价关系的不同商品的价格先后发生同方向、同幅度的变化,使比价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复原。各种商品之间的价值比例是商品比价关系的基础,但由于商品价格偏离价值的程度不同,比价复归所引发的结果也不相同。比价复归大致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行政力量主导下的比价复归,比如,由国家定价的商品,政府一般要根据商品的价值和商品的供求关系来确定比价。一种是市场力量主导的比价复归,这是一种隐性的但非常强大的力量。各种商品的价值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商品比价关系的基础,因为商品的价格背离其价值的幅度是有一定客观限度的。 因为通货膨胀与房地产价格之间关系较复杂,难以直接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正如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个货币问题,房地产价格波动可以说也是一种货币现象。根据房地产价格与货币供应量及通货膨胀等经济数据,运用经济计量方法找出房地产价格的货币影响因素(货币供应量),通过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量探讨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二者之间关系,从而进行一些判断并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理论基础。 一、货币供应量的概念、指标及影响货币供应量(也称货币存量),是指全社会的货币存量,是全社会在某一时点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现阶段我国的货币供应框架体系中,货币供应量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 M0 = 流通中现金M1(狭义货币)= M0 + 非金融性 公司的活期存款M2(广义货币)= M1 + 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是指M2。 通常来讲,衡量货币供应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是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物价总指数变动较大,则说明货币供求不均衡,反之则说明供求正常。 二、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 从货币分析法的一个公式:Md= P L ( R ,Y )我们可以得出,货币总需求 (M)与价格(P)、利率(R)和产出水平(国民收入-Y)有关。在利率 (R)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要保持物价的稳定就要保证货币的供给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

通货膨胀压力下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一)

通货膨胀压力下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一) 4月23日上午,2004春季武汉金融论坛在人民银行武汉分行隆重举行。论坛活动由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湖北省金融学会和武汉金融杂志社联合举办,主题为“通货膨胀压力下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现将本次论坛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当前通货膨胀压力的认识 对当前通货膨胀压力的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目前存在局部的经济过热,面临通货膨胀压力。 吴少新(湖北经济学院教授):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状况是:总量基本平衡,但达到上限,局部存在着体制性、结构性和口周期性的过热。其中体制性过热表现为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投资大于民营主体的投资;结构性过热表现为房地产、原材料价格上涨;周期性过热表现为积极财政政策经过6年之后使物价呈现周期性上涨。 虽然目前物价在可承受范围内,但存在三个加压和三级扩张压力态势。 三个加压是:①物价从负数到正数,其中高的达到20:6以上,投资品最高达200%;②从正数转入较高上涨率;③从投资品向消费品价格上升。由纵向三级加压最后走向扁平的物价全面温和上涨。 三级扩张是:①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到批发物价指数;②批发物价指数到零售物价指数;③零售物价指数到消费品价格指数。 由于生产——比发——零售——消费指数有一个传递过程,有6—9个月的时滞,因此物价走势表现为:1-2年温和通胀在所难免,因为粮食库存在下降;恢复性投资增长在2-3年内是必然趋势;物价增长惯性在2-3年内会持续。 吴新民(湖北省经济委员会):当前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有所显现。但呈现局部性、结构性和恢复性特征,大多数商品供过于求的局面没有改变。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情况看,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8%,涨幅比上年同期高2.3个百分点。在主要类别中,食品价格上涨7.1%,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2.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1.4%。工业品出厂价同比上涨3.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5%。从上述情况可看出,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是来自食品牙口投资类产品。 第二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压力已经存在,由于时滞的作用,下半年可能会表现为通货膨胀。卢芸{湖北经济学院教授):我国的实证分析表明,货币投放与通货膨胀有着密切的联系,现金作为货币供应量最为活跃的部分,对物价有着推动的作用。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10多年来我国年度现金投放一直保持在1000亿元左右,2003年现金投放2468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到2003年末,我国市场的货币流通量为19746亿元。上涨了14.3%。由于其中有一个时滞的作用,2003年货币投放的影响有可能在2004年的下半年表现出来。 周加庆(湖北省统计局城调队),当前的湖北经济已面临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一是价格总水平的涨幅逐渐加大,价格上涨的范围在进一步趋广:二是农村价格涨势逐步加快。1-3月,全省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比城市涨幅高出了0.9千百分点。一举改变了较长时期以来“城市物价涨幅高于农村”的格局。 从物价上涨的商品构成看,还不是商品的普遍上涨,说明了目前的通货膨胀尚属于结构性通货膨胀。对于目前的湖北物价形势,从“量”的角度观察,已突破了通货膨胀的临界点,步入了温和通货膨胀运行区间;从质上看,通货膨胀的压力在逐步加大,使宏观经济潜伏着更大程度通货膨胀的危险。 第三种观点认为,目前的物价上涨是暂时的,不会导致物价的全面上涨和通货膨胀。 黄宪(武汉大学商学院教授):目前物价上涨主要包括消费品和工业品价格上涨。 从消费品价格上涨看,主要是粮价上涨引起的,但这种现象不会持续下去。原因是:①近年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价格恢复性上涨及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粮食供给缺口的加大,所

通货膨胀时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xxxxxxxxxxx毕业论文 通货膨胀时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作者 系别经济系 专业金融 年级一班 学号 指导教师 答辩日期 成绩

内容摘要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学的永恒主题之一。通货膨胀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快速增长,还关系到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的稳定,因此研究起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是使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进行调节。 本文分为六大部分对通货膨胀时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阐述:第一部分,通货膨胀概述;第二部分,中国通货膨胀的历史与现实;第三部分,通货膨胀的成因;第四部分,研究通货膨胀时期财政政策的作用及治理方法和注意的问题;第五部分,通货膨胀时期货币政策的作用及治理方法;第六部分,结合前几部分分析两种政策的弊端以及搭配使用的方法。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Abstract Inflation is one of the eternal themes of macroeconomics. As a monetary policy of our government,Inflation is not only related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 sustainable stability,but also relates to the household living standard and social stability,so the rise has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main measure of dealing the inflation is to regulate the monetary policy and financial polic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of the elaborate the monetary policy and financial policy during the inflation It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inflation in the first part. The second part is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China’s inflation .Analyze the contributing factor roughly in the third part. Study the function and method of financial policy besides which has some points for attention in the fourth part. In the fifth part study the function and methods of momentary policy and the time lag of momentary policy. At the last part, we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previous two policies and collection method. Key words:Deflation,Monetary Policy,Fiscal policy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 利率和失业率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利率和失业率的影响还请您帮忙审看下论文题目是否合适,以及论文主体内容结构是否合理,有不足之处还望您多多提示!

摘要 众所周知,货币政策对经济影响巨大,因为他控制着通货膨胀的目标、利息率、失业等等问题。这篇论文主要探讨的就是货币政策是怎样影响膨胀目标、利率和失业的。本文将会提到前人的一些相关研究以提供一些对于这个议题的基本信息和不同的视角。同时,本文还将提供利率、膨胀率和失业率方面的丰富数据,这些数据都将通过图表呈现,以便更直观更明显的表现数据的变化趋势。本项研究采用方法论是数据分析和建模。研究结果以及针对数据和相关发现的分析也都将在文中得到详细的讨论。 简介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保持物价稳定和支持政府的经济目标,包括经济增长方面的目标和就业方面的目标。物价稳定的定义是通货膨胀目标为2%。这项指标更常应用于判断物价稳定在实现经济稳定中的作用,也用于衡量其在提供出口和就业方面的可持续增长的准确状态上的作用。通货膨胀目标是由财政大臣在每年的年度预算中决定的。 英国银行决定通过设臵一个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目标。从1997年5月开始,英国银行已经拥有了在设定英国官方利率上的独立决策权并且设立了一个特殊的货币政策委员会来决定利率。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共由九个成员——五位英国银行的内部人员和四位由财政大臣挑选出的外部人员。每个月货币政策委员会(以下简称MPC)都开一个为期两天的会议,通常是在每月第一个星期一之后的星期三和星期四。他们设定利率的目的是在未来两年使通货膨胀处于掌控之中。货币政策能够通过提高利率和减少真实货币供给来控制需求的增长。 低而稳固的通货膨胀对于一个繁荣的、蒸蒸日上的经济来说是危险的。英格兰银行试图将通货膨胀目标控制在2%,这个数值是由政府设臵的。银行利率的变化可能需要两年才能完全发挥出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银行在决定合适的货币政策的时候后必须将眼光放远。如果通货膨胀趋向于超过目标值,银行就会提高利率以削减开支并降低通货膨胀。同样,如果通货膨胀可能要低于2%了,银行就会降低利率来提高消费和通货膨胀。当银行担心通货膨胀过低,它就会降低利率,换句话说,就是银行减少了中央银行的钱贬值。然而利率不能降到0以下,也就是不能是负值。所以,如果利率恰好是0, 并且仍然存在通货膨胀过低的风险,银行会扩大货币的流量,换句话说,直接将钱注入经济之中。 下图展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解释的是货币政策是怎样运作的,它受到不

通货膨胀与汇率

通货膨胀与汇率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 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状况。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已成为一种顽疾,不论是工业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通货膨胀,当然其程度可能有显著差异。有的国家通货膨胀率较低,表现为温和的膨胀;有的国家通货膨胀率较高,表现为恶性的或剧烈的膨胀。有同一个国家,不同的时期上,通货膨胀的程度也是有区别的。通货膨胀的成因在许多经济学家间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根源。但是,只要存在通货膨胀,那么它对经济的影响就是相同的,物价上涨,居民实际收入下降,造成经济和政治的不安定。 原因纸币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符号,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要上涨。因此,纸币发行量过多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 通货膨胀也是影响汇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反映通货膨胀的经济指标很多,常用的有: 1.生产物价指数 生产物价指数主要反映商品的生产成本,即生产原料的价格变化状况,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该指标对未来的消费价格的上升或下降影响很大,也是预示消费价格趋势的指标。生产物价指数与汇率的关系非常微妙,并且反复无常,如果生产物价指数较预期的高,则有通货膨胀的可能,有关部门会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这种情况下该国货币的汇率可能会上升;但如果有关部门处于其他的考虑,没有紧缩银根,则该国货币的汇率就可能下跌。2.消费物价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主要反映城市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 情况,是广泛用来反应通货膨胀的情况的工具,一般一百分比来表示。当消费物价指数上升时,显示通货膨胀率上升,即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理论上来说,该国货币应该有下降的趋势,但很多国家都以控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往往同时带来利率上升的可能性,反而会利好该国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货币与通货膨胀)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 第4章货币与通货膨胀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通货膨胀(inflation) 答:通货膨胀是指在一段时期内,一个经济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持续显著地上涨。它包含三层含义:①通货膨胀是经济中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而不是个别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上涨;②通货膨胀是价格的持续上涨,而非一次性上涨;③通货膨胀是价格的显著上涨,而非某些微小的上升,例如每年上升0.5%,不能视为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一般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根据不同标准,可以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不同类型。根据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通货膨胀;根据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奔跑式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根据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混合型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根据通货膨胀是否被预期,可以分为预期型通货膨胀和非预期型通货膨胀。 2.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 答:恶性通货膨胀又称“超速通货膨胀”,指物价总水平以极高的、完全失去控制的速率持续上升的现象。有学者认为,物价总水平每月以50%以上的速率持续上升,为恶性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较为少见,它往往发生在战争期间或战后初期。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和20世纪40年代末的中国都曾出现这种物价上涨率数以亿计的急剧通货膨胀。 引起恶性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为货币供给过度增长。当中央银行以足够快的速度发行货币时就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引起恶性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往往是政府大量的财政赤字。当政府有很大的预算赤字而又无法通过征税或发行债券来弥补赤字时,就会通过发行货币来弥补赤字。发行过多货币就会导致物价高速上涨,从而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3.货币(money) 答: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具有流动性,它是财富的一种类型,但并不是指所有的财富。货币的类型分为法定货币和商品货币。 货币具有三种职能: (1)价值储藏手段:是指货币暂时离开流通领域,被人们作为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储存起来的职能。 (2)计价单位:是指货币提供可以表示物价和记录债务的单位的职能。 (3)交换媒介:是指用货币可以购买所需产品和服务的职能。

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

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考察1994年第一季度~2004年第四季度期间中国的货币供给量增长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层次货币供给量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都存在协整关系,M2的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的解释能力最强。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通货膨胀仍然是一货币现象,货币政策仍具有最终影响价格水平的能力. 通货膨胀是衡量一国宏观经济运行是否稳定和健康的重要指标。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指出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其扩张率将全部转化为通货膨胀率,也就是说货币供给增长是通货膨胀波动的主要根源。 有关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央行1994年10月27日明确了Mi (i=0,1,2,3)的统计范围。 M0=流通中的现金(货币供应量统计机构之外的现金发行) M1=M0+企业存款(扣除单位定期存款和自筹基建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和农村存款+信用卡类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和自筹基建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图1、图2和图3给出了样本期内通货膨胀率与M0、M1、M2的季度同比增长率的变化路径。

图1通货膨胀率与M0增长率 Figure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ation Rate and M0 Gr owth Rate

图2通货膨胀率与M1增长率 Figure2 The Relation ship between Inflation Rate and M1 Growth Rate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 摘要: 文章利用SVAR模型探讨了经济新常态时期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货币量、信贷规模)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与金融危机前相比,新常态下货币增长率或信贷融资规模的增加更倾向于提升通胀预期,存款利率或拆借利率的上升更倾向于降低通胀预期。并认为这是因为新常态时期经济金融结构变化所导致的,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应该从以数量型调控为主转型为以价格型调控为主,从而更有效地管理通胀预期。 关键词: 新常态;通胀预期;货币政策;SVAR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主要包括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宏观政策转型等内容。为了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合,货币政策也应该做出相对应的转型。通货膨胀预期是货币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需要考虑

的重要变量,它在很大水准上决定了货币政策的成效。在通货膨胀目 标制中,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直接成为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即使以 其他变量作为政策中介目标,货币当局也需要重视通胀预期对政策的 反应以及通胀预期管理。在通胀预期管理方面也有理论或实证的研究。根据所检索的文献,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管理通货膨胀及通 胀预期的有效性是有差别的。在经济新常态时期,不同货币政策工具 影响通胀预期的效力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新常态下应如何利用政策工 具有效管理和引导通胀预期?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执 行和转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研究设计 1.1模型与数据说明本文通过SVAR模型考察货币政策数量型工具(货币量、信贷规模)和价格型工具(存款基准利率、SHIBOR)对通 货膨胀预期的影响。SVAR不但反映了变量在一个系统中的相互作用, 同时也考虑了变量的同期值的影响。因为2008年9月起美国次贷危机 扩大化,开始对世界经济产生冲击,所以选择2008年9月至2014年6月的数据作为反映“新常态”的样本区间。同时为作比较,选择2003 年3月至2008年8月的数据作为比较区间。通过两个区间分别回归所 估计模型的对比,来探讨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工具影响通胀预期效力的 改变。原始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与中经网数据库。预期通货膨胀指 标参考人民银行未来物价预期指数。编制该指数需要每季以抽样问卷 方式调查20000名储户,扣除对下一季物价变动选择“看不准”的问卷,计算认为下一季物价“上升”、“基本不变”和“下降”的居民 比例,分别赋予1、0.5和0的权重。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取值介于0到 1之间,围绕50%波动。指数高于50%表示扩张状态,低于50%表示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